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七年級下冊暑假作業答案參考科

校園 閱讀(1.29W)

快樂的暑假來了,我們在玩耍的同時不要忘記寫作業哦~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暑假作業答案參考科學,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下冊暑假作業答案參考科

一:活動作業:

1、金魚為什麼能自由沉浮於水中?

答:因為魚具有兩側扁平、前後呈流線型的體型,適宜在水中作穿行運動。更重要的是它體內有一隻充滿氣體的囊狀鰾,它是魚在水中升浮沉潛的主要調節器官。鰾內的氣體,除了在頭部浮出水面時通過氣道直接吸進外,在水中也可以靠鰓瓣中豐富的紅血球來攝取溶解於水中的氣體。

魚主要是靠鰾內充氣多少來調整它在水中的位置的。魚在不同濃度的水裡,通過鰾內氣體容量變化來使身體的比重和周圍水域的比重相等,以便保持住它在該水層中穩定不動的姿態。如果遊向深處,則從鰾內放出一部分氣體使身體重加大以適應新的水層的壓力。

另外,它身上的鰭,在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魚的背鰭和腹部後面的臀鰭,是用來防止向兩面側倒和搖晃的,還有腹部前方的一對胸鰭的划動,也使其能保持住在水中穩定的狀態。它尾部強有力的運動以及從嘴裡吞進而後由鰓蓋縫隙噴射出來的水產生的反作用力也是它在水中能夠迅速沉浮有一種主要原因。

2、生雞蛋怎樣才能浮於水面?

實驗目的:證明鹽可以使生雞蛋上浮。

實驗材料:生雞蛋、清水、一勺鹽、一隻碗、尺子。

實驗過程:1.先在一隻口徑為12釐米的碗中盛滿水。2.將生雞蛋完全浸沒於碗中。3.用尺子測量碗的高度,大約為5釐米。4.取出一勺鹽均勻撒在碗裡。5.然後不一會兒生雞蛋就浮起了大約3~4釐米的樣子。

實驗結果:證明鹽具有浮力,且鹽水的密度比清水大,所以使東西浮起。

3、世界上為什麼沒有相同的指紋?

自己兩個拇指和兩個中指的指紋:

比較結果是四根手指頭的指紋都不相同。

解釋:因為指紋分析法將指紋分為三大型別,九種形態。一般,指紋分為弓形紋(弧形紋、帳形紋)、箕形紋(左箕、右箕)、鬥形紋和雜形紋等。而根據自由組合規律,世界上是沒有相同的兩個指紋的。而一對等位基因與另一對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各自獨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自由組合規律在理論上的意義是:能夠解釋為什麼自然界的生物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為什麼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個體。例如人的指紋,在全世界就沒有兩個指紋完全相同的人。生物變異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有生殖繁衍中,基因的重新組合,產生了多種多樣的後代。

4.關於脈搏跳動的實驗記錄。

我估計脈搏跳動一下,比一秒鐘要短,差不多0.6~0.7秒的樣子。

用秒錶實測一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 80次

計算自己脈搏跳動一次時間為:大約是平均0.85秒一次。

媽媽的脈搏一分鐘跳動次數:75次

爸爸的脈搏一分鐘跳動次數:88次

列式計算:

媽媽平均每跳動一下所需的時間:平均0.8秒一次。

爸爸平均每跳動一下所需的時間:平均0.68秒一次。

實驗證明了,每個人的脈搏跳動次數都是不相同的。即使是自己,每一個階段,例如運動後、睡覺醒來等情況,脈搏跳動也是不同的。

5、硬紙片與地面平行,並從一定高度下落,其間硬紙片的運動記錄。

我想應該是這樣運動的:一般是按照平行就會平行下落,垂直也是相對應地下落,有可能其間會有一點搖擺的樣子。

實驗記錄:我用一張寬17釐米,長約25釐米的硬紙板進行實驗。從1.60的空中放手,觀察紙板的運動。

平行下落過程中,我觀察到的現象:呈180度旋轉之後落地。

垂直下落過程中,我觀察到的現象:直線向下落地。

硬紙片下落情況可能與這些情況有關:我認為可能與風速風向有關,或者是空氣的流動阻力。

6、從上午8:00至下午6:00為止的溫度變化測量情況,每隔兩個小時的記錄。

時間8:0010:0012:0014:0016:0018:00

溫度 32度 38度 40度 41度 37度 35度

7、對"螞蟻會游泳嗎?"的課題研究。

實驗目的:證明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實驗猜想:螞蟻是不會游泳的。

實驗材料:一個玻璃缸、一隻螞蟻。

實驗過程:1.準備一水缸的水。2.將螞蟻放進水中。3.觀察螞蟻的動態。

實驗記錄:把螞蟻放進水中,我看見它的觸角和四肢在動,但是掙扎了大概15秒的樣子就不再動了。從網上查到:螞蟻是憑藉腿上的毛和水面的張力可以停留在水面一段時間。可是如果用手破壞螞蟻的張力,那螞蟻就淹死了。

實驗結果:螞蟻只能在水中保持平衡而已,時間長了還是會淹死的。

8、月相變化的記錄。

農曆日期

觀察時間

天空中的位置

月相變化圖

9、太陽升起位置的和時間的改變觀察。

通過一天的觀察,我發現:假設天空是一個半圓,地平線是它的直徑.則,早晨八點整,太陽的所處位置在二分之一半圓的四分之一處.十點整,太陽所處的位置

二:查閱作業

1、人類探究宇宙的大致歷程。

天文學擺脫托勒玫的"地心"宇宙體系,哥白尼的"日心"宇宙體系是表現得最為驚心動魄。鬥爭的焦點,是"天動"還是"地動"。

一個觀點是:托勒玫主張"天動"。他的"地心"宇宙體系認為,地球靜止在宇宙中心,日月行星以及整個恆星天穹都圍繞 大地作晝夜旋轉。這樣一個宇宙體系結構,既符合人們的直覺,又符合基督教"人類中心"的教義,成為中世紀歐 洲維護神權統治的理論支柱。

另一個觀點:哥白尼主張"地動"。他的'"日心"宇宙體系認為,宇宙的中心是太陽,地球是不斷自轉並繞太陽執行的一顆 普通行星!它推翻了延襲一千多年來地球中心和地球不動的謬見,與這個謬說連在一起的上帝創造世界的神話,與之發生動搖。

地球繞太陽公轉是天文史上一場"翻天覆地"的大革命。在歷時達一個半世紀之久的鬥爭歷程中波瀾起伏,人才輩出,它的勝利主要歸功於這樣幾個人:哥白尼,布魯諾,第谷,開普勒,伽利略和牛頓。

哥白尼是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他積近四十年的探索和觀測,首創以太陽為中心的"日心"宇宙體系,邁出人 類認識宇宙歷程上最艱難,最重要的一步,向自然科學與宗教神學最敏感的這個問題上首先發難。他那不朽鉅著 《天體運動》的出版,被人們稱之為:"給神學寫了挑戰書" 。

布魯諾勇敢地叛逆宗教,一火焰般的熱情宣傳哥白尼學說,大膽提出宇宙無限論,最後以身殉難,寧願受火刑 ,也決不向教會屈服。

第谷在沒有望遠鏡的條件下以非凡的技巧,長期對行星的位置進行了準確測定;開普勒則以驚人毅力對第谷的 觀測資料進行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嚴密分析。

如同現代科學家們總希望用簡單數學定律解釋實驗定律一樣,開普勒把第谷的龐大資料融合成三條簡單的行星 運動定律,大大修正和發展了哥白尼學說。開普勒證明,哥白尼認為太陽是行星系的中心是正確的;同時他發現,哥白尼認為行星沿圓形軌道勻速執行是錯的。他被後學者尊稱為"天空立法者"。

伽利略是實驗自然科學的創始人,他首創了動力學,促成天文學發生根本的進展;他又是第一個使用望遠鏡觀測天體的人,獲得一系列驚人的發現,因而得到"天空的哥倫布"的美譽。他觀測金星的位相變化和木衛星饒行,這兩項發現直觀證實了"日心"系列的正確性。伽利略因他的成就而遭到天主教的殘酷迫害。儘管他晚年在教會的淫 威下被迫聲稱放棄哥白尼學說,但從嚴森的宗教法庭上還是傳出激勵人心的戰鬥口號--"地球仍在轉動!"最後,牛頓把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和其他學者在天文學和動力學上的發現彙集起來,加上他自己在數學和力學上的創見,概括成一個迄今仍站得住腳的經典力學體系,運用他的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對極其廣泛的自然現象,從天體執行,潮汐漲落到物體墜地,作出統一的解釋,成為科學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2、當宇宙飛船完成任務返回地球時,面臨著進入大氣層與空氣劇烈摩擦的現象,宇宙飛船設計者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答:研究表明,當宇宙飛行器的飛行速度達到3倍聲速時,其前端溫度可達330℃;當飛行速度為6倍聲速時,可達1480℃。宇宙飛行器邀遊太空歸來,到達離地面60~70千米時,速度仍然保持在聲速的20多倍,溫度在10 000℃以上,這樣的高溫足以把航天器化作一團烈火。高速導致高溫,這似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人們把這種障礙稱為熱障。而隕石穿越太空到達地球的神奇經歷給了科學家們以特殊的啟迪。分析隕石的成分和結構發現,隕石表面雖然已經熔融,但內部的化學成分沒有發生變化。這說明隕石在下落過程中,表面因摩擦生熱達到幾千度高溫而熔融,但由於穿過大氣層的時間很短,熱量來不及傳到隕石內部。於是科學家就想出了給航天器的表面覆蓋上一層特種陶瓷,這種陶瓷耐高溫、隔熱、有很好的機械效能,可以把摩擦產生的熱量消耗在燒蝕材料的熔觸、氣化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學變化中,從而使宇宙飛船能夠成功返回陸地。

3、桃子、蘋果、絲瓜、黃瓜等都是生長在地上的,那有沒有生長在地下的果實呢?

答:花生就是花開在地面而果實結在地下的。根據品種的不同,花生的生長週期大概需要4~5個月。花生是一種固氮植物,它能從空氣中吸收氮氣並提供給植物及土壤豐富的營養。 花生生長在亞洲、非洲、澳洲及南北美洲。印度和中國的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美國的花生種植面積為世界的3%左右,但由於其較高的單產,美國的產量約為世界花生產量的 10%。 其它種植花生的國家包括塞內加爾,蘇丹,巴西,阿根廷,南非,以色列,馬拉維,和奈及利亞等。 研究表明花生起源於約3500年前的現在是巴西或祕魯的位置,最早的用途是豬飼料。而作為人類真正開始食用是在美國內戰時,為南北方的士兵提供食物。喬治·華盛頓·卡爾文博士被許多人尊稱為花生之父。在1903年, 他開始研究花生,最終發現花生的300多種用途,包括用做乳酪,調味劑,幹辣椒醬,漂白劑和冰激凌等。他還建議農民交替種植棉花和花生,從而提高了單產和土地的使用效率。

三、自由選擇課題完成

暑假裡我去了印尼的巴厘島,聽說兩三年前那裡曾發生過海嘯,於是就想研究一下這個自然現象。通過上網查詢找到12月26日的印尼海底地震的原因: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及歐亞大陸板塊等三大板塊互相碰撞的結果所造成的海嘯波,影響到整個印度洋沿海地區目前已造成十五萬多人的死亡和數百萬人的流離失所。

而印尼海嘯發生是這樣的:印度尼西亞海域發生的里氏9級地震並引發了大海嘯,一時間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房屋倒塌,慘不忍睹,旅遊天堂勝地頓成地域鬼門關,日月為之晦暗,全球為之動容。印度尼西亞當地時間19日下午5點55分再次發生里氏6.2級強烈地震。據印尼氣象和地質部門說,此次地震的震源位於位於南緯9.41度,東經107.19度。印尼的中爪哇省、東爪哇省及首都雅加達都有明顯震感。地震發生時,雅加達高層建築物中的居民紛紛驚慌地跑出戶外。 地震引發的海嘯在3點30分左右到達西爪哇省尖米士縣的龐岸達蘭海岸和打橫縣的芝帕圖賈海岸,中爪哇省凱布門縣的阿亞和博達納汗海岸也出現了較小的海嘯。 據印尼安塔拉通訊社和當地電視臺報道,在龐岸達蘭海岸,3至4米高的海浪衝向陸地最遠達兩公里。沿岸一批飯店和房屋被毀壞,400多艘船隻被沖走。 據一個名為"德帝克"的印尼文網站報道,受災地區已經發現了80具遇難者的屍體,隨著搜尋工作的展開,死亡人數可能還會進一步增加。 印尼人民福利統籌部的官員說,蘇西洛總統已下令地方政府採取措施,疏散居民,安葬遇難者,並準備應對出現更大的人員傷亡情況。 印尼地處太平洋地震帶,每年發生大小地震數千次。2004年12月26日印尼發生里氏7.9級強烈地震,並引發了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巨大海嘯,造成印尼12萬人死亡,20萬人流離失所。今年5月27日,日惹和中爪哇省部分地區發生的5.9級地震造成了6000餘人死亡

海嘯的形成原因一般為:地震、海底山崩塌方和宇宙天體的影響。

通常,地震是引發海嘯的主要原因。當地震在深海海底或者海洋附近發生時,地殼運動造成海底板塊變形,板塊之間出現滑移,這造成海水大量的逆流,並引發海水開始大規模的運動,形成海嘯。海底山崩塌方則是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發所引發,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積物和岩石也會導致大規模海水的運動,從而引發海嘯。

而因宇宙天體的影響而誘發海嘯的情況則最不常見,通常隕石墜落海洋中會激起波浪,當隕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夠強大時,也會引發海嘯。

海嘯發生時的現象:激起的海浪可高達10多米以至幾十米不等, 一般的奔騰執行時速為800公里至1000公里左右,這種海浪可綿延幾百公里的距離,甚至深達幾千米的海洋底部。破壞性的海嘯一般在地震構造運動出現垂直斷層,震源深度小於20-50公里,里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由於海水的壓縮性很小,當受到地震能量的作用,水體只能以同等規模的波動形式把能量傳遞出去。當海嘯波進入大陸架淺海,因深度急劇變淺,能量集中,波高會驟然增大,這時可能出現10-20米以上波高的海嘯。在濱海區域,海嘯波使海水陡漲,猶如水牆,並伴著隆隆巨響,瞬時侵入農田村莊,然後海水又迅速退去;或先退後漲。這樣反覆多次,造成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但也並非所有的海底地震都會引發海嘯,能引發海嘯的必須是有垂直運動的逆衝構造型海底地震,而且其震級必須是里氏6.5級以上,震源深度為小於20--50公里。據統計,海洋裡發生過的大地震能造成海嘯的大約只佔百分之四。

更多相關熱門文章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