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歐洲自然地理知識點

校園 閱讀(3.07W)
  歐洲自然地理知識點

歐洲自然地理篇一:歐洲主要各國地理特徵

歐洲自然地理知識點

法國

1.自然地理環境

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為丘陵平原

東部南部山地高原(阿爾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

塞納河流經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峽,水量豐富航運便利

2.經濟

工業、農業都發達。世界上重要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

農業有利條件: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溼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的工業區、農業區;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盛產葡萄。

礦產:里爾煤礦區——北部洛林鐵礦區——東北部煤、石油不足,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核電比重達70%

重要城市:首都——巴黎(最大城市,以高度集中多種職能為特點)

地中海沿岸——馬賽(最大港口)、福斯

臨海型鋼鐵工業----福斯、敦刻爾克(日本福山、義大利塔蘭託、中國寶山

義大利

認識三個城市:米蘭、、

英國

?英國位於歐洲西部的西部,隔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是西歐的一個島國,面積24.2萬平方千米。

1、首都倫敦: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兩岸。泰晤士河河口寬闊,漲潮時,海輪可抵達倫敦市內。

倫敦是英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英國最大的港口和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倫敦是英國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包括衛星城在內,倫敦人口達1200多萬,佔全國人口的l/5以上,是西歐的著名城市。倫敦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那裡集中了眾多的金融機構,是世界上黃金、鑽石和茶葉等商品的集中交易場所。倫敦城西是王宮、首相官邸和議會等政府機構的集中地區。

2、農業:

西部: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乳蓄業比較發達(降水較多,日照較少,多汁牧草生長較好)東南部:種植業(小麥,大麥)集中地區,(降水較少一些,日照充足,氣溫較高,生長季節較長)

3、工業發展的條件:

海岸線曲折,優良港灣——航海事業造船工業煤炭資源豐富——早期工業必要的條件北海油田——經濟發展的推動器

4、英國工業區的分佈

老工業區:依託:煤鐵、殖民掠奪分佈:英格蘭中部

新工業區:影響因素:新原料產地、環境、技術分佈:倫敦周圍、英格蘭中部、蘇格蘭中部、北海沿岸

5、環境的治理:

工業革命後,大量汙水排入泰晤士河,河水汙染嚴重,臭氣熏天,魚類絕跡,成為“死亡之河”。倫敦居民戲稱,掉進泰晤士河的人還沒有淹死,就已經被毒死了。

自20世紀60年代起,英國政府開始治理汙染嚴重的泰晤士河,現在河水清澈、魚翔淺底、兩岸景色宜人。過去,倫敦上空煙塵瀰漫,霧日多,被稱為“霧都”,經過能源的更新換代,空氣潔淨,霧天減少。倫敦的郊區是工業區,郊區與市區之間有大面積的綠地相隔離,以保護環境。

德國——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9個)

1、位置和範圍

緯度位置:北溫帶47oN—54oN

海陸位置:歐洲中部,北臨北海,波羅的海;陸上和9個國家接壤,是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

交通位置:歐洲路上“十字路口”,水陸交通便利

(1)陸接9國,鐵路交匯(2)北臨兩海,海運便利(3)河網密佈,河運發達

陸上交通:

德國鐵路運輸非常發達,連同歐洲東西部和南北部的鐵路都經過這裡。公路密度更居世界之首

便利的水運:

德國漢堡港是歐洲最現代化的大港之一,有約300條航線和世界上的1100個港口保持聯絡,被稱為德國通向世界的門戶。

2.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

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北部以平原為主(波德平原)中南部有高原山地(中德山地,巴伐利亞高原)

3.農業分佈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勢低平,氣溫較低,主要發展畜牧業,粗放經營;中部谷地寬廣的山地,宜於農耕和放牧;

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廣佈森林和草地

北部:地勢低平,夏涼冬冷,氣溫較低,土壤貧瘠。畜牧業,黑麥、燕麥、馬鈴薯南部:高原山地,河谷土壤肥沃,日照時間長。水果園藝,葡萄、菸草、水果、啤酒花

4.工業發展

北部和南部的工業差異

特徵:工業高度發達,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超過英法兩國總和

豐富的煤炭有利便利的水陸運輸1)發展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資源(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主要靠進口

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2)工業分佈:分佈較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周圍發展宇航、

飛機、微電子)

3)工業區:

魯爾區

區位優勢:1.豐富的煤炭資源

2.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3.充沛的水源

4.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並直通海5.廣闊的市場

衰落原因: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化學,煤炭、鋼鐵是基礎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術鍊鋼耗煤量降低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

④新技術革命的衝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汙染嚴重

綜合整治: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

②調整工業佈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④消除汙染、美化環境:控制汙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汙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7.汙染的治理:

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控制工業廢氣、廢水的排放廢棄物回收和汙水處理系統

8.萊茵河:

萊茵河的航運在德國內河航運中最為發達,同時其貨運量居世界各河的首位,被稱為德國的“黃金水道”。

9.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小城市多分佈均勻城市化水平高

10.城市(分佈特點:工業佈局大分散小集中,分佈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柏林:德國首都,位於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漢堡:位於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業中心,德國宇航、飛機、微電子工業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歐洲自然地理篇二:歐洲地理劃分及其他

歐洲的地理劃分

歐洲有近50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分為南歐、西歐、中歐、北歐和東歐五個地區。

南歐包括包括塞爾維亞、科索沃(單方面宣佈獨立,未獲國際社會廣泛承認)、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爾。西歐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

中歐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北歐

包括冰島、法羅群島(丹)、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

東歐包括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俄羅斯和哈薩克西部

歐洲聯盟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歐共體創始國為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至2013年7月1日止共有28個成員國。

按加入聯盟時間排序,他們是:

?法國(1950年)

?盧森堡(1950年)

?英國(1973年)

?奧地利(1995年)?義大利(1950年)?荷蘭(1950年)?比利時(1950年)?丹麥(1973年)?西班牙(1986年)?波蘭(2004年)?聯邦德國(1950年)?愛爾蘭(1973年)?希臘(1981年)?芬蘭(1995年)?葡萄牙(1986年)?瑞典(1995年)

?拉脫維亞(2004年)?立陶宛(2004年)

?捷克(2004年)?愛沙尼亞(2004年)?匈牙利(2004年)?馬耳他(2004年)?斯洛伐克(2004年)?斯洛維尼亞(2004)

塞普勒斯(2004年)?保加利亞(2007年)?羅馬尼亞(2007年)?克羅埃西亞(2013年)

按英文名稱排序,他們是:

1Austria

2Belgium

3Bulgaria

4Cyprus

5Croatia

6CzechRepublic

7Denmark

8Estonia

9Finland

10France

11Germany

12Greece

13Hungary

14Ireland

15Italy

16Latvia

17Lithuania

18Luxembourg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塞浦路斯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義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

19Malta

20Netherlands

21Poland

22Portugal

23Romania

24Slovakia

25Slovenia

26Spain

27Sweden

28UnitedKingdom

馬耳他荷蘭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英國

歐元區

是指歐洲聯盟成員中使用歐盟的統一貨幣——歐元的國家區域。截止目前歐元區共有18個成員,包括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希臘、斯洛維尼亞、塞普勒斯、馬耳他、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除歐元區外,另有9個國家和地區採用歐元作為當地的單一貨幣。但歐元的流通已經不限於上述地區。目前非歐元區使用歐元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法屬蓋亞那、留尼汪、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馬提尼克、摩納哥、聖馬利諾和梵蒂岡、安道爾,黑山、科索沃、維德角。

歐洲自然地理篇三:第三章歐洲自然地理

第三章歐洲自然地理

第一節概述

1.海陸位置——大陸西岸西面是大西洋海洋性氣候顯著南面是地中海地中海氣候東面是亞洲大陸東歐具有亞洲大陸特徵。

2.經緯位置

1)經度:

西:亞速爾半島西端28°W-大陸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的羅卡角9°34′W

東:極地烏拉爾東麓(66°10′E)

亞速爾群島西端28°W————極地烏拉爾東麓66°10′E

跨越7個時區,橫跨94°10′,相差6個小時。

2)緯度——處於中低緯度

北:最北是法拉士約瑟夫地群島北端80°N

南:克里特島南端35°N

跨越45個緯度

特點:

A以中緯度為主,盛行西風

B缺少低緯度地區,缺熱帶氣候帶

全部位於中高緯度,缺少35°N以南的低緯地區,是有人定居的大洲中距離赤道最遠的一洲——決定了歐洲的“溫涼”性

小結:

1)大部分位於西風帶、遠離赤道、東西跨度小——內陸侷限、沙漠少

2)缺失大陸中東部景觀——地理環境的複雜性弱

3.處於陸半球中心位置:陸半球是陸地的比例達到最大;世界陸半球的中心在0°經度/38°N,即西班牙附近,因此,歐洲大陸正好處於各大陸聚集的中心。有什麼意義?

陸半球中心意義:

1)生物的特有種、固有種少、風土性弱

2)與各洲交通聯絡方便,經濟發展早,世界的中心。

3)向海外殖民-是帝國主義的大本營

1.面積

總面積為1016萬平方公里,僅僅大於大洋州;

大陸面積為941萬平方公里,佔92.6%

2.輪廓特徵:水平輪廓破碎;呈尖端朝北的三角形。

2.1輪廓破碎:

1)多半島與島嶼(肢解部分)

半島-270萬平方公里,佔面積的27%。島嶼——75萬平方公里,佔7.4%。兩者合起來375萬平方公里,佔34%;大部分地區距離海600公里以內。

2)海岸線曲折,海、海灣深入內陸

海岸線:歐洲大陸海岸線長3800公里,海岸線的曲折率是3.49,世界最大;海岸線比率是1/248,也是世界首位。地形支離破碎,海、海灣深入內陸,邊緣海內海眾多。

面積與輪廓意義:

陸地與海犬牙交錯,再加上陸地總面積不大,使其各地距海都不遠:西歐各地距海平均340km(亞洲平均距海780km),中歐一般不超過600km。東歐最遠不超過1600km。由此決定了海洋對歐洲的顯著影響,對於歐洲的氣候以及整個自然景觀具有重要意義。

尖端朝北的三角形的水平輪廓,縮小了北冰洋影響的範圍,大大增加了溫帶氣候所佔面積的比重。

思考題:歐洲的地理位置和大陸輪廓特徵有何地理意義?

1.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從海陸位置來說,位於亞歐大陸西部,是亞歐大陸向西伸出的一個大

半島,北、西、南三面為海洋所包圍。從經緯度位置看,最北端到北緯71°08′(諾爾辰角),最南端到北緯36°附近(馬羅基角),絕大部分土地在北緯45°~70°間,即中緯度偏北的位置。這種中緯度大陸西岸的位置,在大氣環流系統中屬於西風帶,因此使歐洲大部分地區終年盛吹西風。各地氣候深受大西洋的影響,以溫帶海洋性氣候及其向溫帶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東歐型氣候為主;最南部為亞熱帶氣候,而缺失熱帶型別氣候;北部邊緣伸入北極圈,屬極地苔原氣候。

2.歐洲的大陸輪廓呈一支離破碎南寬北窄的梯形,半島和島嶼的面積約佔總面積的33.82%,為世界各大洲之冠。海岸線十分曲折,陸地與海灣犬牙交錯,再加上歐洲面積不大(l,016萬平方公里),這就使歐洲各地距海都不遠,東歐距海最遠處也只有1,600公里左右,因此更加深了海洋對大陸的影響,加強了歐洲氣候的海洋性。海岸曲折、海灣眾多,也為發展海上交通和漁業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

補充:海岸型別

A峽灣型海岸(西北歐)第四紀冰川的切割、刨蝕作用,使海岸普遍切割成縱多的峽谷,後經陸地下沉,海水侵入成為峽灣。峽灣往往深入內地100公里以上,有的可達200公里,峽口水深比較小,只有幾十米深;向裡水深較大,可達上百米;總體具有長、峽、彎、深的特點。如挪威海岸

B里亞斯海岸(伊比里亞半島西部)又稱為橫行海岸,構造線與海岸線垂直,海灣深入大陸,半島與海灣相間分佈。

C達爾馬提亞海岸(縱向海岸)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西部,沿海石灰岩構成的山脊,露出海面,成為狹長的半島和島嶼;軟巖形成的縱谷,被海水淹沒,成為狹長的海峽和海灣。海岸、島嶼、海峽、海灣走向大致平行山地走向與海岸走向一致。如霞浦海岸

D溺谷灣海岸(黑海北部)由於海水淹沒了原來的河谷而造成的海岸。

第二節地形

(一)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歐洲平均海拔僅為300m,不到亞洲的1/3,是世界上最低的一洲。高:絕對最高峰-阿爾卑斯主峰勃朗峰為4807m。低:裡海沿岸為-28m。

(二)地形以平原為主——東西差異明顯,南北兩邊高中部低。

歐洲的平原從烏拉爾山一直延伸到西歐的海濱,以東部和中部面積最廣大

1)大體上以波羅的海的東岸到黑海西岸一線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歐洲以平原佔絕對優勢,地形比較單一,如東歐平原、波德平原;

2)西部歐洲則山地和平原交錯分佈,地形比較複雜。

3)高大的地形分佈在南部和北部邊緣,中部以平原為主。

(三)冰川地貌廣佈

1.四大冰期

幹茲-明德-里斯-武木。以里斯冰期氣溫最低,影響範圍最廣。

2.兩大冰川中心

1)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大陸冰川中心範圍很廣,南界為48°N,從西北歐到東歐平原的北部廣泛分佈的湖泊,就是冰川刨蝕的窪地積水而成。

2)阿爾卑斯山脈的山地冰川中心。主要作用於一些山地區中,海拔較高。

A北歐地區以冰蝕地貌為主:

a峽灣海岸:濱海地區冰川侵蝕作用所形成的槽谷,被海水侵入而成的水深而港灣狹長的海岸,稱為峽灣型海岸(即是被海水淹沒的冰川穀地)

b北歐眾多的冰蝕湖群

(如芬蘭為“千湖之國”,芬蘭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國家,境內共有大大小小的湖泊18.8萬個,內陸水域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10%。)

c.羊背石:冰川從這些岩石上爬越前進,將岩石磨蝕的較為扁平,狀如羊背

B東歐平原以冰磧地貌為主

是冰川移動後的消融地,遠離冰川中心以堆積地貌為主,形成終磧丘、鼓丘等冰磧地貌。

表現:大小石塊、泥沙堆積在一起,如東歐平原有眾多的冰磧丘,例如瓦爾代丘陵。

冰川搬運冰磧物超過其搬運能力,在遇到基岩突起時會沉積成嶺——鼓丘長軸為冰川移動方向

C南部-冰水地貌為主(古河道帶)主要分佈在48°N以南,如干河床

D阿爾卑斯山地冰川地貌。冰蝕、冰磧地貌典型,如“U”形谷

1.內力作用(四大構造單元)

歐洲的地質構造可以分為前寒武紀陸臺構造,加里東褶皺構造,海西褶皺構造和阿爾卑斯褶皺構造四個單元。

1)前寒武紀古陸臺

東歐和北歐的絕大部分地區以及中歐平原東部,在地質構造上屬前寒武紀古陸臺。這是歐洲最古老的部分,素有“原始歐羅巴”之稱。主要包括波羅的地盾、烏克蘭地盾以及俄羅斯地臺等。

2)加里東褶皺帶

歐洲加里東褶皺構造的面積不大,它主要分佈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不列顛群島,包括挪威的大部分,瑞典中部和北部與挪威接壤的地區,愛爾蘭和威爾士的大部分,蘇格蘭和北英格蘭。還有斯匹次卑爾根群島。

3)海西褶皺帶

歐洲的海西構造主要分佈在西部,包括不列顛群島南部,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以及從法國經比利時、向東直到波蘭的西南部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摩拉維亞這一廣大地區。

4)阿爾卑斯褶皺帶

這是歐洲最新的褶皺構造,主要形成於新生代,分佈在中歐南部和南歐。西部有比利牛斯山脈和安達盧西亞山脈;中部有阿爾卑斯山脈、亞平寧山脈和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東部有喀爾巴阡山脈和巴爾幹山脈。

2.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歐洲的大陸冰川中心厚度達2000多米,覆蓋範圍可包括整個英國,中歐海西山脈的.北麓。

1)大陸冰川中心附近——冰蝕地貌為主

如歐洲北部地區,以冰蝕地貌為主,以侵蝕作用佔優勢,形成了峽灣、槽谷、冰蝕湖、羊背石等。

2)大陸冰川中心較遠——冰磧地貌為主

如東歐與中歐地區,以堆積作用為主,散佈著各種形態的冰磧丘陵,鼓丘、蛇形丘、終磧堤

3)大陸冰川中心最遠地區——冰水地貌為主例如古河道,是以前冰水消融後形成的河流,現在由於沒有冰水來源而乾涸。

4)山地冰川

在南部阿爾卑斯山脈等高山上,形成陡峭的角峰和寬闊的U形谷及一系列冰磧湖等典型的山地冰川地貌。

思考題:歐洲的地形有何特點?與其地質構造有什麼關係?

歐洲地形具有許多獨特性:

首先是世界上最低平的一洲。全洲平均海拔高度只有300米,是各大洲中最低的。高度在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總面積的60%,平原面積所佔比重之大,在各洲中也首屈一指;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面積很小,僅佔全洲總面積的2%,最高山峰厄爾布魯士峰海拔5,633米。第二,在歐洲地形的分佈上,平原東西橫貫中部,西起大西洋邊,東到烏拉爾山西麓,尤其是波羅的海東岸至黑海西岸一線以東,平原佔

絕對優勢,地形比較單一;山地只分布在大陸邊緣,東為烏拉爾山,西北為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為阿爾卑斯山系。整個地勢是北低南高,歐洲中西部最明顯,北部為平原,中部為丘陵和中等高度的塊狀山地,南部為高山地帶。

第三,在第四紀冰期時,冰川作用形成的地形特別發育,面積也廣,尤其是大陸北部為大陸冰川中心,冰蝕地形和冰磧地形遍佈。南部阿爾卑斯山脈為山地冰川中心,高山冰川地貌顯著。

關係:

現代歐洲地形的這些特徵是歐洲的地質構造在長期的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內、外營力相互矛盾鬥爭、發展演變至今的結果。歐洲大陸形成的歷史是以北部的古陸臺為中心,經歷多次地殼運動,陸臺不斷擴大,地槽不斷縮小的過程。歐洲的地質構造單元可分為四個:即北歐和東歐的前寒武紀陸臺構造;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不列顛群島和德波平原的加里東褶皺構造;西歐南部、中歐中部的海西褶皺構造和中歐南部及南歐的阿爾卑斯褶皺構造。

歐洲地形與地質構造關係密切,北部和東部的陸臺地區一般表現為起伏不大的平原,如東歐平原、中歐平原等;中部老褶皺帶大多呈塊狀山地、丘陵或高原,如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中歐塊狀山地、法國中央高原等;南部年輕褶皺帶一般成高大山地,如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等,褶皺帶中的山前拗陷或向斜地區,則表現為平原或盆地,如巴黎盆地、波河平原、多瑙河中、下游平原等。

1.東歐-中歐平原

1)東歐平原

A面積遼闊

北面是北冰洋,東面是烏拉爾山,南面是黑海、裡海,西至波羅的海。東歐平原南北向有3000多km,面積佔歐洲的一半,約為4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大平原之一。僅次於亞馬遜平原。它從北向南具有不同的自然帶:苔原帶-針葉林帶-混交林帶-森林草原帶-半荒漠帶和荒漠帶(裡海附近)南北跨23個緯度,緯度地帶性明顯。

東歐平原大部分在俄羅斯境內,因此又稱為俄羅斯平原,主要國家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和俄羅斯歐洲部分。

B海拔較低

平均海拔只有170m,只有東南部裡海沿岸低地在海平面以下,為海積平原,裡海沿岸最低,低於海平面20多米,絕大部分丘陵都不足200m,只有部分超過300m。

C地表波狀起伏

該地屬於前寒武紀古陸臺,在第四紀冰期時,東歐平原曾遭到四次冰川侵襲,冰川活動是形成東歐平原現代地貌的主要原因之一。北部和西北部以冰川侵蝕地貌為主,地表起伏不平,多湖沼;中部為主要冰磧區,冰磧丘陵間夾有沼澤低地;南部為冰水沉積區,多泥沙質平原,地勢較平坦,沖溝、坳溝、階地較發育。

平原的中部分佈幾條東北-西南向的丘陵,是第四紀冰磧物的堆積,如瓦爾代丘陵、莫斯科丘陵(海拔300m)等,這些丘陵成為水系的分水嶺,丘陵以北的河流分別注入波羅的海和巴倫支海,以南的河流分別注入黑海和裡海。

波狀起伏的原因:

地質基礎(內力作用):

東歐平原在構造上屬於俄羅斯陸臺的一部分,在前寒武紀基底上覆蓋了厚薄不一的自古生代至今的地層,基本上呈水平分佈。有些地區近200~300萬年以來,地殼一直處在沉降的過程中。外力作用:在第四紀冰期時,東歐平原曾遭到四次冰川侵襲,冰川活動是形成東歐平原現代地貌的主要原因之一。北部和西北部以冰川侵蝕地貌為主,地表起伏不平,多湖沼;中部為主要冰磧區,冰磧丘陵間夾有沼澤低地;南部為冰水沉積區,多泥沙質平原,地勢較平坦,沖溝、坳溝、階地較發育。

2)中歐平原

俠義:波德平原:波蘭與德國北部,西自萊茵河口,東至波蘭東部的狹長地帶,面積約30萬平方千米。

廣義:荷比低地和波德平原包括荷蘭和丹麥、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的北部、波蘭的絕大部分和蘇聯的一小部分。

構造基礎:本區在構造上屬於地臺(包括前寒武紀古地臺和古生代地臺)的拗陷地帶,地臺基底埋藏很深,只有少數地方有中生代或第三紀的岩層出露。

地貌成因:波德平原地貌與第四紀冰川作用緊密相關,但由於玉木冰川只出現在易北河以東地區,因此以易北河為界東西兩部分的地貌特徵有明顯的差異。西部冰磧地貌不很顯著,為一起

伏和緩的低平原,由沿海向內陸大致可分為低地帶、砂質平原帶。東部地區冰磧地貌儲存較好,由沿海向內陸大致可分為砂丘帶、底磧平原帶、終磧丘陵帶、冰水平原帶和黃土帶。

2.西歐塊狀山地-盆地區

1)塊狀山地位於波德平原與比利牛斯——阿爾卑斯之間,包括不列顛群島、海西法蘭西(是指海西運動形成的歐洲大陸上的法國領土)。

構造基礎:不列顛群島的大部分屬加里東構造外,其餘主要屬海西構造。在中生代和新生代,這裡曾多次遭受海侵,許多地方古生代褶皺被後期的沉積物覆蓋,阿爾卑斯運動時,這裡發生強烈的斷裂作用,同時發生地殼升降和岩漿活動,逐形成山地與盆地或平原交錯分佈的地形,山地以中山佔優勢,高度一般在大多500-1500m。

2)平原:西歐平原在歐洲大平原最西部,包括荷蘭、比利時、法國西部和英國東南部。

西歐平原由四部分組成:荷比平原(荷蘭1/4領土低於海平面。1/3海拔僅1米,其餘大部分在10—30m之間現仍在下降,受海水影響大。“圍海造田”,人造田佔國土1/5)。巴黎盆地(構造性盆地,法國北部)是西歐平原中最大的一塊地區。盧瓦爾平原與加龍平原(法國西部)。倫敦盆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

3)西歐地區的山地、盆地、高原相互交錯北面的蘇格蘭高原、倫敦盆地,南面的法國中央高原。

3.北歐山地

主要是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在加里東時期形成,海拔高1000-2000m。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西部,自西南向東北綿延1700km左右。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的東西坡具有強烈的不對稱性。西坡很陡,並以擁有典型的峽灣海岸而聞名於世;東坡與諾爾蘭高原相接,坡度較緩,呈階梯狀傾向波的尼亞灣。該地區在第四紀冰期時居大陸冰種的中心地帶,冰蝕地貌發育,特別是半島的西側峽灣海岸地貌特別發育.奧斯陸峽灣長130km,博肯峽灣(110km),哈丹格爾峽灣200km),桑格納峽灣(180km),特隆赫姆峽灣(130km)等等。挪威——“峽灣之國”、“萬島之國”。有15萬個島嶼,超印尼(18108);海岸線2.5萬公里。

4.南歐新褶皺山地平原:這裡分佈著阿爾卑斯、喀爾巴阡、比利牛斯、亞平寧、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和巴爾幹等新褶皺山脈,以及分佈在這些山脈之間的平原,如波河平原等。

在構造上本區屬於阿爾卑斯褶皺帶,在地形上,主要是山地,平原面積很小。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雄偉高大的山脈,它由不同時代的各種岩層組成。古老的結晶岩和變質岩組成阿爾卑斯山脈的中軸,構成整個山脈的最高部分,由於山地冰川發育,到處是鋸齒狀山嶺,高山地貌表現得很典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阿爾卑斯型”地貌。

阿爾卑斯山脈:長1200km,寬135—260km,均海拔3000米,4000米以上山峰60多座;典型的山嶽冰川地形——角峰、“U”形谷等,被稱為“阿爾卑斯景觀”。

喀爾巴阡山脈:平均海拔2000米,無現代冰川分佈,流水地貌為主,山脈附近有較大的多瑙河中游平原、多瑙河下游平原。

伊比利亞半島:主體為麥塞他高原,海拔700—800米,東高西低。典型的里亞斯式海岸(由於構造原因形成的峽灣,構造線走向與海岸線垂直)。

亞平寧半島:熔岩地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

巴爾幹半島:東部有南喀爾巴阡山脈和巴爾幹山脈,西部有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現稱迪納拉山脈)和品都斯山脈;喀斯特地貌廣泛。

典型的達爾馬提亞式海岸(縱海岸由於構造原因而形成與海岸線平行的島嶼)。

思考題:歐洲的自然地理特徵以及自然和人文意義有哪些?

歐洲西部自然地理特徵及地理意義

自然地理特徵:地形支離破碎(歐洲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和港灣,半島和島嶼的總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1/3,此外還有許多深入大陸的內海和海灣,地形表現出破碎性、分散性),地形高低起伏不大,海洋性氣候突出,冰川地貌發育。

地理意義:

1)自然意義:冰川地貌發育、海洋性氣候顯著

2)人文意義:支離破碎的自然環境助長了支離破碎的人文環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