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阿富汗訪古行記》讀後感

校園 閱讀(1.42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阿富汗訪古行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阿富汗訪古行記》讀後感

當你在蘭州的3月寫下這本書後記的時候,我也在相同的時間曾踏足過那個城市……

黃河岸邊,沙石靜謐,那時,我想你也在思忖著那兩次出行的心歷。

那年3月,我去蘭州時,沒有遇到沙塵暴的獻禮。作為半個西北人,早已不懼怕任何突襲來的沙塵和漫天飛舞的塵土,(因為我也是一粒塵土)。與之相似的是,那年3月的蘭州也是灰濛濛的一片,包括我騎車去往的蘭州地標性建築—亞歐國際也是沒有往日的亮靜吧。因為我是途徑蘭州的行程,便只停留了一晚。不過也把自己最認真的一次博物館觀覽獻給了甘肅省博物館。自此以後,我越深刻地明白,像我這樣歷史文化知識儲備相對匱乏的人,越需要去任何一個城市都先去它的博物館看看。看多了,就瞭解了一些,而不是漫漫地因為行程而“行走”。

和你一樣,我對宗教總是冷漠的。卻也儘量不談論這些敏感話題。即便看到了相關的人文禮俗,也不刻意避之。尊重,就是最好的容納。

《阿富汗訪古行記》是我從省圖借閱的一本書,前面已提及,我對宗教一向是冷漠的。所以對於看到書名,就決定借閱,和我之前對中亞、西亞一帶淺顯的某宗教的風俗瞭解完全無關。借閱它,僅僅源於我對實事新聞、國際形勢還有軍事報道的一些興趣所在。說起來這些,我常常只是自己去看,去想。有時候因為看國際新聞報道和一些軍事專家的解析我能獨自靜靜地捧著手機看到深夜。這些從不足以為外人談道,畢竟,一個塵世的女子,人們知道你對這些感興趣可能覺得你沒有一點女性的柔軟。可,真正的內心裡從未缺乏過該有的柔和。我極少看生活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等。相應的,我沒有特別的追星嗜好。我內心裡真正欽佩的都是一些巾幗英雄,像蘇曉輝、黃偉芬這些女性軍事專家和航天系統總設計師。這些都只是我源於對這本書書名感興趣的因素之一。原以為內容應該寫的是近幾年關於阿富汗境內和有關國際形勢的一些事。可看了數頁後,才自嘲:書名就是寫的“訪古”,為什麼我非要理解成“阿富汗行記”……

書裡得知作者曾兩次前往阿富汗地區,分別是20xx年和20xx年。裡面有一部分是你去一個城市的感受,你在一段艱難而危險叢生的去往貝赫拉姆遺址結束後的旅程說道:“一個順利而感恩的旅程”。艱難的路況和不時出現的某利班組裝組織都對你的那段行程造成了可以預估到的威脅,還有那個司機哈桑,謊言和貪婪同樣多的他,把你幾次的行程耽誤。可最後,你再次因為在異國他鄉遇到了中國人而感慨:“每個在這樣的國家長期生活過的中國人,都是故事收集者取之不盡的寶庫,那種見識,那份堅韌,是我們這些蜻蜓點水旅旅遊的人望塵莫及的”。讓出生於國內頂尖學府的考古學博士能這樣去描述那些常人認知裡的外國做生意的商販的閱歷。已經是一種偉大的謙和與承讓了。後來看到你描述的在阿富汗其他城市周折旅行時,遇到的那些安全因素。在每看到下一個片段時,我都會內心預先判斷是不是更危險的事要發生了……最後看到那句“內心湧起一股淒涼,聲音在山谷間迴盪,便不由滾下來淚來”。沒有那麼相似的經歷,可那一刻也理解了。在常人都不敢踏足的敏感區域,卻因為考古和興趣所在,一次次將生命交付給異國的司機。

你在書裡寫到:大多阿富汗人民是質樸的,熱情而善良的。很多旅行細節沒有一一書寫。

“每當我閉上眼睛,仍然能看到喀布林巴扎裡的鳥籠,聽到坎大哈開齋時的邦克,摸到賈姆宣禮塔過河的溜索…”細節很豐沛,從你的腦海傾瀉到紙上,所以你將它對應著你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去拍攝的照片回憶寫了下來。

五六個小時沒有喝水,軍人拿出了自己的水給他喝,他一路感動過來,那一刻又差點落淚……

看到作者對那個國度,那裡的古建築文物的歷史性描述,還有最重要的他對人文的高度讚揚,我——普通的閱讀者不再因為宗教和異國而內心出現微許的排斥。

有一段文字寫得特別好。“窗外的山巒慢慢消失,密集的村落開始出現,我俯瞰著這片土地上純樸的人們,不知道該怎麼回報他們…”因為行走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內心是炙熱而善良的,所以他更加珍愛眼前遇見的每一個受到溫暖的細節。尤其在那特殊的環境中,有人主動帶他去轉,有人主動給他食物,更有軍人在接二連三的流程式詢問後,還免費送他去文物古蹟處,還有航空公司在已經錯過了正常登機時間後,仍然為他盡心盡力去趕上航班。遇到的那些溫暖人心的細節足以讓人感恩和銘記他的.兩次中亞行程。

“推開古宅的大門,再次看到那所有人身穿傳統服裝的雜亂街市,我感到很不真實,這個世界上偉大的人,偉大的事不算少,而這兩個低調的小院子,帶給我的震撼卻一直持續至今”。

珍貴的一些照片在書裡出現多處,讓閱讀者瞭解那個國家不再只通過新聞報道去了解戰火重燃的喀布林等,還有質樸的普通人生長的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村落和山巒,那也是人類文明的璀璨之地。

你因為你的經歷和所見所聞而被撼動著,閱讀者因為你無畏勇敢的行程和真摯善意的精神而感動著。

客觀地記錄和調查,平靜地接受旅途中遇到的種種故事,就已經足夠精彩。

將作者的後記反覆閱讀。“謙和、真實、客觀”是我看了後記的感想,不懂考古學的我,將這本書讀成了旅行記,可300多頁的內容裡,讓我從文字中看到了中亞,西亞一帶的一些人文風貌和旅行中不僅是用腳步去丈量去行走路途的,而是用心、用意去平靜地走自己想走的每一寸土地。這樣,即便是有沒有走完的遺憾,但內心早已植入了更深入人心的一些意念和收穫。

9月,在絲綢之路的起點祝作者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