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赤壁賦》讀後感5篇

校園 閱讀(8.68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赤壁賦》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赤壁賦》讀後感5篇

《赤壁賦》讀後感 篇1

夜讀《前赤壁賦》,反覆咀嚼,不能入睡,歎服於蘇子的見解和境界。古往今來,人們追求“大、久、美”的精神境界而不可得,無奈於生命的短暫,哀嘆於人生的虛無,“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昔曹孟德橫槊賦詩,何其慷慨?一戰敗於孔明周郎,何其慘烈?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想到這裡,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沮喪和淒涼,“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認為,萬物都有表象和實質,如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又如月,“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表象雖千變萬化,而其背後作為本質的“道”卻是是永恆無盡的。“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人生壽命的長短、功名、富貴也都是相對的,因而短暫虛無,唯有道是絕對的,遵從道、順應道、享受道才能達到“大、久、美”;另外“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不可強求,亦不可貪得,即使強求而苟得,也不可能長久,“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有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故而人生只有淡薄名利,化解執著,順其自然,天人合一,才可享受生命“大、久、美”之至高境界。

道不孤,必有朋,明人楊慎在《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中這樣寫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與蘇子這篇《前赤壁賦》所見略同,可謂異曲同工,遙相輝映,雖歷經千古,蘇子之道亦不寂寞矣!

《赤壁賦》讀後感 篇2

暑假,一直教我們《論語》的宋老師又帶著我們學習了《赤壁賦》。我喜歡這篇文章,它講述的是蘇軾與朋友在赤壁遊玩之事,全文十分流暢,讀起來特別舒服。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以前我們還學過他的《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惠崇春江曉景》和《贈劉景文》等詩。《上下五千年》中講到蘇軾多才多藝,一生留下來四千多首詩,他還是個大名鼎鼎的書法家和很有成就的畫家。

在一個明月當空的夜裡,蘇軾在黃州(今湖北黃岡)約了幾個朋友乘著小船,來到長江邊上的赤壁。他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赤壁賦》。我覺得文中的景色描寫很好:“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話,概括出了周圍的一切景象,使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同時語句長短結合,朗朗上口。

文章結尾時,講到了世間萬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屬於自己所有的,即使一絲一毫也不能佔為己有。只有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和耳朵聽到的聲音、眼睛看到的美景,這些都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取用它們是沒有禁止的,而且永遠享用不完。這些話給我的啟示是,“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未取”——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體會到“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才能倍感“造物者之無盡藏”之美好,才會更加珍惜生命,去學習無窮盡的`知識 這樣才無悔自己的一生!

《赤壁賦》讀後感 篇3

《核舟記》講,蘇軾此文中“赤壁”為赤鼻磯,因此得名“文赤壁”,而三國“赤壁”為“武赤壁”。所以說這篇文章中“客”理論是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上。“客”與“蘇子”未曾發現,而是誤認,但我們如今在意的是文章本身的價值,所以這一點可不必在意。

另一點。客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措辭頗有些古韻,不過我的關注點在“美人”。註釋說“指他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若聯絡下文,感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何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以我淺薄的認識,可以理解為自己所追求的離自己尚遠,曹孟德那種梟雄都未能實現統一,更何況自己只是“山野村夫”呢?

後面蘇軾的話令人有些費解。按我的意思,下面該是“安貧樂道”,在自己的現狀允許的情況下,做一個優雅的隱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類的雞湯。一看蘇軾的回答,這才發覺客人是在感嘆生命短暫。不過生命短暫又與曹孟德何關。細想大概是感嘆如此梟雄也留不住常勝,保不住命。蘇軾的回答卻是又讓我懵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天地在變化,人亦變。可天地也不變化,人卻還在變化啊?江水流,可大江仍在;月陰晴,月亮也還在。只是人在時時變化、變更罷了。蘇軾卻認為若從江月不變的角度看,人亦不變。他的觀點可是定格一瞬?不知。

最後卻是十分好的。聽之聲,看之景,取之不盡,共同享有,不亦樂乎?蘇子的境界,實在是吾輩不及的啊。

《赤壁賦》讀後感 篇4

蘇軾的這篇賦可謂構思巧妙,先寫了遊之“樂甚”,然後筆鋒一轉引出“客之三悲”,再有“蘇子二論”來收尾。而精駭得“蘇子二論”也不由得使我產生了一些感想……

先談談蘇子的“何羨論”吧,我認為“何羨論”給我一種看待問題的新角度—辯證。的確,事務應被分為而來看待,這樣一來,你往往會發現一些令你欣悅的東西,既能安慰自己,又能激勵自己,提醒自己,給自己全新的動力,可謂好處多多。

再說蘇子的“共適論”,“共適論”則向我們揭示了一種既簡單又複雜,既淺顯又深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人生哲理,那就是:是自己真正感到快樂的東西並不是那些有形的身外物,而應是那些這可以回。不可言傳的無形之物,

而這些無形之物又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原因就在於他們太普通了,普通到就如“山間明月,江上清風”一般,而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卻偏偏就能像春風一樣牽動你的新,煥發出無限的美感與快然,而這種在大多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快樂又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為在這個充滿競爭、充滿慾望,充滿忙碌的社會中,有誰願意普通的風與月兒停下腳步呢?

有誰願為江面上傳來的笛聲而凝神靜聽呢?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也正因如此,人們不知自己究竟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時光,然而人們在付出了這樣巨大的代價子後就能得到滿足自己慾望的東西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的……

或許蘇子曠達的人生態度只適用於他一人吧。

《赤壁賦》讀後感 篇5

赤壁者,昔孫劉計施祝融敗強曹之所也。其確然所在,古來眾說不一。東坡居士二遊之文詞,光絕千古,然或曰是處也,非真赤壁。嗚呼!然則真也假也,又何妨焉?得享妙文佳句,即實所詠者乃庭中石山,又何憾乎?人有窮推苦測者,乃捨本逐末,惑矣。又有自命不凡者,以己之慧目鑑人之得失,嗤笑不已,殊不知有識之士反譏之矣,夫復何言?

少時吟誦東坡之前赤壁賦,如杭一葦於流水之上,隨波轉折,任意西東,進退無不宛轉如意,疑乃御風。文章佳妙,字字如珠如璣,如檀如麝,見之忘俗,讀之解憂,清音不絕,齒頰餘香。沐江上之清風,玩山間之明月,樂趣無窮,吾心欣欣然,雖千載也,亦得共享造化之無盡藏也。

數載間復吟前賦,方其稍悟東坡真義所在。又讀後賦,始茫茫然,隱有慄慄之感。明月不改,山川依舊,然心之所見,渾不若前。前賦得一清字,後賦得一寒;前文妙在逸,後文佳於虛。清拔輕逸固難為,正是翩翩少年之態。然由實轉虛,自明月遠簫至山谷長嘯,寒意彌滿,木葉蕭蕭,窺桓宇之祕奧,悟天地之真宗。然莫可名狀,無以言傳,一鶴蹁躚,縞衣玄裳。君得之否?此東坡之仙筆,東坡之諧謔,亦東坡之真趣矣。

予今夏亦曾往赤壁一遊,是時江流疾速,芳草青青,夕陽在山,暮靄滿天,絕壁千尋,靜立無語。正乃“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爭不教人心生歲月無情,人生若夢之嘆?漫天愁緒,襲面而來,一時無端。風霜漸歷,年歲已長,再吟前賦,無復少時飛揚之感。少年心性,吾思之甚矣!嗚呼!江邊一望楚天長,徵鴻飛杳杳,流水去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