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小團圓讀後感10篇

校園 閱讀(3.13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團圓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團圓讀後感10篇

小團圓讀後感1

幾天下來,這本書下去一半。總記得評論總說書裡寫的愛情,情慾和男朋友什麼的。從寫到九莉回上海之後就開始格外留心,猜測著他什麼時候出現。倒也不是急等著不耐煩了,因為其他那些事情和人物不僅有種家常感,簡直就是似曾相識。

蘗傳慶(茉莉香片)大概是從弟弟出來的,不僅家世像,那個讓他萎縮著不願意見的後母像,弟弟竟然也因為亂簽支票玩被父親打了嘴巴子。

還有個大太太,表叔的續弦大老婆,就是小艾裡面的五太太了.因為醜攏絡不到丈夫的心,一輩子怕跟丈夫在一起,偶爾喉嚨裡哼哈兩聲解除尷尬,也養著好些貓,丈夫死後經濟敗落,跟其他女太太打麻將也怕輸,一輸就開始身體左右搖擺,越搖擺也越要輸.有趣的是連同表叔的小老婆也都聯繫到原型,一個鵝蛋臉的美女,後來倒黴禿了頭發就被冷落了.小艾裡面的那個叫秋老四的舞女,更慘烈的,不僅掉光頭發,眉毛也沒有了.這大概是張愛玲杜撰上去的.

因為這2例看得太真切了,後面讀起來越來越疑心,每逢看見一個就想起另一個,不知是否也是有聯系,當然都是小角色,沒下太多筆墨的,很難去查考,就是憑一種直覺.提起九莉的一個俄國女鋼琴老師,不知可否是年輕的時候裡面的東歐女人.韓媽這個角色大概做了許多家用女僕的原型,因為腦子裡記著那些,每次看到韓媽出場都覺得有點亂.還有個小人物,好婆,後母的母親,讓人想起十八春裡面的小老婆的母親,一樣搬過去同女兒住著.還有云志夫婦的長女次女讓蕊秋介紹留學生男朋友的,特意留個房間給年輕人聯絡感情的,末了又怕出格,派個老媽子進去拿東西監視著.讓人想起琉璃瓦里面的風流不羈的二女兒.間或提起2個表姐還是表妹,是姊妹的,也寫他們的外貌,大概是鴻鸞喜裡面的婚禮上出現的2個圓臉姐妹.純姐姐骨癆死了,跟川嫦一樣.

其實已經看到之雍出場了,但是好像目前為止他都還不能轉移我的注意力,腦子裡還是上面那些個五花八門的人物,本來嘛,出場也沒有個順序,簡直是想起誰就是誰,名字看過一次再次出來的時候已經不記得他是哪個了.不是因為有以前那些對照著,也無甚趣。

小團圓讀後感2

看張愛玲,體會到一句話,何謂“強極則辱,慧極必傷”。她為何就不能有一會兒糊塗的時候?她為何就不能在這滾滾紅塵裡有一會兒的麻醉沉迷?

“她覺得過了童年就沒有這麼平安過。時間過得悠長,無窮無盡,是個金色的沙漠,浩浩蕩蕩一無所有。只有嘹亮的音樂,過去未來重門洞開,永生大概只能是這樣,這一段時間與生命裡無論什麼別的事都不一樣,因此與任何別的事都不相干。她不過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夢的河上划船,隨時可以上岸”

這是她跟胡南成戀愛後寫的一段話,“永生大概只能是這樣”,可想愛對於她生命的意義,然而在這樣的時刻,她想到的亦是隨時可以上岸。“因此與任何別的事都不相干”可以看出,這幾乎等同於她的信仰,信仰又怎麼能和現實的生活有任何關係呢?

說她紅顏薄命亦是對的。張愛玲的美是在骨子裡的,是近似於與蓮花,與月光,與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幾乎靠近於神的美。與世俗中令人溫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於意境之中,遠觀之中。然而這便是她的命運了,她若不屑改變,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終老。

古往今來,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這樣的女子還有如林黛玉,如李清照,當然前者只是創造出來的人物。藝術家有才華,創造出傳世的文學作品的多不其數,然而能將自己的人生也寫成一部著作的,又有多少呢?

張愛玲的美,是以生命作為代價,是以幸福作為祭品,來追求的美。難怪胡南成的書裡,總嘆她驚為天人,字裡行間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著在身邊的,卻還是小胡,小蘇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說他矛盾嗎?其實真還不是的。只是嘆這世間,神仙偶爾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侶,卻還真的是不易有。

小團圓讀後感3

說是有感,其實不過是讀張愛玲書時冒出的雜感。

在看《小團圓》之前,並未看過什麼她的小說。而我所知道的張愛玲,也只是那一個與胡蘭成有著曠世絕戀的人。

直至買回這本書,翻開前言,看到張愛玲的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先生寫的話,才明白這本書的男女主角有著胡與張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張愛玲自傳體小說的意味。

與我想象的不同,張的筆觸細膩,且沒有什麼繁重的描寫。只是我覺得文字有些隱晦——自然是要隱晦的,當時張愛玲並不想讓別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九莉”就是她。一開始時,我認為一二章有些生澀,有些不明所以,讀起來有點吃力——或許是還沒有習慣張愛玲的筆風,也或許是因為裡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後便開始感覺順暢——也需要讀書人的全神貫注。

好笑的是,《小團圓》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時才發現,第一章就已出現的人物“蕊秋”——我本以為她與女主角九莉同齡——其實她是九莉的母親。我對我的後知後覺哭笑不得,只能在心裡喊一聲“天哪。”張愛玲並沒有明確說明蕊秋與九莉的關係,並且九莉一直稱她母親為二嬸,醒悟之後只覺自己該重新看一遍《小團圓》了。

自然,《小團圓》有她出色的地方。

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買的小說,才看了開頭便知結尾了,早已沒了讀下去的興致,這時莫名想起《小團圓》,《小團圓》吸引我,它讓我想接著讀——這是神奇的一點,儘管我不知道原因。

看到《小團圓》最後一頁時,我發現結尾和開頭是同一段話,讀起來感覺奇妙又特別。

我想,我需要多看幾遍《小團圓》才會明白其中的某些東西,而這本書值得我一讀再讀。

小團圓讀後感4

《小團圓》結構顯得有些兒亂,不過還是張愛玲一貫的風格:作品氣氛總是充滿著譏諷,那樣的不屑,那樣的冰冷,似乎作者是跳出三界外在看世界看人間。很獨特。她的作品沒什麼大東西,而這些小東西又似乎不能深想,很哲學。她和她的作品,總是讓人心情很沉重,很憂傷。

《小團圓》裡有幾段話我非常喜歡:

國家主義是二十世紀的一個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國家主義不過是一個過程。我們從前在漢唐已經有過了的。

這話人家聽著總是遮羞的話。在國際間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沒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沒命還講什麼?總要活著才這樣那樣。

她沒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夠永遠存為懸案。也許要到老才會觸機頓悟。她相信只有那樣的信念才靠得住,因為是自己體驗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擱在那裡,亂就亂點,整理出來的體系未必可靠。

先擱在那裡,亂就亂點,

的體系未必可靠。——是不是正因為這樣,張愛玲的《小團圓》有些亂呢?到底也沒整理個完完整整?但這畢竟是靠得住的她自己體驗到的,所以還是讓人動容的。

看這本書滿目的惆悵與憂傷,只見別離不見團聚,為什麼叫《小團圓》呢?難道是情感終有了個了結,哪怕是分離,也要呼之為團圓麼?也許就是這樣的不圓滿,才呼之為小? 張愛玲說,寫出來,總會有一個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約不是那個看得懂的人。

小團圓讀後感5

晚上躺在床上,腦海裡面突然冒出一句話:但凡喜歡張愛玲作品的人,他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張愛玲式的靈魂。

張愛玲居然稱呼自己的母親二嬸,也就只一個稱呼就讓人心裡生出無限的陌生來。我小時候被父母管教的比較嚴格,有些拘謹,遇到陌生人一開口就將紅色塗滿臉,一直畫到脖子。高中的時候開始住校,期間也在自己的親戚家住過一段,我是個不喜歡將自己想法說出來的人,有了這樣的經歷,就更加的內向起來,總有一顆魂靈被深深的囚禁在內心。此後,回家的次數也少了,慢慢的和自己的至親也有了生疏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母親逛街,看中了一件衣服,心中很是喜歡,眼神也表現的很強烈,但是母親對於衣服的樣式和價格還有些不滿足,我也只有悻悻的放棄了,嘴裡面淡淡的說:我不要了。臉上雖然有些不樂意,但是卻儘量的遮掩起來,不讓自己看起來是賭氣才這樣說的。慢慢的就將別人的眼色和態度放在了首位,總覺得自己是哪個需要低眉順眼的人。大學的時候,自己開始全面掌握自己的財政,在錢上是從來沒有打算的,總是一塌糊塗,在看到存摺上全部是了零後才知道自己的拮据。但自己也從不主動的向家裡面要錢,總是父母在電話裡面問起,我才囁嚅的說出:那就給我郵寄些吧。向同學借錢更是少的可憐,都不好意思開口,似乎世界上孤單單的就我一個。

我確實有些敏感,有時候敏感的讓自己都生出討厭來。沒有了生猛的氣息,總是低眉順眼的,搞得滿腹都是牢騷,卻又不能聲張起來,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卻也只能躲在角落裡面獨自舔舐。

看著張愛玲的作品,尤其是小團圓,似乎那個九莉的身體裡面囚禁著無數個張愛玲式的靈魂,我也是其中的一個,那過馬路時渴求被母親拉起的小手,張在空中,白嫩的,很是刺眼。中國人就是那麼含蓄的羞於表達自己的愛,你是,我是,所以大家只能蒼白的活著。

看著張愛玲的小團圓,尤其是她童年和姑母同居的生活,就讓我有些感同身受,雖然沒有她那樣的楚憐,但總讓自己在夢中有坐船的感覺,熱辣辣的光在湖面上晃個不停,沒有什麼著落感,就是空空的浮在哪裡。

小團圓讀後感6

當文友問我,小團圓如何時,我竟然脫口而出,不好看,很浮躁。。。。然後又為自己說的話後悔了,突然覺得它有了味道,值得回味的東西,不那麼甜,有些苦,就像愛情受過的傷害一樣。

今天不說幸福,只說幻滅了的愛情。在我的印記裡,小團圓是張愛玲讓我讀起來最雜亂的一部小說,然而現在想想,章節裡每個細節之處無不透露出張那時的真實狀態和內心感受。有些苦也有憧憬,卻無不彰顯著那個浮躁年代時時刻刻呈現的辛酸的東西。那些辛酸往事,不想替張愛玲再去梳理一遍了,張愛玲與胡蘭,九莉與邵之雍之戀。不曾受過傷害,不曾察覺人生微妙詭異的人是不能體會張手下這本小團圓的絲絲屢屢的情誼的。九莉千經百轉的的愛情結尾是“一切愛情成幻影,九莉彷佛脫胎換骨,對於視愛情如收集的之雍,更是看透似了地鄙夷。”她愛他,愛了千百回,卻千百次落空,她愛他,愛到千山萬水,卻換來次次失落,她愛他,幻滅也告訴自己還有味道。。。這就是愛情。多少人在回憶,在尋找終究要落空了的愛情,幻滅的沒有影蹤,也要尋找出彼此之間的東西來。讀完了,有些心疼九莉。何嘗不是心疼幻想中的自己呢。誰都這麼愛過,沒有後果,沒有結果的愛著,愛到粉身碎骨都不喊疼,九莉總是說,不是那麼疼,反正都麻木了那一年,張愛玲從香港坐船去了美國,一去不復返。一個孤單的女人坐在輪渡上,我總在想那樣的場景,那是種如何落魄的心情呢。直到1995年死在洛杉磯的寓所裡,完成了一個女人小團圓的歸宿。

不只是張愛玲,我們何嘗不是呢,誰又曾讀懂我們那千經百轉的內心呢。我們為愛追尋,為愛持有夢想,為了愛的幻滅而落寞,為了愛的離去而擦拭。又想起了張愛玲那句話,說實話看不清楚了。讀不下去的感覺正如寫不下去了,如此膚淺的見解。

小團圓讀後感7

在我的腦海中,張愛玲一直是站在那裡,持一個瀟灑而蒼涼的手勢,淡淡的看著那個十里洋場般華美的上海。

《小團圓》一書是張愛玲的自畫像,書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她生命中所經歷的種種,從創作主體心態的角度來看,張愛玲早年的身世影響了其人格心理的發展,進而影響到她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體驗。曾有女學者趙園評價張愛玲的創作風格:“張愛玲的藝術才能,使她在諸種矛盾的藝術因素間,找到並組成了她所需要的那一種和諧、統一。這裡最基本也最足構成“特色”的,是舊小說情調和現代趣味的統一。”在這本書中,主人公的成長環境,其母親的對其創作風格影響深遠,從而形成了中國舊小說與西方現代小說的不同情調的融合。十里洋場的繁華與浮誇,在張愛玲的小說中,被完美的融合進東方舊世紀的生活習慣當中,或許有人認為張愛玲的小說未必寫的動人,但是卻是寫的最適宜的。

張愛玲的小說中金錢、婚姻、性愛是很重要的話題,在小團圓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父揮霍致使家業破敗,生活日益變得苦難,而母親和父親之間結束的婚姻也使得張愛玲對婚姻產生了懷疑。在社會中人性的缺失使作者備受煎熬,而人性當中的虛偽和殘忍也在其小說中得到了反映。張愛玲以敏銳的目光審視著現實,選擇兩性關係作為切入點,講述著大都市裡的小市民戀愛與婚姻的故事,冷冷地告訴人們:人間無愛,至多隻有一層溫情的面紗。她筆下的女性是為了“謀生”而“成家”的女人,而非追求自我價值的強者和天真爛漫的情種。

正如很多人所言,《小團圓》中的張愛玲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難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陰鬱甚至有些刻薄惡毒的眼光注視著社會與人生,揭示了人性陰暗的一角。

小團圓讀後感8

《小團圓》結構顯得有些兒亂,不過還是張愛玲一貫的風格:作品氣氛總是充滿著譏諷,那樣的不屑,那樣的冰冷,似乎作者是跳出三界外在看世界看人間,很獨特。她的作品沒什麼大東西,而這些小東西又似乎不能深想,很哲學。她和她的作品,總是讓人心情很沉重,很憂傷。

《小團圓》裡有幾段話我非常喜歡:

“國家主義是二十世紀的一個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國家主義不過是一個過程。我們從前在漢唐已經有過了的。

這話人家聽著總是遮羞的話,在國際間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沒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沒命還講什麼?總要活著才這樣那樣。

她沒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夠永遠存為懸案。也許要到老才會觸機頓悟。她相信只有那樣的信念才靠得住,因為是自己體驗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擱在那裡,亂就亂點,整理出來的體系未必可靠。”

先擱在那裡,亂就亂點,

整理出來的體系未必可靠。——是不是正因為這樣,張愛玲的《小團圓》有些亂呢?到底也沒整理個完完整整?但這畢竟是靠得住的她自己體驗到的,所以還是讓人動容的。

看這本書滿目的.惆悵與憂傷,只見別離不見團聚,為什麼叫《小團圓》呢?難道是情感終有了個了結,哪怕是分離,也要呼之為團圓麼?也許就是這樣的不圓滿,才呼之為小? 張愛玲說,寫出來,總會有一個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約不是那個看得懂的人。

小團圓讀後感9

一本張愛玲的自傳。從兒時到青年,主要講述了她成長中的親人與兩段感情。

中的主人公叫幾莉。那個被人唾棄漢奸叫邵之雍。

看完了心情有點怪異,說不出是沉重還是糾結。

沉重是因為作為旁觀者看到一代才女的半個人生過得太不如意的一幕幕。。。

糾結是因為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她自己的選擇,有因自有果。可是世間沒有如果。。。。

看完了我有著太多的不理解:

不理解她對親人的冷漠,竟然賣掉了她母親臨走時留給她的一副翡翠耳環,並不是因為缺錢,而是不想再想起她的母親和弟弟,因為難受。這完全和現在的睹物思人的情感有著很大區別。也許是我生活得太幸福了,無法去感受她那時的心裡吧。

不理解她明知邵之雍和別的女人有染,卻還依然在自己的世界裡等他。不理解邵之雍竟能夠坦然的把小康小姐的照片拿給她看。不理解她看後也絲毫沒有什麼態度,不像別的太太一樣撕得粉碎,還可以微笑的還給他。。。卻在自己的世界裡去猜測他和別人的總總。

這本小說在發表之前,張愛玲的人生經歷一直是一個迷,但是看後卻希望這一世都不是真的。這樣的一生怎麼會寫出那些讓人回味無窮的小說呢,甚至還有很多被改編成電影,話劇和電視劇。我沒看過她寫的小說,但是看過電視劇版的《半生緣》。是演員太美了嗎?還是什麼,讓我總覺得是很好的,雖然結局有點悲。

自傳與小說的區別就是,小說可以憑藉作者的構思可以悲,可以喜。如果不滿意還可以進行無數次的修改。而自傳太真實。沒有小說的浪漫,也沒有小說的連貫思路。

就像讀張愛玲的這本《小團圓》,因為由太多的真實故事組成。有些故事因為相差有段時間,或是講起某段故事又回想起曾經的事來,又要記上一筆,所以看得有點亂。看完某個段落後要仔細算一下時間,是哪個時期的事。一句話裡有兩個“他”或“她”我有時都無法去肯定指的究竟是誰。這裡應該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差了的緣故。

總之我很難把張愛玲的成就和她這一生劃上等號。他的成就太完美,甚至完美到天堂裡,但是他的一生卻太低沉,太無奈,甚至低到地獄裡。這裡的地獄不是罪惡,而是痛苦。

小團圓讀後感10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人們忙於在城市中追求速度與激情,卻忽略了那泛黃紙頁中所蘊藏的無言的靜謐之美。手捧一本張愛玲所著的《小團圓》,忘卻城市間的喧嚷與匆匆,以那滴水藏海的段段文字,盪滌我的浮躁,打磨我的灼熱。

《小團圓》基本上是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說。小說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盛九莉的身世浮沉、成長經歷、戀愛婚姻、人生選擇以及淒涼悲楚的結局。書中她與邵之雍的愛恨情愁令人嘆惋,不忍猝讀。張愛玲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藍本,用文學的手法敘述了她傳奇的一生。在本書中,她的自我剖白赤裸裸毫無隱晦,令人心痛不已。她白描了人生中大大小小的跌宕起伏,冷靜而細膩的筆觸詮釋了一段殘缺的人生,用洋洋灑灑的文字讓人閱盡世俗百態。無論內心如何激盪,無論場面如何不堪,在她筆下永遠是輕輕地帶過,還不時帶著微笑。張愛玲,如此般的一個驚世才女,一生渴求得到圓滿,然而在愛情上猶且得不到圓滿。讀她的書,思緒萬千,卻又捨不得放下。

同樣的《小團圓》,悲情女子看到男人的薄倖,信奉美貌動力學的人看到了自卑,悲觀的人看到了宿命,驗明正身後得出“女人聰明至此,果然沒有好下場”的也不乏其人。張愛玲讓大家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縱然蘭因絮果,也是緣分。

就小說的文字和語言風格特色而言,深受中國畫尤其是國畫畫風的影響,處處體現出含蓄留白的美和意境的神髓。精緻的文字、出人意料的比喻充分展現了我所喜歡的張愛玲極高的文學天賦。在作品中,女主人公盛九莉不僅語言文字含蓄,說話從來說半句、留半句。而且為人處世也含蓄至極,含蓄已成為她的審美。看到書名《小團圓》我便想團圓還分大小嗎?直到讀完這本書,我才真正明白:“小團圓”後即是“大別離”,甚至是永別。而《小團圓》的感人之處在於:這些年來的風霜是張愛玲與胡蘭成生死幽戀的小團圓,是盛九莉和邵之雍之間愛恨糾葛的小團圓,更是我們與張愛玲遺作心心交流的《小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