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艾青的作品賞析兩篇

校園 閱讀(1.02W)

一,艾青作品《我愛這土地》賞析

艾青的作品賞析兩篇

記得還是我15~16歲的時候,第一次知道艾青,第一次讀到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就被他的作品深深感動,憂鬱深沉,蕩氣迴腸,這是我對艾青作品的理解,今天我們賞析的這篇《我愛這土地》,也同樣是這類題材的作品。

《我愛這土地》,艾青把自己想象成一隻鳥,土地就是它賴以生存的家,無論經受怎樣的磨難,無論享有怎樣的體驗,無論是活著還是死了,它都把自己的全部奉獻出來,歌唱出來,它愛它的家!

也許語文老師在分析這篇文字的時候會加有很多時代氣息,愛國情懷,但我今天不想從這些方面來談,我也不知道艾青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怎樣想的,我單單從文字層面上,我讀到了憂鬱,讀到了深沉,讀到了無奈,讀到了永恆!

那麼大的題材中,他只選擇一個很微不足道的小鳥,藉著小鳥這個形象,表現出了自己的決心:生於土地、歌於土地、葬於土地,與土地生死相依。

還有一點,我覺得,整首詩中,最讓我心動,最為精彩的就是最後一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淋漓盡致地表達出對土地的那份愛,那種至死不渝的忠貞情感將詩歌推向高潮,讓人回味無窮。

附:《我愛這土地》(文/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二,《埋在心底的渴盼》

讀沐之的詩《誰與共鳴……》,你可以聽到他發自內心的呼喚。這是冬夜裡詩人血脈的噴湧,是詩人對春天的嚮往,是對青春的回味,是對情感的糾結與憂傷。它既能像一把利劍穿透心空,又像畫卷一樣呈現眼前。

詩的一開始就把人帶進一種鬱悶壓抑的.心境中,“在我困惑的胸腔裡/有一種聲音嘶啞著共鳴”,作者沒有使用慣用的詞彙來形容胸腔,而是用“困惑”,這困惑裡有憂傷,有無奈,接著就是“嘶啞”,這種“嘶啞”是因為困惑而造成的,可以感覺得到,詩人尋求的共鳴走遠了,越來越少,越來越輕。“那感覺一覽無餘/如同看盡了昨天的風景”,共鳴彷彿與昨天的風景一樣,成為過眼煙雲。表面上看是沒有留下痕跡,實際上詩人為後面的情感進行了鋪墊,真的會一覽無餘嗎?

第二第三段,詩人用敘述的方式,回憶了激情四溢的青春歲月和曾經的山盟海誓,讓周身的細胞都睜開眼睛,抖擻精神,看清,記得。

緊接著,詩人藉助諸多意象,隱喻、擬人和通感的藝術手法,來達到詩人尋求共鳴的願景。滴水穿石,堅如磐石,擋不住柔情,攔不住洶湧……詩人以柔克剛,以一種執著、至愛不變,從小到大,從裡到外,從實物到意象,一步步推進,達到揉捏情感的效果。

詩人通過時光流逝,反射出歲月無情,從冬到夏,從春到秋,與她的共鳴能像仲夏一樣火熱嗎,能像銀杏一樣滿目豐盈嗎?這一句又一句的渴望,直至走向悽美的境地,“可我恍然不在的記憶/卻在那老照片中死去”,這與前面的一覽無餘形成了對應,照片猶在,記憶沒有死去。

詩人最後用“影子”作為希冀,仍有一份回想,仍盼著有一種共鳴,這正是詩人對埋在心底的愛情渴盼的真情流露。

讀完之後,讓人不禁有些潸然……

附:誰與共鳴……沐之

在我困惑的胸腔裡

有一種聲音嘶啞著共鳴

那感覺一覽無餘

如同看盡了昨天的風景

我曾發誓

讓自己全身的細胞

抖擻精神

每一個都睜大了眼睛

太多的木炭

太多的硝石

加一味必不可少的藥

這個我與你從小就懂

歲月或可滴水穿石

世道在扭曲著訴說

堅如磐石又該如何

那心也擋不住柔情

我想看那一滴滴彙集起的潮水

在我的心裡翻起攔不住的洶湧

滿河的春色關不住大河的嚮往

孑然一身的你能否走近的寒冬

請別邀我與月亮共飲

緣分是天上星光耀月

而腳卻在堅實的土地上

踩著掙扎中的月色靈空

這月色正值仲夏的火熱

你心中是否也響起共鳴

若滿街的銀杏翠色滴綠

寧靜的晨曦也如此安寧

可我恍然不在的記憶

卻在那老照片中死去

那影子悄悄地告訴我

誰與我在共鳴中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