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範愛農》的讀後感範文

校園 閱讀(2.99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範愛農》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範愛農》的讀後感範文

  《範愛農》讀後感1

從外表上,範愛農身材高大,至少比訊哥兒要高大。訊哥好像只有1.6幾個頭。而且魯訊的文中也提到“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訊哥也許是彼此相對比較了一把,當時心中。文中的老範是長頭髮的,或許現代看來,高大的人,在帥氣上便有了一點資質。然而再往下讀後,這感想便打消殆盡。還有一點,範是不願意電報到北京痛斥滿政府的無人道的。其一,他或是認為他們這些文人口頭上的痛斥,形同放屁般,是微不足道的。其二,殺人的事情發生,只能接受事實,於人於已無能為力。事前如此,事後亦然。還有一種可能,便是他與他老師的感情未必至深。從“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言語中,他心中似乎破為淡然。此後,“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髮了。”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他在鄉下做教員,生活上看出有些艱難與貧苦的。有時可以做些推論,他或是一有錢便嗜酒,於是常常把錢花光了,不可而知。文中提到“他又告訴我現在愛喝酒。”。而且每每進城必找訊哥喝酒。或許之前他是不愛喝酒的,然而現實社會的悲哀,與人生上經歷,給他不斷的刺激,無能為力改變,又是滿心的悲鬱,以致最後借酒麻木自已。然而在讀下文,“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閒天。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看來之前的喝酒破為是工作與待遇之故。

然而工作後不久“愛農的學監也被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愛農。”老範想必還是喜歡在城裡幹些活計,掙錢的。工作掉了之後,便又恢復如前,時有過之而無不及。竟到了借錢喝酒的地步。從社會家廷方面,他對於妻女,破為不如何的著想。按今天看來是對家廷不負責任的酗酒漢。

總來說,範對社會現實是無奈的,生活工作或少些積極與主動。最後“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希望在他人生裡有訊哥那樣的人來談心與幫助。

  《範愛農》讀後感2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著作,意為早上的花,傍晚時分拾起。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所寫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記錄了很多關於他的溫馨回憶。今天在閒暇之餘,我便讀到了其中一篇文章——《範愛農》。

一開始的時候,魯迅先生是不太喜歡這個人的。“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自己的'老師被殺了,連發個電報都害怕。我非常憤怒了,覺得他簡直不是人。這些描寫極為傳神,通過外貌、神態、語言等細緻的刻畫,生動形象地傳遞了魯迅先生最開始時對範愛農的不滿與憎惡。

同範愛農爭吵過幾回後,魯迅甚至認為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就必須將他除去。然而到後來,這種憎惡感卻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淡薄了。

作者在文中也提到過:“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鄉做教員……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了起來,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這次兩人是又見面了,但和以前的針鋒相對不同,也算是冰釋前嫌了吧。“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這裡詳細介紹了範愛農困頓的現狀,對外貌和破舊衣著的描寫,使他所遭受的苦難更為直觀。

魯迅與範愛農從當初的對峙,到後來的再遇,雖然兩人景況都拮据,但他們一起喝酒,說瘋話,看光復的紹興,一起在師範學校工作,兩人成為了同事也成了朋友,文章也逐漸走到高潮。範愛農變得很勤快,也不大喝酒,甚至沒有功夫聊天。因為報館案,魯迅被迫離開故鄉去南京。由於受到排擠和迫害,範愛農丟掉了工作,甚至到熟人家去寄食,最終淪落到各處漂泊。

到最後,範愛農失足落水,淹死了。“我疑心他是自殺。因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範愛農死前時常盼望,也許明天就能收到魯迅的電報,叫他去北京,給他找到了一份工作。範愛農寫給魯迅的信中,這樣寫到“如此世界,實何生為?蓋吾輩生成傲骨,未能隨波逐流,惟死而已,端無生理。”一個有理想正直的知識分子在黑暗的社會無法生存,甚至被逼迫得自殺,範愛農悲哀的命運令人悲痛。

“現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倘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了罷。”結尾言簡義豐,看似平淡一問,實則蘊含了魯迅先生對故友的深切懷念與內疚,以及他內心深切的悲痛並且久久不能釋懷!

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範愛農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讀《範愛農》這篇文章,我能體會到魯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範愛農》讀後感3

對於這篇文章,說實話,我沒看懂,主要是不懂得它所表達的中心是什麼。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向十分有內涵,意義深刻。我想這篇也必須如此,但我說不清,這篇文章是想諷刺範愛農,還是讚揚?它的中心是什麼?

《範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如果上述材料準確的話,那麼,我按照這個思路再讀《範愛農》,才有了一些感想。我想:一開始,正如作者所說:“從此我總覺得範愛農離奇,並且很可惡。”作者是真的厭惡範愛農。“天下最可惡的人,當初以為是滿人,這時才明白還在其次;第一倒是範愛農。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範愛農除去。”犀利的語言,一番激昂的言辭,可謂快人快語,性格立見吧。之後,作者與範愛農一同喝酒,說瘋話,講笑話,漸漸一些事也談開,了,彼此更加了解,慢慢成為朋友。可是,對於範愛農這個人也好,這篇文章也好,耐人尋味的地方和情節簡直太多了。我想還有待我細細想一想,細細品味一下。

但我還想憑目前粗淺的認識,再說點感想,整篇文章,無論示範愛農也好,“我”也罷,都給我一種很真實的感覺。不是說這事,這人必須完全是真的,但那種感情,直白的情感流露,我卻有意無意的都能感到,並體會得真真切切。我記不清是那篇文章了,但記得其中的一句話:寫文章要真誠。此刻,我也體會了為什麼寫文章真誠,才能有真實感,才能感人肺腑;才是好文章,才是好作家!魯迅就是魯迅。

回到範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可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也疑心他就是自殺的,因為從另一角度想,自殺對於他這種人來說,或許是一種解脫。

  《範愛農》讀後感4

最近總是在翻看《朝花夕拾》,總以為魯迅的文章每一段時間段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於是又捧著書本讀了起來,今日讀到的這篇文章是《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中的最終一篇文章,是魯迅先生追憶好友的一篇文章《範愛農》。

對於範愛農這個人物的表現手法,魯迅先生似乎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來傳達對人物的評價。開始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因為徐錫麟的事情,兩人的矛盾頓顯。無論範愛農至於先生,還是先生至於範愛農,兩個人都是不太對付的,範愛農不喜歡先生溢於言表,先生確實覺得範愛農可惡的可先革命便將他革去!可見,二人在日本留學之時,關係是相當不妙的。

魯迅先生本與範愛農並無任何瓜葛,但在回國以後,兩人卻又偏偏再次相遇,並且還很好地化敵為友了。經過不斷的`交流,兩人對社會的改革夢想,都是讓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摯友的催化劑,再之後機緣巧合,兩人還成為了同事,這樣的階級感情又深了一步。可惜,有聚終有散,範愛農與先生亦是因為工作原因而分別。

縱觀範愛農的一生,從他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他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先生用自我的筆描述了這位同仁,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表達了尊敬。

範愛農終是無法在這樣的一個黑暗的社會立足的,他內心的痛苦悲涼或許真正僅有先生能和他產生共鳴吧。範愛農生活越來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後,範愛農溺死於河中。先生亦不知到底是自殺還是失足。

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先驅者註定了是悲涼的一生,那段黑暗中,作為這個脊樑的知識份子更是如此。讓我們向這位在黑暗中覺醒著的知識分子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