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精選11篇)

校園 閱讀(1.85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精選11篇)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荷塘月色》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比喻和通感的表達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

3、瞭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4、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3、瞭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匯入新課

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讚歎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寫出了荷花的豔麗的色彩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楊萬里。寫出了荷花的動態。

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

可以說,荷花已經成為中國文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意蘊可謂深遠,其意境可謂獨特而優美。

今天我們來學一篇寫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書)

二、品讀課文

(一)講讀第一自然段

1.我們請一個同學來朗讀第一自然段,作者為什麼忽然想起荷塘,深夜離家去荷塘散步?

【解析】因為“這幾天心情頗不寧靜”,通過寧靜的環境襯托並點明瞭作者頗不寧靜的心境,顯示了作者的煩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書]:緣由:頗不寧靜

2.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作者如此“不寧靜”呢?

【解析】關於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於對蔣xx4.12反革命政變的憤懣,聯絡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於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是源於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彷徨;甚至還有人根據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於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定一個權威性的唯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講讀第2節

1、請一個同學來讀一下第二段。(評點學生的朗讀)請一位同學找出小路的特點,並說說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什麼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解析]:曲折、幽僻、樹多是小路的特點。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這一對比就給以往那種陰冷的氛圍蒙上一層朦朦朧朧的詩意,形成了靜悄、幽寂、朦朧的氛圍,這也是籠罩全文的氛圍。

【板書】 小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

(三)講讀第3小節

[提問]:這一段是講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請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怎麼理解這種感受?

[解析]:重點理解這個句子: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作者懷著排除煩悶的心情來到荷塘邊上,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

作者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寫得很超脫現實,應該說這是作者內心所渴望而在現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脫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

【板書】感受:自由——(苦悶)

(四)講讀第4小節: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第4節,並劃出本節的比喻句。

[提問]: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板書】荷葉 田田(多) 舞女的裙:亭亭(美、高)

荷花 零星點綴(色) 如明珠、如星星(潔白、繁多、光)

嫋娜、羞澀(輕盈多姿、態)→形態美

荷香 縷縷—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若隱若現)→動態美

荷波 象閃電(快) 凝碧(色)

流水 脈脈(神態)→靜態美

[講解]:這裡用了許多比喻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先來看這一句:

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洋溢著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提問]:請問,作者究竟聽到歌聲沒有?在這一句中作者將什麼比作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共同點?這樣寫又有什麼好處?

[解析]: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把香味比作歌聲,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

[提問]: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麼不同?裡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解析]: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鍾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聲裡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裡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麼撩人情思。

“吳鉤和柳葉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葉眉不知怎麼心煩意亂地說:‘大哥,你給我吹個小曲兒,要酸酸的,甜甜的,涼涼的……’”

其實,通感並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

看,現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們決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3.我們來比較一下這段改動後的文字和原文,看看錶達效果有什麼不一樣。

改動文字:荷塘上面,滿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開著的,有打著朵兒的。微風過處,送來清香。這時候葉子和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

(五)講讀第五段

下面請同學們朗讀第五自然段

1、作者寫月色時用了哪些動詞?作者是從幾個方面寫了月色?

[解答]:瀉、浮、洗。

2、假如把“瀉”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為什麼?

[解析]: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為動,“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樣寫出一種輕柔的動態,“升”則失之輕柔。

[講解]:

在這裡作者用了靜態動寫的描寫,把畫面寫活了。“月光如流水”“靜靜地瀉”下來,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而青霧則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裡,朦朦朧朧地四處泛散開來,呈現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結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輕紗。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輕紗,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輕紗,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一般流動

[板書]:月光 (正面)瀉—輕柔

荷塘四周

月色 青霧:浮、輕紗的夢 光與景的和諧

(反面)(側面) 黑影、倩影

(六)講讀第六節

請全班學生朗讀第六節

1、本節從哪幾個角度來寫荷塘四周之景

這一節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

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充套件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裡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裡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

2、寫出了環境何特點,表現作者怎樣的內心

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最後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並含蓄地表明作者雖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寧靜的境界中。——淡淡的哀愁

3、文章中有一句話“這時侯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似乎真的很熱鬧,而在剛才的分析中卻說,這是個“寧靜”的環境,這兩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這是用了反襯的手法,與王維的“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提問]:請同學們在這一段中繼續找出運用反襯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兩個“漏”字,借月光、燈光襯托四周的灰暗,以蟬蛙的熱鬧襯托內心的煩惱。

[板書]:

樹:重重、陰陰(沉鬱)

四周遠山:隱隱約約

( 自遠而近)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蟬鳴、 蛙叫

【總結】第二段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八)講讀第三段

這一段寫夜遊荷塘引起的聯想。

1.從課文內容看,作者是邊走邊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麼?

江南舊俗。

他為什麼會想到江南舊俗呢?

①心裡寧靜,但寧靜裡又有淡淡的哀愁。(“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令我到底掂著江南了。”)

②深化主題(回到過去,說明對現實不滿,尤其是最後不覺到了家更說明擺脫不了現實,寧靜也只是片刻的。)

1、聯想: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體現作者怎樣的情感。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即景生情 。

2、“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體現作者怎樣的心緒。

“我”回到了現實,一切照舊。到這裡,我們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悶與彷徨讓作者“心裡頗不寧靜”,於是漫步荷塘進入醒著的“夢”境—“另一世界裡”。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於超脫現實的環境中,“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裡,流露出淡淡的喜悅卻又無法擺脫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裡的‘我’和現實世界頗不寧靜的‘我’拉開了距離。這樣的超脫現實的描寫越是寫得自由自在,則文末寫回到現實世界的我也就越顯得空虛、煩惱;“路燈是沒精打采”的,蟬聲和蛙聲是熱鬧的,“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展示出一幅現實世界陰森可怕的圖畫,巧妙地迴應了文首的“頗不寧靜”。最後,獨步月下荷塘排除煩悶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寧靜與和諧反襯出“我”那無法排除的煩悶。

三、小結

本文寫夜遊的動機、夜遊的聯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徵,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四、佈置作業:

背誦4-6三節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梳理本文的行文線索,體會作者的複雜情感;

2.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初步掌握散文鑑賞的技巧;

3.欣賞本文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學習準備:

1.誦讀全文,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完成讀書筆記;

2.精讀文章第四、五、六自然段,初步賞析寫景語段,標註旁批。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談起朱自清這位作家,應該說大家對其非常熟悉。但是雖然朱自清以散文名世,閱讀其散文的讀者,對其評價的差異經常會有判若雲泥之別。那麼如果將朱自清的作為散文大家的先驗印象棄之不談,我們就今天學習的《荷塘月色》這篇文章來看,你心中對朱自清的散文創作持何種觀點?接下來我們通過三個研討任務,重新來認識朱自清這位作家。

研討主題:

朱自清散文語言之優劣:歷來對朱自清散文語言兼有推崇聲和貶低聲。

比喻手法的優劣評判。

對於本文情感抒發和創作意圖的多種說法談論。

任務一:交流呈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一)出示郁達夫、余光中等人對朱自清散文的評價,培養批判眼光。

“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達夫《新文學大系·現代散文導論》

就憑了這樣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稱為散文大家嗎?我的評斷是否定的……他的觀察頗為精細,宜於靜態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夠充沛,所以寫景之文近於工筆,欠缺開闔吞吐之勢。……他的譬喻過分明顯,形象的取材過分狹隘,至於感性,則仍停留在農業時代,太軟太舊。他的創作歲月,無論寫詩或是散文,都很短暫,產量不豐,……

——余光中《論朱自清的散文》

(二)挑選展示學生的優秀旁批,需展現有對朱自清散文語言評鑑的觀點差異,並說明理由。

小結:同學們的觀點各異,但從中我們都能看到不同讀者的個性思考和評價。對於大眾熟知的經典文字,我們要挖掘其何以成為經典的原因,也要敢於發現它的欠缺和侷限。

任務二:語言的詩意:鑑賞語言特色,感知荷香之美。

(一)小組討論:精讀本文第四、五自然段對“荷塘”和“月光”的描寫,選取適當角度,鑑賞該語段的語言特色和表達效果。

語言賞析的角度:

—用詞:動詞(煉字)、形容詞;疊詞;

—句式:長短句、整散句等;

—手法:化用成語或古詩;

—修辭:比喻等;

—音韻、節奏

……

【明確】

1.用詞。

(1)動詞:瀉、浮、洗、籠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賞析:四個動詞以動寫靜,將月光照在荷塘上比作水流傾瀉的樣子,將荷花荷葉在月光下的情態比作在牛乳中洗過的樣子;“浮”“籠”又寫出青霧、月光、荷香的水乳交融,是霧氣還是月光,難以分清,寫出淡白色月光籠罩下荷塘的朦朧、寧靜的氛圍,讓人彷彿沉浸在幻夢中。

(2)疊詞: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粒粒、縷縷、密密、脈脈、靜靜、薄薄、淡淡、峭楞楞、彎彎

疊詞具有形象美、情趣美、音韻美。給人以可愛的,富於情趣之感,通常用於小巧的、柔美的事物,表現出作者對月光下荷塘之美景的喜愛及內心之淡淡的愉悅。

2.手法:

(1)化用。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北宋詞人周邦彥詞作《蘇幕遮》有:“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化用詩詞,使行文典雅而貯滿詩意,寫出了荷葉呈圓形,舒展的,高而挺拔的樣子,荷花活潑可愛的樣子,營造了月下荷塘的詩意美。

3.修辭:

(1)比喻:

例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連用三個比喻,表現出荷花在月光下晶瑩剔透、忽隱忽現、纖塵不染的特點。

例2: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以“牛乳”喻月光之白,僅僅取其形似而已;“籠著輕紗的夢”寫出了月夜的朦朧,本體與喻體之間跨度很大,能給人新奇感。

(2)通感: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例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運用通感,將嗅覺的感官以聽覺的感受表達出來,從而表現荷香的時斷時續、似有若無,有清淡縹緲的意境。

例2: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通感手法,將無聲的、流動的波光描寫成動聽的音樂,讓人想到月光和月影之間的和諧、溫馨,兼具視覺和聽覺的美感,表現月光下的荷塘優雅、朦朧、幽靜的意境以及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悅之情。

4.音韻、節奏:

主要是疊詞和連綿詞,如嫋娜、參差、斑駁等詞語的使用,疊詞使用往往給人以可愛的感覺,連綿詞以雙聲或疊韻詞居多,朗讀起來具有別樣的音韻美和古典美。

(二)慧眼如炬:以批判眼光,評鑑譬喻高下。

我們剛才看到余光中對朱自清散文的評價了,在評價中他認為朱自清的譬喻實在算不上上乘,你贊同余光中的看法嗎?在評價之前,我們還是先來明確優秀的譬喻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1.出示學者對比喻修辭的闡釋,提取概括優秀的譬喻的要素。

1.比喻的運用,要新鮮,貼切、不落俗套。(王希傑:《漢語修辭學》)

2.比喻必須要貼切、形象、新鮮,不落俗套。(駱小所:《現代修辭學》)

3.沒有比一個精到的比喻更能給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沒有比一個可有可無的比喻更累贅的。(老舍:《言語與風格》)

4.事物的比喻雖然取材於經驗和常識,卻得新鮮,才能增強情感的力量。(朱自清:《新詩的進步》)

比喻的基本矛盾是:相似點越明顯,解讀越容易,但新奇感、審美感越低;相反,相似點越晦澀,解讀越困難,新奇感、審美感越高。比喻運用的得體性原則要求:在兩者之間保持著動態的平衡。過分追求新奇感、審美感,解讀的困難叫讀者無法承受,甚至導致歧義誤解,這不可取。過分討好讀者,一味追求解讀的方便,喪失了新奇感,減低了審美感,也是不可取的。(王希傑:《漢語修辭學》)

【明確】

優秀的比喻要素:以“得體”為基礎和原則,追求新鮮、貼切、精確。

2.學會評判:請從四、五兩段中另外的比喻句中任選一個比喻句,根據修辭評判標準,鑑賞作者運用比喻的優劣。

【示例】

賞析示例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評析:此句實際有兩個比喻,葉子比作裙,荷花比作舞女,正如花與葉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刺激讀者想象的不僅僅是“裙子”,而是“亭亭的舞女的裙”這樣一個整體,對“裙”的聯想緊連著對“舞女”的聯想。這個比喻只能算是貼切,算不上高明,因為將花與美人對舉流行廣泛,沒有新奇感。同樣,第二句的將“白花”比作“剛出浴的美人”也只是平庸的比喻。

賞析示例2.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評析:以“牛乳”喻月光之白,僅僅取其形似而已;“籠著輕紗的夢”寫出了月夜的朦朧,本體與喻體之間跨度很大,能給人新奇感。

(三)請從《荷塘月色》第四、五、六自然段中任意選擇一幅畫面,展開想象,改寫小詩,體會朱自清散文的詩意美。

“花和光固然有詩,花和光以外還有詩”,“山水田園固然有詩……僅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一些味覺,一些觸覺,也都可以有詩”(朱自清《詩與感覺》)。

任務三:遙想“採蓮”舊事,共探寫作意旨。

(一)根據文字,繪製文章情感變化圖,並找出相應語句證明。

【點撥】

作者的情感變化經歷了:由頗不寧靜(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暫時超脫(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無法超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因此,本文整體的情感基調可以概括為“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傷”。

(二)交流閱讀成果,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出示2-3位學生課前閱讀筆記,總結本文的行文線索。

【點撥】

本文的行文線索主要有兩條:

遊蹤線索(外):採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出家門→踱小路→觀荷塘→賞四周。

情感線索(內):心情變化由不寧靜→尋寧靜→得寧靜→失寧靜。

(三)作者在文章後半部分兩次引用關於“採蓮”的詩歌,是否多餘?

【點撥】

不多餘。引用“採蓮”的詩歌,寫採蓮舊俗,一是可以豐富文章內容,增加本文語言的雅緻;二是通過寫作者遙想六朝古人嬉遊的光景,表達對超脫現實,追求自由理想生活的嚮往;三朱自清少時在江南度過,因此也透露出其對故鄉的思念。

(四)關於本文的寫作意圖,歷來在文學界眾說紛紜。小組討論:朱自清為何寫這篇散文,學習過本文之後,你贊同以下三種說法嗎?或者你是否有不同的觀點?簡述理由。

1.劉泰隆:情感線索論。

擺脫內心頗不寧靜,追求剎那的安寧。

“很明顯,為作者思維所決定,這篇作品是以“揹著手踱著”盡情觀賞無邊荷香月色為行文線索,從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從空間順序中來表露內在的情思。作者一路寫景,也一路抒情,隨著景象描寫的展開,構成了寧靜與不寧靜交替出現的感情層次,流貫在無邊荷香月色裡的,正是作者感觸甚重的脈脈情思。”(劉泰隆《荷塘月色,詩情畫意》)

2.錢理群:思想矛盾體現論。

政治上的迷惘。

朱自清深感於性格是時代的矛盾,既反感於國民黨,又對革命心存疑慮,產生了不知那裡去的“惶惶然”,(朱自清)認為一切政治暴力都是“毀掉了我們最好的東西——文化”,(朱自清)作為五四啟蒙知識分子,有一種負罪感。錢理群歸納荷塘為作者的“精神避難所”。

3.孫紹振:倫理自由說。

生活的重負。

強調朱自清在文中所謂的“自由”超出政治範疇,而屬於倫理的範疇。認為作為父親、教師、丈夫的朱自清,肩負著重重重任,“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著我活”(《哪裡走》),因而是不大自由的。(孫紹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讀》)

【示例】

“夢境說”:

背景:

1931年到1936年的日記裡,有三則都是寫他夜裡做夢的,奇怪的是,這三則日記所記的三個夢竟然是同一個內容:

1931年12月5日:“……夢裡,我被清華大學解聘,並取消了教授資格,因為我的學識不足……”

1932年1月11日:“夢見我因研究精神不夠而被解聘……”

1936年3月19日:“昨夜得夢,大學內起騷動。我們躲進一座大鐘寺的寺廟,在廁所偶一露面,即為衝入的學生髮現。他們縛住我的手,譴責我從不讀書,並且研究毫無系統。我承認這兩點並願一旦獲釋即提出辭職。”

文字依據:

荷塘“夢境”

(1)當年清華園確有一個荷塘,可是其地雜草叢生,斷磚殘瓦,冷落淒涼,而朱自清卻看到了那麼靜美的荷塘,甚至還想到《採蓮賦》、《西洲曲》那樣的風流旖旎。《故都的秋》是“畫境”,這裡可以是什麼境?

荷塘是與現實相反、短暫療愈的“夢境”。

(2)尋找文字中有關夢和睡眠的字句。

在某種意義上,荷塘是朱自清的一個“夢”:在文章開頭寫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結尾回到家裡,“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斷以“籠著輕紗的夢”、“酣眠”、“小睡”、“渴睡人的眼”作比,這都是在刻意營造一個“夢”的氛圍與意境,體現出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

【總結】

通過三個任務,我們今天研討了三個主題,相信大家再次閱讀這篇散文經典之時會有新的收穫和啟示。敬畏經典,但又不止步於經典,敢於超越,敢於質疑,是我們對待經典最理性的姿態。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體悟本文寫景形神兼備的特點。

2、引導學生理解景與情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匯入(2分鐘)

同學們,荷與月是中國傳統文學中常見的兩種意象,朱自清把這兩種意象結合起來,為我們描繪了一片獨特的風景,我們今天這節課就一起來賞析朱自清筆下的荷塘與月色之景。(板書: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

二、美讀(4分鐘)

問題:文章的題目是《荷塘月色》,那麼全文集中描寫荷塘與月色的是哪兩段?

明確:第四第五段

請兩位同學來配樂朗誦第四段第五段。

三、賞景(8分鐘)

1、問題:荷塘和月色的描寫,整體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寧靜的、優美的、朦朧的、柔美的

2、問題:這兩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問題: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寫景的句子,把你的賞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確:在點評學生的賞析中,指出景物的特點,用了哪些手法等。賞析不到位的,及時點撥。舉例如下:

(1)荷葉 寫荷葉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種輕盈的、旋轉的動態的美感。

(2)荷花 在寫荷花是用了擬人和博喻。用嫋娜、羞澀來形容荷花,讓我們聯想到它像是美麗的女子那樣輕盈和嬌羞的神態。就像我們學過的一句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在寫荷花時用了比喻,把荷葉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現其純淨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

(3)荷香 在寫荷香時用了通感,抓住了歌聲特點,若有若無、斷斷續續的特點。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點,只有在特別寧靜的時候才能聞得到。

(4)流水 在寫流水時用的是擬人手法。“脈脈”一詞,好像飽含深情,實際上是寫池水對荷塘的滋養與養護之情。

(5)月光 月光本無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動的特點,瀉下來,把月光從高處照滿荷塘的景色寫得很傳神。

(6)月光 藉助葉子和花來寫月光。葉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夢,突出了月光的朦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鐘)

(一)以“荷葉”賞析為例,通過三個賞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後的優秀示例的分析,總結賞析景物的要領。

荷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示例一:

句子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葉子比喻成舞女的裙。

示例二:

把荷葉比作舞女的裙, “亭亭”的一詞表現出了荷葉的風姿秀麗,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

示例三:

採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的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既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緻、典雅、聖潔、飄逸、靈動、俏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動搖,使人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亭亭”與“高”相呼應,因為葉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見葉子舒展的樣子,作者聯想到舞女的裙。

優秀示例: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荷葉的自然舒展比喻成舞女的旋轉的裙,突出了荷葉的飄逸、靈動的特點,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亭亭”與“高”相呼應。因為葉子出水很高,所以作者才會看到葉子舒展的樣子,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舞女的裙。作者欣賞這樣的美景,表現了內心的喜悅之情。

明確:示例一:有手法,沒有指出景物的具體特點。示例二:有手法,抓住凝練的詞語“亭亭”寫,缺乏荷葉與裙的相似特點的分析。示例三:有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分析了凝練的語言,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缺乏條理,有的地方用詞不準確。

(二)賞景要領

明確:

1、抓特點

2、找手法

3、煉語言

4、加想象

5、融感情

我們在賞景的時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點,看作者用什麼手法,怎樣運用準確而凝練的語言來突出這種特點。還要調動我們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溝通各種感覺,使客觀景物變得親切可感。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品味作者蘊含在景物中微妙的情感。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豐富的審美體驗。

細心的同學會發現這是賞景的要領,其實也是寫景的要領。用這樣的要領來指導我們寫景,會使你描寫的景物更加生動和傳神,更加有表現力。

五、析情(10分鐘)

以上是我們對景物的賞析和總結。本文是寫景抒情的散文,那麼景物中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呢?(板書:情)有人認為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中體現作者的喜悅之情,你認同嗎?結合文字和寫作背景,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淡淡的喜悅 無盡的憂愁

(板書:喜悅 憂愁)

學生可能找到的文字的依據,言之成理即可。

(1)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2)月光是淡淡的

(3)月光不能朗照

(4)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5)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6)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7)惦著江南

(8)寫江南採蓮的用意

(9)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可見,超脫是暫時的,不寧靜是長久的,喜悅是淡淡的,憂愁是深遠的。這正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正直的進步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內心想暫得解脫,但最終沒法解脫的寫照。我們學過《雨巷》,這也是大革命失敗後進步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苦悶彷徨的表現。同學們可想象一下,撐著油紙傘,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的是戴望舒,揹著手在池塘邊踱著步子,頗不寧靜的是朱自清。

六、結語:(3分鐘)

朱自清把他的喜悅和憂愁寄託在荷塘美景中。他的《荷塘月色》像一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清幽、情致清雅。它又像一幅畫,濃淡相宜,虛實相生,韻味無窮。你看,荷花和明月,是這樣的景物,其實,大到河流江海,山川日月,小到芥豆之微、青萍之末,我們都可以發現它們異乎尋常的美,所以,生活中並不缺少美,我們需要有發現美的眼睛,還要有感受美的心靈,更重要的是要鍛鍊我們傳達美的能力。

七、致用

同學們,在過往的歲月裡,一定有一片風景走進了你的內心,在你的內心生根發芽,或讓你心曠神怡、或讓你哀婉嘆息,它可能是一片海灘、一泓清泉、可能是無邊花海、金色麥田,也可能是你母校的夕陽朝露、一草一木......請你運用我們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的手法,寫出你心中的那片風景,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做到學以致用。

這節課就上到這裡,下課。同學們再見!

八、板書: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寧靜 優美 朦朧 柔美

情: 喜悅 憂愁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① 整體感知課文,. 抓住文眼,理清作者情感和課文結構。

②學習文中情景交融的寫法, 指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提高鑑賞散文的能力。

③. 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及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

教學重難點 :

重點:

1. 整體感知文章,把握結構安排,抓住全文兩條線索,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2. 體會作者在文中運用的語言技巧和寫作手法;

難點:體會作者運用的語言技巧和寫作手法並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

教學方法:提問法、朗讀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遷移練習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兩課時(本課為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介紹背景知識,理清作者情感和課文結構、感知語言技巧和寫作手法。

導學過程:

第一環節:情境匯入感受美

1. 匯入: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四季美圖,並用詩般的語言匯入:大自然多姿多彩,畫家用線條色彩描繪,音樂家用音符節奏表現,而文學家卻用優美的文字來表達。同學們當你看到那滿塘荷花,滿塘月色是你想用什麼來表達呢?????那麼,在朱自清筆下的荷塘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緻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荷塘月色》去看看吧!(板書課題)

2. 作者及寫作背景

3. 出示學習目標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發現美

1. 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整體感知全文,思考並圈點勾畫以下問題的句子:

①作者以遊蹤為序依次寫了哪些地方?

②作者心情有哪些變化?

③為什麼作者“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結合文中關鍵句子和課後資料談談你的看法。(此環節意在引導學生學會披文入情、知人論世的運用多種方法理解作者情感和作品文章主旨。)

④你還文中發現了什麼?

2. 學生交流、師點撥問題,理清文章結構和情感變化,多元解讀文章主旨。

2 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是從不寧靜——求寧靜——得寧靜——出寧靜,是一個圓形;

從外結構看,從作者出家門——踱小徑——賞荷塘——回家門,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 明確:“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是本文的文眼。

第三環節:品讀課文欣賞美

1. 提問: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在寫景中運用了哪些方法來描寫呢?

2. 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找出主要的寫景段落(4、5、6段)及所寫景物:月下荷塘、塘上月色,齊讀。

3. 在第4段中圈點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詞句並用“我欣賞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XXX的特點”的表述方式和小組同學交流,推薦說的精彩的同學在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總結本段內容及寫作技巧:比喻、擬人、通感、疊詞、情景交融。

第四環節:學以致用展示美

借鑑課文的某些寫法,如恰當的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和情景交融等寫一個作文片段描繪你曾看到的美景.

學生寫作,師巡迴指導。

學生展示作品,師生共同點評。

(此環節為預案,視時間而定,可在課內,也可在課外完成,意在通過遷移訓練,達到學以致用、鞏固學習效果的目的)

第五環節:總結提升,作業佈置

由學生來總結這節課中的學習收穫,培養學生總結反思的好習慣。

作業:將片段作文擴寫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並反覆修改。

背誦課文4、5段,積累好詞佳句。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學習作者高潔的情懷和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的高貴品質。

2、知識目標:本文構思精巧。意境優美。語言清新,學習體會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夠判斷什麼是通感,體會本文比喻的妙處所在。

二、教學重點:

1、通過4—5段賞析,欣賞意境美,品味語言美。

2、理解作者在動盪的年頭彷徨於苦悶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潔身自好、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三、教學難點:

1、作者“頗不寧靜”的原因。

2、作者寫江南舊俗的作用。

四、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作者及時代背景,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荷花以其高潔的形象為人喜愛,無數的文人墨客為之留下了千古名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可以說,荷花已成為中國文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意蘊可謂深遠,其意境可謂獨特。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經典散文,它結構精緻,意境優美,語言清新,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二、解題: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裡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則點明瞭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三、作者介紹: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詩人、學者、散文家、民主戰士,毛澤東這樣說“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他在一生當中很長一段時期,對革命是沒有興趣的,只求做自己的學問。當然,在民族的大是大非面前,朱自清仍然體現出了作為知識分子所固有的品格,飢寒交迫當中,在病逝之前,仍然會叮囑家人不要去領救濟糧。

四、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1927年,當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於低潮,蔣介石暴行激起中共黨人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於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侷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荷》正是通過“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表現了作者當時的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汙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五、整體感知

學習寫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寫了什麼景,什麼情。怎麼寫的。聽讀全文,注意字音字形

注音(多媒體展示)

乘chéng涼煤屑xiè踱duó著點綴zhuì顫chàn動

霎shà時斂裾linjū媛yuàn女纖xiān腰幽僻yōupì

蓊鬱wěngyù、彌mí望、嫋娜niǎonuó、宛wǎn然、凝ning碧

釋義:

幽僻:幽深、僻靜

蓊蓊鬱鬱:草木茂盛的樣子

踱:慢步行走

彌望:滿眼。彌,滿

嫋娜:柔美的樣子

脈脈:這裡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

風致:美的姿態

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裡有深淺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

碧:青翠欲滴的樣子

大意:大概的輪廓

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思考文章

1、寫了什麼景

——討論寫了哪些景物:明確

小路、樹、月光,荷塘,月色,遠山、近樹、蛙聲、蟬鳴,江南舊俗。

2、什麼情,這情有什麼變化?

——討論寫了怎樣的情,有無變化?

哀愁、喜悅;不寧靜、自由、受用、不行。

3、怎麼寫的。

文章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出遊緣起——不靜。

第二部分:遊賞荷塘。

1、(2—3)小路(幽僻),感受(自由)——求靜。

2、(4—6)荷塘(朦朧),感受(受用)——得靜。

3、(7)江南(熱鬧),感受(有趣)——出靜。

第三部分:(8)荷塘歸來,收束全文——不靜。

六、小結:

文章結構精緻,外線遊蹤和內線心情變化構成雙線結構;從我走出家門開始,到進入家門收束。文章首尾照應,行文有序,極為嚴謹。真可謂小巧精緻。

七、作業:熟讀第4、5段,品味語言的精美。

第二課時

一、提示

文章的4,5,6三個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行文層次清楚,寫景形象生動:先寫荷塘,繼寫月色,後寫荷塘四周。作者的觀景角度富於變化:從平觀到俯視,從細察到鳥瞰;由近及遠,從裡到外,層層鋪陳,使整個畫面富有層次感,立體感,傳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風采,給人如臨其境

二、朗讀賞析第四自然段

①月色下的荷塘寫了那些景物?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②“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寫了什麼的風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何好處?

③“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的。像明珠、星星、美人。”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何好處?

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何好處?

教師向學生介紹通感修辭:

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

如:“愉快的笑聲……像平靜的海面上不斷從這兒那兒湧起的波浪。”(峻青《海濱仲夏夜》)

又如:“那笛聲裡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裡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麼撩人情思

請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兩個通感句,體會其表達效果(見課後練習)

小結:通感的運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無限韻致,迷離精妙,另人情動神搖

第五段中也有一處使用了此種修辭,找出來分析

運用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為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彷彿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佈與名曲的優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⑤寫景的順序如何?

三、朗讀鑑賞第五自然段

①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②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麼好處?

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而下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起,緩緩擴散、漂浮﹑瀰漫,以動寫靜,描繪霧的如夢情景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奶白色和嬌豔欲滴的狀態

畫——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也反映了作者觀察之細緻

小結:本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月光輝映下荷塘裡霧光月色、水氣相交形成的如煙如夢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③月光朦朧、柔和的原因是什麼?“酣眠”比喻什麼?“小睡”比喻什麼?作者為什麼說“恰是到了好處”?

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雲。“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雲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朦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

四、朗讀鑑賞第六自然段:

①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

明確: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反襯作者心中的寂寞苦悶

②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描述了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增強了夜色的濃重氣氛。

小結: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景物的特點,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鬱鬱”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感強,富有音韻美。

3、為什麼引用《採蓮賦》和《西洲曲》?

《採蓮賦》是寫採蓮女的愛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遊”和“有趣”就說明作者的態度。——對美好的事物的嚮往。

《西洲曲》寫採蓮女則為的是思戀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這裡,與前面的情景形成對比。藉此引出“我到底掂著江南了”一句,自然將思緒拉回到現實。

總之,末兩節寫夜遊荷塘引起的聯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採蓮的描繪從而引起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嚮往。在思鄉的哀愁中結束全文。

五、老師總結

作者以含蓄的意趣、逼真的筆觸,層次分明地描繪出荷塘月色美好迷人的圖畫,從中體現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同時也透露出面對黑暗現實難以擺脫的矛盾和苦悶的心情。

無邊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獲得了喜悅,但處於喜悅之中卻時而受到憂愁的牽制,即使遙想“熱鬧”、“風流”的採蓮盛況,也只得片刻歡欣,最終擺脫不了那滿懷的愁緒。作者所寫的景物淡雅、朦朧,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也是如此。從文章風格看,委婉掩抑,沒有悲喜的大起大落;從作者的個性看,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所以無論喜悅與憂愁,都是淡淡的。在寫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與景的交融。

六、概括作品的藝術性:

1、結構精緻:雙線貫穿,首尾照應,極為嚴謹。

2、意境優美: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語言清新:比喻形象,用詞精當,語言清新。

板書:荷塘月色

朱自清—————白色恐怖————苦悶

第一部分:想起荷塘:__出門————————不靜。

1、小路:幽僻(自由)——求靜。美

第二部分:遊賞荷塘:

2、荷塘:朦朧(受用)——得靜:荷塘、月色、四周靜

3、塘邊:思鄉(有趣)——出靜。雅

第三部分:荷塘歸來___進門———————不靜。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刻骨銘心的家園之思

2.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如何表達這種刻骨銘心的家園之思的。

2.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分析課文:

1.分析文章第1段:

既然是想家,是否因為在國外不好?作者怎樣來描寫他在法國的情形?

(從文中找出描寫的句子,讀一讀)

“一幢雅靜的別墅”“大”“環境優美”

“家”——引號的作用是特定稱謂。

在法國的居住條件是非常優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

讀2、3、4段,從中找出印象深刻語句進行鑑賞,須注意朗讀的節奏,體會作者的感情。

體會重點句子含義:

“這裡一切聲響都棄你而去”:周圍與你有關的聲音有哪些?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聲響的包圍中,每種聲音都為你而來,比如:早上廚房裡媽媽“哧啦”煎雞蛋的聲音,是在為你準備早餐;晚上你房門鑰匙的轉動聲,是爸爸來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學校的鈴聲是在督促你學習的;街上的汽笛聲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車安全……

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聲音都為你而起。而在這裡,在法國,韓少功異常孤獨,因為他離開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語,一種巨大的孤獨感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周圍的一切與你沒有關係,你無法交流,這種孤獨寂寞是可以讓人發瘋的。“法語法語法語,……無處逃遁”

“對吊燈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無聊至極的舉動,六次已經讓人倍感無聊了,何況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讓人發瘋了。

朗讀第2、3段,體會作者情感。

(過渡)練習的:就連現在流行的出國熱在作者的眼裡也不屑一提:“我就那麼在乎法國的麵包和雷諾牌汽車?”

為什麼?

因為“很想念家裡”。“倒不是特別害怕孤寂,而是惦念親人。”到這裡,作品的鋪墊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來就是感情的汩汩而出了。

3.分析文章第5、6段:

對這兩段選句並進行鑑賞。

(1)這兩段寫了思念親人,思念故鄉的.具體表現,是對家園之思的正面描寫。

(2)那麼這一段作者是怎麼表現思念親人的?

作者通過對親人生活場景的想象,用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的筆調抒發了自己在異國他鄉對親人的強烈思念。“身後遠遠的一片熱土”表達了想家,思念故鄉,家的含義進一步深化。

(3)第六自然段的修辭手法,表現技巧。

對比排比欲揚先抑“故鄉甚至是貧瘠而髒亂的”,但我依然愛它,依然在心底想著它。

(4),想家,想家裡的什麼?

小徑,月夜,草坡,小羊,犁頭。

這裡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鄉的小徑正走來了我最親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5)不妨換一個角度來想一想。你有過想家的感覺嗎?想家時你最想家裡的什麼?即使你沒有離開過家,沒有離開過父母,若讓你置身於韓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裡的什麼?

(自由發揮:鬧鐘的聲音,油煙機的聲音,爸爸的摩托車的聲音,媽媽的敲門聲……)

歸納: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體,歷歷在目,清晰可見,想象的東西越具體,想家的感覺就越強烈。而這種感覺往往藉助於一定的意象來傳達,如《故鄉的雲》:“天邊飄過故鄉的雲,他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歸來吧歸來呦,浪跡天涯的遊子。”;《九月九的酒》:“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

(6)難點:帶淚的笑二胡:悲涼低沉賽馬曲、趕集調:歡快

4.分析文章第7、8、9段:

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發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結,無論是內容上還是結構上都相對完整了,為何還要加上這三段呢?這三段的內容是什麼?它的作用是什麼?請同學們快速瀏覽文章,快速瀏覽也是語文閱讀的重要技巧之一,把啟示性語句找出來,認真體會。

歸納:後三段,對故鄉這個文化概念的思考。故鄉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淚、汗水。故鄉的美中含悲。故鄉意味著我們的付出。作用就是使主題得以深化和昇華。

5.體會重點語句:

(1)我會對故鄉浮糞四溢的墟場失望,會對故鄉擁擠不堪的車廂失望,會對故鄉陰沉連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種失望不同於對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種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

對故鄉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礙對它的真愛。這是浸著心血、發自內心的愛,這種愛,才能引發有價值的物質與精神的創造。

這種失望也存在於很多的文學作品中,例如魯迅的《故鄉》中就這樣寫道:“在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啊!這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你能否也運用相同的句式,將《故鄉》的內容替換文中的內容呢?

“我會對故鄉蕭索的荒村失望,我會對尖酸刻薄的楊二嫂失望,我會對麻木愚昧的閏土失望……”

(2)沒有故鄉的人一無所有。而萍飄四方的遊子無論是怎樣貧困潦倒,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湧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

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人的心靈歸屬和寄託,是一份無價的財富。

二、課堂小結:

對家園的愛,銘刻在每一個遊子的心裡,流淌在每一個人的血液裡,無論走得多遠,依然忍不住回頭眺望。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抓住文眼,理解課文的主旨。

2、欣賞荷塘月色的結構美,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學情分析

國防班學生,整體基礎較好,但語文能力欠缺,語言的感悟能力更顯蒼白。

知識性的東西學生掌握較好,但分析綜合能力尚待提高。

重難點分析

重點:介紹作者及背景知識,引導學生理解散文的文眼——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難點:結合美讀,感知課文的結構美。

教學過程

6.1第一學時 活動1【匯入】開啟課件(播放幻燈片1)

(1)朱自清簡介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便取《楚辭》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國中時,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毛主席高度讚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2)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變化(播放幻燈片2)

1915年,朱自清父親包辦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後自作主張改“朱自華“為“朱自清”,父親很生氣。

1917年:父親失業,祖母去世,家庭經濟陷入困頓。朱自清二弟幾乎失學。《背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畢業參加工作,父親為了緩解家庭經濟緊張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資。父子發生劇烈矛盾。朱自清離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帶兒子回家,父親不准他進門,只能悵然離開。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親不搭理他。父子開始長達多年的冷戰。

1925年,朱自清父親寫信給兒子: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在淚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親讀到《背影》。父子冷戰解凍。

1945年,朱自清父親去世。

總之,家庭的不和諧是朱自清心裡頗不寧靜的一個重要原因。

活動2【講授】背景介紹(播放幻燈片3)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作者當時29歲,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叛變革命,三天之間,300多人被殺,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蹤。一夜之間,白色恐怖籠罩全國。訊息傳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驚,一連幾天心緒不寧,充滿苦澀、悲憤和彷徨。

四一二政變給他的打擊是很大的,他在信中這樣寫道:“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節選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 只有參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願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參加革命與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鑽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於在國學裡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麼走,也就沒有法子。”(朱自清《哪裡走》1923年2月)

朱自清既反感於國民黨的“反革命”,又對共產黨的“革命”心懷疑懼,陷入不知“那裡走”的“惶惶然”中,他“躲到學術研究中”,躲到大自然中,既是“避難”,又在與政治保持距離中維護知識分子的相對獨立。《荷塘月色》就是在這種心情下誕生的。

活動3【活動】初步感知課文的結構美(播放幻燈片4)

《荷塘月色》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散文有四美:結構美、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我們第一節課就來欣賞《荷塘月色》的結構美。

請大家思考並分組探討下面三個問題: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麼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問題2:為排遣不寧靜,作者散步的遊蹤是怎樣的?

問題3:一夜暢遊,朱自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嗎?

探討、形成結論

1、“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是什麼讓作者的內心不寧靜?(要求學生回答),是現實,是“現實世界”(板書),為什麼?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現實世界造成了人類心靈的種種煩惱和痛苦,“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使我們的心靈不得安寧,所謂“人活著就是為了含辛茹苦”,“思量墮地一聲哭,領取為人萬種難”。 作者一開頭就說“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點明現實世界造成了內心的苦悶、煩惱。作者想擺脫掉這種苦悶、煩惱,就不得不暫時離開這個“家”,去追尋另一片寧靜的天地。

2、遊蹤:家——小路——荷塘——家。作者得到寧靜了嗎?為什麼?

作者用他的筆描繪出一個清淨、自由的世界,我們姑且稱之為“荷月世界”(板書),清靜、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進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這一世界的美妙:“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心靈上的一切煩惱、疲憊,在進入荷月世界的剎那,似乎都煙消雲散了,作者幾乎為這種心靈的自由輕鬆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在這個世界中,作者不寧靜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寧靜。

不管什麼原因,現實世界總有許多讓人無奈之處,人類不僅在物質上需要大自然的哺育,在精神上也能從大自然中尋求到依託。當我們有困惑、有苦惱的時候,當我們感到身心疲憊的時候,去野外走走,去大自然中走走,不也能愉悅身心嗎?朱自清先生以洋洋筆墨、細細筆觸和濃濃深情,向我們描繪了一個清靜、自由的“荷月世界”,一個美好的心靈家園。我想,這也是這篇文章成為名篇為人們所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荷月世界”,它只能給予人類心靈暫時的超脫與自由,它與現實世界相鄰,現實世界的種種煩惱與苦悶,可能會在不經意間隨風而起,乘隙而入,“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在喜悅中,還是難掩心中的苦悶。

結束語:有沒有一個世界,一個自由、美好、幸福的世界,一個沒有憂慮、沒有煩惱的世界?我們明天繼續學習《荷塘月色》!

活動4【講授】本節課板書(播放幻燈片5)

本節課板書(播放幻燈片6)

行蹤:出家門——去荷塘——觀荷塘——回家門

情緒的變化:不寧靜——淡淡的喜悅——超脫——不寧靜

深層結構:現實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現實世界

分析:從外結構看,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

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是一個圓形;

活動5【活動】附錄(下一節課的主要內容):

1、聯想:“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想到古代詩詞對採蓮的描繪,然後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採蓮賦》,《採蓮賦》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①引導理解詩句: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採蓮去。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捨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正嫩花兒才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溼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②引導明確:

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採蓮的情景是祥和舒心、熱鬧有趣的。(文中:熱鬧、風流)

3、《西洲曲》的理解

《西洲曲》寫一個女子在別離後從春到秋對所愛男子的懷念。這裡引用的是其中四句。詩意是說,這個女子秋天在南塘採蓮,蓮花已高過人頭,且結了蓮子,她低下頭來撫弄著蓮子,蓮花清得如水一樣,真象她愛憐的男子的心。蓮和憐諧音,蓮子,意味著愛戀對方。清如水,比喻她所愛的人的心地、行為都是光明純潔的。(相親相愛)

4、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採蓮圖,江南採蓮圖有何特點?

無憂無慮 自由幸福 快樂美好 相親相愛 [板書]

析:一幅“江南採蓮圖”是作者筆下理想世界的意象化。在理想世界裡,人類的心靈首先應是無憂無慮的,於是我們在這個世界裡首先看到了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人生中煩惱最少、最無憂無慮的當屬少年時代,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在理想世界裡,人類的心靈還應該是快樂幸福的。“妖童媛女,盪舟心許”,情竇初開,幸福莫名。在理想世界裡,心靈與心靈更應是相通相惜、相親相愛的。“採蓮”、“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者,憐也。憐即是愛。“江南採蓮圖”,就是作者所追尋的無憂無慮、自由幸福、相親相愛的理想世界的化身。但這一世界又顯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遠觀而無可置身,似乎每個現實世界的人“無福消受”的,只能在想象中過把癮。

小結: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採蓮圖,至此由“實”到“虛”,開闢了一種與前文孤寂幽靜相反的熱鬧歡樂的境界。一實一虛,一動一靜,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暫時的“寧靜”,但“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又回到了現實中來。表明作者無法從現實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寧靜”,這正是殘酷的現實社會帶來的結果。

總結全文

朱自清通過《荷塘月色》告訴我們:我們人類的心靈棲居在三個世界裡,它們分別是“現實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

首先是現實世界。現實世界是人類心靈的長居之地。現實世界一方面為人的身心生存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是人類心靈中一切苦悶、煩惱、不得自由的源頭。在《荷塘月色》中,“家”就是現實世界的象徵,或者說是現實世界的意象化。作者一開頭就說“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點明現實世界造成了內心的苦悶、煩惱。作者想擺脫掉這種苦悶、煩惱,就不得不暫時離開這個“家”,去追尋另一片寧靜的天地。於是作者“忽然想起”了“總該另有一番樣子”的月色下的荷塘,由此作者的心靈開始進入了“荷月世界”。

“荷月世界”又是怎樣的一個心靈世界呢?

清淨、自由,是荷月世界的最大特點。一走進月色下的荷塘,作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這一世界的美妙:“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心靈上的一切煩惱、疲憊,在進入荷月世界的剎那,似乎都煙消雲散了,作者幾乎為這種心靈的自由輕鬆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作為心靈的第二棲居地的“荷月世界”,除了清淨、自由之外,還有兩個特點。一是它的暫時性。人類心靈在這一世界的棲居,只能是暫時的,它必定要回到永久棲居之地——現實世界。荷月世界頒發給人們的只是一張暫住證而已。顯然,朱自清先生已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在剛踏進荷月世界時,他就知道,這美好無邊的荷香月色只能“(暫)且受用”。二是它對心靈自由的有限與不徹底性。荷月世界無法徹底隔絕現實世界,在清淨自由的心靈的潛意識深處,還留存有現實世界帶來的抹不掉的一絲陰影。這陰影隨時都可能從心靈的某個角落裡冒出來。“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景隨情生,這就是作者心靈深處那一絲陰影的浮現。

荷月世界,它只能給予人類心靈暫時的超脫與自由。它與現實世界相鄰,現實世界的種種煩惱與苦悶,可能會在不經意間隨風而起,乘隙而入。那麼心靈無煩無惱、無憂無慮的真正的理想世界又在哪裡呢?

它寓存在“江南採蓮圖”中。“江南採蓮圖”,就是作者所追尋的無憂無慮、自由幸福、相親相愛的理想世界的化身。理想世界是人類心靈的夢想家園,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棲居而無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們人類的心靈就不會在現實的苦難中沉淪、墮落。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的有關資料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賞析本文的畫面美、語言美、情調美,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

3.體會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

4.欣賞本文的語言風格。

重難點

1.把握寫作脈絡,體會作者內心情感;

2.賞析文中的畫面美;

3.學習本文樸實清新的語言風格。

教學用具錄音機朗讀帶多媒體

課型誦讀鑑賞課

課時1

教學流程

月,引人無限的遐思。古往今來,月成了情感的載體。月下漫步,情思無限,人生的萬千思緒紛湧而來,也會緩緩散去。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一個靜謐的月夜,獨自一人來到清華園的荷塘。靜望明月,細嗅荷香,沉浸於無邊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課題:荷塘月色

知識積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是位有骨氣的文人,1948年8月,因貧得病逝,寧願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氣概。”(毛澤東評)

2.創作背景

作於1927年,當時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找不到出路,一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面對現實的黑暗,卻又無法安心於這種“超然”。

整體感知

聽錄音,感知大意,理清線索。

1、路線: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靜尋靜得靜失靜

分析:

開頭不寧靜,文中貫穿著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愁緒難消中又嚮往著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後回到現實:不寧靜。

文字賞析

(多媒體展示相關畫面,形象直觀,引發學生聯想)

一、閱讀第一段,思考: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怎麼理解?(引導學生結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線索來分析。)

明確: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對現實的不滿;

2、對個人和國家前途的憂慮;

3、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讀,體會本段的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

作者向我們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靜謐、美好、朦朧之美。由荷葉到荷花,接著荷香到荷波,最後到流水,寫出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特別是比喻手法的運用,帶領學生重點分析。

示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化嗅覺為聽覺,把荷香和歌聲聯絡在一起,取其若有若無的相似點,可謂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讀,其他學生體會荷塘中月色的特點。(生回答,師總結歸納)

明確:動詞“瀉”寫出了月光的鮮明欲滴的奶白色的實感,“浮”的運用寫出了月下荷花縹緲輕柔的姿容,“籠”寫出了月光的朦朧輕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層層淡淡雲遮住的月光,恰到好處。

本段從不同角度,描寫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齊讀,思考:荷塘四周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楊柳、煙霧、燈光,陰暗、低沉。水裡的蛙聲和樹上的蟬聲,反襯出作者內心的失落和淡淡的憂愁。

五、朗讀《採蓮賦》《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採蓮的情景有什麼作用?

(生回答,師點撥、歸納)

明確:

荷塘的美景引動作者內心的鄉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發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之情。

探究延伸

這是一篇散文佳作,寫出了一位知識分子當時內心無法釋然的苦悶之情。學完本文之後,對“我”是怎麼認識的?(組織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評價)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鑑賞

本文的語言樸素典雅,清新自然,蓄滿詩意。作者融情於景,即景抒情,向我們展現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學生互動交流,總結文中精彩句子的特點,試做歸納、發言)

明確:

1.比喻的運用;

2.通感手法的運用;

3.疊詞的運用。

課堂小結

在我們的眼前,展現出這樣的畫面:荷葉田田,荷花朵朵。明月瀉銀輝,清風送荷香。這清新、神祕、靜謐的荷塘就是作者心靈的避難所。暫時的寧靜讓作者獲得了精神昇華,引發出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希望同學們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靈去體會,以自己獨特的角度去發現萬物之美。

課後作業

1.寫篇讀後感放在週記本上;

2.閱讀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思考:有人認為他用的比喻取材狹窄、陰柔,缺乏想象力,你認同嗎?為什麼?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1、掌握作者生平,理解其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

2、賞析情、荷、塘、月四者交融的境界。

3、積累通感等手法。

重點難點:

重點:對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手法的把握,難點:對本文主題的解讀。

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整體朗讀,理清思路:

三個部分:1——3

4——6

7——最後

情感線索: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可惜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

猛一抬頭,已到自己的門前

二、欣賞品讀1——3

1、情感:不寧靜——悄悄——幽靜——寂寞——且受用——想排遣不寧靜。

2、為什麼不寧靜?私事?公事?(從第三自然段的感慨看出是公事)

3、結合作者經歷分析背景:路

三、欣賞品讀4——6

1、月色下的荷塘:葉——花——香——波——水(比喻、擬人、通感)

2、荷塘上的月色:瀉——浮——洗

影——畫——名曲

3、荷塘四周:樹——山——燈——蟬聲蛙聲

4、感情:陶醉於荷塘月色之中——淡淡的喜悅

回到現實——失落

5、荷花的象徵

6、情景交融意境的分析:情中見景,景中含情。

7、語言:精雕細刻,華麗朦朧

第三課時

四、品讀7——最後

1、解讀兩首古詩,想象採蓮情事。解釋六朝、雙關手法。

2、為什麼想起古詩美好的光景?(嚮往美好,逃避現實,無法脫離現實)

3、概括主題:(政治、理想、生活、鄉愁等角度)不滿現實,嚮往美好,逃避現實,無法逃避,彷徨苦悶。

五、總結: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2、語言賞析:

3、多種手法的運用

4、多重主題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啟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媒體顯示:課題、背景音樂

今天,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關於作者我們並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說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還被譽為什麼?

(生:民主戰士)

對朱自清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本文寫於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處於苦悶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真實寫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詩人,他的散文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荷塘月色》的重點,即文中那靜謐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情與景在散文中達到完美的結合。

(二)講授新課

讓我們一起先閱讀課文,初步瞭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蹤哪位同學能複述出作者出家門,去荷塘賞月的行蹤。

(生:作者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晚上在院子裡乘涼,想起白天常經過的荷塘,決定去看一看於是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經過一條小煤屑路,作者來到荷塘,觀賞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後作者回家,推門進去,發現妻已熟睡好久了)

剛才這位同學複述作者行蹤,還有哪些細節遺漏了呢?

(生補充:作者觀賞荷塘時,在荷塘邊觀賞荷塘裡的荷葉、荷花等等,然後觀賞的是月色,最後還觀賞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這才引起聯想。想到《西洲曲》,剛才沒有把觀賞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學的發言很好,經過後幾位的補充,我們更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蹤,請看作者是:帶上門出去→沿著荷塘是一條小煤屑路→觀賞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門進去。

(一)細讀課文

重點賞讀4、5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在瞭解作者之後,我們要進一步知道,文章開頭寫了怎樣的環境,創造出一種什麼樣的氣氛,體現一種什麼心情?

(生:當時在晚上十分安靜,作者感到孤獨,心情“頗不寧靜”)

頗不寧靜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動機,也為全篇所體現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調與下文關聯的如小路的“幽靜”,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陰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著江南的“採蓮”等等,象一條無形的綱,連線著全文的網,形成文章的語脈,從而含蓄地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絲,揭示本文的主題。

荷塘小路有什麼特點?

(生:路曲曲折折;樹蓊蓊鬱鬱;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靜)

作者心情有無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比較憂愁“心裡頗不寧靜”,後來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絲絲淡淡的喜悅“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學們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暫時表達作者對現實不滿,對自由嚮往,這一部分寫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發了月下獨處的感受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來欣賞這“靜靜的美”吧!

賞讀第4段

剛才我們通過畫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麼作者寫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生:作者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準確,作者又是如何對其進行描寫?

(生:作者形容荷葉“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說說看荷葉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點呢?

(生:荷葉與裙子在形狀上十分相似,都是張開著樣子)

除了張開的樣子相似,還有沒有呢?

媒介顯示:芭蕾舞片斷

(生:噢,還有就是當舞女旋轉起來裙幅舒展飄動,荷葉在微風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動態美,相連的荷葉高出水面的姿態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樣)

那麼作者如何表現花的呢?

(生:作者用“嫋娜”、“羞澀”形容花,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嫋娜”女子柔美,“羞澀”嬌羞姿態寫花像“明珠”、像“星星”,則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的潔白、明淨、光亮)

幾個比喻連用,其中本體相同,喻體不同稱為博喻。

媒介顯示:星空圖

作者怎麼描寫荷香呢?

(生:比喻,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這個比喻把嗅覺範圍的“清香”和聽覺範圍的“歌聲”聯絡起來共同點:兩者(花香、歌聲)給人的感覺都是時斷時續,似有似無,因為歌聲在“遠處”、“高樓”上,這個比喻新鮮又能給人豐富的聯想這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和轉移稱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麼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風吹過密密的葉子的顏色和姿態,像凝聚起來的碧綠的波紋,靜中有動,特別傳神水:“脈脈”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荷水滿懷感情)

第4自然段的採用,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動人,給人以具體、生動、鮮明的印象景物由靜態寫到動態,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及一個“月”字,然而卻處處寫月,處處體現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賞讀第5段

對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紹完,作者筆鋒一轉到了荷上月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媒介顯示:配樂朗誦第5自然段

繼荷塘之後,文章著重描寫月色是如何展開的?

(生:葉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叢和柳樹上→總寫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動詞?好不好?為什麼?

(生:“瀉”、“浮”、“洗”、“籠”、“畫”

瀉:月光充沛,從高處落下

浮:霧十分輕,擴散慢

洗:花顏色十分潔白,鮮潤

籠:朦朧不可捉摸

畫:具有創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為語言大師,精練的動詞,傳神地寫出景物的特點文章還連續用了三個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這裡刻畫了月光流動、明淨的樣子。)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中葉、花呈現出潔白、鮮潤的特點。

“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寫出月光照射下的葉和花的朦朧之美。

月光在灌木叢中和楊柳上的投影為什麼一個用“黑影”,一個用“倩影”?

(生:因為灌木叢濃密,在月光下顯得黑糊糊一片楊柳條稀疏,在月光下顯得很美,這兩個詞準確寫出了不同形象的特點)

“月光”與“小提琴”有何共同點?如何體會這句話?

(生:這裡運用通感把視覺和聽覺溝通起來,它們的共同點是月色有明有暗,光與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緩,兩者都給人以和諧的感覺)

第5段著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後是反襯,光與影相互襯托,月色美與荷塘美巧妙結合,明與暗十分協調通過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描繪了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而作者苦悶的心緒,也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暫時得到了解脫。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寫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樹為中心物件,還寫了遠山,燈光、蟬聲、蛙聲等等。

文中“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什麼意思?

(生:這說明苦悶與寂寞的心情,又湧上作者的心頭,所以熱鬧一點也沒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賞靜靜的美的同時,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鞏固新課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月色與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刻畫相互交錯,情與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作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抒發作者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五)再次欣賞重點片斷

同學們一起體會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體會作者淡淡的哀愁齊讀第4、5自然段。

媒介顯示:月下荷塘圖,背景音樂

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體現,下面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寫一個抒情小片斷《雨中校園》。

(六)課堂小練筆

媒介顯示:作文《雨中校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著雨,朦朧的雨霧將整個校園輕輕地遮掩了在這雨霧中,好像一切都那麼遙遠、渺茫,就像從濃霧裡傳來的笛聲漆黑的山林裡飄出的鳥鳴聲,悠遠而又讓人神往此時,唰唰的雨聲,錯綜而熱烈,深沉而和諧。

(七)佈置作業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揣摩優美的藝術語言,賞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線索和感情線索,析文中之情,賞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結合具體的景物描寫摹繪比喻、比擬、通感的修辭效果,同時尋蹤文中的美點

教學重點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瞭解作者對現實不滿,尋求精神解脫和自由而又無法解脫的苦悶心情;通過品鑑景物的色調和情味,體會作者的喜悅和哀愁。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沒進入這篇課文的學習之前,先讓我們一起聯想一下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荷花嬌豔的盛開著,面對此等美景,我國宋代的著名詩人楊萬里讚歎道: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而周敦頤卻看到了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的高潔品格!

描寫同一事物卻反差如此之大,這正印證了王國維先生的那句話 一切景語皆情語 ,寫景是為了抒情,抒什麼樣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觀感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們就讓我們跟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去看一看他給我們留下的這一篇優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給我們描寫了怎樣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發了怎樣的獨特情懷!

二、簡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給大家介紹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問:同學們對朱自清瞭解多少?以前我們學過他哪些文章?(要求學生各抒己見)

明確: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對於他,大家應當記得他的四個令人羨慕的閃光點:(1)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2)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3)曾高度的讚揚朱自清 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麗樸素,獨樹一幟, 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 ,這源於他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對世情精細的觀察和體驗及樸實、忠厚、平淡、剛正的性格。

國中我們學過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與詩的合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等。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並茂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

2、關於《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現代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為讀者所喜愛,尤其是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後,更為人所矚目。郁達夫在論及現代散文時說: 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 一粒沙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徵之一。 那麼在《荷塘月色》裡的朱自清是怎樣的人,他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這篇文章的呢?接下來請同學們欣賞的是這篇課文的朗讀帶。

三、播放朗讀錄音,入境,欣賞美感,體味感情。同時佈置問題讓學生思考

同學們可以暫時放下手頭的一切閉上眼睛去欣賞一下這篇優美的散文,體味一下作者的感情,並且考慮以下問題

問題:

⑴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依據是什麼?

⑵在各部分中劃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播放錄音的同時在黑板上板書重、難點字詞,錄音完後引導同學一起解決。

四、整體把握課文;理清作者的行蹤和思緒,揣摩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

1、讓學生討論並完成第一個問題,教師總結

剛才大家帶著我的問題一起欣賞完了本篇課文的優美富有感情的朗讀帶,感覺怎麼樣?是不是感情充沛,語言優美啊?聽完了錄音後,我們開始進入文章的學習。首先,請同學們思考朗讀前佈置的第一個問題(問題略)

讓學生討論交流並找學生說出自己的意見,教師總結

明確:作者的路線可總結為:出家門 走小路 觀荷塘 觀四周 回家門

(1段) (2~3段) (4~6段) (7~10段)

注:指導學生認識觀荷塘為兩個部分組成,但習慣上將其歸為一部分即第四至第六段;同時認識作者的路線圖為圓形。

2、讓學生討論並完成第二個問題,教師總結

同學們都知道在一般的寫景抒情散文中寫景大都是為了抒情,作者往往表達思想感情不採用直白淺露的方式,說什麼 我的感覺怎麼樣啦 我的心情怎麼樣啦 而總是藉助於形象,或借景抒情,或詠物抒情,或緣事抒情等等,這些文章中情感是文章的內質和靈魂。境是情境,物是情物,景是情景,事是情事,一切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打上了情感的烙印,作品以此而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學習這樣的文章其實重點還要是放在分析作者的情感上。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我們的任務也不能脫離這個重點,接下來我們就來挖掘文字背後隱藏的作者的情感。

在聽朗讀之前我給大家佈置的第二個問題,我想大家應該已經思考了,現在我們來結合我們剛才劃分的層次討論一下:

⑴ 學生集體討論交流,並找個別學生回答

①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②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

③ 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⑤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⑥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

⑵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補充講解

講解:

①句放在了本文的開頭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這句被稱為本文的 文眼 。那麼什麼是 文眼 呢?一句話簡單地說 文眼 就是主題思想的聚焦點。一篇文章的 文眼 有時候是一篇文章的題目,有時在一篇文章的開頭或結尾等等,這篇文章就是出現在文章的開頭,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調--內心有苦悶,心緒煩亂。 頗不寧靜 是關鍵詞, 頗 字表明程度之深。作者不寧靜的心緒是籠罩全篇的。那麼作者為什麼 不寧靜 呢?這就要結合當時作者的社會背景來解釋了:

[資料]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 五四 以後,革命鬥爭深入,原來曾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階層也發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墮落、有的前進。朱自清不滿黑暗的現實,又沒有勇氣投入鬥爭。 四?一二 反革命政變後,他處於極度的不安之中。關於朱自清當時的思想情況,他的夫人陳竹隱女士有過具體的描述, 大革命失敗後,蔣介石統治了全國。佩弦當時沒有找到正確的出路,四顧茫然。 覺得心上的陰影越來越大。他又在苦悶中彷徨了。他知道: 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 但在當時他兩條路都沒有走,而是採取了逃避的辦法。他先前曾說過: 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 他還沒能擺脫這種思想,又顧慮著 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塵世的中和主義來排遣解脫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說是朱自清付諸行動的藝術表現。

②句 平常的自己 是怎樣的?從上下文中可以得到解釋: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都是不想做不想說而有不得不做的。 超出平常的自己 就是說自己是自由的。這是作者的一種去荷塘過程中的一種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種不寧靜的情緒,心情得以釋放。

③句 且 字的意思同學們的解釋是什麼(找同學回答,教師總結)剛才這位同學基本上說出了它的意思,其實 且 在課文中可以理解為 暫且,暫時 的意思,這個字用在這正表現出作者怎樣的的心態,是不是一種極欲逃脫現實,但又明知只是暫時解脫、不得已而為之的複雜心態啊,同時 受用 二字也點明瞭這段的感情基調--積極的、解脫之情

④句中 但 的效果強烈,熱鬧的蟬鳴蛙鼓反襯周圍環境的寂靜和作者內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後,心裡又不寧靜起來。 什麼也沒有 極寫出了作者內心的失落和空虛。

⑤句中聯絡上下文是由於這荷香月色不能真正的排遣內心的不寧靜,所以才懷古思鄉。同時這段中描寫的古代江南採蓮習俗的熱鬧、風流、有趣,正反襯出我們現實生活的死寂、冷酷、無趣。 無福消受 可不是作者的憑空的感慨,作者是有的放矢,他用這一句來暗示重新面對現實時的無奈和悲哀。這時作者的心情 又頗不寧靜 了。

⑥句大家要注意的是 到底 二字, 到底 表示的意思是經過種種變化後最後的情況。江南是作者的故鄉,畢業後作者又曾經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寫下過不少讚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華之後,常表達出思鄉之情, 今晚 尋求佳境,意在擺脫 不寧靜 的心情,但難以擺脫,身處煩憂,憶往懷舊,想借此超然於現實的重壓之外,但這同樣是不可能的。與 頗不寧靜 遙相呼應。

總結:

剛才給同學們分析的是一些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他它在不同的部分中出現,代表了作者在不同的路線上的不同感受,在分析的基礎上同學們能不能自己總結出本文作者的感情線索?作者的感情線索與他的行蹤之見存在什麼關係呢?請同學思考。(讓學生討論,並找學生歸納總結)

明確:由上面分析我們不難把握作者感情的脈博;在現實中(心裡頗不寧靜)的作者無法排遣心中的苦悶,因而要尋找感情的寄託。 出家門 時作者的心情是不寧靜的,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說出了這種心情,正是因為作者自己的不寧靜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遊荷塘,去求寧靜。文中劃出的②③兩句無論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還是暫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都表達了作者對追求寧靜的渴望,可以說是求寧靜。那麼,從剛剛我們分析的文中來看作者找到了沒有?在什麼地方找到了?第四句,作者對一切的熱鬧已經置身事外了,最後不免發出 我什麼都沒有 的感慨,可以說作者找到了寧靜,是在在自然環境的美麗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寧靜,但這是暫時的寧靜,當作者回到家門,又回到了現實,心中的煩惱依舊。作者又失寧靜,第五句和第六句可以看出當時的作者已經是回到了現實,對那片刻寧靜已經無福消受了。作者極力描繪了自然的美麗和古代社會的自由快樂,是藉以抒發對現實的不滿,漫步荷塘是為了排遣在理想與現實的對撞中矛盾的苦悶之情。

不寧靜 求寧靜 得寧靜 失寧靜

(①) (②③) (④) (⑤⑥)

同學們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蹤路線呈一個圓形,可以說它是作者的空間之圓;同時他的情感變化也呈一個圓,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圓,那麼無論從這兩者的哪一者來看作者最後的位置都回到了原位,同學們可不可以告訴我作者最終能找到他的寧靜嗎?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會。

五、教師總結

以上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有的內容,我這節課主要給大家講了幾個問題:

1、作者的一些背景情況;

2、理清作者的行蹤和感情線索,揣摩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並繪製了作者行蹤和感情線索圖

六、作業佈置

1. 加強朗讀(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匯出 文讀百遍其情自現 ),品味文章的4-6小節

2.思考課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