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史記故事優秀讀書心得閱讀感悟作文

校園 閱讀(2.37W)

《史記故事》包含了從上古三皇五帝,至漢朝,講了無數位皇帝、賢臣。《史記故事》這本小說的寫作手法讓很多人都很喜歡它。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史記故事的讀後感,一起來看一看吧。

史記故事優秀讀書心得閱讀感悟作文

  史記故事的讀後感篇一

最近,我校正在開展經典閱讀的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個人修養和整體素質。其中我選擇了《史記故事》這部中國歷史上的最為經典的史書著作。

每回看史記故事總有不一樣的感覺,如同醍醐灌頂一般,優美的文字描寫,痛徹的歷史辯證分析,經典的場面一一浮現,不由得全神貫注,無法自拔。

司馬遷之所以偉大正在於此書,在於他敢於寫此書,併為此不屈的拼搏,即使是奇恥大辱依然不能改變他的決心。整本書貫穿的是“究天人之際”和“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關係,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通古今之變”則即探究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為喜歡的那段歷史,而我的最喜歡最感興趣的歷史階段正是因為司馬遷和他的史記故事引入的——戰國秦末漢初群英之傳。

竇嬰:深陷絕望後的真情。死訊悄無聲息的傳來,竇嬰在灌夫血濺於市的慘叫平息後,無奈的獨處屋中,久久回味著。他不相信深似海的侯門外,灌夫已離世多時,只有他一人獨自呼吸著空氣。祭奠無門,哭泣枉然。但後人卻會永遠記得他如棄破履般的壯語: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嬰獨生。一番話擲地有聲,背後卻是蕭索與黑暗。從繁華富貴躍入悽清無聞,竇嬰還要一邊注視著當年門下歌詠之徒湧入仇家,以博取笑臉。就在這時,互相扶持的灌夫又為己身處險境。這時的竇嬰終於在絕望中真正看透了浮華與虛榮,如同一個嬰兒般抓住母親的手,再也看不見其他任何一絲光芒。救灌夫也就是救自己。由於沒有了追求權勢、財富、青春的倚重點,他內心的真情迸發了。而灌夫的死,也就是宣告他的死亡,不論絕食而死還是棄市而亡,對一個早在墜落懸崖過程中的人而言,又有何區別?

酈食其:堅守自我不為器。一直覺得酈食其之死太怨。蒯通一餿計真是誤了卿卿性命。但酈食其絕非一迂儒,他一聲大喝能讓侍從“懼而失謁,跪而拾謁,還走”,並自稱“酒徒”,此真乃一狂士。也因為他乃狂士,非策臣,才會說出“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之語。從而接受烹的厄運。因為他是為君主、為自己所執之念勸齊之人,而非一個只為用計助主然後謀功名利祿之人。他不是任何人可以驅來喚去,有智慧的傳聲筒,而是認真選擇明主而事之之人。他眼光果然沒錯。

  史記故事的讀後感篇二

假期裡,我讀完了《史記故事》。通過它,我看到了臥薪嚐膽的勾踐,善於用兵的孫武,圍魏救趙的孫臏,知錯就改的廉頗……彷彿真的看到了魏惠王的十顆夜明珠,趙惠王的和氏璧;秦始皇焚書抗儒,商鞅立木取信也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項羽的故事最使我受教。

在“鴻門宴”之前,項羽的謀士范增早就看出劉邦是日後與項羽爭奪天下之人,請求項羽在宴會上將其刺殺,以除後患。但項羽沒能聽從他的建議。范增又派項莊在宴會上舞劍刺殺,可時機太晚,被劉邦看出,刺殺失敗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要聽得進勸告,不要自以為是,一意孤行。

這讓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有一次,門口有個小販在搞抽獎遊戲。正好我兜裡帶了五元錢,看著那些“獎品”,不禁心動了。於是,我拿出一塊錢。這時,一個同學走過來,說:“不要抽啊!那是騙人的!”我卻聽不進去,把所有的錢都買成獎券。結果,我一個也沒中。直到現在,我還十分後悔,五元錢,就這麼裝進了小販的腰包。這都是因為我沒有聽那個同學的勸告,一意孤行。

之後,項羽和秦軍展開了一場戰鬥,項羽憑著勇氣,破釜沉舟,把所有的船隻鑿沉,又把所有做飯的鍋砸碎,每個人身上只帶三天的乾糧。軍隊由於沒有了退路,個個視死如歸,以一當十,贏得了戰鬥的勝利。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我們不能知難而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有一個週末,爸爸帶我去“跳跳虎”遊樂園玩。其中有一個專案是走鋼絲。開始,我很害怕,有爸爸拉著我的手才敢走。可是剛走了一會,爸爸突然把手鬆開,自己先走了。我很害怕,心想:怎麼辦?鋼絲這麼危險,我一個人怎麼走啊!這時,我看到一個比我小的男孩在我後面,一步一步地走著,旁邊沒有一個大人。我心想:他那麼小都敢走,我為什麼不能呢?於是,我也開始走。走了幾步,我找到了竅門,走得越來越快,終於到達了終點。

《史記故事》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非常喜歡它。

  史記故事的讀後感篇三

魯迅先生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十個字評價《史記故事》,而我則用自己的一首小詩來點評《史記故事》:“寫千古興亡史,記百代偉人心,傳千秋萬代志,繪古今成敗圖,論春秋功過事,評個人成敗因,激今人為國獻,醒世人看天下。”

在《史記故事》中記述了很多忠於祖國,不屈鬥爭的英雄事蹟。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因為牢記“我和我的祖國”,藺相如以非凡的膽略,出色的臨機應變的能力,出使秦國,最後完壁歸趙,讓秦國不敢小看趙國,正是“使不辱於諸侯”,而後當藺相如作上卿之後,廉頗不服,而藺相如不與其相爭,原因卻是“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廉頗負荊請罪,兩人終化敵為友,為“刎頸之交”。在《屈原賈生列傳》中,屈原與賈誼,都忠心為國,本著:“我和我的祖國是不可分開整體”

的宗旨,一片丹心,只可惜最後兩人都因小人進讒而貶謫流放。屈原經歷了楚由盛而衰的過程,楚王身邊盡是小人,最後楚懷王死於秦國,屈原也投江而死。一個人寫的文章,體現出他的性格,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司馬遷評之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屈原雖然“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但仍無法挽回楚國滅亡的命運,真是“可憐一片影”。屈原自評為“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司馬遷評之為“濯淖汙泥之巾,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我說“錚錚不屈骨,一片赤誠心,千里長相敬,英名永不朽。”而賈誼的經歷與屈原的經歷如此相似,因為打擊諸侯,而被進貶罷官,路過湘水邊時,為賦以吊屈原,寫下了“鳴呼哀哉,適時不祥!鸞風伏巢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 方正倒植”的語句,我覺得,這不單單是在寫屈原,分明體現了自己的一片忠魂,至死不渝。

《袁盎晁錯列傳》與《張釋之馮唐列傳》所寫的四個人都以敢做敢為,犯顏諫諍出名,袁盎當看到絳侯為丞相時,文帝禮恭,勸文帝不要這樣做,因為絳侯不是社稷臣而是功臣,不應行此大禮,後來當絳侯被人告為反叛之罪,滿朝文武,只有袁盎上諫為其正名,好一個有膽有識的正直之人!晁錯後來因為了國家統一而削藩之事成為替罪羊而死,張釋之執法無私,而馮唐則能選賢任能,又為魏尚申冤,這4個人,可以說忠心為國,死而後已。《李將軍列傳》與《衛將軍驃騎列傳》詳寫李廣、衛青、霍去病三人為保為大漢邊域,橫戈戍邊,擊敗匈奴,真可謂:“我與我的祖國同在。”霍去病的“匈奴未滅,無以為家也。”更是體現他的永志不滅的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