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生物性汙染知識

校園 閱讀(2.42W)

輔導教案

生物性汙染知識

1.根據環境中汙染物的種類不同,可將汙染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常見的生物性汙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是病原體汙染的一種主要形式,控制傳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有地__________,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快群體免疫屏障的形成,從而有效地預防該種傳染病的流行。

3.預防超敏反應的首要條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據變應原的型別與性質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針對________變應原,要做好相應的呼吸道保護措施;針對________變應原,則要注意“病從口入”;針對________變應原,則要減少接觸或使用會引發過敏的物質;針對________變應原,要避免變應原進入體內。

4.生物由________經__________________傳播到另外的地方,損壞入侵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並影響當地的農、林、牧與漁業生產,造成經濟損失和生態災難,這個過程稱為生物入侵。

5.外物種的入侵途徑一般有三種: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靠自身的擴散傳播力或藉助於自然力量而傳入。

參考答案

1.物理性汙染 化學性汙染 生物性汙染 病原體汙染 變應原汙染 生物入侵

2.傳染病的流行 控制傳染 切斷傳播途徑 保護易感人群 預防接種

3.遠離致病的變應原 吸入性 食入性 接觸性 注入性

4.原生地 自然或人為途徑 生態系統 生物多樣性 人類健康

5.人為有意引入 人為無意帶入 自然入侵

1.什麼是科赫原則?

答案:科赫原則是確定傳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四條標準。具體如下:(1)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這種病原體,而健康人沒有;(2)從患者身上分離出的這種病原體能夠在實驗室培養和繁殖;(3)把從實驗室中分離出的病原體再注射到實驗動物體內,可以使該動物得與人同樣症狀的疾病;(4)從患病實驗動物體內分離出這種病原體,證明這種病原體還能夠在實驗室中繼續培養。

2.超敏反應有什麼特點?引起超敏反應的變應原與一般的抗原有什麼區別?

答案:超敏反應的特點是:第一,發病時出現功能性紊亂,但一般不出現嚴重的組織細胞損傷,且症狀出現快、消退快;第二,特應性是可遺傳的;第三,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個體對不同的變應原發生超敏反應;第四,具特應性體質的人對同一種變應原的易感性亦存在明顯的差異。

變應原是一類特殊的抗原物質,它與一般抗原相比最主要的區別是能引起某些具特應性體質的人產生以組織細胞損傷和功能紊亂為特徵的異常免疫反應。

3.外物種與入侵種的區別是什麼?外入侵種的擴散機制怎樣?

答案:外物種是指由原生地經自然或人為途徑引入到另外地區的物種。能造成危害的外物種稱為入侵種。

一般認為外物種的傳入擴散過程分為傳入、定植和擴散三個階段,但有人對此進行了更為細緻的劃分,如:傳入期、歸化期、促進期、擴散期、與本地生物互動期和穩定期等。雖然很多人承認入侵過程中存在“停滯期”,但有關停滯期出現在哪一個階段,也有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在傳入和定植之間“停滯”,而更多的人認為在定植和擴散過程存在“停滯期”。事實上,每一種入侵種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入侵特性,擴散過程也不盡一致,不可能用統一的模式準確闡明每一個入侵過程。

【例1】 下列不屬於生物性汙染的是( )

A.生物入侵 B.酸雨

C.赤潮 D.醫院汙水

解析:生物性汙染是指對人和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危害的生物。酸雨是化學性汙染。

答案:B

1.下列生物性汙染中屬於病原體汙染的是( )

A.甲型肝炎病毒 B.福壽螺

C.紫莖澤蘭 D.水葫蘆

【例2】 結核桿菌是結核病的病原體,近年因抗藥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類結核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關結核桿菌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結核桿菌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

B.結核桿菌抗藥性的產生是應用抗生素誘導基因突變的結果

C.接種卡介苗後,T細胞受刺激成為記憶細胞,產生相應的抗體

D.感染結核桿菌後,機體主要通過特異性細胞免疫的作用將其消滅

解析:結核桿菌是原核細胞沒有細胞核,只有擬核。抗藥性是選擇的結果,而不是誘導的結果。抗體是漿細胞產生的,不是T淋巴細胞產生的。機體感染結核桿菌後,主要通過特異性細胞免疫的作用將其消滅。

答案:D

2.艾滋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大殺手,下列有關艾滋病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獲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B. HIV主要攻擊人體內的T細胞,使人喪失一切免疫功能

C. 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質構成,但沒有核糖體

D. HIV在離開人體後還能存活很長時間,危害極大

【例3】 關於超敏反應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是機體再次受到相同變應原的刺激時發生的反應

B.是機體首次受到一種變應原刺激時就可以發生的反應

C.凡發生超敏反應的人,對變應原都可發生反應

D.超敏反應不會引起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

解析:超敏反應是指已免疫的機體再次接受相同變應原的刺激時所發生的反應,引起超敏反應的物質叫做變應原。機體首次受到一種變應原刺激時,產生的抗體吸附在某些細胞的表面,但是不能夠引起超敏反應,只有相同的變應原再次進入機體才能發生超敏反應。不同的人引起超敏反應的變應原是不同的,並不是對所有的變應原都可發生反應。超敏反應時,變應原就會與吸附在細胞表面的相應的抗體結合,使這些細胞釋放出組織胺等活性介質,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強、平滑肌收縮和腺體分泌增多等,會引起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但一般不出現嚴重的組織細胞損傷。

答案:A

3.變應原和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的區別主要是…… ( )

A.化學成分 B.分佈部位

C.作用機理 D.形成過程

【例4】 外物種入侵給我國的生態環境帶極大破壞。下列入侵種中屬於有意引種的是( )

A.紫莖澤蘭 B.薇甘菊

C.水葫蘆 D.豚草

解析:紫莖澤蘭是由中緬、中越邊境自然擴散進入我國的;薇甘菊是隨風力自然傳入我國的;豚草是隨交通工具無意傳入我國的;水葫蘆是20世紀初作為觀賞植物引入我國的。

答案:C

4.江蘇省農林廳於2004年12月9日向全省下達了緊急“剿殺令”——《關於切實做好加拿大“一枝黃花”防控工作的通知》。加拿大“一枝黃花”原產北美,最早於1935年作為觀賞植物引進,20世紀80年代擴散蔓延到河灘、路邊。它的根系極為發達易連線成片,一棵“一枝黃花”能結兩萬多粒種子,極易和其他作物爭光、爭肥,形成強大的生長優勢,對綠化灌林乃至棉花、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產生嚴重影響,並能改變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觀。下列有關“一枝黃花”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一枝黃花”屬於外物種,進入我國後將可能使我國生物多樣性銳減

B.“一枝黃花”成災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敵

C.為控制“一枝黃花”可以再從原產地引進其天敵

D.為控制“一枝黃花”應從本地尋找其天敵

參考答案

堂反饋

1.A 解析:B、C、D都屬於生物性汙染中的生物入侵,甲型肝炎病毒屬於病原體汙染。

2.B 解析: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於機體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可分為兩類,即先天免疫缺陷病和獲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就是一種獲得性免疫缺陷病。HIV主要攻擊人體內的T細胞,使人喪失一切免疫功能;HIV在離開人體後就不能存活。HIV是一種病毒,主要由RNA和蛋白質構成,沒有細胞結構。

3.B 解析:變應原刺激特應體質的人產生的抗體吸附在致敏靶細胞表面,而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的抗原分佈在血清等體液中。兩者的化學成分、作用機理和形成過程是類似的。

4.C 解析:“一枝黃花”屬於外物種,引入我國後由於沒有天敵、氣候適宜、繁殖率高等原因大量增殖,對我國生物的多樣性造成威脅。為控制“一枝黃花”應從本地尋找其天敵,不能再從原產地引進其天敵,從原產地引進其天敵可能是新一種入侵種。引進外物種一定要謹慎,引進前必須經過科學論證

高二生物特異性反應教案

設計

一、指導思想

新課程改革的實質是基於課程標準的改革。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基於課程標準的與評價。實施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旨在改善學習方式,優化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終身發展;旨在為教師的創造性教學提供巨大的空間,促進教學效益最大化。因此,基於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與評價,是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根本特徵。

本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就是力求實現基於《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實現標準、教科書、教學評價、課堂教學四位一體的教學。

1.通過分解標準和探明學情制定表現性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是國家對相關年段學生的學習內容與水平的期望,但內容標準並不等同於教學目標,因其在教學上不具有操作性。因此,科學分解內容標準是教師開展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為學生的後續學習提出建議以及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基石。本節課運用“一對多” 的拆解法分解課程標準。

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通過學生訪談了解學情,明確學生的知識經驗、能力基礎與價值觀念。

本教學設計將依據行為主義認知理論與格蘭倫的“ABCD表述法”,整合三維課程目標,限定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獲得路徑、發展層次、範圍、方式及變化效果,最終形成可觀察、可測量的教學目標。這是實現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和評價的關鍵。

2.基於教學目標開展符合邏輯條件的目標導引教學

“引起意向-明釋內容-調適形式-關注結果”是將課堂教學引向優質高效的關鍵途徑和邏輯條件 。本教學設計將實施“目標導引教學”:基於教學目標統領教學流程,優化教學過程;基於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提供學習支架,發展學科思維;基於教學目標設計並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及時調適學習過程,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3.基於教學目標和教學條件開展探究性學習

生物科學是在人們不斷探究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探究也是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學習生物課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於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科學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學設計使用的教材是由吳相鈺和劉恩山主編的必修3《穩態與環境》(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8月),教學內容屬第三章“免疫系統與免疫功能”中的第二節“特異性反應(免疫應答)”。該節的主要學習內容是淋巴細胞的起源、淋巴細胞的識別、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免疫接種。浙江省教學指導意見規定教學時數為2課時。本學習內容的特點是:

(1)概念多。本課涉及到的免疫物質有:MHC、MHC分子、受體、抗原、抗原-MHC複合體、抗體、(輔助性T細胞分泌的)多種蛋白質、白細胞介素-2、抗原—抗體結合物等;涉及的免疫細胞有:巨噬細胞、輔助性T淋巴細胞、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效應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記憶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致敏B淋巴細胞、效應B淋巴細胞、記憶B淋巴細胞等;涉及的免疫過程有:淋巴細胞的起源、淋巴細胞的識別、細胞免疫、體液免疫、主動免疫、被動免疫等。可見,本學習內容涉及的概念繁多,體系龐雜。

(2)難度大。本學習內容難度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學科知識深奧且有諸多未探明事項。免疫知識難度大,目前在學理上對免疫機制還並不完全清楚,這給教和學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二是涉及了多種知識型別。事實性知識,如淋巴細胞的起源;程式性知識,如建構特異性免疫概念體系的方法;圖式知識,如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圖解;概念性知識,如抗原、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等;策略性知識,如學習免疫知識的知識線索。如此眾多型別的知識一齊湧現,是難得一見的。三是知識體系結構複雜。各種免疫概念(過程)、免疫細胞、免疫物質交織在一起,使本學習內容頭緒繁多,要將這些知識結構化,難度是比較大的。四是生理過程抽象。不論是細胞識別,還是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過程,涉及了微觀環境的多種物質變化及多種變化途徑,加上課本靜態的呈現方式,對學習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五是學科思想方法豐富。本教學內容涉及了系統分析的思想與方法,模型的思想與方法,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思想,穩態的思想,觀察、比較和分析的方法,這些思想方法是學習本教學內容的靈魂,對學生思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與前後知識聯絡複雜。本學習內容與前後知識有著複雜的聯絡。與必修1中的知識聯絡主要有: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糖蛋白的種類與功能)、細胞質(溶酶體、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細胞增殖、細胞分化、細胞壞死與凋亡;與必修2中的知識聯絡主要有:基因的選擇性表達;與必修3的知識聯絡主要有:內環境的組成與穩態、非特異性免疫、免疫功能異常。除免疫功能異常外,其它都是前備性知識。

鑑於以上分析,本節教材2課時的教學任務分配如下,第1課時教學內容為細胞識別、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第2課時學習內容為淋巴細胞的起源、免疫接種等其它內容。這種安排便於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本教學設計是針對第1課時教學內容的。

三、學情分析

依據教材分析、教師經驗、最近發展區理論,對學情展開調查研究。以此明晰學生對本課時學習內容的知識經驗、能力基礎、興趣指向、學習難點、學習期望,是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採取適切的教/學方法、設計和優化教學流程的基礎。

本次對學情的瞭解,主要採用訪談法。訪談物件以學習成績為依據,有較好的代表性,訪談前要求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預習。訪談的幾個問題及探明的學情如下:

問題1:特異性免疫的基本過程是什麼?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特異性免疫的過程就是消滅病原體,經歷了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階段。

②特異性免疫的過程就是識別病原體,並消滅它們。

③特異性免疫的過程是先產生淋巴細胞,通過先進行細胞免疫後進行體液免疫消滅病原體。

可見,學生認為特異性免疫過程就是消滅病原體的過程。從廣義上說,這也不錯,但學生無法說出特異性免疫的基本過程是先識別後清除,這說明學生不清楚特異性免疫的機制。認為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是特異性免疫的兩個階段,更是錯誤的認識,或者說,對特異性免疫的途徑不清楚。

問題2: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識別病原體的物質是什麼?免疫細胞的識別能消滅病原體嗎?若病原體有數百萬種,則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也有數百萬種嗎?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都是用MHC來識別病原體的。

②巨噬細胞用MHC識別,T細胞和B細胞有受體和抗體識別。

③識別能消滅病原體。

④識別不能消滅抗原。

⑤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可能有多種,也可能只有一種。

可見,學生不能區分MHC與MHC分子,對病原體與抗原的關係也不清楚。對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的識別機制不清楚,對識別與清除的關係不理解,對不同免疫細胞的識別特點不理解。

問題3:細胞免疫涉及了哪些細胞和物質?這些細胞和物質有什麼作用?說說細胞免疫的順序?細胞免疫有什麼作用?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主要涉及的細胞)巨噬細胞、輔助性T細胞、毒性T細胞、效應毒性T細胞。

②(主要涉及的物質)MHC、多種蛋白質。

③(主要涉及了)MHC、受體、多種蛋白質。

④巨噬細胞能吞噬病原體,輔助性T細胞能產生多種蛋白質,毒性T細胞能與被感染的細胞結合。

⑤受體能與巨噬細胞結合,多種蛋白質刺激毒性T細胞。

⑥巨噬細胞吞噬病原體→巨噬細胞與T細胞接觸→毒性T細胞分裂產生效應毒性T細胞→效應毒性T細胞與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結合→消滅病原體。

⑦細胞免疫消滅病原體。

可見,學生對細胞免疫涉及的物質有了解,對細胞免疫的基本過程有大致瞭解。遺漏抗原-MHC的產生及作用,說明對巨噬細胞在細胞免疫中的作用很不清楚;對輔助性T細胞的作用、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的作用也不很清楚;對各種細胞的名稱敘述不準的根本原因是不瞭解這些細胞的作用;對細胞免疫的作用物件和特點不清楚。

問題4:體液免疫涉及了哪些細胞?哪些物質?體液免疫有什麼作用?說說體液免疫的過程?體液免疫能消滅任何病原體嗎?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主要涉及的細胞)巨噬細胞、輔助性T細胞、B細胞、效應B細胞、記憶B細胞。

②(主要涉及的物質)MHC、抗體、白細胞介素-2。

③體液免疫能消滅病原體。

④巨噬細胞吞噬病原體→巨噬細胞與輔助性T細胞結合→白細胞介素-2作用於B細胞→B細胞分裂產生效應B細胞和記憶B細胞→抗體消滅病原體。

⑤(體液免疫)能消滅任何病原體。

可見,學生對體液免疫的基本過程有大致瞭解。但對B細胞獲得抗原資訊的過程、致敏B淋巴細胞分裂分化的條件、效應B細胞的作用、抗體與抗原的特異性結合、巨噬細胞在體液免疫中的作用都不很清楚,對體液免疫的功能和特點不很清楚,不瞭解記憶細胞的作用。

問題5:特異性免疫的“特異”體現在哪些方面?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的聯絡是?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有什麼關係?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特異性免疫的“特異”體現在它們能消滅了特殊的病原體。

②特異性免疫能消滅抗原不能消滅的病原體。

③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一起消滅侵入人體的病原體。

④先細胞免疫,再體液免疫。

⑤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同時進行。

⑥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有巨噬細胞參與。

⑦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都有輔助性T細胞參與。

可見,學生對這些問題只有大致的模糊的瞭解,這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徵。從學生的回答看,他們不能說清楚特異性免疫的概念,對特異性免疫的過程和特點不清。對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關係,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關係不能作出比較正確的說明,關鍵是對識別與清除的機制不理解,更談不上找出學習特異性免疫的線索。

問題6:你還希望老師能提供哪些學習幫助?

①幫我們找一些有關免疫的學習資料,看不太懂課本。

②重點講解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最好有動畫讓我們看看。

③知識很多很亂,教我們整理方法。

④怎麼記住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

⑤概念很多,幫我們整理一下,能否做個概念圖幫我們總結。

⑥很多細胞的名字和作用都記不住,有什麼方法。

可見,學生還是有興趣學習這節課的內容的。他們希望老師能提供一些學習資源,拓展課堂學習空間。多采用媒體等教學手段,讓他們能身臨其境地直觀地學習。希望老師能為他們提供一些大的和小的學習線索,幫助他們形成知識結構。

四、確立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可對內容標準“概述人體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 進行如圖1的分解。

根據以上分解,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表述如下:

1.通過比較,用專業術語概述特異性免疫物件,說出病原體與抗原的關係。

2.通過觀察細胞模型,用專業術語說出巨噬細胞、輔助性T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B細胞、效應細胞與記憶細胞的名稱與作用,並區別MHC、MHC分子、抗原-MHC複合體、受體、抗體、抗原等物質及它們的功能。

3.通過觀看動畫、模型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用比較規範的學科語言準確概述以巨噬細胞為核心的非特異性免疫過程,以T細胞為核心的細胞免疫過程,以B細胞為核心的體液免疫過程。

4.通過比較與討論,準確說明特異性免疫的特點和意義。

5.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建構特異性免疫的知識體系,認同特異性免疫知識體系的構建線索,體驗合作、分享、尊重、互惠的學習意義。

五、重點和難點分析

依據學情調查結果以及特異性免疫概念體系結構看,特異性免疫過程處於核心地位,也最為抽象難懂。以特異性免疫過程為基點,向下看,免疫物質和免疫細胞是學習理解特異性免疫過程的知識基礎;向上看,只有理解了特異性免疫過程,才能理解特異性免疫的特點和意義。鑑於以上分析,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各類免疫細胞識別的物質基礎、物件和特點。

?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過程。

?形成正確的免疫觀和穩態觀。

教學難點:

?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

?特異性免疫知識體系的建構。

六、教法與學法

1.動機激發。學習心態的積極維持是保持學生課堂關注度的關鍵。本課時,將通過基於現實生活的問題情境匯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動畫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水平加工,激發內部動機,維持學習興趣。

2.情境教學。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引領學生思考,促進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問題鏈幫助學生對知識結構化,形成符合學科邏輯的知識體系,促成學生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3.模型方法。模型有提供觀念和印象的作用。通過模型的抽象、概括、組合和再組合的功能,為學生深刻理解識別與清除的過程及特點提供支援,發展學科思維;並讓學生體會模型方法是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4.合作學習。本課時內容概念眾多、體系複雜、抽象難理解,藉助同學間的智慧,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合作學習任務的完成和合作學習的評價反饋三個方面來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5.系統分析的方法。按照“識別—清除—穩態維持”的邏輯實施教學,實質是引領學生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開展學習。即先對特異性免疫進行解構,找出知識要素,然後再進行建構,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免疫觀和穩態觀。

6.板書結構化。通過板書結構化,使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課堂教學的設計程式、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板書中達到藝術性和科學性上的高度統一,以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並在教學中起導向和過渡的作用。

七、教學手段

1.媒體。媒體是本課時的主要教學手段。製作互動式動畫,呈現細胞模型和過程模型,促進學生的理解。用實物展示儀展示學生合作學習的成果,使之成為課堂生成的學習資源。這些能起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的作用。

2.板書。板書是本課時的重要教學手段。板書起到媒體展示、教師講解的總結、歸納、提煉的作用,對呈現並保持清晰的學習線索,促進知識體系的建構有重要意義。

3.學案。學案是本課時的輔助教學手段。主要是為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提供圖式資訊和問題導引,是合作學習的主要支架,對啟用課堂氛圍,提高學習積極性有重要意義。

八、教學過程

1.設計流程。

如圖2(見下頁)

2.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一:我們今天要學什麼?(新課匯入)

媒體:情境1——病原體侵入內環境畫面(圖片,只有內環境、病原體)

學生:觀看情境1。

教師:病原體突破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後進入了人體的內環境,人體若不能及時將它們清除,人體的內環境的穩態將被破壞而發生疾病。人體是如何清除這些侵入內環境中的病原體呢?

學生:靠免疫系統。

教師:你知道主要有哪些免疫細胞嗎?

學生:白細胞、淋巴細胞(T細胞、B細胞)等。

媒體:在情境中呈現巨噬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B細胞。

教師:這些細胞都能清除病原體,但清除之前要完成什麼過程?

學生:識別。

板書:如圖3。

媒體:呈現本節課的學習線索,如圖4。

設計意圖:基於現實生活的情境匯入,意在激發學習動機,引起學習興趣。通過師生互動,引出本節課的學習線索——如何識別與清除?引導學生開展基於問題的學習。再通過板書和媒體呈現,達到學習目標的強調與鞏固的作用,引導學生以學習目標統領自己的學習,並據此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

教學環節二:巨噬細胞如何識別?如何清除?

媒體:情境2——巨噬細胞的識別和清除(動畫,巨噬細胞、自身細胞、無抗原的病原體、有抗原的病原體,將巨噬細胞與另三種細胞的識別與清除過程做成動畫,並配以音樂和輕鬆詼諧的解說)。

學生:觀看情境2。

教師:指令學生閱讀課本中有關MHC分子標誌的簡介。閱讀提導:①MHC分子的名稱?②化學本質?③位置?④作用?

學生:閱讀課本。

師生互動:師生就上述4個問題進行交流,檢測自主閱讀的成果。

教師:巨噬細胞是如何識別病原體的?

學生:依靠自己的MHC識別對方的MHC。

教師:MHC還是MHC分子?對方都有MHC分子嗎?

學生:觀看螢幕(巨噬細胞識別與清除)模型,自己的MHC分子,對方不一定有MHC分子。

教師:MHC是基因,MHC分子是糖蛋白,有些病原體沒有MHC分子。MHC與MHC分子有區別。

板書:如圖5。

教師:巨噬細胞識別病原體後,靠什麼清除病原體?都清除了嗎?

學生:溶酶體中的酶,有些清除不了。

教師:清除不了的,巨噬細胞有沒有處理?產生了什麼?這有什麼意義?

師生互動:圍繞上述問題師生展示互動,明確呈示了抗原的概念,呈現了抗原-MHC複合體,明確巨噬細胞把它呈現在細胞膜上的意義。

板書:如圖6。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將靜態的複雜的識別與清除過程,直觀又略帶搞笑地呈現出來,意在引起興趣,丟擲問題,解決學習重點。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課本,能帶著問題閱讀,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師生互動以及板書的結構化和強化,落實教學目標2。

教學環節三:T細胞如何識別?如何清除?

媒體:情境3——T細胞的識別(動畫,展示細胞毒性T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識別抗原-MHC複合體的過程,並配以音樂和輕鬆詼諧的解說)。

教師:兩種T細胞依靠什麼識別?識別什麼?

學生:受體,抗原-MHC複合體。

教師:這種識別有什麼特點?體現在哪裡?

學生:有特異性,一種T細胞表面只有一種受體,受體與抗原-MHC有一一對應的關係。

教師:這樣人體內應該有許多種T細胞。

板書:如圖7。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呈現出兩種T細胞的識別過程,為學生提供T細胞識別的觀念和印象。在此基礎,通過教師的設問,驅動學生深度思考:誰來識別?識別物件?識別特點?並通過師生互動以及板書的結構化和強化,從而解決教學重點,落實教學目標2。

媒體:情境4——細胞免疫(動畫並配有解說,分步展示細胞免疫過程)。

教師:T細胞依靠什麼清除?清除了什麼?不能清除什麼?

學生:依靠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清除,清除了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不能清除細胞外的病原體。

板書:如圖8。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將細胞免疫過程分步呈現,通過過程的解構為學生提供T細胞識別的觀念和印象。通過教師的設問,驅動學生深度思考:誰來清除?清除物件?清除特點?並通過師生互動以及板書的結構化和強化,從而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落實教學目標3。

學案:[合作學習一] 構建細胞免疫的概念圖。教師把課前準備好的小紙片(紅色的小紙片上印有細胞免疫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細胞,白色小紙上印有連線兩個細胞的關連詞)發給學生,提出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學生4-6人一組,在學案上用小紙片合作構建細胞免疫的概念圖。

教師:不斷巡視、參與各小組的學習,並收集一些學習小組製作的概念圖用攝像頭拍下來,作為課堂生成的學習資源。

師生互動:教師組織生生互評,得出正確的模型。

教師:為什麼把這個過程叫做細胞免疫?

師生互動:免疫的是細胞,被免疫的也是細胞。媒體呈現細胞免疫的概念。

教師:還有什麼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有抗原-MHC複合體的巨噬細胞的去向,細胞毒性T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識別的抗原-MHC複合體是否相同等問題。

設計意圖:動畫直觀易懂,但極易流於膚淺,學生是否真正懂了呢?動畫是對細胞免疫過程的解構,學生是否從整體上掌握了細胞免疫的過程呢?要探明學生的掌握情況,無疑合作學習和模型建構不失為好方法。通過學生的集體智慧相互啟發,在動手做模型、相互評價模型的過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細胞免疫的過程,掌握細胞免疫的概念。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維持學生積極的學習心態,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深水平加工,還能引導學生在不斷地重組和反思中,完善細胞免疫的知識結構,突破教學難點,落實教學目標3和5。

教學環節四:B細胞如何識別?如何清除?

媒體:情境5——體液免疫(動畫並配以解說,分步展示體液免疫的過程)。

教師:B細胞依靠什麼識別?識別什麼?

學生:受體,抗原。

教師:B細胞依靠什麼清除?清除什麼?

學生:抗體,抗原,但需要輔助性T細胞產生的白細胞介素-2刺激致敏的B細胞,B細胞才能產生抗體。

教師:B細胞不能清除什麼?

板書:細胞內的病原體。

板書:如圖9。

教師:抗原和抗體結合後,病原體有沒有最終被清除?怎麼辦?

學生:巨噬細胞再次吞噬、消化。

媒體:呈現體液免疫的概念圖。

師生互動:教師組織學生完成概念圖。

教師:為什麼把這種免疫方式叫體液免疫呢?

學生:抗體在體液中,抗原也是體液中的。

媒體:呈現體液免疫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將體液免疫的過程逐步展示出來,這是解構的過程。通過師生互動,檢測學生的對動畫的理解情況,並通過板書把學習結果得以強化,幫助學生將知識結構化。概念圖需要學生將直觀的細胞模型轉換為更為抽象的過程(文字)模型,進一步起到鞏固、提煉、結構化的作用。最終形成正確的體液免疫的概念,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落實了教學目標3和5。

教學環節五:你學會了嗎?(總結與拓展)

媒體:情境1——病原體侵入內環境畫面(圖片,有內環境、各種免疫細胞、病原體有位於體液中的也有組織細胞中的)

教師:利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討論人體可通過哪些途徑消滅這些病原體。

學案:[合作學習二] 呈現情境1的圖片,並呈現所有可能的途徑,① 巨噬細胞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將病原體徹底分解。② 巨噬細胞識別、處理病原體,將抗原-MHC複合體呈遞在細胞表面。③ 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清除被病原體感染的宿主細胞,使病原體失去藏身之所。④ 效應B細胞產生抗體,與抗原特異性結合,使之失去活性。學生按要求4-6人一組開展合作學習,討論各種可能性。

師生互動:各小組彙報討論結果,教師組織全班學生互評。以病原體進入人體後的各種免疫途徑為中心,釐清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關係,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的關係,說明免疫系統作為一個系統的各種免疫反應機制。

教師:還有什麼問題呢?

學生:學生可能提出各種問題,如,記憶細胞有何作用?人體能否對所有的病原體都能免疫?若人體能對所有病原體都能免疫,人為何會得病?等。

教師:組織學生思考,師答或生答。

媒體:呈現課外學習資源:免疫學資訊網、37℃醫學網、生物谷網:醫學免疫學、綠谷生物網。

設計意圖:學習一個複雜的系統,解構是種好方法,可集中力量各個突破,但它的缺陷也是明顯的:使知識處於“點”狀,知識間的聯絡尚未建立,這不利於知識的儲存和運用。設計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利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對複雜的系統進行建構,以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一節課的內容學完了,也有必要對學情進行檢測。因此,再次回到新課匯入的情境1,提出問題後,再通過合作學習,在模擬的情境中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而為了使討論更充分更長久,選擇了學案作為學習的載體。合作學習結束後,教師進一步問學生是否還有問題的目的,是想暴露學生更多的問題,也是想進一步啟用學生的思維,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免疫觀和穩態觀:免疫不是萬能的,珍愛生命,正確的生活態度和習慣是健康的基礎。通過這些舉措,可以較好評價本節課所有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

向學生推介課外學習資源,一方面是想向學生傳遞這樣的一種理念:學習是無止境的,老師也不是萬能的。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更好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評價

1.過程性評價:見設計流程(圖2)。

水和無機鹽的平衡和調節

第2課時 水和無機鹽的平衡和調節

知識精華

來 源 排 出調 節

水的平衡和調節

飲水、食物物質、代謝由腎、面板、大腸排出神經調節、激素調節

鈉鹽的平衡和調節

主要來自食鹽主要經腎、其次由汗液、糞便排出醛固酮(鹽皮質激素)調節

鉀鹽的平衡和調節

食物主要經腎、其次未吸收的隨糞便排出醛固酮調節

意義:水和鈉鹽在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穩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由於人在高溫條件下工作,劇烈運動或某些疾病(劇烈嘔吐、嚴重腹瀉)時,會丟失大部分的水和無機鹽,影響血壓、心率的穩定。

鉀在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穩定方面、心肌舒張、興奮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謝廢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於水、鹽調節的幾個問題:

1)尿激素的釋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應有三:促進鈉的重吸收、促進鉀的分泌排出、促進水的重吸收。

題例領悟

例1:某人患急性腸胃炎,嚴重腹瀉,並且出現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四肢發冷等症;要緩解以上症狀,應:

A、輸入生理鹽水。 B、口服生理鹽水。

C、口服鉀鹽水。 D、輸入醛固酮。

解析:題意中出現的症狀是缺少水和鈉鹽,其次輸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體內K和鈉離子的排出特點相比,不同之處是:

A、多吃多排 B、少吃少排 C、不吃不排 D、不吃也排。

解析:鉀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鈉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人體內的水的主要來源及排出主要途徑是: ( )

A、來自飲水,食物和由腎排出。

B、來自飲水,食物和由面板排出。

C、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肺排出。

D、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大腸排出。

2、離子態的無機鹽(如血液中的鉀、鈣離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

A、細胞結構物之一。

B、維持細正常生理功能

C、維持細胞的形態。

D、調節細胞內的PH值。

3、下列有關人體內水分調節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大量飲水,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覺中樞興奮,則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則尿量增加。

D、細胞外液中滲透壓降低,則尿量減少。

4、調節無機鹽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

A、抗利尿激素 B、醛固酮 C、腎上腺素 D、甲狀腺素。

5、下列僅屬於水分排出的途徑的是:( )

A、腎排出 B、大腸排出 C、面板排出 D、肺排出。

6、不能對腎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進作用的是:( )

A、滲透壓升高。 B、抗利尿激素升高

C、血漿滲透壓升高。 D、醛固酮升高。

二、簡答題:

7、下圖為腎單位結構模式圖。據圖回答問題:

1)當人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過鹹的食物時,通過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分泌的 促進( ) 和( ) 對的重吸收,減少尿的排出,使細胞外液滲透壓恢復正常。

2)當血鉀升高或降低時,可直接刺激 ,使 的分泌量增加,從而促進( ) 和( ) 對 的重吸收和對 的分泌,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3)通過顯微鏡檢查發現構成腎小管的細胞線粒體較多,起生理意義是 。線粒體所需的能源物質和氧氣由( ) 提供,產生的二氧化碳由( )________ 帶 走。

自我評價答案

一、選擇題:

1、A 2、A;3、C;4、B;5、D;6、A。

二、簡答題

1、抗利尿激素 1 腎小管 2 集合管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第一章 第一節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說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簡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機制。

3.列舉生活中不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例項,討論、分析濫用抗生 素的危害。

4.認同應合理使用抗生素。

過程與方法方面:

本節課主要採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並通過瀏覽網站資料 來了解當前人們在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開激烈的討論.瞭解抗生素的史話以及作用機理.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學習、蒐集資訊和處理資訊 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培養學生關愛社會,關愛人們健康.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

【重點】

1.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例項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學難點】

濫用抗生素的例項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學方法】

講授法和學生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師: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日常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例項和危害。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抗生素素用法的認識。每位學生提出自己對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個討論。

教師:展示電視廣告中一些關於抗生素藥物的一些內容,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某同學患感冒後,打點滴。第一次,用的青黴素,第二次,還是用的青黴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 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認為多了好得快。以此例項,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

學生分組探究學習結束後,進行交流。解答以下問題並展示:

1.抗生素史話

(1)青黴素的分子式

學生通過看課本,熟練掌握青黴素的分子是 的具體寫法。

(2)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學生看課本討論)

a.細菌的結構

b.作用機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過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滅他們的目的。

2.合理使用 抗生素

(1)學生討論細菌產生抗藥性的示意圖,並提出自己的認識 和觀點。

(2)對教材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例項

3.對如何保健,少用藥。或不用藥展開討論。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過本節課的探討,學生 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板書設計】

【隨堂練習】

1.在日常生活中,對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黴素

B.把劑量加大,好得快

C.根據情況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時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發酵工程,可以是產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發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無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質。

C.抗生素能對 付所有的病原體。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機理是

A.分解蛋白質,為細胞的繁殖提供營養。

B.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謝過程,從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

C.是為了 保證細胞的活性

D.為細胞進行新陳代謝提供營養物質。

【佈置作業】做學案上的練習題

【教 學反思】

抗生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藥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達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樣。有些人主張多用多好,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觀點各異。通過一節課的討輪和探究,學生對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個合理的認識。

《其他植物激素》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3.3《其他植物激素》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題第三 第3節 其他植物激素

教 學

目 標1.列舉其他植物激素。2.評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3.嘗試利用多種媒體,蒐集並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資料。

教方學法講述與學生練習、討論相結合

重點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難點

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教具

一、其它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幾種植物激素的合成、分佈和生理作用

植物激素

主要合成部位

分佈

生理作用

赤黴素

生長中的種子和果實、幼葉、根和莖尖

較多存在於植株生長旺盛的部位,如莖端、嫩葉、根尖、果實和種子

調節細胞的伸長、促進蛋白質和RNA的合成,從而促進莖的伸長、抽薹、葉片擴大、種子發芽、果實生長,抑制成熟和衰老等

細胞分裂素

根、生長中的種子和果實

主要分佈於進行細胞分裂的部位,如莖尖、根尖、未成熟的種子、萌發的種子、生長著的果實

促進細胞分裂,誘導芽的分化,促進側芽生長,抑制不定根和側根形成,延緩葉片的衰老等

乙烯

成熟中的果實、衰老中的組織、莖節

各器官都存在

促進細胞擴大,促進果實成熟,促進器官脫落等

脫落酸

根冠、老葉、莖

各器官、組織中都有,將要脫落或休眠的器官和組織中較多,逆境條下會增多

抑制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表現為促進葉、花、果的脫落,促進果實成熟,抑制種子發芽、抑制植株生長等二、植物激素調節劑的應用植物調節劑: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髮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稱為植物調節劑。

教學過程1.提示: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例子較多,以下是部分例子。用GA(赤黴素類)打破萵苣、馬鈴薯、人蔘種子的休眠;促進莧、芹菜等的營養生長,增加產量。用NAA促進甘薯、黃楊、葡萄的生根;對蘋果、鴨梨進行疏花疏果,促進脫落;對棉花進行保花保果,防止脫落。用乙烯利促進黃瓜、南瓜的雌花分化;促進香蕉、柿、番茄的果實成熟。施用矮壯素(生長延緩劑)防止棉花徒長、促進結實。2.提示: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靈活回答。番茄、香蕉、蘋果、葡萄、柑橘等在生產實際中可以應用乙烯利催熟。3.提示:植物生長調節劑使用得當,不會影響產品品質,甚至可以改善品質。例如,適當施用GA可以提高葡萄品質。如果使用不當,或片面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則有可能影響產品品質。例如,用2,4-D處理番茄增加座果後,如果不配合整枝施肥,會出現果實多而小的情況;為提早上市而採摘遠未成熟的柿子再催熟,其果實品質就不一定好。【自我診斷】●基礎題1、下列對植物激素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它在植物體內含量極少 B、它對植物生命活動具有調節作用C、它是植物體一定部位產生的 D、它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2、把成熟的蘋果與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於蘋果放出了( )A、 乙烯 B、赤黴素 C、脫落酸 D、細胞分裂素3、植物激素是指( )A、活細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調節物質 B、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高效調節物質C、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 D、細胞合成的具有調控代謝功能的物質4、下列關於植物激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A、赤黴素能促進細胞伸長 B、細胞分裂素存在於植物體任何部位C、乙烯是一種氣體激素 D、脫落酸能抑制細胞分裂和種子萌發5、細胞分裂素不存在於( )A、莖尖 B、根尖 C、成熟的果實 D、萌發的種子6、能夠延緩葉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 )A、 生長素 B、赤黴素 C、細胞分裂素 D、脫落酸7、下列除哪種激素外,都能促進植物生長( )A、 生長素類 B、赤黴素 C、細胞分裂素 D、乙烯8、在植物的生長髮育過程中起調節作用的激素是( )A、生長素 B、赤黴素 C、多種激素 D、乙烯9、植物激素的種類很多,其中發現和研究最早的是 。最早用實驗證實該物質確實存在的科學家是 。此外,目前公認的其他4種植物激素是 、 、 、 。●拓展題植物開花受開花激素的影響。如下圖所示光周期(日照長短)誘導植物開花激素的產生以及影響開花的實驗,圖中植物去掉了頂端的全部葉子,A、D植株分別接受長日照、短日照;B、C植株方框內為受短日照處理的部分。(1)對照實驗,A、D可說明該植物屬於 (長日照、短日)照植物。(1)根據B、C實驗,填寫實驗報告中的有關內容:測試專案、結果分析、感受光周期的部位(葉、頂端)、接受誘導產生開花激素的部分、(葉、頂端)開花激素作用的部分(葉、頂端)測試專案結果分析感受光周期的部位(葉、頂端)接受誘導產生開花激素的部分(葉、頂端)開花激素作用的部位(葉、頂端)(3)依據以上所有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4)借鑑“生長素的發現”的科學實驗方法。設計一簡單的'模擬實驗,證明B株產生的開花激素可使A株條下的同種植物開花。第一步:切取一小段B株帶葉枝條放置在瓊脂塊上一段時間。第二步: 。預期結果: 。對照試驗: 。預期結果: 。●基礎題 1、D 2、A 3、B 4、B 5、C 6、C 7、D 8、C9、生長素 荷蘭的溫特 赤黴素 細胞分裂素 脫落酸 乙烯●拓展題(1)短日 (2)葉 葉 頂端 (3)短日照可誘導菊花的葉產生開花激素,進而影響開花 (4)將長日照植物條下的菊花枝條切口,再將含開花激素的瓊脂塊放在切口上 開花 將長日照條下的另一株菊花枝條切口,再將不含激素的瓊脂塊放在切口上 不開花

  動物疫病的控制

目標的確定

自19xx年瘋牛病在歐洲爆發以 來,口蹄疫、禽流感等各種動物疫病已經給世界經濟造成重大損失,給人類的健康和社會的穩定帶來極大 的威脅,因此,本節“動物疫病的控制”是目前社會上廣泛關注的話題。作為一位當代公民,瞭解動物疫病的定義、型別 和傳播途徑,認識動物疫病的嚴重危害,認清動物疫病爆發時相關人員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節的重點是學習防治動物疫病的措施,培養 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本節的內容與社會聯絡非常緊密,因此,結合社會生活學習防治動物疫病的措施,模擬如何在動物疫病爆發時採取措施是相當重要的,也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問題能力的較好途徑。

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實施程式

教學

內容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來以20xx年發生在我國和世界其他國 家的禽流感和1985年發生在歐洲的瘋牛病為例,指出動物疫病已經嚴重影響 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我們必須瞭解和關注。

教師展示下列資料:

① 錄影展示瘋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動物疫病的片段。

② 展示各種動物疫病的圖片及資料。

提出問 題:

(1)你對動物疫病有何看法?

(2)請舉例說出當地比較嚴重的動物疫病及其危害。 學生觀看、思考。

學生討論回答。引導學生注意社會、生活和課堂學習的聯絡。

從視覺上和事例上給學生以感受,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

引起學生關注身邊的動物疫病,感受動物疫 病的危害。

型引言:根據以上的資料和討論,我們知道,動物疫病的傳播是全球性的,如果不嚴加控制,勢必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給人 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瞭解和關注動物疫病。請閱讀教材內容,並思考下 列問題:

(1)什麼是動物疫病?

動物疫病是指如不及時治療和控制就會造成流行和爆發的某些動物的疾病。

(2)動物疫病可以分為哪些型別?

動物疫病可分為傳染病和寄生蟲病。

(3)動物疫病會造成哪些嚴重的危害?

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討論(可舉出具體的事例或資料):

① 對動物本身造成什麼危害?

② 對人和其他動物 造成什麼危害?

③ 對 社會經濟發展會造成怎樣的損失?

④ 對社會穩定有什麼影響?

( 4)動物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是什麼?

流行的基本環節有三個: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閱讀教材,獲取資訊。

討論、回答。

閱讀教材,瞭解動物傳染病和動物寄生蟲病。

討論。

回顧國中所學過的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並進行類比和回答。培養學生直接從教材中獲取資訊的能力。

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從社會中獲取資訊,真正認 識到動物疫病的危害。

治引言:瞭解動物疫病的嚴 重危害,學習動物疫病的種類和動物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是為了更好地防治動物疫病,避免給人類造成更大的危害。

教師提問:請思考,有哪些防治動物疫病的措施?(提醒學生可以根據 從新聞媒體上獲取的資訊,以及控制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入手回答)

引導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動物疫病的防治措施”並回答討論中的兩個問題。

從資料分析中教師 引導學生認識到:動物疫病的防治僅僅做到在疫病已經發生時再進行防治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建立起防治動物疫病的機制,包括未發病時所採 取的機制(檢疫機制、養殖和管理機制)。這些機制都應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上。

當動物疫病爆發時,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些措施與當地的政府官員和其他人都有關係,並涉及到一些人的經濟利益,如何處理好職責、義務和不同人利益之間的關係,是成功防治動物疫病的重要前提,下面的情景角色扮演活動給了我們一些重要的啟示。學生討論回答。

根據已學過的控制傳染病的基本知識,結合社會上已經採取的措施,總結出防治動物疫病的措施。培養學生將已學知識與社會經驗結合的能力。

引入“到社會中去”的教學。

去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情景角色扮演活動,在活動之前提出問題和建議,並給學生一定的討論時間。

(1)從你扮演的角色出發,你應該採取什麼措施?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麼?會給自己的生活和經濟利益帶來怎樣的影響?

(2)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可以提出你 的反對或補充意見。

(3)全班應在討論的 基礎 上達成防治突發的動物疫病的共同措施。

教師最後介紹我國2004年2~3月爆發禽流感後所採取的各種措施,並進行總結。學生分別扮演養雞場場主、鄰近養雞場場主、當地的普通百姓、購進 活雞從事食品生產的商人和地方官員在爆發動物疫病時所採取的態度、行為和措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動物疫病的防治與我們每個人的努 力有關,必須在大家全力參與下, 並協調好不同人利益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防治動物疫病,從而培養學生做一個有社會責任心的現代公民。

用現實中的事例進一步加深學生防治動物疫病的印象。

5.5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導學案

5.5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導學案

學習目標:

1.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舉例說明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3.闡述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4.設計並製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

5.認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關注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學習重點: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一.導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抵抗力穩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恢復力穩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一方面要控制對__________的程度,對生態系統的理由要適度,不應超過__________;

(2)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__________投入,保證生態系統__________的協調。

(二)預習自測

1.生態系統的結構越複雜,其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A.處在同一營養級的生物種類繁多 B.能量可以通過其他食物鏈傳遞到頂級

C.某營養級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營養級生物代替D.能量流經各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

2.保護草原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有效措施是

A.開墾草原,改牧場為農田B.禁止狩獵,引入食草動物

C.保護植被,實行適度放牧D.提倡狩錯,擴大放牧數量

3.人們為了防止鳥吃草籽,把一片草地用網罩起來,結果卻使食草昆蟲大量繁殖,草葉幾乎被吃光,這是破壞了

A.生態系統 B.生存環境 C.生態平衡 D.食物鏈

4.資訊傳遞在農業生產上有許多方面的應用,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提高農產品的產量 B.提高出畜產品的產量

C.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D.可以提高農業害蟲的繁殖能力

5.利用電子儀器產生的與蜜蜂跳舞相同頻率的聲音。當蜜蜂感受到這一資訊後,就會飛到花園採蜜,這是利用什麼資訊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A.物理資訊 B.化學資訊 C.營養資訊 D.行為資訊

(三)合作探究

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概念的理解

(1)包括兩個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態系統維持相對穩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構穩定決定功能穩定。

特別提醒:

a.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靠生物群落內生物間的關係,主要是捕食及種群內的種內競爭實現的。

b.結構相對穩定是指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種類及數量一般不會有太大變化。

c.功能相對穩定是指物質輸入與輸出及能量輸入與輸出的相對平衡。

2.生態系統穩定性

(1)抵抗力穩定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響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恢復力穩定性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響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兩穩定性表現之間的關係:反相關

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較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較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係:

非 生 物 環 境 無機環境

結構穩定 分解者

生態系統 決定 生產者 消費者 生物群落

穩定性 功能穩定 能量流動

渠道 食物鏈(網)生物 物理 化學

物質迴圈 降解 降解 降解

淨化作用

構成 抵抗力 決定 自我調節能力

恢復力 決定

3.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1)生態系統的反饋調節

○1含義:當生態系統某一成分發生變化的時候,它必然會引起其他成分出現一系列的相應變化,這種變化又反過來又反過來影響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的現象。其中包括正反饋和負反饋,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

○2負反饋調節

作用: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是生態系統達到和保持平衡和穩定。

結果:抑制和減弱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化。

例項:森林中的食蟲鳥和害蟲的數量變化

鳥數量增加

鳥數量下降

鳥食物增加 鳥因飢餓死亡 鳥吃少量害蟲 鳥吃大量害蟲

害蟲減少

害蟲增加

○3正反饋調節

作用:使生態系統遠離平衡狀態

結果:加速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化

例項:若一個湖泊受到了汙染,魚類的數量就會因為死亡而減少,魚體死亡腐爛後又會進一步加重汙染並引起更多的魚類死亡。因此,由於正反饋的作用,汙染會越來越重,魚類的死亡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食蟲鳥和害蟲的捕食關係曲線可表示為:

種 a

數 b

時間

A代表害蟲 兩者相 數量相

B代表食蟲鳥 互制約 對穩定

(2)自我調節能力的大小

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網1自我調節能力

越多

越少

特別提醒:

a.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大有小,抵抗力有高有低,恢復時間和速度各異。

b.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是無限的。外界干擾因素的強度超過一定限度,其自我調節能力會喪失,生態系統難以恢復。

5.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的比較

抵抗力穩定性恢復力穩定性

概念

影響因素

聯絡

圖示如下:

定 抵抗力穩定性

恢復力穩定性

營養結構複雜程度

二.課堂鞏固

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角度來分析下列短文說明了什麼?

澳大利亞為發展畜牧業,從歐亞大陸引進大批黃牛,但清除牛糞的蜣螂卻沒有引入。因此千萬頭牛每天排出的幾億堆糞汙染了草場,使綠色草原出現一塊塊禿斑,蒼蠅滋生,危及家畜,草原生態系統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後來生物學家立足於改善食物鏈,從其他國家引入了若干種蜣螂,在草原上放養。這些蜣螂將牛糞滾成球團,推運到地下,清除了汙染,肥沃了土壤,促進了牧草的生長。幾年後,草場生態系統得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