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哈姆雷特》讀後感12篇

校園 閱讀(1.3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哈姆雷特》讀後感12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1

作為莎士比亞最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在我看來《哈姆雷特》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一部。他可謂是將世上所有的悲慘都聚集在了這位可憐的王子身上。

父親被自己的叔叔殺害,母親改嫁,居然還下嫁給自己的軾父仇人,愛人發瘋後不幸死去,最後連同自己,朋友,母親都在這場悲劇中被完全吞噬了。這一連串悲劇都是源自慾望和仇恨。叔叔的貪婪慾望使他作出了違背天理倫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親侄子的無法泯滅的仇恨,同時也為自己的命運埋下了無法避免的禍根,直至最後家破人亡。而小王子呢,因為父親的死而悲痛萬分,又因父親的鬼魂而萌生了復仇的念頭。於是步步謀劃,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親報仇,卻又要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母親,卻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斷髮生,母親、愛人、朋友、自己都一併失去了。-------設友公社文章閱讀

莎士比亞彷彿在用這樣的文字像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把鋒利無比,還塗滿了毒藥的雙刃劍。運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傷別人的同時,也難免是使自己遍體鱗傷,血肉模糊。人類對仇恨的詛咒與排斥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同樣也向人們闡述仇恨比罪惡本身更罪惡。無論是怎樣的理由,舉起仇恨就是一切罪惡與不幸的開端。雖然了結這個道理,人類卻又不曾擺脫這個幽靈,不斷有人為了仇恨害人害己,即使是無盡的鮮血也沒能洗刷掉它的存在。

《哈姆雷特》不斷的被人們以各種方式各種形式演繹,電影一部又一部,人們卻百看不厭,源於《哈姆雷特》緊湊的戲劇情節,高潮迭起,驚喜不斷,所有的緊張氣氛都要等到故事的最後才會得到緩解。多種多樣對大師作品的演繹不斷給予我們新的驚喜和意外,對於仇恨的解釋,對莎士比亞的解釋。即使有一些並不太盡如人意,人們依舊對次充滿好奇。因為莎士比亞,因為這位最偉大的戲劇作家和他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無論從哪一個角度演繹都會讓人對這一部經典再一次來一遍心靈對話,每一次的對話都是對人生新的體驗,這就是《哈姆雷特》的魅力所在。作家們用他們的文字時刻提行這人們這把劍的冷酷和恐怖。仇恨的雙刃劍,捨棄它比拿起他來捍衛自己明智得多。

《哈姆雷特》讀後感2

有一位王子,本來過著十分幸福美滿的生活,災難突然降臨,上天將他逼上了一條復仇之路,他就是丹麥的王子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這次讀完之後,頗有感觸。

《哈姆雷特》講述了一個丹麥王子十分悲慘的復仇故事。哈姆雷特是丹麥的王子,他的父親是丹麥的國王。不幸的是,他的父親被他的叔父毒死了,奪走了王位。不久後,他的母親也背叛了他的父親,嫁給了他的叔父。一下子,哈姆雷特身邊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母親,同學,朋友。甚至他的愛人歐菲莉亞都差點成為了他叔父對付他的工具。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哈姆雷特毅然選擇了復仇這條艱辛的道路。

這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但卻折射出一個最現實的社會現象。雖然說,現在已經是現代社會,不再是以前的那種封建社會了,總是發生著這種帝位之爭。可是,我們又有誰能否認,現在就沒有這種“戰爭”呢?

我想,答案也許是沒有吧!只是,昔日的“帝位”變成了今日的“帝位”,金錢,權利罷了!現在這個社會已經物質化,還有什麼真情可言呢?存在的只有利益。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地去贏取自己的利益,即使是朋友之間,親人之間。現在,人與人的心相隔太遠了,人之間的情感也被沖淡了,被利益沖淡了。親情還是利益,我想現在的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吧!

我曾在電視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老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生,賺下了較為豐厚的家業。在他七十歲的時候,拿出了自己的積蓄為兒子買了一套房子!但他的女兒見此就不肯了,她說:“同樣是子女,為什麼我就沒份?我也要得一半……”為此,兩兄妹不停地爭執,甚至還鬧上了法庭,老人見了十分傷心,被自己的女兒給活活地氣死了!大家也許還不知道,他的女兒亦是十分的富有,不但已經有了一套很大的房子,還買了一部幾十萬的小車。可是,她就是要爭得那點利益,結果將自己的父親給活活地氣死了!

也許,這就是生命之悲吧!現在,人們的心靈都被這利益的灰塵給矇蔽了。人們只是看到了眼前的這點蠅頭小利,而忽略了真正珍貴的親情,友情!

不要再讓這樣的生命悲劇發生了!

《哈姆雷特》讀後感3

哈姆雷特,一個生在戲劇裡,又活在生活裡,人性中的人物。他是具有人文主義典型性的象徵,是一個經歷痛苦後憂鬱寡歡的人,是一個心懷昂揚熱血激情卻又猶豫不決的人,矛盾是他的集中體現,思考和獨白是他的表達,他用他特有的方式演繹著自我,演繹著這個王子的悲劇。

對於自我的剖析,你總能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尋找到蛛絲馬跡。無論是關於生死意義的探尋,還是自我追求的抉擇,哈姆雷特都獨到的展現了人的發展的矛盾。哈姆雷特的形象的設計就是這麼神奇,一千個不同的讀者眼裡,便有著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的體悟。

他是丹麥的王子,所以他肩負著維護國家安定繁榮的義務;他是慈祥的父親的兒子,所以他必須肩負為父報仇的責任。壓抑使他躑躅、猶豫、不斷地深思、不斷地自言,他總是一個人,朋友的背叛,愛人的失去,母親的改嫁,一切都離他越來越遠,他孤獨的行走在一條復仇之路上。這樣,他也只能更加抑鬱,更加癲狂。原本的只是為了欺瞞叔叔而裝瘋,卻早已不知不覺陷入了其中,就像面具戴久了,就會忘記面具之下的自己似的。曾經那個感嘆世界是“負載萬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蓋眾生的蒼穹,是一頂壯麗的帳篷,是金黃色的火球點綴著的莊嚴的屋宇”,感嘆人類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漸漸的在現實的改變中改變了。他對世界失去了信心,他眼裡的世界,“只是一個不毛的荒岬,只是一堆汙濁的瘴氣的集合”。

人類不能使他發生興趣,女人亦然。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有人看到了不幸之後多思多慮、多愁善感的人,有人看到了生命微弱的光,有人感受到消沉如疾病難以擺脫的痛苦,亦有人看到過於猶豫而使行動遲緩的自己。哈姆雷特身上集聚了人性的複雜,演繹的人最本真的情緒。莎士比亞用他最擅長的情感的描繪和心理的刻畫來展現哈姆雷特,造就了這個世界著名的悲劇之作。

人文主義是莎士比亞在這部戲劇中極力展示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憂慮的背後,流露著對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的渴望。他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豐富多彩的語言,性格分明的人物,使之不愧於莎士比亞悲劇的第一部

《哈姆雷特》讀後感4

紛紜的大千世界有鮮花也有毒草,有真、善、美,也有假、惡、醜。——題記

“人類是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止!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正是哈姆雷特內心善良仁慈的一面。也許,在哈姆雷特遇見父王亡魂之前,在王后嫁給克勞蒂斯之前,他的叔父克勞蒂斯在他心目中正符合這一形象,他父母的愛情也正如他所想的那麼忠貞不渝。可是,在遇見父王亡魂之後,在王后改嫁之後,在看戲時克勞蒂斯的一系列反應印證了父王亡魂所告訴他的真相之後,在朋友背叛自己並要把自己推向死亡深淵之後,他憤怒了!他憤怒他的叔父,他的朋友甚至自己的母親過去一直帶者一個偽善的面具,而面具下的嘴臉竟是令人厭惡的醜惡。這樣的偽善,這樣的失望將王子永遠的推向仇惡的深淵。

克勞蒂斯國王對於哈姆雷特那出刻意安排的戲劇感到了極大的威脅“他的瘋狂每小時都可以危害我的安全。”國王以王子的瘋病為由宣稱送他去英國治病,那只是一個偽善的藉口。哈姆雷特並不是真正的瘋子,它只是在採取一些必要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復仇。可是,當他看到了死去的奧菲利婭,他那充滿人文主義思想的內心又激發了那本想因她的欺騙而隱藏的愛情。他蒙受了徹徹底底的打擊,如果說瘋,或許在這時他才是真正的瘋,不僅僅是為痛失心愛的女人而失去理智,因為此時的哈姆雷特,沒有了親情和友情,愛情就這麼隨著奧利菲亞的死而失去,內心的摧殘終於使得哈姆雷特走向了毀滅的復仇,我似乎感覺到仇恨正在齧噬王子的善心,那人善已絲毫不存。

初讀此書覺得這不過是一出普通的復仇之戲罷了,可而後細細想來,那善與偽善的對抗,正義與邪惡的對抗,正是殘酷的社會現實。而他復仇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死去的父親,而是為了挽救整個丹麥社會,也是他維護自己人文主義思想的行為。這給她那英雄形象增添了一道光環,使得它高貴的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

從本質上說,哈姆雷特是善良勇敢的,克勞蒂斯是偽善的代表,雖然,哈姆雷特完成了復仇的使命,但並沒有實現改變殘酷現實的巨集偉理想。儘管如此,他的英雄形象已深深留在讀者心中。

《哈姆雷特》讀後感5

悲劇是什麼?並不單單是以悲慘的結局作為故事的結尾,而是以代表著希望的主人公的悲慘的結局,來揭示生活中罪惡,人性的泯滅,以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和流逝帶給人們心靈上的震撼和感悟,使人有感而發地讚歎,並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且能提高人們思想情操。

哈姆雷特是悲哀的。性格決定命運,他的優柔寡斷註定了他的失敗。身為王子,復仇變成他命運的枷鎖,他逃不開,經受愛情和親情的磨練,在猜忌和信任中搖擺不定。人和人之間只剩下了背信棄義、爾虞我詐,這使他的內心孤獨而空虛,復仇之恨矇蔽了他的雙眼,一心想要奪回一切,卻在千方百計中失去了本該擁有的美好。文中最著名的便是這豪情壯志的一句:“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是默默忍受坎坷命運的無情打擊,還是抓住命運奮勇一搏更加明智。死即睡眠,不過如此,這不僅體現了哈姆雷特的勇敢,對生死的坦然,更是作者莎士比亞在社會矛盾激化,動亂不安的年代對人生命價值的嚴肅思考。作者用一個王子復仇的淒涼故事,表達了對美好人性的追求,對安定生活的嚮往,對人文主義的憧憬,對現實中被慾望和罪惡玷汙的人性的深刻批判。殺父之恨乃切齒之痛,在令其痛徹心扉的事實中苦苦煎熬,又在面對生命的價值中琢磨不透,他的擔子很重很重,他希望在愛情中能找到內心的依靠,卻又為了不妨礙自己的復仇大計狠心拋棄了心愛的女子。奧菲利亞是傳統的中世紀歐洲女性的形象,她集合著當時女性的普遍特點,她的身上有一種知性美,深愛著殺父仇人的她 ,也在理性和愛情中兩難,但從中我們看到了她的善良美麗,就像是星星,因為愛情而耀眼,因為愛情而隕落。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憤怒的人看出哈姆雷特的憤怒,悲傷的人看出哈姆雷特的悲傷,猜忌的人讀出哈姆雷特的猜忌,深情的人讀出哈姆雷特的深情,那哈姆雷特到底是怎樣的人呢?是一個封建王朝的王子、 是瘋子,還是思想者、是實幹家?或是厭世者、替罪羊?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哈姆雷特》讀後感6

命運這種東西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他既像影子一樣和我們形影不離,又似陽光一樣溫暖人心,但更多時候,,像夢魘一樣深邃而可怕。“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霍拉旭,第一幕、第五場露臺的另一部分),這句話,無疑,相當精闢。

創作於1600~1601年的劇本《哈姆雷特》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到現在,依然感覺他震撼人心。而這一切不是情節的因素,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在很大的層面上,它描寫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劇中的人物,地位不同,性格鮮明,但都遭受了同樣的東西的摧殘,那就是擺佈自己的慾望,還有被稱之為命運的偉大的囚籠。這樣的情形,也許自從有人以來,便不曾消失過。他們是與人共生共在的。

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對的是自己的原先的理想世界的破滅。一開始的哈姆雷特處於某種意義上的“童年時期”,他沒有經歷過什麼巨大的挫折,生活的環境也比較單純。一直學習西方正統思想的他認為“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我們發現了劇中所有的人物都面臨著一個異常強大的勢力,那就是外部世界。原本他們都像孩子一樣比較快樂的生存在美好的上天為他們安排的溫床裡。直到他們有一天發現這個襁褓實際上是一個深淵一般的沼澤,而自己是多麼的渺小。“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哈姆雷特最早發現了自己的無能。這不僅僅是他對復仇的無能,還在於復仇這種行為本身的無能。國王的篡奪王位,王后的改嫁,都不同意義上和這個行為有共同之處。他們全都沒有達到自己想要達成的目的。反而陷入了另外的困境中。

有人說哈姆雷特的劇情太過於牽強,怎麼可能所有人都死了。但是這恰恰是現實所在。他向我們表現了一群對抗命運的人的最終的結局。他們嘗試著改變命運,結果什麼也沒有解救。他們嘗試著挽回過去,結果什麼得到。這種無奈,依存於每一人身上,也許也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哈姆雷特》式的悲劇伴隨著每一個人,各個方面,並且無時不刻。

《哈姆雷特》讀後感7

《哈姆雷特》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到現在,依然感覺它震撼人心。而這一切不是情節的因素,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而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它描寫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

劇本主要寫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外地讀書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不久後,叔父登基,並與哈姆雷特母親結婚,他對此充滿疑惑和不滿。不久後,父親的鬼魂出現,告訴哈姆雷特自己是被新國王害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給他報仇,哈姆雷特通過裝瘋賣傻,證實了叔父謀害老哈姆雷特的事實,他對這一事實充滿憤怒和不滿,開始了對叔父復仇計劃,在這次復仇中,他害死了很多罪有應得的人,卻也害死了無辜的人和失去愛的人。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觀發生了改變,他的性格也變得複雜和多疑,同時又有滿腔仇恨不能發洩。“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常常困撓著他,令他痛苦不已。

這個故事,從鬼魂、裝瘋賣傻、失去愛情、試探國王、誤殺大臣、被流放,到最後的決鬥,故事曲折,激動人心。“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句哈姆雷特感嘆的話,從中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內心痛苦的掙扎。明明心裡是善良的,不想這樣,但是無奈被命運控制著,被仇恨矇蔽著,母親改嫁與父親弟弟,和父親的死亡,給哈姆雷特很大打擊,讓他心裡留下了陰影,最後愛情的葬送,在這如此的大悲劇中,還有這小悲劇,他無助,可憐。

在父親死的這一段時間裡,哈姆雷特因為現實的殘酷,改變了許多,在磨鍊的過程中他通過親身的經歷和自己的思考來提升自己。他變得堅定,他要通過自己的奮鬥改變命運。但最後,他還是為了正義犧牲,他死得偉大,令人惋惜。

有句話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我的心中,哈姆雷特的命運很悲慘,但他卻很勇敢得奮起反抗,他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心上。是的,在命運面前,我們要勇往直前,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與挫折,都要頑強地作鬥爭,在逆境中,迎難而上,想盡一切辦法走上成功之路。

《哈姆雷特》讀後感8

以前,常聽人說《哈姆雷特》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我沒有親見,自然也無從說起。如今,我讀了一遍,心中頗有一番感慨。伴隨著淡淡的悲傷,哈姆雷特本性之善、意志之堅、復仇的願望之切等特點,無不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我覺得,哈姆雷特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他的靈魂也因他的英雄舉動走得遠於他人。

最初,哈姆雷特是天真的、單純的,也是幸福的,他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希望。後來,父親的暴死、母親的改嫁,讓他覺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於是,他失望、孤寂,又開始憂鬱了,他無目的地活著。恰在此時,鬼魂告訴了他真相,於是,哈姆雷特憤怒了,他也開始覺悟了,他要報仇。哈姆雷特憑著自己的智慧,驗證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後,他開始平靜下來,他沉思著,自己是否應該擔起重任。那時,他的靈魂卻沒有停下來等待,仍在前進。最終,哈姆雷特做出了決斷,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放棄了。只是他卻沒有料到克勞狄斯的陰謀,不過,他畢竟在臨死前也給了敵人致命的一擊。他雖然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卻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鋪平了道路。此時,哈姆雷特的靈魂走得更遠了,直到消失在那條通往天堂的大道上,好一個走遠的靈魂!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情愛。正因為如此,他能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面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面對自己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願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什麼才是英雄?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莎翁的過人之處,在於他擺脫了古人將英雄神化的寫法,他寫活了哈姆雷特。這個人物感動了讀者,讓人覺得,彷彿真有這樣的一個人站在我們的面前。讀罷此劇,我的心裡再也不能平靜了,胸中掀起的激情使我發出了來自內心的感嘆:哈姆雷特,我為你喝彩。

《哈姆雷特》讀後感9

看到《哈姆雷特》這本書的名字,給我的感覺是這本書應該是描述一個人的。我曾也聽過身邊的人提過這一本書,這是一個偉大的悲劇,我是帶著好奇心,去看這一本書。

起初,我剛開始看的時候,因為人物不熟悉,而且人物也不少,我是有些看得不是很明白其中的關係。後來看著看著,也搞清楚其中的人物關係了。《哈姆雷特》算是我看的第一本劇本,人物之間的對話看起來很明瞭。

莎士比亞把故事寫得曲折且吸引人,各種陰謀等等的。通過哈姆雷特父親的死因和鬼魂來描寫哈姆雷特的復仇計劃和過程。在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很矛盾的,很憂鬱的,明明完好的父親卻被陰謀害死,明明深愛的女孩,卻因為自己的報仇,而失去了心愛的女孩。哈姆雷特給我的感覺,就是掙扎在現實與仇恨之間,讀起來心裡也是從滿苦澀,莎士比亞把哈姆雷特描寫的很直白,完完全全的體現出一個憂鬱的哈姆雷特!

整個故事,從鬼魂、裝瘋賣傻、失去愛情、試探國王、誤殺大臣、被流放,到最後的決鬥,故事曲折,激動人心。“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句哈姆雷特感嘆的話,從中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內心痛苦的掙扎。明明心裡是善良的,不想這樣,但是被命運控制著,被仇恨矇蔽著,母親改嫁與父親弟弟,和父親的死亡,給哈姆雷特很大的打擊,最後愛情的葬送,在這如此的大悲劇中,還有這小悲劇。

鬼魂,是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在開始時,設定了懸念,哈姆雷特的父親究竟如何死的?以至於哈姆雷特的勇敢一面表現出來,鬼魂是哈姆雷特復仇的很重要的線索。而奧菲利亞,這一人物更添了哈姆雷特心中的悲痛,愛情的葬送,雷歐提斯,沒有這一人物,最後的結局也就不是這樣了,也起了很重要的的作用,而哈姆雷特的好朋友烘托劇情,是在這個悲劇中存活的人。最後,其中,有一個人物挪威王子,在劇中只有短短過場戲。他的重要性在於,由他說出全劇的最後臺詞,似乎象徵一個更為光明的未來,闡述了劇作主題。

《哈姆雷特》讀後感10

這本書莎士比亞著名悲劇作品,講述了哈姆萊特王子,是個有理想聰明勇敢人。在心目中,自己父親個賢明國王。父親死讓感到難以接受,當知道叔父克勞狄斯殺害了父親後便決心替父報仇。哈姆萊特先後除掉了克勞狄斯一些親信,臨死前又把克勞狄斯殺死。不僅報了父仇,而且推翻了克勞狄斯統治,可惜自己也付出了生命代價。

看完這本書我心裡感慨萬千……

首先克勞狄斯行為讓我感到氣憤,哥哥當上了國王理應竭力輔佐哥哥,幫助鞏固王位。但克勞狄斯卻為了王位不顧兄弟情分,趁國王熟睡之際把毒藥灌進國王耳朵裡殺死了自己親哥哥。做出了這種事,一些大臣竟會去輔佐,難道他們連一點正義感也沒有嗎?像克勞狄斯這種卑鄙小人,只知道吃喝玩樂,不理國政根本就不配做國王。像他們這種人真讓人感到厭惡!

其次哈姆萊特所作所為又讓我感到欽佩。當哈姆萊特知道自己父親被親叔父害死感到非常悲憤。但當時還很年輕,權力有限,只得把仇恨種深深地埋在心底。為了替父報仇不顧尊嚴裝瘋賣傻,甚至去吃樹葉和蟲。這使克勞狄斯一夥兒對放鬆了警惕。可有一次在克勞狄斯面前殺死了克勞狄斯親信——波洛涅斯,被迫流放英國。但在半路上受到一群海盜幫助,回到了自己國家。克勞狄斯不甘心,讓波洛涅斯兒——雷蓋茲和哈姆萊特比劍,想借此機會殺死哈姆萊特。在比劍中哈姆萊特和雷蓋茲同時中了毒雷蓋茲終於醒悟說出了指示人——克勞狄斯。新仇舊恨點燃了哈姆萊特心中久藏復仇烈火,哈姆萊特強行給克勞狄斯灌下了毒藥。終於為父王報了仇但也犧牲了自己,哈姆萊特忍辱負重不畏艱險英勇無畏精神真令人欽佩。

文中主人公哈姆萊特敢恨、正直勇敢,至今仍讓人深深折服。《王子復仇記》不愧為莎士比亞最偉大悲劇之一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耀眼明珠!

《哈姆雷特》讀後感11

不久前又看了一遍《哈姆雷特》,對人物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奧菲利亞只能如一條自生自滅的小船,能讓她從容美麗的香消玉損,已經是作者的仁慈了。在那樣的時代,在那個特定的典型的環境裡。

奧菲利亞的命運只能維繫在王子身上!王子愛她,至少曾經愛過。她也確信王子愛她。連她的哥哥、父親都看得出來。可是,王子揹負著替父報仇,為母雪恥,為國除害的大任!這些都比對一個女人的愛情來的重要!他在復仇的火海中掙扎,他在叔叔一次又一次的構陷中抗爭,他在對母親的失望中奮鬥,他在對周圍人的圍追堵截中,像個獵豹一樣左躲右閃,伺機反攻,這一切,讓他沒有時間再去關心愛情,關心一個愛著她的女人。

這個女人甚至成了試探他的籌碼,這個單純的姑娘被人利用了來試探自己的愛人,她自己都不知道,因為利用她的正是自己的父親,而父親是受新國王的指使。不得已中,王子殺掉了偷聽的老臣——他心愛的姑娘的父親,王子因此被堂而皇之的遣送出境。可想而知,奧菲利亞,這個孤苦無依的姑娘,在父親被情人殺死、情人不在身邊,哥哥在外流浪的情況下,瘋了。

她把一些小花插在王子坐過的椅子上,嘴巴里唸唸有詞:“這是給您的茴香和漏斗花,這是給您的芸香。這兒還留著一些給我自己,遇到禮拜天,我們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的別緻一點。這兒是一支雛菊,我想要給你幾朵紫羅蘭,可是我父親一死,他們全都謝了。”

作為大臣的女兒,她必須謹言慎行,就在不久前,哥哥還要她跟王子保持距離,她這樣做了,因為她是個乖女孩。父親讓她試探王子是否真的瘋了,她也做了,因為她是個乖女兒。現在,她可以說自己心裡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她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給自己所愛的人採花,跟他對話,在王宮裡出出進進。甚至,按自己的意願,去編織花環,爬到高高的樹枝上,唱歌遠望,那結果是,樹枝斷了,連同她一起,順水漂流、順水漂流,帶著這個美麗的姑娘回到了天國。

沒有她的世界裡,男人們的血腥的角鬥,更加肆無忌憚!

《哈姆雷特》讀後感12

《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悲劇傑作,成於1601年,那時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夜,“圈地運動”正在進行中,社會中充滿矛盾。這本書也表現出了這一點。

哈姆雷特因為父親的死亡放棄了一切,包括他的尊嚴、愛情甚至於生命。然而這樣有沒有意義呢?為什麼要為死亡而生出怨恨呢?哈姆雷特並不清楚,他甚至連死亡是什麼都不知道。“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後,在那死的睡眠裡究竟要做些什麼夢”。

但他不得不報仇,他受到一股巨大的使命感的驅使。這使命感從何而來?是因為正義嗎?消滅代表邪惡與醜陋的叔父克勞狄斯,恢復王國的秩序。這似乎是一個理由。但正義的伸張又必將伴隨著流血和新的仇恨。哈姆雷特為了避免這些遲遲沒有動手,他選擇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完成這個使命。但在那時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都死了,只留下一個霍拉旭。或許這也是最好的結局,涉及這段仇恨的人都不在了,仇恨也就消失了。

哈姆雷特臨死時對霍拉旭說:“啊,上帝!霍拉旭,我死之後,要是世人不明白這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譽將要蒙受極大的損傷!你如果愛我,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的幸福,留在這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哈姆雷特的故事吧!”這很奇怪,哈姆雷特為什麼留下這樣的遺囑?為了他的名譽嗎?可哈姆雷特為了復仇已經什麼都不顧了,為何還要在乎名譽?我想他當然不是為了名譽,傳播這個故事是為了給世人以警醒,讓世人替他繼續思考仇恨、生命、死亡、人。遺囑中還提到了天堂,連死亡為何物尚且不清楚又何來天堂呢?我實在不明白,或許哈姆雷特仍對死亡懷有恐懼,想給自己一個精神安慰罷了。

哈姆雷特的迷茫也反映了作者迷茫。莎士比亞是人文主義者,但當時各個階級為了利益而不停鬥爭,使英國社會現狀與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差距越來越大。莎士比亞能怎麼辦呢?躊躇滿志的他卻無法“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於是他陷入了無盡的思考與矛盾中,《哈姆雷特》正是這思考與矛盾畫出的省略號。他想借這個省略號引發世人同他一起思考,希望得到一個最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