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傷逝賞析讀書心得

校園 閱讀(2.81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心得,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心得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傷逝賞析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傷逝賞析讀書心得

我一貫認為,閱讀一部作品,賞析一部小說,既要有總的把握,也要有細的分析,既要有置於當時年代的解讀,也要有新的探尋。魯迅先生的作品歷來都是研究者重點研究的物件,因此總有些過度解讀的意味。有句話說得好:作品誕生的時候起,作者就已經死了。先生如今去世已有八十餘年,現在我對先生的作品做一次粗淺的賞析,難免要有別樣的想法。若有過度解讀的成分,實在不是我的本意,不過是自己最初的一些見解而已。

《傷逝》由其主題來講並不難把握。男女主角懷抱著對未來的遐想出走,卻被現實殘酷的壓迫最終走向敗路;女主為愛出走,最終因為無愛而離開,而死亡。小說中,子君說到:“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直白的表露,著實像是為當時女性的一種吶喊;而聯絡起女主的結局,卻要使得我們思考,這種吶喊到底是叫人死,還是叫人自在的活?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先生於一九二三年所作的一篇演講稿《娜拉走後怎樣?》。

先生在《娜拉走後怎樣?》一稿中談到娜拉出走後的結局:不是墮落,就是回來。還有一條不為路的路,即餓死。這與《傷逝》中,男女主在面臨殘酷的現實生活的壓迫,最終的慘淡結局倒有相照應的`一面。先生在稿中還說:“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都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這又似乎呼應了《傷逝》多次提及的“虛偽的重擔”。小說裡還談及:“我和她閒談,故意地引起了我們的往事,提到文藝,於是涉及外國的文人,文人的作品:《諾拉》,《海的女人》。”這裡的《諾拉》和《海的女人》一方面自然是為了表示男女主在不同時間與地點談及同樣話題,女主不同表現。但另一方面也能作為一個佐證。為我的觀點做一個作證,即《傷逝》是《娜拉走後怎樣?》的繼續與思考。

從小說結構較為細緻的一面講,小說開篇以第一人稱展開敘述,說道“如果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這裡一方面設定一個懸念,爾後層層剝開,另一方面與結尾“向著新的生路跨過去,那第一步——卻不過是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相互呼應,在悔恨與悲哀的同時,朝著新的生路前行。若於當時的實際而言,實在也算得上是一種進步,是一種人性的自然體現。小說多次談到的半枯的槐樹和老紫藤,也隨著女主的到來有了新生以及再次的悲涼,這是明顯不過的暗喻了。這與女主眼中“稚氣的好奇的光澤”的變化,是同樣的一種暗合。只是在小說結尾時,女主眼中再次發出“稚氣的閃閃的光澤”象徵著的,與其他處明顯是不同的,是已經發生變化了的。

小說結構中,最為值得一提的,便是對於女主的死的留白。先生並沒有談及女主到底是為何死的。只是通過一個次要人物道出了女主死的事實,與小說前頭“我想到她的死”確有呼應。那麼女主的死究竟是怎樣的?又是為何死呢?先生最終也沒有片言的解釋。只能由著讀者自行遐想了。這又讓人想起上述演講稿中娜拉的結局,但顯然女主的死與娜拉的結局是不符的,這或許是先生所想出的另一條路也說不定,畢竟女主臨走前,眼中再次有了莫名的“稚氣的閃閃的光澤”。

小說中一些其他意象,描寫,是大多研究者歷來所重視了,在此就不詳細討論了。而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要注意到男女主角的名字,即史涓生與子君。我不知先生在設計男女主名字是否另有用意,因時間緣故也沒有去查詢過相關的資料。因此由這人名的所解讀出來的或許就是我的過度解讀了。“涓”字有選擇之意。史涓生似乎是在說明這男主在經歷了這次的磨難後選擇了新生,由死中,選擇的新生。小說結尾“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這便是一種新生,有著對未來的期盼。而女主取為“子君”,有“你”的意思,像是要人們思考著,假如“你”是子君,你又會怎麼做呢?同時子君離開後,“你”又為何要死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