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在路上》讀後感

校園 閱讀(2.12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在路上》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在路上》讀後感

《在路上》讀後感1

也許不到半年前,我聽到了凱魯亞克的名字,在圖書館遇到了他的《在路上》,無意中借了這本書,然後決定翻開第一頁。然而,讀完這本小說後,我發現我跟隨凱魯亞克走遍了美國,甚至感覺我已經度過了大半輩子。如果一部好作品讓人們在看完之後思考他們現在的生活,那麼毫無疑問,《在路上》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看著《在路上》,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你會覺得你永遠都不願意離開這本書。讀完上一段後,你會情不自禁地想讀下一段,而且你已經等不及了。你永遠不會知道薩爾和迪恩在下一章會去哪裡,也永遠不會猜到他們在下一站會發生什麼。你只是在期待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這種感覺就像在大學英語四級和六級考試中做英語閱讀理解題一樣。雖然你不知道一些單詞,但你還是要根據自己的猜測去讀,這樣你就會有一個大致的理解。同樣,在凱魯亞克的作品中,有時我們只能理解大致的情況,但你不能包含你內心的渴望,然後一口氣讀完它。這種速度和激情會填滿你的整個大腦,讓你有一種立即上路的衝動。

現在,《在路上》已經出版50多年了,如果凱魯亞克還活著,他就快90歲了。然而,他的書影響了幾代年輕人,儘管有人說那是20世紀50年代。垮掉的一代。凱魯亞克本人也被稱為“垮掉的一代。人物的靈魂。對我們來說,這些不是垮掉的一代。對年輕人來說,《在路上》就像一本喚醒他們內心野性的書。讓我們知道,我們渴望的自由對他們來說是如此的容易,他們是如此的輕蔑。然而,我們的精神信仰遠未達到他們的高度,也許我們只能成為一個“揹包客。由“旅行”路上那條線的名字。

毫無疑問,《在路上》的真正英雄不是薩爾&米德多;天堂,但迪安&米德多特,誰是有些神經質的人的眼睛;莫里亞蒂。迪安是一個每個人都不相信的人,但每個人都羨慕他,但不是每個人都羨慕他,而是羨慕他的生活方式,從不擔心,從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總是生活在一個伴隨著他內心衝動的環境中。這個角色有點像《春風與雨》中基廷的老師。他總是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把握今天,享受時光。然而,他不斷追求旅途中的感覺實際上是因為現實生活空空虛。他想追求自己的信仰,去他想去的地方生活。這些人沒有煩惱和擔憂。即使他們有煩惱,對他來說也沒什麼。

沒有迪恩,也許薩爾不知道生活是什麼。在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你的生活是蒼白的,而是你的生活道路是在既定的軌道上,你沒有權利選擇。就像迪恩半夜在街上的質問和困惑:“人類,你們的道路是什麼樣的?除了一個聖子的道路,一個瘋子的道路,空虛的道路,無所事事的談話的道路,任何你喜歡的道路,什麼都沒有。”不管是哪條路,都是自己的,自己的決定。院長可能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會讓自己的生活陷入一種蒼白之中,更不會讓自己的生活陷入生活的牢獄之中。這些人,無論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還是在當代社會,可能不會被很多人所認識,但他們還是會受到人們的欽佩。

《在路上》讀後感2

這是一本關於親子旅行的書。作者一位韓國媽媽,辭掉了從事了20多年的工作,帶著7歲的女兒:純陽,進行了一次長達80天的旅行。母女二人在80天裡遊歷英國、土耳其、希臘、埃及和德國這五個國家的30多個城市。將旅行中的所見所聞,女兒的成長、自己的變化記錄了下來。80天,5個國家,30個城市,一邊行走,一邊長大,讓孩子用雙腳,用心靈,和這個世界聊了聊。

這是一本簡單的書,寫的並不那麼美,甚至有點像記流水賬。但是書裡有很多溫暖人心,通俗易懂,耐人尋味的故事。當你開啟這本書就不會想合上它,你會期待下一秒純陽又會有不一樣的成長。

母親帶女兒旅行在路上,每一次際遇就是一次歷練,每一次歷練都讓心靈起航,讀完這本《最好的教養在路上》之後我的心靈也在起航。

書裡面有一些孩子的見解和媽媽的感悟,其實對讀者來說也是一種啟迪~

雖然只有7歲,但是純陽在旅行中有了一雙善於觀察事物的眼睛,她記得旅行中看到過的英國姐姐們都是濃妝示人,而德國的時候那些姐姐們沒有畫濃妝。除了學會觀察還知道對比 ,自學能力在增長。

“媽媽,德國的姐姐們不跟英國的姐姐們似的,她們不化濃妝卻還是那麼美。個子也高。那是為什麼呢?”

“誰知道呢,理由是什麼呢?那些姐姐在地鐵裡不是一直在看書嘛,也許看書多了就變得那麼漂亮了吧。”

但面對純陽的反駁,我差點兒暈倒。

“奇怪啊?媽媽也看過很多書,可是怎麼長成那樣呢?”

面對媽媽的解釋,她簡直是古靈精怪,讓人哭笑不得。

在路上旅行的好處之一,就是你可能隨時根據所在情景對孩子進行有實物的心靈教育。效果是平時你說一萬遍她可能也不會明白的道理,只有通過閱歷才會有感悟。

“國家貧窮的話,那個國家的人也會變得貧窮嗎?” 純陽問。

“大部分情況下是這樣。如果國家想變富,國民就得更加努力地工作,就應該讀很多書。要是所有的人都像我們家的純陽一樣擴充套件自己的思想的話,國家也會變富的。”

這個道理我想純陽已經明白了,少年強則國強。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個體,還有需要擔負的責任。

旅行中還發生了很多故事,在埃及,她們備受欺騙,也看到了埃及的貧窮和落後,可是她們學會了用心去接近別人的方法,她們學會了寬容和理解。在德國,她們看到了親情的溫馨與關愛,由此及彼,她們有了更多熱情擁抱世界,努力生活的動力。在英國,她們領略著來自陌生人的濃濃溫暖和情意,讓她們學會要充滿一種感恩之心……

更重要的是,一路辛苦旅途的歷練,小純陽的心智迅速成長也慢慢變的成熟,我想這是這次旅行最大的收穫。

《在路上》讀後感3

人生的路很長,騷年你想去何方?

我承認我不是個認真的人,包括讀書,永遠在各類書之間打游擊戰,放浪不羈。所以我不知道何為經典,更不知道何為《在路上》,也就不知道為何此書被稱為“搖滾青年永遠的聖經”。

收到書的時候還是挺興奮的,沉甸甸的大厚本,封面及插頁的彩繪,火一樣的激情,讓人熱血澎湃,66號公路,這趟旅途的起點。

這本書的寫法比較特殊,是作者凱魯亞克自創的“自發式寫作”,想到哪寫到哪,等寫完了,這趟旅途就結束了。這一點我還是很佩服的,PKD抽著大麻寫書,寫出一堆只有麻友才看得懂的東西;凱魯亞克吃著致幻劑寫書,寫出了30m的長卷筒。

讀本書的過程中,我是懵逼且激昂的,懵逼是不知道這一路旅行意義何在,激昂是這旅行確實夠放浪不羈。試想著:以110邁的速度只管一路前衝,沒錢了就停下來打點工,中間到各種親戚熟人家問候他們八輩祖宗,看到個順眼的妹紙約一發,從美國的東部順著66號公路一直跑到西部,再換條路跑回來,再往東西南北跑一趟,不愧為“垮掉的一代”的旅行。

好吧,我可以理解迪恩的車技,畢竟那時候沒監控隨便開,但我實在理解不了他全程PPP的心態,也許這是我們禮儀之邦與歪果仁自由開放的文化差異吧。不過那崩壞儀表盤真帶勁,可能我沒機會崩壞汽車的儀表盤,改天崩壞個汽車吊的儀表盤試試吧。

書的後邊講了“垮掉的一代”的由來:凱魯亞克、金斯堡、卡爾、巴勒斯四個臭味相投的年輕人組成了這個群體的核心,每晚踩著拖鞋在小酒館扯淡,後來卡薩迪加入,幾人坐著這貨偷來的汽車從66號公路出發,開始了橫穿美國的放蕩旅行。不同於我們認知中的X二代,這些“垮掉的一代”不但不垮,反而激勵著年輕人以反叛精神、放蕩不羈的態度去生活,在歡騰中獲得幸福。

當然,關於這段歷史我並不感興趣,我所感興趣的,是這趟旅途所表現出的文化差異。開著偷來的汽車和邊開車邊P在我們天朝人看來都是大逆不道的,在書中竟然寫得如此冠冕堂皇,而且都沒有JC叔叔把他們扇一大嘴巴子回去種地。諸如此類,除卻時代的差異,也與文化差異有關吧。俗話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娘,則國娘。可能,像我們這樣的乖寶寶只能追隨前人的腳步,甚至長跪不起,像歪果仁那種不安分的,愛蹦躂的,才會踩上巨人的肩膀。

尤其讓我大寫的服的,是那叫做“麻桿哈扎德”的哥們,因為小時候見了次流浪漢,長大以後真的自己去當流浪漢了。這就像我們小時候跟著賣破爛的後邊吆喝,結果我們長大了只是偶爾賣破爛,而這位仁兄,則真的去賣破爛了。雖然很奇葩,但這也是人生的一個選擇,人生的路有很多條,舉棋不定的時候,大不了隨便選擇一條。

讀完這本書我也情不自禁想出去玩了,為何我生在這個開汽車的時代而不是騎馬的時代呢?我很想去體會一下“打馬過舊關河,一夜風濤作悲歌”的寂寥,也很想去體會“曾陪時龍躡天衢,羈金絡月照皇都”的意氣風發,當然,我不會告訴你,我最大的夢想其實是騎羊駝。

不過呢,誰讓我生在這個高科技的時代呢,改日學了車,等有閒了,自駕去一趟大西北,把我在峽谷雲養的那隻小鹿接回來吧。

未來的路很長,可勁去作吧騷年。

《在路上》讀後感4

我在文化研究導論課提出的二律背反原理,在此想做一個完整闡述:時尚所包含的物件可分為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下層階級努力去追趕或者模仿上層階級的時尚,可追求和模仿到的結果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時尚,在路上——《時尚的哲學》讀後感。真正的時尚總在下層階級觸碰到的那一瞬間,更新換代,時尚成了彼岸的夢影。但上層階級一定就有對時尚的掌控嗎?領導者也是被領導者。所以不論是何種階級,用一個西方釋義,他們都在路上。西美爾說:時尚是階級分野的產物,有著使既定的社會各界和諧共處,又使他們相互分離的雙重作用。這就牽涉到共性與個性、群體與個體的問題。

西美爾在論證共性與個性時,用了生物學的遺傳變異的例子,在後文中又提到歌德事例,極為貼切。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所學的社會學中的社會結構功能論,即在平等或相似的環境下,尋找自身的的聯絡。我們存於社會,活於當下。共性為我們帶來了安逸,安逸便有了普遍性,但是現在的整個社會都處於競爭狀,一味整體安逸會導致區域性迷失,區域性迷失又會反作用於社會。因此,社會需要個性的鮮活,時尚的感召力於此。用西美爾的話概括就是:建構時尚的兩種傾向——一方面是統合而另一方面是分化的需要。唯有如此,社會才會更加安定,時尚到成了和諧社會的因素。群體與個體,文中提出“模仿”,如再加以細分一下,應該是“模仿”與“反模仿”。群體把握了時尚的主動脈,可是個體追求又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時尚,為什麼還是有許多人追求?文中舉了女性比男性更喜歡追求時尚的例子。是的,社會地位或者說不佔優勢的人,在社會中找不到滿足感,卻在時尚中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出路。追求時尚,他們又不必為時尚負責,同時迴避了個性,這便是模仿。模仿失去了創新的風險,但仍有幾個人反其道而行,我把他們稱為反模仿,文中稱為反時尚,讀後感《在路上——《時尚的哲學》讀後感》。舉個例子:服裝就有流行復古派的,也許當初遠年陳示的背影就在當下的目光注視下來回晃動,連悠悠歲月都得謙和仰望。不管是模仿還是反模仿,西美爾指出他們都有意或者無意地追逐時尚;他們陷入了“時尚”一詞的自定框架,且難以自控。我在前文分析了人對時尚的各種行為,可時尚本身又有什麼概念和意識形態?我比較欣賞這段話:時尚的發展壯大導致了它的死亡,它在被普遍接受與同這種普遍接受而導致的是其自身意義的毀滅之間搖擺,它具有開始與結束同時發生的魅力。建造之初卻是毀滅之時,時尚不能被大眾接受,要不然它就不是時尚了。時尚猶如轉瞬即逝的流星。而在於時尚的內容上,這取決於社會的進步,大體平穩,然而偏偏在時尚緊密的領域,極端的上下波動成了主導地位。時尚又成為與社會發展的矛盾?

西美爾給出的這個觀點,我認為還值得商榷,首先既然是時尚便有可操作性,既然有可操作性便有有效性,那麼這裡的矛盾最多隻是階級矛盾或者審美品味的矛盾。可我現在最擔心的是時尚的尺度問題,因為不需要負責,所以沒有了批判等級,一切就有了靈活性。作者以年輕人為例,年輕人把常態中不能完成的事情在時尚中拿出來,時不時越過道德的底線,他們不是領導時尚而是受到時尚的支配,這一話題的細節探索,我不想介入,因為我本身就是個年輕人,我也在時尚的路上而且年輕人的思維考量必受侷限,只需警示即可。時尚是美麗的背影,時尚是潛在的隱憂,不論怎樣,我們夾雜著時尚走向未來!

《在路上》讀後感5

汽車和公路,一個在路上,一個去遠方。這本書是關於美國四五十年代一群人反叛的自述,被奉為“垮掉的一代”的信仰宣告。傑克·凱魯亞克在書中為“垮掉的”這一詞賦予了新的含義,而“垮掉的一代”引用引言的話來解釋最為合適:雖然他們一有藉口就橫越全國來回奔波,沿途尋找刺激,他們真正的旅途卻在精神層面;如果說他們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們的出發點也僅僅是希望在另一側找到信仰。

全書的內容用書中一句簡單的對話就能略窺一二:

“我們去哪兒呀,老兄?”

“我不知道,但是我們非去不可。”

貨車、轎車還有公共汽車,每一輛在路上搭乘的車子總是帶著不同的人和故事背景向前行駛,或許是相同的一段路,或許是相同的終點。瘋狂是相同的,失意是相同的,流浪也是相同的。“在路上”,就是流浪者不沉默的直述。

書中的主要人物迪安·莫里亞蒂是一個註定的流浪者,他的言行舉止總是充滿興奮和幻想,在別人眼中是一個絕對的瘋子(他會為了亂兜風就去偷汽車),也正因為這種神經的特質,讓他成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角色,“他的‘犯罪行為’不會惹人慍怒和嗤笑,而會引起一陣狂野的美國式的喝彩”。他的父親老迪安·莫里亞蒂(一個他們尋找卻始終沒找到的人)嗜酒潦倒,也許他就是迪安的牢籠,而流浪則是迪安唯一的鑰匙。公路上的狂飆,以及酒精的放縱等等追求感官刺激的行為,都是他努力掙脫的痕跡。他的生活充滿無可救藥的複雜性,但他走在路上,總能引起同行者的驚歎:一個神聖的傻瓜。

有的流浪是註定的,而有的,是見到了流浪之後。薩爾·帕拉迪斯就是這樣的流浪者,他或許是一個內心敏感的作家——在和許多人的許多次告別後總能聽見他直白的想念。薩爾不及迪安瘋狂,在遇見迪安後卻總為迪安的瘋狂而瘋狂。因為迪安,他“聽到了新的召喚,看到了新的地平線,年輕的心對之深信不疑”。在和迪安的第一次告別後,他也開始準備生平第一次西部旅行——“我們的牧人走了。我決心等到春暖花開、大地復甦的時候也走這條路。”

“這條路”是什麼樣的一條路?路上陌生的男人、女人、酒鬼、樂手、警察,還有路邊的細節——“火車吼叫著穿過山谷。落日留下長長的影子,一片血紅。山谷一帶的地名很奇怪——有的叫Manteca,有的叫Madera。天色很快就暗下來了,葡萄色的黃昏,紫色的黃昏,籠罩在柑橘林和狹長的瓜田上;太陽是榨過汁的.葡萄紫,夾雜著勃艮第紅,田地是愛情和西班牙神祕劇的顏色。”路途總是吸引人,但前方是未知,未知是需要冒險的,可瘋狂的流浪者們總是自詡冒險是他們的品質,他們必須上路。“我們的破破爛爛的手提箱又一次堆放在人行道上;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不過沒關係,道路就是生活。”

他們的生活方式或許不被法律和道德所允許,在時代的背景下,“垮掉的一代”在努力地擺脫生活固有的設定,流浪是他們仍然堅持的追求,麵包或者女人,幸福或者自由。但在極度的放縱之下,只有信仰才能讓他們不在自由中失去自由。

在我的理解中,告別是流浪常有的形式。從落腳到離開,從見面到分別。書的結尾薩爾和迪安匆匆告別,但告別不是路途的終點,他們已經走在路上了,並且會一直走在路上——“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我知道會有女人,會有幻象,會有一切;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明珠會交到我手中。”

你我的生活方式或許不一樣,但是,誰不曾流浪。

《在路上》讀後感6

三八婦女節來臨之時,小胡老師還是像往常一樣送我們每位老師一本書,這次是讓我們自己選購書。一開始,我還真有點頭痛,不知道自己買什麼書,後來在沃老師的推薦下,買了一本幼兒園新教師必讀《成長在路上》一書。

剛沒看多久,我發現這本書真的很適合我們職初的新教師,對於我們剛走入職場的新教師,每天都會面臨許多許多的問題和困惑:有迷茫,有焦慮,有困惑,有期待……

而這本書,恰好彙集了眾多職初期老師問題與困惑,優秀教師的解答和對策,專家的意見與建議等,通過實用、實操、實效的方法,幫助我們順利度過關鍵期。本書共七章,結合新教師的實踐需要,從角色轉換如何做,面對幼兒、家長、同時的問題怎樣應對,常規培養的靈巧方法,備課、說課、聽課、評課的技巧,如何寫計劃、總結、觀察記錄和反思,如何開展主題活動和新教師經驗幾個方面給了老師許多參照。內容全面而實用,既有理論支撐,又有教師的實踐智慧。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項,一個個具體可操作的策略,給了我直接的指點,讓我更加容易地掌握應對某些問題的技巧以及正確的處理方法。讓我在第一時間對班內遇到的困惑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由於自己沒有經驗,對孩子的年齡特點把握不是很好,面對怎麼帶班?怎麼和孩子交往?如何觀察幼兒需求?面對有些孩子做事慢;有些孩子具有攻擊性;有些孩子愛告狀;有些孩子膽小無自信等等,一個個鮮活的案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幼兒和自己身上,但我該如何去把握處理呢?書中都一一給出了相應的答案和建議。

這本書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章。因為這是我在工作中出現的例項,就是教我們怎樣在一日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常規。特別是對於剛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要儘快建立一定的常規是非常困難的一項工作。但裡面卻有很多培養良好常規的妙招。具體細緻到很多可以現學現用的兒歌、遊戲。從來園、點名、洗手、擦手、進餐、擦嘴、漱口、喝水……一直到離園都有為我們支招。

除此之外,它還具體地說明了在培養常規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比如:要建立平等的師幼關係,發揮幼兒主體性;教師間要協同一致,形成合力;教師要以身作則,言傳更要身教;尊重年齡特點,方法要適宜。每項內容中都有具體的做法,使讀者一目瞭然。它使我們在工作中更有方向,更加自信。有了這樣的指引,我們會像吃了定心丸,將惶恐變為淡定。

通過對本書的閱讀更加明確了一名年輕教師在工作之中所應該注意的問題,以及需要掌握的一些技巧方法。一個優秀教師的誕生不取決於職初期知識的多寡與能力的強弱,而在於他能否從每天的教育實踐中、從每個孩子身上、從同伴和師長那裡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和經驗,內化為自身的職業發展動力,這種好學上進的進取精神是造就優秀教師的根本。書中的這些寶貴經驗將引領我們迅速成長,是值得我們仔細翻閱的好書。

《在路上》讀後感7

50多年前,美國作家凱魯亞克寫了一本小說《在路上》,書中寫了一夥叛逆的年輕人,坐上一輛車,沿著美國進行了一場自由乃至放蕩的旅行。這本書還有一種歷史性的意義,它被認為是60年代嬉皮士運動和“垮掉的一代”的經典之作。

在旅行中,迪克對薩爾說:“你的道路是什麼,老兄?——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麼地方?怎麼走呢?……”我看到這麼多的問號,心裡不禁生出一個疑問,就是我正走在一條什麼樣的路上?並且我們呢?

然後我開始審視自己每天的生活,似乎全在忙碌中又似乎全在空虛中,而到底怎麼樣又很難說清楚,每天也按部就班的上課,和大家一起寫作業,但是一天過完了又覺得沒有一種可以值得自己驕傲的東西,沒有內在的充實感,好像自己變成了盲從的軀殼,只知道不停地走,卻不知道路在哪裡。

有一天,我翻開一本書,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我才忽然像發現了什麼,就是每人必要有一條精神的路途,擁有一個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才會使自己不至於迷失於浮躁的喧囂裡,不至於空虛。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有今生今世還不夠,他應該有一個詩意的世界。”我想了想,這詩意的世界怎麼去修築和建造呢?顯然,想象是靠不住的,那就如一片雲,就如空中樓閣,就如詩人的理想。我們真正需要的應該是知識,是美的情感,是一團凝結的思想。而這些,當然是要靠讀書,要靠思考,要靠走很多路,想很多事情,然後我們才可能擁有一條精神的路途,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

想想現在的我們,缺少了知識,冷漠了情感,懶得想一些東西,走一些路,我們的大腦裡只藏有更多的空白,更多的幼稚,更多的隻言片語啊!當與那些豐富而幽默的人交談時,我們只知道呵呵的傻笑,這樣的時候,我們又何止矮了半截呢,這樣的時候,我們想沒想到就地挖個坑把自己的頭埋進去呢?

不過,當我們知道這些時,我們不要灰心,灰心只能是我們的阻力。正如魯迅在《我觀北大》中說:“凡活的而且在生長者,總有著希望的前途。”是的,我們都還有醉人的希望,因為我們年輕,胳膊有勁,腿也很結實,夢想也都紛繁。我們可以讀書,也可以闖蕩出一番事業來,路是絕不止一條,而是四通八達的,誰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而在這些路的背後,我們都要記得還有一條我們必須走的路,那就是精神的路。

羅素有言:“對於人來說,不加檢點的生活,確實不值得一過。”是的,對於我們的每一個抉擇,首先要扣問我們的內心的追求。而對於明天的路能走多遠,就要看看我們今天的腳印吧,精神的路不只會給我們希望和指引,它還給我們力量和勇氣,引領我們走向未來!

《在路上》讀後感8

還記得初讀這本書時被書名所吸引,那時的自己剛剛步入社會,如今自己已在幼兒教師崗位上工作了三年,這次利用暑假我重新拾起這本書,心中感慨萬千,受益匪淺。 作為在幼教崗位上工作三年的年輕教師,我同樣還是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惑、迷茫和苦惱,《成長在路上》內容涵蓋的很全面,共有七個章節,內容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案例。這本書恰巧解決了我的這些困惑,讓我從惶恐到淡定,從束手無策到漸漸成熟。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章知己知彼。這一章節教我們如何跟不同性格的家長做好溝通,提供了一些溝通技巧,同時針對各種不同性格、體質的幼兒提供了有不同的方法。這無疑對我來說是非常實用的。比如做事慢的孩子,我想每個班上都有幾個可愛的小烏龜,總是慢吞吞的,吃飯吃最後,起床起最後,怎麼催都沒用,有時自己就會忍不住批評她們。現在我才知道,是我太不瞭解孩子了,並不是孩子們故意慢吞吞的。像有的孩子是天生的慢性子,我應該多多理解和體諒。有的孩子是習慣讓大人幫,我應該幫助她提高動手能力。有的孩子是邊做邊玩,我應該隨時注意,隨時提醒。有的孩子是怕做不好老師批評,我應該適時地給以幫助和鼓勵。例如我們班的辰辰小朋友,她是我們班最慢的小朋友,吃飯最慢,起床最慢,什麼事都是慢吞吞的,起初的我總是嚴厲的批評她,不停的催促她,但是毫無進展,她還是那樣的慢,後來我通過細心觀察和家長溝通才知道,孩子在家基本上什麼都不幹,全部是家長包辦,吃飯家長喂,穿衣服是家長幫忙,遇到孩子完不成的事家長就會立即伸出援助之手,這樣就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愈來愈差,孩子也養成了磨磨蹭蹭等著別人主動幫忙的習慣。這樣的一番瞭解後,我知道了對症下藥,我不厭其煩的教她各種技能,幫助她提高動手能力,每一次她自己動手完成一件事時我都會加倍的鼓勵和表揚她,讓她充滿信心,同時也和家長進行溝通,要學會放手,給孩子自己發展的空間,慢慢的辰辰會自己做很多事,速度也越來越快。通過書中的剖析和自己實踐,我明白了孩子發展空間是無限的,要理解孩子的內心,懂孩子,這樣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慶幸有這樣一本書會給我這個菜鳥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給予一定的解惑和幫助。這是一本令我在今後發展中可以一直受用的工具書,令我能夠在感到手足無措時給予幫助的良師益友,書中那些鮮活個案、精彩的專家點評、靈活的指導方法、有趣的兒歌、教案等都是我今後可以借鑑的內容,是令我快速成長的靈丹妙藥。這些內容都給了我不少想法和反思,我將在今後的日子裡將這些想法化為實際行動,讓自己真正成長起來。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本書像是盞明燈,照亮我前進的道路,讓我成長在路上。而正是結識了這本書,才讓我對自己接下來一年的工作充滿信心與期待。"累而樂之,苦而愛之"是很多教師工作的真實寫照,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將不斷提升自我,享受職業帶給我的幸福感。

《在路上》讀後感9

人生是一場旅行:從出生開始到生命結束。無論何時何地,我們是這場旅行中的遊客;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又是這場旅行中的某道風景線。無容置疑的是不論起點,又或是終點,真正的精彩將會在路途之上得以顯現。起點之時尚未領悟;終點之時唯有遺憾。兩相比較下來,我們其實會把那沿途走來的過程歸結為最精彩的過程。因為那裡有你我的歡笑;因為那裡有你我的感觸;因為那裡有你我瞬間領略的唯美——這就是人生。

作為一名深有感觸最好的時光在路上的作家郭子鷹,他便是勇敢地以實際行動,用他的雙眼,用他的敏銳思維,用他的真情實感,用他的攝像機記錄下了一部相約在路上的佳作《最好的時光在路上》。乍看此書,你我的感覺也許尚且停留在旅行的訊息之上;深入閱讀此書,你我的感覺也許會隨著作者的引導逐步飛昇至人生的探索與專研。這如此書的副標題鎖住:歸期未定的視覺旅行和21段藏於旅途的靈魂悟語。人世間還有什麼會比這樣通過視覺觸動激發的靈魂感悟深入人心呢?底蘊深厚,能力十足的郭子鷹透析於人生地寫下了如此耐人尋味的精闢言語。凡夫俗子。嚮往真實突破的你我讀著《最好的時光在路上》更是感觸到人生點撥。

事實上,這本書的編排首先讓我非常生有感觸。序言之上一目瞭然地告訴著人們旅行的意義。儘管以往我也每年會有旅遊的機會,但是我又何嘗會有如此的震撼呢?以前是為遊而遊;此次是看了書後為心而遊。心情不同,感覺不同。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更是領悟到了以往或許只是埋藏於心卻並無法真正透徹地明白的旅遊心境。通過《最好的時光在路上》這本書,我卻不期然地觸及到了以往無法言表的感覺。其次,書中非常獨特地將景和事分成兩部分進行表述。文字下的每個景點是如此生動地印入讀者的眼簾,類似於嘈雜世界的靜音鍵;誰不暗戀桃花源;愛麗絲的另一處仙境{斯里蘭卡等等。雖然這僅僅是一些地名,在文字的表達中它們被賦予了生命;雖然這僅僅是作者曾經走訪地景點勝地,在作者的描繪下你我恰似身臨其境。在隨後的部分,我們還可以讀到浮生部分。這中間便是有關於事的講解。讓我們看到了國外的風土人情,讓我們欣賞到了地球另外一端部一樣的感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最好的時光在路上》中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淪陷。

事實上,本書的一大特點就是由景及事,由事及人,由人及人生。書中其實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經典人生哲理。一輩子是場修行,短的是旅行,長的是人生。旅行的過程中,你我在感知著人生;旅行的過程中,你我欣賞著人生的美妙之處。一路走來,我們歷經風風雨雨;一路走來,我們感知著人生的觸動。暮然回首之時,我們不僅欣賞到了路途之上的美妙風光,我們更體味著人生的潛在魅力。

《在路上》讀後感10

學習了吳奇老師的文章《教師成長永遠在路上》,我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有了新的認識,文中指明瞭教師的成長途徑。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要不斷學習和提高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教師要成長首先就要從心裡上認識,也就是要有向上發展的內驅力。教師成長的途徑首先要閱讀,閱讀後要反思和總結,通過寫作形成自己的東西 ,然後通過長期的積累和昇華,進而提高個人的競爭力,加快自身成長的步伐。

回顧以往,自從加入工作室後,我們的成長也是通過相同的途徑來提升自己的。

首先是閱讀,主持人一直強調閱讀的重要性,要求我們去讀一些教學論著,同時他也會找一些好的文章讓我們學習。通過閱讀我對教師專業成長有了全新的認識,學習到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對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有了新的感悟。閱讀可以解惑,提升自己的認識,昇華自己的內心。閱讀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閱讀才能讓自己從中收穫新知,尋找問題解決的思路,為教學尋找突破口。

吳老師說的好“閱讀和寫作是教師成長的兩足、騰飛的雙翼。作為一名教師,要想在教育之路上走得更遠飛得更高,不僅要喜愛閱讀、善於閱讀更要勤於動筆,筆耕不輟,並能學以致用。”。閱讀並不是一味的只是膚淺的瀏覽,閱讀後還得及時總結和反思,積累素材。對我們基層的教師來說,怎麼做呢其實剛剛開始都是不知從何入手。參加了工作室後,在每次活動後我們都要寫活動反思,其實這就是最基層的寫作。那麼日常教學中我們怎麼做呢,可以從寫日常教學反思、感悟開始,在課後我們對教學有什麼新的想法和對課堂的不足進行反思和總結,形成文字,這就是寫作。經過長期的簡單寫作,最終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文章。在教學中我們都可能遇到過這樣的窘境,上課後、聽課後或學習後可能當時很有想法,可是過了幾天什麼都沒有了,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及時反思總結形成文字。可見寫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寫作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自我突破的重要途徑。

知識管理也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通過知識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進而提高個人的競爭力,加快自身成長的步伐。知識管理最方便的莫過於部落格,加入工作室後我們每個成員都建設了自己的部落格,我們在部落格上可以上傳自己的學習心得,活動反思,也可以轉載優秀的文章。還能對這些材料進行歸納和分類,這樣我們在後面再用到這些資源的時候就非常簡單和方便了,大大的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同時通過知識管理也可以培養自己的學習和總結能力,利於形成自己的體系,為教師的成長添磚鋪路。

教師成長是一種自身的內心需求,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有一顆向上的心,不能安於現狀,要敢於拼搏和進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修養,力爭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在路上》讀後感11

父母老了,我們應該懂事了。

我是個不太喜歡讓別人講大道理給我聽的人,那樣我會覺得很無趣。但這篇故事與眾不同,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只是我們一直沒有在意。

人總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沒錯,正當我們享受著父母給我們做的午餐,挑剔哪裡哪裡不好吃時,正當我們穿著父母給我們買的衣服,挑剔著哪裡哪裡不好看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想想:父母憑什麼?憑什麼要供你吃喝,要供你衣服穿?在春節時、過節時、重要場合時,你總是穿著漂亮的衣裳,而父母呢?不在年輕時那樣愛打扮、愛漂亮,這些都為了誰?為什麼要這樣?僅僅是因為你是他們的孩子嗎?僅僅是因為他們是你的父母嗎?如果是,那為什麼是你的父母就要這樣對你,歷史以來拋棄自己孩子的父母數不勝數,你沒有加入到他們的行列,被父母一直所珍視著,你應該感到滿足,是的,由此就夠了,你又憑什麼去挑剔父母給予你的一切的一切呢?

人總要長大,長大後總要衰老,也總有一天會離開人世。各位同學們,父母的願望不多,沒有什麼大願望,他們已經漸漸衰老,再也不是那個志氣蓬勃的少年了,恩,他們老了,他們經歷了許多之後,他們看過了人間的醜惡與善美,他們經歷了很多,他們剩下的願望就是讓你們長大成人,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他們對你的期望或許讓你感到太荒唐,但這是他們餘生的心願,是發自內心的,僅僅如此。看著父母一步步衰老的背影,我們是不是應該做些什麼?叛逆還是報答?其實我本人原來覺得,其實叛逆這東西說白了,就是不按父母所希望的“路子”去“走”,再簡單點就是按自己想做的去做,其實這也沒啥錯,可是各位同學們,父母們走過的路比你們多的多,他們為你們選擇了在他們看來的正確的“路”,我們是不是不應該選擇“叛逆”,而是應該坐下來,靜靜地與父母商討一下,跟父母講講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不徵求同意就隨意行事呢?

父母老了,我們應該懂事了,我們的父母不再是曾經的那個抱有很大的理想的青年了,而我們也不也不是那個愛調皮搗蛋,卻又惹人喜愛的小孩子了,我們是不是應該嘗試著在父母的後半生中,給予他們回報,完成他們對你的期望呢?

其他也沒什麼可說的了,說再多也沒用,有些人,就是“腦子不好使”,說來說去還是想叛逆,說來說去還是覺得父母有錯,關鍵不在於我能把應該報答父母的原因說的有多清楚,重點還是在於你,記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但請記得千萬別走上“叛逆”之路。

國小生走在路上讀後感二今天我讀完了《走在路上》這本書,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讓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

讓我感動的有這個故事,名字叫犟龜。讓我來講講吧。從前有一隻烏龜,名叫淘淘,他正在橄欖樹下吃他的早餐時,聽見了一個訊息,萬獸之王--獅子二十八世紀舉行婚禮,他邀請了大大小孝男女老少,去參加他的婚禮,淘淘為了參加婚禮,他在路上遇到了很多朋友,都在譏笑他一步一步爬的這麼慢,而獅子的婚禮就在兩週後就要舉行了,怎麼能趕得上?但是,淘淘仍然堅持往前走,他越過種種障礙,穿過樹林和沙地,日夜不停的趕路。烏鴉告訴他二十八世紀獅王已經去世了,可是淘淘,他沒有放棄繼續往前走。

就這樣淘淘又走了許多天,歷盡了千辛萬苦,最後終於找到了,可是,不是二十八世紀了,是二十九世紀獅子王的婚禮。

烏龜淘淘坐在參加慶典的客人中間,雖然有些疲憊,但感到非常幸福,他說:“我一直說,我會準時趕到的!”

這個故事教育我們,做任何事情只要堅持,就會成功!

《在路上》讀後感12

成長之路,艱辛坎坷。在這條路上,我們不斷地遭受困難挫折,也不斷地與之拼搏奮鬥;在這條路上,我們收穫了成功的喜悅,也飽嘗了失敗的悲傷;在這條路上,我們傷痕累累,卻更加堅定地向前走去。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一直在路上。

誠實,我們在路上

小時候,媽媽在教導我們時,總會說:“做人要誠實”,老師也一遍遍為我們評述著“狼來了”的故事。那時候的我們,天真單純,也許是因為不敢違抗媽媽的聖旨;也許是因為真的害怕會被大灰狼吃掉,我們一直都恪守著這條原則。後來,我們長大了,卻漸漸忘記了這條幼時的訓誡。當同學有問題來請教我們時,明明是自己得心應手的難題,我們卻淡漠地丟下一個冷冷的背影;當我們發現自己得了不該得到的分數時,卻總因為一點虛榮將它遮掩過去;當父母因為我們做錯事而批評我們時,我們從不會勇於承認錯誤,卻找各種理由來為自己推卸責任。現在的我們,也許因為謊言,得到了一些表面上很光彩的東西,但是,誠實,卻被我們逐漸淡忘。如同一具披著華麗外衣的森森白骨,誠信,被我們丟在了何處?

堅韌,我們在路上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面對的事越來越多,遇到的困難也不計其數,在解決它們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挫折。也許是因為我們還很稚嫩,沒有經過磨練,所以,當我們失敗的時候,總是灰心喪氣,之前的自信和勇氣消失殆盡,彷彿覺得這次失敗後就再也無法獲得成功。於是,我們變得暴躁,變得消極,整天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卻沒有花一點時間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每日活在埋怨中,日益沉淪。堅韌在我們身上,體現在何處?

寬容,我們在路上

我們的身邊,總會有那麼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人和事。隨著不斷的成長,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也有了變化。幼時,我們堅定地詮釋著“生活不可能十全十美,我們要學會寬容”的警言;但時間久了,我們會發現,不順心的事有太多太多,始終保持寬容,實在太累;為什麼每次都是自己受傷害?別人為什麼總是那麼快樂?……於是,我們不再事事忍讓,遇到不合意的事,總會大發脾氣,知道得到自己想要的,方才罷休。周圍的親人朋友,都對我們的變化感到詫異,我們的寬容,到何處去了?

我們一直在成長之路上走著,風花雪月中,我們得到了一些東西,但同時也失去了些什麼。儘管有時會為那小小的成就而眉眼彎彎,但我們依然還有著很多不足等待著自己發現。在不斷地改變下,我們才能使自己更加完美,最終,化繭成蝶。用笑臉迎接挫折,用行動反擊失敗,人生的路上太陽正好,天氣正晴。就這樣邁開大步勇敢向前跨,我們停不住步伐!成長,我們在路上!

《在路上》讀後感13

我最近從學校發的《七彩閱讀》中,讀了一篇叫做《走在路上》的文章。文章寫的是一個叫陳小遠的男孩,小遠是他的小名,他的奶奶由於歲數大了,做事動作很慢,有一天,陳小遠為奶奶買了一張電影票一起去看電影,由於奶奶的動作太慢總是跟不上他,小遠很後悔。本來奶奶已經磨到1:35時才走,可走在路上時奶奶慢得早被小遠甩得很遠了。小遠很急便對奶奶大叫大嚷了。可慢慢地···慢慢地···小遠想起了過去的往事,奶奶對他的愛有多大!什麼事總是那麼耐心!他的心不禁軟了起來,他開始等著奶奶。奶奶一看以為小遠又要朝他大吵大嚷了,趕緊跑了兩步。小遠迎著奶奶奔上去,邊跑邊說:“奶奶別急!奶奶!您慢點兒!”小遠沒有忘記過去的事,在潛意識裡這些事都還在,所以才有了小遠對奶奶態度的改變!

我看以後,又想了想,覺得我也會這樣對自己的奶奶!因為我覺得奶奶特別的煩人。想一想奶奶以前對我多好呀!奶奶是個農村人,有一年夏天,她天天靠買梨子掙錢,她自己一點都捨不得花。有一次我不懂事,非要奶奶買個笛子給我,當時奶奶身上的錢很少不購買,於是我便大吵大鬧,心疼得奶奶一晚沒睡香。第二天一大早奶奶便把“老本” 拿了出來給我買了一把笛子,可我是三分鐘熱度,過了幾天,我就把它扔 了,我想奶奶知道了可心疼了!

我終於明白了我自己的不懂事,我為我的行為感到很慚愧,我希望奶奶能原諒我。我今後要好好報答我的奶奶。

國小生走在路上讀後感三今天我讀了梅子涵寫的一篇文章《走在路上》,《走在路上》主要說的是,小遠的學校組織去看電影《海浪》,聽人說還挺好看的。吳成成生病了,多處一張票,不知怎麼搞的,小遠突然把票買來,想帶著奶奶去看,可是奶奶老了,動作很慢,從大房間到走廊再到穿好鞋子,一共用了二十五分鐘,小遠已經很不耐煩了。小遠走得很快,像蒼蠅一樣,他每走幾米,就要等奶奶一會了。在半路上,小遠突然發現,奶奶老了,弓著腰走路,他想起了以前他二歲的時候就跟奶奶在一起生活,小時候小遠什麼都不懂,奶奶就耐心地給他解釋聽,那時候小遠很喜歡奶奶,奶奶為了讓小遠好好生活,六十多歲了還在幹活,小遠吃得好了穿得好了,奶奶卻老了。於是小遠就跑回去,扶著奶奶走了。

這篇文章十分感人,小遠一開始覺得奶奶拖他後腿,走路拖拖拉拉的,小遠很討厭奶奶,後悔帶她來看電影,耽誤他的時間,看不了電影,讀到這裡,我很討厭小遠,這麼對待奶奶,但看到後面,小時候奶奶對小遠這麼好,我就更生氣了,但是後來,小遠看到了奶奶駝背的樣子,想起了小時候的事,奶奶對他這麼好。現在奶奶都七十歲了,還讓她走這麼快,實在是太不好了。於是就跑上去扶住奶奶去看電影。我覺得小遠並不是忘記了小時候的那些事,那寫事還在他的潛意識裡,所以才有了對奶奶態度的改變,我很高興。我不能像小遠一樣,對長輩不耐煩,要孝順他們。這篇文章寫的很好,雖然沒有什麼精彩的語言,但還是讓我很感動。

《在路上》讀後感14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的旅程才剛剛開始。”看完這本書的最後一句話,合上書,我的眼前浮現出了那條綿延曲折,一眼望不到盡頭,卻又佈滿鳥語花香的追夢之路,我也成為了那個滿懷希望的尋夢人,正執著在路上……

郎朗一直是我非常喜愛的一位藝術家,他夢幻般的鋼琴演奏令我如痴如醉,他傳奇的個人經歷也深深吸引著我。所以這本題為《千里之行》的郎朗自傳剛一面世,我就迫不及待地買了一本。雖然工作很忙碌,但只要一有閒暇,我就會捧起書本細細研讀,走進郎朗的世界。隨著閱讀的漸漸深入,我的腦海中也出現了一條有挫折更有成功,歡笑與淚水、夢想與激情交織的真正屬於郎朗的成長之路。對於眼前這個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郎朗的真實形象我更加充滿喜愛與欽佩之情,而更加令我感喟不已的,是郎朗的父母為他的成功無私奉獻、默默付出的一切。

出生在一個父母都酷愛音樂的家庭,小郎朗從小就表現出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和極高的音樂天賦。他的音樂啟蒙教育就是由他的父親完成的。雖然當時家境貧寒,但郎朗的父母還是毅然用幾千元的“鉅款”買來了一架鋼琴。這架鋼琴也成了小郎朗的玩伴,陪伴他不分晝夜沉醉於自己的音樂王國,度過了整個童年時代。郎朗的父親自豪地宣稱:“我的兒子是個音樂天才!”於是他決定盡己所能、付出一切培養郎朗。剛五歲,“音樂神童”郎朗就已經在整個瀋陽享有盛譽,而瀋陽的鋼琴教授已經不能滿足郎朗和他父親的期望。於是他的父親毅然決定,放棄自己體面而待遇優厚的公安工作,獨自帶著朗朗北上,為郎朗尋找的音樂教授,為他提供最完美的教育和成長環境,幫助他實現自己成為一流鋼琴家的夢想。從此,郎朗一家人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兩地分居生活。從中央音樂學院再到美國的柯蒂斯音樂學院,最後成為世界最頂尖的鋼琴大師,郎朗傳奇般的成功之路始終沒有缺少父親的陪伴、支援與鼓勵。雖然望子成龍心切的他有時方式方法不太恰當,但郎朗自己也深情地說,沒有父親,就沒有他的成功。他的父親將自己的音樂夢想也寄託在了兒子的身上,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郎朗就是他所有的希望。無論在哪裡,他都無時無刻不站在郎朗身後,保護他,為他料理一切事物,督促他練琴,做他最最忠實的支持者與鼓勵者。可以說,郎朗的父親為他付出了自己的一切,郎朗能夠取得最終的成就,他的父親居功至偉。雖然在書中他的父親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和過於苛刻與嚴厲的態度我不太贊同,但我從字裡行間看到的是他對兒子的無限期望和至為深沉廣博的愛,這也同樣令我感動不已。每一個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充滿期望與關愛,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像郎朗的父母這樣甚至有些孤注一擲地幫助孩子圓夢,為孩子無私地奉獻出自己的全部。在郎朗執著的追夢之旅上,他的父母始終相伴左右,最終陪伴他走進了輝煌的音樂聖殿。

雖然我不是像郎朗那樣的天才,但我的心中,也一直有一個美麗的夢想。懷揣著夢想一路走來,沿途有無數的人出現在我的生命裡,為我指明方向,幫助我戰勝困難與挫折,給我繼續前進的勇氣和信心。我最愛的姐姐,給我無微不至地呵護與關愛的家人,還有那麼多教育我、指導我、給我無私關懷的老師和朋友,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我,我要深深地感謝他們。當然,我更要送上自己最真摯的謝意的是你們——我至親至愛的所有暢迷朋友們,你們都是我的天使,謝謝你們陪伴我執著走在追夢之旅上,走過風雨,迎接彩虹。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的旅程,也才剛剛開始……

《在路上》讀後感15

當我剛剛進入這個崗位時,我很激動,很興奮,很新鮮,同時我又很緊張,很陌生,很不安。時間飛逝,轉眼我已經在這個崗位上成長了兩年多了,可是,在工作中,我還是會碰到很多令我束手無策的事。看了《成長在路上》這本書後,讓我感覺如獲至寶,給我解決了很多疑難問題。

書中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一個個具體可操作的策略,給了我很大的幫助,讓我通過一個捷徑瞭解到了更多的有價值的經驗,讓我儘早擺脫困境,體驗成長,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書中共有七章,結合新教師的實踐需要,從角色轉換如何做,面對幼兒、家長、同事的問題怎樣應對,常規培養的靈巧方法,備課、說課、聽課、評課的技巧,如何寫計劃、總結、觀察記錄和反思,如何開展主題活動和新教師經驗幾個方面給了老師許多參照,內容全面實用。

給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教會我在面對不同的教育物件要採取不同的措施,如面對邊玩邊做的孩子,就要我很有耐心的用言語隨時提醒他,切不能大聲斥責他,面對孩子的謊言,如果孩子願意改正,就要表示原諒,重要的是去了解孩子說謊的心理,不能隨便給孩子亂扣“愛說謊”的帽子,孩子也是很愛面子的,所以必要時也要給孩子一個臺階,試著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畢竟孩子的世界是充滿了想象,也許他只是將假想和現實混淆了。除了面對教育物件,還有服務物件——家長,合作物件——同事,那些比我年長的家長,那些原本陌生的同事,都要我學著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第三章中主要給我啟發是怎樣將一個班級常規做好,書中講了很多培養常規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我發現,確實有很多沒做到,例如在常規訓練中,我們不能控制孩子,將我們自己作為一個“領導者”,常常板著面孔“發聖旨”,我們要給孩子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環境,發揮孩子的主體性,讓孩子親自參與制定常規,從而調動他們遵守規則的自覺性,我嘗試過,效果真的很好。書中還教我如何將常規無形的滲入到一日活動中去,讓孩子不知不覺的,快快樂樂的將常規執行起來。我們常常會抱怨孩子們太不守紀律了,常規太差了,其實常規的好壞與老師運用的方法有很大的關係,方法得當,則事半功倍,方法不當,則適得其反,一定要學著靈活的運用方法,使孩子有積極主動開心的情緒,這樣才能更好的建立良好的常規。

總之,這本書就像我的一盞指路明燈,給我前進的道路照亮了方向,但是不管書上說的多好,我一定要親自去,去實踐,這才能將這本書的作用發揮出來,不但如此,我還要不斷的去探索,尋找更好的方法,我相信,通過這本書的幫助,通過我自己的努力,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會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