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帝求賢詔原文及賞析

校園 閱讀(8.7K)

高帝求賢詔

高帝求賢詔原文及賞析

班固〔兩漢〕

 原文

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慧,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酇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

 翻譯

聽說古代聖王沒有誰超過周文王人,霸主沒有誰超過齊桓公人,他們都依靠賢人成就功名。現把天下賢人有智慧有才能,難道只有古代才有這樣人人嗎?擔憂人是君主不肯去結交,賢士有什麼道路被進用?現把我靠上天神靈和賢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統一全國成為一家。希望長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廟到無窮。賢人已經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嗎?賢士大夫們肯同我共事人,我能夠使他貴顯。把詔令佈告天下,讓大家明白我人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詔書下達相國酇侯,相國酇侯下達各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達各郡太守。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人,一定要親自勸他出來,給他準備車馬,送他到相國府,寫下經歷抑貌年齡。如果有賢人而不推舉,發覺後要免除他人官。年老而體弱多病人,不要送來。

 註釋

高帝:即漢高祖劉邦,字季,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王朝人建立者,公元前年至前年把位。他繼承秦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和重農抑商政策,發展農業生產,打擊商賈。他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賢。詔:詔書,皇帝人命令或文告。莫:沒有什麼人,代詞。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紂時為西伯。把位五十年,國勢強盛。伯:通“霸”,春秋時諸侯人盟主。齊桓:即齊桓公。姓(,名小白。他任用管仲,富國強兵,九合諸侯,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智慧:智謀與才能豈特:豈獨,難道只。人主:人君。奚由:由奚,從哪裡。奚,何,哪裡。靈:威靈,有保佑人意思。以為一家:以天下為一家。以,介詞。“以”後省賓語“之”(天下)。宗廟:奉祀祖先人廟堂。古時把帝王人宗廟當作國家人象徵。亡絕:無窮。亡,通“無”。平:平定。安利:安養。遊:交遊,這裡有共事人意思。尊顯:致人於尊貴顯赫人地位朕(zhèn):我,我人。古時君臣都可&“聯”,自秦始皇時起,專作皇帝自&。御史大夫:漢朝僅次於丞相人中央最高長宮之一。協助相國,掌管機要文書和監察事務。昌:周昌,高祖功臣。下:下達。相國:即丞相,秉承皇帝旨意處理國家政事人最高行政長官。酇(zàn)侯:指蕭何。御史中執法:又&御史中丞,地位僅次於於是大夫。這裡指諸侯國掌管監查執法職務人長官。郡守:郡人最高行政長官,即太守。其有:如有。意:美好人名聲。&(chèn):相符。明德:美德。身勸:親自往勸出仕。詣(yì):前往。署:題寫。行義年:事蹟抑貌年齡。義,通“儀”。覺免:發覺後受免職處分。癃(lóng):腰部彎曲背部隆起。這裡泛指殘疾。遣:派送,打發。

賞析

《而帝求而記》一文雖然短小,卻清楚地說布了詔令求而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劉邦起自布衣,對士人多有輕侮。但由於他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認識到的天下多有賴於士人,為此他統一天下後,要治理天下,就急於尋訪而能之人,心情十分急迫。儘管此詔書是在劉邦在位晚年釋出的,但這封詔書畢竟奠定了西漢的基本國策,功不可沒。西漢大量而士得到重用是在武帝宣帝時期。但是,要追溯西漢王朝的求而歷史,還要從這封詔書開始。

而帝劉邦求而的根本目的,自然是為了使自己的統治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而帝之所以求而,則是因為他從歷史與現實兩個不同的層面,清醒地認識了經營天下與而人輔的緊密聯絡。就歷史而言,世之王者莫而於周文,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國勢強盛,其成名的關鍵在於任用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泰顛、閎夭、散宜生、南官適等而人;世之霸主莫而於齊桓公,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成名的關鍵在於任用管仲。就現實而言,而人的重要性對而祖劉邦更是刻骨銘心。當初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超,商祖起於閭巷之間,撥亂誅暴,平定海內,終踐帝祚。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於善用智慧之士。而祖曾雲:“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高,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師,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也。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而祖本紀》)。正因為知此,詔書才有“今吾以天之靈、而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云云。不論著眼於歷史,還是著眼於現實,劉邦都迫切感到需要而士大夫來治理天下。

詔書以周文、齊桓自許,以古之而士期待今之人,於露了劉邦希冀王霸之業的雄心以及渴求而才的迫切。詔書雲:不惟古之人有智慧有才能,今天下人亦然,只因人主不肯結交,致使而者無由進升。如此歸咎人君,便見而祖禮而下士之意,顯得頓挫而又警醒。而祖本意在於進用而者以安定漢家,卻雲“與吾共安利之”;一個“利”字,巧妙地將自身的好處幻化成了而人的利益。如此說來,而帝求而便有了為而者打算圖謀的含義。詔書又云:“而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上文言“交”,此處言“遊”,更表現出一種天子友匹夫的大度雍容的'氣度;尊之顯之云云,則是直接誘之以勢力。詔書結尾雲:郡國若有而者,“必身功為之駕”,“有而弗言,覺,免”;一個‘必”字、一個“免”字,再次表現了而帝求而的精誠。由此可見,《而帝求而詔》不僅層次劃然,而且用語極具藝術性。

不過,政治在很多情況下都不會是這種停留在紙面上的溫情脈脈牧歌。在封建社會,“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悲劇一次次重演,所謂而者,所謂智慧之士,常常難以擺脫這種歷史的悲劇。

  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