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2017高一年級歷史暑假作業練習題

校園 閱讀(2.92W)

大家把理論知識學習好的同時,也應該要複習,從複習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級歷史暑假作業練習題,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7高一年級歷史暑假作業練習題

一、選擇題:本題共12各小題,每小題4分,計48分。

1.某學習小組在討論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的時候,列出了下面的一張表格,你認為他們討論的是哪一個時期的農耕經濟

農業 推廣雙季稻、產量提高;引進推廣高產作物(玉米、蕃薯)。 手工業 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並佔據了主導地位。 商業 白銀使用廣泛。 綜合國力 GDP在世界總值中佔比重年增長率遠高於歐洲;是當時世界經貿中心。 A. 春秋戰國時期 B. 隋唐時期 C. 宋元時期 D. 明清時期

2.亞太經合組織的成立、歐盟的產生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區的誕生,表明了①世界經濟格局多樣化趨勢加強 ②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 ③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強 ④世界經濟全球化加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1908年《圖畫新聞》中載有一份衙門堂審記錄:“(女子嚴阿蘇與男子樑海相識,路上相遇,因邀同行,為巡士抓獲)官問:何時與樑相識?阿蘇回:在途中相識,我中意他!官問:此事汝母知否?阿蘇回:此不幹母親事,且母親亦任我自由擇配。官斥二人:汝不憑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遊,有傷風化……判將分別收押,聽候核辦。”對此記錄分析正確的是

①西風東漸,青年男女思想日益解放

②晚清官員思想保守,愚頑不化

③新舊思想和風俗習慣雜陳

④軍閥政府沿襲舊風俗舊制度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春秋戰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開始出現。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A.鐵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廣 B.井田制的確立

C.均田制的實行 D.精耕細作技術的發展

5.從20世紀60年代麥克盧漢首次把世界喚作“地球村”起,一些富於文化敏感和社會責任感的西方史學家就感到了一種必要,那就是必須突破19世紀以來國別史和西方中心論傳統,從文明比較的角度重寫世界史,以便提供某種參照,對“地球村”中某種健康的共同文化的培育產生積極的影響。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A、西方中心論傳統史觀需要突破 B、強調本民族史是每個史學家的責任

C、保護多元文化有助於國際合作 D、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的文化

6.“鞭打春牛”是我國立春時節重要的民俗節目(春牛是泥捏紙粘的假牛,也叫“土牛”),到周代,迎春鞭牛活動正式列為國家典禮。“鞭打春牛”的習俗,能反映出

A、我國古代高度重視動物養殖業 B、牛耕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並推廣

C、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已經形成 D、生產方式對生活習俗的巨大影響

7.2011年受媒體關注最熱的名詞是“我爸是李剛”、“我舅是局長”、“李雙江之子打人事件”、“動車‘輕微’碰撞”等,這突出反映了

A、國家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完善

B、政府對個人和集團勢力實行的制約

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帶來的負面影響

D、報刊、網路和電視新聞媒介監督作用的大大增強

8.《全唐文》卷316載:“杭州東南名郡,……咽喉吳越,勢雄江海,國家阜成兆人,戶口日益增,……水牽卉服,陸空山夷,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室。”下列對杭州商業繁華原因的分析最符合材料的是

A.政治中心地位萬民歸向 B.海運發達外貿興盛

C.自然資源豐富商埠密佈 D.大運河的帶動促進

9.我國學者普遍認為,精耕細作是我國古代農業的基本特點。以下史料能夠佐佂這一觀點的有 ( )

①《呂代春秋》:“凡農之道,厚(候)之為寶。”

②《農書》:“用糞猶用藥也。”

③《商君書》:“使民無得擅徙,則誅愚、亂農之民無所於食而必農。”

④《齊民要術》:“麥黃種麻,麻黃種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據報道,2010年4月25日,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春季會議通過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投票權的改革方案,中國在世行投票權由原來的2.77%提高到4.42%,一舉超越德國、英國和法國,僅次於美國、日本,成為世行第三大股東國。世行的這一改革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

A.世行投票權實現了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

B.只要中國不同意,任何重要決議都不可能通過

C.一國認繳股金份額多少視經濟和財政實力決定

D.世行投票權大小要看國家的國際地位高低

11.關於近現代金融業的發展軌跡,旅美學者薛湧在其著作《國家強盛之道:怎樣做大國》中有這樣的論述:“現代金融市場起源於西方。以粗略的線條勾勒,那就是從以佛羅倫薩等獨立城市為中心的北義大利金融,發展到以阿姆斯特丹為中心的荷蘭金融,然後發展到以倫敦為中心的英國金融,最後到達以紐約華爾街為中心的美國金融。”金融業的發展軌跡

A. 始於第一次工業革命 B. 是歐洲“商業革命”的結果

C. 始終受益於殖民擴張 D. 最終改變了歐洲的統治地位

12.1914年的一份中國報紙在一則告示中說道:“更有一般孤僻的人,自己覺著不肯趨時, 他哪裡曉得孔子是時中的聖人。他若生在這個時候,也是要剪了辮子,同大家一樣。” 這則告示的直接目的是

A.勸導大家剪掉辮子 B.倡導移風易俗

C.批判儒家傳統道德 D.鼓吹反滿革命

二、非選擇題:共3道題目,第13題26分,第14題14分,第15題12分,共52分。

13.(26分)科學是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它既能改造人的主觀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觀世界,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根據相關知識請回答:

⑴世界近代自然科學是從中世紀的神學束縛中解放出來而發展的,並對教會和宗教神學產生了極大衝擊。試舉兩個能夠說明“衝擊教會神學”的近代自然科學成果。(4分)

⑵瓦特蒸汽機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了什麼時代?(4分)舉出這項發明成就應用在當時交通運輸業領域上的兩項成果。(2分)

⑶西門子發電機的發明與哪一科學理論直接相關?(2分)它的應用如何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4分)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進入了什麼時代?(2分)

⑷網際網路的出現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哪些積極影響和負面影響?(8分)

14.(14分)對同一史實,不同史料有不同反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自道光年間,大開海禁,西人之工於牟利者,接踵而來,操貿易之權,避錐刀之利,民間生計,皆為其所奪……自洋布洋紗入口,土布銷場遂滯,紡績稀少,機軸之聲幾欲斷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20世紀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樹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織,終歲勤勞,常見農民自頂至踵所用衣、襪、鞋、帶皆由自力織成者。

——民國河北《元氏縣誌》

(1)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特徵是什麼?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近代農村經濟結構狀況如何?(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對於探究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結構的變遷,分別有何侷限?綜合兩則材料可以推知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何種特點?(6分)

15.(12分)中國工業佈局受政治、資源、市場等因素影響而不斷變化。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鑑於中國重要工廠絕大部分都集中於上海,而內地各省幾乎沒有工業基礎,難以滿足抗戰的物資需要,南京國民政府計劃將工廠內遷。1937年,國民政府制定了《工廠遷移協助辦法》,打算在武漢建立新工業區。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遷出民營企業146家,各種機件14600餘噸。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再次動員企業遷移,擬定《西南西北工業建設計劃》。從1938年7月起,已在武漢的工廠又大規模拆遷,主要遷往湘、桂、黔、曩、陝、川,共遷出企業304家,物資511825噸。

請回答:

結合材料及所學,概述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業內遷的原因及過程。(12分)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本題共12各小題,每小題4分,計48分。

1.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解題關鍵的資訊有玉米得到推廣,玉米是在新航路開闢後才從美洲傳到其他地區,再有就是私營手工業佔據主導地位,這也是在明朝後才出現的現象,故答案選擇D項。

2.

【答案】D

【解析】亞太經合組織也是經濟區域集團化組織。經濟區域集團化會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所以①②③④均符合題意,故應選D。

3.

【答案】C

【解析】依據材料“此不幹母親事,且母親亦任我自由擇配”可知①正確;“官斥二人:汝不憑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遊,有傷風化”說明②③正確;④不對,1908年為晚清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政府於1912年建立,因此選C。

4.

【答案】A

【解析】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漸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所以,生產力的發展是小農經濟出現的根本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誌是鐵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廣。故應選A。

5.

【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資訊的能力,材料中“必須突破19世紀以來國別史和西方中心論傳統,從文明比較的角度重寫世界史”說明了堅持從世界文明融合的角度從新看待歷史,歷史學家不可抱殘守缺只注重強調從本民族史出發去研究歷史,故應B;ACD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6.

【答案】D

【解析】本題以圖文的形式旨在考查學生準確理解的能力。材料主要闡述的是“鞭打春牛”的習俗被列為國家典禮,依據已學知識可知牛耕是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據此分析可知生活習俗受到生產方式的影響,D符合題意,A不合題意,B表述不合史實,漢代以後牛耕得到推廣,C與題意無關,故應選D。

7.

【答案】D

【解析】考查呼叫所學知識解讀材料資訊的能力,“李剛、李雙江之子、動車碰撞”等事件經網路等媒體曝光後,成為人們關注的社會熱點新聞,這反映了報刊、網路和電視新聞媒介監督作用的大大增強,故D項正確;ABC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8.

【答案】D

【解析】從材料中可知杭州水路交通的便利,聯絡課本相關知識可以確定是京杭運河的帶動。所以應選D。

9.

【答案】C

【解析】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的能力及對材料的解讀能力。《呂代春秋》中內容表明的是農業生產要守農時,《農書》的內容是用肥的觀點,《齊民要術》反映的是農業種植的時間問題,這三項都體現了農業生產上的精耕細作的特點,《商君書》的話內容反映的是重農抑商政策,故答案選擇C項。

10.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呼叫所學知識解讀材料資訊的能力,A項“實現了”的說法明顯錯誤,排除;B項表述明顯錯誤,排除;題幹中“中國在世行投票權由原來的2.77%提高到4.42%”的資訊可以看出世界銀行股金份額認繳的數額與國家經濟實力相關,故C項正確;世行投票權大小要看認繳股金份額的多少,故D項錯誤,排除。

11.

【答案】D

【解析】題乾的第一句話就是切題點抓住“現代金融業的發展軌跡”這一主線,後面著作的論述其實都圍繞著“發展軌跡”來勾勒一個“變遷”的過程,即中心的轉移由“佛羅倫薩”到“阿姆斯特丹”再到“紐約”也即中心由歐洲轉移到了美國,故D項符合題意;題幹中提到現代金融起源於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據所學知是在14世紀,因而AB都錯誤,C錯在“始終”上。

12.

【答案】A

【解析】考查的是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關於“直接原因”的題目也就是從材料中直接可以得出的答案。本題中“他若生在這個時候,也是要剪了辮子,同大家一樣。”表明如果是孔子在世他也要剪掉辮子,所以這則告示的直接目的是勸導大家剪掉辮子,故選A。

二、非選擇題:共3道題目,第13題26分,第14題14分,第15題12分,共53分。

13.

【答案】

⑴牛頓創立經典力學體系,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論(4分)

⑵蒸汽時代(2分); 蒸汽輪船、蒸汽機車。(2分)

⑶電磁感應現象(2分);

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效率和質量;電燈的發明使人類告別了油燈照明的時代;電話、電車等的發明使資訊交流和交通更便捷;各種家用電器既減輕了家務勞動,又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任答兩點2分,言之有理即可)

電氣時代(2分)

⑷積極影響:縮短了時空的距離; 大大加快了資訊的傳遞,人類進入資訊時代; 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任答兩點4分,言之有理即可)

負面影響:出現了資訊氾濫、網路犯罪等許多新問題; 部分人沉迷網路,影響身心健康及正常的工作和學習; 網路虛擬社會使一些人痴迷,迷失自我。(任答兩點4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世紀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完成了人類對自然界認識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使科學擺脫了神學的束縛向前發展。生物學方面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給神創論以致命的打擊。能舉出其他例子也可以。

第(2)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較低。第一問結合所學可知蒸汽機推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第二問主要考查學生對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發明成就的記憶,只需結合所學回答交通領域的發明成就即可,主要有蒸汽輪船、蒸汽機車。

第(3)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問結合所學西門子主要發明了發電機,主要是在法拉第電磁感應的基礎上發明的,也體現了二次工業革命科技結合的特點。第二問可以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發明成就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這個角度回答即可。第三問直接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就行,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第(4)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網際網路的積極影響可以從縮短距離,方便聯絡,加快全球化並改變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等角度來回答。至於其消極作用可以結合當今一些青少年沉迷網路,影響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工作和學習,甚至迷失自我等角度回答即可。

14.

【答案】(1)特徵:以家庭為單位,耕織結合,自給自足。(4分)

不同:材料一:自然經濟(傳統的小農經濟)解體;材料二:河北元氏縣仍以自然經濟(傳統的小農經濟)為主。(4分)

(2)侷限:材料一有誇大之處;材料二隻反映區域性。(4分)特點:地區發展不平衡。(2分)

【解析】(1)特徵:小農經濟的特點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可從生產組織形式、生產過程中的分工和產品去向角度分析即可。不同:由材料一中的“民間生計,皆為其所奪”、“紡績稀少,機軸之聲幾欲斷矣”等資訊可以推斷出材料一反映的經濟狀況是自然經濟(傳統的小農經濟)解體;由材料二中的“(20世紀初)”、“河北《元氏縣誌》”、“男耕女織,終歲勤勞,常見農民自頂至踵所用衣、襪、鞋、帶皆由自力織成者”等資訊可以推知其反映的經濟狀況河北元氏縣仍以自然經濟(傳統的小農經濟)為主。

(2)注意審題,題目要求寫“侷限性”,而且要求“分別”寫。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近代的經濟結構的,都沒有全面看待。侷限表現在材料一有誇大之處,其實小農經濟還不可能完全解體;材料二隻反映區域性,材料只能代表河北農村地區。特點:可以結合材料一二得出,特點:由材料一反映的是沿海通商口岸地區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而材料二則說到內陸的河北農村的自然經濟仍然大量存在,所以特點是地區發展不平衡。

15.

【答案】(1)原因:中國現代工業多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分佈不平衡;為了支援長期抗戰,國民政府決定將工業內遷。(6分)過程:抗戰初期企業遷往武漢;武漢失守前又遷往西北、西南等地。(6分)

【解析】第一小問根據材料資訊“鑑於中國重要工廠絕大部分都集中於上海,而內地各省幾乎沒有工業基礎,難以滿足抗戰的物資需要,南京國民政府計劃將工廠內遷”,再結合近代中國民族工業分佈特點等相關知識回答。第二小問根據材料資訊“1937年,國民政府制定了《工廠遷移協助辦法》,打算在武漢建立新工業區”“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再次動員企業遷移,擬定《西南西北工業建設計劃》”“從1938年7月起,已在武漢的工廠又大規模拆遷,主要遷往湘、桂、黔、曩、陝、川”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