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中生物重點知識的概念概括

校園 閱讀(1.99W)

國中所要學的科目一下子比國小多了許多,其中生物學是國中第一門開展實驗的科目,學好國中的生物知識,也是為高中學好生物學打基礎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生物重要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國中生物重點知識的概念概括

  七年級生物常考知識

細胞的生活

一、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1.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2.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燃燒):如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如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3.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只有破壞細胞膜,細胞內的物質才能出來!

4.細胞質中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併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二者聯絡: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二者區別: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線粒體利用氧氣分解有機物,將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植物在晚上必須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

二、細胞核是遺傳資訊庫

1.遺傳資訊:受精卵內具有指導身體發育的全部資訊,這些資訊是由父母傳下來的,因而叫做遺傳資訊

2.遺傳資訊在細胞核中,克隆羊的例項說明,細胞核控制著生物的發育和遺傳

①遺傳資訊的載體是一種叫做DNA的有機物,存在於細胞核中,具有雙螺旋結構

②DNA上具有特定遺傳資訊的片段叫做基因

3.細胞是物質、能量和資訊的統一整體4.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三、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的細胞

1.生物體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2.細胞的分裂使細胞的數目增多,細胞的生長使細胞的體積增大。

3.染色體 ①染色體位於細胞核中,由於易被鹼性染料染色而得名 ②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兩種物質組成的,是遺傳資訊DNA的載體。③每一種生物的細胞核中內,染色體的數量是一定的④染色體數量的恆定對生物正常的生活和傳種接代都是非常要的。⑤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的,每條染色體上有一個DNA分子,每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基因

4.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之間的關係圖:

5.細胞分裂的過程

①染色體進行復制 ②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③細胞質分成兩份

④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形成兩個新細胞

4.細胞分裂產生的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相同,而且新細胞核原細胞所含有的遺傳物質也是一樣的。

  八年級生物基礎知識

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 原始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過程如下:無機物→小分子有機物→大分子有機物→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氣中與現在大氣明顯的區別是沒有氧氣。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質和能量。

5.米勒的實驗:米勒將原始大氣中的成分充入燒瓶中,通過火花放電,製成了一些有機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氣、氫、氨等。

(2)產物(證據):氨基酸。

(3)結論: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簡單有機物。

6. 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作用條件下,形成簡單有機物。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彙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 原始生命誕生於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大約在地球形成以後10億年左右,才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原始地球條件: 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海洋、無氧氣。

9.蛋白質、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質。

第二節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比較法: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絡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複雜變化系形成的。

3. 生物進化的歷程:

(1)即比較不同型別動物的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順序,從而判斷動物的脊椎動物進化的順序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

(2)通過對始祖鳥與現代鳥和爬行動物的形態和解剖特徵的比較,說明鳥類起源於古代爬行類,始祖鳥是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中間過渡型別。

(3)利用組成生物體的一些重要物質的差異性來比較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親緣關係最近。

4.科學家們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

5.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6. 掌握P55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圖。

第三節 生物進化的原因

1. 100年以後,樺尺蠖由淺色佔多數變成深色佔多數,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淺色的樺尺蠖在黑色樹幹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倖存下來,繁衍後代。

2. 保護色及其意義: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色彩十分相似,人們把這種體色稱為保護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易被其他動物所發現,這對它躲避敵害或者捕食獵物是十分有利的。保護色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 除了保護色,動物的警戒色和擬態也有助於生物的生存。

4. 推動生物不斷進化的原因是自然選擇。

5. 自然選擇的內容包括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A. 達爾文認為,在自然界,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能夠產生大量的後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要為獲得足夠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鬥爭。

B. 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其中有許多變異是能夠遺傳的,這些不斷髮生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C. 變異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變異在生存鬥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並將這些變異遺傳給後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易被淘汰。

D. 自然界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鬥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國中生物必背知識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一、動物的運動

1、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骼和肌肉組成。

2、骨骼肌包括中間較粗的肌腹和兩端較細的肌腱(乳白色結締組織),一組肌肉的兩端分別附著在兩塊相鄰的骨上.骨骼肌受神經刺激後有收縮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所以與骨相連的肌肉至少有兩組,相互配合完成各種活動。【特別是伸、曲肘動作: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則相反】肱二頭肌是兩塊肌肉組成一組,肱三頭肌是三塊肌肉組成一組。雙臂自然下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舒張;直臂豎直向上提起重物或雙手抓住單槓身體自然下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收縮。

4、運動系統的功能:運動、支援、保護。在運動中,神經系統起調節、控制作用,骨起槓桿的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骨骼肌收縮,牽動著它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產生了運動。

5、運動系統在神經系統控制和調節下,以及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迴圈系統的配合下(提供能量,能量來自有機物的分解)共同完成運動。運動能力發達,利於捕食和避敵,以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

6、關節是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組成。關節面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使關節牢固的結構特點是:關節囊及囊裡面、外面的韌帶。使關節運動靈活的結構特點是:關節面上覆蓋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和關節囊的.內表面還能分泌滑液,可減少運動時兩骨間關節面的摩擦和緩衝運動時的震動。

7、脫臼:關節頭從關節窩滑脫出來。(由於進行體育運動或從事體力勞動,因用力過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二、動物的行為

1、按行為表現不同可將動物行為分為:攻擊行為、取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而按獲得途徑不同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2、先天性行為指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體內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對維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織網、蜜蜂採蜜、螞蟻做巢等。還有菜青蟲取食,

學習行為則是指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適應環境能力也就越強,對生存也就越有意義。

3、社會行為:營群體生活的動物,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從而具有的行為。(注意:並非所有營群體生活的動物都具社會行為,如蝗蟲群體沒有。)

4、社會行為的特徵:①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②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③有的還形成等級。

5、通訊:一個群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資訊,接受資訊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反應的現象。分工合作需隨時交流資訊,交流方式有動作、聲音、和氣味等。

6、蝶蛾類昆蟲的雌蟲可產生性外激素,通過性外激素吸引雄蟲來交尾。據此,可以製造昆蟲性外激素誘殺昆蟲或干擾使昆蟲不能識別同種昆蟲的性外激素。

7、探究《螞蟻的通訊》一個群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資訊,接受資訊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反應,這種現象叫做通訊。

(1)提出問題:螞蟻是怎樣交流資訊的?

(2)作出假設:螞蟻是靠氣味傳遞資訊的。

(3)設計實驗,完成實驗 ‘

在設計實驗時,在離蟻穴較遠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應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為螞蟻的種類很多,食性也不盡相同,有的為肉食性,有的為植食性,有的則為雜食性。在飼養螞蟻時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螞蟻生長繁殖的適宜溫度是19~29℃,10℃ 以下冬眠,洞內要求空氣溼度為90%~95%,飼養沙土含水量為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