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2017天津工業大學全國排名情況

校園 閱讀(2.25W)

天津工業大學是教育部與天津市共建、天津市重點建設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天津工業大學2017年在全國的排名,希望對你有幫助。

2017天津工業大學全國排名情況
  天津工業大學2017年全國排名  天津工業大學所在省份最好大學排名  天津工業大學簡介

天津工業大學是教育部與天津市共建、天津市重點建設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在教育部首輪本科教學評估中獲得優秀。學校歷史悠久,最早的系始建於1912年,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工、理、文、管、經、法、藝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工業大學。

學校總佔地面積約184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93萬平方米。學校下設1個學部、16個學院,具有培養學士、碩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餘名,其中研究生2800餘名、本科生24000餘名。

學校現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0個一級學科碩士點、7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和6個專業碩士學位點,有59個本科專業,其中6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5 個天津市品牌專業、6 個天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有7個高職專業。設有3個博士後流動站。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7個天津市重點學科、3個天津市“重中之重”學科、1個天津市重點發展學科;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天津市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5個天津市工程中心、 1個天津市技術推廣中心、1個天津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有天津市膜分離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天津市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追求本科教育國內一流水平。學校堅持育人為本,秉承“教研相長、學能並進”的辦學理念,弘揚“嚴謹、嚴格、求實、求是”的校訓,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推行“分層次、個性化、厚基礎、重實踐、開放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管理者培養計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國際交流開放計劃、卓越創業人才培養計劃等特色人才培養計劃,多個專業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校堅持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與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等數十家知名企業開展“第二校園”合作,努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熱情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設有十多項獎助學金。近年來,學生每年在學科競賽中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都超過500項,培養出了以全國道德模範徐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大學生和先進集體。畢業生就業率連年位居天津市屬高校前列。近年先後獲得“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高等學校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學校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現有專任教師1600餘名,其中具有高階職稱人員近800名,特聘兩院院士和國外兼職教授50餘名,擁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院校設定評議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學科建設與專業設定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等高層次人才60餘名。

學校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近年來,承擔完成國家科技攻關、國家863計劃專案、國家973計劃專案、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專案、國家火炬計劃專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專案近千項,並取得多項標誌性和突破性成果,連年獲得國家科技獎,獲授權專利500餘項,全校科研經費總額逐年增長。學校彰顯現代紡織和產學研結合的辦學特色,形成了“先進紡織複合材料”、“膜分離技術”、“半導體照明”、“功能纖維與產業用紡織品”、“纖維介面處理技術”、“機電裝置製造”等特色科研優勢,並構建了以能源材料、生物技術、海洋化工、數字化紡織、功能服裝、奈米材料與技術、生態與環境等方向為重點的支撐領域,確立了文化創意、物聯網技術、迴圈經濟、紡織經濟、工業工程與管理、公共危機管理、應用法學、國際財會等新興發展領域。多項科研成果應用於“神舟”系列飛船、 “嫦娥奔月”工程、水處理技術、新材料開發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國防高科技產業。

學校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瑞士、芬蘭、韓國、馬來西亞、蒙古、俄羅斯、印度等30多個國家及港澳地區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每年選派本科生、研究生到國外留學,與國外多所院校開展“2+2”、“3+1”等多種模式的校際交流,同時接收國外及港澳地區留學生來校深造。

學校重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建立宜教宜學宜居宜行的人文綠色生態校園,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全國高校後勤十年社會化改革先進院校”。

“十二五”時期,學校圍繞建設具有特色的高水平工業大學的奮鬥目標,堅持育人為本,以促進內涵發展為核心任務,以轉變發展方式為突破點,求真務實、改革創新、拓展特色、協調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加快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努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