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校園 閱讀(3.29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1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透過自我的學習經歷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一篇文章。讀後,體會有四。

一是要勤奮。宋濂家中貧窮,沒有書看,便向別人家借,“手自筆錄,計以日還”,勤抄,勤寫,即使在寒冬臘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終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憑著自我的勤奮刻苦,最後“遍觀群書”,也為以後的學業打下了基礎。個性簽名愛情

二是要虛心。為了請教有學問的老師,作者“嘗趨百里外”,向當地長輩叩問請教。俯身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師訓斥,卻毫無半點怨言怒氣。反而“色愈恭”“禮愈至”,等到老師和顏悅色,則又請教,如此懂事,禮貌的學生,老師怎會不喜歡呢?定會認真解答,“態度決定一切”。虛心,使得宋濂“雖愚”“獲有所聞”。

三是要實踐。作者成年後,跟著老師訪學。“負莢電履”,“窮冬烈日”以致於“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動”這些經歷,看似倍受折磨,實際是作者自我鍛鍊的一個好機會。陸游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上的知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作者的訪學生涯,對他學習的`理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樂學。作者的學習條件可謂很差,“無鮮肥滋味之享”“溫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綺繡”“驊然如神人”。如此強烈的比較,作者“略無慕豔意”,“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鑄乎?宋濂以學習為快樂,不與人攀比,一心讀書,“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文章開篇“餘幼時即嗜學”,不錯,學習要從小時候開始,“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就是此意,要珍惜時光,才能如宋濂學有所成。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2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書可讀,“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只好“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於是,不論寒冬酷暑,宋濂總是堅持抄書,及時送還,因為只有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他。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師可求,“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因此,只能“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而求師之途艱辛無比,“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夠自得其樂,終成大儒。

然,今日之學子,讀書條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學的決心和毅力,卻不及宋濂之萬一。抄書的做法雖然不再提倡,但優美的句段還是應該積累吧?步行百里雖然已經不太現實,按時到校的要求應該一點也不過分吧?可是,看看現在的學生,又有幾個自覺設定了讀書筆記?又有多少因一點小事就不見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宋濂的求學態度——“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現在的學生有幾個對老師如此謙恭?頂撞老師、辱罵老師,甚至毆打老師的現象,又在多少學校不斷上演?當然,這裡面不乏老師的教育方法失誤,教育言辭激烈,但這就能夠成為學生頂撞、辱罵、毆打老師的'理由嗎?學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師的人格就可以漠視嗎?

唉,不說了,誰叫咱是老師呢!說不定有很多讀者看了我的這些感慨,還把所有的罪過都歸結到老師身上呢!哈哈,隨便吧,反正老師的地位已經夠低了,再多聽上幾聲叫罵也無所謂了!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3

讀了這篇《送東陽馬生序》古文,我感到有一種力量在把我的心捲起來,捲到這場戲中。讀到“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天大寒,硯冰堅……弗之怠”,我感覺彷彿回到宋濂的那個時代裡,想著他,沒有辦法看書,就向有書的人家借書,天氣寒冷,硯臺裡的墨都凍成堅冰,可卻不放鬆抄寫,和現在的我比,我有參考書,不用抄,卻沒有好好利用。

讀到“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想到了我們,我們不用像他那樣,坐在教室裡看著老師上課,他的處世比我們不好,卻還費心思去請教老師,而我們呢,木若呆雞似的坐著,心兒不知道往哪兒飛去了?

讀到宋濂拜師的時候,我的眼前好像出現了一幅畫,畫上的宋濂,揹著書箱,拖著鞋子,一步步的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路途遙遠而險惡,他艱難的往前走,不理會“苦”,只想著心中的“師”,大雪深達數尺,腳上的面板凍裂了也不知道,可見他是那麼的專注於“苦難”作鬥爭。當初我們上學的時候,什麼困難也沒有,輕鬆的一坐車,就到了我們想去的學校。

他一日只吃兩頓,沒有新鮮肥美的大魚大肉,衣服也穿的不好,生活的比我們苦幾萬倍。我們天天都吃免費的'午餐,有免費的校服穿,還有零花錢能買好吃的,買閒書來看,這樣的日子真是太幸福了。現在的條件這麼好,我們難道不應該珍惜嗎?我們難道不應該努力學習嗎?……

磨難是一筆財富,它能錘鍊一個人的意志,激發一個人的潛能。所以當磨難到來的時候,千萬不要害怕,千萬不要選擇逃避,我們應該學會坦然面對,磨難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可怕。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4

我佩服古代的為科舉考試而讀書人,我佩服他們能夠有有恆心。他們把四書五經讀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們度不會感到厭煩,他們認為想要為國家做貢獻,做這點努力是必須付出的,這是必經的過程。也許有許多人讀書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有人會認為他們很貪財,會鄙視他們。其實這並不可恥,他們能夠吃國家的糧食,拿國家的銀子,他們用功的讀書,所換來的報酬。在宋濂的這篇贈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辛的求學歷程。

讀過這篇文章,第一感想我太幸運了。

從時間上,我慶幸我生在封建社會,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紀,不必被當時的制度所壓著,我喜歡我的自由。

從家庭條件和生活上,我地同情他。他小時候家貧以至於買不起書,他把從別人家借來的書抄一遍再還給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結成了冰,手指都很難彎曲,他依舊會依照約定的`時間抄完後送還給人家。他怕名師指導,經常跑幾百里路去請教問題。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面板都龜裂了也渾然不知。他總是穿得破破爛爛,但他從來都不羨慕身穿綾羅綢緞的人。

我們的條件,你想看書,父母就會給你買;你有問題不會,父母就會給你請家教;你的衣服破了舊了,就會給你買新的衣服。我們的任何條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學習卻他那種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為90後的我們,的確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我們的條件太好了,讓我們只懂得享受,卻不懂得利用。我們總是在叫苦叫累,仔細的想一下,中國古代時的人為能受得了,而我們去受不了呢?缺少想要刻苦學習的信念而已。的我們很幸運,我們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5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禮貌古國。在封建社會,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長期獨領風騷,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類在封建時代所到達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發展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在這個“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時期,明初的文學家宋濂,在他的這篇贈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辛的`求學歷程,勉勵後人在優越的學習環境中更應勤奮、專心致志地學習。

作者以自我的親身經歷為例子,使同為學生的我感到這似乎不是幾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邊事,更使我明白求學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們應不畏艱辛,勇於探索,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貧寒而借書親手抄寫,雖然辛苦卻一點也不放鬆,抄完便跑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最終有機會看到各類書籍。而應對著父母為我買的一大堆書,我卻很少細心地讀過,真不敢與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請教問題時畢恭畢敬,遇到先生訓斥、呵責時,他的態度變得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辯解,直到先生高興了,才再次請教。應對古人在如此艱難的求學條件下,對知識的渴望與決心,我羞愧得無地自容。古人為了求學,不畏天氣寒冷,即使四肢都凍得動彈不得,一日只吃兩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們豐衣足食從不為受凍捱餓擔憂,也沒有奔走的勞累,更不必親手抄書,但仍學業不精通,那隻能怪我們用心不專一了。

從發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平凡”的事我最終明白勤奮與艱苦是相互聯絡的,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能夠克服。在我們科技飛速發展的今日,我們仍然需要勤奮求學,這樣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將來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一份力。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6

說道勤奮,我們就應該像宋濂一樣,將勤奮當成一種習慣,在生活中,處處落實,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話說: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勤奮就是將每一件事做好的基礎。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早早就古代,就已經有人意識到這樣的道理。這也不禁使我聯想到自己的生活,我對待學習是不是一絲不苟?對待老師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經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想想,自己還是有許許多多的不足,有時也會犯懶病,也會想偷工減料,對待林林總總的事,我也不能說我已經給進了我的極限。

保爾曾經說過: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回憶往事,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也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我想,宋濂肯定是做到了這一點,做人不應該給自己留太多遺憾,也許我們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隻要努力去做就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現在正值豆蔻年華的我們也應該好好反思,雖然學習十分的艱辛,可是我們是否已能問心無愧?答案當然是“沒有”所以,在以後的時光裡,我必定要培養自己堅韌,勤奮的性格。

“保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未來的道路確實是漫長艱辛的,還有很多的風風雨雨,我們要的就是老老實實走好每一步,我們應該帶著一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者”的心和像宋濂一樣高貴的平直,去勇敢面對,勤奮,努力!讓我們在花季雨季,在似水流年的日子裡,譜寫出無悔的青春樂曲,飄揚無憾的生命之旗!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7

《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們真切地瞭解到了宋濂的求學之苦。比其他,處於當代社會的我們,實在是太幸運了。

宋濂小的時候家境貧寒,買不起書,所以去借書,拿回來抄;又沒有學識淵博的老師來教他,他便跑到百里之外,向當地有學問有道德的老師去請教。儘管他每天只有兩頓粗茶淡飯,儘管他每天都只穿著一身破舊的衣服,儘管他飽受了風霜之苦,但他卻不羨慕有錢的人,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學習上,最終成為了一名學識淵博的'人。

這個故事感染了我,也激勵了我,它同時有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環境多麼的惡劣,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

可是現在,有太多的學生都普遍的認為;自己家中的學習條件差,因而成績不如學習條件好的學生。這種想法是特別得錯誤的,片面的,而又愚昧的。

人的學習雖受環境條件影響,但只要肯去克服,惡劣的環境是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這使我想到了‘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他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艱苦甚至連書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四處借書看,他很希望能夠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無法點燈讀書,正當他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成一個小洞,然後捧著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讀書,從此,匡衡每晚就藉著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了著名的學者

這是個催人奮進的故事,但同時又印證了那句話:無論環境多麼惡略,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獲得成功。

所以,讓我們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跨越環境的障礙,開啟一片新天地。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8

在21世紀這個資訊時代,要想有所作為,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唯一可行的辦法是擁有大量的知識。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確實,知識就如同我們的手和腳,不可缺失。

少年大學生寧鉑,從小酷愛讀書,每天,他不看書就不舒服,甚至上廁所也要帶上上一本書,晚上熄燈後還打著電筒看書。因此,13歲就獲得了數。理。化。醫學。天文等各方面的知識,成為大學生。

有句話說:天才出自勤奮。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要真正獲得知識只有勤奮學習。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二十多年如一日,全部身心沉浸在數學的海洋裡。每天只睡三個小時,不屈不撓地,勇敢地向著數學皇冠上的明珠行進,終於證明了1+2,登上了數學高峰,成了數學巨人。

他們的`成功不都是通過勤奮的努力,掌握大量的知識而取得的嗎?

一個社會存在一定的貧富差距是正常的,而對於我們來說,雖然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

人最出色的成績往往是在逆境中做出的,思想的壓力,甚至身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的藥劑。美國曾抽查了1000位財富在1000萬美元的富翁,調查了他們的生活,結果發現,他們大都出生在普通人家,甚至有一部分人的少年是在貧民窟裡度過的。

貧窮並不可怕,它有時也是一種財富,一種精神財富。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9

《送東陽馬生序》是選自宋濂的《宋學士文集》。文章先敘述作者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聯絡馬生求學的優越條件,這樣,我們不難就得出之一道理:人學有所成,關鍵在於自己的專心與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時候讀書的情況——“餘幼時即嗜學。學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在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們從中看到宋濂小時候讀書的環境是惡劣,家中無錢,問人借書,寒中抄錄,而自己的學習態度是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專心求學。因此,他後來望有地位,詩文成就高。由此看來,人學有所成,關鍵在於自己的專心與否。

其實,學有所成並一定要在順境中、逆境中、優越的社會年度中、機遇中才能達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專心與否。

外國有這們一則故事:貝多芬小時候跟外國的老師學唱歌和彈鋼琴,由於貝多芬對彈琴方面有興趣,學得比較好(若跟其老師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老師看好他,並想把自己畢生精力傳授給他,但貝多芬的語言跟其老師的有所不同,導致他聽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貝多芬在那時起,在練習彈琴之餘,還要學老師的語言,他很認真——有20小時,眼睛是有光線射進去的。皇天不負有心人,2個月之後,他根本把該語言學到八八了。這樣一來,貝多芬就得到老師的指導,最終在世界上義;有地位,對於第六交響曲,我想人人都有聽過、聞過。

誠然,學有所成、成才三心兩意,亂來就達到、實現的。而是要努力、勤奮、艱苦、刻苦鑽研,再加上自己對學習的專心。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10

古人學習時與我們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他們的求學之路是否一帆風順?這個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你就知道了。

《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是作者宋濂為了勉勵同鄉晚輩馬君則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所寫的一篇贈序。文中寫了作者得書之難,從師之艱和求學之苦。令人不禁感嘆作者的好學精神與苦學精神。

結合現在我們的生活,要比作者好上百倍甚至千倍。不用千里迢迢去求師,也不用想盡一切辦法去得書。我們現在的條件優越,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想看書直接去書店買,到上學的年齡是會直接去學校報名,有老師來指導你。可我們卻唯一少了作者的好學精神與苦學精神。文中寫道:“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弗之怠。”充分表現了作者學習的刻苦。我們不用抄書,有充足的時間去讀書,可是,有些同學卻從未好好多過,他們與宋濂相比,多了一份優越,少了一顆好學的心。

文中有一句話:“餘則溫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表現了作者對學習的痴迷,對衣著打扮的不在乎。而我們呢?有些同學不比學習,只比吃,比穿,看誰打扮的“靚”打扮的“帥”,存在明顯的攀比心理。這樣一來,學習成績一定有所下降。你可否想過,衣著只是一個外表,而內心的美才是最令人著迷的。我們喜歡美麗,沒有錯,但不要過分追求美麗,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在內心上給自己增加美麗,有知識的人是美麗的'。我們應當學習作者,學習他那以學為樂的精神。記住,用珠寶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同學們,看看《送東陽馬生序》,它會告訴我們什麼是美好的,告訴我們要擁有一顆好學的心,讓我們一同努力吧,一同去展望美好未來,為了明天而努力奮鬥!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11

近來,我讀明代學士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獲益匪淺。作者的求學精神固然可貴,但他那種守信用的良好品德更令人敬仰。

宋濂家境貧寒,在無從致書以觀的情況下,每假借於藏書之家,能堅持做到計日以還,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正由於作者守信用,所以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宋濂學有所成,除了主觀方面的努力之外,藏書之家樂於借書給他,不能不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客觀因素。宋學士在文中特意提到這點,也說明他對成才的'因素有一個實事求是的評價。

可以說,守信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在我們前輩身上十分明顯地表露出來,而宋學士正是讓人尊敬的前輩之一。

曾幾何時,這種美德在一些人心目中漸漸被忽視了。即使在今天,不守信用的人和事經常可以見到。

有個成語叫背信棄義,它的意思是不守信用和道義。宋濂借書計日以還,不敢稍逾約,便是守信用的具體表現。守信用是一個正直的人必須具備的品德。相反,那種背信棄義的人則為人們所指責、所唾棄。我們應仿效宋學士的做法,養成守信用的良好品德。在同學中,有的誇誇其談,說而不幹,被人譏笑為許諾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奉勸有這種毛病的同學好好改一改。

如果整個社會把守信用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如果大家都能以守信用為榮,以背信棄義為恥,那麼,我們的社會會更加和諧。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12

前幾天,我讀了一篇贈序,是明朝文學家宋濂贈給他的學生馬生的《送東陽馬生序》,這篇贈序透過介紹作者的求學經歷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讀了這篇文章,我確立了人生的新目標,擁有了前進的動力。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確立了人生的新目標。是它讓我明白了路途的'坎坷,人生的艱難,是它讓我學會了堅持。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這就是作者當年的學習環境。它激勵我從失敗邁向成功,在不斷地體驗挫折與失敗的過程中完成自我的人生追求,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擁有了前進的動力。有時遇到困難真想放下,但這時,宋濂求學的身影便浮此刻我的眼前,給了我堅持下去的信心,讓我重新振作,迎接挑戰。在挑戰過程中,跌倒是難免的,但只要把自我與宋濂相比較起來,就會感到很慚愧,只能擦乾眼淚,繼續前行。個性是當我讀到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時,我更加體會到宋濂當年求學時所遇到的困難之大,學習勤奮之至。在那種條件下,他都能學習,而我們又有什麼做不到呢?

作者在校舍中不與別人比吃穿也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同舍生皆被綺繡,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袍敝衣處其間。儘管如此,作者還是略無慕豔意。聯絡到自我來談,以前我總是與同學相攀比,因此浪費了許多時光和錢財。此刻呢?我讀了這篇文章後,已經為自我樹立了一個警示牌了:不要把過多的時光浪費於與別人攀比上,這與圖財害命沒什麼兩樣。

讀了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確實明白了很多道理。有宋濂的經歷在前,又能有什麼困難阻礙我們前進的腳步呢?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13

《送東陽馬生序》寫了作者宋濂青少年時代求學的千種辛苦萬般困苦,並拿後來太學中的條件與之作比,以告誡勸勉“馬生”刻苦讀書;文章都讓人強烈地感到,我們必須珍惜優越的條件,好好學習,然而給予我最大震撼的東西並不是這一點--是宋濂的執著。

因為執著,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地情況下抄錄了一本一本的書來讀;可以“趨百里外從鄉先達執經叩問”;可以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復??但也正是因為這份執著,宋濂成為文學大家。

執著的力量就在於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為可能,使奇蹟的產生成為必然!縱觀人類歷史的長河,從《資本論》到《相對論》,從《蒙娜麗莎》到《命運交響曲》,從雜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項震撼驚寰宇的發明,哪一項驚駭世俗的創造,哪一種功在千秋的.貢獻背後不曾凝聚著偉人們執著的追求以及為其付出的辛勤與代價。誰能說他們的成功只是因為幸運之神的垂青,只是一種偶然--也許,由誰來創造奇蹟確實是一種偶然,但,創造奇蹟的人一定擁有著執著的性格,這絕對是必然!

現在,生活在我周圍的很多同學,包括我自己,就很缺乏執著--對知識,對友情,對生活的執著。很多時候,我們茫然、厭倦、冷漠??花般的歲月蒙上了一層灰色。但願,但願大家都能重整心情,尋回心中那份失落的執著!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14

讀《送東陽馬生序》,我眼前彷彿浮現出寧濂在冰雪天裡忍受著刺骨寒風抄寫書籍,在鄉野的小路間奔波尋師、在深山中若覓住處,以及身穿破絮卻仍自得其樂的樣子。不禁深深感嘆:果然唯有勤與苦,才能為將來開闊一片天地,造就一位將才。

宋濂元疑是在貧苦中求學的一他幼時家中沒有書,成年時無法拜師,無法有鮮豔明麗的服飾甚至是保暖的衣服。這一切的辛苦,是我們無法體會的。對於我們而言,所謂的“辛苦”是父母老師給予的期望和幾份作業。我們面對著父母老師般切的希望,卻把它們想象成無形且巨大的壓力,我們面對著書桌上的作業,卻把它們想象成無法跨越的大山。於是我們仰天長嘆:“我們很辛苦!”可這“辛苦”沒有半點能與宋濂的苦相比,因為至少我們能坐寬敞明亮的教室,捧著屬於自己的嶄新的書本,聆聽老師的講課。這些,怕是宋濂幼時所不能企及的。

可是宋濂沒有在苦難中退縮,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勤,去攻克那些苦所帶來的困難。沒有書箱,他便借他人的來抄寫,沒有老師,便四處訪問;沒有衣物,便默默忍耐寒冷與嘲諷。尺因他心中有讀書的願望與樂趣,他便能克服苦難,以勤求知。

而我們,在面對學習中的難題,學習中的`苦難時,是否也應把苦難作為度過無涯大海的舟,以勤奮作為登頂的捷徑,不懼一切,向上攀爬?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應當向宋濂那樣,把苦難與困難當作是到達彼岸的幫助者、墊腳石,把勤勞當作是通往成功的陽光大道,以勤為徑,以苦作舟,在生活、學習中奮力前進。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15

今晚心血來潮,拿來一本《古文鑑賞辭典》來讀,偶然間再讀《送東陽馬生序》,頗有感慨。

這篇文章被選為國中課文,意在激勵國中生勤奮苦學,不怕困難,迎難而上,克服困難,永不言棄。但我們大人在編書的時候卻只想到怎麼教育孩子,殊不知自己才是學習的物件,大人要在孩子面前作一個榜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少年時代的宋濂,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他渴求知識的慾望驅動著他親自抄錄,親自謄錄,而且計算著日子,這需要付出都麼艱辛的勞動和毅力呀!我又想起了另外一個人,寫《五人墓碑記》的張溥,被稱為“七錄齋”先生,他讀書有一個特點,每讀一本書,必親自抄一遍,抄完便焚燒掉,如是者六,一直到第七次才儲存下來,所以稱“七錄齋”先生。古人讀書態度之嚴謹,毅力之堅韌、勤奮之精神,令今人望塵莫及,自慚形穢。“書非借不能讀也”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彰顯和證明。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冰雪飛舞的季節,宋濂從未放棄過抄錄,手指都不能屈伸了,也不敢有任何懈怠,因為他要在規定時間內把書還上,他要取得借書人對他信任,俗語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我大學時代一位師兄,每到冬天,寒風徹骨,他在圖書館學習,無法抵禦寒冷,便用抄書來驅趕寒冷,讓自己置身事外,忘卻寒冷,一遍又一遍的抄書,他最終以專業最高分考上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能吃苦方能成才,能吃苦命運才會青睞,能吃苦才能風雨之後見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