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勵志電影觀後感2000字左右

校園 閱讀(4.12K)

勵志電影是諸多電影型別中的一種,優秀的勵志型影片能鼓舞人心,讓觀眾重拾希望和信心,獲得正能量。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勵志電影的2000字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勵志電影觀後感2000字左右

  勵志電影觀後感2000字篇一

看完卡特教練,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卡特教練接到了著名的爛隊里士滿隊,在教練的第一次談話,他就和學生簽訂了一份合約:只有拿到平均分2.3,上課不缺課,而且坐前排的學生才有資格進入球隊。

因為對於黑人來說,唯一的樂趣就是籃球,也是他唯一能取得一點點成就感的地方,而現在這個瘋子教練卻開出來一份學生合約?為了這份毫無道理的合約,隊伍裡面最強的四個人罵罵咧咧的離開了。留下來的人很不情願的開始訓練。

卡特教練當年是里士滿最好的中鋒之一,他的教練技術也非常有趣——他用女人的名字來命名戰術,而每一種戰術,都是一個不同性格和風格的女人。在他的殘酷但是有效的訓練下,這個隊伍慢慢開始成型,身體素質提高、團隊有了凝聚力、開始大放異彩。

在隊伍在賽季中間17連勝的時候,卡特教練卻受到報告:隊員們沒有遵循合約,他們的分數大部分不通過!卡特教練封閉了籃球館,召集所有的學生來到圖書館,聲言沒有到達分數,絕不打球。球員們怨聲載道,媒體紛紛採訪,但是卡特教練不為所動。他告訴他們的隊員,對於一個里士滿(貧困區)的人來說,如果讀不上大學打球,他們進監獄的機率大概是50%,所以讀書是為了前途負責。

在連續停賽三場以後,整個大學和社群都站到了他的反面:他的店子被砸,他的汽車被吐口水,最後全校開了委員會,讓他重新開啟籃球場。沮喪的教練走回場館,推開被剪斷鐵鏈的門,卻發現他的所有隊員在球場裡面搬上了桌子——他們開始為自己的前途努力了。

隊員們的成績通過了,卡特教練帶著他們的球隊遭遇了以前的最強球隊,只要打敗他們,這個球隊就可以進入周決賽。里士滿球隊超水平發揮,在最後一節追上了10分。最後30秒,他們只有1分之差!

這正是我最喜歡的結尾——這不是一個關於美國夢的鹹魚翻身故事,里士滿大學還是以2分之差輸給了對方。真正的結尾,在他們換衣室的那段話:對,這好像和小說裡寫的不太一樣,起碼我們今天沒有。但是你們這些人,你們和冠軍沒有什麼兩樣,你們從未放棄,冠軍們永遠都是鬥智昂揚的。你們今天做的,遠遠比輸贏重要,遠遠比明天報紙的體育頭條重要。你們做到的,是某些人一輩子追求的,你們做到的是超越自己。先生們,我非常為你們自豪。

4個月前,我來里士滿,我有一個計劃,計劃失敗了。我來是訓練籃球隊員的,但是你們成為了學生。我是來訓練男孩子的,但是你們成為了男人。為了這個,我要感謝你卡特教練完美的詮釋了NEDP的教練的精神:

1、追求結果,但是對成長負責。籃球輸贏很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在追求結果中,超越自己。成長比成功更加重要。在NEDP裡面,讓學員獲得個人戰略很重要,讓他們獲得職業訪談很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學員們第一次走出自己的安全區,超越自己的快樂。有一個學員提到第一次邀約到企業的銷售總監,那種感覺比大學聯考還要爽!成長的意義遠遠大於成功。

2、追求價值,但是對未來的價值負責。打籃球還是上大學?打籃球顯然更有現實價值,而且可以更快達到,但是從未來來說,大學顯然更加重要。教練其實面對兩個人,一個是希望達成未來的夢想家,一個是希望安全的安逸者。每一個人都有這兩個角色,而一個好的教練,一定是帶領安逸者尋找夢想的人。

3、忠於commitment;卡特教練在整個過程中間遇到了無數的麻煩,但是有一點始終堅持,就是堅持自己的協定。哪怕因此失去最好的幾個隊員。因為教練對於結果和堅定,對於協定的承諾的信心,比什麼都重要。

  勵志電影觀後感2000字篇二

中國合夥人是部勵志片,更是充滿正能量的影片。要說最能將青春的含義詮釋得淋漓盡致的莫過於《中國合夥人》。

之前我也看過趙薇導演的《致青春》,相比之下,陳可辛導演的《中國合夥人》才是真正的致青春。前者濃重於大學裡的愛情,除了愛情還是愛情,也許這就是大家所看到中國大學的表象;後者雖有愛情,但給予人更多的是友情、夢想、和奮鬥,而不是純粹的愛情。激情、快節奏、積極、充實精彩的大學生活才是我們現代大學生要的,而不僅僅是70、80年代才有。

成東青、王陽、孟曉駿三個有著夢想、有著激情的人從陌生到相識,再到合夥開公司,一路笑過、哭過、累過、吵過······一起品讀人生美好又巔峰的時光歲月。

土鱉成東青、海歸族孟曉駿、憤青王陽三個不同性格的走到了一起,正因為這樣才有了後面的故事。剛入校的成東青在宿舍樓下看著正在打罵的孟曉俊和王陽,由於一隻鞋砸中成東青,他們的友誼從這就開始了,一起吃飯、洗澡、上課、遊玩、討論······後來,因為在課堂上與老師意見不和,三兄弟遭其他同學“圍剿”,“土鱉”成東青以身擋門,掩護他的偶像“海龜”孟曉駿和兄弟“憤青”王陽先撤,而倆人在飛奔出教室後意識到成東青被困,毅然掉頭回去營救。“土鱉”不禁感嘆:“如果之前我還沒有資格成為他們倆的朋友,現在我可以了。”也許這就是真正朋友的解釋,患難見真情。現實中能做到這一點的著實不多。

Do you have a dream?每個人都曾有過,但這麼多年過去,你還記得嗎?

陳道明在《無間道》裡有句經典臺詞:“都是事情改變人,人改變不了事情。”這正如土鱉被問到“你的夢想是什麼”時的故意岔開話題和詩人那句“我們要改變的只是自己”的無奈。

“我們改變不了世界,是世界改變了我們”多年之後王陽如是形容他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而成冬青沒有試圖去改變這個世界,而是努力保持自己不被世界改變。其實,不被世界改變才是成冬青一直堅持的夢想。我們應該羞愧,我們藉口把青春留給了長得漂亮的人,其實是自己把夢想丟在了流水荒年。

我們都曾為夢想而奮鬥努力,最終卻都為生活奮鬥努力著。

夢想碎了,青春逝去了,沒關係,生活仍要繼續的,奮鬥不止。說到底,成東青的成功都是被逼的,被開除被女友甩沒飯吃,他除了奮鬥只有奮鬥。

三人一起打架、泡妞、夢想去美國。後來卻只有孟曉駿拿到簽證,然而他的美國夢除了黯然與迷失,毫無前途和希望。曾經的高富帥,口口聲聲為了尊嚴而活著,到頭來尊嚴也只是在別人的嘴裡和眼中,他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著,不過是被馬蒂爾德的項鍊鎖住了喉吧。這也驗證了當時與老師衝突時,老師說的一句話“你還年輕、天真、幼稚。”而赴美失敗的成東青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後,與王陽一起下海做起了培訓學生赴美的教育事業。三兄弟中的“粘合劑”王陽將兩個處於極端的成東青、孟曉駿銜接得恰到好處。是否讓新夢想上市,成東青與孟曉駿意見不合,他成為了其中的紐帶。在辦公室打乒乓球那段,孟曉駿明明跟他說的是“成冬青配不上現在的成功”,他卻對黃曉明說“他為你取得的成就感到特別驕傲”……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如果他不是這樣的性格,他們三人的結局也許就真像《社交網路》裡那樣分道揚鑣了。

不管你是否贊同,友情始終比愛情更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成冬青有著一份和大多數人一樣難忘得同窗友情,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將這份感情融入到創業中去,於是才誕生了後來“新夢想”。當孟曉駿問成冬青“do you have a dream?”的時候,成冬青是明白的,他害怕心裡的答案是正確的,於是他妄想用“春夢算不算?”來搪塞。但是分歧已經埋下,各自人生終究是彼此某段時光的伴侶,散夥只是遲早的事。“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睡在我寂寞的回憶,你曾經問我的那些問題,如今再沒人問起。”如果故事就此結局,難免是多少個兄弟鬩牆現實版的縮影。但是最後“新夢想”危難關頭,兄弟三人再次並肩站在戰場上,患難與共。他們不再是“中國合夥人”,而是“中國好兄弟”。他們告訴這個充滿物質主義的世界,在中國人骨子裡,高義薄雲天。

影片中讓我感動的一幕是:孟曉駿飛機場轉身那一哭,在裂開嘴歡笑著揮手與哭得跟倆淚人的兄弟告別,轉身淚奔的很突然,卻又很真實,一個漂亮的轉身飆淚將“男兒有淚不輕彈”詮釋到位,這種感覺,是否似曾相識,出遠門時候的你跟年邁的父母告別、大學畢業送上鋪的兄弟遠行。雖然我還未畢業,卻也能感受到那種惜別之情,有時真的很害怕畢業分離的那一刻的到來。曾經一起奮鬥過、一起過著轟轟烈烈的大學生活,曾經一起出生入死地生活在一起,你說走就走,說不回來就不回來,這叫人如何釋懷,恨己非孟姜女,不然就哭倒長城以表此刻心情。

據悉,清華首映式之後學生觀眾們鼓了三次掌,然後有人就看不下去了,說怎麼中國最高等學府的精英們也會被這種“成功學”忽悠。關於青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無論那是關於什麼的,別人都沒有資格指摘評價,能夠使當代大學生甚至各個年齡段產生共鳴,說明這是一部佳作,不是隻有載入史冊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青春的光輝,理想的鑰匙,生命的意義,乃至人類的生存、發展……全包含在這兩個字之中……奮鬥!只有奮鬥,才能治癒過去的創傷!我們要有成東青的那種沉著冷靜處事的心境;我們要有孟曉駿的那股傲勁兒,“諸葛亮”般的精神領袖;我們要有王陽的瀟灑而不忘友情。

影片最後有這麼一句話:如果額頭終將刻上皺紋,你只能做到,不讓皺紋刻在你的心上。夢想是屬於青春的,青春是一種心態,青春無限,奮鬥不止。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勵志電影觀後感2000字篇三

假期,利用晚間的時間,認認真真把《肖申克的救贖》看了一遍。這部拍攝在十幾年前的美國電影給我的感受遠遠的超過了我的預期,在影片在外,我感受的更豐富,也更能明白許多非直觀性的電影內容。尤其重要的是,慢慢的,我也開始學著去懂得“希望與生活”這一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融洽在一起的這組關係。

乍看影片,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我認為這只是一場悲劇,一次冤案,一次花費了一生的代價,用去了未來無數可能的機會的莫須有的“救贖”。當看到那個知曉真相的年輕罪犯出現,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實際,聯想到瑞德說的整個監獄除了他之外都是無罪的類似於玩笑話的時候,我想這實在是一場開的有點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認為到目前為止我所看到的代價最大的一次“救贖”——用時間,用著可能創造無數未知的未來的時間去救贖,去贖罪。無論是從影片本身,還是以我個人的閱歷,用盡自由與未來為代價,我想,我是承擔不起的。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從一個高高在上的銀行家,到一個完全沒有自由的囚犯,開始我猜想或許是瑞德說的體制問題,他被誣陷為殺妻,被判處無期。一個前途無限的身份,轉眼到了暗無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與瑞德的也是不謀而合的——他一定會是最難承受監獄第一晚的那一個人。不僅僅是因為他看上去體質弱些,更主要的是因為身份的變化太大。然而,瑞德輸了,我也輸了,輸的很徹底。他不僅不是最初的那個,而且似乎他反而成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個,也是最有希望的那一個。起初,我是很難知曉他的希望,他的精神來自何方的,直到影片逐漸進行,直到結局慢慢到來。

十年,二十年,以我現在的年齡也僅僅是經歷過如此而已,而其中,我自認為我遭受的有很多。可是影片只給了一個紅章,一個瑞德申請假釋駁回的紅章。不知道來自何方的勇氣,不知道從哪裡到來的希望:刻棋子,教“學生”,辦圖書館,幫忙洗黑錢,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時間堅持挖出了一條瑞德認為需要六百年時間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壓力”,“時間”,這是安迪認為堅持挖的最關鍵的東西,他也確實如此過。這在影片臨近結尾時通過瑞德點出的生存根本,這影響著同一間房內瑞德與布克斯不同歸宿的關鍵,這被安迪說成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的哲理成為了表面的點睛處。

在這部時長達二個小時的影片中,出現的人物當然不止幾個,而是特別豐富的。而最後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不過主要是安迪,瑞德,與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標,理想來講,他們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卻也都給了我很深的感悟與觸動。

很多的時候,我是不怎麼愛看電影的,因為我覺得電影讓人不像人了。幾十年的光陰,在電影裡,只是兩個多小時而已,每一個十年只是換來了一個紅章。我其實是害怕這種生活的。而也正是這兩個小時,這些略微的苦難讓我都不怎麼願意堅持下去,何況安迪他們面對的是真實的二十年。沒有自由,掩蓋著希望,前方彷彿沒有多少的盼頭,我很難想象這種比貧窮,挫折更深沉的東西。

典獄長對安迪說,讀《聖經》能獲得救贖,信上帝能獲得庇護。然而罪人還是罪人,不是罪人也成了罪人。安迪其實也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若一定要說他多麼偉大,一定要辯稱上帝多麼萬能,倒不如去實實在在感謝一個人,感謝一個真實的上帝——瑞德。如若不是這個運輸車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帶來的那把小錘子,或許故事是需要改寫的。正如結尾處安迪迎著閃電用石頭砸出那個洞,錘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裡砸出了這麼一個洞,一個關於希望的洞罷了。

看完全集,我才開始懂得二十年並不一定是安迪需要在監獄裡呆著的時間。以他向州議會申請圖書館資金的毅力,若是他用來辯解自己,或者說用來說明自己的無罪,他一定也能成功。但是沒有,他沒有這麼做。一切的一切,在影片的最後才慢慢的開始明瞭:他是為了對妻子贖罪,一次他認為需要的,一場用盡他的青春與未來的對愛的救贖。

在影片中,真正扮演典獄長的不是那個洗黑錢的典獄長,也不是海利。而是在安迪自己的心中,在巴克斯頓的那顆橡樹下面。僅在開篇的時候驚鴻一現的安迪的妻子,其實才是安迪失去自由的真正法官,才是安迪救贖的物件,也才是二十年青春與未來挽救的真正之所在。他救的是一份遲來的愛,贖的是一世難以再來的情。二十年後,當安迪認為他會結束這種一定空間救贖的時候,他還是要囑託他的朋友——瑞德,去當年他與妻子歡樂的故地看看。也或許,瑞德在那裡才獲得的自由才是本應該屬於安迪自己要獲得的自由。

全集看完,不免有著一些遺憾。儘管安迪一直在救贖,但是最後關頭他畢竟還是逃避了。他自己沒有勇氣守著橡樹,沒有勇氣在當年的家呆著,帶著因為二十年的逝去而留下的白髮,他也只是選擇了去到那個沒有“回憶”的太平洋海邊。或許有人會說他還是囑託了瑞德去了啊,但是畢竟不是他本人啊。瑞德其實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安迪的心,安迪的靈魂。最終的救贖也是通過他,通過最後瑞德與安迪的見面才完成的。但是現實呢?現實生活中能真正做到靈魂與肉體分離,做到在心靈深處可以有人代替自己的又能夠有幾個人呢?

在觀看影評的時候我才發現,最後安迪與瑞德的相會是製片人加上去的,而不是小說原著中就有的。而恰恰是這加上去的神來之筆,為這部影片加上了太多的光環與永恆的魅力。

人的一輩子,遭遇“海利”,遭遇“典獄長”肯定是會有的。但是這種來自自己的心底,來自靈魂,來自愛的救贖又會有多少呢?從這個角度能講,其實安迪是幸福的。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一部美國電影能引起這麼多非美國這個國家,這個種族的人群的共鳴的原因之一吧。畢竟,有了情,人都是相通的......

也可能,每個人的一生,只是像安迪所喜歡的石頭一樣:每一顆都不盡相同,每一顆又都有著自己獨有的魅力,都是它自己。安迪救贖的不僅是二十年,而其實應該是一種心靈,一種靈魂,一種很難言明卻又實實在在的永恆。壓力與時間,給安迪的不僅不是枷鎖,很大程度上,它們其實正是給了他一種不朽與輝煌。

原本,我是認為生命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沒有什麼會成為誰的唯一與永恆。但是我錯了,我錯了太離譜,也錯的太天真。太多的事情,哪怕是用盡我們的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做好期間的一件。就像每一份感情......

電影的最後,當兩個在囹圄之中呆了幾十年的人擁抱到了一起,當他們還需要去思考“自由”的時候,這個時間點不知道我們是該為他們慶幸還是悲哀......

不管這電影還有什麼偉大之處,也不管多少的影評家會如何從所謂的專家的角度如何去品評,我只想說,在這個時刻,我是願意奉上一束玫瑰的,給安迪,給安迪的妻子,給有愛,能愛與被愛著的一切生命。用對待上帝的虔誠為他們由衷的喝彩。

有愛,有一切!

有愛,人人都是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