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校園 閱讀(1.36W)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 篇1

6.1在上海大劇院觀看崑曲《牡丹亭》,座位在三層3排14座。看崑曲的想法源於蔣勳老師對於崑曲的描述:崑曲是戲曲裡面難度最大的,因為它的要求很高,同時要求“唱”和“做”,也許這就是他沒落的原因。

之前沒有接觸過崑曲,這是我第一次看崑曲。對於戲曲的印象大概還停留在小時候家鄉的黃梅戲,少不更事,以為戲曲就是咿咿呀呀的一通亂唱。

今天看這個崑曲倒是真的很驚豔,不僅有現場演員,還有現場的演奏者。

第一次接觸崑曲,其實不太能判斷表演的好壞,印象最深的是,花旦一人連演了三幕戲,中間不曾停過,大概有40分鐘左右。這是我很佩服的一點。常人如果唱個40分鐘的通俗歌曲估計早已累得趴下,她竟然還要連續延長難度如此之高的崑曲,其毅力以及唱功可見一斑。而且看這個青年花旦的簡介,已經唱崑曲有十幾個年頭,並且不斷得拜師學藝。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還能如此堅守自己的理想,實屬不易。

演員表演的舞臺前段有一段下沉的小小演奏廳。以前見識的黃梅戲中現場演奏的樂器只有單調的二胡跟鑼,這個演奏廳卻是包羅中國的很多的古典樂器:鼓、笛、笙、二胡、琵琶、揚琴、古箏、中阮、小鑼、鐃鈸、大鑼。現場演奏的效果很好,雖然他們不屬於觀眾觀看的物件,但是他們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也認認真真做好自己小螺絲釘的角色,恪盡職守。

表演晚上7點一刻開場,9點中場休息,10點半結束。也許是因為表演不足以吸引人,很多人在中場休息的時候悄然離場。我因為明天還要上班的緣故,也悄悄離場。

衷心得希望崑曲這種國粹可以不再沒落,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欣賞並且喜歡上崑曲,給予崑曲創作者更多的鼓勵。

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 篇2

她的男人姍姍來遲,讓她等足了三年。

我們必須相信,某些人的命運,暗自有著奇妙的呼應和重合。雖然相隔萬里,在各自的生活軌道上行進著,冥冥中卻息息相連,他們處境相似,心境相通。一旦相遇了,就會像齒輪一樣緊緊咬合在一起。

“那一答可是湖山石邊,這一答是牡丹亭畔。嵌雕欄芍藥芽兒淺,一絲絲垂楊線,一丟丟榆莢錢,線兒春甚金錢吊轉”麗娘春困,夢遇柳生折枝而來,腹有詩書千卷,面如潘安再世。 “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在幽閨自憐。”麗娘聊賴,待聽到“如花美眷”四字,已是驚心動魄,“只見那生向前說了幾句傷心話兒,將奴摟抱去牡丹亭畔,芍藥闌邊,共成雲雨之歡。兩情和合,真個是千般愛惜,萬種溫存。”忽然花落,麗娘驚醒,方曉南柯一夢,懨懨而起,為痴情慕色,一夢而亡。

三年後,貧病交加的柳夢梅流連梅花觀,在園中太湖石縫中撿到一卷小軸,細細展開,原是一副女子行樂圖。“成驚愕,似曾相識,向俺心頭摸。待俺瞧,是畫工臨的,還是美人自手描的?問丹青何處嬌娥,片月影光生毫末?似恁般一個人兒,早見了百花低躲。總天然意態難模,誰近得把春雲淡破?想來畫工怎能到此!多敢他自己能描會脫。

且住,細觀他幀首之上,小字數行。呀,原來絕句一首。“近睹分明似儼然,遠觀自在若飛仙。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

呀,此乃人間女子行樂圖也。何言“不在梅邊在柳邊”?奇哉怪事哩!”

不在梅邊在柳邊……爭個有些蹊蹺。我姓柳名梅,上京趕考,此畫中之詩,難不成說的竟是我?柳夢梅從此無意詩書,越想越覺得是自己,越覺得是自己內心就越歡呼雀躍。“拾的個人兒先慶賀,敢柳和梅有些瓜葛?小姐小姐,則被你有影無形看殺我。”好個憨書生,縱然梅邊柳邊,又與你何干。這番情意,卻有些莫名其妙。他望著她,隔著世間迢迢的萬水千山,而那叢目光,卻在咫尺天涯,照在他的臉上。

“待小生很很叫他幾聲:“美人,美人!姐姐,姐姐!”向真真啼血你知麼?叫的你噴嚏似天花唾。動凌波,盈盈欲下——不見影兒那。咳,俺孤單在此,少不得將小娘子畫像,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贊之。”

他愛上了她,卻又有些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成天價兒地對著畫像頂禮膜拜,在屋內唧唧噥噥地叫著、喚著,連睡夢裡都不曾怠慢。

但使相見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湯顯祖“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又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至情”思想,已昭昭也。

好一齣崑曲,好一個牡丹亭。婉轉精緻,百轉千回,風雅靈異。六百年來,大起大落。有時候熱鬧一點,有時候又安靜下來,似灰燼中的餘溫,既無奪人眼目的炫光,又非燒盡的炭柴。走近它,就好似走近那不可思議的浪漫之中,它就在那裡,靜靜地,等著我們的親近。

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 篇3

開場時,一曲宛轉悠揚的笛聲彷彿把人立刻帶入了夢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興奮,不僅僅是視覺、聽覺,彷彿心靈也受到藝術美得洗禮。我能在這麼特別的文物劇場觀看這麼古老的崑曲傳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謝貴公司提供的這次觀演機會。

整場表演呈現出一種令人驚異的美,有些場景細節更是驚豔。比如那些蝴蝶飛向光亮,這一些都好像在夢中,或是在經歷詩意的旅行。那活生生的嬌美容顏,清亮亮的婉轉歌喉真的令人迷戀。我一直認為只是年紀老的人愛看戲,年輕人並不愛看戲,但沒想到來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紀差不多的。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電視上看過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這次演的《牡丹亭》是針對時代變化而改變的,和一般人以為沒意思、無聊的、以前舊的《牡丹亭》不一樣,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時尚。這種幽默的部分,驅趕走了觀眾的煩惱和生活壓力。本來在我的理解上"崑曲是京劇,京劇就是崑曲",但我又不能準確的區分他們的不同。簡單的說,我對京劇的感覺是"華麗",對崑曲的感受是"優雅".我想崑曲無論從音樂的節奏,樂曲的基調,還是詞曲的內容,人物的舉止都表現出一種優雅平緩、溫文爾雅的氣氛。相對比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劇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純真,而且更質樸。看了崑曲經典《牡丹亭》後,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明清時期的文人雅士唯獨對崑曲情有獨鍾的原因了,崑曲實在是一個從外到內都極盡雅緻的藝術。這果然是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國戲劇史上的巔峰之作,最能體現崑曲精緻浪漫的經典劇目。它的故事美:講述的是 南安富家千金杜麗娘,一日去後花園遊玩,春色沉醉,不覺小寐。夢中見一俊朗書生(柳夢梅)持柳枝而來,兩情歡好一晌溫存。夢醒悵然若失,感念成疾,竟至重病而亡。彌留之際囑丫鬟春香將她葬在後花園梅樹下,將其自畫像藏於太湖石下。千里之外的柳夢梅亦夢有所感,因赴考路經南安,抱病淹留,機緣巧合拾得麗娘自畫像,一見傾心,日日玩賞聲聲呼喚,叫得杜麗娘魂魄跨越陰陽前來相會,以幽魂之身薦枕於柳夢梅。二人情到深處,杜麗娘托出實情,柳夢梅痴心一往,掘墳救杜麗娘回生,()二人終成眷屬。在現代生活中,已經如此開放的社會,像杜麗娘這樣開放的女子也不多見。可能是現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太多了,愛的真正意義理解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人們追求的愛已不再那麼的"純潔"和"奔放",我們這種年紀的人可能對愛還不是很瞭解,但是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想像杜麗娘那樣轟轟烈烈的愛一回!

它的唱詞、唱腔、臺詞美:演員、樂師皆按明代服飾裝扮;舞美設計充分尊重皇家糧倉建築原貌;現場演劇採用明式傢俱陳設;角兒完全靠嗓子和身段,樂師完全現場演奏,杜絕麥克風和揚聲器;開放式扮戲房一覽中國戲曲勾臉絕活;曲詞,與崑曲唱腔的婉轉、柔美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現代感臺詞彷彿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痴情的柳夢梅對麗孃的呼喚,好像喊出的是我們曾經的呼喚! 滿園春色,麗娘作為一個大家閨秀所具有的內斂、含蓄、靦腆的特性沒有遺漏的展示在了我們眼前,而她作為一名養在深閨的少女所擁有的傷春的神態更是迷亂了我們的雙眼。

它的舞臺、服裝美:整個舞臺佈景、燈光非常簡潔,十分古典。服裝設計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風格,服裝隨著劇情時而靚麗奪目,時而淡雅飄逸,還是一個字"美"!

它的主題美: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所謂理想的愛情必然是兩個人的愛情,所謂愛情的理想,也必然是兩個人共同的理想。《牡丹亭》就是在演繹一部可歌可泣、入死出生的曠世之戀。杜麗娘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皇家糧倉有著600年的歷史,崑曲之作也傳誦了600年,我7月20號觀看的是第599場演出,在明晚也將迎出它的第600場演出,這真是別有一番滋味,真心的預祝明晚演出更加美滿!

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 篇4

常有人說《牡丹亭》是中國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實我很討厭這樣的說法。《牡丹亭》作為崑劇之母,其藝術魅力絕不是一部驚悚加言情的歐美電影所能比擬的。崑曲之旖旎悠揚,牡丹亭之曲折夢幻,二者結合,在彼此基礎上迸發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無數的國人,就連湯顯祖自己也感嘆道臨川四夢,得意在於牡丹處。一部本質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著這樣巨大的影響,自有其不可及之處。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一位佳人立於院中梅樹下,說兩人姻緣今世,夢醒之後久久難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麗娘知書達禮,偶然讀到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盪漾,愁腸滿懷,步入後院感嘆這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縱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這似水流年。不覺於一棵梅樹下夢見一位俊秀書生手執柳枝,二人鍾情相許,幽會與亭中。回去後麗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臨終前要求來到花園將自己的畫像埋在梅樹下,最後香消玉殞。三年後,柳夢梅進京趕考,借宿於此,機緣巧合地發現了太湖石下的畫像,驚訝地發現原來麗娘就是他魂牽夢縈的佳人。夜裡麗娘魂遊後院,與夢梅再度幽會,後來柳夢梅開啟墳墓,麗娘死而復生,兩人私下結為夫婦。不久後被麗孃的父親發現,告柳夢梅盜墓之罪,幸好柳夢梅科舉拔得頭籌,在皇上的幫助下最終與麗娘白頭偕老。

這是一個女子追求真愛的故事,這是一個為愛而死因愛而生的神話。這園外春色無邊,這牆角繁花開遍,奼紫嫣紅。我花容月貌,我錦衣玉食,卻得不到愛情,這無邊無際的乏味與空虛何日才是盡頭。既然求愛不得,如此終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還懷抱著對他的回憶。麗孃的勇敢與痴情即便是現在也是極為少見的。故有人這樣說: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漠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她的這種大膽看似少見其實在北宋這樣一個如此封建的年代,無數被精神束縛的女子早已遙想過千萬遍,湯顯祖無疑借麗娘之身道出了她們難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愛。這婉轉的唱腔,這纏綿的絲竹,一寸一寸渡進我的心湖。女為悅己者容,其實是女為己悅者容,因為你所以有了美麗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為了你能長一點的停留。若生不能與君相伴,那麼死又有何懼。人精神上的共鳴雖然抽象可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樣,我心有所願,便愈發有著衝脫周圍的慾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夢想於他人,在戲曲裡需求精神寄託。兼之崑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長,更是將牡丹亭這段死生纏綿的愛情故事唱了個蕩氣迴腸,引天下女子為之嚮往。

痴情勇敢的麗娘最終獲得了圓滿的結局,然而還是有那麼多渴望追求夢想與所愛的女子紅顏薄命,她是一個奇蹟,因愛而死,為愛而生,如同漆黑夜色上一盞高高在上的孔明燈,寄託了夢想,最終成就了牡丹亭這樣一部名曲。

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 篇5

北京時間12月6日7∶25,我在杭州御樂堂第一次觀看了《牡丹亭》體驗版崑劇演出,第一次觀看了這麼高雅的演出。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附與斷井頹坦。良辰美景奈何天,便嘗心樂事誰家院?”耳邊,似乎還縈繞著杜麗娘如泣如訴的聲音。演出中,這一句唱得一字多息,分外淒涼。唱到那一句時,全場都被這無可形容的高雅演出震驚得鴉雀無聲。我心中不禁為杜麗娘這個如花美絹也要成為斷井頹坦而熱血沸騰。

看到杜十娘死的那一刻,我捶胸頓足:“為什麼杜麗娘的婚禮只能由父母做主?為什麼當時的人們無論是婚姻、讀書,還是生活,都咬受禮教的重重束縛?!我又為杜麗娘的死感到無比痛惜,也為這部高雅又具有諷刺意義的崑劇讚歎不已!

寫到了柳夢眉淋著大雨而傷感不已時,我的淚水也被這段悽慘悲涼的情景而催得直打轉:“柳夢眉和杜麗娘本是天生一對,為什麼杜麗娘就先命喪黃泉了呢?”在他撿到麗娘畫的春容時,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只盼著杜麗娘的魂能被柳夢眉的淚如雨下而感化,從畫裡奔出來,成全他們的佳人美夢。但這個想法很快就被接踵而至的哭喊聲所破滅。

這出高貴、典雅的演出演到了杜麗娘重生的時刻,我的心跳彷彿成了一根直線;“麗娘這個如花美絹,終於能與柳生成全了夫妻美夢。他們是這樣敢於打破禮教的束縛!這是一場多麼典雅、美好的愛情故事啊!不愧被後人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 篇6

《牡丹亭》中瑰麗的愛情傳奇,以典雅唯美的崑曲來演繹,真是相得益彰,劇情曲折,架構恢巨集。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三是語言濃麗華豔,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峰。

從內容來說,《牡丹亭》表現的還是古老的“愛慾與文明的衝突”這一主題,不過,在《牡丹亭》裡,“文明”具有特殊的內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極力宣揚的理學、禮教。杜麗娘對愛情的嚮往是天生的,儘管她被長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強烈的思春之情,並最終獲得了愛情。

《牡丹亭》的意義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慾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衝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牡丹亭》的愛情描述,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鬥爭,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

主人公杜麗娘不同於比她早幾百年的劉蘭芝和崔鶯鶯,也不同於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並不像崔鶯鶯那樣,不滿包辦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結合;不

像林黛玉那樣,要求男女雙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劉蘭芝那樣以死而殉情。她對愛情的理解很簡單,就是要求女人應當得到自己的權力,即對男性的需要,質言之,就是認為女人天生要有愛的權力。

杜麗娘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並不像崔鶯鶯愛張君瑞那樣,僅僅因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麗娘的父母反對他們相愛,也恰恰因為他們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發展。也就是說,在她父母看來,作為一個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愛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條。鶯鶯的母親並沒有這種思想,只認為她找的女婿應門當戶對。所以,杜麗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情慾,而不僅僅是男歡女愛的美滿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許她有這種“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權利。雙方發生衝突,杜麗娘於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來抗爭。這一衝突,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直指壓制人性的封建意識,所以,《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範圍,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

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 篇7

老實說,我對戲曲知之甚少,對崑曲更是瞭解的不多。戲曲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似乎在我們這樣的90後們中間影響力漸漸減弱。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在老師播放有關《牡丹亭》的視訊時,我發現有許多同學都沒有認真地觀看。一開始,我也沒有認真看,但之後我發現我被它吸引了。我想這正是戲曲的魅力吧! 《牡丹亭》說的是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遊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髮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塑造了許多生動鮮活的人物,我很喜歡杜麗娘這一形象。她是《牡丹亭》中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著強烈的叛逆情緒,這不僅表現在她為尋求美滿愛情所作的不屈不撓的鬥爭方面,也表現在她對封建禮教給婦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而柳夢梅是一個富有才華的青年,但又存在著較濃厚的功名富貴的庸俗思想。可貴的是他在愛情上確是始終如一的。杜寶是封建家長制度的代表,是堅決的正統主義者,他用嚴格的封建教育來教養女兒,為了使女兒他日嫁到人家“知書識禮,父母光輝”。春香是一位活潑可愛的丫鬟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春香正是杜麗娘性格中調皮、直率層面的外化。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它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史上

浪漫主義的傑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杜麗娘是中國古典文學裡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 篇8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在《北京愛情故事》裡,沈冰的媽媽說的。年輕時,沈冰的媽媽為了沈冰的爸爸留在一個村子裡教書育人。在沈冰小時候,爸爸為了救落水的沈冰淹死了,她媽媽受不了刺激,結果痴情成瘋。這是一句很美的古語!因為愛情,活著的人可以思念成疾;因為愛情,所以我們可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因為愛情,我們即使平凡,也要超越生死輪迴;

第二次聽到這句話,是在湯顯祖與牡丹亭的課上老師說的。老師的語言並不華麗,不過,很好聽。那時,語言也不能表達這一句話裡面所飽含的至情至性,或許只有用一生的勇氣去嘗試一次後,才會體會裡面的堅決與不滅的希望。

我們一生都在尋找真情。或許每個人都有那麼一段時間,那段時間裡,我們毫不放過別人一個小小舉動所帶來的善意,突然間,又會怒不可遏的譴責對方偶爾的冷落。在現實面前我們卻一次又一次的置疑,又一次一次的等待,當幸福來敲門的時候我們卻又一次又一次把它推開,然後再去尋找所謂的美好與嚮往。在寂靜的深夜,我常常會想,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真誠相待,以情換情,就不會有那麼多不開心或者不公平;了。如果是這個樣子,那我的好朋友不也會將關心和愛護分給無數個別人,我也就不會對他很重要了。過去我知道真情是美好的,但是在看了《牡丹亭》後我更意識到,真情是可遇不可求的。真情不能強求,真情不能濫竽充數,真情更不能在我們都心浮氣躁的時候降臨於斯人。生命過於短暫,人生又過於冗長。我能做的, 就是安靜的靜守在心靈的原地,簡單的做人,用心的做事,簡單的日子裡面自由有我最真實最純真的快樂。

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傳成佳話。但是,每個成功背後否會有那麼一段絕望荒唐的往事,尤其是愛情。其實,我不相信,在21世紀還會有像杜麗娘一樣剛烈痴情的女子,也不相信有像柳生為沒有結果的人鬼之戀海誓山盟的男子。這種愛情太不平凡,以至於荒唐。不過,卻給了我,不,還有我的同學門相信愛情的機會。對於那些戀愛過或者不敢嘗試愛情的同學,杜柳的生死愛情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啟示錄了。再過兩年,我可能就得單獨生活在一個城市裡機械的做著某一件事,又或者會去愛一個不怎麼對的人,久了,就會有一種想要逃離的衝動或者自暴自棄。那我希望自己可以回想起,回想起現在的擁有的那份感動和執著。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如果能愛,請深愛!

有位旅行者,問佛:為什麼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佛說: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我問佛:為什麼每次下雪都是我不經意的夜晚?佛說:不經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我問佛,為什麼別處下雪而我這裡不下?佛說:不要羨慕別處的風景,你身邊的才是最美的……吶,《牡丹亭》裡有它的至情至愛,刻骨銘心。但是小小的我,平凡的我,也可以活出自己本色。與其像杜麗娘小娃一樣的傷春悲秋,我倒是希望自己可以像,舒婷的《致橡樹》所寫,作為一株木棉,對愛情或者其他的'感情保持一種相敬相依的姿態。在如果生活太過平凡,那就不要刻意的追求不平凡;如果生活驚濤駭浪,舟再小也會有自己的帆。生活裡,你我都可以走遠,保持本真,不要走偏。記得有個好友發表過一條心情所:“生活,每天都是一場浩劫“。那個時候,我有挺深觸動。現在再看,卻多了些頹廢傷感之意。只能說是以前我一直自認

為覺得自己過得不好,所以就喜歡寄託感情在這些傷懷之詞裡面罷了。其實,生活呢,其實就是一碗杯水,沒有那麼多洶湧。我們每個人都在透過它看世界,角度對了,彩虹也就出現了。杜麗娘在傷春寫真之事,也算屬於少年時期的多愁善感,現在看起來她也應該再樂觀點兒的不要因為相思而死,不過,為了湯顯祖的劇情,為了杜柳生死愛情的佳話,麗娘還是必須得傷感下的。這樣的說法也沒有批評杜麗娘的意思,調侃一下,活躍氣氛。不過,我必須承認,並大聲的說,至情至性之人,無人能及麗娘夢梅二人也。

在這裡一 一細數《牡丹亭》給我哪些體會了。至情我想自己並不能全懂,只要略懂就好了。因為至情至性太沉重,所以我明白有這種東西就好。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至情,所以至情才會讓人樂此不疲,她才會獨有那雋永之美。我在平凡生活中能體會到至情,就是像我們每個人的爸爸媽媽,為了愛情,敢用一輩子來承諾對方,就算生活不再似青春那會兒激情四射。至情,人生之重!麵包會有的,這份情也會有的。現在,我希望做一個愛笑的女孩,做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孩,簡單並溫暖。我希望得到快樂並讓讓快樂感染身邊的人。偶爾任性,卻不犀利;偶爾敏感,卻不神經質。樂意和大家分享所有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高興,就笑,讓大家都知道。悲傷,就哭,然後當做什麼也沒發生。

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 篇9

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欣賞崑曲表演。沒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鴻良等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參與演出的崑曲經典劇目——《牡丹亭》。走進劇院,親身觀感後我為《牡丹亭》的美而震驚。無論從音樂的節奏,樂曲的基調,還是曲詞的整飭,人物的舉止,程式化的動作都透露出一種優雅平緩、溫文爾雅的氣息,好似一個大家閨秀在娓娓道來一段欲說還羞的往事。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明清時期的文人雅士為何獨獨對崑曲情有獨鍾的原因了,崑曲實在是一個從外到內都極其唯美的藝術。湯顯祖曾說: “一生四夢, 得意處惟在牡丹。”毫無疑問,《牡丹亭》代表了湯顯祖戲劇的最高成就。

故事美——它講述了一個在明媚的春天裡開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寶家的後花園是一片奼紫嫣紅,但是他的獨生女兒杜麗娘被牢牢地關在閨房裡。奼紫嫣紅的後花園作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麗娘在百花爭豔、春心蕩漾的季節裡接受一個六十多歲、咳嗽多病的老學究陳最良關於《詩經》的講議,灌注賢達、風化的教義。

不妨說,在《牡丹亭》的開頭作者扳開了封建禮教的重閘, 放進一絲新鮮的氣流, 然而讓我們可憐的女主角傾刻間迷醉和眩暈了。哪個少女不善懷春? 她竟然吃驚地發現《詩經》中還有坦率表達男女戀情的詩句, 她竟然在每日囚禁著自己的閨房後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飾的春光!因此,麗娘雖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教倫理道德的薰陶,卻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復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我國明代就有如此浪漫愛情故事,可見當時的文明程度。漢民族的含蓄和年輕人追求愛情的勇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放到現在都堪稱典範!當我們現代人還在討論清朝留下的封建禮教的時候,從元代的年輕人張生和鶯鶯到明代青年柳夢梅和杜麗娘已經實踐著現代年輕人的生活了!

唱詞、唱腔、臺詞美——曲詞,與崑曲唱腔的婉轉、柔美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現代感臺詞彷彿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痴情的柳夢梅對麗孃的呼喚,好像喊出的是我們曾經的呼喚!“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滿園春色,麗娘作為一個大家閨秀所具有的內斂、含蓄、靦腆的特性沒有遺漏的展示在了我們眼前,而她作為一名養在深閨的少女所擁有的傷春的神態更是迷亂了我們的雙眼。“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併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如此悽美的唱詞道出了柳夢梅與杜麗娘之間的苦戀。陰陽相隔,柳、杜二人無可奈何,麗娘便許下了“梅根相見”的諾言。配上婉轉、柔美的唱腔,二人悽美卻又神聖的愛情被展示的淋漓盡致。

舞臺、服裝美——整個舞臺佈景、燈光非常簡潔,十分古典,背後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寫意傳情、含蓄悠遠。服裝設計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風格,服裝隨著劇情時而靚麗奪目,時而淡雅飄逸,還是一個字“美”!

主題美——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主人公杜麗娘不同於比她早幾百年的劉蘭芝和崔鶯鶯,也不同於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並不像崔鶯鶯那樣,不滿包辦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結合;不像林黛玉那樣,要求男女雙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劉蘭芝那樣以死而殉情。她對愛情的理解很簡單,就是要求女人應當得到自己的權力,即對男性的需要,換言之,就是認為女人天生要有愛的權力。杜麗娘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範圍,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

《牡丹亭》中瑰麗的愛情傳奇,以典雅唯美的崑曲來演繹,真是相得益彰,劇情曲折,架構恢巨集。

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 篇10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是晚明戲曲家湯顯祖的四大劇作之一,也是他最膾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寫的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衝破約束,私出遊園,觸景生情,睏乏後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杜寶升官離任,在女兒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觀。柳生進京赴試,借宿觀中。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認出是此女子便是那個曾在夢境中與他在牡丹亭畔幽會的女子。夜裡杜麗娘向柳生說出原委,並求柳生三天之間挖墳開棺。柳生依暗示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成夫婦,同往臨安。杜麗娘的教師陳最良看到墓地情況,柳生又不辭而別,就往臨安向杜寶告發柳生盜墓之罪。柳生在臨安應試後,恰逢金兵南侵,延遲放榜。安撫使杜寶在淮安被圍。柳生受杜麗娘囑託,送家信傳報還魂的喜訊,反被囚禁。金兵退卻後,柳生高中狀元。杜寶升任同平章軍國大事,拒不承認婚事,強迫女兒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從小就被灌輸封建禮教知書達理的思想。但殘酷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詩經·關雎》便惹動了麗孃的情思,她並不認為這是宣傳什麼儒家禮教的作品。而認為這就是一首戀愛詩,是一首撩動了無數少女春心的詩歌。而久困閨房的麗娘更是在家裡後花園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動了訪春之情。這說明了呆板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住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慾,從而更加揭露了當時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偽和殘酷。

雖然杜麗娘的行為與當時社會有許多不符,但這並不影響作品的情節發展。作者也便是通過“大家閨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閨秀的行為而來闡述作品的主題思想。青春版《牡丹亭》在色彩運用上,是非常有特點的。大花神曾經在《驚夢》《離魂》《回生》三個廠景中出現過。在這3齣戲中,大花神都是執幡出場,這裡運用柳枝的綠色象徵著男女之間純潔的愛情。在《離魂》一出中,用大紅色表現杜麗娘重生後的喜悅。青春版《牡丹亭》巧妙的運用色彩變化來表現劇情和氣憤的變換。

讀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麗娘的勇敢,堅持與真情所感動。一首“牆內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是他們最初的邂逅。而後花園一夢之後,麗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現實中,杜麗娘與柳夢梅至始至終壓根就沒見過面,更別談什麼真愛了。那又是什麼導致了麗娘傷春而逝呢,難道就真的是那一個夢嗎?不,不是的。夢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劇的產生,但夢境緊緊是促成悲劇的一個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試想在如今21世紀的我們有誰會因一個虛幻的春夢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見鍾情的機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別談什麼為夢懷春而死了。而在杜麗娘那個年代,在那個真情被壓制,人性被束縛的年代,這或許不過就是一個再也尋常不過的事情罷了。

在古代,女子必須三從四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經常就躲在自己的閨房中繡花練琴作畫。在出嫁之前見到的男人估計也就他父親,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麼偶然間突然見到一個與她沒有血緣關係的而後風度翩翩的男子,有幾個能不一見傾心的。而嚴酷的教條根本不允許這種私訂終身的事情發生。但往往物極必發,越加以束縛,就越能激發人性去挑戰。就說今天,男女平等,見到異性的機會多了,社會也開明瞭,很多人都能在尋尋覓覓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樂的生活。又怎會有那麼多拋棄家庭而私奔的悲劇呢。

所以說到底,就是封建禮教無情的壓抑了人性,造就了無數悲劇的產生。

再有的感觸就是杜麗娘的真情了。雖然僅僅是一夢之緣。但也無法澆滅心中那被烈火燃燒的情思。天逝之後,她衝破重重困難,終於見到了柳夢梅。而衝破這些困難那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與多麼堅定的毅力。都說愛情是有期限的。而麗娘當了三年的鬼魂,卻仍然對夢梅念念不忘,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圓夢。而現今又有多少異地情侶因忍受不了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而選擇分手,成為陌路人。我想說的是在今天我們勇敢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同時,請不要輕易放手,愛情總是需要一份堅持一份勇敢的。

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 篇11

很榮幸能夠在學校欣賞到上海崑劇團表演的《牡丹亭》,這是我第一次如此完整的看一段戲曲。以前總覺得國內的劇種很多很繁複,咿咿呀呀聽不懂,可是這一次,嘗試著認真去聽去感受,真的發現中國的戲曲如此婉轉而優美,戲曲演員的表演絲絲入扣,動情至深。

這次在舞臺上演的有《遊園》、《驚夢》、《尋夢》、《離魂》、《拾畫叫畫》、《冥判》、《幽媾》、《冥誓》、《還魂》共九折戲。先是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鬱悶,去花園中游玩,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醒後因相思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復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在《尋夢》中,杜麗娘堅持尋找夢中的自由愛情,然而現實中卻無處可尋,理想與現實的巨大矛盾,讓她鬱鬱而終。然而這並沒有結束,她的冤魂感染了地府的判官,得到了還魂的機會。並以鬼之身與書生柳夢梅結為連理,當書生髮現她是非人之身時,也勇敢地接受了她,並幫助她還魂,成就了美滿姻緣。他們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充分地表現了他們不服從於封建制度的反叛精神。

跌宕起伏的劇情加上崑劇演員的精湛技藝,讓人深深陶醉在這個充滿矛盾的愛情故事中。崑劇嚴守格律、板眼,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婉轉優美,加上華美的服飾,精緻的妝容,堪稱一次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

感觸最深的是能夠在一次戲劇中感受到中國戲曲文化的魅力,深深的陶醉其中,不再覺得與古代戲種格格不入,而是希望更多的瞭解。希望我們這一代人能夠更多地關注、欣賞中國的戲曲,保留住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 篇12

《牡丹亭》的演出時間是晚上6點半,據說要根據每晚的日落時間進行微調,以應和日暮的劇情。My way的阿姨講,去課植園10分鐘的路程,我們5點從房間出來,一路向東,穿堂過巷,跨了幾座小橋,到課植園時已經6點多了。爸爸研究了街上矗立的導遊圖後說,"我們從鎮子的西南端走到了東南端。"途中給溪溪買了一把摺扇、一個繡面圓鏡,溪溪喜歡得緊。

課植園已經閉園,和溪溪一起在課植園門口的《牡丹亭》海報前留影,溪溪指著海報說:"媽媽,我喜歡那上面的衣服"--媽媽記得自己小時候也曾經非常的迷戀戲服,嘿嘿!

課植園門口的服務人員穿著繡有牡丹亭的背心,檢票時每人發給一個小袋子,媽媽一開始還以為是溼紙巾,撕開才發現原來是驅蚊帶,室外看戲,蚊子想來不少,到也難為組織者的貼心。

穿過幾進廳堂,來到課植園的後花園,花園小徑的盡頭,一池秋水以及竹林掩映中的一亭、一橋,便是實景舞臺了。

日暮將至,東南角亭子前的古琴叮咚漸響,接著西北角小橋後的簫聲嗚嗚應和,琴撫簫吟後,春香和杜麗娘淺唱著"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逶迤而來。

溪溪悄悄的說:"媽媽,那個穿粉衣服的是杜麗娘?"

媽媽悄悄回答:"粉衣服的是丫鬟春香,穿青衣服的是杜麗娘。看戲不能講話的,有問題,看完戲再問。"

"要是粉衣服是杜麗娘就好了,我喜歡粉衣服。"溪溪細聲細氣的說完後開始安安靜靜的看戲。

《牡丹亭》原文共有五十五出,這次節選的是原文戲折裡面的第十齣《遊園驚夢》、二十三出《冥判》和二十八出《幽媾》。看演出前,見有文章將譚盾的實景《牡丹亭》和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進行對比,批評實景《牡丹亭》--《冥判》一出中閻王殿下的胡判官、黑白無常等大鬼、小鬼太鬧騰,但是我卻覺得這段處理得很不錯--陰冷而不陰森的閻王殿,鼓點清冷而明快,最主要的是掃掉了我唯的一顧慮--演出前,我一直擔心閻王殿的那段戲會嚇壞溪溪的。當那個判官說到:"想我當年也是個多情的.",觀眾席上頓時笑聲一片。

三齣戲銜接得很緊湊,毫無突兀之感。印象比較深的是《驚夢》裡柳夢梅的浪蕩、《冥判》裡陰間的溫情。最愛的仍然是唱詞,像"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蘼外菸絲醉軟"、"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這樣的唱詞,心中念過不知多少遍了,現在軟軟糯糯的蘇白唱出來,心中仍是感慨無限!

溪溪的興趣則是大團圓的結尾,杜麗娘和柳夢梅穿著花團錦簇的大紅喜服拜堂成親。

尾聲處理得很有現代感,撫琴的和吹簫兩位年輕女郎梳馬尾辮,著黑T恤,乘一葉扁舟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