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監守自盜觀後感

校園 閱讀(1.25W)

紀錄片《監守自盜》主要講述了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背後,是誰在操縱,誰在金融危機中獲益,從證券知識,到人性考驗這部影片挖掘的非常深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監守自盜觀後感,供大家參閱。

監守自盜觀後感

  監守自盜觀後感(一)

《監守自盜》這部紀錄片理所應當是一部悲劇,因為它給出了不讓人滿意的結果:即便是代表堅定改革呼聲上臺的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也沒有徹底的解決2008年金融危機的遺留問題,甚至同樣任命那些2008年金融危機的幕後推手們進駐政府內閣。就連美國最富權力的人在強大的金融財團面前也妥協了。

這些金融寡頭們已經在背後集結成一股力量,他們中有知識分子的精英階層、政府官員、經濟學家等,他們徹底的拜倒在無止境的慾望以及功利主義面前,義無反顧的追求著利益的最大化,只要能在其中分到一杯羹便在所不惜。在這個時候,“道德”已經成為懦弱無能、貧窮落後的代言詞。這就徹底的解釋了信用評級機構和金融監管機構的工作人員們為什麼瀆職,因為他們已經看透了毫無任何物質意義的所謂道德和責任,自作聰明的盤算著為財富擁有者們服務總比為廣大無利可圖的人民大眾服務來得現實。

美國金融危機前,在聯邦層面主要七個監管機構對各類金融產業進行監管,這種專業化的分工和多重監管機制很長時間是許多國家效仿的物件。但在今天,這套看似完善的監管體制卻在功利主義下的社會徹底崩盤了,因為這套制度同樣是由人在執行。大多數人在今天已經無法招架住功利的誘惑,道德已經敗得體無完膚,人們在功利面前,已經把它棄之不顧,甚至甘願冒著自身自由和生命的風險。

你想問,如果這些生活在這個社會象牙塔的精英人士們不再富有公共責任和道德,他們逐漸設計了一套符合並保護他們自身利益的制度體系,試圖用狡詐的方式將財富牢牢的捆在自己的手裡,並將可悲的公共利益淪落成最表面的粉飾工具欺騙大眾,這個社會將成為什麼樣子?此片反應的腐敗和貪婪發生在號稱為全世界最具民主、自由和法制的美國,看完此片,你不禁要問,這個世界還有正義可言嗎?正義還能光彩照人的成就英雄嗎?正義到底有沒有死掉?

在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你在此部影片本身找到了答案:正義沒有死掉。這部影片系統的揭露了金融危機爆發的種種原因,間接批……

  監守自盜觀後感(二)

2008年的金融危機猶如颶風一般席捲了全球,從美國到眾多發展中國家,從金融業到實體經濟,它的影響領域之廣,破壞力之大,時間之長,對整個人類來說都是一場大災難。如今,表面上世界經濟已經在慢慢擺脫那場次貸危機的影響,但事實上我們可以發現危機的洪水並沒有退去,歐債危機持續升溫,日本經濟低迷,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面對著這種經濟發展困境,有些既得利益者繼續利用手中權勢打造僅屬於自己的“失樂園”,但也有很多人痛定思痛,開始尋找並深入挖掘經濟危機的.元凶。由查理斯·福格森導演的紀錄片《監守自盜》就向人們講述了這場金融大危機中是誰在操縱,誰從危機中獲益,誰又是危機的最大受害者。

這部紀錄片榮獲“201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美譽,實至名歸。

兩個小時的影片素材非常豐富,並且視角獨特,挖掘深入。從深奧的金融證券知識到人性的考驗,從冰島的危機到華爾街風暴,從國際政要到各國政治經濟學家,從大投資銀行的破產到證券公司的崩潰。“危機並非憑空發生的,它是有一個行業的失控導致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華爾街的巨頭地位逐漸形成,花旗集團的合併成功打破了美國法律對銀行合併的限制……

影片通過大量的採訪報道和詳盡複雜的資料讓我們看到當今世界的經濟是如何被一群所謂的“商界精英”控制在自己手中的,他們為了一己私利竟不惜把世界經濟搞得天翻地覆,人民卻不得不為極少數人的慾念買單—經濟倒退幾十年,眾多實體企業的破產,大量失業,甚至流離失所,爆發戰爭;而罪魁禍首們卻依然西裝革履,衣帶生風,更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對經濟方面的瞭解還甚少,但直覺卻讓我覺得如今的經濟發展方向和趨勢有些縹緲虛無。股市的跌宕起伏讓人心驚肉跳,房價的一路高漲讓那些渴望有自己的家的人們望而卻步,物價的飛漲導致囤積居奇現象見怪不怪。投機現象似乎無處不在,無孔不入!資本市場的持續良好發展對一個國家的經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不僅能夠造福人民,振興股票市場,更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加快經濟增長速度。我國股票市場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與我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特色道路,但是仍有諸多不完善之處,上市公司缺乏監管,大股東操縱股價,小股民跟著遭殃,委託代理衝突矛盾尖銳,股票投機過剩,這不僅影響了股票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時對國民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監守自盜觀後感(三)

本片一開始,並沒有直接談到華爾街,而是談到歐洲一個幸福但是卻不是很有名的國家——冰島。冰島一開始的繁榮,與後來放鬆金融管制的蕭條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側面反映了政府對金融行業監管不力導致的嚴重後果。

在雷曼兄弟倒下的那一刻,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襲來了。很多大投行,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銀行等,如果能在那之前清楚的認識到雷曼兄弟的到下會導致市場信心崩潰,自己也會遭受巨大損失,那麼這些財團一定會盡力相助,而不是僅僅挽救瀕臨破產的貝爾斯登,而看著雷曼兄弟宣佈破產。

在里根上臺前,銀行還是相當保守的,並不會把儲蓄投入到高風險行業,進行投機交易,投資銀行還是小規模的私人合資企業。里根執政後,在華爾街領袖的支援下,開啟了放鬆金融管制之路。金融管制,就是潘多拉魔盒,越放鬆,開口越大,裡面的惡魔就出來的越多。

我認為,金融危機有個十分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永遠都是最低層的人受災最嚴重,反而是危機的始作俑者受到的波及最輕。在次貸危機中,首先,民眾丟掉了自己的房子;其次,因為違約,導致信用受損,這在發達國家是很嚴重的事情,尤其是愛借錢的美國人;最後,丟掉自己的工作。再反觀華爾街的高層們,在被納稅人的錢救活後,依然拿著高薪,過著上流社會的生活。這些人頂多是罰些錢,如果請的律師好,連罰款都可以免了。

美國有句話,叫“金錢是政治的母乳。”,此話說的一點都沒有錯,在中國,是貪汙,是非法的;在美國,是收受政治獻金,是合法的。從理性的角度來講,美國的危險更大一些,因為你沒有辦法阻止。強大的遊說集團會讓國會的法案朝著利於他們的方向發展,甚至可以清除掉那些原先用來阻止它們投機的法案。“為什麼需要大銀行?因為銀行需要壟斷能力,遊說能力,銀行明白如果它們足夠龐大,就會得到保護。”一句話,簡單易懂地道明瞭它們不顧一切也要變得強大的緣由。

亞當斯密說的“看不見的手”有一定道理,但是,市場存在“理性的非理性”什麼意思?就是參與市場的每個人都是理性的,都做著利己行為,但是市場的整體卻是非理性的,結果會導致所有人都受損。大多數投資銀行在事後的辯解,並不是自己錯了,而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大家都知道最後會怎麼樣,但是如果自己不做,就會被淘汰出局。

次貸貸款抵押,很多投行為這個它們認為的垃圾投保,AIG——美國國際集團,美國最大的保險集團,賣了鉅額的保單。如果它不做,它就很可能立即失去頭羊的位置,股東就會撤掉CEO的職位,也許,AIG會在2008年之前就破產。所以,即使知道次貸是毒藥,也得嚥下肚。

在奧巴馬上臺前,他譴責華爾街的貪婪,上臺後,這一切依舊沒有改變。無論是美國總統,還是轟轟烈烈的“佔領華爾街”運動,都沒有撼動這棵世界金融之樹。

我覺得,就金融危機來談金融危機是不行的,金融危機只是結果,原因出自制度。比如評級機構的中立性。評級機構本身就不合理,很難把握自身的定位。信譽好的公司無需找評級機構評級,更不會給評級機構錢;信譽不好的公司才會給評級機構鉅額資金要個AAA評級,這本身就違背了設立評級的初衷。就像次級貸款,就是個風險巨大的資產,因為收了錢,標準普爾等評級機構就給它們評了AAA級,導致大量投資者相信這是個不錯的投資。

最近一條新聞引爆了校園這個寧靜之地。某大學生因為校園貸過重自殺。校園貸,有點類似次級貸款,借款機構不認真稽核學生資質,有身份證和學生證就能接幾千到幾萬的貸款。大學生沒有還款能力,還是要靠父母,但是借款機構都沒有調查一下學生的家庭背景,萬一父母也還不起怎麼辦?這既是對投資者的不負責,也是對大學生的不負責。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校園貸在二三本學校盛行。也許與自身自制力有關,但更多的可能是被糖衣炮彈迷惑了,月利率0.99%,一看之下好低。但是有點財經知識的人就知道,其實最後的借款利率高達20%,只是借款機構用複雜的話語掩蓋住了。金融知識的缺乏讓大學生處於危險之中。

當美國高學歷的博士們開始紛紛投身金融領域,這種不平衡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用本片我認為的一句經典話來結尾。“為什麼一個金融‘工程師‘的收入4倍甚至100倍於一個真證的工程師?真正的工程師建造橋樑,金融工程師構建夢想,當這些夢想變成噩夢時,卻要由其他人來買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