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秋晚登城北門》賞析

校園 閱讀(1.41W)

秋晚登城北門》

《秋晚登城北門》賞析

幅巾藜杖北城頭⑴,卷地西風滿眼愁⑵。

一點烽傳散關信⑶,兩行雁帶杜陵秋⑷。

山河興廢供搔首⑸,身世安危人倚樓⑹。

橫槊賦詩非復昔⑺,夢魂猶繞古梁州⑻。

譯文翻譯

一幅頭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獨登上城北門樓:西風捲地,百草凋零,滿眼秋色勾起我滿腹煩愁。

一點烽火,報傳著大散關口的敵情戰況,兩行雁陣,帶來了長安杜陵的秋意濃厚。

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頻頻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呵,倚樓間百感交集湧上心頭。

如今,已不再是當年橫戈馬上,軍中賦詩的光景,可時時刻刻魂繞夢縈的,仍是那古時的梁州!

註釋解釋

⑴幅巾:古代男子用絹一幅束頭髮,稱為幅巾。藜:草本植物,用它的莖做成的手杖叫“藜杖”。

⑵卷地:貼著地面迅猛向前推進。

⑶散關:即大散關,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

⑷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詩人用杜陵借指長安,長安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這裡又暗喻故都汴京。秋:在這裡既指季節,也有歲月更替的意思。

⑸山河興廢:指北方淪陷區至今還沒有收復。興廢,這裡偏用“廢”字。供,令人,使人。

⑹身世:指詩人所處的時代及自身的'遭遇。

⑺橫槊賦詩:意指行軍途中,在馬上橫戈吟詩。唐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建安之後.天下文士遭罹兵戰,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故其抑揚怨哀悲離之作,尤極於古。”

⑻夢魂:古人以為人的靈魂在睡夢中會離開肉體,故稱“夢魂”。梁州:古九州之一,這裡指關中地區。

創作背景

《秋晚登城北門》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主要是詩人登城所見所想。首聯敘出遊地點、時間及感受,點明題旨。頷聯抒寫自己遠望烽火、仰觀雁陣所興起的失地之愁。頸聯由失地而想到國家的命運與自身的遭際。尾聯寫自己對“橫槊賦詩”往事的追憶和壯志難酬的悲哀痛苦。此詩以詩人之“愁”貫穿全篇,感情激憤,意想沉痛。

這首詩寫於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詩人當時在四川成都。一天他拄杖登上了城北門樓,遠眺晚秋蕭條的景象,激起了對關中失地和要塞大散關的懷念。進而寫了這首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和憂國傷時的深情的詩。

長安這個漢唐故都,是華夏強盛的象徵,也是西北的政治、軍事中心之地。陸游急切地盼望南宋統治者能從金人手裡收復長安;他從軍南鄭,時時遙望長安,寄託其收復故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詩文賞析

《秋晚登城北門》主要是詩人登城所見所想,敘事與抒情的結合是這首詩最大的特色。頭兩句敘出遊地點、時間及感受,點明題旨。第二聯抒寫自己遠望烽火、仰觀雁陣所興起的失地之愁。第三聯由失地而想到國家的命運與自身的遭際。最後一聯寫自己對“橫槊賦詩”往事的追憶和壯志難酬的悲哀痛苦。全詩以詩人之“愁”貫穿全篇,感情激憤,意想沉痛,愛國熱情躍然紙上。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頭”,這句詩描繪了詩人的裝束和出遊的地點,反映了他當時閒散的生活,無拘無束和日就衰頹的情況。“卷地西風滿眼愁”是寫詩人當時的感受。當詩人登上北城門樓時,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風。“西風”是秋天的象徵,“卷地”,生動形容了風勢猛烈。時序已近深秋,西風勁吹,百草摧折,寒氣襲人,四野呈現出一片肅殺景象。當這種蕭條淒涼景象映入詩人眼簾時,愁緒不免襲上心來。“滿眼愁”,正是寫與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詩人在登樓前內心已自不歡,只有心懷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會引起愁緒。所以與其說是“滿眼愁”,勿寧說是“滿懷愁”。“滿眼愁”在這裡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說是詩眼。它既凝聚著詩人當時整個思想感情,全詩又從這裡生髮開來。這句詩在這裡起到了點題的作用。

“山河興廢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樓。”這聯詩句,抒發了詩人的憂國深情。作者在此發問:國家可興亦可廢,而誰是興國的英雄?時代可安亦可危,誰又是轉危為安、扭轉乾坤的豪傑?山河興廢難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腸百結。再看,自己投閒置散,報國無門,只能倚樓而嘆了。

這首詩邊記事邊抒情,層次清楚,感情激憤,愛國熱情躍然紙上。此外,如語言的形象,對仗的工整,也是此篇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