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小班世界糧食日活動優秀教案(精選8篇)

校園 閱讀(1.34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班世界糧食日活動優秀教案(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世界糧食日活動優秀教案(精選8篇)

  小班世界糧食日活動優秀教案1

  活動目標

1、指導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的成果,不能浪費糧食。

2、養成愛惜糧食、節儉的好習慣。

3、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有關糧食的圖片、聲像資料等。

2、米飯、饅頭、餅乾等。

3、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通過談話,引導本課主題。

教師出示米飯、饅頭、餅乾等,然後想幼兒提問:這些是什麼?可以做什麼?指導它們從哪裡來的嗎?

教師引導幼兒互相討論,自由交流。幼兒回答後教師予以表揚。

2、教師與幼兒共同閱讀幼兒用書《糧食從哪裡來》,讓幼兒瞭解糧食的生產過程,知道周種糧食的過程很辛苦,要經過犁地、選地、播種。施肥、田間管理、收割等多道工序。

教師:農民生產糧食的過程是怎樣的?(艱苦的。)我們吃飯時,應該怎樣做呢?

幼兒討論後回答。

教師小結:糧食來之不易,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所以用餐時我們一定要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不浪費糧食,能吃多少盛多少。

3、結合幼兒的平時表現,教師引導幼兒說說自己應該怎樣做。

4、閱讀幼兒用書《誰做得對》,說說誰做得好。

  活動反思:

進餐是孩子們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針對我班幼兒目前進餐時"不想吃"、"不會吃"、甚至"吃一半、掉一半"的現象進行《不浪費糧食》的社會活動,通過活動使我們的寶寶懂得要珍惜糧食。在這次活動中我通過幻燈片引導孩子們觀察米飯、饅頭的由來,觀察小麥和包穀的生長過程和農民伯伯勞作的場景,不學習兒歌《愛惜糧食》,讓寶寶們體會到了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苦勞動的成果,小朋友在吃飯時不能掉飯粒、剩飯菜,要愛惜糧食。當然這種社會性的情感教育對於小班孩子來說相對不太好理解,為此我們結合孩子們的日常進餐繼續開展這一教育。

在平時進餐時,我們耐心地指導孩子們正確的握勺方法,培養他們安靜進餐、細嚼慢嚥的好習慣,並引導寶寶回顧社會活動《不浪費糧食》,幫助幼兒瞭解飯菜的由來,使孩子們逐步懂得尊重勞動者的勞動。通過我們反覆的指導,有效的表揚與獎勵,使孩子們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增強了孩子們對他人的尊重,從而讓孩子們真正感悟到"不浪費糧食、從我做起"。

  小班世界糧食日活動優秀教案2

  活動目標:

1、認識我們常吃的糧食,知道糧食對身體的作用。

2、瞭解吃飯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能按時吃飯,不挑食。

3、知道人體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各種糧食做成的食物,如米飯、麵包、麵條等。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觀察大米、白麵、生面條,並請他們說出各種糧食的名稱。

2、將大米、白麵、麵條煮熟,請幼兒比較與未煮熟時有什麼不同。

3、請幼兒品嚐煮熟的食物。

4、說說我們為什麼要吃這些食物,這些食物對我們身體有什麼益處。

5、小結: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糧食,吃了糧食身體才能健康,才能長大個。

  活動建議:

可以結合吃飯時間向幼兒介紹各種糧食。

  活動反思:

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都非常優越,加之受社會上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等壞風氣的影響,在幼兒園裡幼兒挑食、剩飯的現象十分普遍。針對這種情況,設計這一主題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瞭解糧食來之不易,體驗成人勞動的艱辛,養成不挑食、不浪費、愛惜每一粒糧食的良好習慣。

  小班世界糧食日活動優秀教案3

  活動目標

1、教育幼兒應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2、培養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3、教育幼兒學會尊重他人。

4、大膽說出自己對愛惜糧食的理解。

5、培養幼兒健康活潑的性格。

  教學重點、難點

對古詩《鋤禾》的意思的理解。能夠背誦古詩。

  活動準備

配套的教學用書,圖片。

  活動過程

1、教師談話匯入新課。

師:小朋友,米飯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資,所以我們一定要愛惜糧食。

2、教師引導幼兒翻開幼兒用書第7頁,仔細觀察。

師:快看,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他們誰做的對?誰做的不對?為什麼?

3、教師鼓勵幼兒回答問題。

4、教育總結幼兒回答,教育幼兒吃飯時應坐端正,不撒飯。

5、教師朗讀古詩《鋤禾》,幼兒跟讀。

師: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們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出來的,我們一定要愛惜糧食。

6、讓幼兒談談自己在今後吃飯時應該怎樣做。

7、活動結束。教師再次強調要珍惜糧食。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在講解時不夠生動,如果拿自己班孩子在吃飯時的表現舉例來說明怎樣吃飯才是正確的課會更生動,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在課程要結束時讓幼兒談談自己在今後吃飯時應該怎樣做,對幼兒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班世界糧食日活動優秀教案4

  活動目標:

1、知道糧食的來歷和愛惜糧食的道理。

2、培養幼兒良好的幼兒園進餐禮儀。

  活動準備:

提前熟悉故事《小豬請客》、熟悉音樂遊戲《我愛吃》

  基本過程:

(一)匯入活動

教師通過唐詩《憫農》引出愛惜糧食的主題。

(二)關鍵步驟:

1、介紹糧食的來歷:

(1)提問:“你們知道糧食是怎樣來的嗎?”

(2)結合《憫農》這首古詩,講解古詩大意,讓孩子知道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得之不易。

古詩大意:“在夏天的中午,農民伯伯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在田裡給禾苗除草、鬆土。他們累得滿頭大汗,一滴滴汗水滴在泥土裡。可是,有誰知道這碗裡的米飯,每一粒都是農民伯伯辛苦勞動種出來的呢!”

(3)和孩子一起探討糧食的來歷和為什麼要愛惜糧食。

2、帶領幼兒大聲地、有韻律地朗誦古詩《憫農》

(三)引歌套詞、古詩新唱

  活動延伸:

1、講故事《小豬請客》

通過故事《小豬請客》,教育幼兒怎樣愛惜糧食。

2、音樂遊戲《我愛吃》

組織幼兒做音樂遊戲《我愛吃》,加深幼兒對各種主食的熟悉和了解,激發幼兒的食慾,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3、開展“小小檢查員”活動邀請班上的幼兒輪流當“小小檢查員”。每餐之後檢查幼兒的餐具是否還有剩飯剩菜?督促幼兒愛惜糧食。

  小班世界糧食日活動優秀教案5

  活動目標

瞭解農民的辛苦,知道糧食來之不易。

知道珍惜糧食,不浪費食物。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米飯”圖片;《我不浪費糧食》動畫視訊;“不浪費食物”組圖。

  活動過程

出示圖片“米飯”,引導幼兒討論米飯的來源。

這是什麼?米飯是用什麼做的?

你知道大米是從哪裡來的嗎?

播放動畫視訊《我不浪費糧食》,引導幼兒感知大米的來之不易。

熊貓奇奇和妙妙也想知道大米是怎麼來的,他們和小夥伴一起坐上巴士嘟嘟的飛碗來到了田野尋找大米的由來。

大米是什麼加工而成的?

稻穀是怎麼來的呢?

小結:農民要經過翻地、播種、育苗、插秧等種下水稻,等待水稻長出金燦燦的稻穀,再進行收割、脫粒,最後把穀粒加工脫殼碾出大米。大米來之不易,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的,我們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不挑食,愛惜糧食。

出示組圖“不浪費糧食”,引導幼兒瞭解珍惜糧食的方法。

1、討論交流珍惜糧食的方法。

糧食來之不易,我們都應該珍惜糧食,你知道哪些節約糧食的方法?

2、出示組圖“不浪費糧食”,討論圖中的現象。

這些行為對不對?應該怎麼做?

小結:我們要懂得珍惜糧食,吃飯的時候雙手扶好碗,不掉米粒,吃多少盛多少,不隨意丟棄;去飯店用餐時點菜要適量,吃不完的菜可以打包,不能浪費糧食。

  活動延伸

日常活動

1、教師在用餐環節提醒幼兒不隨意倒飯菜,珍惜食物。

2、在過渡環節可適當播放“寶寶巴士APP”中的“古詩國學”第一集《憫農》供幼兒欣賞,引導幼兒懂得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

家園共育

家長給幼兒樹立榜樣,幫助幼兒養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

  小班世界糧食日活動優秀教案6

  活動設計背景

針對現在班上一部分孩子在午餐時不愛惜糧食,把米飯和菜故意掉在桌上,還相互打飯仗這種不良現象設計了這個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瞭解人類為什麼要吃飯,知道吃飽飯的重要性。

2、讓幼兒瞭解農民生產糧食的不容易,知道不愛惜糧食是可恥的行為。

3、讓幼兒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4、初步瞭解健康的小常識。

5、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讓幼兒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2、難點:幼兒瞭解農民生產糧食的不容易,知道不愛惜糧食是可恥的。

  活動準備

農民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勞動的圖片,孩子們在不同情形下浪費糧食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在教師提問的基礎上,瞭解我們為什麼要吃飯。

1、我們平時都要吃飯,點心,水果,那我們不吃會怎麼樣呢?

2、幼兒自由討論

3、教師小結,讓幼兒知道為什麼要吃飯,如果不吃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二、教師提問,你們在園裡吃午飯時是怎樣表現的呢?

1、幼兒回憶吃飯的情景

2、教師點評在吃飯時孩子們有那些不良行為,讓孩子們明白浪費糧食是可恥的。

三、教師出示農民不同時節在田裡耕作的圖片和孩子們在不同情形下浪費糧食的圖片。

1、幼兒觀察圖片後討論農民生產糧食的不容易和自己來浪費糧食的`壞習慣。

2、教師總結;讓幼兒明白粒粒皆幸苦,從而教育孩子要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四、教幼兒背誦古詩《鋤禾》,昇華愛護糧食的情感。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利用不同的圖片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參與討論,在討論中逐漸明白吃飯的重要性,知道農民生產糧食的不容易,明白要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但是在教學活動進行中,孩子們在理解浪費糧食是一種可恥行為有點難,在以後的日常教學中,我要隨時滲透愛惜糧食的觀念,在有條件的時候帶孩子們到鄉下走走,讓孩子們親身經歷勞動的艱辛,從而使孩子們的認識更加深刻。

  小班世界糧食日活動優秀教案7

  活動目標

1、知道糧食來之不易。

2、懂得要愛惜糧食。

3、知道浪費糧食是不對的,要學習愛惜糧食。

4、使幼兒瞭解糧食的生長過程。

5、培養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活動準備:

1、水稻、麥子、農民種田圖片。

2、饅頭、麵包、包子、油條、麵條、餃子等食品的圖片。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圖片:

(1)小朋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兩位好朋友,想不想見見他們?

歡迎他們和大家見面,拿出水稻、麥子的圖片,我們請這兩位朋友給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紹。

水稻:我的名字叫水稻。小朋友們吃的白米飯是由我做成的。

麥子:小朋友們,你們好!我是麥子,白白的饅頭是用我做成的。

小朋友,你們喜歡這兩位朋友嗎?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什麼?糧食。

2、糧食來之不易

(1)糧食今天有許多許多心裡話想對同學們說,你們想聽嗎讓我們先請水稻來說一說吧!

A、"小朋友,這是一碗普通的白米飯,而"我"是一顆普通的米粒。小朋友們,你們可知道我是怎樣誕生的嗎?"

B、你們看,農民們在做什麼?仔細觀察他們是怎樣插秧的。(農民阿姨雙腳整天泡在冷水中,彎著腰,時間長了,真是腰痠背痛。)

C、禾苗在農民伯伯的精心護養下,漸漸長高了,為了讓莊稼長得更加茁壯,農民伯伯要做什麼?(鋤草、施肥、噴灑農藥、引水澆灌)經過半年多時間的辛勤勞動,莊稼成熟了、農民還要做些什麼?(農民們要把稻子割下來,捆成捆兒,運到地頭,再經過脫粒,碾去稻殼等許多的工序,才能加工成我們現在吃的大米。

(2)下面請小麥來和大家說一說。

小朋友,你知道我能做成哪些食品嗎?(據學生所答出示饅頭、麵包、包子、油條、麵條、餃子等食品的圖片。)這麼多的好吃的都是糧食做成的,糧食與我們的關係怎麼樣?

(3)小結:為了種出一粒粒的糧食,農民們不怕風吹日晒雨淋,不怕勞累,灑下多少辛勤的汗水,正如我們所學的古詩《憫農》講的那樣,誰會背誦請舉手。

3、怎樣愛惜糧食

(1)請小朋友講一講你們是怎樣對待糧食的。

(2)那我們以後應該怎麼對待糧食呢?

  小班世界糧食日活動優秀教案8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瞭解糧食的生長過程。

2、讓幼兒明白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活動準備:

儒靈童教材

  活動過程:

一、活動匯入:

1、帶領幼兒隨著儒靈童歌曲做律動。

2、帶領幼兒向孔夫子行三鞠躬禮儀。

二、新授課程

1、"聽"故事提問匯入:小朋友,你們見過螞蟻窩嗎?為什麼萌萌被抬進螞蟻窩?請聽故事《小螞蟻的倉庫》。

2、安靜聽《儒靈童》故事,情境匯入。

教師提問:小螞蟻的倉庫怎麼會有那麼多好吃的?

故事總結:萌萌吃東西的時候總會把食物浪費,小螞蟻把萌萌丟下的食物抬回了家。當萌萌來到螞蟻倉庫後,羞愧極了,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浪費是可恥的行為。小朋友,老師相信你們都是珍惜糧食的好孩子。

3、"看"動畫提問匯入:你們知道我們做飯的大米是從哪裡來的?

4、認真看《儒靈童》動畫,啟發思考,教師提出如下問題:

(1)大米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

(2)為什麼說農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

(3)小朋友們今後你會怎樣珍惜糧食?

5、幼兒有疑問可再次觀看動畫,老師根據本班級幼兒共性特徵及個體差異,對動畫進行暫停或播放,結合劇情節點,在幼兒已有經驗上進行選擇性互動提問教學。

教師總結:小朋友們,農民伯伯種糧食非常辛苦,從播種到鋤草、施肥、收割,不知灑下了多少汗水。晒黑了臉,累彎了腰,兩手磨出了厚厚的老繭,才能收穫糧食,我們要做珍惜糧食的好孩子,不能浪費。

三、圖譜演示,判斷對錯教師出示兩張圖片讓幼兒判斷對錯。

教師看圖總結:小朋友們,糧食來之不易,我們吃飯時要把碗裡米飯吃乾淨,不掉桌上和地上,圖中的寶寶吃飯時把米粒撒了一桌子,既不講衛生又浪費,讓我們一起做個愛乾淨不浪費的好孩子。

四、遊戲互動,鞏固主題名稱

小雞吃米粒

準備:一些廢舊的紙揉成的紙團,幾個紙箱或者塑料桶

規則:教師請幾位小朋友變身為小雞"吃地上的米粒",伸出雙手的食指和拇指做小雞狀。每次只可以用手夾一粒米粒,然後把"吃"到米粒迅速的放到紙箱或塑料桶裡。看誰把地上的米粒"吃"得又快又幹淨,給與獎勵。

五、活動延伸,主題內化

(1)帶領幼兒誦讀《弟子規》經典。

(2)教師可在日常幼兒吃飯的時侯提醒幼兒不要浪費食物。

(3)和家長聯絡,習慣養成延續至家庭中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