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優秀精選5篇

校園 閱讀(3.16W)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優秀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優秀精選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優秀精選5篇1

不是第一次看這部影片,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別人推薦的,說是一部值得看的教育電影,於是在一個班級活動中放給全班同學看,還記得看它時心裡的忐忑不安,因為這部電影更加適合教師,而不是學生。今天帶著審視的眼光重新溫習了一遍,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值得那麼多獎!

非教育人士可能最認可的是馬修與校長行為的對抗,看到的是與《整蠱專家》相似的痛快,或者學生由“壞”變“好”的那種成就感,而作為一線教師,所看到的是裡面的教育智慧——因材施教。

對於孤兒派皮諾,馬修給予的是父愛般的關愛,沒人教你唱歌,“我教你”,抱他上下講臺,問他為什麼不睡覺;對於皮埃爾,看到他對母親的依戀,在面對他母親探視的時候,用謊言幫助皮埃爾得到母親的支援,但是在他潑墨犯錯誤時,不會因為他的音樂天賦而優待他,反而用合唱團公開表演的機會讓他懂得了懲罰、被寬恕、驕傲和感恩。

我們在教育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和問題,就得有馬修的教育智慧,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展示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達到教書育人的目地。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優秀精選5篇2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向我們講述了一所叫“池塘之底”的學校,這裡的學生捉弄老師、打架、逃學……簡直是家常便飯。面對這些“問題學生”,校長非常暴力,制度訂得很死,把學生當犯人一樣管理 。老師面對這些頑皮成性的學生,他們無計可施,只好把學生當牛一樣看管。

一個叫馬修的音樂代課老師來到這所學校,他非常有才華和遠見,面對這些問題學生,他沒有像校長和其他老師那樣放棄學生。馬修老師首先到學生們中間去發現有音樂天賦的人,再把這些人組織起來成立合唱團。剛開始校長很反對。可是,學生們的歌聲感到了女伯爵,得到了許多人的稱讚。學生們在歌聲中找到了自尊,學生們的壞習慣在歌聲中得到了改變,他們的人生也因此改變。非常遺憾的是馬修老師被校長開除了,在他離開學校的時候,學生們因為害怕被關禁閉,只能從窗戶裡放紙飛機,飛機上寫著與馬修老師告別的話。一個好老師,一個深受學生和同事喜歡的好老師,就這樣被校長開除了,但是很欣慰的是,馬修老師帶走了一個孤兒,一個把他認爸爸的孤兒。

看完電影,我閉目沉思。只會體罰學生的老師是不會受到學生歡迎的,只有用愛才能改變學生,改變學校。電影中的馬修是一個好老師,電影中的學生喜歡他,我也喜歡他。我更希望:我們老師能像馬修一樣用心和學生交流。用愛去呵護學生,讓我們從這裡走向成功、走向輝煌。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優秀精選5篇3

很少有一段旋律能在我的腦海中縈繞那麼久,在《Les Choristes》(中文名:放牛班的春天)中,它一次次響起,一次次讓我情不能自已:“Sens au coeur de la nuit/ L’onde d’espoir/ Ardeur de la vie/ Sentier de gloire(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原來童聲可以這麼美,這麼懾人心魄,明快而充滿了張力。

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通過年邁的佩皮諾對皮埃爾的一次偶然拜訪,將時間推溯到1949年1月15日:那天克雷芒馬修以一個代課老師的身份來到那座被稱作“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才發現那裡的孩子個個都不是一盞省油的燈,而哈珊校長殘忍的體罰只會助長他們的叛逆。他試圖用自己鍾愛的音樂來改變現狀,來感化並拯救這些地獄裡的孩子。站在他組建的合唱團中,孩子們的臉上盪漾著自信和青春的喜悅,馬修先生的寬容和幽默讓他們的內心不再有恐懼感和負罪感,在先生專注的眼神中他們體味到一種不曾有過的甜蜜,那便是愛。

毫無疑問,影片碰觸到的第一個嚴肅的話題便是教育。“行動—反應”式的懲戒方式在今天似乎已不多見,但面對孩子的不成熟的心智,多數老師和家長都選擇了對其進行無條件地規範,而並不顧及未成年人的特殊需要。幾年前看過王朔的一篇小說《看上去很美》,講述的是託兒所裡的真實生活,小主人公方槍槍生性調皮,與學校的規則格格不入,在阿姨們的眼中是個“老大難”,漸漸的小朋友們都疏遠了他,最後他把孤獨而瘦小的背影留給了讀者。試想《放牛班的春天》裡的男孩們,如果沒有馬修老師的及時出現,皮埃爾的音樂天賦便不會被發覺,人們只知他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卻有著孤僻的性格;佩皮諾只會在每個星期六傻傻地等著爸爸去接他,而永遠不知道他還 是個出色的“指揮助理”;郭幫只會被看作一個一無所長、無藥可救的`壞孩子,而不知道他可以做“樂譜架”,支撐起一個個跳動的音符。馬修讓每個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為他們的未來開啟了一扇天窗。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通過馬修先生的創作和傳播,給了這些孩子神奇的力量。這是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也是導演Christophe Barratier傾心渲染的地方。這所學校沒有開設音樂課,馬修老師卻從不放棄他的音樂事業,沒有優越的工作環境,沒有先進的器樂裝置,也沒有正規的演唱者和指揮家,而孩子們的熱情恰恰就是他堅持創作的靈感和動力。他的小團員們進步很快,和馬修先生之間的交流也已經不需要言語,因為,音樂就是最好的媒介,它把孩子們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由放浪不羈歸於如水的平靜,這平靜中又蘊藉著無數個願望的噴發,是重現曙光之前的一番醞釀。

馬修是執著的,面對著校長先生的頑固阻撓,他果斷將合唱團轉入了地下;他又不是一味姑息孩子的,面對蒙丹的橫行霸道,他嚴厲訓斥,但鼓勵他加入合唱團;他為皮埃爾的無禮而生氣,並刪去了他的獨唱部分,但他知道愛能融化所有的堅冰,在為公爵夫人的演出中,讓皮埃爾找回自己的角色,從孩子感激的眼神中他讀懂了一切。導演對馬修的個性塑造並未止於此,影片中穿插了他對皮埃爾單身母親維奧麗的朦朧的愛情,影片一開頭就講述到這位母親的死,讓人察覺到她與男主角之間不太尋常的關係,只是這段愛情還 未開始就匆匆結束,無不叫人遺憾。或許愛上一個美貌端莊的女人是一個男性的本能,但我們從中更能看出馬修作為一個音樂家的浪漫氣質:全無帥氣的外表,他的禿頂甚至成為學生的笑料,但他始終有一顆追求美、珍視美的年輕的心,在他眼裡,孩子們是上天給他的恩賜,而面前的這位母親又是人間的維納斯。

孩子們都是愛玩的,他們喜好自由,喜歡沒有束縛的郊野。他們踢足球,滾橡皮圈,扔紙飛機,就連冷酷的哈珊校長也忍不住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可以說,是馬修給這裡帶來了春天,給死水帶來了微瀾。然而,美好的事物總是短暫的,校長的貪慾和私念在不斷膨脹,他利用公爵夫人的關係,很快將馬修的成果據為己有。他沒能預料到的是,曾經被他暴打了半個小時的蒙丹縱火燒燬了他的學校,所有的進爵之夢即刻化為泡影。我們且不去評價蒙丹的過失,這場意外的災難卻是對哈珊的一種絕妙的諷刺。令觀眾欣慰的是,這一天剛好馬修帶著孩子們離開了地獄似的學校,逃過了這一劫。此時哈珊校長意識到馬修的存在對自己的地位是一種巨大的威脅,便勒令他辭職。馬修傷心不已,他多麼希望能繼續陪伴著這群孩子成長,繼續他的音樂夢想,或許,他只是一個“失敗的音樂家和失業的學監”,僅此而已。

當然,善良的導演不會讓他的觀眾失望。在那高高的陰森的視窗,一隻只紙飛機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完美的弧線,幼稚的鋼筆字傳達著孩子們真實的心聲,那一隻只揮動的小手彷彿一群飄舞的蝴蝶,讓馬修清楚地意識到:他的付出沒有白費,在這裡只有孩子們才能理解他。本以為能心平氣和地看完這部電影,男孩子們的聲音還 是讓我忍不住流淚了:“風中飛舞的風箏/請你別停下/飛向大海共向高空/一個孩子在希望著你吶/率性的旅行/醉人的迴旋/純真的愛啊/循著你的軌跡飛翔……”後來才知道那首歌叫作《cerf - volant》(風中飛舞的風箏)。

記得在電影《Dead Poets Society》(死亡詩社)的最後一幕中,也出現了相似的鏡頭:基丁老師就要走了,他的學生託德毅然站到了課桌上:“O Captain, my Captain!”隨後全班同學陸續站上了桌子,呼喚著他們最親愛的船長。這樣的畫面造成了強勁的視覺衝擊力,也構成了整部電影的最高潮部分。而在《放牛班的春天》裡,故事沒有就此終結,小佩皮諾搭上了馬修老師將要乘坐的巴士,這意味著他告別了過去,告別了那個“池塘之底”,迎接他的,將是一個充滿明媚春光的天堂。

在那所泯滅了人性和個性的寄宿學校裡,克雷芒馬修奉獻出了自己所有的忠誠與信仰,打破了傳統教育的禁錮,傳授給孩子們愛和美的真諦,教會他們如何去把握青春、如何生活。他的音樂作品,正如基丁老師為孩子們朗誦的詩章,成為貫穿全片的一條主線,而濃烈的抒情性、主體性正是這兩門藝術的共同特徵。

應該說《放牛班的春天》是我看的為數不多的幾部法語電影中最成功的一部。法語電影在視聽語言的運用上不會太費周折,很平實,很舒緩,一種來自法國的精緻和詩意撲面而來。沒有觀看好萊塢電影時的刺激感,卻也不像日本電影那樣沉悶,它的選材往往貼近現實,卻又不自覺地透露出法國人天性中的浪漫色彩。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總有一種潛在的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或者是對馬修老師的欽佩,或者是對哈珊校長的憎惡,再或者是對孩子們的期許,隨著劇情的發展,這部片子的審美教育意義已經自然而然呈現於我們的精神世界中。

光與影的交錯往往給人遙遠的時空感。黑暗中馬修房間裡的燈光顯得格外溫暖,他的身影映在牆面,與冰冷的囚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部電影在總體上是灰色調的:緊閉的大鐵門,堅深的圍牆,幽暗的集體宿舍,校長和學監的時不時提醒著:“安靜!”只有男孩子們的笑是鮮亮的,而窗外那片撩人的綠色總在招惹著他們本不安分的心,是的,他們應當屬於大自然,這小小的寄宿學校不可能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終於,皮埃爾進入了里昂音樂學院。那麼,其他人呢?佩皮諾跟隨馬修之後又怎樣?郭幫是否靠自己掙錢買上了熱氣球?還 有彭尼法斯、樂科列呢?我想,這是《放牛班的春天》留給我們的懸念,但已大可不必去深究,重要的是,孩子們知道:那段熟悉的旋律給他們烙下了童年中最美好的回憶,並將伴隨著他們這一生。

對於畫面的剪裁、鏡頭長短深淺的選擇、運動鏡頭的位移方向等,這部電影都進行了適當的處理。值得一提的是,對音樂素材的充分運用,大大增強了這部電影的感染力,對主題的抒發和情節的變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同樣的幾段旋律,用不同的樂器進行演奏,或以不同的方式演唱;同一個曲調,反覆詠唱,時而漸強,時而漸弱,根據氣氛的需要而更替。鋼琴的音色細碎而輕柔,大提琴則沉重而壓抑,小提琴悠揚而活潑,人物的喜怒哀樂、緊張與歡快都可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童聲的合唱與莫杭治的獨唱宛如天籟之音,契合得天衣無縫,共同訴說著青春淡淡的哀愁:“海面上的清風/托起了輕盈的飛鷺/停落孤島的礁岩處/冬日稍瞬即逝的氣息/你的喘息終於遠去了/融入群山深處……”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天然的璞玉,就看你怎樣將它雕琢。在地獄中艱難地呼吸,苦苦等待天明,這時需要一個人為你開啟天窗,敲開沉默的心房,在《放牛班的春天》裡,這個人便是Crane D’obus,克雷芒馬修。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優秀精選5篇4

在沒看這部電影之前,本以為是一個沒有任何惡意,是一個充滿了溫暖與善意的一部電影,但是直到觀影的最後,我才發現自己預判錯了。電影如影片名一樣,“放牛班”是一群行為有偏差學生組成的群體。“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是希望開始的季節。這部電影也是如此,是複雜糾結與生機希望交織在一起得一部電影,看完不會讓人心情特別好。讓人有一種喜憂參半的感覺。

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整體很真實,尤其是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們的演技,沒有任何違和感。飾演可萊蒙馬修這一角色的演員,演技也是十分精湛的。電影的視角是從倒敘的視角開始講述的。五十年後變老的貝比諾拿著馬修老師當年在“輔育院”寫的日記,在一個下雨的夜晚來找優秀的指揮家郭和頌。電影的整個情節邏輯就是按照馬修老師所寫的日記順序來展開情節的。電影的人稱視角,時而是第一人稱“馬修老師”(“我”的視角);時而是上帝視角來客觀地看著輔育院所發生的一切。

這部電影是一部帶給人希望的電影,教會我們要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音樂可以淨化人的靈魂、洗滌人的心靈。讓我相信“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馬修老師用音樂淨化了孩子們,讓他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這就是教育的藝術魅力。讓他們奔向彩虹的道路。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相信通過努力和一些美好的事情,會讓不好的環境慢慢也朝著好方向發展。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優秀精選5篇5

國慶假期裡,我去研學,去遊玩,去演出……但是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觀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個用愛和音樂救贖心靈的故事!

故事在音樂家莫杭治的回憶中進行:曾經是音樂老師的馬修先生來到了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學校擔任學監,這是一所由頑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老師,嚴厲的制度構成的教養院。馬修的到來給學校帶來了改變,給孩子們帶來了歡樂。他懷著一顆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孩子,溫暖著孩子們脆弱的心靈。他用音樂啟發孩子們的潛能,根據孩子們不同的音色:男低音、男高音、女高音、女低音,還有一個五音不全的“樂譜架”以及不會唱歌的助理佩皮諾,組成了一個合唱團。孩子們在馬修老師的指導下唱的越來越好,他們宛如空谷黃鶯般的美妙合聲讓人沉醉其中,就連老師和校長都被感動了!

然而學校的一次火災,馬修老師被校長解僱了。他離開的時候沒有一個孩子去送他,正當他失落的時候,一架架寫滿祝福話語的紙飛機從樓上飛落在他的周圍,孩子們一邊唱歌一邊把手伸向窗外跟馬修告別……這一刻,馬修老師被深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