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復旦大學招生簡介

校園 閱讀(2.12W)

復旦大學中國富豪排名

復旦大學招生簡介

姓名財富(億元)漲幅公司總部學歷1盧志強8502%泛海北京碩士2郭廣昌445-11%復星上海本碩3陳天橋23021%盛大上海本科4王長田180-23%光線北京本科5樑信軍175-8%復星上海本科6虞鋒17070%雲峰基金上海碩士7史正富9013%同華投資上海本碩8王佳85-19%啟明星辰北京本科9周傳有800%中金投資上海碩士10汪群斌78-11%復星上海本科11金建杭5557%阿里巴巴、螞蟻金服浙江杭州本科12曹國偉40新新浪北京本科13邵雨田3922%南洋科技浙江台州碩士14史一兵36-32%萬達資訊上海碩士15霍焱350%卡普拉投資管理英國倫敦碩士16屠海鳴356%豪都房地產上海碩士17何道峰27-4%昆明百貨雲南昆明碩士18樑建章22新攜程上海本科19戴衛東20-20%國民天津本科

人物介紹

盧志強:地產巨鱷變身金融大亨

盧志強這個名字也許公眾並不熟悉,但關注胡潤、福布斯等財富排行榜的人,可能就會注意到,2015胡潤百富榜,排名第8的是盧志強,坐擁830億人民幣。盧志強“腳踩兩隻船”:一隻在房地產,一隻在金融,兩條船都風生水起,為其帶來滾滾財富。2015年,盧志強成功收購民安保險,泛海控股的金融版圖將呈現證券、信託、保險的“三駕馬車”模式。

盧志強簡介

盧志強,男,1952年11月8日出生,漢族,山東威海人。光彩事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泛海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民生銀行董事、民生人壽保險公司副董事。2012年,盧志強以170.1億元排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單第19位。2016年,盧志強以660億元新進《2016胡潤全球富豪榜》大陸前十名,位列第9,全球第101位。

仕途不順,下海經商

盧志強自1971年至1980年的近10年裡,盧志強一直在山東濰坊一個事業單位任技術員,但因升遷無望,1985年,盧志強選擇棄官下海。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商品經濟浪潮襲來,盧志強挺進了正值暴利時代的房地產行業,1988年創立了泛海建設,房地產是領頭業務。

泛海建設的第一桶金來自1994年,在總部遷至北京後,成立了一個光彩投資公司,之後借殼上市,自那以後,泛海以北京、深圳、上海、山東和武漢為主要基地開發房地產,並同時進軍金融業。

資本獵手深陷“囤地風波”

2010年,盧志強全面接盤某知名財經媒體的經營權,再次展現其“資本獵手”的特質。除了是“泛海系”各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外,盧志強身上頭銜眾多,他旗下公司涉足的業務涵蓋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銀行、保險、證券、資本經營、等眾多領域。

建設從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北京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授信借款,全部用於專案開發。2010年,泛海建設計劃加快開發節奏,資金需求量較大,預計在2010年上半年營業總收入為80013.42萬元,但其控股子公司的業績顯示,泛海東風置業還未進入收穫期,其淨利潤為-184.76萬元。

強勢迴歸,資本雄厚的慈善家

自1985年起,盧志強帶領泛海集團開始在市場上縱橫馳騁,通過三十年看似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泛海集團及旗下公司涉及的業務眾多。2015年這位中國資本教父卻從泛海控股的`董事長的位置上淡出,其身影鮮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除公益類活動外,中國泛海的官網及公開資訊中也極少看到盧志強的資訊。

盧志強捐贈復旦大學

2017年,泛海控股大舉併購,向市場釋放強訊號: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泛海控股金融生態悄然形成。2015年5月,盧志強高調回歸,泛海這艘產業、金融航母即將全面出海。

復旦大學簡介

復旦大學,簡稱復旦,始建於1905年,初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校,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首任校董為國父孫中山先生。“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復興中華”,寄託著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願望。

復旦大學是教育部與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國重點大學,中國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大學,首批“珠峰計劃”、“111計劃”和中國頂尖學府“九校聯盟”(C9聯盟)成員。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復旦大學涵蓋了文學、理學、醫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歷史學、工學等十大學科門類,擁有邯鄲、楓林、張江、江灣四大校區。

截止2015年11月,復旦大學有普通本專科生14100人,研究生14800人,留學生3000人。佔地面積244.32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49.23萬平方米。學校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3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教授105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案首席科學家29人,附屬醫院11個。復旦大學有1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9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有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2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9個,總後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6個“985工程”科技創新平臺,7個“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