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北歐巖畫的風格特點有哪些

校園 閱讀(3.02W)

拉文特巖畫:屬於中石器時代藝術,巖畫主要分佈在北歐和西班牙的拉文特地區。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北歐巖畫的風格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北歐巖畫的風格特點有哪些
  北歐巖畫的風格特點

巖畫以表現人物、動物的運動為主要的特點,人物以剪影的效果表現出來,以拉長的四肢和誇張的動作表現人物的動勢。巖畫富有生活氣息。

由於歐洲北部氣候轉暖較遲,大約在公元前 6 000多年,這個地區的巖畫藝術才伴隨著狩獵民族的北移並承襲著洞窟時代的壁畫遺風,姍姍來到冰雪裸露的巖面上。雖然北歐巖畫藝術流行稍晚,但分佈範圍更為廣闊和綿長,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挪威、瑞典、芬蘭以及俄羅斯北部的奧涅加湖畔和白海沿岸都廣佈著這個時代的露天巖畫。同時,在時間延續上,北歐同南歐一樣,直綿亙到新石器時代晚期。

相對來說,由於北歐地理位置接近北極,氣候寒冷,進入中石器時代的步履緩慢,因此,人類的生產方式還延續著舊石器時代的傳統。所以,在北歐巖畫上,無論表現內容還是形式特徵,與南歐巖畫相比,都具有不同的精神傾向和風格脈絡。首先,從表觀內容上看,北歐巖畫多為形體較大的動物,比如熊、馴鹿、鯨魚、麋鹿等等。與南歐巖畫內容比較,人物形象明顯居於次要地位,其原因是北歐巖畫多為狩獵民族所作,他們是追逐著耐寒動物來到北歐的,還保持和承續著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生產方式。所以,儘管巖畫創作已在露天進行,但洞窟壁畫的傳統內容還不能馬上改變。北歐巖畫出現大型動物形象並居於主導地位的動因不外有二。一是仍出於舊石器時代的原始巫術意識。狩獵民族對這些大型動物在意念中具有一種矛盾心理,既想捕獲其為賴以生存的食品,又企圖安撫這些被宰殺的生靈,以求其寬恕,這是人類自然與自身的不可解脫的精神困境。因此,北歐巖畫上人類大量刻制被捕獲的動物,既是一種祈求佔有的方式,又是一種崇拜其魂靈的儀式。另外,北歐巖畫還具有指示的功能,即凡是有巖畫的地方,多是這些動物出沒之地,從北歐巖畫分佈的具體方位來看,這種推測令人置信。可見,巖畫的功用是與狩獵民族的生產活動同時發生的一種生產行為,進一步說,它是原始狩獵籲飛的一種方式,儘管是一種虛幻的精神佔有(生產)方式,但在原始人眼裡,它具有與體力圍獵動物同等重要的作用,因覊,巖畫的巫術功能就顯得更為神聖和嚴肅。

從形式特徵來看,北歐巖畫明顯表現出由承繼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窟壁畫的寫實性風格,逐漸向抽象裝飾意味演化的痕跡。其間表現出巖畫製作者對物象的概括能力和對抽象形式的創造能力。北歐巖畫多以刻畫為主,線條分明、輪廓確定。初起的寫實性巖畫,形象碩大,幾乎與動物等大,幾乎與動物等大,並多以一根線來完成對動物整體形象的塑造,所以,剪影式的側面形象居多。雖顯得呆板與規矩,但也許正是這樣,才表現出由寫實向抽象演進中的稚拙性和簡單化過程。大約在公元前 3 000多年,北歐巖畫的形象特徵開始出現抽象的裝飾意味,在麋鹿、魚等形象的輪廓內佈滿了疏密有致的經緯網路和莫名其妙的圖形。外部輪廓還是剪影式的寫實性刻畫,但明顯出現刻意轉折的稜角和痕跡。並且刻制的形象不如前期寫實性風格那樣碩大和粗獷,顯得精巧和生動。我們雖無以猜度其抽象的含意,但卻能感到人類已具有了很強的概括與綜合能力。

北歐巖畫不注重整體構圖而強調單體的動物形象刻畫,這與其沒有重大的記事意義有關。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整個歐洲巖函藝術的表現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除了內容上表現出晦澀難解外,在形式風格上走進了極為抽象化的符號階段。倘若追溯人類抽象藝術的初始源頭,恐怕新石器時代的巖畫可當之無愧。南歐伊比利亞半島的巖畫,不僅形象不易辨讀,而且在既往的生活中也難找到相對應的視覺原型。雖然還可以從最概括化的經驗意識中找到抽象符號的大致指意,但其純粹化的程度已經堪與象形文字相併置。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抽象巖畫,雖不象南歐抽象巖畫那樣不易辨識,但在更為規範的刻制中,已顯現出表意的符號特徵,而與此前不同的是,這種符號式巖畫增加了構圖意識,表現出具有節奏美感的整齊與統一。可見,新石器時代的巖畫走向符號化,是人類意識觀念發展的必然結果,不管其指向是文字還是抽象藝術,都說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已經到了抽象思維的層面。

縱覽歐洲巖畫藝術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認為,其表現內容所展示的歷史紀實性和巫術觀念性,是在新的社會生產形式和人類生活方式的基礎上發展的,其形式特徵所表現的由寫實向抽象直至符號化的過渡,也表明了人類思維意識由對客觀自然表象的'認識向主觀理性的深層轉化。因此說,歐洲巖畫藝術所表現出的精神意識和審美價值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表徵。

  巖畫的藝術風格

中國巖畫的藝術風格,和國外的巖畫既有許多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特點。在製作手法上大體上可分為刻、繪兩種。北方巖畫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種:①磨刻,線條無明顯的凹陷,畫面平整光潔;②敲鑿,用堅硬器物在岩石上敲擊出許多點窩;③線刻,似用金屬鑿頭勾勒出形象輪廓,然後掏深線條。作品風格具有粗獷、簡潔、明快的特點。南方巖畫的製作大都以紅色塗繪,顏料經取樣化驗,證明內含較多的鐵質,以赤鐵礦粉調合牛血等調合料較為可能。色彩穩定,經久不變。有用手指蘸著顏料繪製的,某些較大的圖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塗刷的。表現手法古拙獨特,畫人物大都不表現五官,只通過四肢位置以表現動作、體態和感情。畫動物亦僅重點刻畫出角、尾、耳等特徵部位,即可辨認出是何種動物。

中國巖畫在構思上天真純樸,反映出人類童年時代某種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願望。在造型上採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許多巖畫往往是一些相互不關聯的個別影象,即使是組成一幅畫面的,也經常是一個個圖形的重疊,而沒有近大遠小的透視關係,畫面採用垂直投影畫法,視線與物件最富特徵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體的正面顯示。巖畫在塑造平面圖形時,很善於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體的結構簡化到不能再簡的程度。沒有細節刻畫,大都不畫五官,這些粗製的圖形中,卻能描繪出生活的真實,顯示出活躍的生命力,其中以動物形象尤為生動。這種原始形態的藝術的特徵是,對於生活敏銳的觀察力,和藝術上粗獷手法渾然一體地結合在一起,這或許是許多巖畫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

  巖畫的分佈

荒古人類遺留在岩石上的畫面,最早的據說已有四萬年的歷史,綿延至現代的原始部族仍有製作,今天被人們發現的巖畫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分佈於歐洲、非洲、亞洲的印度和中國。

歐洲巖畫

集中分佈於地中海沿岸等地區,在洞窟、岩石遮蔽處、露天崖壁上較多。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早期是始於舊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中石器時代,屬於狩獵藝術,主要出現在洞窟中,巖畫的中心是在法國的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法蘭克一坎塔布利連地區。另外,在義大利、羅馬尼亞、葡萄牙和烏拉爾的卡羅瓦洞窟也發現有巖畫。晚期是由從事複雜經濟活動的人群所創造,從中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延續到有文字的歷史時期。也有人稱其為混合經濟社會的巖畫藝術,主要以露天巖刻為主,遍佈許多歐洲國家,其中心點位於歐洲南部伊北利亞半島、法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義大利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諸國。

歐洲巖畫的主要題材是動物,表現的動物形象常處在懷孕期,有的成雙成對畫在一起,有的動物旁邊刻畫著女性生殖器,或在附近有天然孔穴裂隙,反映了當時人們祈求動物繁殖的觀念。

非洲巖畫

遍佈於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埃及、衣索比亞、肯亞、利比亞、摩洛哥、莫三比克、奈米比亞、索馬利亞、南非、蘇丹、坦尚尼亞、辛巴威等國家和地區。雖然它不比歐洲史前巖畫古老,但.卻比大洋洲史前巖畫流傳得長久,時間在一萬年以上,是世界上巖畫延續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

根據風格藝術、石垢的色澤、所表現的動物種類、服飾及武器等差別,可分為四期:(1)古代水牛時期(約公元前9000一前3500年),以單獨動物、大動物群及絕種動物的寫實影象為代表,是古代狩獵生活的反映。(2)牧養公牛時期(約公元前3500一前1500年),以大型的寫實家畜影象,以風格化的大動物群影象為代表,包括大的公牛影象,有點風格化的細刻線,程式化的大型野生動物影象等等。(3)馬時期(約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2世紀),包括風格化的人物影象、馬拉的板車及大型馬車、鐘形樣式的服裝、風格化的公牛及其他家畜影象。(4)駱駝時期(約始於2世紀),在淺刻的駱駝影象中,以概括的幾何圖案居多,這一時期用簡單粗糙技術刻成的小型晚期影象,混合有題記和象徵性標記。非洲的撒哈拉巖畫,位於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邊界不遠的撒哈拉中部阿爾傑爾高原,是世界各國學者公認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史前藝術博物館"。

印度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