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塞上》原文及賞析(15篇)

校園 閱讀(2.92W)

《塞上》原文及賞析1

原文

《塞上》原文及賞析(15篇)

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閒。

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

 註釋

⑴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詩題一作“塞上聞笛”。

⑵樓:防衛的城樓。

⑶關山:這裡泛指關隘山嶺。

賞析

詩有一種蒼勁之感,充滿了邊塞情懷。這與他在邊關生活過,心中充滿保家衛國的思緒有關。但這首詩展示了他的另一種風格,與其他寫邊塞生活的`詩不太相同。

全詩開篇就呈現出一作邊塞題材詩歌中少有的平和氛圍,這主要是通過前兩句的實景描寫表現的。在笛聲和月色中,邊塞一片祥和,瀰漫著一種柔和明朗的氛圍。下面兩句寫的是虛景。在這裡,詩人寫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寧靜夜色中,《梅花落》曲子藉著風傳滿關山,構成一種深遠的意境。

此詩前兩句實寫,後兩句虛寫,寫法獨特,文字優美,意蘊無窮。在諸多的唐代邊塞詩歌中,獨樹一幟,堪稱佳作。

《塞上》原文及賞析2

塞上曲

胡風略地燒連山,碎葉孤城未下關。

山頭烽子聲聲叫,知是將軍夜獵還。

鑑賞

首句寫塞外大風掠地而過,將燒山的獵火吹得火勢熊熊,從塞上曲·胡風略地燒連山這座山頭連到那座山頭。一方面顯示了打獵場面的壯闊,另一方面也揭露邊將沉湎於狩獵的情況。

次句接著寫由於打獵之故,碎葉城城門大開,防守疏漏。碎葉城在今中亞細亞伊塞克湖西北,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唐時屬安西大都護府。“孤城”二字暗示碎葉城處在邊防最前沿,孤立無援,形勢嚴峻,對於能否扼守住邊關,防止外敵之侵入,舉足輕重,邊將卻驕奢輕敵,城門洞開地出獵而去,其危殆之勢無異於引一發而垂千鈞。詩人的`焦慮和憤慨之情,溢於言表。

三、四兩句寫在守衛烽火臺的戍卒的陣陣歡呼聲中,將軍獵歸,大獲獵物。“烽子”,據《資治通鑑》胡三省注,“唐凡烽候之所,有烽帥、烽副;烽子,蓋守烽之卒,候望緊急而舉烽者也。”如今“烽子”不去守望敵情、舉燃烽火,而去守候獵物、舉燃獵火;不去呼報敵情緊急,而去歡呼獵罷歸來,譏諷之意顯而易見。

此詩寫邊將夜獵的場面,雖然背景壯闊,顯得有聲有色,但並不是為了歌頌,而是寄寓詩人對邊防鬆弛的憂慮和對邊將玩忽職守的警告。

《塞上》原文及賞析3

塞上曲送元美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斷接長安。

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徵人馬上看。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元美手持插著白羽的軍事文書,冒著霜凍的寒氣出行塞外。東北邊境的異族侵擾邊關,那報警的狼煙在相連不斷的烽火臺上一個個燃起,直抵京城。

元美出行之時,正當拂曉,城頭上斜掛一彎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後,一場惡戰又會在前線爆發。戍守邊關的將士們人未卸衣,馬未卸鞍,他們正焦急地翹首等待著京城的決策到來。

註釋

塞上曲:古樂府詩題,以唐代李白、王昌齡諸作最為著名。

元美:即王世貞,與李攀龍齊名,同為“後七子”領袖。

羽:指羽書或羽激,為古時徵調軍隊或用於軍事的文書,上插鳥羽,表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

胡烽(fēng):指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邊警,烽:即烽煙,烽火,古時邊境有敵入浸即舉煙火報警。

接:接近,直抵。

長安: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為中國古都之一,西漢、 隋、 唐等朝代皆定都於此。後常通稱國都為長安,這裡實際指當時的首都北京。

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總稱。

徵人:出征在外的將士。

創作背景

《塞上曲送元美》是一首送別詩,明代中期,邊事屢起,北方的韃靼多次入侵,直接威脅國都北京,詩人和王世貞同為明“後七子”領袖,友誼篤深,詩人作此詩送別王世貞奔赴前線,並勉勵其勤勞邊務,以分國憂。

賞析

開篇“白羽”兩字就點明邊塞軍情緊急,古時軍事文書插上鳥羽,表示此書十萬火急,須像飛鳥一樣迅速傳遞,故稱羽書或羽檄。“霜”字既形容鳥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而且還暗含形勢險峻的意味。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帶著那份如含嚴霜的羽書,冒著塞外的寒風策馬飛奔的畫面。

第二句“胡烽不斷接長安”,“胡烽不斷”形象地點明外族屢侵邊境。長安是唐代國都,“接長安”應前句“出塞寒”,表示邊境頻頻告急,戰報直入朝廷,軍情之峻急盡在不言之中。

詩的前兩句給全詩籠罩上緊張的戰爭氣氛。這兩句用戰爭所特有的鏡頭——羽書、胡烽,極寫邊事嚴重,句式急促,緊迫之感躍然紙上。

後兩句寫軍士出征應戰。“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徵人馬上看”,這兩句承上而來,又移步換形,節奏由急促變舒緩,內容從戰事轉抒情。月可以說是寫邊塞的詩作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月照邊關,使塞外景色壯闊而悲涼,朦朧而悽清,頗具邊塞情調,詩人在第三句裡,把邊塞的月夜寫得非常靜美;詩中的“一片月”。不僅能襯托情意,而且能喻示時間,渲染氣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東山,家鄉異地之分。詩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西山”與“邊塞”、“胡烽”暗自相聯。又同下句“徵人看月”情融意合,構成佳境。而徵人看月,則又交織著懷念家鄉的愁情與立功邊塞的雄心。“多少徵人”,意即許多離鄉遠征、抗敵衛國的將士,他們都是人,立身邊塞,目視明月清輝,心頭泛起思鄉之情。“馬上看”就含蓄著這種情感,戰士們騎馬奔赴塞外或巡邏邊境中,抬頭看望高懸空中的明月,既思念親切的家鄉,留戀美好的人生,又準備為保衛祖國的大好河山而誓死戰鬥。因此,後兩句既帶有唐代邊塞詩中常見的那種雄豪悲壯的格調,又有一種纏綿的情致,總觀全詩,詩人故意於此設下不和諧音符,藉助藝術辯證法的力量,以靜顯動,創造出一種物我相融,表裡一致的境界。

這首詩是明人李攀龍寫的一首送別詩,元美即王世貞。王世貞此次出行,與防務有關,故詩人送詩為其壯行,詩中“徵人”句即點送行之意。此詩雖貌似唐詩,但也透露出作者對現實的擔憂。全詩僅四句,前三句著力寫景,渲染氣氛,為後一句抒情奠基。前兩句選用白羽、寒塞,胡烽、長安四組意象, 強調軍情的緊急,為元美的出行渲染氣氛。下兩句以西山之月連線徵人與京城,既表現徵人不戀京城,竭力守邊,又希望元美能勉力邊務,不辱使命。詩蒼勁雄闊,意境深幽,頗有唐代邊塞詩風格。李攀龍詩刻意規模唐調,樂府詩尤多割剝古人字句,但此詩筆調凝練,意境雄闊,風格勁健,頗得唐代邊塞詩的神韻,做到了神與貌合。

《塞上》原文及賞析4

《塞上曲·蟬鳴空桑林》

作者: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向沙場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韻譯】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

出塞後再入塞氣候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

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傑,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莫學那自恃勇武遊俠兒,自鳴不凡地把駿馬誇耀。

【註解】

⑴空桑林:桑林因秋來落葉而變得空曠、稀疏。

⑵蕭關:寧夏古關塞名。

⑶幽並:幽州和幷州,今河北、山西和陝西一部分。

⑷共:作“向”。

⑸遊俠兒:都市遊俠少年。

⑹矜:自誇。紫騮:紫紅色的駿馬。

【賞析】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這四句寫邊塞秋景,無限肅殺悲涼,寒蟬、桑林、蕭關、邊塞、秋草都是中圍古代詩歌意象裡悲情的代名詞,詩歌開篇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後來的反戰主題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鋪墊。寫戍邊徵人,寄寓深切同情。“從來幽並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幷州都是唐代邊塞之地,也是許多讀書人“功名只向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詩人從這些滿懷巨集圖大志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卻是“皆共沙塵老”的無奈結局。末兩句,以對比作結,通過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善於馳騁,耀武揚威地遊蕩,甚至惹是生非而擾民的所謂遊俠的諷刺,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於戰爭的厭惡,對於和平生活的嚮往。前面講的幽並客的時候,作者還沒有什麼貶意,字裡行間裡還隱約可見對於獻身沙場壯士的惋惜之情。用“遊俠兒”來形容那些只知道誇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作者的反戰情緒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此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徵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遊俠,又讓人看到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誇風氣。

擴充套件閱讀: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盛唐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巨集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他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絕聖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唐朝的邊塞詩發展到了頂峰,僅就其數量就有近20xx首,達到了各代邊塞詩數量的總和。以高適、岑參與王昌齡為主的邊塞詩派,是浪漫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們的邊塞之作,表現了馳騁沙場、建立功勳的英雄壯志,抒發了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還描寫了西北邊疆奇異壯麗的景色。同時也反映了征夫思婦的幽怨和戰士的艱苦,各民族之間、將軍和士卒之間的矛盾。邊塞詩反映了這個時代中有關戰爭各方面的現實,產生了許多優秀傑出的詩篇。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寬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於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於時間與空間中永恆的思考;代表的是《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擴充套件閱讀:王昌齡的文學成就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說,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量很高。邊塞詩可並高適、岑參而三,四傑以後,詩壇幾乎沒有邊塞詩作。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此時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後人依次考證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於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表現力。既反映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又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緻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其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在發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而王昌齡的宮怨詩可與李白爭勝,且其詩用意之深、寫景之妙、比興之切、造語之奇,都有獨道之處。王昌齡閨怨詩以悲天憫人的精神書寫那些久閉深宮的妃殯宮人的悲情哀怨,以細膩的筆觸多方面地展現她們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們在殘酷的宮殯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慘命運,客觀上批判了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這種思想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調,洗盡六朝宮廷詩浮豔色情之汙穢,有力地扭轉了齊樑歌詠的不良文風另一方面,就藝術表現而言,王昌齡又發揚了六朝華美豔麗、精雕細琢的表現手法,繼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齡被譽為是成功地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

《塞上》原文及賞析5

塞上曲二首

戴叔倫〔唐代〕

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餘。

漢祖謾誇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于。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評析

戴叔綸的《塞上曲》共兩首,為七言絕句。這兩首詩少有被同選的,多是選了第二首。至於為什麼,不妨將這兩首統一說完後再做分析。(一)中提到了個婁敬。這婁敬是漢初時人。他最早一個勸說後來的高帝劉邦建都長安,佔得地利之優,因此被賜以劉姓,且封為建信侯。後稱之為劉敬。漢初那個時候匈奴兵強,他曾提出和親之策,並遷徙原六國貴族後代及豪強大族十萬餘人充實關中(今東西橫貫陝西、北經西安的渭河流域地區),以增實力。歷史對其當時的這個舉措是肯定的。但此詩對這個故事是持否定態度的。該詩先在上一聯讚頌了武力靖邊、匈奴歸降的一劍橫行之功,而後是諷刺漢高祖劉邦詐誇婁敬的和親之策,卑下地將漢之公主嫁與匈奴王單于。搞清了這是一首和親靖邊的諷刺詩,也就弄清了為何屢屢被漏選。原來人們對邊事的處置天然的存有尚武意識,也天然的鄙視和親靖邊,似乎那是一種掉大價的舉動。(二)則較之(一)淺明瞭許多,只是裡面也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門關”。這“生入玉門關”原本是定遠候班超的句子,是說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時思歸鄉里,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班超30年駐使西域,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老而思鄉求返,本無可咎。但以戴叔綸之見,班超的愛國主義還是不夠徹底———他不應提出“生入玉門關”,也無須提出“生入玉門關”,安心報國是了。戴叔綸的愛國之切是好的.,義無返顧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這個實際例子上看,總覺得不是那麼太近人情。知道了這個典故,全詩也就沒啥費解的了。前一聯講的是漢家重兵接敵,對胡兵一騎都不會放過。而後就是方才說過的那個典故———不回玉門關了,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國靖邊以寧。我以為,戴詩同前人述志慷慨的邊塞詩風一體同出,大都是吟詠壯士一去不復還的豪言志向,至於時代特徵的分析、判斷及有關主張,則稍嫌抽象,倘如不將上詩注為唐中期的戴詩,而隨便說成為別個時代的,也是很難提出疑問來的。

戴叔倫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常州)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塞上》原文及賞析6

塞上曲·蟬鳴空桑林

唐 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註釋

空桑林:桑林因秋來落葉而變得空曠、稀疏。

蕭關:寧夏古關塞名。

入塞寒:一作“復入寒”

幽並:幽州和幷州,今河北、山西和陝西一部分。

共:作“向”。

遊俠兒:指恃勇氣、逞意氣而輕視生命的人。

矜:自鳴不凡。紫騮:紫紅色的駿馬。

譯文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

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

出塞後再入塞氣候變冷,

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

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傑,

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莫學那自恃勇武遊俠兒,

自鳴不凡地把駿馬誇耀。

賞析

這首樂府歌曲是寫非戰的。詩由征戍邊塞不回,而告誡少年莫誇武力,抒發非戰之情。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這四句寫邊塞秋景,無限肅殺悲涼,寒蟬、桑林、蕭關、邊塞、秋草都是中圍古代詩歌意象裡悲情的代名詞,詩歌開篇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後來的反戰主題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鋪墊。寫戍邊徵人,寄寓深切同情。“從來幽並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幷州都是唐代邊塞之地,也是許多讀書人“功名只向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詩人從這些滿懷巨集圖大志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卻是“皆共沙塵老”的無奈結局。末兩句,以對比作結,通過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善於馳騁,耀武揚威地遊蕩,甚至惹是生非而擾民的所謂遊俠的諷刺,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於戰爭的厭惡,對於和平生活的嚮往。前面講的幽並客的時候,作者還沒有什麼貶意,字裡行間裡還隱約可見對於獻身沙場壯士的惋惜之情。用“遊俠兒”來形容那些只知道誇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作者的反戰情緒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本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徵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遊俠,又讓人看到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誇風氣。

《塞上》原文及賞析7

採桑子·塞上詠雪花

朝代:清代

作者:納蘭性德

原文: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謝娘別後誰能惜,飄泊天涯。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沙。

譯文:

我喜歡雪花不在於其輕盈的形態,更在於其在寒處生長。雪花,雖與牡丹、海棠等人間富貴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潔品性。謝道韞是詠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後已無人憐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聲中任西風吹向無際的大漠。

註釋:

①謝娘二句:謝娘,指晉代王凝之的妻子、才女謝道蘊。她曾因詠雪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享有盛名。(《晉書·列女傳》)這裡是說雪花在天涯飛揚,它雖不是富貴之花,卻實誠可愛,但又有誰憐惜它呢?

②瀚海:謂沙漠。明周祈《名義考》:瀚海,“以飛沙若浪,人馬相失若沉,視猶海然,非真有水之海也。"

講解:

這是一首詠雪詞,是作者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時所作。(張草紉《納蘭詞箋註》將此篇繫於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劉德鴻《納蘭性德“覘梭龍”新解》則以為作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說皆可資參考)納蘭出身於富貴之家,作為貴介公子、皇帝的近臣,應該說其作品當是不乏富貴氣的,但從這詞來看,是與其身份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他借詠雪花而詠懷,抒發了不慕人世間榮華富貴,厭棄仕宦生涯的`心情。這種逆反心理是納蘭突出的性格特徵,也是納蘭詞裡多有感傷的重要原因之一。詞的上片起二句說處於“冷處”的雪花是令人賞愛的,接二句又說它之所以可愛是由於高潔的品格,由於它不是那些爭妍鬥豔的牡丹、芍藥一類的“富貴花”。下片前二句是說此花於天涯飄泊,很少有人憐惜,大有知音難覓的孤寂之感。結句出以景語,用大漠中,寒月下,悲笳聲裡的惡劣環境,進一步增加了淒涼冷寞的氛圍。

《塞上》原文及賞析8

原文: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斷接長安。

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徵人馬上看。

譯文

元美手持插著白羽的軍事文書,冒著霜凍的寒氣出行塞外。東北邊境的異族侵擾邊關,那報警的狼煙在相連不斷的烽火臺上一個個燃起,直抵京城。元美出行之時,正當拂曉,城頭上斜掛一彎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後,一場惡戰又會在前線爆發。戍守邊關的將士們人未卸衣,馬未卸鞍,他們正焦急地翹首等待著京城的決策到來。

鑑賞

《塞上曲送元美》是作者送友人王世貞(字元美)赴邊塞之作。詩韻鏗鏘,氣勢雄強,頗得唐人邊塞詩之遺響。詩中雖未明言元美此行的具體任務,但透過詩句傳達的氣氛,足令人感受到他肩負的重大使命。

《塞上》原文及賞析9

採桑子 塞上詠雪花

〔清〕納蘭性德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謝娘別後誰能惜,飄泊天涯。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沙。

1.既然詞人認為雪花是輕浮的,為什麼還去歌詠它?請結合詞中的`描寫簡要說明。

2.詞的最後一句寫“寒月”“西風”之景,有什麼作用?

難點提示 對第一題的解答,一定要結合詞人的性格和詞中體現的詞人的情感來考慮。他借詠雪花而詠懷,抒發了不慕人世間榮華富貴,厭棄仕宦生涯的心情。這種逆反心理是納蘭性德突出的性格特徵。

《塞上》原文及賞析10

塞上

柳開〔宋代〕

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聲更幹。

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雲看。

賞析

《塞上》詩主要描景剽悍百北方少數民族百能騎善射。萬里晴空之下,遼闊草原之上,數百名健兒縱馬馳騁。忽然,一枝響箭穿向雲天,大家不約而同地立刻勒馬佇立,昂首放目,凝神遠望。詩人彷彿是一名技藝超群百攝;師,迅速抓住這瞬間百景象,拍下一個精彩無比百鏡頭,並且貫注了詩人熾熱百主觀感情。

在這首詩中,詩人先用“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聲更幹”兩句來描景一枝飛箭風馳電掣地刺入高空。《漢書·匈奴傳上》:“冒頓乃作鳴鏑。”可知響箭是北方少數民族習用百武器,“直上”,表現箭射出後百銳不可當之勢。“一千尺”,景箭百射程之遠。“天靜無風”,不單景出了草原上空百清明寧謐,也景出了“天似穹廬,尖蓋四野”百寥廓無邊。因而那飛箭百呼嘯之聲就掠過大地,響徹雲霄,傳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遙遠——“聲更幹”。雲氣潮澀,迴音必滯,器物浸潤,發音必沉;於是詩人以表現燥性百“幹”,來形容箭聲百輕脆、尖厲,可謂一字傳神。劉克莊《黃櫱詩》說“疏林霜下葉聲幹”(《後村大全集》卷五),聯絡落葉百飄然而下百形態,“幹”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蕭蕭”二字能曲盡其妙。與劉克莊同時略早百徐璣在其《感》詩中說“猶幹竹葉聲”(《二薇亭集》),以“幹”狀風竹之颯颯作響,亦不盡妥帖。惟獨形容“天靜無風”中“鳴骹”之聲用“幹”為逼肖。這裡,詩人扣著“鳴骹”繪;繪聲:上句“直上一千尺”,屬於視覺感受,側重景高,箭身一點,箭;如線;下句“無風聲更幹”,屬於聽覺感受,側重景遠,箭聲震盪於曠野之上,而這曠野之上百天幕,又恰為箭身、箭;百深色點、線提供了面百淺色背景,點、線、面相互結合而成天然精巧百構圖。

景了天上百“鳴骹”之後,詩人緊接著景地下仰看“鳴骹”百人,這就是詩百後兩句:“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雲看。”“碧眼”在這裡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數民族百生理特徵,又切合此時抬頭望箭百規定場景,還因為眼睛作為心靈百窗戶,人物百內在情感與外在風采,都可以通過它來集中體現,所謂“傳神景照,正在阿堵(這個,指眼珠)中”(東晉畫家顧愷之語)。王安石百《明妃曲》詩說“明妃初嫁與胡兒”(《王文公文集》卷四十),歐陽修百和詩也說“維將漢女嫁胡兒”(《歐陽文忠公文集》卷八《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都以“胡兒”稱外族年輕人。而在柳開詩中則更包含著親切百語調。“碧眼胡兒三百騎”,描繪一隊少數民族百年輕驍騎,句中雖只排列名詞,實是以靜景動,使人想像那眉宇間流露著威武氣概百草原漢子們揚鞭躍馬、奔逐追馳百熱烈場面。“盡提金勒向雲著”,則又以動景靜:拉緊了馬韁,抬起了望眼,一個接一個百動作霎時聚落在全體騎手百屏氣凝視中;正見喧騰,忽歸沉靜,“向雲看”百“三百騎”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百“鳴骹”所吸引,全神貫注、目不轉睛,宛如戲曲舞臺上百角色亮相,具有一種雕塑型百美。唐人李益有一首題為《從軍北征》百邊塞詩:“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這末二句,景“徵人”因聞笛思鄉始翹首望月,情原非由所“看”之“月”引起,“月”僅作為鄉心之寄託,故而茫然“回首”,格調低沉、色彩灰暗,且無雕塑型百美。對照起來,柳開詩可謂青出於藍了。因為是一首絕句,字數有限,詩中就難以面面俱到地展開一個全過程。詩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捨棄次要情節,捕捉最為精彩動人百意象,將北方少數民族百剽悍性格與尚武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不愧為宋代邊塞詩百“壓卷”之作。

柳開生活在北宋初年,宋詩尚未形成鋪陳直述,以議論說理見著百特色。同樣百內容,在歐陽修詩裡卻是“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百質直表現。後來蘇轍出使遼國時,在《虜帳》詩中也是“舂糧煮雪安得飽,擊兔射鹿誇強雄”,“釣魚射鵝滄海東”,“彎弓射獵本天性”(《欒城集》卷十六)百夾敘夾議。比較起來,柳開此詩猶有唐人風韻,空靈蘊藉,情辭豐腴。在以意趣氣骨、拗折瘦勁取勝百宋詩中,也應算是別具一格百了。而柳開曾經“部送軍糧至涿州”,“使河北”,“知代州”,又“徙忻州刺史”,並且“善射”、“倜儻重義”(《宋史·柳開傳》),則又表明《塞上》詩景得如此成功,乃是與詩人身歷其境,具有實際生活體驗緊密相關百。

《塞上》原文及賞析11

塞上曲·其一

王昌齡〔唐代〕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譯文: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出塞後再入塞氣候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傑,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莫學那自恃勇武遊俠兒,自鳴不凡地把駿馬誇耀。

註釋:

空桑林:桑林因秋來落葉而變得空曠、稀疏。蕭關:寧夏古關塞名。幽並:幽州和幷州,今河北、山西和陝西一部分。共:作“向”。遊俠兒:都市遊俠少年。矜:自誇。紫騮:紫紅色的駿馬。

鑑賞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這四句寫邊塞秋景,無限肅殺悲涼,寒蟬、桑林、蕭關、邊塞、秋草都是中國古代詩歌意象裡悲情的代名詞,詩歌開篇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後來的反戰主題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鋪墊。寫戍邊徵人,寄寓深切同情。“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幷州都是唐代邊塞之地,也是許多讀書人“功名只向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詩人從這些滿懷巨集圖大志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卻是“皆共塵沙老”的無奈結局。末兩句,以對比作結,通過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善於馳騁,耀武揚威地遊蕩,甚至惹是生非而擾民的所謂遊俠的諷刺,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於戰爭的厭惡,對於和平生活的嚮往。前面講的幽並客的時候,作者還沒有什麼貶意,字裡行間裡還隱約可見對於獻身沙場壯士的惋惜之情。用“遊俠兒”來形容那些只知道誇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作者的反戰情緒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此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徵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遊俠,又讓人看到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誇風氣。

王昌齡

王昌齡(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巨集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塞上》原文及賞析12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1.這首五言律詩寫詩人奉命赴邊慰問邊塞守軍的情景。全詩緊扣題目,共寫了三層意思:出使路線、沿途風光、最新訊息。

2.“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麼?詩中頷聯裡的“徵蓬”一詞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詩人以“蓬草”自比,表達了內心的寂寞傷感之情(被排擠出朝廷的傷感和怨憤)(內心的激憤和抑鬱)。

3.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展現出的景象。

黃沙莽莽,無邊無際,草木不見,行旅斷絕。極目遠眺,一縷孤煙勁拔堅韌、剛直有力地升騰在天盡頭,俯首遠瞰,橫貫浩瀚沙漠的黃河邊,蒼茫地掛著一輪圓圓的落日。

4.本詩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歷來為人稱道,句中的五個加點的形容詞富有表現力,請任意選擇兩個加以賞析。

煉字角度賞析:“大”寫出了邊疆沙漠的茫茫無邊。

“孤”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直”字,表現孤煙之高,表現了景物的挺拔雄偉之美;“長”表現了黃河的杳無盡頭;“圓”表現落日之低,給人以親切溫馨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壯闊無垠。

詩句賞析:詩句對仗工整,描繪出塞外雄奇壯觀的獨特風光,景象開闊鮮明,氣勢雄偉,並寓悲涼之情於壯美景色之中,從側面烘托了守邊將土淒涼艱苦的生活環境,藉以反映了他們不畏艱苦,積極保衛邊疆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

畫面描繪:大漠無邊,長天空闊,兩相對映,壯闊而單調。在這廣闊的背景上,一縷直上青天的`輕煙,以及滾滾的黃河呼嘯著奔騰而去,在河的盡頭,是一輪又紅又大的圓圓的落日,好一幅蒼涼闊大壯觀的大漠黃昏圖!

5.從景物描寫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兩個方面,說說你對“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理解。

隨風而去的“徵蓬”和進入胡天的“歸雁”,也是遠赴邊塞的詩人自己的寫照;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從中透露出詩人內心幽微難言的激憤抑鬱的情感。

這兩句表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詩人以徵蓬與歸雁自比,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的情感,抒發了自己身世浮沉之感和思鄉之情。

6.全詩思想感情: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詩人對守邊將士愛國精神以及邊塞奇異風光的的讚美,也側面表露了詩人被排擠出朝廷後內心的抑鬱之情。

7.詩中用典的詩句是那句,用典的好處。

示例:“蕭關逢侯騎,都戶在燕然”,途中得知軍情,語透英豪,顯出一位使臣對邊疆戰事的關心。

《塞上》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沙塵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譯文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

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

出塞後再入塞氣候變冷,

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

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傑,

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莫學那自恃勇武遊俠兒,

自鳴不凡地把駿馬誇耀。

註釋

空桑林:桑林因秋來落葉而變得空曠、稀疏。

蕭關:寧夏古關塞名。

幽並:幽州和幷州,今河北、山西和陝西一部分。

共:作“向”。

遊俠兒:都市遊俠少年。

矜:自誇。紫騮:紫紅色的駿馬。

【註解】:

1、幽、並:幽州和幷州,今河北、山西和陝西一部分。

2、遊俠兒:指恃武勇、逞意氣而輕視性命的人。

3、矜:自鳴不凡。

【簡析】:

從對塞外景色的描寫,表現出羈旅遠遊者惆悵迷茫的心境。語言簡煉,特別是以勸誡遊子矜誇馬兒的'口氣反襯出徵人的悲哀,十分巧妙。

這首樂府歌曲是寫非戰的。詩由征戍邊塞庶幾不回,而告誡少年莫誇武力,抒發

非戰之情。寫邊塞秋景,無限蕭煞悲涼,寫戍邊徵人,寄寓深切同情;勸世上少年、

聲聲實在,句句真情。“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這四句寫邊塞秋景,無限肅殺悲涼,寒蟬、桑林、蕭關、邊塞、秋草都是中圍古代詩歌意象裡悲情的代名詞,詩歌開篇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後來的反戰主題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鋪墊。寫戍邊徵人,寄寓深切同情。“從來幽並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幷州都是唐代邊塞之地,也是許多讀書人“功名只向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詩人從這些滿懷巨集圖大志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卻是“皆共沙塵老”的無奈結局。末兩句,以對比作結,通過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善於馳騁,耀武揚威地遊蕩,甚至惹是生非而擾民的所謂遊俠的諷刺,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於戰爭的厭惡,對於和平生活的嚮往。前面講的幽並客的時候,作者還沒有什麼貶意,字裡行間裡還隱約可見對於獻身沙場壯士的惋惜之情。用“遊俠兒”來形容那些只知道誇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作者的反戰情緒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此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徵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遊俠,又讓人看到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誇風氣。

《塞上》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塞上贈王太尉

宋代:釋宇昭

嫖姚立大勳,萬里絕妖氛。

馬放降來地,雕閒戰後雲。

月侵孤壘沒,燒徹遠蕪分。

不慣為邊客,宵笳懶欲聞。

譯文:

嫖姚立大勳,萬里絕妖氛。

將軍剽悍勇猛立奇功,橫掃千軍,滌盪萬里,威名遠揚。

馬放降來地,雕閒戰後雲。

如今邊地,馬群自由放牧於曾經的戰場之上;大雕悠閒自在,盤旋於戰後平靜的雲海。

月侵孤壘沒,燒徹遠蕪分。

月光悄然灑落,孤壘沐浴在明淨澄澈的清輝之中;戰爭的野火早已將雜草燒盡,極眼望去,遠處的平蕪也歷歷分明。

不慣為邊客,宵笳懶欲聞。

只是我這出家之人,不習慣邊塞生活,夜晚笳聲悽切,不忍多聽。

註釋:

嫖(piāo)姚立大勳,萬里絕妖氛。

塞上:邊界之上,指軍事要地。王太尉:名不詳。太尉:宋三公之一,為武臣階官之首。亦可泛指武將,用作尊稱。嫖姚:輕捷強健的樣子。大勳:偉大的功勞。妖氛:本意為妖氣,詩中指外敵入侵所製造出來的戰爭氣氛。

馬放降來地,雕閒戰後雲。

降來地:因敵國投降而收復回來的國土。雕:猛禽名,似鷹而大,黑褐色。

月侵孤壘(lěi)沒,燒徹遠蕪分。

戰後雲:戰爭結束後和平而晴朗的天空。壘:戰壘,指軍營牆壁或防守工事。燒:野火。蕪:亂草。

不慣為邊客,宵笳(jiā)懶欲聞。

邊客:指北方邊遠之地的旅客。宵笳:夜間吹笳。笳:古管樂器名。漢時流行於西域一帶少數民族間,初卷蘆葉吹之,與樂器相和,後以竹為之。魏晉以後,以笳笛為慶典或儀仗之樂。

賞析:

詩人在首聯中將王太尉比作為國消除邊患的霍去病,讚揚他功勳卓著,掃除了籠罩全國的戰爭陰雲;中間兩聯寫大捷之後戰場的和平景象;尾聯表達了詩人祈求和平的願望。全詩氣勢不凡,是禪僧詩中難得的佳品。

首句“嫖姚立大功”,詩人用的是西漢時代名將霍去病的典故。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領兵大敗匈奴。這裡用霍去病來比喻王太尉,著眼點正在於他們克敵致勝的共同點上,讀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其功甚大、其志甚偉的豪情。“萬里絕妖氛”一句,寫出了敵人被肅清後天地清明之貌,具有爽朗剛健的氣質。

首聯概述了大捷之後,中間兩聯筆勢一轉,進而描寫戰後的戰場景觀。“馬放降來地,雕閒戰後雲”,充滿了一種平靜悠閒的意趣,這是和詩人觀照戰爭的視角有關的。宋遼之間的戰爭,遼國往往是進攻方,宋往往處在防禦的態勢。當有效抵禦了敵人的攻擊並打敗敵人之後,宋人感到的是一種成功之後的輕鬆之感,所以在詩人的筆下,馬群是自由放牧於和平寧靜的戰場之上,空中的猛禽鵰鶚也輕鬆地盤旋在戰後的天空雲彩之間。

“月侵孤壘沒,燒徹遠蕪分”,又使整詩染上了一絲冷寂的色彩。只見月色如水,整個戰場都沉浸在它的銀光之下,那孤零零的戰壘似乎也看不見了,戰爭的.野火早已將雜草燒盡,極眼望去,遠處的平蕪也歷歷分明。

這種意緒,在尾聯進一步加深。詩人畢竟是一位僧人,他不是軍人,所以“不慣為邊客”,而那惹來滿地霜跡的寒笳的聲音,也是詩人所不慣聽聞的。從頸聯開始的詩歌情感上的轉換,與詩人的僧人身份有關:當最初的狂喜過去之後,詩人的情緒又歸於靜寂一路。他彷彿一位出世世的僧人,偶然將情感伸觸到世間,在經歷了欣喜之情後,又重新回到了那精神上的世外桃源。

這首詩歌頌王太尉粉碎侵略、保衛邊疆的豐功偉績。寫戰爭而不直接描寫故事,但又讓讀者體味到戰爭,可謂匠心獨運。詩的起筆豪壯,別具一格,景色描寫境界闊大,氣韻沉雄,在詩中巧妙地點出自己的身份又藏而不露,足見詩人的功力。

《塞上》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塞上曲

[唐代]戎昱

胡風略地燒連山,碎葉孤城未下關。

山頭烽子聲聲叫,知是將軍夜獵還。

賞析:

首句寫塞外大風掠地而過,將燒山的獵火吹得火勢熊熊,從塞上曲·胡風略地燒連山這座山頭連到那座山頭。一方面顯示了打獵場面的壯闊,另一方面也揭露邊將沉湎於狩獵的情況。

次句接著寫由於打獵之故,碎葉城城門大開,防守疏漏。碎葉城在今中亞細亞伊塞克湖西北,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唐時屬安西大都護府。“孤城”二字暗示碎葉城處在邊防最前沿,孤立無援,形勢嚴峻,對於能否扼守住邊關,防止外敵之侵入,舉足輕重,邊將卻驕奢輕敵,城門洞開地出獵而去,其危殆之勢無異於引一發而垂千鈞。詩人的焦慮和憤慨之情,溢於言表。

三、四兩句寫在守衛烽火臺的.戍卒的陣陣歡唿聲中,將軍獵歸,大獲獵物。“烽子”,據《資治通鑑》胡三省注,“唐凡烽候之所,有烽帥、烽副;烽子,蓋守烽之卒,候望緊急而舉烽者也。”如今“烽子”不去守望敵情、舉燃烽火,而去守候獵物、舉燃獵火;不去唿報敵情緊急,而去歡唿獵罷歸來,譏諷之意顯而易見。

此詩寫邊將夜獵的場面,雖然背景壯闊,顯得有聲有色,但並不是為了歌頌,而是寄寓詩人對邊防鬆弛的憂慮和對邊將玩忽職守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