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經濟學講義》讀後感

校園 閱讀(3.08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經濟學講義》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經濟學講義》讀後感

之前在追《奇葩說》時,有個問題讓我沉思許久——雨天外賣小哥晚點,要差評嗎?開始,我的秒回答案就是“不要”,和我年紀相仿的人冒著大雨為我服務,遲到也情有可原,或許在我遇到此類事情時,我希望被溫情以待;在我聽完辯手們的論點後,有一條戳中我的痛點“如果不差評,對其他在雨天送外賣的小哥不公平”。做個理性人需要冷血嗎?還是說做個溫情的理性人太難了!

恰好此時,我有幸翻開了《奇葩說》導師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本書通過118個經濟學案例,貫通中西古今,來解釋這光怪陸離的複雜世界。結合理論與現實,從簡單的成本、價格、交易等到員工與老闆的議價能力、產權興起的動力。深入書本,使得我換了一種思路看世界,站在經濟學的角度辯證地評判事物,從而做一個溫情的理性人。

本書的金句非常多,以下我摘抄的幾條,曾令我茅塞頓開。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有交易就有價格,有價格就有波動,有了貨幣就有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公平背後是效率考量,不是單人的效率考量,而是整體社會長遠發展的效率考量;小圈子靠愛心,講同情;而世界靠講市場講規則。權利來自人類的經驗,尤其是那些慘痛的經驗、那些巨大的錯誤。

所有的傷害都是相互的,不是一方在傷害另一方,而是雙方為了不同的用途,在爭奪相同的稀缺的資源。

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戶、釀酒商或者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

從大一第一門課《西方經濟學》到大四的最後一門課《財務報表分析》,無論是經濟學角度還是會計角度,從來沒有離開過“成本”。而這一簡單的概念在應用於生活:買菜、買車等。當我在閱讀第二章《成本,不要只盯著錢》才感到慚愧,自己的見解很膚淺。

“成本就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我覺得其實用“機會成本”考量成本不是應該更好嗎?比如在畢業季,有人選擇繼續深造,有人選擇進入職場,假如我選擇讀研,兩年產生的是費用,那麼我讀研的成本假設為10萬,而與我情況相仿的'同學可能進入了券商,順便趕上了經濟繁榮,他兩年賺取了20萬。那我在算自己學習成本時,20萬應該更合理。儘管學習是為以後的價值增值,但用20萬定義不是更能時刻警醒著目前自己失去的20萬嗎?才更有爭朝夕,不負韶華的動力嗎?其次,置身於相對的世界,而不是孤零零地計算絕對數,更符合市場化。最後,身為會計記賬時確實需要用10萬,這叫財務記賬,會計不光是監督和核算,我的時代會計更應該是決策,所以在決策時,20萬是與整體大環境貼近,便於提供決策有用的資訊。此外,沉沒成本、邊際成本也需要特別關注。

第114講《阿羅不可能定律》,我發現視角及其重要,這能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人,怎樣的管理者,管理出什麼成果。書上說: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經驗:雖然開會是民主的,雖然大家都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雖然最後都是投票表決,但是那個會議召集人、主持會議的人實際上才是最重要的角色,因為投票的結果在他選擇投票方案時就已經被決定了。”

有時候統治我們的往往是最意想不到人或事,這讓我不得不反思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從小就被告知,我們要有危患意識,我們要走出舒適區。現在我發現,無論做怎樣的青蛙,永遠都是別人盤中的子,在進行商業行為時,在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的鏈條中增強話語權,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做溫水煮青蛙的人,才更能夠統籌大局。

通過閱讀,這本書不但拓寬了我的思維,更是讓我重新審視,我該怎樣定位自己。作為會計系的學生,隨著規模經濟即財務軟體的邊際成本降低,單純的做賬很快會交給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工智慧取代,財務、會計是微觀的,經濟更加巨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