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馬齒莧栽培技術國小的教案

校園 閱讀(3.24W)

馬齒莧,別名長命草、五行草、酸米菜、瓜子菜,在臺灣又稱豬母草,屬馬齒莧科馬齒莧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熱帶為多年生)。原產於溫帶及熱帶地區,除高寒地區外,世界各地都有分佈。我國南方各省田間、原野、路旁、庭園均有野生種。我國人民自古就有采食馬齒莧的習慣。近年來荷蘭已育成蔬菜專用的馬齒莧優良品種,已被臺灣農友種苗公司引進,是一種栽培甚為普遍的莖葉菜,夏季生長速度快,產量高,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每百克鮮嫩莖葉中含有蛋白質2.3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3克、粗纖維0.7克、胡蘿蔔素2.23毫克、維生素B1 O.03毫克、維生素B2 0.11毫克、維生素C 23毫克、尼克酸0.7毫克、鈣85毫克、磷56毫克、鐵1.5毫克。嫩莖葉可作湯、炒食、涼拌,風味獨特。全株入藥有解毒、消炎、利尿止痛的功效,常作為治療百日咳、肺結核、痢疾、婦女白帶、內痔下血、腮腺炎、蜂刺傷等土方良藥。還有資料介紹,馬齒莧含有一種特殊的化學物質,非常適宜糖尿病患者食用。馬齒莧是一種栽培容易,具有較高的營養保健價值的無農藥殘留、無汙染的綠色蔬菜,很有發展前景。

馬齒莧栽培技術國小的教案

一、特徵和特性

鬚根系,株高30釐米-35釐米,莖呈淡紫紅色,主莖直徑達0.9釐米-1釐米,粗大,節間7釐米-7.5釐米,平滑多肉成圓柱狀。葉多肉質,倒卵形,似瓜的子葉,全緣,圓頭,葉長7釐米-8釐米,葉寬2.5釐米-2.8釐米,無柄,對生。葉腋發生腋芽二個,基部腋芽大,愈向上部的腋芽愈細小。花小,無柄,集中在頂端數葉的中心,簇生5個-6個花,萼片2,花瓣5,黃色,雄蕊12,雌蕊1,柱頭1,先端五裂,受精後成為蒴果。種子細小,呈有光澤的黑色,千粒重約0.48克,發芽力能保持3年--4年之久,如將種子貯存於乾燥低溫處可儲存40年。

馬齒莧性喜高溫高溼,耐旱耐澇,有向陽性,適應性強。發芽溫度為20℃以上,最適溫度25℃-30℃,隨著溫度升高,生長髮育加快。肥料以氮素肥料為主。生長期間,要保持土壤溼潤。馬齒莧屬C4(碳4)植物,生長強健,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為了生產品質幼嫩的莖葉,宜選用保水力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同時要注意選擇陽光能照射到的田塊,這樣有利於促進莖葉繁茂生長。

二、型別及品種

馬齒莧可分兩個型別。一種為馬齒莧屬中的野生種,春季及初夏在田間、路旁、原野、菜園採集嫩莖葉供食用,亦可全株採收,氽水後晒乾,冬季作包子、餃子餡料,美味可口,食之不厭。一種為馬齒莧屬中的栽培種,近年來,臺灣省推廣的荷蘭菜就屬此型別。

三、栽培方式及栽培季節

在我國,馬齒莧多以春夏季節到田野採集野生種的.莖葉供食用為主,在有些發達國家已逐步轉向以人工栽培為主,我國臺灣省正大力推廣人工栽培。

栽培季節,亞熱帶地區的臺灣省南部、廣東、海南等地區,2月下旬開始播種,陸續採收到11月;江浙一帶,春季於5月中下旬播種,如用保護地種植,可提前到4月份播種,6月-8月為生長旺期;華北地區露地栽培於6月上中旬播種。

各個地區氣溫超過20℃時,可隨時播種,分期播種,分期上市。

四、栽培要點

馬齒莧種子細小,故要精細整地,並以條播為好。每畝施腐熟廄肥2000千克,耕翻深度15釐米,打碎土塊,畦面達到平、鬆、軟細的要求,作寬1米的畦,溝寬40釐米。畦面開21釐米-24釐米寬的兩條播種淺溝,進行條播。為了使播種密度均勻,可在種子中加入100倍種子重量的細沙進行撒播。因種子易掉入土壤孔隙中,播後只需輕耙表土,無須再行覆土。如土壤乾燥,則用灑水壺略噴溼畦面即可。當苗高15釐米左右時,開始採撥幼苗供食,使株距保持9釐米-10釐米,讓其他苗繼續生長。播後25天左右,株高25釐米以上時,正式採收。一般幼苗單株產量達35克-40克。採收時要注意在植株根部留2節-3節主莖,以後陸續採收。在生長期間,根據生長情況進行追肥,一般施用尿素300倍液1次-2次,每畝每次用尿素5千克。馬齒莧幾乎不發生病蟲害,也就沒有農藥殘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