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校園 閱讀(2.29W)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1

自己的生命,對於自己自然是最重要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與之相比。但是,勇敢的消防隊員在執行滅火任務時卻隨時有生命危險,在他們的眼裡,自己的職責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感動我的一位消防隊員的事蹟發生在廣西玉林。當時正值凌晨,消防隊員楊科璋和他的戰友們來到了火災現場。他和隊友由於一樓火勢太大不便從一樓往上搜救人員,只能從最高層往下搜尋。在一層層搜尋後,終於在五樓找到了受困的母子三人。楊科璋見兩歲小女孩已經有了中毒症狀,便立刻抱起她往出口走去。火災被撲滅後,大家都鬆了口氣,卻發現楊科璋不見了。過了一陣人們發現楊科璋渾身是血躺在電梯井裡,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楊科璋在救小女孩出去的時候,由於濃煙瀰漫,失足掉進了電梯井裡。掉進去後,他其實只要放掉小女孩就可以自己爬上去了,可是他沒有,他選擇了牢牢抱緊小女孩,讓她有更多活下去的機會。被楊科璋抱緊的小女孩得以生還,楊科璋卻壯烈犧牲……

我被楊科璋叔叔捨己救人的英雄事蹟震撼了,不禁聯想到了自己。記得去年暑假,我和爸爸散步回來,看到小區裡一群人圍著一幢樓在看,於是我們好奇地圍了上去。原來是一戶人家的臥室發生了火災,當時濃煙滾滾,烈火熊熊,非常危險,我嚇得馬上躲到了爸爸身邊,恨不得立刻離開現場。第二天看到那戶人家牆上那黑色的一大片,我也嚇得戰戰兢兢,拔腿就跑了。現在想想,我感到慚愧,因為消防叔叔們看到危險可不是往後退,而是往前衝。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雖然不需要像楊科璋叔叔他們那樣穿上消防服執行有生命危險的任務,不需要像他們一樣為救人而赴湯蹈火,但我們卻可以學習他們的高尚精神,在別人遇到困難時去盡力幫助別人,給別人雪中送炭,而受到別人幫助後應該知恩圖報,有恩必報,這樣我們可以為社會添上自己的一份力,讓其他人感到一絲溫暖。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2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往往在感動的瞬間,總能體會到感動背後的辛酸,單說“感動”二詞,感覺這是非常的籠統,具體的說,“感動”就是老師一個鼓勵的眼神,媽媽在夜深人靜時候為你織衣服的瞬間……總有太多太多的事讓我們感動,感動辛酸,感動幸福,感動情感……

只要學會發現,善於發現,我們就可以擁有許多感動。

那是一次夜晚,夜深了,星星迴了家,月亮也躲進了溫暖的被窩,而我卻還在燈下奮戰,我在書海里遨遊,題海里掙扎……突然,一陣敲門聲打亂了我的思緒,我很不耐煩地打開了門,一見門口媽媽正端著一杯熱茶愣愣地站著,“幹嘛?沒事就不要來打亂我的思緒。”“哦,我是看你這麼晚還沒睡,肯定累了吧!幫你泡了一杯茶,那你自己早點休息吧!”看著媽媽漸漸遠去的身影,我落淚了,這麼多年來,媽媽為了讓我和弟弟吃好穿好,她和爸爸省吃儉用,纖纖細手不知從何時起,爬滿了皺紋,長出了老繭,想到這裡,不爭氣的淚水再一次湧滿了眼眶。

原來我發現在感動的瞬間,還蘊含著情感的積聚,還有著幸福的感覺,那一次,我真正地體會到了感動二字的含義。

這一次的感動是我偶然從一本雜誌上發現的,它表現的是一位長輩對晚輩的感動,大概內容是這樣的:一位已成家的兒子接父親到家去住,因父親是一名農民分子,所以兒媳表現出一種愛理不理的神氣,這也不讓父親碰,那也不讓父親挨,生怕父親把他們盜走了似的,一次,父親冒著雨去為兒子一家買補品,回來時,一身都已被雨水浸溼,而那些補品則還是完好無損的,臨走時,父親還將自己辛辛苦苦掙的血汗錢留給了兒子,兒子也擔心父親,就叫了一輛計程車送父親回家,老父親是生平第一次坐這種車,東摸西找,總找不出車門,兒子見狀,連忙親自為父親開啟車門,彎一彎腰將父親請了進去,父親哭了,那是感動的淚,兒子這一輩子不知為多少人彎過腰,但為父親卻還是第一次,這看似平平常常的一次彎腰,卻給了父親一份感動。

是啊!感動的瞬間是精彩的瞬間,瞬間創造歷史,瞬間凝聚永恆,讓我們——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去感動你我,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3

20xx年,葉連平在自己家裡開設英語課堂(後更名為“留守兒童之家”),免費給周邊孩子補習英語。教學用的書本、用具都是他拿自己的退休金買的。由於他教學態度認真、教學方法得當,補習的學生英語成績提高很快。他那間30平方米的老房子,一度擺滿了課桌。後來,吳江鎮政府出錢把他家對門的學校倉庫改建成兩間教室,一間供他上課,一間作為圖書室。

現在,葉連平的“留守兒童之家”裡有4個班級的70多個孩子,他一人身兼英語老師和語文老師。他戲稱自己沒有寒暑假、沒有周末,只有“黃金週”。有時,上午補習的孩子還沒離開教室,下午補習的孩子就已經到了,為了給他們多上一會課,葉連平就坐在教室門口拐角處隨便扒幾口午飯。

批改學生作業是葉連平極為重視的教學環節。沒課的時候,他早上8點就坐在教室裡,低著頭逐字逐句批改。即使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也不時提醒記者抓緊時間,“還有好多作業等著批改”。

翻開葉連平批改過的作業本,滿目紅彤彤一片。其中,既有細緻的修改,也有嚴厲的批評語,還不乏諸如“你用作業本太浪費,而且還有損壞”這樣的親切提醒。被葉連平批改過的作業本,就像是被他塗了“大花臉”,許多孩子就調皮地叫他“大花臉”老師。

在教室的牆上,記者看到,葉連平細心地將每個學生每個單元的學習成績都記錄在紙上,不及格的都用紅筆記錄。“我會定期更新成績記錄,讓孩子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激勵他們更加努力。”葉連平說。

來過“留守兒童之家”的老師都感嘆:這樣的教學任務量,不要說一名90歲的老人,就是一名年輕教師都難以承受。

18年來,葉連平從沒停辦“留守兒童之家”。許多經他輔導的孩子考上大學,甚至出國留學,葉連平欣慰地說:“看著孩子們學習進步,就能感受到豐收的快樂。”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4

昨天,學校裡組織我們去看“20xx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其中,我對其中三人的映象十分深刻。

第一個,是好醫生吳孟平。對他的感動,源於他作為一個醫生要擁有的''醫者人心"。他的頌獎詞,是;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張手術檯,到今天也沒有離。手中一把刀,遊刃肝膽,依然精準,心中一團火,守著誓言,從為熄滅。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

是呀!他都九十歲了,卻仍在手術檯前忙碌,設生處地為病人著想,全心全力拯救病人的生命。他要求醫生用最簡單,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為病人治療。雖然這些,僅僅是最基本的醫生的守則呀。不過,現在能有幾個醫生能做到這點呢?對病人冷言冷語,開藥能貴則貴,真不知道他們的良心去哪兒了。

我又想起吳孟超的話:“作為醫生,沒有能力為病人治病,是一種遺憾。”這才是真正的醫者啊!

另一位,是張平宜。她是一個臺灣人,卻拋棄年薪百萬的工作,來到海峽另一邊深處——大營盤麻風村,只為履行自己的承諾,為這兒的孩子建一所學校。“蜀道難,蜀道難,臺灣娘子上涼山。跨越海峽,跨越偏見,跨越懷疑,她抱起麻風村孤單的孩子,把無助的眼神柔化成對世界的希望。她看起來無比堅強,其實她的內心比誰都柔軟。”她讓麻風村的孩子看見了世界對他們的溫柔笑容,讓他們燃起了對未來的希望。

最後,是孟佩傑,她只二十歲,同樣是“90後”。但是,她卻沒有同樣出生在這個年代的我們對物質的熱切追求,對親情的極度冷淡。“在貧困中,她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在艱難裡,她無怨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的孝道充滿著每個細節。雖然艱辛填滿了四千多個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如花。”不知為何,看著她燦爛的笑容,我的胸口總有種壓抑之感,覺得這個姐姐太不容易了,心中淡淡的酸澀漸漸膨脹開來,想哭。她的笑容,很美麗,很從容,但也充滿了艱辛。看著她,我心中那塊最柔軟的地方,被深深地觸動。

那些無私的人啊,他們用青春和生命換來我們良心的譴責,用他們那顆不為回報的赤誠之心,點燃了我們心中的感動之花。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5

有一種久違的體驗叫感動,有一種醉人的滋味叫感動。感動,無法預定也無法奢求,它總是在不經意的一瞬,悄悄觸動你的心靈。就是這輕輕的一觸,讓多少英雄落淚,讓多少浪子回頭;就是這輕輕的一觸,才演繹出人世間如此之多的悲歡離合,銘心刻骨。

上個星期五,我看了20xx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也因此我結識了一個叫何玥的人,從她身上我看到了一股頑強、偉大的精神。儘管,驀然回首,人已故,但她的精神與品質仍舊活在人們的心中。

起初,看到她死後還不忘為人類作貢獻-----捐獻出自己的器官,隨後,淚,悄無聲息地落下,朦朧中,彷彿看到天堂中的她伸出的雙手。那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飄起雪花,雪花落到她的掌心裡,立刻融化了。變成了一滴水,就像一滴透明的眼淚。她的嗓音那麼甜美,無限地高興,高興她的器官為他人延續了生命。歌唱完了,那無聲的旋律似乎在縈繞著。許是她看雪看得久了,眼睛被洗得那麼潔淨,那麼純淨。

如若把她比作矢車菊,藍色的花朵,花瓣纖細,像一朵藍色的火焰。寂寞,幽深,又燃燒著一種不可言說的熱望。那些花朵,有些是雨過天晴的藍,藍得純粹,濃得化不開;有些是輕微的蔚藍色,透明的,一如人的淡淡的哀傷和迷茫。

生活中有些故事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如同被風吹落的矢車菊,靜靜地沉澱到夢的深處。當過往的風,不經意間翻開倉促的年少時月,很多往事已在空氣中慢慢氧化,鏽跡斑斑。但那一抹深藍,淡藍色的記憶,卻依舊在輕輕地、輕輕地呼吸。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次感動,並在不斷的感動之中,不要懷疑,因為我們並不是故作傷感,而是真真切切的情感流露,儘管世俗的東西已經讓身邊的事物變的模糊不清,儘管這樣的感動變的越來越少。然而我們的生命需要象感動這樣的東西如夜空中的繁星閃閃發光,照亮這個世界。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6

通過參加這次報告會,我從宣講團對張桂梅先進事蹟的宣講報告中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她平凡而偉大的精神境界,在我們臨縣華坪居然還有這樣一位偉大而平凡的人,這讓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張桂梅---“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十大女傑”,華坪縣女子高中的創辦者,華坪縣孤兒院院長,少年喪失母親,青年喪父,中年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身患重病卻始終堅持上課……這就是我對她最初的瞭解,或許很多人對張桂梅的瞭解都只停留在這,或許很多人都不理解,難道她不要命了嗎?她究竟為了什麼?但是隨著宣講的不斷深入,隨著心靈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我找到了答案,“她是一名共產黨員”她是那些貧困山區孩子求知的“指路牌”更是130多名孤兒的“媽媽”。我為我之前的想法感到羞愧,作為一名中共黨員張桂梅一直在平凡的崗位,幹著不平凡的事,在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腰桿,生活的磨難沒有擊垮她,病魔更沒有讓她倒下,她擔負起了一個偉大母親的責任。她用赤誠的愛心托起了無數孤兒和困難女子的人生夢想,這一刻我打心眼裡敬佩她,她無愧於“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十大女傑”等一身榮譽。

“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的寫照,也是張桂梅的寫照,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三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的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奉獻給學生和孤兒,這些事蹟正如他所說的,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正是因為她的淡泊名利,不求回報,才造就了一片“綠洲"。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張桂梅老師的崇高精神猶如一棵蒼天大樹,供人們歌頌,更是我們黨員學習的楷模。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7

有一種溫暖,不需要語言,就能傳遞,叫感動;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卻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動。

——題記

20xx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他們分別是孫家棟、王鋒、支月英、秦玥飛、張超、李萬君、樑益建、郭小平、阿布列林、潘建偉等,並特別緻敬中國女排。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

其中樑益建的事蹟讓我感動,四川省成都市三醫院骨科主任。樑益建多年前學成回國,參與“駝背”手術3000多例,親自主刀挽救上千個極重度嵴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極重度嵴柱畸形矯正專家。近可能的為患者著想,是樑益建的工作守則。到醫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經濟條件都不好。為了讓患者儘快得到治療,他處處為病人節省費用外,還常常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捐錢,四處化緣。碰到有錢的朋友,他會直接開口尋求幫助,甚至嘗試過在茶館募捐。20xx年,樑醫生在涼山州木裡縣遇到一個年輕患者劉正富,當時即給他許諾,“你等著,我幫你找到錢就回來接你。”1年後,樑益建驅車7小時,去木裡縣接劉正富,併為他實施了手術。為了給這些貧困患者贏得更穩定的求助渠道,樑益建博士團隊從20xx年開始與公益基金合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獲得幫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額近500萬元。

樑益建的頒獎詞是自謙小醫生,卻站上醫學的巔峰,四處奔走募集善良,開啟那些被摺疊的人生;你用兩根支架矯正患者的嵴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他們襯托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放飛追逐著我們的中國夢。感動中國,感動我們的心靈。中國夢,凝聚中華兒女的百年期盼,讓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烘托我們美好的中國夢,支撐我們美好的中國夢。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彷彿收到了神聖的洗禮,一個平平凡凡的人,經過一點一滴,也能變得很偉大,在感動於眼淚的背後,我收穫的不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語的那份震撼與動容。當他們的事蹟傳遍大江南北時,人們都為之感動,感動的不只是那優秀的品質,還有那無私的愛。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8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育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一個國家來說教育是一件大事,對一個家庭來講更是一件大事。由於家庭因素及其他原因,一部分適齡兒童無法正常入學,對上學的渴望也只能是一種奢望,但張桂梅,一個62歲的老太太,瘦弱多病、無家無子,卻用行動讓1645名貧困女孩邁向了大學之路,實現了華麗轉身,她就是人間的“天使”。

做好一件事情並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對張桂梅來說,她這一輩子都在為貧困孩子的教育操心和操勞,為建立一所免費女子高中,面對旁人的不解、質疑甚至是謾罵,她都不予理會,牢記自己的初心,勇挑教育的重擔,為改變貧困山區教育落後面貌,尤其是女孩受教育程度低的現實情況,她四處奔走,拉贊助,搞募捐,最終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免費女子高中成立了,這不僅僅是一所學校,而是無數貧困女孩改變命運的希望之門,在她的辛勤付出之下,女子學校取得了可喜成就。

張桂梅,由一名普通的中學老師,義務當政府新建的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再到雲南省華坪縣女子高中黨總支書記、校長,這一個個身份的轉變和疊加,對她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稱謂的改變,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身患疾病的她,面對當地組織的關心和照顧,都化作了她為當地教育事業做努力貢獻的動力,她不為名利,不圖回報,只為讓每一位貧困的孩子能夠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她用一雙勤勞的雙手撐起了貧困孩子未來的天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張桂梅用自己的教育初心,通過19年的努力實踐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教育奇蹟,她知行合一,身體力行,用行動向我們廣大黨員幹部上了一堂生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課,是用行動讓貧困女孩華麗轉身的“天使”。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9

20xx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會,看現場,有的不由自主地擦拭眼角的淚花,有的任由淚花在感動的臉上流。電視機前的每一位觀眾,也也許會與現場的觀眾一樣,因為我這樣。感動之,思索之。感動的是執著於一事的堅持,是時光悄悄逝去下的執著。

崇仁厚德的劉盛蘭,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助學,我們也許能做到,但是一直堅持到90歲……心比金堅的陳俊貴,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園。守住誓言,我們也許能做到,但是茫茫天山,孤獨堅守幾十年……夢想天開的“油菜花父子”,35年前仆後繼、追逐科技夢想。科學家也許做到,但是兩代人春來秋往,一家人不分晝夜的堅持……秋蘭為佩的胡佩蘭,退休後20年堅持每天出診,退休的白醫天使也可能做到,但是能一直堅持到生命最後的一息……寸草春暉的姚厚芝,重病母耗時3年繡出《清明上河圖》,為子女籌學費。為孩子,母親們也許做到,但是這位母親不知自己生命何時結束……克明俊德的方俊明,榮譽遲到28年而一生不悔。為一事一時不悔,我們也許能做到,但是不悔從自己的青春年少又到了兩鬢斑白……

文中的幾個“也許”,是我們感動的直接原因。因為,他們做的事情,我們也可以做到。就“一事一時”來說,也許比他們做的偉大,做得轟轟烈烈。不同的是他們對一事的一生執著。他們的執著不是為了誰,為了什麼,他們執著於的是自己的信念,執著於自己的行動。看看身邊的我們:我們執著於了哪些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習慣形成品格;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先學後教;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都知道,我們都能做,但是我們缺乏執著於一事的品格。經常說起的魏書生讓我們感動的也是執著於一事的堅持、堅持、再堅持……

我們為什麼很迷茫?不是方向不明確,不是理念不先進,不是策略不正確,不是時間不充裕,不是空間不充分……身邊的誘惑太多,我們沒有執著於一事堅持的勇氣。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10

2月18日晚8時,“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央視一套首播,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國小校長張玉滾登上頒獎臺,成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舉辦17年來,第16個獲此殊榮的河南個人或集體。在全省教育系統引發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無私奉獻者應得到尊崇和褒獎,我們要深入學習張玉滾精神,爭做出彩教育人。

“張玉滾同志紮根鄉村、不忘初心、默默耕耘,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高貴師德、師魂的力量,他的故事直抵人心、感人至深,當選‘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實至名歸。”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鄭邦山說,在我省160餘萬人民教師隊伍中,不乏張玉滾、李芳式的好老師,全省教育系統將繼續全面深化師德師風建設,健全完善教師管理機制,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鄭州經開區教文體局黨委書記、局長關希哲說,張玉滾老師為大山深處的孩子們點燃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是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傑出代表;我們要用他的感人事蹟激勵全區教育工作者,圍繞發展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張玉滾校長紮根深山,為師為父,用行動和愛為孩子點亮求學道路,是校長、老師的榜樣。”鄭州市緯五路二小校長焦憬說,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工作崗位、樹立堅定信仰,牢記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貢獻。

許昌市襄城縣屈莊中心國小老師周旭丹說,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我要學習張玉滾老師高尚師德,學習他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擔當,學習他不忘初心的堅守,學習他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懷,為鄉村的孩子帶去改變命運的希望。

河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師範方向的大四在校生王亞倩說,張玉滾老師的先進事蹟深深觸動了我,他用微薄的工資資助學生,他不斷學習,將自己打造成全能型老師……作為一個即將踏入社會的“準人民教師”,我將堅定理想信念,積極主動學習,爭做像張玉滾、李芳一樣的好老師。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11

張桂梅的事蹟深深地感動著我,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著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欽佩。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我們學習她,首先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為一個黨員,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突出,她說:“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臺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裡最需要就到那裡,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要學習她愛生如子,精心教育學生,;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作為一名彝良的職高教師,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奮鬥。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12

每天中午,卜陳學校九年級學生程雨秋在葉連平家吃過午飯後,就到對門的“留守兒童之家”教室裡上自習。

“我家離學校遠,葉老師讓我中午不回家,就在他家吃午飯,可以節省出1個小時時間來學習。”程雨秋告訴記者,她父親因病去世,媽媽平日在周邊打工,供她上學。她希望能用好成績讓媽媽開心,但過去考試成績一直處於班級中下等,尤其是英語總是“拖後腿”。

葉連平了解情況後,不僅積極聯絡愛心人士資助程雨秋,還讓她每週日上午在“留守兒童之家”補習英語。平日中午,葉連平也抽出時間輔導她做作業,講解英語難題。

“葉老師每天供我午飯,一分錢都不收,還給我補習英語,我不能辜負了他的期望。”程雨秋學習十分用功,英語學習突飛猛進,考試總成績保持在班級前5名。

在葉連平家吃“免費午餐”的不只是程雨秋。去年剛剛從卜陳學校畢業的錢龍女,在葉連平家整整免費吃住了3年,直至今年考上了和縣幼兒示範學校。至今,在葉連平家客廳後面,錢龍女睡過的床上還放著她未帶走的被褥。

“按會考成績是可以上高中的,但選擇上和縣幼兒示範學校,就是想成為一個像葉老師一樣的好老師。”錢龍女略帶羞澀地說,葉老師讓她感覺當老師挺好的。

多年來,葉連平免費提供吃住的孩子超過了100名。有時候,孩子家長實在過意不去,就送錢或物到葉連平家,但都被他堅決拒絕了。他的理由是:“我一個月有3000多元退休金,不缺錢花,而且我吃什麼就讓孩子吃什麼,並沒有特意準備菜。”

事實上,葉連平對買菜很講究,為了買到又便宜又好的菜,他有時會騎車到20公里外的鎮上去買。免費辦補習班,還貼錢供午飯,老伴難免不理解。葉連平反問:“都是我的孩子,他們家庭困難,我能不幫一把嗎?”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13

這世界因為他們而不同。

看了《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洗禮,這些奮鬥者對於夢想的追求、對於工作崗位的堅守,讓人為之震撼,他們雖不是什麼改變歷史的大人物,但他們滿腔的熱情、毅力與堅守深深地打動了我。

地處絲綢之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上的敦煌,是一座繁華的都會,莫高窟也在此生根發芽。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都飽含著智慧的結晶。經過歷史的變遷和沙塵風蝕,窟內許多珍貴的壁畫已殘破和變色。為了讓敦煌莫高窟重煥光彩,“敦煌的女兒”樊錦詩自1963年從北大畢業來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紮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構建“數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護工程,可讓敦煌文化得以永久儲存。

關於莫高窟,我曾經在國小的一篇課文中讀到過,那時對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特別神往。後來在上海中心與敦煌莫高窟來了一次近距離接觸,參觀了等比例複製的洞窟,那別具特色的穹頂,婀娜多姿的飛天,還有一些充滿想象力的童趣壁畫,都讓人歎為觀止。我那時才知道,隨著大批遊客的實地到訪參觀,每一次遊客進洞時,空氣的流動都會對壁畫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對比一千年前的壁畫,如今的莫高窟壁畫色彩消退、日漸模糊。而現在,在樊錦詩奶奶帶領的“敦煌守護人”潛心研究和保護下構建了“數字敦煌”,也讓我們不必去敦煌,就能穿越千古,近距離接觸這座歷史的寶庫。

樊錦詩奶奶為了這份信念,半世紀的沙吹,心歸處還是敦煌。敦煌是個謎,是個夢,但它更是樊錦詩的命。她的堅守、她的毅力都是我們學習的標杆,作為一名當代學子,我們也應責任在肩:一桌一椅讀天下書,將華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更好地傳承。

向所有《感動中國》的奮鬥者、奉獻者們致敬!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14

在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節目中,雖然感動我的人很多,有為了孤兒能學習到知識而去辛苦攢錢的阿里木;有執著追夢的劉偉,給我們留下了一片思量和敬佩;有託舉生命最美麗的媽媽吳菊萍......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傑。

孟佩傑的命運不平常卻很悲慘,但是她卻用溫暖的微笑回報這個讓她生活艱辛的世界,五歲那年,爸爸遭遇車禍,媽媽將她送給別人領養,不久也因病離世,在新的家庭之中,她也沒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命運又與她開了個玩笑,養母在三年之後癱瘓在床,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孟佩傑的孝心讓我的內心為之震撼,曾聽說過“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當年僅僅8歲的她擔負起了照顧養母的重任,每天她為母親做飯按摩,幫養母做120個仰臥起坐,拉腿240次,捏腿15分鐘,等服侍養母睡覺之後,她才坐下來做功課,那是已經是夜裡了。在她的勤奮刻苦的努力之下,孟佩傑考上了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在別人都在稱讚她的孝心時,她卻說:“我只不過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她的孝心讓無數人為之動容,同樣是母親的女兒,我不禁捫心自問,我又為母親做過什麼,也許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還會對母親發脾氣,但母親卻從不責備我,只是默默忍受我的怒火。在看過孟佩傑的事蹟之後,我的內心也湧起波瀾。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得頒獎詞:在貧困中,她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在艱難裡,她無怨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的孝道充滿每個細節,雖然艱辛填滿了四千多個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如花。

孟佩傑,是她讓我感受到了在當今這個金錢利益當前的社會中已經漸漸被消逝的難能可貴的那份孝心。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蹟。

看完《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我頓時覺得明白了很多東西。我明白了只要用心去看世界,浮沉過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15

窗外下起了濛濛細雨,有點微冷。

一抬頭,眼前的螢幕中就出現了一位白髮蒼蒼、瘦骨嶙峋的老人,正帶著平和的微笑凝望著照片裡一個個孩子的笑臉。這位老人正是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劉盛蘭。老人本不富裕,家境貧寒,但自從開始捐助貧困兒童以後,就從沒有斷過。他堅持從很少的工資中擠出一部分用來捐助學子。失業、失火讓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人只得返回家鄉,靠撿廢品勉強度日。老人吃撿來的罐頭,幾十年沒有換過一件衣服,節省出來的每一分錢都捐助給了孩子,但他從不告訴孩子他的家境。儘管生活異常艱辛,老人還是將一份份裝滿濃濃心意的信封寄向了五湖四海……

劉盛蘭老人的執著讓我深深地震撼了,他不論自己的貧富賤貴,不管別人的冷譏熱嘲,一直用自己最真摯的愛來溫暖孩子們純真的心。望著那位躺在床上微笑的老人,溫暖蔓上了我的心扉,那些孩子永遠不會忘記,就是這樣一位老人讓他們獲得了希望與關愛。我的心被這種默默、無私的愛觸動了,那種微妙的感覺久久不能忘懷。感動竟如此簡單,沒有華麗的故事背景,就憑一顆充滿大愛的心。哈菲茲說過:“偉大總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能夠像個最普通的人一樣露面、說話與行動。”劉盛蘭爺爺就是這樣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在《三杯茶》這本書中,我同樣認識了像他這樣的人——摩頓森。摩頓森捨棄工作踏上了一段辛苦漫長的籌資旅程,經歷千辛萬苦後,他終於成功建立了六十多所學校,一個美麗的承諾,終於兌現。每當想到這些愛的使者,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感慨:“愛竟能捨棄一切,竟能重燃希望。”

雨,還在下,螢幕裡的敘述聲格外深沉。我靜靜地聽,細細地想,正是無數個這樣的他們,懷揣著對國家的愛、對學生的愛、對工作的愛、對戰友的愛、對研究的愛,甚至對陌生人的愛,如春風細雨般將感動傳進了每個人的心。感動源於愛,因為有愛,世界才會更加美好,才會充滿溫暖。每一份真摯的愛都使我感動,從生活中的“小”愛做起,美好的未來將向你展開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