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論雅俗共賞高三下冊語文教案

校園 閱讀(1.12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雅俗共賞高三下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雅俗共賞高三下冊語文教案

一、學習課文

《論雅俗共賞》——解讀文化現象的視角:縱向梳理與橫向比較;整理分析閱讀理解的題型,明確解題思路。

二、學習目標:

積累文章中的詞語;領略文章風味,感受文章生動、機智的語言,體會其深入淺出、化抽象為形象的妙處,解讀內涵;整體把握文章,篩選有效資訊。

三、知識歸納總結:

演講:演講是一種社會活動,是用於大眾場合的宣傳形式,特別講究現實針對性。它要求演講者根據聽眾的特點設定演講內容,回答聽眾關心的問題。試根據課文內容,揣摩作者對聽眾的定位(作者認為聽眾是怎樣一群美國人),並梳理出聽眾關心的問題。

比較文學:一種跨文化與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學科中人與人通過文學進行溝通的種種歷史、現狀和可能。它致力於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並希望相互懷有真誠的尊重和寬容。

浪漫主義:作為創作方法和風格,浪漫主義在表現形式上,強調主觀與主體性,側重表現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創作的首位,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超越現實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義:歐洲文藝復興後產生的一種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藝思潮。它的代表人物在創作實踐和文藝理論上,把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文藝視為必須仿效的崇高典範,從中吸取題材、情節、形象和創作經驗,並賦予它們新的歷史內容。

詩心:文中指詩歌表達的內容,跟“詩體”(詩歌的藝術形式)相對。

四、課文分析:

(一)作者與作品

1、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1912年入高等國小,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遊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二)作品簡析

第一單元的總標題是“沿波而討源”,意為通過文學現象來研討文學的本質。

《論雅俗共賞》一文中,朱自清先生提出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發展史的見解——從士人文化走向市民文化的過程。文章分析了雅與俗的特質,指出中國文學史的發展經歷了由“俗”到“雅”再到“雅俗共賞”的變化。文章縱向梳理了文學的發展過程,以史帶論,史論結合,語言充滿趣味性。在根據文章內容整理課後練習中“‘雅俗共賞’的歷史發展”的表格,瞭解其發展的脈絡及原因之前,我們應該對作者談到的雅與俗在文化方面呈現的特質有個整體的認識。首先,從欣賞者的角度來看,“雅人”指“士”,“也就是士大夫”,包括統治者;而“俗人”指的則是“民”,“小市民和農家子弟”,現代的“農工大眾”。其次,所謂的“俗”,體現在文藝方面,表現為“民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俗士的趣味”,更具體地體現為“口語化”,“做詩如說話”,“記述有趣味的雜事”。以這樣的內涵來看待今天的文化,雅與俗呈現出來的對立與融合,的確對我們有很多的啟發。

考點分析及典型例題:

(一)閱讀題常見題型:

1、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句子的含義

2、篩選並整合文中的重要資訊

3、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4、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

5、鑑賞作品的表達技巧

(二)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句子的含義

1、什麼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1)從文章的內容看,不同層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表達作者觀點態度或寫作意圖的句子。

(2)從結構上說,總領句、總結句和重要的過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3)從表達上說,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所謂富有特色,一是指結構上超常組合,二是指運用了某種表達技巧。

(4)從出現的頻率說,反覆出現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常見題目型別

(1)(福建)14、“我每回看到人們流淚,不管是失戀的刺痛,或者喪親的悲哀,我總覺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作者為什麼這麼說?

(2)(重慶)15、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符號”的含意?

(3)(全國1)15、根據你的體會,分析“由於陽光的照射,稻埕閃耀著金色的光澤,農夫的面板染了一種強悍的銅色”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4)(遼寧)19、“最能象徵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楊。”請根據文意對這句話加以闡釋。

(5)(天津)19、請賞析“心的邊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鋪設整個宇宙,把日月包涵”這句話。

(6)(福建)13、文中“是我們心靈的堡壘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答題思路

①“為什麼”

例:(全2)15、從全文看,為什麼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盪著近乎重逢的狂喜”?

位置特徵:小結

內容特徵:關鍵詞“重逢”

題幹特徵:“從全文看”

參考答案:(1)作者誕生在綿綿土上,他認為大沙漠是綿綿土的發祥地。

(2)作者年輕時就有一個“沙漠夢”,大沙漠再現了他失落多年的“夢境”。

(3)綿綿土有如生命的故鄉(母體),而大沙漠又是綿綿土的故鄉(母體)。

練習:(廣東)17、⑴為什麼在作者筆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驕傲地說“我可以永存”,蘇格拉底小雕像卻“緊閉著嘴巴,一聲不吭”?

位置特徵:材料(論據)句

內容特徵:運用修辭,與分論點相關聯

聯絡上下文,結合分論點及修辭手法

【答案】(1)作者託物言志,借書籍的特性和雕像的外形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因為作者認為文字記憶的思想和精神比物質更持久,能夠真正“永存”,而《傅雷文集》正是這種“永存”的代表。所以,作者讓《傅雷文集》說:“我可以永存。”

(2)面對“緊閉著嘴巴”的蘇格拉底雕像,作者為了表達“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釋昨天,今天的答案還得來自今人”這一觀點,所以才讓它“一聲不吭”,以反思在當今商品世界中真正的“失語”者是誰這一問題。

②“含意”“內涵”“如何理解”

例1:(重慶)15、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符號”的含意?

位置特徵:總起句

內容特徵:關鍵詞——“符號”,與主旨相關聯

參考答案:村落的真正意義在今天被許多人淡忘了,似乎僅僅只是農民居住的地方。

例2:(年全1)16、為什麼農夫說夜來香和曇花的香“是一種陰香,沒有壯懷”?請聯絡他在家鄉務農的選擇,分析這句話的含意。

位置特徵:結束句

內容特徵:運用修辭,關鍵詞——“陰”“狀”,與主旨相關聯

含意——表層含義與深層內涵

參考答案:①夜來香、曇花夜間開花,其香味與陽光無關,所以稱陰香;②“沒有壯懷”是擬人的說法,與農夫決心在鄉務農的行動形成對比;③體現了農夫肯定陽剛之美的觀點。

《論雅俗共賞》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說地位:《論雅俗共賞》是語文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中語文必修第五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作為文藝評論章節的第一課,要求掌握文藝評論性文體的特徵、寫作方法以及閱讀技巧。

(二)說聯絡:眾所周知,朱自清是散文大家,但是對它的文藝評論性文章,我們幾乎沒有接觸過。因此,本文的學習會為今後再閱讀此類文章打下基礎,同時也擴大了學生們的閱讀面。

(三)說課標:對於本課內容課標要求:兼顧審美標準與語言標準,務求語言優美、富於典範性,以利於學生的語言積累和學習。

(四)說內容:《論雅俗共賞》這一課以審美趣味的雅化與俗化從而走向雅俗共賞的歷史線索為經,以不同時代雅俗文化現實為緯,對“雅俗共賞”這一論題做了旁徵博引的論述。鮮明地闡述了雅俗共存、雅俗共賞是文化的基本特質,指出“雅俗共賞”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選擇。

二、說學情本節課面對的是高二的學生,由於已經有了高一一年對閱讀知識的積累和掌握,包括:課上學習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對課外文章的充實等等,都是對這篇文藝評論性文章學習的一種良好的鋪墊。另外,《論雅俗共賞》所涉及的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 《水滸傳》、 《紅樓夢》等,應作為同學們的閱讀準備。這種閱讀,一是為學習課文做熱身,二是培養欣賞藝術的習慣。

三、說教材處理:本文的寫作順序遵循的是:“雅俗共賞”每一個特點在歷史中的發展過程,即:將每個朝代,每個時期分散於每個段落中,不便於第一次接觸這種文體的同學們的整理和分析。

《論雅俗共賞》同步練習

1、下列各組詞語與所給注音全相同的一項是()

A、jiāo姣好蛟龍絞架皎皎明月

B、shēn紳士妊娠伸展莘莘學子

C、tuì蛻變頹廢褪色退步

D、gé閣樓格調炮烙恪守不渝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音近字和習慣誤讀字的讀音。A、“絞”應讀“jiǎo”,“皎”應讀“jiǎo”;C、“頹”應讀“tuí”;D、“恪”應讀“kè”。

答案:B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犀利鑑誡峰擁而上寥寥無幾B、譏誚賑濟錯落有致附庸風雅

C、教誨縝密流連忘返面授機意D、震撼幅射一切就緒出奇治勝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形似字和同音字的正確書寫。A、鑑誡—鑑戒,峰擁而上—蜂擁而上;C、面授機意—面授機宜;D、幅射—輻射,出奇治勝—出奇制勝。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引號使用錯誤的一項是()

A、安史之亂後,和尚的口語記錄更其流行,於是乎有了“語錄”這個名稱,“語錄”就成為一種著述體了。

B、“士”和“民”這兩個等級的分界不像先前的嚴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著,上下著。

C、黃山谷卻在《再次楊明叔韻》一詩的“引”裡鄭重地提出“以俗為雅,以故為新”,說是“舉一綱而張萬目。”

D、再說後來的小說和戲劇,有的雅人說《西廂記》誨淫,《水滸傳》誨盜,這是“高論”。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引號的幾種用法。A、表特定稱謂;B、表著重指出(強調);C、引號中內容被作為作者的話的組成部分時,句末點號應放在引號外;D、表否定可看作反語。

答案:C

4、運用列數字、引用的說明方法擴充套件下面的語句。

黃河是大河,令人讚美。

解析:引用既是一種說明方法,也是一種論證方法。引用說明就是引出有關的科學道理、文獻資料、故事傳說、詩文名句。列數字是從數量的角度說明事物的'特徵。

參考答案:黃河是中國的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唐朝詩人李白對黃河的讚美。

我綜合我發展

一、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原來唐朝的安史之亂可以說是我們社會變遷的一條分水嶺。在這之後,門第迅速的垮了臺,社會的等級不像先前那樣固定了,“士”和“民”這兩個等級的分界不像先前的嚴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著,上下著。而上去的比下來的多,士人流落民間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卻漸漸多起來。王侯將相早就沒有種了,讀書人到了這時候也沒有種了;只要家裡能夠勉強供給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是個“讀書種子”;去參加那些公開的考試,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個紳士。這種進展經過唐末跟五代的長期的變亂加了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術的發達,學校多起來了,士人也多起來了,士人的地位加強,責任也加重了。這些士人多數是來自民間的新的分子,他們多少保留著民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他們一面學習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卻還不能擺脫或蛻變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這樣,也就不覺其寒塵;不但不覺其寒塵,還要重新估定價值,至少也得調整那舊來的標準與尺度。“雅俗共賞”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標準,這裡並非打倒舊標準,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會到或遷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讓大家打成一片。當然,所謂“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覺的看來是自然而然的趨勢。

5、“安史之亂”後,“士”和“民”這兩個等級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6、這個階段“士”有哪些特點?

7、概述本段“雅俗共賞”是“自然而然的趨勢”的社會原因。

5、解析:先審題明確題幹要求,是指兩個等級之間發生的變化;然後找到答案區間,是文段的第二句話;最後,留主去次,用簡潔的文字把答案表述出來。

參考答案:“士”和“民”這兩個等級的分界沒有先前嚴格和清楚,兩者互相流通,其中士人流落民間的少,而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卻多起來了。

6、解析:先審題明確題幹要求,題有兩個條件,一是“這個階段”,二是指“士”;然後根據這個條件找到答案區間,在文段的倒數第四、五句;最後,把士人作為陳述物件,稍微改換一下原文語句即可。

參考答案:這些士人多數來自民間,他們保留著民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一面學習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卻還不能擺脫或蛻變那些俗的。

7、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首先要充分理解文段的主要內容,然後分條找出產生“雅俗共賞”的社會原因,注意不能漏點,最後用通暢的語言表述出來。

參考答案:門第垮臺,社會等級不再固定,“士”和“民”互相流通,因多數來自民間的士人保留著民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一面學習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卻還不能擺脫或蛻變那些俗的,所以雅士必須理會或遷就俗士的趣味,最後“大家打成一片”,“雅俗共賞”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趨勢”。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題。

①看了《中華讀書報》中《看法》欄目中的一篇讀者來信《豐一吟注的襟懷》,不禁引起我對新月還是殘月討論的興趣。我從小就喜歡讀豐子愷先生的書與畫,覺得雖然不是轟轟烈烈,但總有一股雅趣滲透於其中。“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這幅畫我也看過,也很喜歡。雖然豐先生畫的是殘月,而標題卻是新月,文與題似有不同。有人還建議把殘月改畫成新月。然而,細考察起來,其實這殘月似不能輕易地改為新月。

②月相每日不同,一個月迴圈一次。我們一般能看到月亮的日子大都為陰曆九年級至廿八左右。如果劃分一下,每月望日(陰曆十五)夜半子時,圓月正在我們的頭頂,而每月朔日(七年級),月亮處在太陽與地球之間的位置上,誰也看不見,在夜半子時,月亮應在我們的腳下(即地球另一面的天空中)。這樣算起來,每月初七八日,夜半子時的月亮應在我們西邊的地平線的位置上,每月廿二廿三日,夜半子時的月亮應在我們東邊的地平線的位置上,而這時的月亮並不成鉤狀,而是半圓狀。成為鉤狀的月亮只是九年級至初六,或廿四至廿八。我們看到鉤狀的上弦月(新月)的時間一般為晚六點(夏季會更晚些)至晚九點,晚九點的月亮已近地平線。

③再回到豐先生的那幅畫。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人們何時散去?是晚九點以前嗎?這似乎不太符合人們晚間聚會的習慣。即使在20世紀30年代,人們的夜生活遠沒有今天豐富,但似乎晚九點以前就散去,總覺得好像沒有盡興。當然,這種可能性也存在,只是到九點散後,新月已近地平線,還能看到“一鉤新月天如水”的景象嗎?

④如果豐先生畫的不是新月,而是殘月,要看到“一鉤新月天如水”的景象就要在夜裡兩三點或者四點左右了。這種可能性當然也會存在,只是不大可能經常出現。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豐先生畫的並不錯,只是題目中的“新月”就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新月的意義,而是新升起的月亮之意。如果是這樣的話,豐先生的畫與題就都沒有什麼錯。

⑤再說回來,文學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必要那麼嚴謹。《紅樓夢》中少爺小姐們的年齡從來就沒有搞清楚過,也總對不上茬,但並不影響人們對它的喜愛和它本身的價值。豐先生的畫也是一樣。畫的意境讓人喜歡就夠了,別的事有必要特別較真嗎?

注:豐一吟:豐子愷的女兒。

8、下列不能支援“殘月似不能輕易地改為新月”這個觀點的一項是()

A、九點散後,新月已近地平線,不能看到“一鉤新月天如水”的景象。

B、新月的意義,如果是新升起的月亮之意,豐先生的畫與題就沒有錯。

C、參加聚會的人們在晚九點以前散去,所見到的只能是鉤狀的上弦月。

D、人們在夜裡兩三點或者四點左右看到的“新月”其實就是殘月。

9、對文中畫線詞所指代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時的月亮”(②段)中的“這時”指的是每月初七八日和廿二廿三日夜半子時。

B、“這種可能性也存在”(③段)中的“可能性”指的是晚上九點以前聚會散去。

C、“這種可能性當然也會存在”(④段)中的“可能性”指的是在夜裡兩三點或者四點左右看見一鉤新月。

D、“如果是這樣的話”(④段)中的“這樣”指的是:題目中的“新月”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新月的意義,而是新升起的月亮之意。

10、根據本文提供的資訊,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每當朔日(陰曆七年級)夜半子時,在地球的另一面,月亮正執行到人的頭頂。

B、過去文人創作都不注意自然科學方面的常識,這是受他們認識水平的侷限。

C、豐子愷畫中的“一鉤新月”可能是“剛剛升起來的月亮”的意思。

D、即使是世界名著,有時也難免會出現無關巨集旨的細微的疏失和錯誤。

11、文章最後一句“別的事有必要特別較真嗎”中“別的事”在本文中指的是什麼?作者在這句話中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8、解析:題幹中的觀點在原文第①段最後一句,原因是第③段的最後一句:“當然,這種可能性也存在,只是到九點散後,新月已近地平線,還能看到‘一鉤新月天如水’的景象嗎?”這是一個反問句,答案在其中。意味著九點散後,新月已近地平線,是看不到“一鉤新月天如水”的景象的。可知A項是正確的;B、D兩項均在第④段中,仔細閱讀比較,弄懂三個假設,就不難看出這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

答案:C

9、解析:本題考查的其實是對“這種”指代內容的正確把握。見第④段的第一、二兩句話。

答案:C

10、解析:此題犯了無中生有的錯誤。

答案:B

11、解析:第二問答“文學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必要那麼嚴謹”亦可。

參考答案:①“別的事”指豐先生畫中的月亮到底是新月還是殘月。②鑑賞文學藝術作品時,對其涉及的科學知識不必苛求。

二、語言運用

12、填入合適的關聯詞。

人_________很多,大家是這樣,_________就不覺其寒塵;_________不覺其寒塵,_________要重新估定價值,_________也得調整那舊來的標準與尺度。

解析:方法,做此類題目,先揣摩整個語段內容,理解其意思,再分析句間關係,從而判斷選用正確關聯詞

參考答案:既然也不但還至少

我創新我超越

13、近年來,暴力、武俠、言情小說廣泛流行,市場上隨處可見;一些流行歌手的個人演唱會的門票價格不菲,但卻很快被搶購一空,而諸如交響樂、歌劇演唱會的門票一降再降,也免不了場面冷清、門可羅雀的情景。有人說這是“百花齊放”,一切由市場決定,無須擔憂;有人向社會呼籲,認為應該提倡和振興嚴肅文學和高雅藝術(包括中國古典文學和西方古典文學名著以及西方交響樂與我國民族器樂及傳統戲曲如崑曲、京劇等)。當然所謂“嚴肅”和“高雅”,自是對“通俗”和“低階”而言,這就涉及到“雅俗共賞”一語究竟該怎樣正確理解的問題。

你是怎樣看待“雅俗共賞”的,又是怎樣看待當今的這些文化現象的?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