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即事原文賞析15篇[必備]

校園 閱讀(6.33K)

即事原文賞析1

原文:

即事原文賞析15篇[必備]

寒食/寒食日即事

朝代:唐朝

作者: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暮春的長安城裡漫天舞著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宮中的柳樹。黃昏開始宮裡頌賜新蠟燭,率先升起在皇庭貴族的宮裡。

註釋

1、寒食:清明前一日謂之寒食,即禁菸節,漢制此日宮中鑽新火燃燭以散予貴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舊俗每於寒食折柳插門。

3、蠟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4、五侯:漢成帝時,封他的舅舅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他們被人們稱為五侯。

5、斜:音“霞”。

賞析: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裡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裡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裡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裡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即事原文賞析2

弊廬在郭外,素產唯田園。

左右林野曠,不聞朝市喧。

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

書取幽棲事,將尋靜者論。

翻譯

簡陋的房舍在城外,先人的薄產只有田園。

周圍林茂田野廣闊,不聞城市中車馬聲喧。

釣魚人垂竿在北澗,樵夫的歌聲飛入南軒。

詩成但言隱居情事,還請高人賢士來評談。

註釋

素:舊的。

產:一作“業”。

朝:又作“城”。

靜者:指跳出塵世的出家人,這裡指皎上人。

將:又作“還”。

論:又作“言”。

賞析

皎上人,僧人名皎,生平未詳。從詩中均內容看,二人以前交往並不多。詩題為“即事”,是就自已在澗南園的生活情景加以描述。詩首二句為全詩描述的.概括。正因在“郭外”,才有“左右林野曠,不聞城市喧”的開闊幽靜;正因“素業唯田園”,才有“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的田園樂趣。這些都寫得極自然,沒有其他詩寫幽居時流露出的孤寂情調。結尾點出書贈皎上人,表達自己淡泊的心志。

此詩為孟浩然在故里所作,詩中描寫了作者居住地的開闊幽靜,表現出田園生活的樂趣,表達了作者淡泊的心志。全詩寫得極為自然,沒有其他詩寫幽居時流露出的孤寂情調。

即事原文賞析3

原文:

郊行即事

[宋代]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遊賞,遠山春意正濃,四周一片碧綠蒼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穿過柳絲飄搖小巷的落花;感到睏倦時,就坐在溪水邊長滿青且的石頭上休息。休要推辭這杯酒,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不妨肆意遊玩,但不可樂而忘返。

註釋

1、恣行:盡情遊賞。

2、遙山:遠山。

3、興:乘興,隨興。

4、亂紅:指落花。

5、遊衍:是遊玩溢位範圍的意思。

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理學派”的作品。作者描寫了清明節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緻,將追逐落花的小遊戲寫進了詩裡,在平添幾許稚趣的同時,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

古人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句子,而且根據生活的經驗,清明這一天常下雨,程顥所寫的清明節是一個晴朗的清明,應該是個難得的好日子,所以詩裡感嘆“只恐風花一片飛”吧。全詩將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緻刻畫了出來,落花流水雖說不是春天裡獨有的現象,可是畢竟是會在春日裡最先出現的事物,因此詩人將追逐落花這樣的遊戲也寫進了詩裡,平添了幾許稚趣,或許詩里人是想隨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頭,累了,於是坐在岸邊石頭上休憩,臨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時光,遂起了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的念頭,“莫辭盞酒十分勸”的句子許是如此而來。

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四個短句為一部分,後面的為一部分。前面寫郊外踏春,後面寫春遊所得的感想。清明的原野那樣美麗,鄉間的景色清新如洗,飄著落花的流水明洌,對疲憊的人來說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來注視那好像會說話的流水。

面對漸飄漸遠的落花,詩里人想到了時間的珍貴,想到了聚少離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認為人生中會有的事物感情,也終究有一天會煙消雲散,好高騖遠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詩裡用到的一些詞彙起到了美化主題的作用,像“恣行”,“碧四圍”,“興逐”“苔磯”,“十分勸”,“況是”,“遊衍”,“暮忘歸”。其實有些地方是有些誇張的,但這更增加了詩句的浪漫色彩,靈動固然來自景緻的原貌,但文字功底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跌宕的詩來的。

理學派的文章離不開思索,細讀一讀這首作品裡也是將一種思考嵌在字裡行間。思索的對錯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很難去判斷了,但只要作者有意處處留下思緒,作品就算是難得了。

即事原文賞析4

原文:

自古相從休務日,何妨低唱微吟。

天垂雲重作春陰。

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

聞道分司狂御史,紫雲無路追尋。

悽風寒雨是駸駸。

問囚長損氣,見鶴忽驚心。

譯文

到了自古以來的休假日,無事可做,重有靠低唱輕聲吟來消磨時光。天低雲重春日陰沉沉,室內宴席座上的人已經半醉,室外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

想效仿杜牧的狂放,可惜今日沒有紫雲。悽風任雨、時光匆匆催人很緊,審訊囚犯時間長了會損氣,見到飛翔的'鶴時感到自愧驚心。

註釋

臨江仙:詞牌名,雙調小令,唐教坊曲。《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高平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即事:任事,作事。

休務:停止公務,即休假。宋人習用語。

坐:同“座”。

駸駸(qīn):疾速的樣子。

問囚:指審案斷獄等公務。

賞析: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正月,李公恕自京東轉運判官召赴汴京,路過徐州,蘇軾作該詞相贈。

即事原文賞析5

鐘山即事 宋朝 王安石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簷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鐘山即事》譯文

山澗中的流水,靜悄悄的,繞著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綠草,柔軟的枝條在春風中搖晃。

我坐在茅屋簷下,整天看著這明媚的春光;夕陽西下,耳邊聽不到一聲鳥鳴,山中顯得格外的靜寂幽曠。

《鐘山即事》註釋

鐘山:紫金山,今江蘇省南京市。即事:就眼前景物加以描寫,有感於當前事物。

澗水:山澗流水。

竹西:竹林西畔。弄春柔:在春意中擺弄柔美姿態的意思。

茅簷:茅屋簷。相對,對著山。

幽:幽靜,幽閒。

《鐘山即事》鑑賞

王安石在晚年罷相隱居之後,詩歌創作也發生了變化,政治題材減少了,寫湖光山色的'小詩多了,壯年時代的豪放雄奇的風格改變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絕、雅麗低迴。這個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則更為成熟了,有一唱三嘆之感。

這是一首饒有風味的小詩。詩人坐在家門口,對著澗水、綠竹、花草,興趣盎然。不知不覺地,白天過去,夕陽下山,山中十分幽靜,連鳥都不叫一聲。看似脫去世故,其還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詩,以表達心中的不平。在詩人王安石的筆下,一切都是鮮活的,都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澗”是鮮活的,在山間竹林裡迴環往復,奔騰跳躍,唱著歌,帶著笑流向遠方;“竹”也是鮮活的,彷彿在你的思維深處亭亭玉立,舞動腰身,款款弄姿,將那婀娜的影子倒影於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詩人的筆下,一切又都那麼幽深靜寂,“澗”是幽靜的,“竹”是幽靜的,“花草”也是幽靜的,無聲無息,自生自長,隨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茅簷相對坐終日”,整天整日一聲不響地在屋簷下對著大山靜靜的坐著,幽閒、寂寞至極。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安石翻過一層,變成“一鳥不鳴山更幽”。對這樣的改寫,前人多有譏刺,認為一鳥不鳴,山自然更幽,用不著多說,所以王安石這麼一改,是點金成鐵。王安石的詩與王籍的詩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修辭手法。王籍是用反襯。山中鳥雀齊鳴,聲音撲耳,是因為山裡已沒有人,成了鳥的世界,鳥才會如此啼鳴,就像歐陽修《醉翁亭記》所說,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群鳥樂也”。這樣寫,寓靜於鬧,更富有情理韻味,經常被詩家所採用,如杜甫《題張氏隱居》:“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就是用此手法。王安石的詩是直寫,從正面渲染靜態,顯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從詩歌的底蘊來說,王籍的詩更耐讀一些。

王安石善於融合前人詩句入詩,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這首詩從這一點上來說,改得似乎太不高明,與他的學養不稱。從這一反常來考慮,古人常以鼠雀喻讒佞的人攻擊別人,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很多人反對,在詩中也許即以“一鳥不鳴”表示自己退居後再也聽不到這些攻訐聲因此而很高興。

《鐘山即事》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安石變法失利後,辭去相位退居金陵,日遊鐘山時有感而作。

即事原文賞析6

清明即事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翻譯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的心裡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郊外微風拂柳一片蔥翠一片。

落花飛舞芳草齊齊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成雙成對的蝴蝶嬉戲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裡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註釋

帝裡:京都。

茗:茶。按,飲茶之風,似始盛於中唐以後,盛唐時尚不多見。

賞析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遊子此刻的心中卻貯著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清明節,唐人有遊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說點染,是因為是作者並未進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採用動靜結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一個配著聲音的特寫鏡頭,生動自然。遠處,甬路上傳來了一陣吱吱嘎嘎的行車聲,這聲音有些駁雜,看來不是一輛車,它們到哪裡去呢?“柳色東城翠”,哦,原來是到東城去折柳踏青。一個"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煙,濛濛新綠的初春圖景。接著,“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喜”,詩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轉向了綠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馬車上,順著青色的甬路來到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勿復甦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輕盈地飄落,而毛絨絨、綠酥穌的小草卻齊刷刷地探出了頭,給這世界點綴一片新綠。群鶯自由自在地翱翔,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嬉戲,一切生命都在盡享大自然的溫柔和麗,這該是何等暢快、舒心。

然而詩人並未“漸入佳境”,筆鋒一轉,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憶,酌茗代醉",一動一靜,兩個鏡頭浦,我們彷彿看到了詩人獨坐曠室,痴痴地追憶什麼,繼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飲而盡,嘆口氣又呆呆坐出神。這裡的孤寂、愁思,這裡的淒冷、沉默,同欣欣向榮的大自然、歡愉的郊遊人群形成了一種多麼鮮明的對比。詩人追憶什麼,是童年無拘無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隱居的苦讀生活,還是欲登仕途的漂泊歲月?詩人在愁什麼,愁仕途的艱辛難捱,還是愁人世的滄桑易變?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箇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 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於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在一起,寓情於景,寓情於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複雜的內心世界。

創作背景

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遊至長安,應考進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了這首五言詩。

即事原文賞析7

春日即事/次韻春

李彌遜〔宋代〕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宿鳥聲中自掩門。

賞析

此詩的前兩句寫眼前的春景。時當晚春,細雨是纖,像織就了一張絲網,想要網住春光。這句是宋人以文為詩的典例,短短七個字,卻有多層意思:小雨絲絲,描繪小雨飄飄灑灑,綿密輕颺,是一層意思;由雨絲的狀貌,想到了真字的蠶絲,又是一層意思;由雨絲交織的狀況,想到由絲織成的細網,是一層意思;由暮春時令及網,想到眼前的雨似乎想把春網住,即把春留住,又是一層意思。這樣寫,層層遞進,設想及比喻都十分新穎。尤其是“網春是二字,道人所未道,令人拍案叫絕。就這麼一句話,便將詩人感嘆春日易過、逝水難回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然而春天畢竟是留多住的,所以第二句放手寫殘春。眼前是落花狼藉滿地,天色黯淡,已近黃昏。這句是景情,也是情情。上句的小雨,這句的落花、黃昏,這清冷淒涼的境地,字如李清照詞所表達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聲聲慢·尋尋覓覓》)詩人字是借景吐露自己寂寞難忍的情愁。

上兩句是借景抒情,後兩句便因情寫景。首先用翟公罷官後門可羅雀的典故,說自己罷官後門前冷落的`情況;然後寫自己在歸巢的鳥兒的鳴叫聲中,關上了家門。上句感嘆世情冷暖,下句寫寂寞無聊的哀傷。“宿鳥是應上半的黃昏,以鳥聲襯托前句門前的冷落,“自掩門是的“自是字,充滿了落魄的感嘆。既然門可羅雀,沒人來訪,門自然用多著開,可他的門居然開了一天,到這時候,暮色沉沉中,他才去關門。這舉動等於告訴人們,他是多麼希望有人來,黃昏關門是何等無可奈何,他關的多單單是一扇門,又關閉了一整天的等待與期望。這樣一折,上句“車塵多到張羅地是的憤疾更為加深,詩人多甘寂寞的心情也暴露無遺了。

李彌遜被罷官後,心情多佳,所以反映到筆下的春景也是如此低沉,可見他胸中渟蓄著無數的多平。在官場時,感於官場的複雜與黑暗,想要掛冠歸隱,與麋鹿為友;一旦真字被排擠,回到家中,無所作為,又會因報國無門而感嘆寂寞,憤憤多平,大多數字直而有志向的文人,幾乎都碰到過這類矛盾。李彌遜是如此,被人們普遍稱讚的司馬光也是如此。司馬光罷官後也作過一首與李彌遜類似的詩,中有句雲:“故人通貴絕相過,門外真堪置雀羅。是憤疾之情,溢於言表。

詩以春暮黃昏,落花狼藉寄託政治上的失意,與歐陽修《蝶戀花》詞下半闋(“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多情,亂紅飛過鞦韆去是)非常相似。

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餘首。

即事原文賞析8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古詩簡介

這首《暮春即事》是宋代學者葉採的詩作,是寫古時的讀書人,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注精神。一、二句表現書房的寧靜,三、四句表明自己專心讀書,因此,春天過去了許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動、楊花入硯的驚擾中,才曉得已是暮春時節。語言平易,景物生動貼切,開頭兩句對仗得也很自然,增強了喜悅的氣氛。

翻譯

屋頂上兩隻麻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點點楊花飄入屋內。落到硯池中。我靜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會,依然潛心地讀著《周易》,不曉得春天過去了多少時間。

註釋

①瓦雀:在屋瓦上活動的鳥雀。行書案:瓦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

②點點楊花入硯池:點點楊花飄入室內,落在硯池裡。

③周易:儒家經典著作。

賞析

這首《暮春即事》,是寫古時的讀書人,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注精神。十分寧靜的書室,垂柳飛絮的季節,春風嬌弱的日子,屋裡似乎沒人,幾隻麻雀兒悠閒自在地漫步在書桌上,柳絮輕盈地隨風飄落,賴在硯臺上不肯動彈,竟然無人拂拭。書室的寧靜是由動態的畫面表現出來的。這裡感覺不到人的影響。不然,麻雀不能閒步書案,柳絮那得安臥硯臺。這是以動襯靜的反襯手法。書室裡其實有人,那是詩人,“閒坐小窗讀《周易》”。然而,書室卻寧靜得似乎沒有人的存在,看來書室的`一切動靜同詩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這本書上呢。書室的寧靜正襯托出詩人的寧靜。

結句“不知春去幾多時”是推進一層的寫法,拓展了全詩的時間容量。詩句描寫的是眼前之景,表現的卻是一春之事,花開花落純任自然,詩人未曾留意,何嘗動心。進一步表現了詩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然而,這只是這首詩的表層意思。

“閒坐小窗讀《周易》”,《周易》的哲學思想是理學的理論基礎,詩人通過這一細節,不著痕跡地透露了全詩的主旨。當詩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學世界中的時候,內心世界一片從容,一片自然和樂,世間萬物都不能進入他的意識。詩人表現的是他的理學涵養功夫。

即事原文賞析9

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

韋應物〔唐代〕

前舟已眇眇,欲渡誰相待?

秋山起暮鍾,楚雨連滄海。

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

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

譯文

前面的船已經遙遠模糊不清,將要渡過零水可渡船已走,有誰來陪伴我?山上黃葉飄零,傳來寺廟響起的悠長晚鐘聲,楚天飄灑的綿綿秋雨與大海連成一體。在淮風苦雨中因離別而生的思念之情更濃,在一天之間淮愴寂寞使我的面容變得憔悴。一隻疾風中的'伶仃小鳥飛向東南歸巢去,廣陵在哪裡呢,不也在東南方嗎?

註釋

零上:今江蘇零陽一帶。廣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市。親故:親戚朋友。眇(miǎo)眇:遙遠的樣子。楚雨:零陰舊屬楚地,故稱楚雨。滄海:即東海,零陰東臨大海。離思:離別的愁息。宿昔:往日,往時。容鬢:容貌和鬢髮。

賞析

詩人隻身北去,對廣陵詩親故懷著極為深沉詩感情。但這種感情,表現得頗為含蓄。讀者從詩中感覺到詩,詩人並沒有直接說出來,只是攝取了眼前景物,淡墨點染,構成一種悽迷詩氣氛,烘托出一種執著詩情感。

詩詩前兩情畫出暮色中空蕩蕩詩淮河,詩人慾行而踟躕詩情態,描繪一種空曠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掛上了霏霏雨幕,遠處山寺又傳來一聲接一聲悠長詩暮鍾,寂寞變成了悽愴,羈旅之情更為深重。有了這樣濃郁飽滿詩感情積蓄,五六兩情才輕輕點出“離思”二字,像悽風偶籠吹開帷幕詩一角,露出了詩人憔悴詩面容。按說詩寫到這裡,應直接抒寫離思之情了,籠而沒有。詩人還是隱到帷幕後面,他只在迷濛雨幕上添一隻疾飛詩伶仃小嘆。這小嘆,從“獨”字看,是失群詩;從“下”字看,是歸巢詩;從“東南”二字看,是飛往廣陵方向去詩。既是失群詩小嘆,睹物及人;既是歸巢詩小嘆,它尚且有一個溫暖詩窠巢,讀者很容易為詩人興“斷腸人在天涯”之嘆。既是飛往廣陵方向詩小嘆,詩人詩心也在跟著它飛翔。而且,嘆歸東南,離巢愈近;人往西北,去親愈遠。此情此境,詩人難堪,讀者也為之悽惻。因此,讀者自籠而籠地與詩人同時發出深沉詩一問:“廣陵何處在?”這一問,悵籠長呼,四野迴響,傳出了期望回答而顯籠得不到回答詩曲曲苦情,寫出了想再一次看見親故而終於無法看見詩心理狀態。而正在此時,聲聲暮鍾,不斷地、更深沉更晌亮地傳到耳邊,敲到心裡;迷濛雨霧,更濃密更悽迷地籠罩大地,籠罩心頭。於是,天色更暗淡了,心情也更暗淡了。

這詩寫離別之情,全用景物烘托,氣氛渲染。詩中景物悽迷,色彩黯淡,鐘聲哀遠,詩人把自己詩感情藏在輕紗帷幕後面,觸之不能及,味之又宛在。且這種感情不僅從一景一物中閃現,而是瀰漫全詩,無時不在,卻又無處實有,無時實在,使詩具有一種深遠詩意境,深沉詩韻致。

韋應物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即事原文賞析10

原文: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鑑賞:

詩的起筆即化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點明主題,並以感情急切、激憤的「情何極」、「氣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壯激越的基調,表達出作者誓滅清人,恢復明朝的強烈愛國情感。接下來由情入景,寫道:雄勁的風中,傳來軍中清遠的號角聲;血紅的落日裡,飄動著鮮豔明亮的戰旗。我穿著素白的'喪服,決心為國雪恥,為父報仇;駕著堅固的戰船,在煙波浩渺的太湖裡與敵人決一死戰。這壯闊的景色,托出了作者雪恥復國,生死決戰的激烈情懷!末尾通過胡笳聲聲,月色清冷,滿城淒涼的景象描寫,帶給人無限的悲慘和淒涼。

詩之一三聯直抒抗敵復國之志,二四聯描寫雄豪悲壯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詩歌頗具特色的連環映帶、交綜流走的氣韻,最便於表達詩人內心的鬱鬱不平之氣和銘心刻骨的家國之恨。而「一片月臨城」的以景結情,更使詩意開闊,思入微茫,彷彿可見詩人的復國之志和家國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於天地之間。

即事原文賞析11

原文:

紫塞風高弓力強,王孫走馬獵沙場。

呼鷹腰箭歸來晚,馬上倒懸雙白狼。

譯文

塞外風疾挽弓的力量又猛又強,王孫們飛馬遊獵在沙場上。

呼喚著雕鷹掛著腰箭很晚才歸來,只見馬背上倒掛著一對白狼。

註釋

紫塞:北方邊塞。

弓力:挽弓的力量。

賞析:

[創作背景]元朝統一中國之後,定今北京為大都,以在今內蒙古正藍旗的開平府為上都,每年夏天移駕上都。薩都剌在元順帝統治元年赴上都公幹,即目所見,寫下了這組優美清新的詩篇。

[內容評析]這首詩寫的是狩獵的情況。秋風勁吹,牧草枯黃,逐圍打獵的季節到來了。王孫貴族帶著勁弓,騎著駿馬,馳騁在浩瀚無限的草原上。晚上,吆喝著鷹兒歸來,馬上懸掛著捕獲的野獸。

狩獵是邊塞詩的主題之一。這首詩採取了平鋪直敘的手法,不寫打獵所注重的斬獲、追逐等熱點,只是淡淡說去,令人自然感受到那刀響弓鳴,馬蹄飛揚的熱鬧場面。

提起邊塞詩,人們總會想到唐代,想到邊塞詩派的代表岑參和高適。唐代的邊塞詩,主要寫戰爭,抒發戰死沙場,保家衛國的壯志,或批判窮兵黷武「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的悲慘和不合理;描寫邊塞奇特的`風光與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到了元代,邊塞的涵義起了巨大的變化。昔日的邊塞,已經成了接近首都的畿輔地區:昔日邊塞詩中與之爭戰的敵人,也已成了全中國的主宰。於是,邊塞詩的主旋律已經不是寫戰爭、離別哀怨,而轉向寫和平,寫沙漠風光,草原春色,寫這片遼闊土地上奇特美麗的自然和人民的習俗。

即事原文賞析12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早已嘗新。隔牆沽酒煮纖鱗。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賣瓜聲過竹邊村。

翻譯

北邊高地上很多人辛勤地踏水灌地,人們已經嘗過了新收割的西水邊上的早稻,隔著牆打來酒,燉上細鱗魚。

忽然間下了一陣雨,使人感到涼爽,可是一會兒連一點雲彩也沒有了。賣瓜人已走過竹林旁的村莊。

註釋

隴:高地。

踏水:用雙腳踏動水車。

禾早:早熟的稻米。

嘗新:指品嚐新稻。

沽酒:買酒。

纖鱗:小魚。

更無:絕無。

霎時:形容極短的時間。

創作背景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詞人被重新起用,出任紹興(今浙江紹興)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六月中旬到任。這是詞人由鉛山赴紹興途中,經過浙江常山時寫的一首農村詞。

賞析

詞的上片通過選取江南農村獨具特色的題材和生活場景,描寫了鄉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達了洋溢在作者心頭的喜悅。“北隴田高踏水頻”,北面高地上的農民在不停地踏著水車,灌溉農田。“頻”充滿動態和聲勢,也暗示出農民在農忙時節的辛苦勤勞。“西溪禾早已嘗新”,與此不遠的一個村莊,農民們已收割完早稻,他們已碾出了新米,蒸出了噴香的米飯。“嘗”寫出豐收年景的來之不易和豐收年景里人們的喜悅。“隔牆沽酒煮纖鱗”,一天的.勞作結束,煮上從河裡撈到的細鱗魚,倒上白天買來的酒,有吃有喝,有滋有味,一天的疲憊和辛苦都煙消雲散了。上片三句描寫的是三幅畫面,三幅畫面地點不同,風采各異,似同時(或先後)收入作者的眼簾,構成一幅充滿生機、生動獨特的農村生活畫卷。“北隴”“西溪”“隔牆”等詞語不僅突出了鄉村氣息,更暗示出空間的開闊廣袤,讀來讓人思維活躍疏宕,毫無局狹之感。

下片通過夏天風雨不定獨特天氣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寵辱不驚的淡定心態。換頭兩句“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忽然涼風吹拂,接著飄來幾星細雨,就在人擔心要下雨的時候,抬頭望天,帶雨的雲一眨眼又無影無蹤了!表意一波三折,波瀾起伏。這兩句寫夏天獨特的天氣變化,內容倒平常無奇,但表達上有不凡之處,形式上少了幾分詞的隨意靈活,多了幾分詩的整飭和表意的含蓄及理趣。但此時,作者的著眼點並不在風雨陰晴上,而是在最後的結句“賣瓜人過竹邊村”一句。有了這一句,前面的風雨陰晴變化即是過眼煙雲。至此,小令的境界頓然躍升。

上片先寫北隴踏水灌田,西溪收稻嘗新,繼寫沽酒煮魚。足見農事辛勤,生活安樂。下片寫忽降微雨,清涼宜人,轉眼雲影飄散,藍天當空,賣瓜人在綠竹叢生的村莊推銷產品。通篇清新淳樸,生活氣息濃厚,宛如一幅生機盎然的浙西農村圖。

即事原文賞析13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譯文

漁翁夜釣歸來時已是殘月已經西沉,正好安然入睡,懶得把纜繩繫上,任憑它隨風飄蕩。

即使吹一夜的風,船也不會飄遠,只會停擱在蘆花灘畔,淺水岸邊。

註釋

即事:以當前的事物為題材所做的詩。

罷:完了;系:繫好。不繫船:《莊子》曰“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即以“不繫之舟”為無為思想的象徵。

正堪眠:正是睡覺的好時候;堪:可以,能夠。

縱然:即使。

賞析

此詩敘寫一位垂釣者在深夜歸來連船也顧不得系就上岸就寢之事,描繪了江村寧靜優美的景色,表現了釣者悠閒的生活情趣。詩名雖題“江村即事”詠景,實則體現了詩人無羈無束的老莊思想。全詩語言清新自然,不加任何藻飾,信手寫來,反映了江村生活的一個側面,營造出一種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釣罷歸來不繫船”,首句寫漁翁夜釣回來,懶得系船,而讓漁船任意飄蕩。“不繫船”三字為全詩關鍵,以下詩句全從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點明“釣罷歸來”的地點、時間及人物的行動、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時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經疲倦,該睡覺了,因此連船也懶得系。但是,不繫船可能對安然入睡會有影響。

這就引出了下文:“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這兩句緊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擔心的問題。“縱然”“只在”兩個關聯詞前後呼應,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進一層:且不說夜裡不一定起風,即使起風,沒有纜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長滿蘆花的淺水邊,也沒有什麼關係。這裡,詩人並沒有刻畫幽謐美好的環境,然而釣者悠閒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寧靜優美的景色躍然紙上,表達了詩人對生活隨性的態度。

這首小詩善於以個別反映一般,通過“釣罷歸來不繫船”這樣一件小事,刻畫江村情事,由小見大,就比泛泛描寫江村的表面景象要顯得生動新巧,別具一格。詩在申明“不繫船”的'原因時,不是直筆到底,一覽無餘,而是巧用“縱然”“只在”等關聯詞,以退為進,深入一步,使詩意更見曲折深蘊,筆法更顯騰挪跌宕。詩的語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詩情畫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諧。

司空曙

司空曙(720年-790年),字文初(《唐才子傳》作文明,此從《新唐書》),廣平府(今河北省永年縣。唐時廣平府轄區為現在的廣平縣和永年縣等。依《永年縣誌》記載,司空曙為今天的永年縣)人,唐朝詩人,約唐代宗大曆初前後在世。司空曙為人磊落有奇才,與李約為至交。他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同時期作家有盧綸,錢起,韓翃等。他的詩多幽悽情調,間寫亂後的心情。詩中常有好句,如後世傳誦的“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像是不很著力,卻是常人心中所有。

即事原文賞析14

原文:

閶門即事

唐代: 張繼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譯文: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耕作的農民都被召去打仗了,無數田地無人耕種一片荒蕪。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時節,試著登上城樓眺望郡城的'郊野,只有寥寥幾處人家燃起新煙。

註釋:

耕(gēng)夫召募(mù)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qǐng)田。

閶(chānɡ)門:城門名。在江蘇省蘇州市城西。古時閶門建築雄偉壯麗。唐代尤為繁華,是宴請和送迎之地。樓船:亦作“樓舩”。有樓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戰船。有時也指有樓飾的遊船。唐·杜甫《城西陂泛舟》詩:“青蛾皓齒在樓船,橫笛短簫悲遠天。”

試上吳門窺(kuī)郡(jùn)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郡城的郊野。新煙:古代風俗,清明前的寒食節禁止燒火,到了清時節重新起火。煙指煙火。

賞析:

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後本應“處處有新煙”,現在卻因戰亂農民都被召去打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淒涼。

即事原文賞析15

原文: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譯文一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遊賞,遠山春意正濃,四周一片碧綠蒼翠。

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穿過柳絲飄搖小巷的落花;感到睏倦時,就坐在溪水邊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

休要推辭這杯酒,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

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不妨肆意遊玩,但不可樂而忘返。

譯文二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地遊玩,春色已到遠山,四周一片碧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紅色花瓣,穿過柳死飄搖的小巷;感到睏倦時,對著溪邊流水,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休要推辭這杯酒,休要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極宜遊樂,但不可樂而忘返。

註釋

恣行:盡情遊賞。恣:任意放縱。

遙山:遠山。

興:乘興,隨興。

亂紅:指落花。

遊衍:是遊玩溢位範圍的意思。

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理學派”的作品。作者描寫了清明節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緻,將追逐落花的小遊戲寫進了詩裡,在平添幾許稚趣的同時,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

古人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句子,而且根據生活的經驗,清明這一天常下雨,程顥所寫的清明節是一個晴朗的清明,應該是個難得的好日子,所以詩裡感嘆“只恐風花一片飛”吧。全詩將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緻刻畫了出來,落花流水雖說不是春天裡獨有的現象,可是畢竟是會在春日裡最先出現的事物,因此詩人將追逐落花這樣的遊戲也寫進了詩裡,平添了幾許稚趣,或許詩里人是想隨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頭,累了,於是坐在岸邊石頭上休憩,臨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時光,遂起了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的念頭,“莫辭盞酒十分勸”的句子許是如此而來。

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四個短句為一部分,後面的為一部分。前面寫郊外踏春,後面寫春遊所得的感想。清明的原野那樣美麗,鄉間的景色清新如洗,飄著落花的流水明洌,對疲憊的人來說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來注視那好像會說話的流水。

面對漸飄漸遠的落花,詩里人想到了時間的珍貴,想到了聚少離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認為人生中會有的事物感情,也終究有一天會煙消雲散,好高騖遠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詩裡用到的一些詞彙起到了美化主題的作用,像“恣行”,“碧四圍”,“興逐”“苔磯”,“十分勸”,“況是”,“遊衍”,“暮忘歸”。其實有些地方是有些誇張的,但這更增加了詩句的浪漫色彩,靈動固然來自景緻的原貌,但文字功底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跌宕的詩來的。

理學派的文章離不開思索,細讀一讀這首作品裡也是將一種思考嵌在字裡行間。思索的對錯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很難去判斷了,但只要作者有意處處留下思緒,作品就算是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