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薔薇島嶼的讀後感

校園 閱讀(1.8W)
薔薇島嶼的讀後感1

我不是第一次讀這本書,甚至可以說,我一直都在讀這本書,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薔薇島嶼的讀後感

《薔薇島嶼》是一本[攝影+文字]的旅行手記,是安妮寶貝從河內,到西貢,再到柬埔寨,一路的僕僕風塵。

安妮用她獨有的文字把一路的風景刻印成了木版畫,線條並不細膩柔滑,更沒有繁複精巧的花紋裝飾,但是真實,並且深刻,難以磨滅。這個冷傲決烈的女子站在陌生國度的大街上,周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她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定格了這些風景,她鏡頭裡的影像,沒有經過任何的過濾,很不完美,但是真實,因而有了的力量。她沒有拍下什麼壯麗的河山,她把這樣一些古老憂傷,沉默著的背影留下來了——斑駁的火車頭。延綿的軌道。暮色中的教堂。歸巢的鴿子和鴉。大雨。晾在庭院的白色連衣裙。還有各種盛放的,乾枯的,繡在綢緞上的,畫在牆壁上的,花。

安妮寫風景,寫別人,寫自己。在這裡的稱呼,你,我,她。全部都是模糊而曖昧不清的指代。好像是在寫著完全不同的幾個人的旅程。又好像都是同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在每一個隱晦的畫面中,背景都是不同的。漆黑渾濁的夜。蒼藍深邃的天。步伐匆匆的人。表情木然的臉。空洞無神的眼。妖嬈頹敗的花。一切一切,都幻化成模糊的嘆息久久迴響。從嘆息深處走出一個女子,面板蒼白,長髮凌亂地飛卷在空中,看不清面容,只有脣邊一個淡定至詭異的,美麗的,若有若無的微笑。她走過一個個場景,面容、衣著、身份都在不停變換著。這一瞬她還穿著白衣白裙和朋友相擁著躺在凌亂的床上,窗外淅瀝的雨擊打著玻璃,身旁的詩集翻開著,攤開的頁面折了一個角;下一秒她就變成夾著香菸,塗著暗紫色口紅和灰藍眼影的旅行者,獨自坐在陰暗旅館中,殘破的行囊癟癟的,一直沒有開啟來。

而在這些篇幅短小的文字中流露出的“愛”,尤其使我動容。無論是《再見,時光》,還是《少年事》,都令人感到溫暖。那是一種如長河般平緩,如花香般清雅,又如棉絮般柔軟的感情。安妮說她把死去的父親的頭抱在懷裡,撫摸他腫脹而冰冷的臉,想起父親生前種種,他是個沉默而平凡的男人,他一生最隱祕的收藏是女兒柔軟的胎髮。她又說她去看望少年時代最要好的女友,帶著她最喜歡的香蕉和打著花苞的深紅色石竹。我於是想起我的父親,在他放貴重物品的抽屜裡壓著我送他的字跡歪歪扭扭的賀卡。我也記得幼兒園最要好的玩伴,梳著童花頭陪著我一起哭的小女孩有一條最喜歡的紅裙子。對於親友會隨時離我遠去的覺悟,使我們更加珍惜現在。我時常從半夜驚醒,聽不到外婆的鼾聲,就要去摸摸她的手,還是溫熱的,才又放心睡去。安妮用平和的語氣敘述,我能感受到字裡行間如暗潮湧動的深沉的感情。就如同若干年前觀看電影《情書》一樣。

安妮是這樣一個奇異的女子,她的文字淡然,生活和創作不受拘束,感情豐沛。許多人激烈地批判她,許多人堅定地擁護她。而我只是感謝她的《薔薇島嶼》,帶給我長久的感動。

薔薇島嶼的讀後感2

《薔薇島嶼》是一本旅行手記,是安妮寶貝從河內,到西貢,再到柬埔寨,一路的僕僕風塵,

看完這本書,感覺有一種淡淡的很溫暖很馨和的情致在心底最軟處滋生並且漸漸瀰漫開來。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卻又是那樣的真實。這是一本關於旅行、愛和生死的書。但是這本攝影散文集並不是單純在記錄。"照片,文字,書,還有感情,這些都是時光曾經存在的印記。"

這也許只是一本小書,可就是這樣一本小書,往往只是三五個字,短短的三言兩語,卻是一次次強而有力的衝擊。彷彿自己和安妮一起在行走著,一起記錄著那些美好而又有趣的事。就那些短小的一些文字,隨時隨地,彷彿是來自內心的一次探訪,來自熟悉相知的朋友。安妮說:"我寫這本書是為了紀念。"是紀念那些時光曾經存在的印記。夜色中的教堂、未曾天亮的村莊、花園裡晾晒的白裙、陽光下古樸的房子、幽暗悠長的石頭走廊、穿梭的風、河灘中的孩子、午後的長廊、峽谷中的纜車、陰天的湖、臨街的小店。我把握不到她接著會給人怎樣的欣喜,卻又在期待著她會給人帶來怎樣的震撼。

人在遊走,思緒在遊走,文字於是也跟著遊走,那是完全隨心隨性地書寫。書裡面出現了很多次的"她"和"你",我知道那其實就是安妮。她把自己化身為一個旁觀者,局外人,以期盼能夠寫出更加純粹的文字,能夠寫得更加冷靜與從容,而她就可以站在文字外面靜靜看著那些自己曾經走過的路。當然關於《薔薇島嶼》其實還有另外的意義。"它是寫給父親的。"也許誠如安妮所說,"得到和失去一個身份,看起來都是很輕易的事情。但其間感情的變故和承擔,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過程。"那個和父親賭氣的小女孩,將自己置身千里之外,走得決絕,頭也不回。可是身上父親買的那件穿了近八年的羊毛開衫卻是割不斷的親情。

《薔薇島嶼》裡說"我們的生命亦是一段看不到終點也無法有歸途的長路","生命只是一場幻覺"。而現在,雖然在那些短小的文字裡仍然有些無法拋離的絕望,但她已經開始沐浴在陽光中。安妮,這朵曾經躲在黑夜無人之處寂寞地開放著的薔薇花,這個眼睛明亮笑容堅韌的女子,終於學會了在陽光中微笑並且溫暖。

旅途上的行走,沿著某一條不確定的軌跡,展開行走。一旦,深入路途,就會,不知去路,也會,不知歸路。這些隨著臆想自由的旅行篇章彷彿要告訴我,崎嶇不平,迂迴多變的旅途和生活才是生命的真諦。不論我們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應該繼續行走,不要回頭看昨天走過的路。安妮的行走猶如朵朵薔薇綻放在我的心底,安妮曾說:"很多時候,我選擇行走,只是聽到了我內心的聲音。"願我們都可以聽見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然後繼續行走。

薔薇島嶼的讀後感3

安妮寶貝是中國最低調的作家。旅行是她的生活,自由是她的信仰。看過她所有的書,最喜歡的是《薔薇島嶼》。這是我行走風景邊緣最常帶的書。這本書我有兩個版本。第一本是白色的,第二本還是白色的,只是此本封面有一張湛藍的天空下像城堡一樣古老的房子站在風中,像是一個孤獨的老人守望山頂。

關於愛。行走。行走。它讓我想起另外一個風塵僕僕的作家三毛。風一樣的女子穿過大地的血液,奔走在年華的碎片上,悽美地轉身,消失在城市的人海。以奇特的文字構造,演繹出一場場無關風花雪月的浪漫,而是離殤。隨手翻開一頁,獨立成段,猶幻覺耀在周圍,猶孤獨一路陪伴。

一路這樣下去,很好。火車站、汽車站、輪渡、飛機場。這些驛站停靠著天南地北的過客。這本獻給她父親的書記錄的卻是她自己的旅途。上海、北京、香港、越南、柬埔寨,留下的疼痛依然無法泯滅。照相本子留駐的瞬間有陰暗和明媚,黑白和絢爛,圖片和文字彙合成非主流的傷感。傷而不哀,最終的盡頭依然是虛無。

我們在夕陽的草場上仰望月光,突然夜幕下充滿詭異、流離的意象。就是這樣的生活,一直如此。偶爾回憶童年的美好,那是怎樣的一種特殊情感。回憶暗示了衰老,可沒有人可以阻擋思潮。那唯一的幸福,在薔薇開滿的島嶼幽然綻放。攜帶《聖經》和詩集,帶著時光入睡,絕望得只剩下一個白色的小房子,與你共同呼吸。祕境中,你相信宿命,不相信愛情。塵囂的背後,是心對世俗的反抗。朋友不多,一個夠了。能和你在寫作的文字上傾聽心事,並相擁入眠。疲憊過後,陽光灑滿被子,新的一天幫你推開窗戶。

純淨的心靈花園中,構思一種淡定。愛和生死,都曾流淌在異域的荒原。明信片上傳遞溫暖的印跡,從靠海的小鎮到炊煙的鄉村,從吱吱呀呀的公寓到金碧輝煌的`酒店,一切都變化得太快,不真實。彷彿昨天與今天對立,明天與今天對立,若即若離。

安妮說: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換言之,人又是被拘禁的,從未曾得到權利決定自己的生活。這一句說出了每一個人的心聲,特別是內心渴望旅行的人。那一種也只有在路上才有的感受,像是一個毒瘤,蔓延全身,直到有天走不動了,躺在天涯的一個客棧,喝一杯下午茶,看夕陽變成了晨星,看晨星落入宇宙。像是電影的一個畫面,不知道還有多少幀。逗號,逗號,逗號,句號。句號。句號。佈滿文字的方格子上寫滿心靈夢遊者的夢和痛,扼殺的腦細胞被咖啡催醒,時間漸漸荒蕪

《薔薇島嶼》帶給我的意義太多,雖然有些觀點上並不相同,或許性別、年齡、生存的方式等的差異。從中,我們可以學到關於生活、愛情、工作、旅行、品味、文字構造、攝影等方面的知識。直面孤獨,直面思考,成為靈魂出走的一種理由。這種結果被生活摧毀,人的尊嚴被扭曲,影像書中,我們看不到美好,只能感受美好;我們無法避免傷害,只能減少傷害。愛成為另一種頹廢的感情,在我們選擇珍惜或者忘記的時候,更多的是把一個起點變成終點,或是把終點變成永遠!

薔薇島嶼的讀後感4

昨晚給我最信任的一個朋友發去短訊問起了對於嫉妒心的問題如何看待?沒有得到能讓我信服的答案,我知道其實誰也回覆不了這個問題,尤其是女人。想到這裡我就不會誤解任何有嫉妒心的人了,尤其是女人,這是一種天性!我也會有,只是我大多會將羨慕的成分儘可能放大。

這是第二次拜讀安妮寶貝的作品了,唯一不同的是《薔薇島嶼》是讀了兩遍。兩遍讀過之後卻只有“女子”兩個字反覆出現在腦海之中。文字依舊憂鬱,文字間透露出來的氣息依舊昏暗,可是我卻讀出了溫暖。發自內心的小溫暖;像冬日的清晨,沒有喧囂一切平靜。儘管文章大部分時光是在越南,是在河內、西貢;儘管瀰漫了濃郁的悶熱,但卻沒有絲毫不耐煩;儘管周遭的人都來自異國他鄉,但是生活卻非常充實,是沒有任何壓力的生活,是生活著卻並非是架空的靈魂的軀殼。一個嚮往著自由的一個來自南方的女子經行著屬於自己的旅行。如是說“這樣的喜歡河內,還有那些夜色中燈火閃爍的寂靜的小鎮。在高山頂上的小旅館裡,能看到離得很近的繁星。讓人心存感激。”何等的愜意!每個女子從童年的時候就嚮往著去一個遙遠的地方,經歷一個遙遠的路途。屬於一個人的旅行充滿了孤獨卻一點都不會感到不安,因為心是安靜的。

《薔薇島嶼》十年典藏是安妮寶貝的第四本書,一本關於旅行的書,滲透著愛與生死,四本書中一直探索的命題。許多作家也一直都探索這個命題。周國平先生在《守望的距離》第一輯存在之謎中開篇就這樣寫道“作家的使命不是捍衛或推翻某種教義,而是探索存在之謎”。《聖經 傳道書》中曾經這樣寫道“光,本事佳美的,眼見日觀也是可悅的。人活多少年,就應該快樂多少年;然而也應該想到黑暗的日子,因為這樣的日子也很多,所以來的都是虛空的。”

年紀尚輕的我還沒到應該談論生與死的話題。而我唯一清楚地是永遠不清楚自己手裡還有多少時間,生命只是一場幻覺,我是幻覺的導演和主角。安妮寶貝的這本書是在父親去世寫的將這本書紀念父親,並且在書中有專門為父親寫的悼念詞,命為《河岸》文字間充滿了對父親的思念,埋怨父親把她丟在河岸的這邊,自己出發了。其實在書的開篇安妮就有回憶父親去飛機場接機的畫面。安妮對父親唯一的清晰畫面讓我淚流滿面。我沒有將那次閱讀經行下去,我拿起電話打給了爸爸,我也會回憶起每次回家父親在車站等我的畫面,父女倆見面沒有太多言語,只有我的一聲”老爸,我回來了!“爸爸看著我很安詳的笑笑,看得出來父親的笑容充滿了幸福,發自內心的知足。每次回家和爸爸說的話很少,爸爸和我的對話也僅僅侷限於日常生活。我父親話很少,人到中年就說的更少了。安妮在回憶父親的時候分別用兩個角度來描述父親:桀驁不馴時期和父親在一起的時光;工作之後和父親的一兩片相處的畫面。充滿傷感的感激,充滿不安的感激,充滿愧疚的感激。感激父親的理解,感激父親的寬容,愧疚沒有盡到一個子女應盡的孝道。我理解安妮的感激和不安,因為很少有一個子女會覺得在父母去另一個世界的時候毫無慚愧的。電話那邊聽到父親的聲音,我只說了一句“爸爸我想家了”霎時間心裡酸酸的,很酸。這麼冷的天父母還在為了生計四處奔波,腦海裡不禁的會浮現出爸爸媽媽忙碌的身影。

書中有一章《梔子》是寫給母親的,安妮用她最細膩的筆法描摹出一個賢惠的江南女子的生活。南國的女子總是給人細膩的感覺,小家碧玉般的溫柔,秀外慧中的內涵。

沒有充足的準備就寫了這篇讀後感,只覺得應該寫點什麼為了這本我認真讀過的書。或許是重新認識到了一些東西。一個女人要讓自己慢慢變得美好,需要穿越生活的起源。而這起源,也是痛苦的根基。像是一條河。從不停息。最終流向大海。

鋼琴屬於少年,因為它過於明確清晰。不夠曖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