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通用18篇)

校園 閱讀(1.2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通用1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通用18篇)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1

在這些日子裡,我閱讀了曹禺的《雷雨》這篇文章,思緒萬千、感受良多。一層一層地挖掘,一層一層地思考,會領悟出許多對劇中人物、對當時社會的種種感想。

這曹禺的雷雨沖刷下的,是中國封建舊社會吃人的禮教傳統,是劇中人痛苦與矛盾交織的情情仇仇,是命運之神獰笑的薄薄嘴角。

周樸園,一箇舊社會的資本家。年輕時愛上侍萍的周樸園,或許還能說是仍有一絲純淨殘留。可自那個年三十之夜,他聽任家中長輩將梅侍萍趕走,隨後娶了門當戶對的闊小姐時起,他的心靈已徹徹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寫照。對他而言,愛情早已是漫長生命中的一點佐料,可有可無,如夢一般不切實際.這個資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薰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至於繁漪這個角色,曹禺沒有刻意美化她。她的發瘋是她唯一的下場,因為她的性格和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一個佔有慾如此強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後,她只能瘋。我也很可憐她,兩個男人都拋棄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為是的愛情中毫無頭緒地磕碰,確實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也許她只有這個下場。可憐的女人!

至於魯侍萍,封建禮教下的犧牲者,她的命運無疑是坎坷苦難的,但何嘗又不是可悲的回想三十年前的那場愛情,她也是錯誤締造者之一.為什麼要糾纏一場無疾而終的情愛三十年,三十年以後還仍拘泥於自己所受的委屈與災難之中?她的放抗不徹底,最終受傷的還只是自己。

無疑的,我看到了一個罪惡的社會,一個危機四伏的黑暗的社會。《雷雨》表現的那個家庭,那個社會給我一種無路可逃的感覺。周萍、四鳳、周衝,還有蘩漪似乎一直都處於一種想要逃離這一切的狀態裡,他們想要離開,想要擺脫,想要征服。但是他們的痛苦卻始終沒有出路,反反覆覆地掙扎,甚至死成為了唯一的解脫。是的,那個社會,那樣的生活沒有給他們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霧般不能真實地抵達,探索真理的路上他們已經不能忍受。

讀完《雷雨》,我想為什麼故事的結局那個最該死、最該瘋的人安然無恙?為什麼那麼多無辜的人就死的死瘋的瘋呢?在那個黑暗的社會裡,人們的性格已經被扭曲。魯四鳳、周衝、周萍死了,魯侍萍、繁漪瘋了,魯大海不見了,唯獨周樸園完整無缺。可我們知道事實上他失去了一切,活著的人比死去、瘋去的人更難受。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2

《撒野》講述了兩個少年在彼此的世界裡互相救贖,不甘臣服於命運,向陽而奔的故事。

兩位少年出身不同,性格不同、三觀不同、他們的生活環境也是大相徑庭,他們出生不同,蔣丞因“叛逆”而被養父母退養退養,從熙熙攘攘熱鬧的城市來到了頹敗的鋼廠,顧飛,在父親醉酒落河卻因畏懼未施救而背上“弒父”的罵名,要照顧五歲時被父親摔破腦袋,有心理疾病的妹妹顧淼要顧及在超市裡拿錢是處處男朋的媽媽,

因為蔣丞的這個“沒有預約的來到”,讓顧飛亂了神,一次次偶然的必然,他們互相幫助,共同奮鬥,最終,蔣丞以662分的成績考上了人民大學,還為顧淼學心理學,則顧飛上了本地的師範。我認為作者文風詼諧幽默,行文流暢是一本激勵人的小說整本小說寫出了兩個詞,真實現實,他沒有像別的什麼輕輕鬆鬆720分,蔣丞是通過多少個夜晚的奮鬥考來的662,這是真實;鋼廠的頹敗,鋼廠裡的人無一不現實。他們將生活中的樂趣建立在別人的痛苦傳聞之上哪家小孩兒被打的大哭大鬧、誰與誰又當街對罵,這些事每天不斷的在鋼廠裡上演,令人感到麻木,他們也失去了所謂的底線,甚至不把自己的命當回事,就像文中的李輝,可以為了錢,用盡一切手段的威脅、哄騙,也有著滿滿的封建殘餘,她是個女人,就該做這些事!作者毫不留情,將這一切赤裸裸的揭露出來,那些底層人民的醜陋面孔令人譴責、令人作嘔,他雖是小說,但卻整體乾淨明快、簡潔、沒有絲毫的扭捏作態,無病呻吟,有的只是日常的資源,片羽生活瑣碎,令人覺得真實可信。

生活為了理想努力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阻礙,我很敬佩蔣丞選手不甘墮落的生活態度,像劉禹希,因而遭受貶嫡,支援變法,卻越挫越勇,奮鬥豪壯情懷,這種樂觀積極的態度,不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嗎?

後來才知道顧淼怕水是因為顧飛心裡怕水,顧淼怕血,也是因為顧飛怕血,“丞”在古語中意為拯救“飛”在古語中,意為意外,是的,他們是彼此的救贖,是意料之外的意外,我好像懂了,“撒野”不是撒野,而是冥冥之中的一種救贖,那種像斷了線的風箏一般的感覺,那種度過了無數黑暗,終於抬頭看見陽光的感覺。

我很喜歡文中的一句話——“沒有誰的生活會一直完美,但要看向前方,滿懷希望就會所向披靡”。

是啊,衝破枷鎖,掙脫鐐銬就是陽光,我其實一直就在身邊。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3

文字總是具有震懾人心的力量。讀完莎士比亞筆下的著作《哈姆雷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最開始,我是很排斥讀悲劇的,我認為悲劇的情感力量雖然強大,但遠不如喜劇帶給我的感情豐富,但直到我看到魯迅的這樣一句話:“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這句話和《哈姆雷特》這本書又十分的貼切。

《哈姆雷特》雖然講的是丹麥王國的國王和王子的故事,但其實深層次來說,它體現了那個年代新舊兩股勢力的衝突,而哈姆雷特作為新時代的有文化的人文主義者,他在王宮中無時不刻都是在孤軍奮戰,而最後哈姆雷特與國王的決鬥雙雙犧牲不僅僅是哈姆雷特這個故事的悲劇,更是人文主義者的一場悲劇。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愛情,友情,親情都無一例外遠離了哈姆雷特,而這些也伴隨著哈姆雷特的母親,愛人,朋友的死亡而極大地增添了悲劇色彩,在我閱讀的時候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哈姆雷特很慘,但其實仔細思考而來,這也代表了哈姆雷特在反抗舊的邪惡勢力所經歷的苦難十分深重,他的對抗,讓他本擁有的真善美的東西都消亡了。

哈姆雷特在書中思想深沉而跳脫,時常一人獨自沉思到無法自拔,他的內心想法如泉湧,而他卻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才會輸注述諸語言,他滿腔的才華無處施展,有時遲遲無法下決定,太過優柔寡斷,這和我們傳統的英雄並不一樣,在印象中英雄應該是高大無畏,完美無瑕的,可是哈姆雷特,他在面對鬼魂的時候有恐懼,在得知真相後有害怕,在復仇路上也有錯誤和猶豫,但是恰恰是莎翁筆下的這個極具豐富的哈姆雷特,才讓整個故事變得合理和值得品味。哈姆雷特雖然有缺點,但是他在面對惡勢力的堅毅,在敵強我弱時的無畏,還有極其縝密的思考,都成為了他英雄的主基調。可以說,哈姆雷特的英雄主義之下還潛藏著懦弱,但正因此,哈姆雷特成了一個情感更加豐富,更像“人”的人。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雖然是在表達每個人對作品的見解不同,但我認為,這句話也可以表達,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在哈姆雷特中看到自己,觀察自己,感知我們存在的人性,優點,還有缺點。

《哈姆雷特》這本鉅作的每一個片段、每一個人物單獨拎出來都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思考,它是一部永不衰落的著作,我希望能夠在未來更加深入地閱讀中瞭解到,體會到更多的情感和寓意。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4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一直都很喜歡魯迅先生所寫的《野草》,因為我感覺這些內容都揭露了人的本性,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的黑暗與虛無。

對於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們早已非常熟悉了。從一開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社戲》,最後再到《藤野先生》。我們的課本上幾乎每年都有魯迅先生的文章。我相信,這些文章出現在我們的課本上是有原因的。或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有它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藝術特色。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包含著強烈的思想感情,我不知是經過怎樣的事情才能寫出這樣的發人深省而深刻的文字?或許是對那個時代不公的控訴,也可能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無奈。我想魯迅先生當時寫《野草》的時候,一定是飽含著強烈的、激昂的感情。

《野草》寫於1924年至1926年,是一篇散文詩集。《野草》從它誕生時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幾乎一致地認為這是現代文學史中一部非常難懂的作品,除了這本書的內容很深刻,很大的原因,也是因為它裡面用了很多的象徵手法。

《野草》這篇文章它包含著魯迅先生對革命力量的熱烈呼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無奈以及自我剖析。還包含著生與死、愛與恨、夢與醒、過去與未來、黑暗與光明等各種強烈的思想鬥爭。

同時,《野草》裡面的語言藝術也運用得非常好。魯迅先生可以使用形象的語言,生動地將作品中的人物的複雜性格表現出來,這是一種很難得達到的描寫境界。並且魯迅先生也善於選擇生動的詞句,書寫優美的意境,例如《臘葉》中的“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著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等”魯迅先生所寫的文章中的語言總是這麼的生動。除了以上的幾個語言描寫方面還包括音節方面的韻律,例如在《雪》一文中的“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等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孫玉石曾說:《野草》有如《吶喊》、《彷徨》那些敘事書寫作品所沒有的幽深性、神祕性和永久性,它在整體上有一種難以破解而又可以永遠引人沉思的藝術美的魅力。

魯迅先生所寫的這本《野草》我已經讀了不下3遍了,每讀一次,都會有一種來自靈魂的震撼,讀完以後對生活又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新的見解。我沉浸其中。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5

主要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兄弟的攜手共行。對於《目送》,至今還回味無窮。

生命的歷程,時間的輾轉,父母、親人、兄弟姐妹、伴侶,然後會有自己的子女,就這樣一直走下去。當我們由子女變為父母,我們開始目送自己的孩子。當孩子越走越遠,我們只有不捨的情愫。這是生命的軌跡,每個人都明白。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彷彿觸動了我內心深處的一根弦。是啊,人生就是在目送裡度過。當父母懷著不捨的心情目送我們時,我們的背影是否也這麼絕情?當我們踏上征途時,父母在我們的身後默默凝視著我們,他們希望孩子早點回家。當我們離開很久時,或許她們還站在那裡,呆呆地望著車子啟動的地方。他們的眼神裡充滿期盼。

每次回學校的時候,媽媽總是陪我走到車站,她總是替我拿著大包小包,包裡總是裝著我最愛吃的東西,當然還裝著媽媽對我的愛。媽媽總是像對待小孩似的叮囑我:“下星期放學的時候一定要早點回家。”而且在上車之前還會嘮叨幾句剛才講過的話。我總會不耐煩地說:“知道了,知道了。”當我坐上車回頭看的時候,發現媽媽正望著我坐的這輛車,表情竟然有些呆滯。車子越走越遠,但我仍然能看見媽媽的眼睛望向何方。她的身影越來越小,直到消失不見。我知道在與車子行駛的相反方向,那裡肯定還站著一個呆呆凝望遠方的女人。

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成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成孩子。

在我腦海裡翻滾千遍的是作者為母親塗指甲油的情景。當作者為母親塗指甲油的時候,她的母親是那麼的聽話,聽話的簡直像個孩子。“效果,看起來確實有點恐怖,像給殭屍的臉頰上了腮紅。”她的母親真的是老了,作者為哄著母親而給她塗指甲油,真的把母親當作孩子對待了。

《目送》透露著淡淡的愁緒,字裡行間都是人間的情,這情都是真實的。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在目送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同樣的,自己也被目送著。不同的生命,很難說是互相交錯的,但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註定這一生與他們交織在一起。但總要離開他們,去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6

捧讀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書,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雲縈繞於心間。恍惚間,似來自原始山野的清風,輕拂面頰,如夢如幻。作家以真摯的感情,優美的語言,詩意的情緒,把我們帶入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時空裡,讓我們陶醉於一曲清新悠遠的牧歌聲中。在工業文明昌盛的今天,《邊城》所帶來的不僅是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境?

小說沒有曲折複雜的情節:翠翠在滿眼蔥蘢的山林中無知無覺地長到了15歲,她的世界裡除了爺爺、黃狗和渡船,如今心中竟湧出了“薄薄的淒涼”。翠翠和二老間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為作家娓娓道來,點染著清風白月,浸潤著流水淙淙。青春的夢如一顆晶瑩剔透的玻璃球,被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合爺爺的離世碰撞得支離破碎——夢的碎片,卻留得主人公用她稚嫩的雙手在餘生裡日復一日地撿拾!這樣的結局怎不令善良的讀者為翠翠的命運祈禱:青春的夢幻,請你駐留!

然而,愛情並不是小說的全部。作家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寧靜古樸的湘西鄉間的景緻,展現出小說人物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純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與那溫柔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夢境。作家敏銳、清醒卻萬分痛苦地預感到,隨著“城市化”,“現代化”的愈演愈烈,這樣的邊城和邊城裡自然古樸原始和諧的關係,將夢境般一去不返,僅僅存在於古老的回憶中。更深一層來說,沈從文崇尚自然狀態下的人性——一種野性的生命力。以他的價值取向看,“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城市化”是人類退化的根源,他擔心這種自然的人性將為崇拜物質的功利和擴張慾望的人性湮沒,因而著力為現代的都市人呈現另一種生活,另一種人情,呈現出他所認為的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狀態。與其說《邊城》帶給讀者一個親近自然的夢,不如說沈從文希望通過這部小說,把他靈魂深處的吶喊告知現代人,希望親戚人們由衷的共鳴——自然的人性啊,你不要是易碎的夢,請你駐足,像那邊城裡的小溪,永不幹涸!

有人說,世間最痛苦的人是藝術家,因為他們最敏銳地看見美的逝去,可是世間最快樂的人也是藝術家,因為他們可以活在自己編織的夢境裡。而我要說,今天最幸運的人是《邊城》的讀者,因為這些人心底存留了一個夢,它駐足在湘西的一座邊城?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7

當合上《悲慘世界》這本書時,心中一種難以言明的感動油然而生,我感覺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這本書讓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冉阿讓從一個階下囚轉成一個善良,受人愛戴的市長,這是一段多麼辛酸的過程然而這部聞名世界的名著卻將荒蕪慘淡世界中人性種種改變盡收眼底然,我不禁對雨果這位浪漫主義作家心生敬意!

這本書的主角——冉阿讓,童年時沒有上過學。成年之後,他成為了一個純樸,熱心的園藝工人,幫著他的窮苦姐姐撫養著7個可憐的孩子,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年冬天,冉阿讓找不到活兒幹了。家裡飢寒交迫,一點麵包渣兒都沒有,於是冉阿讓便在一個麵包店裡偷走了一個麵包,之後被人抓住,被判處五年苦役!這是何等悽慘的時刻:社會逐斥並無可挽回的拋棄一個有思想的生靈!

冉阿讓在監獄裡備受悽苦,最後,不堪忍受越獄之苦的他,試過四次逃跑,卻因此刑期被加到了19年刑。年復一年這顆心靈逐漸乾涸,緩慢的,卻是不可避免得,新靈感和,眼睛也乾涸。直到出獄,十九年他沒有流一滴眼淚。到了出獄的時候,冉阿讓耳邊聽到這樣一句奇特的話:“你自由了”但是,一張黃紙通行證,究竟通向什麼自由。冉阿讓雖然釋放了,但卻因揹負罪名,找不到住處。

冉阿讓變得仇視法律,他開始放棄了這個社會。就在冉阿絕望的時候,卞福汝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當晚他在主教家裡留宿,然而當主教熟睡的時候,冉阿讓竟然想要殺了他,為的是偷走他家的銀器,之後主教寬恕了他,將他放走了。卞卡福主教一點點的感化了冉阿讓,使冉安讓開始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生活冉阿讓生性沉靜,但並不憂鬱,也許,這是天生富於感情的人的特點。

冉阿讓在教主的感化下,開始恢復人性,之後還當上了市長,成為了富翁的他仍不忘教主的教誨,他開始熱衷於慈善公益,然而即使是樂善好施的他,也因法律的濫判無辜,再度成為了階下囚。,但他仍然將教主的恩惠牢記於心,他救助了孤女珂賽特逃出了法律的魔爪,他辦校園、招無家可歸的人做工、資助貧困,使當地經濟繁榮。但社會的容不下他,法律也容不下他,他最終在孤寂中走向生命的盡頭。

這不得不讓我感嘆人性的黑暗,社會的虛偽,人們爾虞我詐的陰險,也讓我為冉阿讓這類平凡而普通的人民,為反抗社會的不公而做出的偉大貢獻,他們是可愛的。故事是悲慘的,但是他向我們揭示的種種真實,是這部恢巨集龐大又細膩入微的名著精彩之處,也是讓我為之鼓舞的地方。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8

今年真是讓我了卻心願的一年,小說《盛宴》也即將上市。講實話,寫這本書緣於賭氣,因老爸總說我缺乏寫小說的才能,因為寫小說就如下,要埋線佈局,有梗放在裡頭,後邊再一一抖開。我一聽就不樂意了,誰說我沒這個能力?乾脆就寫最考驗佈局能力的推理罷!關乎這本小說,我個人一直都很滿意靈感源頭,以我最鍾情的川島芳子、李香蘭、白光、婉容及譚玉齡這五位女子為主線,寫由她們的愛恨情仇引發的血案。大抵鮮少有我這樣的推理小說吧,書中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壞人,也沒有正兒八經的好人,都是用心機城府在做事,也都陷入愛情的迷局。而且謎中謎、案中案,時空交錯分佈,將一樁血案的“前世今生”都寫盡了。

關乎《盛宴》裡的故事,純屬杜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便是這些杜撰的案子發展到後來,都與歷史真實紀錄的發展與結果相吻合,權當是我與歷史戲說玩的一個遊戲罷。書寫完的時候,老爸跟我講:“這個尺度對中國的合法出版物來講,已經是觸碰高壓線了,你今後寫的書都不能這麼陰暗、血腥、乖張,也不能從頭到尾都沒有一個純正的好人,否則小說的路子你很難走下去,這次是運氣好。”我在想,最複雜莫過於人心,若好人都往好了去寫,壞人都往壞了去寫,那不是小說卻是教科書,故事可以假,性情要真。所以我相信《盛宴》出來之後,必會引發爭議,有罵的,我自能承受,有讚的,我受寵若驚。

寫這個《盛宴》,我寫得非常爽,因為大部分從前一直感興趣的推理環節都用上了,本格的、社會的、案中案的、甚至敘述性詭計,外加“不到最後一句故事便沒有結束”的橋段,寫好後,順便拿老爸做實驗品,看他有沒有提前看出來,如果他沒猜到謎底,我就好放心。當然,香豔情慾的內容也是必不可缺,甚至還悄悄犯了一點小禁忌,所以過審的時候,我一顆懸在半空的心才完全放下。戴著鐐銬跳舞的滋味,我也是第一次嘗,所以消化不良的情況可能也會出現。所幸,一切都很順利,能一氣出版兩本小說,大概也不枉我辭職出來當碼字工的決心了罷。

說到《盛宴》的出版,還得感謝鳳凰壹力的周正朗童鞋,當初寫好時,沒想到能出版,於是便在自己部落格裡吹上了,虧她有心,把那稿子要了去,更有心的是選了這個封面照片,換得一片叫好。於我來講,那是前世修來的福份,只希望這福份能一直伴隨我,這樣我才能堅定不移,繼續碼字,並告訴周圍人,這條路,我沒有選錯。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9

“我們……那可憐的記憶又能做什麼呢?”

《無知》是昆德拉直接用法語寫作的第四本,遺忘三部曲中的最後一本,書中他終於向讀者丟擲了最基本的問題:我們那可憐的記憶能做什麼呢?回答近乎殘忍:她幾乎什麼也做不了。

人類從來都健忘。你看,勞累的旅途和美麗的情人也曾讓尤利西斯忘記等候自己的愛人和國家。當Irena與愛人回到故鄉前,她記不得布拉格帶給她的壓迫感和法國帶給她的自由。Josef的記憶則完全否認曾經殘忍地用謊言傷害了姑娘的少年時期,順帶忘掉了送給irena當作定情信物的菸灰缸。

由於這些遺忘,舊日的國家已是一個陌生的國度,愛人,友人,親人都漸漸親密不再,甚至舊時的自己都令我們害怕,一回頭,才發現原來自己早已深陷於孤獨,時間和地點上的雙重孤獨。於是越孤獨,越害怕孤獨,越懷舊,越因懷舊創造出更多的幻覺來填補記憶的空缺,把真相推得越遠。最終,我們再也回不去了,那個故鄉和那個過往。無論時空,還是空間,我們都孑然一身。昆德拉書寫的正是這樣一種孤獨。

然而這樣的眾生的掙扎、迷失、迴歸,昆德拉卻選擇了用收斂的文風來寫作。更何況,他本身就活在這本書所討論的話題中。從捷克移民法國這麼多年,流放的孤獨他必然清楚。於是,每個人物身上都有他的影子,比如Irena選擇放棄母語用法語生活。更有跳出來的第一人稱敘述,提醒著我們,這部小說他也在寫自己,寫自己無法克服的痛苦。也難怪,若不是在寫自己,怎麼會用如此簡單的第二語言,如此平和坦然的心態,織構出如此過渡流暢的多線故事,寫出如此多精準透徹的金句。le fran?ais nest même pas sa langue maternelle

這種駕馭能力可能和這也許和昆德拉的音樂家身份有關。他的父親是音樂家,而他自己也從國小音樂。閱讀這本書時,你看到的不再是文字,而是一個個音符。繽繁的人物故事線交織,現代故事與古代神話迴響,譜成一部浪漫主義復調音樂。也正是這種音樂性,使他的作品永遠琢磨不透,值得一讀再讀。畢竟他說過“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他在這首小說中跳出對人類生存意義的拷問,轉入剋制的自省和對人物故事的精巧設計,跳出小說固有的結構,奏出一篇樂曲。我們可能無法從書中無法發現真理,但卻可以少一些無知。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10

青春是美麗的東西! ——題記

風颳得很緊,飄著雪花。路上走著一對年紀差不多的兄弟倆——是有著一樣的身材,穿著一樣的衣服,但弟弟覺慧的眼睛比覺新的眼睛更明亮。然而這兩個看似差不多的兄弟倆卻有著不同的思想,最終是兩個不同的命運。

哥哥覺新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任何事情都一味的服從,從來沒有抵抗過。雖然有的事情心裡是不滿的卻從來都不說“不”。父親幫他做親、後來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讓瑞鈺在家裡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去城外生產。最終,他雖然不願意卻還是服從了沒有說“不”。結果,封建制度吞噬瑞鈺的生命。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著“舊式”的生活。他的青春就在一味服從中結束了。

弟弟覺慧,卻有著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塑造了覺慧大膽、叛逆者的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反帝反封建的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反抗。最後義無反顧地走出了家庭。

覺慧的青春是叛逆的、是反對封建等級觀念的、敢於挑戰封建等級觀念的、是有滋有味的、也是無悔的。在當時他是一個進步青年,他反抗這個命運,他的思想、他的工作都是從這一點出發的。

然而得著這個不公平的命運的,你並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做了這個命運的犧牲者的,同時還有無數的人——我們所認識的和那一些我們不認識的。這樣受摧殘的盡是那些可愛的、有為的,年輕的生命。我愛惜他們,為了他們,我也應當反抗這個不公平的命運。

在這本書中單說憤怒和留戀是不夠的。我還要提說的是信念。自然是先有了認識才有了信念。舊家庭是漸漸地沉落在滅亡的命運裡了。我看見它一天一天地往崩潰的路上走,這是必然的趨勢——這便是我的信念。

這些在文中的人物的青春有的是無悔的,我想覺新對於他的青春是後悔的吧?青春是屬於我們這個年齡的也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它不屬於任何人甚至我們的至親。我們的青春因該有我們自己決定,而不是讓一個人在前面引導,它讓你幹什麼就幹什麼,前提是你喜歡不喜歡、想不想,若不喜歡、不想去做就不要去做不然最終也會後悔的,甚至也成為這個社會的犧牲品。

我會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不會讓我後悔,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11

被盛宴第一眼的吸引是在書店,看著它的封面和作者的名字“暗地妖嬈”我的腳步就停在了那裡…..

一個神祕的女人佔滿了半面的封皮,白皙的面板襯著那性感妖豔的紅脣,你看不見她除了脣以外的五官,黑暗幽深的背景上寫著“盛宴”兩字,“將毀禁的人碾碎,與當年的事文火煎煮,和酒服下,引怔忡,催斷腸……”兩行小字跟在它的左邊,向我暗示著這也許是段曲折懸疑的故事。女人穿著藍色暗紋的旗袍兩粒紅絲綢鈕釦讓我猜測著這本小說發生的年代。

神祕莫測的氛圍吸引我我想去一探究竟這本書的內容。其實也許我是小說看多了,細節總是讓我多加留意。

毫不猶豫的拿著這本書去排隊付錢,愛不釋手的想快快到家趕緊看看書的內容,我就是個急性子,看到喜愛的故事或者小說從來都是一口氣讀完、然後會躺在床上默默發呆慢慢回味…..感受著自己也在那個想象的小說世界、我也許也是裡面某個我喜愛的人物。

飛奔回家,坐下,拆書、然後我就一頭栽了進去…….

故事發生在康德九年,偽滿洲國。以日本人玉木將生的死展開,三個女人相繼出現,貴為皇后的最後卻被鴉片吸食成鬼魅的婉容、神祕莫測心狠手辣的東洋蝶花川島芳子、眾人寵愛內心苦澀的女明星李香蘭、三個女人各有自己的命運、但是又有著某種交集……一臺懸疑的好戲在三個女人之間跌宕起伏。

到底是誰殺了玉木將生?

我本想停下來吃個飯在讀,但是這個問題在我腦海裡一直纏繞著我,被暗地妖嬈的縝密的思維、懸疑的推理深深的吸引了,我一直讀到深夜……帶著知道答案的釋然,我又躺在那陷入了我的思想世界。懸疑推理小說就有這個吸引人的魅力。故事的答案並沒有很明顯的告訴你,而是婉轉的把目光推給了阿久婆……

我只能佩服暗地妖嬈能在史實人物的基礎上延伸出如此豐富的想象!不得不讓人佩服作者的寫作功底。捧著小說在那裡回味,華麗的辭藻、豐富的人物內心世界、曲折懸疑的故事……無不讓我陶醉,我真想自己沒有讀完這本書,這樣我就能在暗地妖嬈構造的世界裡多徘徊一會,好的東西總是讓人留戀。我的想象天馬星空的在盛宴的世界裡遊走,我突然覺得這本書很適合拍部電影,一定超好看。希望暗地妖嬈能寫出更多好的作品,我就大言不慚的管自己叫妖粉啦!!有沒有妖粉要加入呢?強烈推薦這本好書。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12

龍應臺的文字,如寒夜的燈火,溫暖明亮,如清晨的雨露,清涼朝氣,帶給我一種寧靜。在喧鬧的環境中,讀著她的書,我的世界也變得安詳了些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她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她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多麼樸實的文字,包含著酸楚,苦澀的愛。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點點滴滴的往事,當我上幼兒園時,注視著父母遠去的背影;當我上國中時,父母在窗邊望著我遠去的背影,但我卻沒有回頭。年幼時的我們,總是走在前面,向著朝陽邁去,而順著我們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會發現,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裡,總會有一兩個人,他們的眼神從我們出現在這世界時,就從未離開過。正如書中所說:“我一直在等候,等候她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她沒有,一次都沒有”我們的父母亦是如此。他們期待,渴望我們的一回眸,一絲關注,但我們一直沒給過,哪怕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目送》這個光輝歲月的故事是屬於別人的,但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時光消逝中度過,曾經擁有的也都會一一消失,這看起來是一場永恆的遺憾,但我們卻能從這一次次目送中提煉出來最純淨的心靈,最溫馨的回憶。

歲月讓我們歷練成長,也讓我們面對離別,我們總避免不了不斷的目送,徒留下一個個孤零零的背影。處於叛逆時的我們,渴望自由的飛翔,不想再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離開父母的同時,也許心中正在暗暗的竊喜。但是我們的父母呢?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想想,孩子漸漸長大,羽翼漸豐,能自己擔待所有,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家裡孩子的痕跡在一點點消失,心中泛起的是酸楚與無奈……

不要讓我們的親人因我們而傷心和失望,不要讓滿腔的祝福變成沒有主人的青煙,不要讓父母的目光從期盼變成傷感……做兒女的我們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一個人生命的歷程不管時間也好,親情、友情、愛情也好,該經歷的會經歷,該遺失的會遺失。生命是一條無法迴轉的軌道,我們必須按照這個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經歷過了,才會真正的懂得。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痛苦只能讓一個人承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難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正的成長了吧,才算是不枉此生。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13

《勸學》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鼓勵學習。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懂得了: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實在是可惜了!像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結果連光陰都搭進去了,知識卻未獲得。這真是太冤了。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專心的態度就如虎添翼了。你若是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奮發當詩人,後天又苦練鋼琴,但即使你再接盡全力做到樣樣持之以恆,恐怕由於精力有限也只會有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感覺吧!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要求人們對於事態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要我們在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的學習,全方位的'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有口碑接的人物,這都是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究其原因,就是這樣。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詩經》上說:“不要總想貪圖安逸,小心謹慎地做好你的工作,愛好這種行為,神明知道了,就會賜給你莫大的幸福。最高的修養,莫過於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變化,最大的幸福膜過於用原無災無難。”

我們每天都在認真、拼命的工作,為的是以後,也許是為了以後的以後的收穫,卻不知正如《勸學》中所說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卻不知學習片刻有收穫,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會發現每時每刻你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穫的,積少成多、積土成焉,日久無常,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儘管每個人的先天資質有所差異,但著差異是微乎的,只要聰明能幹,多去憑藉和利用客觀事物,你也會成為君子的。

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從山裡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成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備了聖人的思想品質,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這樣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說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點滴,日久天長的堅持下去就會成為富有者,但是具備了“財富”還應專心致志、刻苦鑽研、戒驕戒躁,你才會成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會學習,懂學習的人,你才可能為人師。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14

這是一本從高中開始老師和朋友們一直在推薦的一本書,自己高二也讀過一次,但是當時並沒有太多的感悟和對這本書真正的思考,在此假期重新拿出這本書來閱讀,也重新收穫到了一些知識。

平凡,但不平庸。

活著或死亡都是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這薄薄的一本書卻花費了我好長時間,這讓我更加切身體會的讀懂了這本書的含義。

人為什麼活著?這永遠是一個問題,答案也因人而異。有人活著是為了享受物質,有人活著是為了追求精神,有人活著是為了親情與愛情。可當一個在物質上一貧如洗,在精神上混沌未開的人看著他至親之人一個個離去之後,這樣痛苦的人生,活著又有什麼意義?

其實恰恰相反,生命的意義往往職匿在痛苦之中,生命只有經受過痛苦的淬鍊才能變得完整與通達,試想年輕時的福貴,終日揮金如土,遊戲人生,可他並不瞭解自己為什麼活著,睜眼便為該如何揮雀時光而苦惱。這樣的行屍走肉,又能看到什麼活著的意義。而當年邁的福貴經歷過人生的大悲大痛之後,給既是作者又是人物的青年講述自己之時,在那米縫地眼中卻無不透視著超邁的豁然。

《活著》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匯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但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有特殊的時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幸福到衰落,身邊的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的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頭瘦骨嶙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

最讓人心痛的莫過於福貴的兒子抽血過多死了,那麼天真的一個孩子,遇上了一個“醫術高明”的醫生,為了救縣長的老婆,沒想到那縣長還是跟他一起飽受戰難的春生。人生最大的痛苦莫此了吧,你總會面對到一些不想接受的現實。

這個世界確實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富貴,而有的人卻只能像福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著汗血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我只能面對現實,或者依靠努力打破現實,但不管怎樣,我始終希望自己能對世界友好,因為你很難改變世界,但世界改變你卻易如反掌。

回到書本,福貴做到了不被世界改變,就算經歷什麼大起大落,他總是能無動於衷,依照著自己的意願進行下一步的打算。

世人總說“人生之意不如事,十之八、九”,可是真正有那十之八、九的卻極少,當你開始埋怨世界,有沒有想過是自己哪裡做錯了呢?

活著容易,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容易。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15

午後,我坐在藤椅上,靜靜地閱讀手中的書,享受陽光帶來的溫暖。良久,我放下手中的書,眼角一顆淚珠悄然滑落,滑過書頁上的“祝福”,滑過那個飄零的時代......

《祝福》選自魯迅的《彷徨》,文中描述了一位普通勞動婦女深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縛,兩次出嫁,兩次守寡,最終在人們的冷漠中,慘死在雪地裡的歷程。她就是祥林嫂。

祥林嫂,自小便沒有姓氏,第一次出嫁時,被迫嫁給了一個比她小十歲的男人。丈夫死後,她想掙扎,她想逃脫,於是她勇敢地逃了出來。“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這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魯四老爺家的模樣。為了在這卑微的夾縫中生存,她辛勤勞動。“實在是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這是所有人對祥林嫂的評價。她的口角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命運卻是無情,她被夫家的兄弟強行賣到深山裡。或許祥林嫂有過一段幸福時光,然而當她第二個丈夫與唯一的兒子阿毛先後被傷害與餓狼奪走生命時,她的生活失去希望。當她被趕出房子時,她在眾人輕蔑的眼光中回到魯鎮時,她的生活陷入了深淵。她將血汗錢去土地廟捐了一條門檻,卻仍舊不能洗去“罪孽”。這時的她骨瘦如柴,臉色蒼老慘白。最終在魯鎮“祝福”的鐘聲中慘死。

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是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淒涼命運的縮影。她們的生命在那個冷漠的年代如枯葉般凋零。封建禮教中的政權,族權,夫權,神權,如同四條壽命繩索,絞殺著她們的生命。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她們,社會地位低下,如同可憐的羊羔,任人宰割。

那是一個冷漠的世界,那是一個飄零的時代。吃人的封建制度與封建禮教不知殘害了多少勞動婦女。祥林嫂也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魯迅先生通過塑造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對中國封建制度進行了深刻地揭露與抨擊。祥林嫂的遭遇令人扼腕,追本溯源在於中國的封建禮教,政權,神權,夫權,族權的壓迫。祥林嫂曾想掙扎過,最終卻失敗了。在人們的冷漠中,她慘死在雪地裡。舊世紀的中國凋零的不僅僅是廣大勞動婦女的生命,更是人性的凋零。

我從遐思中醒來,怔怔地看著手中的書,在朦朧的視野裡,我彷彿看到了祥林嫂在魯鎮祝福的鐘聲中,緩緩凋零......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16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出身,但我們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簡.愛,一個命途多舛的孤女,最終收穫了平凡而又簡單的幸福,只因她一心向陽,從未放棄過對幸福的追求。

懂得抗爭是追求幸福必備的前提。簡愛在蓋茨裡德府裡的童年時光是灰色的。本來從小就缺少父愛、母愛的她,更要終日忍受著來自舅媽的厭惡和表姊妹的欺辱,但逆境讓她更早地成熟,懂得與壓迫者做鬥爭,即使後果可能是更多的厭惡與欺辱,但她也要來一次酣暢淋漓的反抗。她堅信這種反抗是宣言書、是決心書,可以讓侵犯者意識到她和任何正常人一樣有尊嚴、需要愛。

在尊嚴一次次受到踐踏且毫無希望的情況下,她選擇了離開,離開蓋茨裡德斯。在後來的羅沃德學校裡,儘管她要面對來自司庫的指責以及艱苦的生活環境,但因心中有愛,她遇到了敬愛的譚波爾校長、遇見了同命相憐的海倫,相比在冰冷的蓋茨裡德府,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人世間純真的愛。這種愛激勵著她在追求親情、愛情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從未妥協,從不退讓。

懂得取捨是追求幸福必備的品質。當簡.愛剛剛收穫羅切斯特的愛情時,卻得知自己的處境將是成為對方的“情婦”,儘管有諸多理由可以繼續她們的婚姻,儘管選擇留下能獲得富裕的物質生活,但在內心真正的選擇面前,她毅然淨身出戶。即使要面臨乞討、面臨飢寒交迫,在她身上沒有富家小姐的矯情,不會自甘墮落、不會使心為形役。

真正高貴的人絕不僅僅是衣著華麗,更多的應是精神高尚。古人云:“舍魚而取熊掌”,在取捨面前,高尚的精神品質好比熊掌,豐富的物質生活,好比魚。當二者不可得兼之時,應當遵從內心,擇善而求。

懂得奉獻是追求幸福必備的精神,所謂幸福不僅是指個人生活安定、富裕,更需要親人的陪伴、需要美滿的家庭。看著愛自己和自己愛的人健康、幸福,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簡愛在得到一筆豐厚的遺產後,她慷慨地將其與表兄、表姐平分,讓這份財產帶給更多人幸福,也帶給自己更多的欣慰。

幫助、關愛、友愛……,這些詞彙從小就為我們所熟知,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小到家庭,大到國家,皆需要這種相互的愛,在這種愛的氛圍中,我們方可收穫幸福。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心若向陽,幸福可期。不斷抗爭、學會取捨、懂得奉獻的人終會擁抱幸福。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17

一本好書往往便是一個時代或是一個人群的縮影。暑假中我讀了司湯達的《紅與黑》,一直到現在便再也沒有看過一本別的書,原因是,要思考的東西太多了。

我讀的書少,把書歸類顯得沒有什麼意義,但我還是忍不住把《紅與黑》和《基督山伯爵》歸進了“復辟文學”中,《包法利夫人》一流雖也成書於那個時代,但卻沒太表現出那一代人的普遍特徵——那是夢被偷走的一代人!

書中的主人公於連是個很讓人著迷的人物,他誠然是法國革命時期塑造出的千千萬萬“矛盾體”中的一員,他的身上有著“紅”的一面——受拿破崙的影響,渴望穿上鮮紅的軍裝,建功立業,也有著“黑”的一面——面對法國封建王朝的復辟又希望能身著黑色的道士服,不費吹灰之力地過上好日子。與此同時,他身邊也不乏法國人民骨子裡的浪漫主義與冒險精神……

這一切,想必在那個時代許多的法國青年身上都能看到,但我們的主人公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他的夢沒有被偷走。他的人生就像一盤棋,他的夢想就是獲勝的最終目標,他的每一步行動,他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做著什麼,下一步要怎麼樣,結果會怎麼樣,這一切都被作者用細膩的心理描寫表現出來。

就是有著這樣夢想或是所謂“野心”將主人公身上種種矛盾的特質結合起來。為他這盤棋提供服務:軍人的魄力讓他一個一個放倒前進路上的障礙,教士的睿智讓他能冷靜地分析與判斷局勢並作出決定。與此同時,他骨子裡的浪漫主義和他“夢想”的作用下也已扭曲為一種難以言表的趨利心、虛榮心以及對愛情的追求的結合體。最後,那一絲絲的冒險主義又為他的這盤棋增添了那麼一點不確定的因素,畢竟,一個完全理性的人太可怕也太不真實。

反觀那個時代,其他人便在過著的一種沒有夢想,行屍走肉似的生活了,時代的鉅變使他們的價值觀扭曲,也偷走了他們的夢想。新的資本家們被“十”與“一”這一對數字的惡魔束縛,過著為了金我錢不惜付出一切的日子,而貴族們則“仍舊隨時能從柵欄的縫中看見羅伯斯比爾的囚車,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糜爛的日子……”每個人都在自己扭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心中只剩已被偷走的夢想。

於連死了,帶著他沒被偷走的夢想死了,他的情人買下了他的頭,悉心地埋葬了,實現了她已偷走的夢想。

“夢想”一詞在這個社會已被人們不知強加了多少本不屬於它的意思,有沒有它,人們都一樣活著,又是或許,一個理想沒有被偷走的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做的事是為什麼。

假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900字18

《紅與黑》不是一部憑空杜撰的作品。在作者司沕達筆下展現的是整個法國社會的一個典型視窗――法國復辟王朝後期小小的維裡埃城的政治格局。而作者因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身份也令主人公與連的一生染上了濃重的政治氣息一與戲劇色彩。

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紅與黑》。有人讀出了政治,有人讀出了革命,也有人讀出了愛情,而我看到的是於連在社會中出人頭地的慾望與勃勃的野心,是一個年輕人追求夢想的美妙旋律。於連對拿破崙佩服得五體投地。想要馳騁疆場,馬革命裹屍。可為了適應時代,他只好掩藏自己勃勃野心,做一名偽善的君子。但他聰慧出眾,被聘為市長的家庭教師。然而做僕人的卑賤處境激起了他反抗的慾望,因為與女主人德瑞納夫發生戀情,後來事情敗露,不得不去貝桑鬆神學院學習。後被人推薦,來到巴黎,在侯爵府當了祕書,又同其家小姐拉莫爾產生戀情,並藉助她登上輕騎兵等十五團中尉之座。當他高高在上,出人頭地時,卻被市長太太告發,他便開槍射殺德瑞納夫人,被判死刑,心甘情願走上了斷頭臺。

一個孱弱靦腆的平民青年,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中,為實現自己巨大野心,他不僅要處處顯示自己知識和能力上的優勢,還要採取各種不光彩手段,例如虛構,作假和違人之舉。他蔑視貴族階級的庸俗,怯懦,卻又羨慕其他地位和財富,他憎惡大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和虛偽,卻又不得不穿上教會的黑袍。

我們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對前途和命運充滿渴望與希冀,也有飛黃騰達,出人頭地的慾望。我們也許早就忘卻了小時候第一篇關於理想的習作了。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為了遵循利益的法則,我們不停地改變著,追隨著更體面更充裕的物質生活,哪怕在紛繁的人流中難以呼吸,遍體鱗傷,仍要強忍著華麗外面下內心的焦慮和煎熬。

人流中一雙雙幾近木訥的眼睛,也曾經閃閃發光,也曾經懷抱這自己最本真、最單純的理想踏上人生的旅途,但在希望成為科學家、軍人、老師的種種過程中漸漸變質,變得更能趨合別人的需要,變得只剩下一個空空的軀殼,已經丟失了靈魂。不斷戴上又摘下一個又一個面具,在重複地演著於連的一個又一個悲劇,而這時,誰又會想到自己孩提時代,其實嚮往的是永遠快樂。

好酒都是俞陳俞香,一部好作品亦是如此,因為在每個讀者心中它都有著不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