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八年級物理面鏡知識點小結

校園 閱讀(1.05W)

面鏡點總結

八年級物理面鏡知識點小結

1、平面鏡

1)平面鏡成像特點:

①物體在平面鏡裡所成的像是虛像。②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③像、物大小相等

④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正立”&ldquo 國中歷史;等大”“虛象”“像、物關於鏡面對 稱

2)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3)作 用:成像、 改變光路

4)實像和虛像: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所成的像

虛像: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

2、球面鏡:

1)凹鏡:定義:用球面的 內 表面作反射面。

性質:凹鏡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線 會聚在一點;從焦點射向凹鏡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應用:太陽灶、手電筒、汽車頭燈

2)凸鏡 :定義: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質:凸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凸鏡所成的象是縮小的虛像

應用:汽車後視鏡

會考物理資訊的傳遞複習指導

對於電磁波,《課標要求》要我們瞭解電磁波存在的事例,電磁波的傳播不需要介質;知道電磁波的波長、頻率和波速的關係,能根據C=λf進行計算;瞭解電磁波是怎樣作為載體發射和接收訊號的;瞭解電磁波的其他應用,如微波爐等。 對於資訊的傳遞,《課標要求》要了解傳遞資訊的途徑有很多;瞭解電話是怎樣把資訊傳遞到遠方的,瞭解行動通訊中基地臺的作用;瞭解電纜通訊和衛星通訊;瞭解無線電頻率越高,相同時間內傳輸的資訊就越多;及其對人類社會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縱觀近幾年各地測該部分主要是瞭解內容,主要是對資訊的傳遞原理、過程以填空和選擇形式做簡單考查。

【總攬】

【重點精講】

重點一:電磁波

考點評述:

中題在本考點的命題多集中在電磁波的產生與傳播,主要以填空題或選擇題的形式出現 國中物理,難度不大,得分率較高。

八年級物理光的折射知識點總結

光的折射點總結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與光的反射一樣都是發生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質中,而折射光則進入到另一種介質中,由於光在在兩種不同的物質裡傳播速度不同,故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傳播方向發生變化,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既發生折射,同時也發生反射

2、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變,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規律分三點:(1)三線一面 (2)兩線分居(3)兩角關係分三種情況:①入射光線垂直介面入射時,折射角等於入射角等於0°;②光從空氣斜射入水等介質中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③光從水等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3、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 透鏡及分類

透鏡:透明物質製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國中學習方法,且透鏡厚度遠比其球面半徑小的多。

分類:凸透鏡:邊緣薄,中央厚

凹透鏡:邊緣厚,中央薄

5、 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心的直線

光心:主光軸上有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透鏡中心可認為是光心)

焦點:凸透鏡能使跟主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叫透鏡的焦點,用“F”表示

虛焦點: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凹透鏡後變得發散,發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一點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所以叫虛焦點。

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用“f”表示。

每個透鏡都有兩個焦點、焦距和一個光心。

6、 透鏡對光的作用

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如圖)

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如圖)

7、 凸透鏡成像規律

物 距 成像大小 像的虛實 像物位置 像 距 應 用

(u) ( v )

u > 2f 縮小 實像 透鏡兩側 f < v<2f 照相機

u = 2f 等大 實像 透鏡兩側 v = 2f

f < u<2f v="">2f 幻燈機

u = f 不 成 像

u < f 放大 虛像 透鏡同側 v > u 放大鏡

凸透鏡成像規律:虛像物體同側;實像物體異側;物遠實像小而近,物近實像大而遠。

8、 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燈片要倒著插。

9、 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一個凸透鏡,暗箱中的膠片相當於光屏,我們調節調焦環,並非調焦距,而是調鏡頭到膠片的距離,物離鏡頭越遠,膠片就應靠近鏡頭。

國中物理中的“近義詞”

近義詞不是隻有在語文課本中才能發現哦?其實在我們的物理學習中,也常常發現這些近義詞,下面整理了國中物理中常見的幾組近義詞,同學們可以以此為參考,多多對比,千萬不要弄混淆了!

1.高度&深度:高度是從水平面豎直往上量度,深度是從自由液麵豎直往下量度.

2.Q&Q:熱量和電荷量都用Q.

3.p&P:壓強和功率.

4.W&W:功的符號&功率的單位(瓦特).

5.壓力&壓強:壓強是單位面積上的壓力,而壓力是作用在整個受力面積上的,壓力不能反映效果,而壓強才能反映作用效果.

6.重力&壓力:重力是由地球吸引而產生的,作用在整個物體上,但可以等效為作用在重心上,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只有物體自由水平放置時重力大小才等於壓力大小.

7.重力&質量:質量是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是物體的屬性,不隨位置、形狀、溫度、密度、狀態的改變而變,而重力隨位置而改變,重力有方向,質量無方向,重力大小與質量成正比G=mg.

8.慣性&力:不能說一個物體受到慣性.

9.平衡力&相互作用力:他們最大的區別是: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體上的.

10.發電機&電動機:發電機是將其他能轉為電能,原理是電磁感應;電動機是電動機轉為機械能,原理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的作用”.不過發電機和電動機內部構造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 11.奧斯特&法拉第:奧斯特物發現了電能生磁;法拉第發現了磁能生電(電磁感應原理).

12.滑動摩擦&滾動摩擦:滾動摩擦並不是滑動摩擦,實際上滾動摩擦屬於靜摩擦.

13.運動阻力&摩擦力:運動阻力可以理解為阻礙物體運動的所有力的合力,它可以是摩擦力、拉力、推力、空氣阻力等等.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但有時也是動力.

14.錯誤&誤差:錯誤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可以避免;而誤差是客觀因素造成,不可以避免,只能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或採用精密儀器減少.

國中物理聲音的特性知識點總結

【—聲音的特性總結】下面是對聲音的特性知識的講解,同學們認真學習吧。

聲音的特性

包括:音調、響度、音色;

1、音調:聲音的高低叫音調 國中化學,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表示物體振動的快慢,單位是赫茲,振動物體越大音調越低;)

2、響度:聲音的強弱叫響度;物體振幅越大,響度]越強;聽者距發聲者越遠響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體的音調、響度儘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卻一定不同;(辨別是什麼物體法的聲靠音色)

注意:音調、響度、音色三者互不影響,彼此獨立;

上面對聲音的特性知識的講解學習,相信同學對上面知識的掌握學習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會學習的更好。

淺談國中物理演示實驗的改進

德國教學界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沒有演示實驗的一堂課是不可的。”由此可見,演示實驗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教材中已編入了大量的演示實驗,其中有些實驗因為自身設計或實際教學條件的侷限,效果還不夠理想;從演示實驗的意義和作用來看,教材上某些章節演示實驗數量還不夠,教材裡有的圖片完全可以改成演示實驗,必要時還需加入一些演示實驗。本文就改進演示實驗的途徑和原則淺論一、二。

一、演示實驗的改進的途徑

1、補充演示實驗的數量

教材已列出大量實驗,但仍有的章、節還沒有演示實驗或數量還不夠。有和沒有演示實驗,教學的效果有很大區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適時加入演示實驗很有必要。

“液化”概念的教學,由於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感性素材,國小自然和學過“大氣中的水蒸氣會凝結成小水珠”(部分國小沒有真正落實《自然》的教學),已經形成了液化的前概念,按教材列舉一些液化現象,然後分析得出結論:“降低溫度,氣體液化”。這樣的教學也能夠建立“液化”的概念,但這種建立過程太粗略,停留在的識記上,教學也枯燥。這節課是在已有的“液化”前概念的基礎上,強化正確的認識,更深地認識“液化”,並要求學生會用“液化”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物理現象。教學時可插入兩個演示實驗。先在秋高氣爽的十月準備一瓶冰凍礦泉水,用抹布擦乾淨後展示在學生面前,立即喚醒學生生活中的經歷和腦中已有疑問“過一會,瓶外會有水珠出現?”,“瓶外為什麼會有水珠出現?”學生很快進入設定的物理情景,趁機發問“瓶外的水珠從哪裡來?”經過的討論、分析、學生確定“水珠不是從瓶內滲出來的”,“水珠從空氣中來”。教師進一步追問:“水珠是怎麼從空氣中變來的?”然後,演示下面實驗如圖1,同時加熱兩隻盛有冷水的燒杯,並引導、分析:“杯中的水有沒有發態變化?”學生答:“蒸發”,“蒸發成的水蒸氣,人眼為什麼看不見水面上方的水蒸氣?”(強調水蒸氣是無色無味氣體,空氣中有大量的水蒸氣)。取兩塊玻璃片,一片在火上烤熱,另一片不烤。兩片分別放在燒杯上片刻,待冷玻璃片上生成了明顯的水珠時,而熱玻璃片上沒有生成水珠,把兩塊玻璃片同時展示給同學們看。“水珠是怎麼來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隨後要學生觀察,拿走玻璃片的杯口上方有“白氣”出現,“‘白氣’是什麼?”據分析,討論得出“白氣”是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滴(及時矯正“白氣”是水蒸氣的錯誤前物理認識。)此時,剛才冰凍礦泉水瓶壁外已出現大量的水珠,學生心中關於水珠從哪兒來的謎底與“水”俱來。實驗後接著進行歸納、應用……這樣,學生不僅清晰的形成了“液化”的概念,還能較容易聯絡生活實際解釋有關現象,在實驗的幫助下一系列觀察、思考、分析、歸納,讓學生真正體驗揭示自然界謎底樂趣。實踐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對“霧”、“露”以及早晨、晚上池塘上方的“白氣”等現象分析,解釋輕鬆而又準確。

當學生頭腦中已有的錯誤前物理概念,與物理概念、規律相牴觸矛盾時,在教師的講解下學生在表面上能夠接受正確的觀念,但還沒有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學生在解釋現象、分析問題時容易不自覺地運用到原來的錯誤前物理概念。這時需要強烈的刺激打破舊認識結構的平衡。即使教材已列出演示實驗,還有必要補充驚奇的演示實驗,加強和反覆刺激,讓新建立的認知結構得到強化和鞏固。

“慣性、慣性現象”的教學,在牛頓第一定律的之後,學生已初步認識到“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但還不牢固,還殘留著“力是維持運動狀態的原因”的錯誤物理觀念。草地上滾動的足球被分析受到“前衝力”,斜面下滑的木塊受到“下滑力”等,就是錯誤前物理概念殘留的有力證據。為了強行扭轉這一認識,在教材設計的“紙飛蛋落”(引言)演示實驗“尺打子”、“拉車木塊後倒”、“剎車木塊前倒”(插圖可改成實驗)基礎上,還可加入演示實驗。教學時,在學生複述牛頓第一定律之後,展示實驗:取一顆棋子用雙面膠粘在右手掌心,右手掌迅速向左運動,遇到左手阻擋突然停下,而棋子仍然快速飛出掌心,問:“手掌停下,棋子不再受到手掌推力,為什麼還能飛行?”學生利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物體不受外力時,運動的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然後舉例子:炮彈出膛、汽車剎車、手拋石子(可演示)……歸納出運動物體本身有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隨後,讓學生猜想靜止的物體本身有無保持靜止狀態不變的特性,有的學生根據牛頓第一定律推理,有的學生會舉例證明。演示實驗:把一個細而高的鋼筆筒立在一張長紙條上,筆筒好不容易站穩下來,手輕輕拿住紙條一端,另一隻手迅速打擊紙條中部,紙條被快速抽出。打擊之前,學生異口同聲喊:“倒,倒!”當看到筆筒紋絲不動地站立著,在腦海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教師趁機講解:“物體不論是運動還是靜止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慣性,它是物體本身的一種性質,與物體速度大小無關”。“慣性”建立後,回顧“紙飛蛋打”實驗並進行揭謎。這樣演示(刺激)→應用(順應)→演示(刺激)……直到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課堂中第一個實驗不僅引入了新課,同時對牛頓第一定律認識進行了強化;第二個實驗是強行扭轉學生頭腦已有“速度越大,慣性越大”的錯誤概念或防止其形成,對學生舊的認知結構也有強烈震撼。

2、提高演示實驗的質量

現行教材有很多精彩的演示實驗,教師教學時,由於種種原因,教材給出的一部分演實驗效果不盡於人意,需要我們大膽地改進,重新設計。

八年級物理“音調”中,“紙片劃過木梳”、“橡皮筋振動”實驗目的是讓學生感受音調高低並研究音調高低與振動之間的關係。而上述兩實驗音調變化小響度也小,能夠聽到的學生少,樂感不強的學生靠耳朵辨別兩次聲音的音調就很困難。如果用琴絃代替橡皮筋做實驗器材做演示,或者乾脆抱一吉它走進教室,讓學生體驗音調高、低。對不同粗細、鬆緊的弦發出的聲音進行對比,研究音調與振動快慢的關係。這樣做效果既明顯,又能調運學生的。教材上的演示實驗則改成小實驗讓學生課後體會。

“液化”中“壓縮體積,乙醚液化”的實驗,在常溫下,靠拉開活塞很難做到液態乙醚全部消失,壓縮體積氣態乙醚液化後分布注射器筒壁,多生觀察困難,直觀效果不好。如用一隻空的透明外殼打火機和充氣罐代替上述實驗,調整好打火和充氣罐的位置關係,對打火機充氣,學生可以清清楚楚觀察到打火機內氣體被壓縮時變成液體。還容易聯想到自家液化氣罐的灌入情景。操作簡單,效果直觀,學生的興趣也很高。

3、借鑑與擴充套件

物理教師應善於借鑑國外優秀的演示實驗,把前人智慧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來。如德國演示實驗“教師睡釘板”。“教師首先將一蘋果擲在釘板上,無疑,蘋果被刺穿了,隨後他敏捷地仰天躺在2×1m2的釘板上,該釘板上均勻排著2000枚鐵釘(教師竟能安然無恙)……”國內條件限制,可在課堂上帶入0.3×0.4m2木反帶有600枚釘子鐵釘“坐墊”,讓學生學習壓強時也嚐嚐“如坐鍼氈&rdquo 國中歷史;的感覺。

對於無法演示的實驗,可向學生展示多媒體模擬實驗的課件,也是對演示實驗形式擴充套件。如飛機投彈圖3:

二、改進基本原則

1、明確目的,優中選優,追求更好效果。一方面要求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另一方面根據教學要求選擇適合的實驗。如果要達到創設情景和引入新課的目的,選擇的實驗,最好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如果要打破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實驗應力求做到“學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讓學生終生難忘;如要強化新建認知結構,實驗應源於生活來自學生身邊,喚醒學生再認識,併為學生回到生活中解釋現象、分析問題供示例和橋樑。一隻蘋果插上銅片、鋅片,接上導線也能讓發光二極體發出光來。

2、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啟發性和考慮實驗組織上的遞進性。好的演示實驗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啟發性,但也離不開教師的適時引導,促進幫助學生思考、分析。對多個演示實驗的組織宜層層遞進,先簡單後複雜,先直觀後抽象,如國中“壓強”演示實驗“冷水錘子”如圖4,冷水澆淋充有大量熱水蒸氣的密封易拉罐,伴隨響聲易拉罐被大氣壓癟變形,製造了“驚奇”教師趁機置疑“是水把易拉罐砸癟的嗎?”“不是,那又是什麼?”下面的演示實驗則由簡單到複雜,層層深入 “模擬馬德保半球實驗” 如圖5(內部擠出了空氣)→“覆水杯”如圖6(水代替了空氣)→“瓶子吞雞蛋”如圖7(瓶內空氣減少)。

綜上所述,物理教師要力求做好每個演示實驗,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與創新,同時結合其他形式和多種教學,以及現代教學手段,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和。希望廣大的物理教師,更好地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

國中物理力學部分公式

九年級

1、速度:

2、重力:

3、密度:

4、壓強:

5、液體壓強:

6、浮力:

7、槓桿平衡條件:

8、理想斜面:

9、理想滑輪:

10、實際滑輪:(豎直方向)

11、功:(把物體舉高)

12、功率:

13、功的原理:

14、實際機械:

豎直向上提物

水平拉物

15、機械:

16、滑輪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