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大風歌賞析

校園 閱讀(2.74W)
大風歌賞析1

大風歌

大風歌賞析

大風歌原文

作者: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風歌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大風勁吹啊浮雲飛揚,

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

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註釋

⑴大風歌:這是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前195)在擊破英布軍以後,回長安時,途徑故鄉(沛縣)時,邀集父老鄉親飲酒。酒酣,劉邦擊築(一種打擊樂器)高歌,唱了這首《大風歌》。表達了他維護天下統一的豪情壯志。

⑵兮:語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語氣助詞“啊”。

⑶威:威望,權威。

⑷加:施加。

⑸海內:四海之內,即“天下”。我國古人認為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

⑹安得:怎樣得到。安,哪裡,怎樣。

⑺守:守護,保衛。

⑻四方:指代國家。

大風歌賞析

《大風歌》整首詩僅有三句構成,這在中國曆代詩歌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三句詩中每一句都代表一個廣大的不同的場景與心境,而且作者對這三句詩真可謂惜墨如金、高度凝鍊。其中第一句的大風起兮雲飛揚,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絕的詩句。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他與他的麾下在恢巨集的戰場上是如何殲剿重創叛亂的敵軍,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運用大風和飛揚狂卷的烏雲來暗喻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麼《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於人的渺小的感傷。同樣的,對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雲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見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這是對的。“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群雄競逐”的“雄”,《文選》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但一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發動的,並非同時並起,不應說“群凶競逐”;再則那都是區域性地區的反亂,並未蔓延到全國,不應說“天下亂”。故當以作“雄”為是。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只一個“威”字就是那樣生動貼切地闡明瞭各路諸侯臣服於大漢天子劉邦的腳下,一個“威”字也直抒了劉邦的威風凜凜、所向披糜,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那種巨無霸的沖天豪邁氣概。這樣的榮歸故里,劉邦的心情是何等的榮耀與八面威風!劉邦是在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於“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局面。但是,正如風雲並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也不是劉邦所造成的,他只不過運道好,碰上了這種局面而已。從這一點來說,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實屬偶然。儘管他的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而他之終於獲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與才智;但對於劉邦這樣出身於低微的人來說,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時代,他的努力與才智又有多少用處呢?所以,無論怎麼說,他之得以當皇帝,首先是靠機運,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他以當進的人對之根本無能為力的自然界的風雲變化,來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至少是不自覺地顯示了他的某種心理活動吧!

姑且不論劉邦把他的這種機運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種純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換言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智;但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還得看機運。作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他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們並使之為自己服務?這就並非完全取決於他自己了。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最後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寫他的心情與思想,但這最後一句,劉邦關沒有繼續沉浸在勝利後的巨大喜悅與光環之中,而且是筆峰一轉,寫出內心又將面臨的另一種巨大的壓力。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居安思危,如何讓自己與將士們辛勞打下的江山基業,不在日後他人覬覦中得而復失,回到故里後,去哪裡挑選出更加精良的勇士來鞏固自己的大好河山? 使之大漢江山固若金湯!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可以說,他對於是否找得到捍衛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也正因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假如說,作為失敗者的項羽曾經悲慨於人定無法勝天,那麼,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這就難怪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漢書·高帝紀》)了。

大風歌賞析2

  原文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註釋

①劉邦平黥布還,過沛縣,邀集故人飲酒。酒酣時劉邦擊築,同時唱了這首歌。漢朝人稱這篇歌辭為《三侯之章》,後人題為《大風歌》(始於《藝文類聚》)。

②“海內”,四海之內,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國古人認為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兮”表示語氣的詞,類似現在的“啊”。

③安得:怎樣得到。

④威:威力;威武。加:凌駕。

⑤“守四方”守衛祖國的邊疆。

  譯文

大風颳起來了,

雲隨著風翻騰奔湧啊!

威武平天下,榮歸故鄉。

怎樣得到勇士去守衛國家的邊疆啊!

漢高祖劉邦是建立漢王朝的第一代君主,史稱“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自高祖始。”他的《大風歌》激越慷慨,氣勢沉雄,開漢代楚辭體詩歌的先河。

據《史記·高祖本紀》所載,劉邦在他稱帝后的第十二年(即前195年)十月,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反叛,返回時途經故鄉沛縣(今江蘇沛縣以東),在沛宮設定酒宴,邀請款待父老子弟,當酒喝得十分暢意的時候,他站起來擊築伴奏,乘興唱出了這首歷久交贊不衰,被後人稱許的《大風歌》。

第一句是起興,也是象徵,它高度地濃宿了劉邦掃除群雄,建功立業的不凡歷史和他奮其智勇的風雲際會,生動地描繪了目下創業初定的一片勝利氣象和他又奏凱旋,衣錦還鄉的愉悅心理。大風吹起來啊雲彩飛揚,這局勢的發展、變幻是可等的快速而盡如人意呀!

第二句是言志,也是紀實,《高祖本紀》中曾寫道:“高祖常徭咸陽,從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青年時代的劉邦就羨慕秦始皇,懷有徵服天下的大志。這裡的海內,即天下,古人誤為中國四面是海,故稱中國為海內。威,指威力,武力。加,強加,凌駕。威加海內的大志,如今已經實現,回想當年的斬蛇起義,西進洛陽,四年來的楚漢之爭,緩和平息匈奴的侵擾,為鞏固中央集權統治而斷然剷除異姓王,分封同姓王,接著又平定了英布的反叛,真是威鎮天下,榮歸故里啊。此句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的開國君主對大業已就的躊躇滿志,對迴歸故鄉的炫飾和對未來勵精圖治的篤信,這一句簡質雄渾,氣魄博大,非同凡響。

第三句是真實的體驗,也是精心的部署。安得,怎能得到。猛士,英勇的將士。全句說,怎得英勇將士啊守衛四方!進一步表明作者並沒有滿足了已取得的勝利,沒有一味陶醉在衣錦還鄉的酣夢裡,他希望所有英勇的將士能守衛住四方,以防止一切壞人的謀圖不軌。創業難,守業更難,漢高祖劉邦深深懂得了奪取政權的艱辛和進一步鞏固政權的重要。這是他對未來的憂患思慮和對群臣、子弟的再三叮囑,一個有能力的封建帝王的韜略和雄姿,至此全面地繪形繪聲地刻畫出來了。

這首詩寫得氣勢軒昂,筆力雄健,第一句的起興,使詩的意境升騰向上,又在內涵上與下兩句緊相綰接,他讚歎大業的榮耀,期盼賢臣良將鞏固大業,將開國君主的胸襟、奮力向上的大風的意蘊相交融,構成了一首旋律高昂、節奏明快、風格獨異的短歌。

《大風歌》是漢朝劉邦所作的詩歌。劉邦在戰勝項羽後,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這當然使他興奮、歡樂、躊躇滿志,但在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刻的恐懼和悲哀。這首《大風歌》就生動地顯示出他矛盾的心情。

  賞析

劉邦得以戰勝項羽,是依靠許多支軍隊的協同作戰。這些軍隊,有的是他的盟軍,本無統屬關係;有的雖然原是他的部屬,但由於在戰爭中實力迅速增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項羽失敗後,如果這些軍隊聯合起來反對他,他是無法應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軍隊的首領封為王,讓他們各自統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然後再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陸續消滅。在此過程中, 不免遇到頑強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他很快擊敗了英布,最後並由其部將把英布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而且還慷慨起舞,傷懷泣下(見《漢書·高帝紀》)。

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麼《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於人的渺小的感傷對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雲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見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這是對的。“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群雄競逐”的“雄”,《文選》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但一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發動的,並非同時並起,不應說“群凶競逐”;再則那都是區域性地區的反亂,並未蔓延到全國,不應說“天下亂”。故當以作“雄”為是。下句的“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則是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於“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局面。但是,正如風雲並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也不是劉邦所造成的,他只不過運道好,碰上了這種局面而已。從這一點來說,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實屬偶然。儘管他的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而他之終於獲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與才智;但對於劉邦這樣出身於底屋的人來說,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時代,他的努力與才智又有多少用處呢?所以,無論怎麼說,他之得以當皇帝,首先是靠機運,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他以當進的人對之根本無能為力的自然界的風雲變化,來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至少是不自覺地顯示了他的某種心理活動的吧!

姑且不論劉邦把他的這種機運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種純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換言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智;但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還得看機運。作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他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們並使之為自己服務?這就並非完全取決於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可以說,他對於是否找得到捍衛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也正因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假如說,作為失敗者的項羽曾經悲慨於人定無法勝天,那麼,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這就難怪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漢書·高帝紀》)了。

大風歌賞析3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翻譯」

大風勁吹啊浮雲飛揚,

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

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賞析」

《大風歌》是一首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凱旋而歸故里,擊築而歌的歌詞。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起兵反漢,劉邦抱病御駕親征。公元前195年,劉邦凱旋而歸,途經故鄉沛縣,乃置酒沛宮,邀家鄉父老子弟歡宴,把酒話舊,感慨萬千,酒酣興起,擊築(按:一種古樂器)而歌。當時,劉邦且歌且舞,由120 名少年兒童伴唱,群情為之激昂,劉邦歌畢,流下行行熱淚。《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高祖駕崩之後,又令沛邑按四季在他的宗廟裡歌唱舞蹈。惠帝、景帝、武帝三朝,都把它作為在樂府裡經常練習的舊樂章。故漢朝人稱之為《三侯之章》,後人題為《大風歌》(始於《藝文類聚》),並紀其盛,曰“歌風臺”,後漢蔡邕以大篆書歌勒石,至今二千年。

這首詩歌只有三句,23字,卻字字金石,擲地有聲,其奮發有為之志,悲壯豪放;建功立業之心,氣勢磅礴;安邦憂國之慮,凝重深切。可謂壯懷激烈,感人肺腑!

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表意為:大風颳起來了,雲隨著風翻騰奔湧啊!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雲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按:“群雄競逐”的“雄”,在《文選》有些版本中作為“凶”,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叛亂,有誤。)

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意思是說,這是我平定天下後,威震四海,而榮歸故鄉啊!威:威力;威武。加:凌駕。海內:四海之內,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國古人認為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兮:表示語氣的詞,類似現在的“啊”。

從這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坦率承認:他之所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於“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局面。但是,風雲並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並不是由劉邦造成的,而是他的運氣好,偶然碰上了這種局面。後來,他終於登上了帝位,這是他抓住機遇,努力奮鬥,充分施展才智的結果。

這兩句,劉邦以自然界的風雲變化,意為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顯示了劉邦的躊躇滿志。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是:怎樣得到猛士去守衛國家的邊疆啊!安得:怎樣得到。身為皇帝的劉邦認為,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之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能否找到他們並使之為自己服務呢?從平定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叛亂事件後劉邦的心態分析,可見此時的.劉邦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這是一種深層次的思考。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楚漢戰爭,是劉邦與項羽的智慧較量。在這場戰爭中,劉邦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主要是蕭何、韓信、張良等人聚於劉邦麾下,而劉邦又善於用人之長,適才量力謀圖大計。

相傳劉邦與韓信曾經有過一段對話,從這段對話中就可以看出劉邦在用人方面的過人之處。劉邦問韓信:“寡人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過十萬。”劉邦又問:“你又能帶多少兵呢?”韓信回答:“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劉邦甚為不悅。韓信接著又說:“皇上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劉邦悅。

由此可見,用人之道,自古帝王無不重視。但真正能用對人才,用好人才,並取得成功的並不多見,而劉邦就是這樣一位集大成者。有一次,劉邦在洛陽南宮開慶功宴,他坦然地說:“夫運籌策帷帳(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按: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饢(供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統率)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

當然,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還與依靠許多支軍隊的協同作戰分不開。這些軍隊,有的是劉邦的盟軍,本無統屬關係;有的雖然原是他的部屬,由於在戰爭中實力迅速增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但是,這些軍隊也會成為劉邦的一大隱患。項羽失敗後,如果這些軍隊聯合起來反對劉邦,劉邦是無法應付的。所以,劉邦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軍隊的首領封為王,讓他們各自統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可是,這些諸侯絕不可能永遠效忠於劉邦。劉邦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當發現他們一旦有叛亂的跡象,劉邦就會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消滅,以鞏固自己的政權。

《大風歌》是一首即興而作的歌辭,寓意深刻。使我們既能看出劉邦是一位當取天下的英雄,有遠大的理想與抱負;也能看出他在戰勝西楚霸王項羽,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后,他那興奮、歡樂、躊躇滿志的情態;更能看出他平定叛亂後內心深處隱藏著的恐懼、憂慮、悲哀的矛盾心理。

如果說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麼《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個人力量的渺小和安邦定國艱難的傷感。不是嗎?此時酒酣歌舞的劉邦,想起過去自己怎樣戰勝項羽,後來又怎樣平定韓信、彭越叛亂,這次又怎樣討伐英布叛亂,又想到以後怎樣治理好國家,再上哪兒去找擁戴、效忠於他的猛士來幫他守衛疆土呢?這就難怪他借酒當歌“慷慨傷懷,泣數行下”了。

古人云:詩言志。從《大風歌》可以看出,劉邦決非草莽之輩,而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遠見卓識的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的英雄;是一個百折不撓,“能鬥智時決不鬥力”, 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有高超的用人、馭人能力的帝王。

有一次,項羽、劉邦見到秦始皇的車駕,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回答:“大丈夫當如是!”可見,不以成敗論英雄。劉邦也好,項羽也罷,都是英雄。因為他們都有英雄的生活。故唐代詩人陳陶《歌風臺》詩曰:

“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風詞。

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

《大風歌》是一首並無文飾的口語化的楚辭體歌謠,宋代陳巖肖說:“漢高帝(祖)《大風歌》不事華藻,而氣概遠大,真英主也。”(《康溪詩話》捲上)南宋朱熹道:“漢高祖的《大風歌》是自千載以來,人主之詞,亦未有若是其壯麗而奇偉也。嗚呼,雄哉!”(《楚辭集註》卷一)明代的胡應麟更稱譽《大風歌》是“千秋氣概之祖”。(《詩蔽》內編卷三)清代袁枚評價劉邦“馬上歸來句亦工”,意思是說劉邦馳騁疆場歸來,詩也寫得很好。清代王夫之認為《大風歌》其神韻所不待論。(《古詩評選》)由此可見,歷代文人、學者對《大風歌》評價之高,推崇之至。

因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創作短歌的皇帝,所以他的《大風歌》被譽為“千古人主第一詞。”

大風歌賞析4

  劉邦《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註釋

①劉邦平英布[英布,?—公元前196年,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還,過沛縣,邀集故人飲酒。酒酣時劉邦擊築,同時唱了這首歌。漢朝人稱這篇歌辭為《三侯之章》,後人題為《大風歌》(始於《藝文類聚》)。

②威:威力;威武。加:凌駕。

③“海內”,四海之內,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國古人認為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

④“兮”表示語氣的詞,類似現在的“啊”。

⑤安得:怎樣得到。

  參考譯文

大風颳起來了,

雲隨著風翻騰奔湧啊!

我威武平天下,榮歸故鄉。

怎樣得到勇士去守衛國家的邊疆啊!

  背景

劉邦當上皇帝以後,在前195年,他出兵東征,平定淮南王黥布(也叫英布)的叛亂。迴歸途中,經過沛縣,他邀集家鄉舊友和父老兄弟,一起飲酒,在宴席上他唱起這首大風歌,抒發了他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他對國事憂慮的心情。

  賞析:

《大風歌》是漢高祖劉邦創作的一首詩歌,是他平黥布還,過沛縣,邀集故人飲酒。酒酣時劉邦擊築,同時唱的這首歌。

這首詩前兩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詩充滿著一種王霸之氣,最後一句卻也抒發了作者內心表現出對國家尚不安定的濃郁的擔心,惆悵。

劉邦在戰勝項羽後,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這當然使他興奮、歡樂、躊躇滿志,但在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刻的恐懼和悲哀。這首《大風歌》就生動地顯示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他的得以戰勝項羽,是依靠許多支部隊的協同作戰。這些部隊,有的是他的盟軍,本無統屬關係;有的雖然原是他的部屬,但由於在戰爭中實力迅速增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項羽失敗後,如果這些部隊聯合起來反對他,他是無法應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部隊的首領封為王,讓他們各自統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然後再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陸續消滅。在這過程中, 不免遇到頑強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他很快擊敗了英布,最後並由其部將把英布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而且還慷慨起舞,傷懷泣下(見《漢書·高帝紀》)。

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麼《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於人的渺小的感傷對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雲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見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這是對的。“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群雄競逐”的“雄”,《文選》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但一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發動的,並非同時並起,不應說“群凶競逐”;再則那都是區域性地區的反亂,並未蔓延到全國,不應說“天下亂”。故當以作“雄”為是。下句的“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則是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於“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局面。但是,正如風雲並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也不是劉邦所造成的,他只不過運道好,碰上了這種局面而已。從這一點來說,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實屬偶然。儘管他的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而他之綞獲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與才智;但對於劉邦這樣出身於『底屋的人來說,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時代,他的努力與才智又有多少用處呢?所以,無論怎麼說,他之得以當皇帝,首先是靠機運,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他以當進的人對之根本無能為力的自然界的風雲變化,來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至少是不自覺地顯示了他的某種心理活動的吧!

姑不論劉邦把他的這種機運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種純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換言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智;但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還得看機運。作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他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們並使之為自己服務?這就並非完全取決於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可以說,他對於是否找得到捍衛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也正因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假如說,作為失敗者的項羽曾經悲慨於人定無法勝天,那麼,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這就難怪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漢書·高帝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