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教養的迷思讀後感

校園 閱讀(7.52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養的迷思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養的迷思讀後感

教養的迷思讀後感1

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呢?作者朱迪斯哈里斯經過很長時間的探索,給出答案不能!這當然很讓我們吃驚。不過,說實話,目前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功能都被誇大了,我們忙著用悲慘的童年解釋我們為什麼是目前這個不理想的狀態,我們通過指責或教導父母怎樣為父母(愛與自由,溫和而堅定)等等來緩解我們自身的焦慮,尤其是老師這個職業,經常做的就是分析,那個孩子有那樣的問題是因為他所處的家庭,他的父母不作為或者非常糟糕。但也許,這一切都是誤解呢?

作者在本書開始,先指出我們長期相信的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人格,這個觀點的支援證據不足。比如也許父母的基因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更大。並且,同一家庭孩子個性常有不同,有些家庭孩子性格甚至比較互補,但他們家庭氛圍是相似的。作者還用學語言為例,介紹移民的孩子們外語學習很少受父母影響。作者提出,我們的教養方式是文化的產物,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理論觀念指導。而孩子更多,是在同伴中接受影響。孩子會在家庭中學習到一些技巧和規則,當他到他所在的社會群體中,不能應用的會保留下來,他可能會發展出新的一套規則來適應環境。所以,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人格影響並不大。我一直很努力,想把我的孩子培養好。不過我跟他互動過程比較艱難。如果是孩子爸爸在場,更是舉步維艱。所以有時會有些絕望。但當我把孩子帶出去,他都異常聽話懂事。當我帶他去表弟家,表弟酷愛玩手機遊戲和IPad,他立刻就沉迷於此,整天跟他表弟搶著玩遊戲;當我帶他去他表哥家,表哥家很多書,他立刻變成小書蟲;當我帶他去給我陪讀,住民宿,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在旁邊,他又變得獨立懂事,完全不給我添麻煩。我也很驚訝,他會有如此迥異的表現。但看到這本書,我才確定,這一切很正常,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其實孩子在不斷摸索這個世界的規則,所以,不同的環境,他會有不同的表現。在父母面前唯唯諾諾的孩子,或許出門後膽大冒進。李天一犯罪時,跟他在家裡表現肯定不一樣。所以常常有少年犯罪,父母驚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的人啊!”這時我們責怪父母跟孩子隔閡太深,父母完全不理解孩子,這或許也是我們的一種偏見。書中甚至給了一個例子,有心理學家收養了一隻黑猩猩,讓它和自己的兒子完全一樣的待遇,希望看到黑猩猩經過人類的教化,能夠有不同。黑猩猩養到十九個月,實驗進行不下去了,因為他們的兒子被黑猩猩教化得十足“猩猩化”,會“嗷嗷”叫,行為動作都模仿他的猩猩兄弟。父母趕緊把猩猩送動物園,把孩子送幼兒園。(可憐的猩猩,從小包著紙尿褲,被當做人來養的猩猩,從此就被關在鐵籠子裡,它怎麼適應這個變化呢?)那麼,父母究竟能給孩子帶來什麼?父母影響孩子在家的行為,也為孩子提供知識和訓練,幫助孩子走出家門後能應付外面的世界。這才是父母最需要做的。所以我們中國有句古話,“慣子如殺子”。如果我們在家裡過分溺愛孩子,但孩子出門後面對的是另一個不能寵愛他,以他為中心的世界,他就會特別痛苦。那時就會出現很多情緒問題和心理問題。我們要教的是各種知識、社交技巧,管理情緒技巧等等。醫學世家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各種醫學知識,雖然不當醫生,也比別家孩子懂醫學常識。但是,孩子的性格,我們影響沒那麼大。

教養的迷思讀後感2

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斯撰寫的教養的迷思顛覆了我們傳統的觀點,即父母的教養決定孩子的未來。哈里斯認為,人的社會化、人格發展以及文化傳承不是由父母決定的,而是由孩子的同僚團體所決定的。孩子與同僚團體共享的世界是塑他行為和性格的地方,同僚團體決定了他以後會是什麼樣的人。

哈里斯同時認為:第一,父母對子女的人格塑造幾乎完全沒有影響力。子女的性格和行為之所以與父母相似,是因為子女從父母那裡遺傳到他們的基因。第二,子女社會化以及人格塑造的過程是在家庭以外的經驗中,也就是在他們與同僚共處的環境中完成的。第三,一個人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之所以傾向於表現出相似的行為模式,主要是因為基本傾向這麼做。無論你走到哪裡,你的基因是跟著你。但是與父母和兄弟姐妹相處的行為模式,只有與他們在一起時才有用處,孩子沒有必要將舊的行為模式帶到新的社會情景中,他們完全可以順應新的環境學習新的`行為模式。

孩子的成長受基因和環境的影響。基因如何影響青少年去選擇不同型別的同僚團體?基因會影響青少年的人格、智力、天賦等,如果基因讓孩子比較聰明,他就比較可能加入知識導向的同僚團體。攻擊性的少年通常和那些愛冒險尋求刺激的人在一起。所謂物以類聚。這種人格特質是由基因的成分在裡面的,所以當孩子去尋找跟他一樣的人做朋友時,他其實是在尋找跟他相似的基因的人。離婚父母的孩子比較可能離婚,完全是在於遺傳,而不是在於他們童年的家。雖然人格有一部分是遺傳的,文化卻不能遺傳。態度、信仰、知識和技術都是文化一部分,可是都不能靠著基因把它從一代傳到另一代。文化正常傳遞的方式是,從父母的同僚團體到孩子的同僚團體,不是從父母到子女而是從團體到團體。孩子認同他們的同僚團體,並依他們團體的常態行為來修剪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孩子成長影響至關重要,特別是孩子同僚團體的影響。像一個外國移民孩子大多數比父母更快的熟練使用當地的語言,發音和言談舉止很快被當地孩子同化,而並不像他們的父母那樣終生帶口音,甚至終身都無法學會使用當地語言。一個底層社會的家庭孩子搬到中產階級社群去住時,這家的孩子自然就變得跟中產階級的孩子一樣。因為學校中每一個人都這樣時,孩子就有附和大家的壓力,他們自己就有動機想要變得跟其他的同學一樣。

幾點啟迪:

不管是傳統認為的父母的教養決定孩子的未來,還是哈里斯認為的孩子的同僚團體決定孩子的性格和行為。其實這些理論都是建立在一種假設基礎之上的推論,並沒有像數學和物理那樣用準確的實驗來驗證。因此,他們這些理論學說都無法作為絕對遵 循的金科玉律。但是他們的這些理論學說給我們最大的啟迪是孩子的成長是受遺傳和環境影響的。這就告訴我們教育孩子一要重視遺傳。尋找配偶時,要挑選身體健康智商高的配偶,以獲取大概率的優秀基因。二是儘量給孩子一個物質有保障的家庭,並挑選一個好的孩子同僚團體,以保證孩子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因為你的家庭收入決定了孩子居住在什麼社群,讀什麼樣的學校,從而結交什麼樣的同僚。因此,為了下一代我們也得努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