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異地會考是推動教育公平的有益實踐

校園 閱讀(2.76W)

會考招生政策是各學校錄取學生的重要工作程序,大家都瞭解會考招生政策?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18年會考招生政策,希望能幫到你。

異地會考是推動教育公平的有益實踐

  異地會考是推動教育公平的有益實踐

據《新快報》報道,廣州異地會考政策今年起全面實施,只要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均能報考公辦高中。異地會考資格申報將於3月上旬啟動,主要條件為合法穩定職業、合法穩定住所以及社會保險(含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公辦高中招錄非戶籍考生的比例為8%。

時至今日,外來人員和當地居民之間在權利上還存在著不平等的地方,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這其中比較嚴重的是教育權利的不平等,由此又衍生了諸多社會問題,比如留守兒童的問題,引發了較為嚴重的後果,引人關注。很顯然,讓外來人口的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享有公平的教育權,是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關鍵。然而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面臨諸多主觀和客觀的困難。

主觀上,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使得相當一部分城市居民,將其享有的一系列權益,看做是特權,不容他人染指,這種狹隘的觀念,卻也構成一部分的民意,反映到部分官員的行政理念中。客觀上的困難則更加直接,存量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大量地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本地學童的就學必然會受到影響,而他們的利益也應該受到尊重。

這樣的格局,註定了公平享受教育資源的改革只能是漸進的。首先,我想無論是相關的部門和官員,以及城市居民,都要樹立平等的觀念。平等是我們這個社會極為重要的價值,是最高的價值之一,堅持和維護這個價值,每個公民從長遠地來看,都會受益。因此,我們既要承認不平等是客觀存在的,但一定也要承認,不平等是不正常的,太多的、太嚴重的不平等令我們每個人蒙羞。只有每個人具有這樣的認識,形成共識,教育不平等的問題,以及其他種種社會問題,才有解決的希望。

其次,要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儘可能地在實踐中推動平等。廣州異地會考政策的實施,就是這樣一種實踐,值得肯定。現實中,一些客觀條件的變化,有利於這一政策的實施。

在之前三年的試點中,顯示出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外來人口子女報考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報考總人口卻在持續減少。這意味著,本地居民子女報考人口在持續減少。也就是說,外來人口子女報考本地中學,並沒有對本地學生就學產生影響。相關部門的管理者,應當善於發現和利用諸如此類的有利條件,推動教育平等。

第三,僅僅發現和利用有利條件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創造條件。如果老是拘泥於在存量中做文章,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要在增量上做文章,做大蛋糕。改革開放以來,在當地居民和外來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廣州的經濟實力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一成果,理應由全體人民來共享,這其中當然應該既包括當地居民,也包括外來人員。在新的時期,廣州應當投入更多的資源,增加教育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興建更多的學校和學位容納更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畢竟,8%的限額是遠遠滿足不了需求的。

  詳解:新會考方案給國中帶來的影響

新會考方案給國中帶來的影響有七大方面:國中課程的開齊,保質保量;國中學校基於義務教育課標要求基礎上對個性愛好的保護、發現與支援;九年級後半階段教學安排的適應性;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會考分數的記錄和積累標準;國中教師的教育資源觀的開放和落實,學以致用,適度關注學科融合;國中校要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堅決杜絕在九年級以前早期偏科的教學傾向;加強和完善校內結業考核機制建設,確保全科、全員通過。

新課程“四變”:變課程:大小課、長短課結合,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變學科:調整國家課程學時設定;品德與生活在一、二年級的學時由2學時調整為1-2學時。歷史由過去的七、八年級延伸到九年級,其中八年級學時由過去的2學時改為1-2學時。生物在不增加周學時的情況下,可延伸到九年級每週開設1學時。語文一、二年級由過去的8學時調整為6-8學時。數學一、二年級由過去的4學時調整為3-4學時,六年級由5學時調整為4-5學時。外語一、二年級由過去的2-3學時調整為2學時,三、六年級由3學時調整為2-3學時。體育一、二年級由過去的3-4學時調整為4學時。市級地方課程每週1學時,區縣地方與校本課程每週1學時。

變活動:更加註重綜合實踐課程,拿出10%的學時用於開設學科實踐活動;

作業:鼓勵佈置跨學科、跨年級的綜合類、探究類作業。

  “買方市場”下的會考改革與個性化教育

教育部新近釋出的《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是兩年前國務院部署的整體性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任務之一,它標誌著全國範圍內新一輪會考改革正式啟動。

在大學聯考和會考重大改革啟動之際,高中階段教育承上啟下的地位就更加突出,高中自身的改革就成為整個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乃至推動教育體系重構的關鍵環節。

公眾對高質量、個性化教育的主動選擇已經取代了單純的升學需要

當前,在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礎上,我國非義務教育也整體邁向普及化發展階段。2015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標誌著各級各類教育的“買方市場”已逐漸形成,公眾對高質量、個性化教育的主動選擇已經取代了單純的升學需要。教育質量標準更加多元、學校發展更加多樣、教學更加重視個體和個性發展、教育治理更多引進家長和社會的參與,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體系進行深刻變革。

在一個教育體系中,高中是非常特殊的階段,它屬於基礎教育,又與專業化的高等教育相銜接。長期以來,我們的高中教育既偏離了基礎,也沒有很好與專業教育相銜接,成為單純的`升學教育、應試教育。這種狀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學聯考一直以來具有較強的“人才選拔性”性質,高中升學競爭激烈。大眾化階段,高校入學競爭更多是針對重點大學的競爭,多數大學入學條件逐步放寬,有的甚至出現了招生困難,以至於高中畢業生只要想上大學都會有機會。在2014年改革之前,這種變化並沒有充分反映到大學聯考政策中,更沒有為高中教學有效“鬆綁”,使之迴歸本位。同樣的問題也體現在會考與國中教學的關係上,高中的應試壓力傳遞到國中,會考為適應少數優質高中的入學競爭需要而承擔了過強的選拔功能,導致在升學機會極為充足的情況下國中學校應試教育盛行、學生偏科嚴重。夾在傳統的大學聯考與會考之間,高中階段教育難有作為,原有的教育體系也就難以撼動。這就是2014年國務院考試招生改革方案將大學聯考、會考、小升中招生改革進行系統設計的原因。

這種系統設計的思路鮮明體現在會考改革“意見”當中。如突出學業水平考試的作用,實行高中升學考試與國中學業水平考試“兩考合一”,考查國中所學全部科目以防止偏科;改革考試科目內容和計分方式,突出能力考查、實行等級記分,淡化“分分計較”、減少重複應試訓練;引入綜合素質評價建立多元評價標準等等,這些主要改革措施都與大學聯考改革的思路如出一轍。

高中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結構性矛盾如果不能得到解決,會考改革成效也會大打折扣

在大學聯考和會考重大改革啟動之際,高中階段教育承上啟下的地位就更加突出,高中自身的改革就成為整個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乃至推動教育體系重構的關鍵環節。正如大學聯考改革沒有大學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成功,高中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結構性矛盾如果不能得到解決,會考改革成效也會大打折扣。在優質高中資源越來越豐富的同時,入學競爭卻越來越激烈;在教師和家長都認識到不能唯分數評價學生的同時,分數仍是教師和學生的“命根子”;在提倡綜合素質養成的同時,圍繞“綜合素質”的應試培訓反而壓得學生透不過氣來……這種種違反常理的現象,都源於同樣的原因:普及化的高中階段教育仍然沿襲著“精英”教育模式,高中人才培養模式的單一性決定了入學選拔標準雷同化。只要高中招生的標準雷同,高中在招生時總會被排成“座次”;只要高中沒有實現多樣化,高中階段學校總會呈現出一個倒“丁”字型結構。這種狀態決定了不管國中教學多麼個性化、多少選擇性,不管會考如何強調綜合素質、招生如何強調學校自主權,在雷同的高中培養模式和招生標準面前,都會變成有限科目和所謂“特長”同質化的殘酷競爭,減輕學生應試負擔、促進學生全面充分和有個性發展的目標就難以實現。這種情況還導致大學聯考改革也同樣存在的諸如“水平考試”與選拔考試打通使用的技術缺陷,以及目的上“防止偏科”和實踐上過分重視升學所需科目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