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藤野先生讀後感尊師

校園 閱讀(8.79K)

魯迅是著名作家。這位現代文學大師對他的老師們是十分崇敬的,據我們所知魯迅留下的文章中提到過私塾壽鏡吾老師,留日學醫時的藤野老師以及教過魯迅國學的章太炎先生。

藤野先生讀後感尊師

壽鏡吾在紹興教私塾頗有名氣,以“嚴”為辦學之宗旨,魯迅寫的“三味書屋”就是記述了壽鏡吾先生的教學。魯迅之所以後來文學功底深厚,應當說與這段啟蒙教育密切相關。到了日本留學,還常寫信給壽先生問安,回國探親時也去拜訪過先生,足見師生情意。至於藤野先生,人們從中學語文課本里早已讀到過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教育了好幾代人。不久前中國女排到日本仙台打排球,不少人還去看了紀念藤野先生的紀念碑,應當說藤野嚴九郎是因為有了魯迅先生這樣的學生以及這篇《藤野先生》而聞名全日本的。至於章太炎先生,魯迅在《且介亭雜文末編》中專門有文章寫到過,不僅肯定章太炎國學功底,更是讚許先生的革命業績與從事的各個時期的革命活動,魯迅對太炎先生之敬重遠遠超過了學習“說文解字”的那段時日了。

魯迅,可以說是聞名世界的文學大師,尚且如此敬重教過他的老師,這一點是值得後人好好學習的,師恩如山,學子當永世銘記在心。

不久前,我聽來一件事。有位語文老師為了紀念教師節,特選魯迅寫的《散藤野先生》教學,學習完之後還佈置一篇作文,談談讀後感。目的明顯,是啟發學子像魯迅敬重藤野那樣去尊師。萬萬沒有想到,學生作文不乏譴責當今少數教師之行為。比如有位同學是這麼寫的:“讀了魯迅寫的這篇散文,感人至深、教育深刻,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對中國學生如此細緻、熱情,認真地批改筆記,“開小灶”輔導、補課,卻又不收一分錢,師德之高尚與我校所見所聞截然不同的。……”還有個學生寫的還妙:“魯迅先生目光銳利,彷彿預見到了今天中國教育之現狀,所以我建議,學生要學,老師也要學……”

這樣的讀後感確實反映了我們當前一些校園狀況。尊師是應該的,更應該的是老師們都應如魯迅先生筆下的幾位師長一樣,真正的值得學生尊敬。

藤野先生讀後感

“ 我”將在日本留學,看到清國的留學生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的學生制帽的頂上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這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作者諷刺清國留學生的奇特打扮,不也是揭露了這些清國留學生的附庸風雅、不學無術、思想腐朽的本質麼??“我”覺得這“實在是標緻極了”,僅僅六個小字,寫出作者的感想。用“實在”來修飾“標誌”,就是運用了反語,這才更加的`增強了諷刺的力量再深一層的描繪出作者對他們的厭惡。“我”又到中國留學生會館裡,聽到那地板咚咚的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鬥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一箇中國人,丟棄自己國家的文化,是多麼可惡,而且他們這樣“學跳舞”,擾亂了別人的閱讀與休息呀。我往下閱讀著,看到一位明的遺民朱舜水,可是做著為什麼會寫到他呢,這我思考了許久:大概因為作者對這樣一位具有名族氣節的學者產生了仰慕之情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的愛國思想!晚上的蚊子,讓作者“兩個鼻孔出氣”那蚊子的無從插嘴是作者擬人化的,彷彿蚊子也陪作者一起來“熱鬧”;還不止這些呢,忍耐的還有那芋梗湯呀,雖然自己是沒有嚐到,可作者已經親身體驗過了,就比如說已變了花心的花兒,,一隻蜜蜂知道了,蜜其它的蜂幹嘛要去採它呢?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作者在這裡採用了寓褒於貶的手法。有意用“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寫這位先生的 囉嗦和固執;有意用“卻”“也只得”等詞語寫“我”的不理解和不情願。看起來是“貶”,實際上生動地表現了日本人民對中國留學生的關懷。

往下一看,果然出現了“可疑人物”:藤野先生。只見他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我就是叫做藤野嚴九郎的……。”後面有幾個人笑起來了。這語言的樸實,便表達了不同人的性格特點,看藤野先生吧,他是個比較幽默的人,用了緩慢而又頓挫的聲調來和學生們介紹自己。

直到“我”幫藤野先生抄講義時,我才發現了藤野先生毫無名族的偏見。當藤野先生把我的講義發回來時,“我”的吃了一驚是因為看到藤野先生盡然親自給自己這個外國的學生改講義;可是也會感到不安,因為講義中有那麼多的脫漏與錯誤讓先生費神了;最最重要的還是感激了,那是藤野先生對“我”的熱愛之情呀!雖然藤野先生對“我”如此之愛,但我也會有不滿的:翻開講義的血管圖,先生一絲不苟的為我講解,而“我”卻不服氣,只是口頭上不好拒絕,表示出尊師。

畢業後,在東京快活了一個夏天后。有一天,藤野先生又用抑揚的聲調對著“我”這個呆頭呆腦的人問了“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屍體。我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短短兩句問候,卻把藤野先生對作者的關心之情描繪在了紙上,那麼的清晰,又那麼的感動。但藤野先生有時候也會有使人為難的問題,舉個例子呀,就是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可是藤野先生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呢?也許這是一個人真的醫學研究者處於研究的需要把;“我”是一直對這種纏足深痛惡絕的,所以“我”便難以啟齒!

看著看著,這一句然我憤恨: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這是在考試風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極大傷害後寫下的一句極為憤慨的話。這句話不是直接、下面表述作者的憤慨,而是以歧視中國的日本人的心理來寫的:在他們看來,貧弱的中國國民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是因為老師義漏題,而不是個人能力所能達到的。這種出於偏見而武斷地作結論,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極大的憤慨。這種憤慨不僅是因個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是民族衰弱在列強面前遇到歧視而產生的悲哀。所以,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企盼祖國強盛的願望。再下面,又是一部電影了,那些人們的歡呼“萬歲!”,不正是看到了日本槍斃中國人興高采烈的表現麼?而那些中國青年,也幸災樂禍、麻木不仁這不正是表達了作者對人們精神迂腐的極其沉痛的情感嗎?

第二年終結了,“我”去尋找藤野先生,他的臉色彷彿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看著先生的複雜的感情,我猶豫的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交給我的學問,也還有用的。”可是他,緩緩地嘆息了:“為醫學而教的解剖學之類,怕於生物學也沒有什麼大幫助。”自然的對話,有“我”對先生的感激之情,也有先生對“我”的不捨。走時,他送給“我的”照片,給“我的”叮囑,就像一股溫泉,滋潤了“我”的心。

可是我離開仙台後,不敢寫信給藤野先生,覺得無從說起;有時想寫,卻又難以下筆,後來,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而“我”也感到後悔了,他一去之後,毫無訊息。但是,“我”為什麼都不敢寫信呢?是不是對老師就沒有感情呢?是不是已經把老師遺忘了呢?不,都不是,因為作者對中國在辛亥革命後依然是黑暗混亂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滿,而又不願將這種情緒帶給作者敬愛的老師,對良師的期望無以告慰,用一個“竟”字來填補自己的這種無限遺憾和內疚之情。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可是做著又怎麼會說“但不知怎麼地呢”?,我想應該是反襯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深吧!

後來,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牆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偷懶”是作者對自己嚴格要求的說法;“抑揚頓挫的話”指藤野先生對“我”乃至對中國寄予殷切希望的話。最後一句話,給了我很深的印象: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裡的“良心發現”就是作者的愛國思想和鬥爭精神搜到了觸動;“增強勇氣”則是作者長期遭受反動勢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對中國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氣;“正人君子”是我認為最關鍵的,他諷刺了那些自以為是的人,而實際上為軍閥政客張目的帝國主義封建勢力的御用文人!它不就是告訴我們;與反動勢力鬥爭到底,為中國的光明繼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