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精華]三國演義讀後感

校園 閱讀(2.71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華]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1

暑假中,我在學校圖書室借了一本《三國演義》,讀完此書,我從中受益匪淺――世紀少年應有“膽”有“識”。

三國演義乃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裡面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通過設定大量巧合,化不可能為可能,把人物的個性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把一個個場面描繪得更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使我過目不忘,即使拋開了書,它們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

什麼“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以及“粗中有細勇猛善戰”的張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足智多謀”的忠臣諸葛老師;還有心胸狹隘的周逾,長厚的魯肅等人交織在一起,引發了一連串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的故事。如草船借箭,連環計,空城計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看過之餘,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機妙算的諸葛老師要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這對當時的周逾和現在我們看來,真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可足智多謀的諸葛老師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瞞“過了多疑的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萬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試想,諸葛老師不講究“策略”能行嗎?

細細思量,的學習不也一樣嗎?也應講究方法,注意適當休息,勞逸結合,讓大了大腦得到調節,為下一節課積蓄精力,就能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是這樣,生活也如此。有一次,家裡來客人,媽媽讓我給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燒開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葉。燒開水約十分鐘,洗杯子約要五分鐘,分放茶葉約三分鐘,這樣一來,就要共花將近二十分鐘的時間。可我靈機一動想出了一條妙法:在燒開水的同時,就洗杯子,分放茶葉,等水燒開後,其餘兩項工作早已完成了。這樣一來,我不僅節約了時間去做其它事情,還讓客人在短時間裡感受到了主人的熱情。

做事情不僅要有足智多謀的諸葛老師的“識”,還要有“單匹救主”的`趙雲的“膽”。記得那次體育課上,體育老師讓我們練習跳高。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生龍活虎,就像猴子一樣一躍而過。輪到我了,生怕摔著的我及得額頭直冒冷汗,膽卻的內心使我的動作變得縮手縮腳,最後落得個“嘴肯泥”的下場。體育老師摸透了我的心思,走過來,又耐心地給我講解跳高的要領,在老師和同學們地鼓勵下,我大膽地又重試了一次,這次終於成功了!漂亮的動作還博得同學們地歡呼,齊聲叫好。唉沒有膽量可不行啊!

是啊,我們雖是新世紀的少年,是祖國的花朵,但是如果沒有《三國演義》中諸葛老師那樣淵博的知識,橫溢的才華,沒有趙雲那渾身是膽的氣魄,試問,我們能有“膽”有“識”嗎?少年朋友們,讓我們攜手乘風破浪,繼往開來,做一個有“膽”有“識”的世紀少年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2

有一天,我準備去看電視。突然發現一本書,這本書顯然是剛買的。我一看,《三國演義》?往後一翻,哎呀呀,拼音到處都是。這誰買的書呀?要給我買的,當我上幼兒園的吧!我隨便翻了翻,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這些人咋這麼怪?不相信?你看看呀!

第一:語言怪

你剛翻開這本書,首先看到的是簡介。上面說“所謂三國,通常指從漢獻帝初平元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這是啥意思?我知道今天20xx年12月14日星期日,可這上面是啥意思?是生平第一年嗎?說明他現在才1歲。1歲稱帝?!這有點不符合事實。太康元年,是不是泰康人壽保險?(兩個字不一樣,有可能做替代。)肯定是泰康人壽保險建這個保險公司的時候。晉代就有泰康人壽?有點匪夷所思。再看這裡,“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按照我的解釋就是:夢中依然珍惜慈母的眼淚,城市的頭兒千變萬化著大王旗。這有點不合情合理。你看看,古人的語言咋這麼怪?

第二:長相怪

語言怪就已經很……很……用啥詞呢?不管了!但長相更怪了!你看看,書上描寫關羽,面如紅棗,高大無比。你想想,現在哪有臉紅得像棗子?而劉備確認為他胸懷大志,也不知道他怎麼想的。而且鬍子長的跟掃帚差不多,騎起馬來,人家以為他發瘋了呢!再看張飛,滿臉都是鬍子,跟獅子似的。生起氣來,鬍子都發直。眼睛圓的比月亮還大,(十五的月亮)這像人麼?分明是鬼麼!叫起來,啊啊啊啊啊啊啊……,媽呀!獅子吃人啦!再看,聞名於世的諸葛孔明——諸葛亮,人雖說沒什麼怪,可整天搖著那孔明扇,差點把劉備給搖暈了,而且一路悠閒自在,聽別人議論說,諸葛亮是很厲害,利用空城計把司馬懿嚇得魂飛魄散,但由於他悠閒自在,有人把它看成“遊手好閒的'軍師”、“三國的濟公”。

第三:兵器怪

他們用的兵器也是一怪,我們看看劉備的雌雄雙劍,現在我們都拿一把劍,他拿兩把劍。我看一把劍是殺一個人,另一把也是殺一個人。那要在戰國,他可是立頭等功。再看看張飛的矛,前面彎彎曲曲像個蛇一樣。我看是插著杆子的彈簧,要是跟敵軍打仗,剛刺到盔甲,彈簧變成扁的了,把張飛彈個老遠。他們一定會問:張飛去哪了?再看看呂布的方天畫戟,簡直就是一個風扇葉兒,他一轉,可謂打破天下無敵手。為啥?因為風扇轉得太快了,碰到一個死一個,不過一會,全軍覆沒。那可叫個爽呀!

暫時就找到這麼多怪,如果還有,那你們一看看《三國演義》有可能周瑜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3

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的道理和知識。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塑造了許多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的人物。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煮酒論英雄”;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草船借箭”;關羽“溫酒斬華雄”等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廣為流傳的故事。 我最喜歡的是劉備“三顧茅廬”。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到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只要堅持,不放棄就會成功。記得又一次,我組裝好了一隻超級豪華、超級裝備的戰鬥直升機,表弟來我家裡玩,給我拆的七零八亂的,讓我好生氣,可又能拿他怎麼辦呢!我只好重新組裝它,可又找不到圖紙了。只能憑自己的印象一點一點的拼裝了,我把零件一個一個拆開,又一層一層的裝上,可就是拼不對,尤其是直升機的尾部,安裝了幾次都散開了,我心灰意冷的把它扔在了一邊。可是我不甘心呀!我那超炫、超酷的'直升機就這麼的散架了。於是我又鼓起勇氣,告訴自己說:相信你,可以做到的,堅持就會勝利!我一次又一次的裝上,又拆了,最後終於大功告成拼裝好了,看著自己辛苦裝好的直升機,真有成就感。 托馬斯·愛迪生 的一句名言是:我們最大的弱點在於放棄,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斷的重來一次。 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只要我們堅持,不放棄 ,那成功之路還會遠嗎?

三國演義讀後感4

今天,陰雨綿綿。我閒得無聊,走到家中老舊的書桌面前,讀起了三國演義,頓時,有感於懷。

三國演義這本書可以說是精彩紛呈,每一個人物的神態,思想,動作,精神都寫得淋淋盡致,這本書把曹操的奸滑,劉備的仁義,孫權的善勸描寫的惟妙惟肖,深刻而不反覆,真實而不現實。它是百年以前,三國時期的見證,是羅貫中老先生一生的心血。

我個人認為,書中說劉備的'仁義,不如說是假仁假義,因為劉備劉向龐統說:“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則事可成”這句話是他內心深處藏著的一句大實話的確曹操在當時是公認的漢賊與漢賊相反就肯定是英雄所以劉備的“仁義”是通過曹操的“奸詐”對比出來的。若他真的仁義,就不應該賴著荊州不走,若他仁義,他就不應該在漢獻帝死後稱帝,若他仁義,他就不改裝著把自己的兒子阿斗摔在地上。因為古人云虎毒不食子。羅貫中老先生書中劉備的仁義,只是曹操襯托的。劉備不善於打仗,他最擅長攏略人才,擅長哭,哭,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精神上的武器。

曹操,是這本書中奸詐的代表,亂世之奸雄的他說出了具有他個人代表性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他胸懷大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是最好的見證,曹操性格多疑,但是,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十分豪爽,但又嫉妒英才,楊修就是因為自作聰明,才被曹操所殺。

我個人認為曹操聰明絕頂,又愚不可及;狡詐奸滑,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巨集大量,又心胸狹窄。可以說是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我認為孫權亦是一代英雄,世人大多來爭論曹操、劉備,而很少提到孫權,其實他很有才幹!在三國演義裡,他充當了一個猶豫不決,總是聽周瑜與張昭的意見,認為他沒有曹操的霸氣,劉備的仁義。但他可以與曹操劉備成三足鼎立之勢,當然不可小覷。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可見其才;年僅二十六歲,孫權就繼承了哥哥孫策的位置,在二十七歲時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中大敗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業,可見其能;孫權勸學與呂蒙,可見他飽覽群書,實際正是如此,他予歷史、文學各方面都廣泛涉獵。曹操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這是最大的證據證明了孫權之能,向曹操一代梟雄,都能讓他對敵人發出如斯感嘆。

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的英雄在那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裡,我讀到的不僅僅是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決戰,它更是人生的哲理。

三國演義讀後感5

有人說《三國演義》寫的是三個流氓帶著一群人打架,我覺得這個比喻十分有趣形象。奸雄梟雄暫且不說,單說那被稱為英雄的孫權,不還是要靠那群謀士的計謀,這也促成了周瑜“周郎少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了兵”的“美譽”嗎?可見這三個主角都有過什麼陰謀詭計,在某種程度上與流氓無異,換句話說他們只是三個有身份的流氓罷了。

三國中實力最強的是誰那還真不太好說,不過要我說的話我會推薦那個不曾被人看好的人——董卓。在故事發展的早期,董卓早就富甲一方,此時他只是一個地主,擁有地方財力,未登上政治舞臺。可這不代表著他就能夠心滿意足地安享晚年。他想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想成為皇。於是他接任了河東太守,參加與黃巾的對戰。卻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地位,他是董卓,他有的是錢,錢可以幫他向上疏通關係,向下招募士兵,購買裝備。只是他自來驕傲,在見到幫助他殺退張角的劉、關、張三兄弟時,僅因對方是白身就無禮怠慢。要不然著三兄弟為他打下一座城也尚未不可。

十常侍之亂髮生時,董卓正任西涼刺史,此時他帶著一支人馬正向京城趕去,那支隊伍旌旗蔽日,塵土遮天,驚得百官失色。可見董卓當時已不單單是一個富甲一方的地主,更加是一方權力的霸主。見到帝后就已經暗懷廢帝之事,可見其野心之大也。

每個人的命運總有一兩個左右他的人。對於董卓來說,呂布便是這樣一個人。董卓第一次見到呂布是,正時他在庭上談及廢帝之事,建陽不同意,派呂布飛馬直殺。當時董卓就說:“吾觀呂布非常之人,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後來呂布歸順,事情如當初董卓想的`那樣。呂布是戰神,是血氣方剛的漢子,他能不為美色所動。而董卓又是那麼好色,於是紅顏禍水的悲劇再次上演了。董卓和呂布決裂,董卓也就離死期不遠了。

命運之輪並沒有按照董卓想的那樣滾動,他在當上帝之前已經倒在了他乾兒子呂布的刀下,只記得當初“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卻未曾想過若失此人天下失已。恐怕這也是對他強搶民女,姦淫宮女的報應吧。

董卓本來是應該當皇帝的人,改變這一切的是另一個人——李肅。李肅絕對是一個說客,他為董卓說來了呂布,也把董卓一步步地推向深淵。書上這麼描述:行不到三十里,所乘車忽折一輪,卓下車乘馬。又行不到十里,掣斷轡頭。……次日,正行間,忽然狂風驟起,昏霧蔽天。可是上天並不想董卓就這樣退場的,李肅真當是一說客,一步步的誘導,導致了董卓滅亡的命運。

三國演義讀後感6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趙雲,這位五虎將軍在長阪戰亂的時候,他為什麼要拼死保護劉備的`妻兒老小?為什麼他在長阪坡肯把馬讓給劉備的夫人?因為他心中有那無愧的選擇,他最終把精神轉化為一種動力——從曹操八十三萬軍中衝了出來,這不禁讓人回憶起那首高亢激昂、鏗鏘有力的詩:“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糜夫人在當陽長阪坡中,身受重傷,趙雲找到她時,她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趙雲三番五次請她上馬,她卻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為了不連累阿斗和趙雲,為了讓趙雲順利衝出包圍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拼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

典韋,他是曹操的貼身將領,率領虎衛軍,為了保護曹操,他不惜捨去性命。他手無寸鐵、身無片甲地保護曹操,人們都說曹操是亂世梟雄,可為什麼這麼值得典韋保護呢?因為他選擇了曹操,就要為曹操效力,他認為為曹操付出生命是應該的,這難道不是從心靈上做出的正確的選擇嗎?這是他心靈深處的大義,是為國奮鬥而義無反顧的大義。

請讓我們從內心、從心靈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吧!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從古人心靈深處的選擇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大義所在。是心靈的選擇讓他們至今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捨棄自私,選擇高尚;捨棄奸詐,選擇誠信;捨棄小我,而完成大我……這才是人們從心靈、從靈魂上的大無畏的問心無愧的選擇。

三國演義讀後感7

《三國演義》在中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我卻和它之間卻有一段從陌生、排斥到熟悉、手不釋卷的經歷。

記得媽媽在我很小的時候給我買了一本青少版的《三國演義》。裡面全是字兒,一張插圖也沒有;故事卻非常複雜,光是人名就有一大串。我隨手翻了翻,覺得一點意思也沒有,便束之高閣了。

直到我長大一點兒,有一天跟著媽媽去鳳凰書城看書,在一個角落裡看到一個個藍色的錦盒,好像裝著什麼寶貝似的。是什麼呢?我好奇地走過去,只見錦盒上印著四個大字——“三國演義”。我本想掉頭就走,卻又忍不住撫摸那光滑的盒面,於是輕輕打開了一個盒蓋,只見一本本巴掌大的.連環畫整整齊齊地碼在裡面。我隨手拿起第一本《桃園結義》,仔細翻看起來。那些人物畫得栩栩如生,每個人的身材、容貌、衣著、武器都不一樣,個性非常鮮明,一看就知道畫的是誰。每一幅畫都細緻入微,連人的肌肉紋理、盔甲上的鱗片、武器上的花紋都刻畫得十分清楚。再往後翻翻,故事淺顯易懂,感覺就像說書先生在講評書一樣,一掃我對《三國演義》的固有印象。故事的每一言、每一語都和畫中人物的神情、動作相匹配,把故事的情節和人物的內心變化展現得淋漓盡致。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坐在地上細細翻看,生怕錯過了一個標點、一個字元、一幅插畫。

我央求媽媽買下來,可媽媽沒帶夠錢,我只好失望地回到家。可這書已經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小種子,對它的喜愛有如野草不停蔓延。媽媽在網上找了半天,網上都一直缺貨,讓我十分遺憾。

在我十歲生日會那天,好朋友送了我一堆禮物,其中有個包裹特別沉。我迫不及待地開啟,驚喜地發現了那熟悉的身影。沒錯,那就是我期待已久的函裝藍色本《三國演義》!我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簡直是愛不釋手,上廁所也帶著,吃飯也看著,家裡到處都是小藍本兒。你現在要是問我三國的典故,我可是如數家珍,倒背如流。媽媽又給我買了原著版的《三國演義》,奇怪,我居然也能看懂許多了,那些文白參半的句式似乎也並不那麼面目可憎了,我甚至慢慢感受到作者飛揚的文采和精巧的構思呢。我也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丟擲諸如“為什麼曹操軍事實力那麼強大卻沒有完成統一大業”之類的問題,讓爸爸媽媽刮目相看;我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經常拿來跟爸爸媽媽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呢。

看,這就是我與《三國演義》結緣的故事。這一本好書引領我從故事走進了歷史,又從歷史比照到現實。大家也可以像我一樣,試著去打破自己的陳見,由表及裡,從淺入深,好好領略中國古典文學之美。

三國演義讀後感8

三國時期,一個英雄倍出的時代,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就是一部以這一時期作為歷史背景而創作的小說。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兩千年前三國紛爭的傳奇,多少英雄豪傑譜出一曲曲英雄的讚歌、歷史的壯歌。

《三國演義》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被喻為智慧的化身——諸葛亮,一代奸雄——生性多疑狡詐的曹操,忠肝義膽的能將——關羽等等。

讀《三國演義》,讓我彷彿看到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展現於我眼前,讓我看得津津有味,流連往返。我讀到第四回,講到曹操與陳宮行至成皋決定到呂伯奢家覓一宿時,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後來知道是自己誤會了呂伯奢一家後,又復殺呂伯奢。當時曹操還說了一句很沒良心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以致陳宮認為孟德是個狼心之徒,棄而他往。

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確實太沒良心,太沒血性了。令世人感到氣憤,致使曹操在民間揹負罵名,譭譽參半。當我讀到這裡的.時候,我也感到很憤恨。我想: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啊,寧可自己對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讓天下人對不起自己。同時也令我想起了這麼一句話“寧可殺錯一百個,也不能放過一個”。我當時就覺得曹操很殘忍,很沒血性,做人怎麼能這麼自私呢?可後來我就發現這樣的看法是很膚淺的。細細想來:哪個人沒有半點私心?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劉備忠厚仁義,他不自私?他攻城掠地,口口聲聲要興復漢室,其最終目的也還不是要一分天下、掌握權勢、稱王稱帝?所以劉備和曹操都是一路人,只是兩人所走的政治路線不一樣罷了。劉備善於保持住良好形象,這就是虛偽吧。相比於劉備,曹操就顯得真多了,他是奸詐中有坦誠。“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心裡頭有這種想法的不乏其人,可是又有幾個敢說出這樣的話來?恐怕這天底下也只有曹操一人了。有勇氣說得出這句話顯示出曹操身上的一種王者氣概,絕非一般之人。再說,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是個誤會,殺呂伯奢則是迫不得已的。試想一下當時如果呂伯奢回到家看到這一幕慘狀,他能承受得了嗎?我估計有三種結果:一、呂伯奢因悲傷過度含恨離世;二、呂伯奢痛苦地活著,沉浸於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之中終其一生;三、呂伯奢從此與曹操不共戴天,決意為家人報仇。無論是哪種結果,對於呂伯奢而言都是痛苦不堪的。這種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換了誰都承受不了,還不如被曹操一刀斬下來得乾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曹操殺掉呂伯奢未必是一件壞事。

我從《三國演義》中所讀出的曹操確實是一代奸雄,可是他奸得真,是一個有雄才偉略的能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9

近幾日應朋友的請求,接手了一個《赤壁之戰》的劇本,由於《三國演義》是很久以前所看的,現在要想寫好這個劇本,所以不得不回過頭來再次捧起《三國演義》。自從大三結束至現在工作一年多,自己手捧經典的次數可謂少之又少,實在令我慚愧。

之前在噹噹網網購了一套四大名著,放了很久都沒開封,這次借這個機會,終於動了這套經典。拿起書,直接翻到了赤壁之戰前夕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部分。還記得以前高中的時候特別喜歡看《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有特別喜歡看諸葛亮出山到蜀國鼎盛之時。從這個點就可以知曉我是一個不喜歡看悲劇的人,但是現在在社會上摸爬滾打,越發覺得人生當中好多戲份都是悲劇,那些不完美的,遺憾的,失敗的,傷人的,黑暗的等等等等都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難怪有人說,小時候或者年輕的時候喜歡看喜劇,喜歡看英雄,喜歡大團圓,喜歡完美主義,等到成年以後就喜歡看那些不完美的,有缺憾的,反映人性的東西。等到在老了以後,對於一切看平淡的時候,就喜歡那些能讓人安靜下來的東西。年少時追求完美,成年後經歷挫折,人老後看破紅塵。

這讓我很直接地想起我最喜歡的一首詞——《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首詞寫的是人在不同的三個時期聽雨所見所聞所聽所想,與我甚是契合。

人生必定隨著時間的增加而產生不一樣的變化。如今我再讀《三國演義》,我很明顯地感覺到自己更願意去讀《三國演義》前面的部分和後面蜀國衰敗、諸葛亮去世的部分了。那些曾經在我們心中的英雄,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七進七出單騎救主的`趙雲,老將不老的黃忠,足智多謀的孔明……他們的人物形象不再是那樣完美的英雄,不再是以一敵萬,無所不能的英雄,在我心中慢慢變得有血有肉。劉備稱帝前的落寞無助,關羽的自傲輕敵,張飛的魯莽殘暴,趙雲的愚忠耿直,甚至於諸葛亮也有其無可奈何的遺憾。

現在重讀《三國演義》,我漸漸地不再去迴避那些缺憾,漸漸地學會去面對那些不完美,就像自己要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不完美各種缺憾一樣。智勇雙全,忠義正直的關雲長大意失荊州被殺,粗中有細的張飛被人砍頭,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後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五丈原隕落,這一切的失敗現在我都勇於接受了,我們所追求的並不是完美,而是在於追求的整個過程。

自己也好,親朋好友也罷,自己不奢求,不完美的自己去乞求別人的完美,用心地生活,用心去走完這幾十年吧!

羅曼·羅蘭說過:"真正的英雄是在發現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此為終。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暑假中,我品讀了一本《三國演義》,讀完此書,我從中受害非淺――世紀少年應有“膽”有“識”。

三國演義乃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外面一個個繪聲繪色的故事,經過設定少量偶合,化不行能為能夠,把人物的特性特點描繪得極盡描摹,把一個個局面描畫得更是宛在目前活龍活現。使我過目成誦,即便拋開了書,它們也滿盈天地,深化我心。

什麼“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以及“粗中有細驍勇善戰”的張飛;“全心全意,去世然後已,足智多謀”的奸臣諸葛亮;另有心胸狹窄的周逾,長厚的魯肅等人交錯在一同,引發了連續串觸目驚心,扣民氣弦的故事。如草船借箭,連環計,奇策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入的影響。

看過之餘,掩卷深思,“草船借箭中錦囊妙計的諸葛亮要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這對事先的周逾和如今我們看來,真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應用地利,天時,人和等要素,“瞞“過了多疑的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萬支箭,令周逾另眼相看。試想,諸葛亮不考究“戰略”能行嗎?

細細思量,我們的學習不也一樣嗎?也應考究辦法,留意得當蘇息,勞逸聯合,讓大了大腦失掉調理,為下一節課積存精神,就能進步學習服從。

學習是如許,生存也云云。有一次,家裡來主人,媽媽讓我給主人泡茶,泡茶就要燒開水,洗濯杯子,以及分放茶葉。燒開水約非常鍾,洗杯子約要五分鐘,分放茶葉約三分鐘,如許一來,就要共花快要二非常鐘的工夫。可我心血來潮想出了一條妙法:在燒開水的同時,就洗杯子,分放茶葉,等水燒開後,其他兩項任務早已完成了。如許一來,我不只浪費了工夫去做別的事變,還讓主人在短工夫裡感覺到了主人的`熱情。

辦事情不只要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的“識”,還要有“單匹救主”的趙雲的“膽”。記得那次體育課上,體育教師讓我們訓練跳高。同窗們個個容光煥發,生龍活虎,就像山公一樣一躍而過。輪到我了,恐怕摔著的我及得額頭直冒盜汗,膽卻的心田使我的舉措變得縮頭縮腦,最初落得個“嘴肯泥”的了局。體育教師摸透了我的心思,走過去,又耐煩地給我解說跳高的要領,在教師和同窗們地鼓舞下,我大膽地又重試了一次,這次終於樂成了!美麗的舉措還贏得同窗們地喝彩,齊聲喝采。唉沒有膽子可不可啊!

是啊,我們雖是新世紀的少年,是故國的花朵,但是假如沒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樣廣博的知識,橫溢的才氣,沒有趙雲那膽小如鼠的魄力,試問,我們能有“膽”有“識”嗎?少年冤家們,讓我們攜手披荊斬棘,承前啟後,做一個有“膽”有“識”的世紀少年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當我為一次故事新編絞盡腦汁時,當我為一篇作文靜觀水的沸騰時,我和文學就真正的遇見了。就像人籟寂寂,天籟其歇,時鐘的嘀嗒聲是世界的全部一樣,情緒劍走偏鋒時,文學是我的良藥。它就是我上衣靠近心臟的口袋,而不是我的包裹。它的裡面裝的是我的快樂,而不是負擔。

我在最清澈的年紀就開始調整自己看待外界的視角,我曾經試圖用一雙黑白分明的眼睛去看你。我以為十惡不赦、功不可沒是劃清人物美醜善惡最完備的標準。我自以為你們是主角或者不是。可能是“演員表上前兩行的名字、千古流傳的罵名或美譽、照搬過來的評判標準、和他人口中的你”在混淆我的視與聽。

初見你,你是誤殺呂伯奢的殘暴之徒。“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負我”讓人深惡痛疾。再見你,你是宛城強佔張濟之妻鄒氏的無恥之徒。“今宵願同枕蓆,隨吾還都,安享富貴,何如?”讓人疾首蹙額。在雲裡霧裡採花,固執地相信親眼所見的就是最真實的,卻忘記了世上本就有“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的不解之謎。你應該帶走它,或等待著,在一個月明風清的日子真正地走近它。

誰人知?你的“負”不是辜負天下,而是揹負天下——揹負天下人的期望。你被迫捲入分崩離析的天下大勢,卻主動接受政治家們的爾虞我詐。誰人知?戎馬一生、彰顯英雄本色的你,臨終前竟“分香賣履,留戀妾婦”,一派不成體統的作為,被當做小家子氣。然而,蘇軾的一句“平生奸偽,死見真性”道出了不為人知的曹操本色。

何為曹操本色?正如易中天所言的曹操是“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派,閻王脾氣,菩薩心腸”。大家風範是昔日官渡之戰曹操面對謀士許攸的.投奔的跣足而出。小人嘴臉是曹操殺死得意忘形的許攸的狠毒。英雄氣派是曹操濮陽攻呂布、赤壁遇周郎、花容逢關羽、無數次失敗後的捲土重來。閻王脾氣,菩薩心腸是曹操與丁氏大吵之後“撫其背”的溫柔,是看緣分已盡,令丁氏再嫁的溫情,是面對陳琳千言檄文仍接納他的念舊憐賢。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是你博大胸襟吞吐的宇宙奧祕。你是“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你也曾面對“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而“念之斷人腸”。或氣魄雄偉,或慷慨悲涼。你的詩囊括了整個宇宙,是潑墨如雲的大手筆。而你,是真男子。

你的事蹟在古今中外的笑談之中醞釀發酵,誰人月下,沉吟良久,喟然長嘆,為你平反?當你的形象臉譜化,當偏見與無知掩蓋歷史事實,眾人笑你是在漢室衰微之時張牙舞爪作惡的奸雄。可是歷史上若無曹操的戎馬一生,將何如?

我所追求的,黑白分明的眼睛,是成長賜予我的剔透玲瓏的視角,以此平反因誤解而來的錯案。

我只盼,月下有人,沉吟思索,一步步靠近,只為真正懂得。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週末,我又鑽進自己的“三味書屋”,沉浸在《三國演義》的字裡行間。

我徜徉在“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的三國世界裡,我喜歡諸葛亮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但我更欣賞諸葛亮在“空城計”裡“瑤琴三尺勝雄師”的智慧。

《三國演義》吸引著我,鼓勵著我。我思考著:為什麼要閱讀《三國演義》?我敬仰的諸葛亮是怎樣的人?一生謹慎的諸葛亮為什麼要用“空城計”?這一切,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我從扣人心絃的“空城計”中知道了答案。

在古老的西城城牆上,只見諸葛亮凝視著城外遠處,那裡塵土沖天,司馬懿正帶著十五萬魏兵蜂擁而來。而諸葛亮的身邊卻沒有大將,沒有精銳的士兵,只有城裡區區兩千人馬,眾官也是“盡皆失色”,危急關頭,諸葛亮鎮定自若,“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這時他叫人把城門開啟,讓老兵裝成老百姓灑掃街道,自己戴綸巾,披鶴氅坐在城樓上焚香彈琴。大家百思不得其解,騎在馬上的司馬懿,看見諸葛亮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更加疑惑。因為他知道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他不可能會這樣,城裡肯定有埋伏。這時他只好帶著大軍轉身而退。

每次看到這裡,我都緊張極了,我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也懂得他為什麼這次能化險為夷,是他每次都認真思考,冷靜分析:司馬懿的特點是生性多疑,用兵謹慎,不敢輕舉妄動,所以,諸葛亮能夠大膽用“空城計”。

從中我明白了: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有充分的準備。我捫心自問:碰到問題的時候,我提前做好準備了嗎?學習上我的弱項是計算經常有錯誤,每一次看到題,我都認為沒有問題,可是每一次都有小錯誤,這讓我感到心中很慚愧。有一次數學單元檢查,課前老師提醒複習,而我覺得自己已經懂了,沒有仔細認真複習,當我看到有一題的問題是沒有做過時,心裡一陣緊張,答案計算不出,後悔不已。以後一定要做好充分預習,才能事半功倍。

記得杜甫在《蜀相》這首詩裡描寫諸葛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有著心懷家國,志存天下的雄心壯志,他是我們所有人的榜樣。

《三國演義》為我打開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我一邊讀,一邊自由穿梭於古今中外,在閱讀中重新經歷、重新感受書本中的生活。我還需要多學習,多讀書。讓我們一起去領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豪情,一起去走煙雨縹緲的江南,看春華秋實;一起去跋涉烽燧塞外,品味大漠孤煙;一起去聽雲動風來,體驗金戈鐵馬的意境。

我仰望著名著星辰,遐想不斷。你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三國演義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及西晉初期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複雜又極具特色的軍事政治衝突,在軍事政治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羅貫中也因此獲得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畫的近200個人物形象中最為成功的有曹操、司馬懿、諸葛亮、關羽、劉備、趙雲等人。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很善於使用詭計,是一個十分偉大政治家、陰謀家、軍事家、詩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義胸懷,具有濟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完全是胡編亂造。關羽“威猛剛毅”、“義薄雲天”,純屬胡扯。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讓人感覺極度噁心。其實歷史上真實的的曹操、劉備、關羽、諸葛亮等人和演義中的差別是很多很大的。《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巨集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瞭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蕩氣迴腸、感人肺腑。給讀者們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只要看過三國演義,有誰不為諸葛亮先生的驚人智慧而傾倒?不為黃蓋的忠心耿耿而感動?不為曹操的奸詐而氣憤?

但是,令我記憶猶深,還是那位空城觀景,胸藏精兵百萬,輕搖羽扇,已定天下三分的“三國第一智者”諸葛亮。

在我的印象中,他總是頭圍一條綸巾,手拿一把羽扇,嘴角常常掛著一抹笑,無論時局多麼驚險他都雲淡風輕,運用自己的智慧化險為夷。“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這講的不正是他嗎?

他,是我崇敬的人,他,智慧超群,聰慧過人,我最喜歡的故事“草船借箭”就是由他主演的。

這講的是孫權的手下週瑜,一直都很妒忌諸葛亮的才華,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一天,周瑜故意為難他,跟他說“我能夠在一天之內殺死兩名曹操的大將,但你務必要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只箭”他聽後,輕搖羽扇,嘴角含笑,雲淡風輕的對周瑜說“不用十天,三天就夠。”這番話可把周瑜氣的直噴火“哼,十,不,三天,造十萬支箭,做白日夢去吧,這怎麼可能?等著受罰吧!”沒想到,他推測好了天氣,讓曹操認為那是真人,連忙讓士兵放箭,這還不算,放完箭,他玩心大起,喊道“謝曹丞相送箭。”這可把對面的曹丞相氣得火冒三丈。

他,善攻心計,“七擒孟獲”即可體現。善於算計人心,但也有忠有義。

這個戲碼,秉承“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讓他成功收復西南少數族,堪稱攻心計的典範!他一次次擒捉住孟獲,孟獲卻一次次以各種理由表示不服,甚至說第七次在被擒住才服,自然,第七次,他仍擒住孟獲,又仍把孟獲放了,這次,孟獲輸得心服口服,對諸葛亮其人甚為佩服,南中地區就此重歸蜀漢管控。

他,對自己的國家忠心耿耿,直到最後一刻也在護國。我們也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永遠的保衛自己的國家,直到最後一刻!

因著劉備三顧茅廬的真心感動了他,他就立下誓言,一生只有他這一位主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沒有辜負自己的誓言,無論劉備多麼落魄,他都竭盡全力去輔助劉備,讓自己的智謀奠定劉備的'勢力,簇擁劉備成為帝王,劉備死後他為報劉備知遇之恩,忠心匡扶幼主,最終也是因保衛國土而死在軍營的帳篷裡。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的。

他的忠心耿耿讓我感動,他的智慧超群讓我崇敬,他的……他,是我崇敬的人物之一,從他的身上,我學到了東西,例如: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驚慌,你越慌就越找不到辦法,要沉著冷靜,臨危不亂,才能想到對策。要寬容待人,不要小肚雞腸,永遠不要輕視敵人……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部重要文學名著,是一本值得一再去看的書,每一次重溫都有不同的體驗,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耳邊彷彿又傳來了這句富有哲理的話,使我再一次想起了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其實在我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是有一些吃不消的,我無法理解書中的場景,語言所富含的意義,越往後就越進入角色,最後就完全沉醉在裡面了。書中的人物就彷彿在我的面前,訴說著他的喜悅,他的無奈,他的憤怒……

在書中,我非常敬佩大英雄劉備,關羽,張飛,趙雲,他們驍勇善戰,又那麼仁義。而我最喜愛的.,是聰明機智,凝眸知地理,仰面識天文的臥龍先生諸葛亮,他的心中彷彿就裝著軍隊,裝著陣法,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圍魏救趙,罵死王朗,火燒赤壁,遺計斬魏延……他一次次的令讀者感嘆,其中,使我最感興趣的是,三氣周瑜,他的計謀使人忍俊不禁,他吩咐趙雲守住城,待周瑜來到時,又令人去攻周瑜的寨子,他們的口號是:“活捉周瑜。”周瑜氣得箭瘡復發,跌下馬來,被人抬了回去。到半路上,又看到諸葛亮在山腰上彈琴,彈得正是周瑜的曲子《長河頌》周瑜是個小心眼的人,平生最嫉妒諸葛亮,於是就要和他一決雌雄,讓軍士們向上衝,還沒上去,諸葛亮安排的蜀軍,就出來了,吳軍寡不敵眾,直接就愣住了,周瑜於是又氣暈了過去。最後就去世了,生前最後一句話是:“既生瑜,何生亮!”

看到這裡,我不禁覺得,周瑜太小心眼了吧,嫉賢妒能。可諸葛亮卻說:“周瑜不是嫉賢妒能,他是恨諸葛亮這樣的才幹為什麼不能為吳國所用,否則也不會讓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去勸說諸葛亮降吳。

在書中,我最快樂的就是看到敵人中了臥龍先生的計策,或者被蜀國大將打敗,最痛苦的就是看到大英雄們一個一個的死去。關羽,張飛,趙雲,劉備,諸葛亮……特別是看到諸葛亮與世長辭的時候,我的眼淚就在眼眶裡打轉,臥龍先生自從劉備去世後,為了報知遇之恩和託孤之重,一直兢兢業業,扶持幼主。可是,天妒英才,他還是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去世了。那一天,一顆很大的星星從天空中墜了下來,他儘管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還是想著國家,他把平生所有的結晶留給了姜維,還令人做了他的木雕,給那些大將軍們留下了許多錦囊妙計,他把他的一切都獻給了國家,可歌可泣。

當然,在書中,這類忠誠的人,屢見不鮮,一次一次的令人感動,也告訴我們許多道理,驕兵必敗,兵不厭詐……讓我一生受益匪淺。感謝你,羅貫中先生,感謝你《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