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薩利機長》觀後感

校園 閱讀(6.34K)

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薩利機長》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薩利機長》觀後感

《薩利機長》觀後感1

本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20xx年1月15日下午3時26分,薩利機長執飛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從紐約拉瓜迪亞機場起飛。這架空中客車A320—214在爬升過程中,在起飛之後僅一分鐘就遭受加拿大黑雁群的撞擊,導致兩具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

薩利機長向機場塔臺報告,要求立即折返機場。機場方面隨即指示1549號班機立即折返,此刻薩利發現飛機的效能已經無法完成掉頭的操作,於是塔臺安排客機飛往新澤西的泰特伯勒機場作緊急降落;可此時飛機的高度及下降速率,已經無法讓客機安全降落於泰特伯勒機場。於是,薩利決定避開人煙稠密地區,冒險讓客機緊急降落在貫穿紐約市的哈德遜河上。拉瓜迪亞塔臺在機長告知即將降落哈德遜河23秒後失去與班機聯絡。飛機飛進哈德遜河河道上空,並以滑翔方式緩緩下降。飛機機尾首先觸水,其後以機腹接觸水面滑行,飛機左側的一號引擎於水面滑行期間脫落沉入河底。最後,飛機於曼克頓附近停止滑行,機身大致保持完整。

我最初的理解,水面相比陸地迫降要安全點,在網上查了才知道,飛機水面迫降將更加危險。

原因在於首先水面不像路面是平靜的,水面的起伏與水流完全不可預測,如果一旦飛機的機頭或者機翼先碰到水面的話,飛機很容易翻過去。只有保證以絕對完美的角度滑進水中才能爭取到短暫的漂浮時間。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哈德遜河迫降才會被稱為奇蹟。滿載著155人的飛機在空中失去了動力,瞬間就要做出決定,隨之是水面迫降,薩利機長面臨多大的挑戰啊。

208=155。這個數字是什麼意思呢?從飛機撞上黑雁到迫降成功,時間只有208秒,薩利機長用他的沉著與冷靜,憑著過硬的心理素質與長期以來練就的高超技術,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拯救了乘客和機組人員共計155條生命,完成了一個奇蹟。

觸點一:高超的技術。飛行員的工作是一項重複性勞動工作,周而復始的按照規章要求進行操作,形成重複性疲勞,最易出現的是對規章要求的淡化,簡化流程,往往簡化的流程中暗藏著風險和隱患。風險和隱患的暗藏就如同常人生活中會形成的一些習慣,一般不會覺得有害處,也不會下功夫去改;久而久之,麻痺性的認知會形成“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情形,形成自己的漏。影片裡,薩利機長工作中,嚴守規章流程操作,通過做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事,在一點一點的積累中提升業務技能

記得中央電視臺有個節目叫《挑戰不可能》,每期選擇多個選手,涵蓋技能、體能、腦力等多個專案的極致挑戰,高超的技術得到最大化的展示。僅是高超的技術,薩利機長最多如《挑戰不可能》般,通過多次的練習,展示一個技藝的極致,而他做到的是對生命的拯救,只有一次機會,不是練習,怎麼實現的呢?

觸點二:素位而行。正如空管人員對薩利機長的第一印象,他說對方的聲音太冷靜了,讓他不能相信,對方嘴裡說出的是,1549號航班剛剛失去了雙引擎動力。實際上,薩利不僅在飛行時足夠冷靜,即便是在迫降之後,依然沒有亂了方寸。在疏散乘客時,他還兩度檢查機艙,確保沒有乘客被困後,拿上工作日誌,最後一人離開機艙。在上岸之後,他還第一時間要求清點人數,以確保每一位乘客都獲得救助。

《中庸》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君子行中庸之道,立足於所處,根據自己的現有條件努力做事。素位而行之,把小的事情做精透,無數次的從中總結提煉,形成思維的判斷,逐步走在合道的路上,關鍵時候顯現,方能“黯然而日彰”。

這個點我的感受,追求目標導向的短期效果和追求精力導向效益最大化的區別?常人的思維陷於追求小概率成功的目標導向,中和思維提出的精力導向,追求整體效益和長遠效益最大化的大概率顯現,奇蹟的出現正是薩利機長責任和擔當的理念下,把每一次飛行任務都盡心的去做好,慢慢形成的思維模式,才會在208秒做出準確的判斷。

觸點三:稟性的淡然。成功迫降後,面對國家運輸委員會的調查,各種問題,從生活習慣到家庭關係的詢問,副駕駛提出了不滿的抱屈,薩利機長淡然的說:國家運輸委員會做的是本職,一旦查清所有事實,就會淡化了。心平氣和的面對調查,常人有多少能夠做到?

如何讓自己在被誤解、受委屈、甚至遭受打擊時都能夠坦然面對,不在乎別人怎麼說呢?薩利機長做到了。

《道德經》雲:“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在整個調查中,薩利機長為而不恃,不居功自傲,不自恃其功績。

隨著事故調查小組的介入,薩利和副機長兩人一直在複述和回憶當天事情發生的經過,整起事件逐漸有了全貌的呈現。直到最後的聽審會上,眾人一起回聽當天發生事故時的錄音,跟隨聲音,重現了當日起飛後的完整過程。在加入撞鳥後35秒的延遲之後,沒有一次能夠成功在機場迫降,無論怎樣,都是隻有墜機一種可能。而薩利做出迫降哈德遜河的行為則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內心強在認可中聚能,外表強在對抗中耗能。

還原事實以後,薩利機長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積德聚能。調性格是一個長期的堅持,我們身邊一位60多歲的'老師,默默修自己的性格,13年修了一個弱者心態,這個弱者心態是謙和待人,內心強大,淡然面對生活的困難、誤解、委屈、吃虧等等,柔弱勝剛強。我要努力向她學習,我有時起情緒時,我就在想,我是弱者的心態嗎?

觸點四:心態低位。國家運輸委員會的委員問薩利:把你從等式中去掉,就沒有這個結果。薩利回答:“No!是所有人,機組乘務員、副駕駛、乘客、救援人員,感恩所有的人。”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把自己放在一個謙卑的位置。

今年老師講授《中庸須看破》,記得有堂課講到愚公移山,老師說:“每個人都有三座大山:第一座是稟性中間的弱點,第二座是生活中間的要害,第三座是事業(健康)中的漏洞。”,“愚公移山是一個精神,是以無形馭有形。”對於薩利機長的故事,我的感悟是:從稟性去洞察自己,查漏補缺;堅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修性補漏,命運就一定會改善!

《薩利機長》觀後感2

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可以說是電影界的一個型別片種了。就像動作片,科幻片一樣,改編真實故事的電影應該也需要一個短標籤。但電影因為有自身的娛樂和戲劇屬性,所以電影作為通俗藝術,即使現實中發生的事件再誇張,還是需要添油加醋的加上一些改編,讓電影更具有觀眾緣。

《薩利機長》是根據20xx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發生意外改編的電影,在說電影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電影的強大陣容,導演是美國著名的正派硬骨頭特林特伊斯特伍德,拍過《廊橋遺夢》等經典著作。主演則有我們熟悉的湯姆漢克斯主演,他的作品就不用多做介紹了,是好萊塢的常青樹。不過近幾年作品平平。而且巧的是大部分都和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有關,比如《飛利浦船長》和《間諜之橋》。

電影當然是值得推薦一看的,在美國上映到截稿期,被某些刊物評為近期最受好評的電影,票房也一路攀升,在國內外電影平臺評分也非常的高。同時也能感覺到影片是奧斯卡種子選手。

影片改編自1549號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國全美航空公司由紐約市拉瓜迪亞機場起飛,飛往華盛頓州西塔克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的每日定期國內客運航班。20xx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車A320-214負責該航線,在起飛爬升過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個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駕駛艙機組人員在確認無法到達附近的2個機場後,決定於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結果是機上共155人全數生還,該事件也被稱為“哈德遜奇蹟”。

影片氣質古典穩重,沒有刻意去煽情也沒有過多的表現動作特效場面,點到為止,重點放在事後討論機長是否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也就是重點放在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和機長之間的博弈上。影片的核心也就是在討論,薩利機長的舉動,是英雄,還是騙子。

下面我們根據影片的劇情,分別來看看電影和真實事件中的出入。

在20xx年1月15日下午3點26分,飛機在紐約拉瓜迪亞機場起飛。但起飛一分鐘左右,機長向機場控制塔報告,指飛機上兩具引擎都遭受鳥擊而失去動力,要求立即折返機場。機場方面隨即指示1549號班機立即折返,但薩利機長髮現不能掉頭折返機場,於是準備安排客機飛往新澤西的泰特伯勒機場作緊急降落;但其後機長又發現當時飛機的高度及下降速率,無法讓客機安全降落於泰特伯勒機場。於是,機長決定避開人煙稠密地區,冒險讓客機緊急降落在貫穿紐約市的哈德遜河上。

這些都在電影裡比較真實的得到呈現,只是在電影中飛機在與河面撞擊的最後一刻,依然能清楚的聽到塔臺的聲音。而真實情況裡塔臺在機長告知即將迫降在哈德遜河23秒後失去就班機聯絡。這個和真實有些許出入。

飛機迫降在河面之後,由於撞擊過大導致貨艙門以及飛機後門被水撞開,接近0度的水瞬間湧進飛機。此時飛機上的人保持秩序讓年幼小孩或婦女先下飛機,然後在河面等待救援,在等待救援的時間裡。所有人都停留在救生艇沒有亂動。

而在影片中,一位男的因為感覺自己離岸邊還挺近的,於是直接跳進河裡想靠著自己的本事游過去。但too young too simple . 在紐約的大冬天冬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還有一個女的也自己跳進水裡,最後被直升飛機的消防員救下。這些在真實發生的事件裡都沒有。

薩利機長被認定為在事故幾周後一直有創傷心理壓力緊張後群症。出現幻覺和失眠。經常感覺自己往下墜。影片通過各種誇張的特效手法真實還原展現。影片的一開始就是薩利機長做的一個噩夢,這個夢是他按照塔臺的要求想飛回地面機場迫降結果沒有成功撞向了大樓。而真實情況薩利機長當讓沒有做過這種夢了。這只是影片開頭為了吸引人而做的一個特效炫技。

而在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的內部調查裡,遠比影片要來的繁瑣和細緻。恨不得把你所有的檔案都拿出來調查。但影片為了增加戲劇性,稍微把NTSB設為了和薩利機長的對立面,沒有了感性,所有問題都咄咄逼人,並且一開始就有認定薩利機長把飛機迫降在河面反而讓乘客更危險。而在真實情況裡,NTSB對薩利機長和副機長提出的問題都是有理有據的,並沒有故意抓薩利機長的小辮子或者不承認薩利機長的英勇冷靜行為。

在這裡科普一下,飛機如果發生事故,能迫降在地面絕對不會選擇迫降在水裡。迫降水裡一定是下下策。大家可以試想一下,一個有輪子的飛機降落在專門鋪好的跑道好還是落在軟軟的水面好。而且飛機迫降在水面以後,飛機會在數分鐘內迅速沉沒。更重要的是,迫降在地面是為了更方便後期的救援。而救援的時間,就是決定生還者的黃金時間。

在影片最後的公開聽證會上,大家開始online線上去看電腦模擬和人為模擬1549航班雙引擎實效的狀態下,是否可以成功迫降在兩個靠近的地面機場。都得到成功驗證可以迫降在地面機場。而此時薩利機長開始發飆說飛機被鳥撞擊後你們馬上飛回地面,這樣做根本沒有加上人為緊張時間和考慮反應時間,當然可以成功飛回地面。於是NTSB才加上35秒的反應時間,從而驗證得出,唯一的迫降選擇,只能是哈德遜河。

這是影片和真實情況出入最大的地方,因為影片把NTSB設定成是對薩利機長有敵意的一方,所以各種不謹慎不考慮不作為都放在了NTSB以烘托薩利機長的偉大,但真實情況是NTSB早就把反應時間和人為因素考慮進去,整個聽證會其實都是非常嚴肅和理性的。當然真實情況NTSB還質疑為何當時選擇河面迫降的時候薩利機長沒有開啟飛機水面迫降裝置。

當然了,這些都不排除薩利機長因為這一飛機事故成為了美國英雄。

總體來說,影片的對真實事件的還原度已經非常高了。湯姆漢克斯為了表現出現實生活中真實機長的害羞和冷靜,在整部影片的表演上表情和動作都沒有太大的起伏,以不變應萬變,把影片的重點放在對事件的陳述和思考上,而不是讓個人表演去先聲奪人。這沉穩的表演手法更讓影片有紀實的味道。

很多人也會在看完影片後說,人都全部生還了為何還要這麼刁難機長,其實正是因為有這些嚴謹的機構和嚴肅沒有情感的條款和規章制度,才能為將來減少更多的災難做防禦,以及增加經驗,取長補短。

質疑本身,往往就是進步和發掘真相的動力。對於一起事故而言,更是如此。

《薩利機長》觀後感3

好的電影看完後,會陷入一小段沉默的緬懷時刻。我看著觀眾逐漸離去,字幕繼續滾動,顯示一部電影的幕後人員構成,他們都“盡職盡責”了。電影就是這樣,有臺前就有幕後。被忽略掉的,從來都是大多數。

看完《薩利機長》,我就陷入了這樣的狀態。一個盡職盡責的機長,該如何在一次奇蹟般的生還後,向世人證明他的一切決定都是為乘客安危考慮,而不是個人逞能為了當英雄?

在電影結尾處,真實的機長沉默寡言,微笑溫暖。演員偉大者如湯姆·漢克斯,還是顯得略微有點緊張了,但足夠好了,我喜歡這個寡言少語而異常堅定的人。

少說點電影,多說點我的觀後感吧。

最早看到薩倫伯格機長的自傳,名字叫《最高職責》。當時還是學生,不理解職業尊嚴的含義,工作後,才發現,這個詞太要命了,二爺說得好:

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職業的職業尊嚴,既然成為其中的一員,即使你再不起眼,再放蕩不羈,再遊戲人生,也應該在事情觸及自己職業尊嚴底線的時候抹一把臉站起身來,用或許會被平時的自己嘲笑的語氣,說聲「對不起,我是警察」,說聲「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

我想起來兩年前看過的一條舊聞:

20xx年11月10日晚,南航CZ3739航班起飛後約30分鐘,只聽“砰”的一聲悶響,乘客旋即發現發動機起火。空姐嚇到默默流淚,只有機長淡定播報,“本人經嚴格訓練,有能力將大家安全送到陸地。”21時40分左右,飛機備降在廣州,200多乘客無人員傷亡。

昨天下午在電影院看《薩利機長》的時候,腦海裡一直迴響著這句話——“本人經過嚴格的訓練,有能力將大家安全送到陸地上。”

當時我在地鐵上,被這句話折服。看著地鐵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心想萬一有意外發生,我們該如何避險。該聽誰的,憑什麼?

電影是個橫截面,沒有告訴我們機長平常怎麼想,但他的自傳裡有,我試著摘抄幾段:

我們之中大部分人都在勤勤懇懇默默無聞的工作,只有意外才能讓我們一舉成名,而我們一直努力追求的,就是盡力避免這樣的意外發生。

在生活的很多領域裡,你都應該成為一個戰略上的樂觀主義者,即著眼長遠,但同時又是一個戰術上的現實主義者,即立足當前。

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些都是一些聽上去周到而正確的話,電影不能讓機長把這些話原封不動地說出來,於是我看到了以下幾處:

他相對寡言少語,在飛機升空時有意識地避免和副機長閒聊過多,在他的自傳裡,他寫道:從飛機推出離開登機口,直至起飛,爬升至10000英尺(3048米),航空法律規定機組不許談論任何與飛行細節無關的閒話。

他在重啟發動機失敗後,直接跳過了規定程式的十四步,本能一樣開啟APU(俗稱小風扇,auxiliary power unit,為飛機關鍵系統提供基本的電力,防止失速),這個關鍵決定是後來成功迫降的前提。也正如副駕在片中吐槽的,開啟APU是規定流程裡的第十五步,如果按部就班,有可能都走不到第十步,飛機已經墜毀了。

機長站在機艙中,看著自己的飛機成為一艘沉船,他的臉上是無奈和愁容,正是這些愁容,讓我想衝進去幫機長,雖然不知道怎麼做。

他在乘客獲救後先後找了警察朋友、副機長和工會朋友來確認,機上所有乘客是否都安全。直到工會的人來告知,所有人,所有人都安全。他才放心了。

那一刻,他的臉上,愁容舒展。

我在電影院裡突然意識到,我平常嘴上老愛說“總是”“所有”“絕對”之類的詞兒,是一件多麼可笑的事——恐怕連自己都不知道這幾個詞的重量吧,但機長必須確定,但凡有一個人因為他的選擇而遭遇不幸,他都難辭其咎。

每一個乘客,都安全,這就是他的理念。

看到一個短評裡也寫到夫妻關係的表現,妻子第一次接到電話還很驚訝——今天你居然打電話報平安,第二次她就有點受不了家門外聚集的媒體壓力了,開始打電話發牢騷抱怨,提醒機長房貸壓力,第三次妻子才意識到丈夫有可能就和飛機一起墜毀了,開始抱歉,機長安慰她,說一切都會處理好的。

三個電話,一對夫妻,磕磕絆絆、不容易和相濡以沫就全給表現出來了。

看電影的時候,大概有七八次,我被這有可能降臨的災難和人的勇氣與理念摁在座位上,眼睛溼了七八次。可能是怕,也可能是感動,看著他風度翩翩,看著他墜入長河,看著他接受詰問被質疑,看著他在紐約的夜裡跑、想、長久沉默。

他知道自己委屈,但從沒有抱怨過任何人。

有很多時候,大家只是當你是個英雄,卻不清楚那一刻是怎麼做到的,也不深思這種巨大災難帶給行動執行者的道德壓力和專業難度——但凡有一個小地方出現紕漏,導致人員喪生,機長就會被不良媒體打上魯莽、自大、置乘客性命於不顧的標籤。

這個世界,很多時候,沒有耐心。

抱怨是沒用的,憤怒也是沒用的。有技巧地解釋自己這樣做的原因,向更多參與到奇蹟中的人表示感謝,就好。

所以我喜歡稍微上點歲數的人演的電影,他們按照心裡的原則而不是世上的規矩行事,他們偏執,他們知道對錯,他們在為年輕時犯下的錯做自己能做到的挽回和彌補,他們改不了臭脾氣和壞毛病,他們欠錢,同時給更需要錢的人借錢,他們慢,他們氣喘吁吁,他們捍衛著從他的時代到新的世界裡那些不應該改變的東西,比如榮譽,比如剋制,比如原則。

而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可能就是這種精神最好的代言人吧。他86歲了,還在拍這樣剋制內斂的英雄片,和他同歲的老人,有多少人有這樣的體力和狀態呢?

我住的這個院子裡,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歲數相差不大的老人們拄拐、蹣跚、到門口的貨車上買回蔥薑蒜和饅頭,再慢行回屋裡,還有一個老頭揮著網球拍對牆狠狠地打過去,但也沒有多少力道了,他們的身體普遍都不能稱作硬朗了。

他們應該是新中國之前出生的一撥人,在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或許誰都有年輕的肌肉和力氣可以恣意發洩,但到了晚年,面對的是疾病、假牙和形形色色的虛假推廣,利用老年人的恐懼和孱弱推銷藥品、保險和其他。

伊斯特伍德在電影行業裡打拼了半個世紀之久,他已然兩次得到了行業中的最高榮譽。一次是作為演員,擁有《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和《黃金三鏢客》的表演作品,一次是作為導演,拍出過《百萬美元寶貝》《老爺車》《薩利機長》等夠多夠好的電影,還在拍,不打算停。

我想不到比強悍更合適的詞來表達我對這位導演的敬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