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山行》賞析

校園 閱讀(6.25K)
《山行》賞析1

山 行

《山行》賞析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註釋】

1、山行:在山裡走。

2、寒山:深秋時節的山。

3、徑:小路。

4、坐:因為、由於。

5、於:比。

【簡單的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1、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2、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在山中行走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裡人家的通道。

3、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

⑴ 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⑵ 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⑶ 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⑷ 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4、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山行》賞析2

《山行》

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一】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深處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豔比二月春花。

【註釋】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石徑:石子的小路。

斜:為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雲的地方)

車:轎子。

坐:因為。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於:比……更紅,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二】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戶人家。

停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花還要紅。

爭議:是“深”還是“生”?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還是“生”字在學術界仍就存在爭議。清康熙陳夢雷編輯《古今圖書積塵》作“白雲深處有人家”。明萬曆趙宦光刊本,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深處有人家”。清乾隆《四庫全書》收入的兩種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編《唐詩品彙》和《御定全唐詩》作“白雲深處有人家”,而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生處有人家”。有些課本中本詩也從原來的“白雲深處有人家”修改為現在的“白雲生處有人家”,並於註釋處說明“‘生處’一作‘深處’”(考試時應以使用的課本為準)。94年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作“白雲深處有人家”。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裡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絡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次句“白雲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深”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裡居民的通道。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

(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全詩構思新穎,佈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煥發。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

《山行》賞析3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家分。

山當日午回峰影,草帶泥痕過鹿群。

蒸茗氣從茅舍出,繰絲聲隔竹籬聞。

行逢賣藥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雲。

“山當日午回峰影,草帶泥痕過鹿群。”這兩句是說,正當日午,一渠清水平平靜靜,奇峰倒影映入水中,如影落鏡中,誠然一幅美景;群鹿競奔,蹄落草掩,綠茵茵的草上,因鹿奔而帶上了泥痕,又一幅喜人的圖景,映入眼簾。寫景細膩,選取“山當日午”、“草帶泥痕”兩種尋常事物,寫出極不尋常的事物來,兩幅畫面展示出富有動態的美的境界。

賞析

項斯除做過小官丹徒縣尉外,長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風光。這首《山行》,便是寫山村野景。由於詩人觀察入微,體驗深刻,詩寫得清新,細膩,貼切,逼真。讀來如聞如見,引人入勝。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家分。”起筆展示山間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脫。“亦”字表明此處櫪木雖已蔚成深林,但並非杳無人煙,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詩人並不正面說“亦有村”,卻說一條溪水被幾戶人家分享著,這就顯得出語不凡。這裡一片櫪林,一條溪水,幾戶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圖都從十四字繪出。

次聯寫景更細。詩人用“點染法”,選取“山當日午”、“草帶泥痕”兩種尋常事物,寫出極不尋常的詩境來。乍看“山當日午”,似乎平淡無奇,可一經“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盪漾的美姿,立刻呈現目前。同樣,“草帶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經“過鹿群”渲染,那群鹿競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簾。“點染”本為中國畫的技法,一點一染,淡濃、遠近、深淺不同,景象更活現紙上。詩中“點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見奇特,奇特又出於平凡,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試想,單說“山當日午”、“草帶泥痕”當然是索然無味,即使單說“回峰影”、“過鹿群”也未免平淡少興。只有前用四字先“點”,而後用三字加“染”,於是這一聯的兩幅畫面頓時為讀者展示出富有動態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聯裡,詩人準確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與抽繭來開拓詩的意境。巧妙的是,詩人並未直說山村農民如何忙碌於撿茶、分茶、炒茶和煮繭、退蛹、抽絲,而只是說從茅舍升出裊裊炊煙中聞到了蒸茗的香味;隔著竹籬聽到了繰絲聲音,從而使讀者自己去領略農事豐收的盛景。這裡,詩人創造的意境因藉助於通感作用,使讀者倍感親切。

按照詩意發展,尾聯似應寫詩人走進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賣藥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雲。”當詩人走著走著,邂逅賣藥材回來的老者,便隨同這位年老的藥農一道進入那煙靄茫茫的深山島雲中去。這一收筆,意味深長,是詩旨所在。詩人為什麼不投身熱氣騰騰的製茶抽絲的山村,而遁跡空寂的雲山?“不惜”二字隱隱透露了他的苦衷。項斯生當唐末亂世,自覺懷才不遇,壯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詩裡寫道:“獻賦才何拙,經時不恥歸”(《歸家山行》),這裡說的“不恥歸”,同樣表現了詩人不惜謝絕仕途而甘隱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隨入島雲”,作為末句似收而未收,餘韻繞樑。

這首詩的特點是構思奇巧,移步換形,環繞山中之行,層次分明地寫出作者在村裡村外的見聞。寫景,景物明麗;抒情,情味雋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實是一首佳作。

《山行》賞析4

山行——[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在山裡行走。寒山:指深秋時節的山。

石徑:石徑,石頭小路。白雲生處:指山林的深處,白雲生出的地方。

坐:因為、由於。紅於:於紅,比……紅。

深秋的傍晚,上得山來,眼前一條石頭小路,盤旋屈曲地向山林深處蜿蜒伸展,再刪林中升起白雲的地方,隱約可見有居住的人家。在山路旁大片的楓林,景色撩人,不僅停車觀賞,那經歷了秋霜的楓葉,比春天裡的鮮花還要鮮豔。

整體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裡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

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絡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這首詩描寫了山行途中所見,全篇畫意與詩情相互生髮,隨著詩人悠然自得的行跡展開,信筆寫來,尤以最後一句意味無窮,表達了詩人奮發向上的精神,極富感染力。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中小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林深處。“遠”字寫出了山路的悠長,“斜(xi幔”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寫出了小路屈曲盤旋的特點?

“白雲生處有人家”,炊煙,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升起如雲炊煙的地方,有幾戶人家的居所掩映的白雲之下,山林之中。這裡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斜長屈曲悠遠的山間小路,和那幾戶人家應該有關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絡在一起了。

“停車坐愛楓林晚”是寫詩人的行為變化,走著走著,詩人停下來了,因為什麼?因為那些“紅於二月花”“霜葉”,那楓葉經過秋霜的洗禮之後,特別的鮮豔火紅,連二月的鮮花也比不上。那山路,那白雲、那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而這楓林晚景卻令他驚喜到停下來觀賞,顧不得驅車趕路,足見其美的程度。

“霜葉紅於二月花”在補充說明詩人停車的原因的同時,也把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鮮明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了。深秋的楓林原本就鮮紅耀眼,此時在夕陽餘暉的照耀下,就更顯得晶瑩剔透,紅豔如霞,丹陽滿山,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

《山行》賞析5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譯文] 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 白雲飄處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出自] 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註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斜:此字讀xiá,為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為。

7、霜葉:被霜打過的楓葉。

8、遠上:登上遠處的。

9、山:高山。

10、車:轎子。

11、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2、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陽落下的傍晚。

譯文一:

深秋時節,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雲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著實吸引了我,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

譯文二:

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 白雲飄處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只因愛那楓林晚景我把馬車停下, 霜染的楓葉勝過鮮豔二月的花。

賞析一: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裡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絡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裡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絡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賞析二: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裡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

(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裡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遠”寫出了山路的綿長和山之深,“斜”與“上”呼應,寫出了高而陡的山勢。順著這條山路極目而望,在白雲飄浮繚繞之處,幾椽芭屋若隱若現,不禁讓人頓生親切之感。但這前兩句其實只是陪襯,後二句之楓林紅葉方為此詩描寫之重點。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盡染,真是滿山雲綿,如爍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呢!而停車凝望、陶然忘歸的詩人也成為畫面的一部分。但詩人沒有像一般文人那樣悲秋傷時,而是通過一片紅色展現出秋天山林熱烈蓬勃的景象,體現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氣溢於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和見地。

《山行》賞析6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③。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重點字詞解析

①山行:在山中漫遊。

②寒山:深秋時節的山。石徑斜:指山中石路盤旋曲折。這句說:沿著山間的石路,紆迴地攀登上了秋山。

③白雲生處:指山的深處。山深處往往有白雲層生。

④坐:因。楓:即楓香樹,亦稱楓樹,落葉大喬木,秋葉豔紅,故有“紅楓”、“丹楓”之稱。分佈在我國淮河流域及四川西部以南各地區。一說為秋令紅葉植物的代名詞,非專指某一種樹。這句說:我停下來在山中行走,是因為喜愛楓林晚景。

⑤霜葉:指經霜後的楓葉。紅於二月花;比春天盛開的紅花還要紅豔。

賞析

紅葉,是蕭瑟晚秋中最動人心魄、引人神往的景象。當百草枯衰、萬木飄零之時,紅葉卻在寒磨霜礪、冽風勁吹中透射出似火而紅於火、如霞又豔於霞的奪目色彩來。杜牧正是敏感地抓住這一點,寫下了《山行》這首千古名作。詩一開始,寫秋山遠景,為讀者呈現了山峰聳立、白雲繚繞的圈景,由於有“白雲生處”的“人家”,這幅圖景給人感覺並不冷寂。詩的後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熱烈飛動,令人陶醉,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人驚喜異常,竟顧不上趕路而要停下車來欣賞:思,點石成金,寫出了大自然勃鬱的、不可遏阻的生命熱力,給人以強烈的動感和極其豐富的聯想:在一片田野上,破土而出的彷彿不只是竹筍、蕨芽,“黃犢角”之後可能會是黃犢,“小兒拳”之後可能會是小兒,整個田野中到處奔躍著活潑可愛的新鮮生命。詩的後兩句是對前兩句的補充和說明:就在人們出門相與踏青、挖野菜之時,季節也到了江南最美的農曆二月。 劉熙載說:“詩要避俗,更要避熟”(《藝概·詩概》).寫江南春景的詩多不勝數,但黃庭堅卻能去熟就生,避開平俗,別開洞天,實現了自己“文章最忌隨人後”(《贈謝敞王博喻》)、“自成一家始適真”(《題樂毅論後》)的詩歌主張。

《山行》賞析7

  山行 杜牧 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註釋】: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③徑:小路。

④白雲生處:白雲繚繞而生的地方。

⑤坐:因為;由於。

⑥斜:此字讀xiá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繚繞而生的地方,居然還有人家。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的楓林晚景。經霜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裡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裡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絡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裡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絡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山行》賞析8

松岡避暑,茅簷避雨,閒去閒來幾度?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

翻譯

在鬆崗中躲避寒暑,在茅簷下躲避風雨,如此來來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停下醉酒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啊看啊,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裡!

東邊有人娶妻,而西邊已經出嫁的女兒也回孃家省親,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雲集,一片歡聲笑語。村外田野裡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製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感謝夜裡風露對於稻穀的滋潤。

註釋

歸女:嫁女兒。古時女子出嫁稱“于歸”。

賞析

這首詞與《西江月·遣興》一樣,同為辛棄疾罷官後居於江西上饒時所作: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這首詞作於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當時他已五十歲了。

辛棄疾的上饒新居,築於城西北一里許的帶湖之濱,登樓可以遠眺靈山一帶的山岡,所以他把自己的樓屋起名為集山樓(後改名雪樓)。這首詞的開頭三句:“松岡避暑,茅簷避雨,閒去閒來幾度?”寫的是他平時在帶湖附近山岡上游覽、棲息的生活。詞中的松岡、茅簷、避暑、避雨,簡練地概括了他在這裡生活的種種生活場景。在這裡,這樣的日子他不知已經經歷過多少次了,所以要問問“幾度”句中特別點出一個“閒”字,實際上,不是作者閒情逸致的“閒”,對作者來說,是很可傷的。辛棄疾決不是貪“閒”而是怕“閒”的人,“閒”是被迫的。他總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場,為國效力,可現實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為。正如陸游《病起》詩所說的:“志士淒涼閒處老”,他自己的《臨江仙》詞說的:“老去渾身無著處,天教只住山林。”接下來,作者寫道:“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具體寫了當天發生的事情。作者抱負難以施展,心情抑鬱,只好以酒澆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時身體搖晃不支,只好扶著一塊怪石,停在那裡看飛泉,朦朧中以為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後,發現還是前回酒醒之處,也還是經常止息的地方。這兩句特寫,從怪石、飛泉表現作者的熱愛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現他的醉酒。所以要寫他的“閒”和“醉”,著力點正在於表達他那無奈之情,他對朝政的失望。

不過,作者寓居鄉下,鴻圖難展,心情沉重,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從他在上饒所作的一些詞看,他謫居鄉下的生活中,也有亮麗的一面,而這兩者都是真誠的,都是來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於後者,使得他在農村中,不但有熱愛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熱愛農村生活、熱愛勞動農民的感情。這首詞的下片,正是表現了這種感情。“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寫農民婚娶的歡樂、熱鬧情況。這和作者孤獨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並非如此,他分享了農民的歡樂,沖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詞出現了和農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熱鬧氣氛。“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作者以這兩句結尾,寫出了為農民的稻穀豐收在望而喜慰,代農民感謝夜裡風露對於稻穀的滋潤。這樣,他就把自己的整個心情投入到對農民的愛和關心。

總之,這首詞在描寫閒散生活時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寫農民的純樸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脫、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襯托,使詞的意境顯得十分的清新、曠逸。

賞析二

作者於兩首《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的開篇,一雲“連雲松竹”,一雲“斷崖修竹”。地勢高,松竹成林。詞一起筆調輕靈,說避暑則在松岡,避雨則在茅簷,這是就通常情況說的。但這種遣詞造句猶如司空圖的“賞雨茅屋”,“左右修竹”,透露出一片閒適高雅的情調。而第三句“閒來閒去幾度”一收,進而表示出像這樣的上山、下山、晴天、雨天,來來去去,連自己也不知有多少次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大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可以盪滌塵汙,也可以寬慰人的心靈。“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水調歌頭》)。

可貴的是被迫隱居的詩人,仍時刻未忘“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送杜叔高》)。總之一起這三句格調清新,用筆自然,全不著力,而那種“閒來閒去”的情趣自見。接二句“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是一個獨立的特寫鏡頭。停下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呵看呵,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裡!“似曾相識”,“似是而非”,正是由於“醉”。“又卻是”,此刻詩人於驚喜中會生出多少感慨?這“醉”仍是出於迫不得已!退居林下,身處“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洞仙歌》)的佳境,為山水所陶醉,卻並未完全樂以忘憂,這裡充分表出因“閒”而“醉”的情懷。

詞的下片轉寫農村風情,應題“山行所見”。男婚女嫁是農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往往經過精心選擇認為是吉祥的日子,所以“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碰到了一塊。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雲集,一片歡聲笑語。“歸”,舊時稱女子出嫁曰歸,或稱“于歸”。《詩·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換頭三句十四字,語淺意明,用典型的生活細節,形象地勾勒出一幅農村風俗嫁娶圖。一結別開生面:“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村外田野裡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製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它和上二句情調、氛圍和諧,使本來喜氣盈盈的歡騰氣氛,更上一層樓。作者似與農民們感同身受,使他也沉浸在純樸的鄉風中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詞與《西江月·遣興》一樣,作於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是辛棄疾罷官後,居於江西上饒時所作。是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當時他已五十歲了。

《山行》賞析9

原文:

山行·布穀飛飛勸早耕原文

布穀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

千層石樹遙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

詩詞賞析:

本詩描寫春耕時節的鄉村景象,作品以山行為線索,選取幾個典型的春耕情景:飛翔的布穀鳥殷勤勸耕,農夫趁天晴揮鋤勞作,農民放水灌田,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山鄉春耕圖。“千層石樹”的山中之景與飛鳥的歡叫、樸樸的鋤聲、山田的水響相互輝映,有聲有色,將讀者帶入充滿活力的美妙境界中。

《山行》賞析10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註釋]

1. 山行:在山裡走。

2.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

3. 徑:小路。

4. 坐:因為、由於。

5. 於:比。

[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裡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山行》賞析11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原文

作者:辛棄疾

松岡避暑,茅簷避雨,閒去閒來幾度?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譯文及註釋

譯文在鬆崗中躲避寒暑,在茅簷下躲避風雨,如此來來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停下醉酒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啊看啊,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裡!

東邊有人娶妻,而西邊已經出嫁的女兒也回孃家省親,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雲集,一片歡聲笑語。村外田野裡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製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感謝夜裡風露對於稻穀的滋潤。

註釋①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年),時詞人閒居帶湖。

②歸女:嫁女兒。古時女子出嫁稱“于歸”。

③“釀成”三句:謂每夜的清風白露,釀成一片稻米花香,意即風調雨順,豐收在望。

五十六字者始自歐陽修,因詞中有“鵲迎橋路接天津”句,取為調名。周邦彥詞名《鵲橋仙令》,《梅苑》詞名《憶人人》;韓淲詞,取秦觀詞句,名《金風玉露相逢曲》;張輯詞,有“天風吹送廣寒秋”句,名《廣寒秋》。元高拭詞注:仙呂調。《鵲橋仙》另有一體,八十八字,始自柳永。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賞析

這首詞與《西江月·遣興》一樣,同為辛棄疾罷官後居於江西上饒時所作: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這首詞作於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當時他已五十歲了。

辛棄疾的上饒新居,築於城西北一里許的帶湖之濱,登樓可以遠眺靈山一帶的山岡,所以他把自己的樓屋起名為集山樓(後改名雪樓)。這首詞的開頭三句:“松岡避暑,茅簷避雨,閒去閒來幾度?”寫的是他平時在帶湖附近山岡上游覽、棲息的生活。詞中的松岡、茅簷、避暑、避雨,簡練地概括了他在這裡生活的種種生活場景。在這裡,這樣的日子他不知已經經歷過多少次了,所以要問問“幾度”句中特別點出一個“閒”字,實際上,不是作者閒情逸致的“閒”,對作者來說,是很可傷的。辛棄疾決不是貪“閒”而是怕“閒”的人,“閒”是被迫的。他總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場,為國效力,可現實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為。正如陸游《病起》詩所說的:“志士淒涼閒處老”,他自己的《臨江仙》詞說的:“老去渾身無著處,天教只住山林。”接下來,作者寫道:“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具體寫了當天發生的事情。作者抱負難以施展,心情抑鬱,只好以酒澆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時身體搖晃不支,只好扶著一塊怪石,停在那裡看飛泉,朦朧中以為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後,發現還是前回酒醒之處,也還是經常止息的地方。這兩句特寫,從怪石、飛泉表現作者的熱愛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現他的醉酒。所以要寫他的“閒”和“醉”,著力點正在於表達他那無奈之情,他對朝政的失望。

不過,作者寓居鄉下,鴻圖難展,心情沉重,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從他在上饒所作的一些詞看,他謫居鄉下的生活中,也有亮麗的一面,而這兩者都是真誠的,都是來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於後者,使得他在農村中,不但有熱愛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熱愛農村生活、熱愛勞動農民的感情。這首詞的下片,正是表現了這種感情。“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寫農民婚娶的歡樂、熱鬧情況。這和作者孤獨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並非如此,他分享了農民的歡樂,沖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詞出現了和農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熱鬧氣氛。“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作者以這兩句結尾,寫出了為農民的稻穀豐收在望而喜慰,代農民感謝夜裡風露對於稻穀的滋潤。這樣,他就把自己的整個心情投入到對農民的愛和關心。

總之,這首詞在描寫閒散生活時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寫農民的純樸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脫、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襯托,使詞的意境顯得十分的`清新、曠逸。

《山行》賞析12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第二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裡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裡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絡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裡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絡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字詞註釋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石徑: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讀xiá ,為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 “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雲的地方)

車:轎子。

坐:因為。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賞析13

山行即事

浮雲在空碧,來往議陰晴。

荷雨灑衣溼,蘋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

翻譯

浮雲在萬里澄碧的晴空上來往飄蕩,似乎在把天氣的陰晴醞釀。

微雨輕敲著荷葉,發出細碎急促的聲響,不一會也灑溼了衣裳;從水面浮萍間飄來的和風吹拂著衣袖,帶來一陣清涼。

忽而雨過天晴,喜鵲喳喳喧鬧,迎接朝陽;鷗鳥也在風平浪靜的水面盡情遊翔。

經過風吹雨洗之後,山色更加明淨秀麗,它雖然不言不語,卻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氣爽。

註釋

空碧:即“碧空”。

荷雨:化用李商隱詩句“留得枯荷聽雨聲”。指沿途有荷花,下的雨不大。

蘋風:從水面浮萍之間飄來的風。

喧:聲音大而嘈雜。是說喜鵲對日出的喜悅。

狎:親熱、玩樂的意思。是說水鷗在波平如鏡的水面上盡情地玩樂。

酲:酒醒後的困憊狀態。這裡指山色的可愛,能夠使人神清氣爽,睏意全消。

賞析

首聯寫天氣,統攝全域性,極精采。兩句詩應連起來讀、連起來講:飄浮的雲朵在碧空裡你來我往,忙於“議”,“議”什麼?“議”究竟是“陰”好,還是“晴”好。“議”的結果怎麼樣,沒有說,接著便具體描寫“山行”的經歷和感受:“荷雨酒衣溼”,下起雨來了;“鵲聲喧日出”,太陽又出來了。浮雲議論不定,故陰晴也不定。宋人詩詞中往往用擬人化手法寫天氣,姜夔《點絳脣》中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尤有名。但比較而言,王質以浮雲“議陰晴”涵蓋全篇,更具匠心。

“荷雨”一聯承“陰”。先說“荷雨”,後說“酒衣溼”,見得先聽見雨打荷葉聲而後才意識到下雨,才感覺到“衣溼”。這雨當然比“沽衣欲溼杏花雨”大一點,但大得也有限。同時,有荷花的季節衣服被雨酒溼,反而涼爽些。“蘋風”是從浮萍之間吹來的風,說它“吹袖清”,見得那風也並不狂。雨已溼衣,再加風吹,其主觀感受是“清”而不是寒,表明如果沒有這風和雨,“山行”者就會感到炎熱了。

“鵲聲”一聯承“晴”。喜鵲喜幹厭溼,所以叫“幹鵲”。雨過天晴,喜鵲“喧”叫,這表現了鵲的喜悅,也傳達了人的喜悅。試想:荷雨溼衣,雖然暫時帶來爽意,但如果繼續下,沒完沒了,“山行”者就不會很愉快;所以詩人寫鵲“喧”,也正是為了傳達自己的心聲。“喧”後接“日出”,造句生新:“喜鵲喧叫:‘太陽出來了!’多麼傳神!“鵲聲喧日出“,引人向上看,由“鵲”及“日”;“鷗性狎波平”引人向下看,由“鷗”及“波”。鷗,生性愛水,但如果風急浪湧,它也受不了。如今雨霽風和,“波平”如鏡,鷗自然盡情玩樂。“狎”字也像“喧”字一樣用得很精彩,“狎”有“親熱”的意思。也有“玩樂”的意思,這裡都適用。

像首聯一樣,尾聯也用擬人化手法,其區別在於前者正用,後者反用。有正才有反,從反面說,“山色不言語”,從正面說,自然是“山色能言語”。惟其能言語,所以下句用了個“喚”字。剛經過雨洗的“山色”忽受陽光照耀,明淨秀麗,“不言語”已能“喚醒三日醒”;對於並未喝酒爛醉的人來說,自然更加神清氣爽,賞心悅目。

以“山行”為題,結尾才點出“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全篇未見“行”字,但從浮雲往來到荷雨溼衣、蘋風吹袖、鵲聲喧日、鷗性狎波,都是“山行”過程中的經歷、見聞和感受。合起來,就是所謂“山行即事”。全詩寫得興會淋漓,景美情濃,藝術構思也相當精巧。

《山行》賞析14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註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白雲生處:白雲繚繞而生的地方。

5.坐:因為;由於。

譯文: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山上白雲飄浮的地方,隱約看見幾戶人家。我所以停車不走,是因為喜歡夕陽映照下的楓林,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豔。

賞析: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豔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雲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雲繚繞而不虛無縹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雲生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這只是在為後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麼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於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雲和並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作者小傳: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巨集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註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

《山行》賞析15

鳥道幾登頓,馬蹄無暫閒。

崎嶇出長阪,合沓猶前山。

石激水流處,天寒鬆色間。

王程應未盡,且莫顧刀環。

翻譯

在鳥兒才能飛越的山路上簸顛,馬蹄篤篤沒有一刻偷閒。

好容易通過一道崎嶇的長坡,又有重重疊疊的大山出現在眼前。

湍急的水流衝激著巨石,松樹的枝葉劃破了寒天。

為王事奔波路程尚沒有走盡,且不要過早地回看刀環。

賞析

首聯中“鳥道”,寫山之高峻;“登頓”,上下意,詩中指翻山越嶺。“幾登頓”“無暫閒”,概括地描述了行人馬不停蹄.在崇山峻嶺中奔走的情景。以“幾”修飾“登頓”,可見行人已走的路程之長。這兩句落筆“山行”,既點題,也為後文作了鋪墊。

頷聯寫行人在鳥道上跋涉已久,一定非常疲憊,走出漫長崎嶇的山坡,滿以為山路已盡,展現在面前的將是一望無際的平川,誰知起伏的山巒又如剛才走過的山一樣橫亙在面前。用一“出”字、一“猶”字,生動地顯示了行人錯以為山路已盡的興奮,以及看到眼前橫亙的山巒後失望、厭煩的情緒。兩句詩一揚一抑,既寫山路,又寫行人;寫山路迴應“幾登頓”,寫行人迴應“無暫閒”;寫山行非常真切,寫行人十分細膩。

頸聯描寫山間的具體景物。水石相激。湍奔而去,耐寒的松樹,樹色蒼涼,令人頓生寒意。詩人驅馬趕路,走出長阪,又入群山,“山行”的辛苦、乏味自在不言之中。現在又要過激流,穿寒鬆,荒寒的景象使山行之人不能不生孤寂、厭倦之感。

尾聯詩人在自覺厭倦之時,馬上自激自勵:王事未盡,不當思歸。“王程”二字總管“山行”,點明瞭此次”山行”的意義。“顧刀環”句用漢朝李陵的典故。李陵留匈奴後,漢使任立政等見到他,難以私下說話,便向他使眼色,井屢屢撫摸刀環,“環”與“還”諧音,示意其歸還漢朝。在這裡,詩人說“且莫顧刀環”,就是提醒自己“王程”未盡,公事未了,決不能中途而止。詩人以明確的盡職意識,戰勝了“山行”的疲倦、孤寂,詩的情調也為之一振,表現出盛唐邊塞生活中所洋溢的進取精神。

這首詩在剪裁上舍因去果,直截“山行”中的一段,以少總多,富於典型性。全詩八句,以“山行”為線索,前六句與山行之所見,意境真切,使人如臨其境;後兩句寫山行之所想,情緒昂揚,一派盛唐風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