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冰潔的詩《雨天的書》賞析

校園 閱讀(7.39K)

讀罷冰潔的詩《雨天的書》不禁讓我想起了,清代三大詞人之一蔣春霖《鷓鴣天?楊柳東塘細水流》中的句子,“明朝花落歸鴻盡,細雨春寒閉小樓”。這兩句不但用詞精美,而且文字中所表現的那種惜春的場景躍然紙上。很顯然冰潔的詩,與上述的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冰潔的詩給我的第一印象。

冰潔的詩《雨天的書》賞析

在冰潔眾多的詩篇中,這首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作品之一。詩人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筆法嫻熟,情感自然流露,不張揚,不外洩,張馳有度,用理性思考,完成了對於塵世的感性認識。作為一個女性詩人能將情感控制得如此到位,是非常少見的。同時,詩人在謀篇佈局上也非常精巧。詩題《雨天的書》具備浪漫主義情懷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果說雨天是本書,那麼每一個雨滴都是傷感的文字。當所有的雨滴佈滿天空或匯聚成河時,我想詩人內心世界情感才能得以徹底釋放。

“語言的冒險者是詩人,他在心靈世界的內在空間戰勝了每一個物件之物,大膽地呼喚,敢於由人的本性而去向上冒險。最終,冒險的代價是安全,衝突的代價是和諧。也就是說無論意象怎麼奇崛,無論情感怎麼賁張,但內在邏輯和外在邏輯必須合理。”冰潔在詩歌創作上又進行了一次有益地探索。小詩首句“細雨如弦,輕彈過往”,彷彿從天而降。詩人在詩歌構建上用細雨發力,用絃聲打破這個沉寂的時空,彷彿在絲絲細雨中過往揮之而去。在看似輕描淡寫的鋪墊下,詩人筆鋒一轉“翻一頁,都是難解的結。”很顯然雨天的書,每翻一頁都是潮溼的。那麼在潮溼綁縛的情境中,一些結無法開啟,就非常合理了。透過雨的切入點印證了詩人錯綜複雜的內心世界,以及一些無法言表的傷感情緒。首段雖然只有兩行卻奠定了詩歌的總基調,為進一步推進情感的宣洩,做了最完美的鋪墊。

“意象的流動轉換,是一個詩人依據自身的審美情感和意象間的內在藝術關聯,使詩思的表象不斷髮展、流動、深化的過程。”在接下來的描述中,詩人巧妙地引入了“魚”的意象。她寫到“多想是一條魚/不問前生今世/靜靜的/聽濤觀海”。詩人的每一次落筆,均給人一種“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錯覺。魚的意象是詩人將詩歌引入禪意的具體體現,因為魚的記憶只有七秒。徐志摩在《魚7s的記憶》中寫到:我寧願是隻魚,7秒一過就什麼都忘記,曾經遇到的人,曾經做過的事就都可以煙消雲散。如果,上天給我們一次做魚的機會,我希望,我可以愛你8秒。”從中不難看出,詩人提出魚的意象,不過是內心世界的一種美好的希冀,而這個美好的願景,離她那麼近,又那麼遠。魚的意象呈現,是對過往的哲學思考。“靜靜的,聽濤觀海”只不過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僅此而已。

“流年真的似水,一去不返,看過的風景也許還可以重來,而逝去的人卻再也不會回頭。任由你千思萬想,他除了偶然在你夢中彷徨,其餘的時間都只是恍惚的印象。人間許多情事其實只是時光撒下的謊言,而我們卻願意為一個謊言執迷不悔,甚至追憶一生。”詩人在經過深邃的思考之後寫到:“一些看不見的風/在午後走失/一些意象/悄悄擱淺。”在前兩節看似輕鬆的表述之後,詩人又漫不經心地給出了“風”和“下午”的意象。在這些看似簡單、樸實、平靜的敘述中,實際表達的'是詩人內心波瀾壯闊的濃郁情感。這裡的風並不是大自然的風,而是詩人已經逝去或即將逝去的風情。這個風就是不堪回首的過往,以及無力提及的人和事,這就是詩人傷感的源頭。寫到這裡的時候我想讀者已經明瞭,這個“下午”也不是時間概念的下午,而是詩人年齡的下午,是詩人對已逝青春的最好註解。而意象無聲地擱淺,表達的是詩人對於過往的無奈之情,那種隱忍令人震撼。

經歷上述心路歷程之後,詩人寫到:“捲不起的嘆息/就讓曇花認領/在擦肩遠去的回眸中。”很顯然“捲不起的嘆息”只不過是雨天書中的一頁,這種傷感的情懷讓“曇花認領”。彷彿在曇花怒放的瞬間,一切都將恢復平靜,實際詩人表達的是內心傷痛的進一步昇華。而這一切均發生在“擦肩遠去的回眸中”。同時在這節的描述中,詩人有意打破了語言的閱讀習慣。“在擦肩遠去的回眸中/捲不起的嘆息/就讓曇花認領”,這樣寫也是可以的。詩人敢於打破固有的格局,是對詩歌的創新,也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可圈可點。

“寫作首先讓自己驚奇,才能讓別人驚奇。詩歌必須與現實生活全面關聯。詩中總有一個核心句子來自生活中的瑣碎言語所包含的洞見之一,也就是智慧。詩歌若不具有這樣微妙之處,我就不認為它有價值。”詩人在接下來寫到“我賭盡滿頭青絲/在敲響木魚的那一刻/梵音引我拾階而上。”若按我的審美標準,前面已經提出魚的意象,在接下來的描述中就不可以再出現相同的字句來。作為一個成熟的詩人,我有理由相信冰潔是非常瞭解這一點的。詩人之所以如此大膽地引入魚的意象,是有她深刻領悟的。前面出現魚的意象,是詩人把自己比喻成一條魚,從而忘卻塵世的煩惱,而此處的魚是木魚。木魚意象的提出,是詩人向禪意又邁進了一大步。“賭盡滿頭青絲”與“走失的風”,前後呼應,渾然一體,令詩歌意境飽滿。“敲響木魚的那一刻”,似乎喚醒了詩人的靈魂,“拾階而上”進入了空的境界,這一瞬間詩人彷彿卸了下揮之不去的苦楚。

“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詩人在最後一節寫到:“淚如飛雨/雙手合十/再也無力開啟一本/紅塵經卷。”在最後的描述中詩人將內心的情感推向了高潮。當我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已經是淚流滿面了,我能深深地感受到詩人那淚如雨飛,默默祈禱,卻無力穿越厚重的紅塵經卷的場景,這是對詩人內心最殘忍的折磨。詩人採取現實的雨與眸中雨的對比描寫,構建了詩歌強大的張力,通過層層遞進的筆法,非常完美的詮釋了深沉的情感,提高了詩歌藝術感染力。在詩歌的創作中大多采用先抑後揚的藝術手法,或先揚後抑,而本詩採用前後皆抑的創作手法並不多見。

其實,我是不忍心去驚動詩人魂魄的,破解詩歌的過程,是對詩人靈魂核心的踐踏,是對文字的一次大手術,是一次揭下了詩人尚未痊癒傷疤的過程。好在是詩人冰潔讓我看看這首詩,一想到這些,我的心情平靜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