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蠟燭知識點

校園 閱讀(1.92W)

八年級語文推出了蘇聯作家西蒙諾夫以二戰時蘇聯紅軍與德軍的戰鬥為題材寫的一篇小說──《蠟燭》,大家記得要收集整理好蠟燭的知識點。以下是小編給你推薦的八年級上冊語文蠟燭知識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蠟燭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蠟燭的作者簡介

西蒙諾夫(Simonov,Konstantin Mikhailovich;1915~1979)蘇聯作家、小說家、詩人、劇作家。曾參加反法西斯衛國戰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1942年加入共產黨。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總書記和書記處書記等職。他的詩歌《等著我吧……》和文章《蠟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其作品《蠟燭》被選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書。

戰爭初期的抒情詩作,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如《等著我吧……》《打死他》《請你記住,阿廖沙,斯摩稜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廣為流傳。劇本《俄羅斯人》(1942)歌頌經受了戰爭考驗的蘇聯人民的精神力量。中篇小說《日日夜夜》(1943~1944),描寫蘇聯紅軍在保衛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英勇事蹟。戰爭後期,隨軍經過東歐各國,直至柏林,寫有特寫和短篇故事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4卷,1942~1945)。戰後到過美國。劇本《俄羅斯問題》(1946)揭露美國統治集團發動新戰爭的企圖。還發表詩集《友與敵》(1948)。《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獎。

八年級語文蠟燭的重點字詞

  1、讀準字音

燒灼 zhuó 橋頭堡bǎo

地窖 jiào 匍匐pú fú

腋下yè 拂曉fú

瓦礫lì 顫巍巍wēi

鞠躬 jū gōng 舀yǎo

2、解釋詞語

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竭:盡。

名副其實 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

永垂不朽 永遠流傳,不磨滅。

  八年級語文蠟燭的重點語句

1.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這一點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燭光,“不會熄滅”、“永遠燃著”是有象徵意義的。象徵著老婦人對烈士的敬意,象徵著紅軍戰士為了和平而獻出了生命;也象徵著兩國軍民感情,象徵著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

2.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

這句話描寫了老婦人的.動作。雖然沒有說話,但是此時她的心理是極為複雜的,有對烈士犧牲的哀痛,也有對紅軍戰士的敬意。因為她飽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對侵略者懷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這些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獻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戰士,她深懷敬意,所以她對紅軍戰士“莊嚴”地“深深一鞠躬”。

  八年級語文蠟燭的全文解讀

第一部分(開頭至“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起因。

事件發生的時間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點是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附近的一塊方場。起因是五個紅軍戰士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結果其中一個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紅軍戰士犧牲在方場上了。連長準備第二天再去進攻時,再埋葬這位戰士。

在第一部分的敘述中,有環境描寫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樹還沒倒下,好像有一雙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單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從這句描寫中可以看出戰爭的殘酷,側面反映了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國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再次交代了戰場上環境的危險,這也是為下文做好鋪墊。

第二部分(從“方場的一邊”,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裡去了”,即第31段)寫老婦人埋葬紅軍戰士。

這一部分敘述的地點發生了轉變,以老婦人的住處為中心進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婦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礫”“磚瓦半掩著的一個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婦人就住在這地窖裡。是戰爭使她無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婦人對戰爭是無比的憎恨。

接著以老婦人所看到的情景來交代19日早晨發生的事情。當她發現有一位紅軍戰士已經犧牲在方場時,她決定去埋葬這位紅軍烈士。從她“爬出地窖”到後文的為烈士埋葬,這是全文的重點內容,具體而且感人。老人不忍看到紅軍戰士暴屍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於是她置生死於度外,冒著炮火安葬紅軍烈士,不顧體衰,不顧艱難,用雙手舀幹彈坑裡的積水,把烈士遺體拖進彈坑,並捧土堆成墳堆。最後老婦人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上。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老婦人對一個蘇聯青年情同母子,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國界,這是反法西斯的軍民用血肉凝結的情誼。

第三部分(從“拂曉前”即第32段至結尾)第二天當紅軍們準備找契柯拉耶夫的屍身時發現了那個墳堆,而且老婦人再次送來蠟燭。

這一部分的開頭照應了第一部分連長的決定——攻下橋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們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屍身,後來士兵們發現了那個墳堆,還有燃著的蠟燭,他們知道烈士是被葬在這裡了,然而這些戰士怎麼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婦人為這位烈士安葬的。老婦人又送了另一支蠟燭,並且為它點燃,臨走時“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雖然沒有說一句話,可此時無聲勝有聲。老婦人明白這些異國戰士是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戰鬥在此,犧牲在此的,她心中懷著對他們的崇敬與仰慕之情。由此,我們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徑,心中也加深了對“和平”二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