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20篇)

校園 閱讀(2.36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20篇)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景,自主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演算法。

2。學會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計算,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1、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

2、探索並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計算。

教學難點:

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並能熟練計算。

教學理念: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使學生體驗學習中通過合作交流帶來的方便和快樂。

教學準備:

課件。

學生準備:

預習課前知識。

教學過程:

一、實踐調查

課前讓學生在匯景新城作實地調查,調查本小區住戶情況

二、課內交流

1、讓同學們根據調查所得的數學資訊編一道數學應用題。

2、根據所編的題目獨立列式

3、探討和交流如何解決問題。

(1)嘗試通過估算結果解決問題。

A、分組討論不同的計算過程

B、師:根據以上的結果你能判斷“這棟樓能住150戶嗎?”

(2)討論演算法

三、習題鞏固:

1、試一試

11×4324×1244×21

2、練一練:

第1、2題

3、第3題,學生獨立思考,理解題意,再進行計算

四、綜合應用:

陳老師班上有42名同學,她為同學們購置書包和文具,一個書包24元,一個文具11元,買書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錢?一共花了多少錢?

五、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學會了什麼?

六、板書設計: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初步體會到體積與重量的關係。

2、知道單位體積的重量,體積與物體重量之間的數量關係。

3、會計算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體的重量。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重量,體積與物體重量之間的數量關係。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這是兩塊同樣的木料,你估計哪塊更重一些呢?

師:其實這裡的大小也就是我們已經學習過的體積。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學習有關重量與體積的知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長方體木料。

(1)問:如何能知道1立方厘米這樣木塊的重量嗎?

(2)交流。

(3)出示測量資料。

2、1立方分米、1立方米這種木料重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生:獨立解答,交流。

師:你從中獲得了哪些啟示呢?

3、小結

①同樣的物體體積越大重量越大。

②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物體的重量統稱為單位體積的重量。

4、練習

①1立方米這種木料重700千克,倉庫裡堆放了39立方米這種木料,這些木料重多少千克?

②1立方米這種木料重700千克,一輛卡車一共裝了3.5t這種木料,這些木料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

這兩道題已知什麼,要求什麼?要能夠熟練解答關鍵要知道單位體積的`重 量,體積與物體重量三者之間的數量關係。

5、解決情境中的問題 只要比較兩個木塊的體積就能比較他們誰更重。給出資料:長方體長4分米、 寬3分米、高5分米,正方體稜長4分米。

生獨立解答。

(三)鞏固練習。

1、一塊鋼板長3.2 米,寬1.4 米,厚0.02 米,每立方分米鋼重7.8 千克,這塊鋼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2、一塊正方體花崗岩,稜長是2分米,如果這塊花崗岩重20千克,那麼每立方分米石料重多少千克?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感想嗎?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3

複習內容:

P122頁綜合練習5——11題

複習要求:

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和計演算法則,能熟練地進行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正確解答有關分數加減法的應用題。能熟練進行分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及簡便運算。在複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歸納概括能力,使數學知識系統化。培養學生認真踏實的複習態度。

複習重點:

正確熟練地進行分數加減法運算,並能進行簡算。

複習難點:

進行簡算。

複習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

複習過程:

一、分數加減法的'意義和法則

1、說說下列算式表示的意義。

7/8—3/87/13+7/131-2/7

分數加減法的意義與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

2、算P122頁的第5題。說一說同分母分數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各應注意什麼?指名板演,其餘做在本子上,集體講評。

3、師生共同小結: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計算結果能約分要約分,是假分數要化成帶分數或整數。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先通分,然後按同分母分數法則計算。如果被減數的分數部分不夠減,退1化成假分數再減。

二、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1、說一說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怎樣規定的,再計算下面的練習:

1/15+4/15+7/151-2/9-5/95/6-(1/2-1/3)

2、小結:分數加減混合運算,沒有括號的從左到右依次計算,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內的運算。

三、用簡便方法計算

1、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7/8+5/12+1/811/12-(1/12+1/6)

2、師生共同小結: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減法的性質,可以使計算簡便,在計算中要注意應用,提高計算技巧,做到正確、合理、靈活、迅速獨

立練習後指名反饋,說說你是怎樣看出能簡便計算的。

3、解方程:X+1/6=3/4X-7/15=2/5

四、教師小結:通過複習你有什麼收穫?

作業設計:

1、基礎作業:教材122頁7、8題

2、拓展作業:同步練習的部分題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利用天平,結合觀察、猜測、圖示、推理等活動,理解“找次品”問題的基本原理,發現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

(二)過程與方法

以“找次品”活動為載體,經歷由多樣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解決“找次品”問題的最優策略。

教學難點:用圖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過程。

三、教學準備

天平,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匯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例1:有3瓶鈣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設法把它找出來嗎?

(2)理解題意。

學生可能會說:倒出來數一數,或掂一掂、稱一稱……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解釋:生產或生活中有時需要從幾個物體中找特別重或特別輕的一個,在數學中我們把這類問題稱為“找次品”問題。

如果兩個物體的差異很大、很明顯,可以用數一數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異不明顯或物體數量很多(例如有30瓶鈣片),用數一數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準確或不方便,此時可以用天平幫助我們快速找到“次品”。

【設計意圖】

理解問題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前提,當學生面對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數一數或掂一掂,因為他們缺少使用天平的生活經驗,所以讓他們瞭解“數”和“掂”的侷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瞭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師出示天平,並讓學生想象:如果在天平的左邊放一支粉筆,在天平的右邊放一本數學書,天平會怎麼樣?為什麼?

學生回答:天平的左邊高,右邊低。因為數學書比粉筆重。

教師繼續追問:如果在天平的左邊放一本數學書,在天平的右邊也放一本數學書,現在天平會怎麼樣?為什麼?

學生回答:天平會平衡,因為左右兩邊一樣重!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課件中出示:天平平衡,兩邊一樣重;天平不平,下沉那邊重。

【設計意圖】

學生沒有使用天平的經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觀察豐富表象掃除學習障礙,為進一步學習找次品做好準備。特別地,對兩種情況的概括有利於學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

如果只有兩瓶鈣片,放在天平上稱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為它會輕一點。現在有3瓶,那麼要稱幾次呢?為什麼?

學生:稱一次。左右兩邊各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天平翹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師分別演示天平達到平衡和出現不平衡的兩種情況,請同學進行判斷並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

根據天平的情況推斷出剩下一瓶的情況,是解決“找次品”問題的關鍵。此處將實驗演示和語言表達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原理。

3.交流圖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辦法把用天平找次品的過程,清楚地表示出來嗎?

(1)可以用一個“△”加一條短橫線表示天平,用長方形表示鈣片。

(2)為了方便,還可以給每瓶鈣片加上編號。

學生完成後,將作品通過實物投影儀進行展示交流。

【設計意圖】

圖示是對問題進行抽象、概括的一種方式,通過圖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例1教學後及時進行方法的總結,可以分散本課的難點,有利於學生髮現解決“找次品”問題的最優策略。

(二)探索規律,優化策略

理解題意。

(1)課件出示例2。

8個零件裡有1個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

(2)大膽猜測。

教師: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

學生:如果運氣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學生:一次不能保證找出次品,因為如果運氣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學生:每次稱2個零件,4次保證找出次品。

教師:“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是什麼意思?

學生:既要保證找出次品,又要次數最少。

【設計意圖】

這個討論是非常必要的,學生第一次遇到這類問題,可能不能兼顧兩端,說“一次”的同學忽視了“保證”,說“4次”的同學沒有考慮到至少。通過同學間的互相交流,否定錯誤,澄清認識,確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走錯路,少走彎路,有利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5

教材與學情分析:

“觀察物體”屬於“圖形與幾何”領域的知識,本單元的主要學習內容是在前面經歷了從不同角度觀察實物和單個立體圖形以及集合組合體的學習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根據從一個或多個方向觀察到的圖形拼搭出相應的幾何組合體,藉助操作,實現從二維到三維空間的轉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例1是根據給出的從一個方向看到的形狀圖,用給定數量的小正方體擺出相應的幾何組合體。例2是根據給出的從三個方向看到的形狀圖,用小正方體擺出相應的幾何組合圖。

學生經過二年級下冊從不同角度觀察實物,從不同角度觀察單個立體圖形的學習,以及四年級下冊從3個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幾何組合體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些觀察的方法、培養了一些操作的能力,積累了較豐富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本節課的學習,旨在引導學生通過用小正方體拼搭幾何組合體的活動,經歷觀察、操作、想象、猜測、分析和推理等過程,進一步積累活動經驗,同時側重積累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經驗,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和推理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根據從一個方向看到的平面圖形,用小正方體擺出相應的幾何組合體,體會擺法的多樣性。

2.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並還原立體圖形。

3.經歷觀察、操作、想象、猜測、分析和推理等過程,積累活動經驗,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和推理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根據看到的平面圖形按要求擺出相應的立體圖形。

教學難點:

藉助空間想象還原立體圖形。

教學準備:

課件、正方體教具、小正方體學具

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我們先一起來看一個新聞:鄭州(播放“紙片樓”新聞視訊)

師:在剛才的視訊中,為什麼有人會看到“紙片樓”呢?(學生答,教師隨機點評。)

師:看來我們觀察一個物體,只從一個方向去看,是不能看到完整的形狀的。那我們要從幾個方位去看呢?今天我們就繼續來觀察物體。(課件出示,再板書貼)

(設計意圖:“紙片樓”新聞匯入,激發興趣,喚醒學生觀察經驗,為後續學習做準備。)

二、自主活動,探究新知

1.根據一個面擺放,體會擺法多樣性。

(1)出示探究內容

師:請同學們看大螢幕,你們看到了什麼?(出示正面觀察圖)

師:如果這三個正方形是老師用正方體擺出來的,你知道我是怎麼擺的嗎?你能想象一下嗎?

學生想象,說可能性。

師:現在老師要再告訴你們一個資訊,其實我是用四個小正方體擺起來的,現在你們能確定我是怎麼擺的嗎?

(2)龔婷婷《觀察物體三》教學設計公開課學生操作探究:用4個小正方體,擺出從正面看是

的圖形。

(3)全班彙報交流。

小結:從正面看到這樣三個小正方形的圖形,用四個小正方體有很多種不同的擺法。

(4)拓展空間想象。

師:如果現在再增加一個5號小正方體,要求從正面看到的圖形仍然是三個小正方形,可以怎麼擺呢?(請生上臺演示)

小結:看來從一個方向觀察,我們不能確定物體的形狀,因為會有很多很多種情況出現。【板書:一個方向,有很多很多種情況】

2.根據兩個面,依然不能確定擺法。

師:那現在怎麼辦?(引導學生說出從其他方向看)

小結:看來從兩個方向觀察,雖然可以縮小一些範圍,但仍然不能確定物體的形狀。因為它還是存有多種情況。【板書:兩個方向,仍存有多種情況】

3. 根據三個面,確定擺法。

(1)三個方向,確定擺法。

師:現在老師再告訴你從上面看到的圖片,你能確定是哪個立體圖形了嗎?說說看,你們是怎麼確定用4個小正方體擺出的圖形的?請生上來擺一擺,並說想法 。

師:為什麼現在你們擺的都是一樣呢?(出示確認4號位置的PPT)小結:看來,我們通過對三個面的逐次觀察,就能確定老師擺出的立體圖形。

(2)應用體驗。

師:老師直接給大家三張圖,你能還原出這個立體圖形嗎?(先讓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想象出來的圖形,再動手擺一擺。)

師:能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嗎? (請生上臺演示)

預設:先根據正面看到的圖形擺出1號和2號,再根據側面的圖形確定3號可能的位置。

小結有序觀察的方法:“先”從正面看,“再”從左面看,“最後”從上面看。

(設計意圖:通過操作、想象與交流活動,讓學生充分經歷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的過程,企圖實現讓學生由依賴幾何直觀逐步過渡到空間想象。並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發現、聯絡比較、分析推理、歸納概括的能力,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實踐應用,拓展提升

1. 哪些立體圖形符合要求?

師:剛才我們一直在藉助小正方體還原立體圖形,這一次我們不擺了,

只在腦子裡思考?看能不能還原出原來的立體圖形!來看圖。哪些立體圖形符合要求?【出示課件】

學生回答,教師再結合圖示再次強調從三個面觀察才能確定物體的形狀。

2. 把9個稜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拼擺在一起,如果從正面和後面看,所看到的圖形面積之和是( )平方釐米。

3. 小組合作還原出較複雜立體圖形。

(1)出示題目及合作要求

(2)學生活動:先觀察、想象,再擺放交流。

(3)拓展:看來根據從三個方向看到的形狀圖來擺放立體圖形,有時候還原的形狀也不是唯一的,下節課我們在深入研究。

(設計意圖:通過3道練習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與方法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發展空間觀念。)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嗎?

作業設計:(見學習單)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本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百分率知識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是國小數學中最重要的基礎知識。百分率應用題是在學生掌握了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和分數、小數的互化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百分率的實質是百分數意義的實際應用;百分率在計算時採用固定的格式:乘100%,計算結果必須化成百分數。

本節課是以後學習利息、成數、折扣等知識的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些知識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是必須學會的知識。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義及計算方法,理解公式中乘100%的道理。

2、通過開放性的習題解答,提高學生運用百分率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百分率源於生活,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難點:

理解百分率的含義,明確公式中乘100%的道理,運用百分率知識解決問題。

二、學情分析

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而不能單純地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因此,本課在設計中並沒有受到教材的束縛,而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上課伊始就創造性地設計了“如果你是總經理”的匯入情境,使學生很快地主動地進入學習情境,然後通過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小組合作、比較練習、拓展提高、成語中的百分率等環節,有序、有趣、輕鬆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本課的教學中,力求使每個學生自始至終地參與知識的形成和運用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二)處理資訊,自主探索

1、理解合格率

我們知道,百分數又叫百分率(師板書)。剛才按張明和李超決賽時所用的方法是:合格零件佔生產零件總數的百分之幾,誰高就錄用誰.這個百分之幾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做零件的合格率。(板書:合格率)合格率是怎麼求的?師板書:。合格率是百分率中的一種。在工業生產中,我們通常用合格率來反映產品質量的好壞。 “率”是指兩個數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數。對於求百分率的計算,我們通常採用固定的格式。(板書:合格率=×100% 齊讀)。

強調:①分數形式;② 乘100%。 乘100%既保證了計算結果不變,又突出了結果是百分數的形式。

按照固定格式,如何計算張明生產零件的合格率呢?

教師板演張明的合格率。強調:寫成分數的形式,要乘100%。

學生按照固定格式完成李超生產的零件的合格率的計算。

2、理解百分率

A.生活中關於百分率的計算還有很多,如:

(1)國慶期間,老師買了一百粒蠶豆種子,經過浸泡發芽率是95%;

(2)今年秋天,趙爺爺幫我們學校栽了許多菊花,由於乾旱,成活率為95%;

(3)星期天,老師把小麥加成麵粉,發現我家小麥的出粉率是85%。

(4)昨天,六(2)班學生的出勤率是100%。

提名說說“發芽率、成活率、出粉率、學生的出勤率”所表示的意義。

B.小組合作,完成求百分率的公式。

合作注意事項:

① 由組長分工,每人獨立完成一個公式;

② 和組內成員交流:你所完成的百分率公式的意義。

要能夠說出“發芽率、成活率、出粉率、學生的出勤率”所表示的意思。小黑板出示:

發芽率=×100%;請解決:如果老師買的是101粒蠶豆,發芽了101粒,老師買的蠶豆發芽率是多少?

成活率=×100%;算一算:今年秋天,趙爺爺幫我們學校栽了1000棵菊花,成活了975棵,成活率是多少?

小麥的出粉率=×100%;解一解:灌南縣孟興莊中學麵粉廠買來20噸小麥,加工出17噸麵粉,請求出小麥的出粉率。

學生的出勤率=×100%;試一試:這學期的11月12日,我們六(2)班43名同學只來了42名,計算這一天的出勤率。(百分號前保留一位小數)

(設計意圖:“合作注意事項”這一要求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強調了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學習,使小組學習更為實在、有效。)

3、聯絡生活 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求百分率呢?能舉例說一說嗎?

(設計意圖:數學模型經常來源於生活,數學知識要服務於生活。這一環節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很有用、很有趣的,數學是和生活緊密聯絡的。)

(三)開放練習,拓展提高

1、比一比

①這學期的11月12日,六(2)班43人有1人沒來,出勤率是多少?

②這學期的11月12日,六(2)班來了42名同學,有1名同學因病沒來,這一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說什麼是出勤率,出勤率是怎麼求的?並說一說解題的思路。現場統計:兩題都對的請舉手。請同學們求出我們這次計算的'正確率是多少。指名說什麼是正確率,正確率是怎麼求的?並說出解題思路。學生獨立完成,然後板演並講解。如果求錯誤率呢?

(設計意圖:本環節注意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分析能力,重視了知識的生成,使學生覺得數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在這一環節中還滲透了統計的數學思想。)

2、辨一辨 百分率一定小於100%。 ( )

①六塘國小有60名教職工,昨天全部按時到校上班。昨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②六塘窯廠十二月八日計劃燒磚10000塊,實際燒了12000塊。求這一天的完成率。

3、玩一玩

百分率不僅與我們的生活聯絡很大,而且與我們其它學科的知識聯絡也很緊密。比如,很多成語裡也包含著百分率的計算呢?如 “十拿九穩“的意思誰能用百分數表示?生答:成功率是百分之九十。師:請同學們找一找能用百分數表示的成語。百發百中---表示命中率是百分之百。百裡挑一--表示被選種的可能性為百分之一。九死一生----表示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十。大海撈針----表示找到的可能性是幾乎是百分之零。

遊戲結束後,作簡要說明:成語中的百分率只是一個概數。

(設計意圖:“玩一玩”這一環節既鞏固了新知,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同時,還促進了學科之間的整合;能體會蘊涵於數學中豐富文化內涵,有利於培養學生樂於學習的情感。)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第十冊第六單元第二課時《合格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會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的必要性,能正確地將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掌握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過程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學習的良好習慣,同時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教學用具:

計算機課件

教學流程:

一、以趣引學

1、同學們,昨天我們在數學王國中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百分數,你們想不想進一步的瞭解他呢?(想)好,請大家看老師給你們帶來的數學資訊。

(1)期中測試,五年一班有50人蔘加考試,數學成績合格的有48人;五年二班有52有參加測試,數學成績合格的50人。

(2)體育課上有30人練習投籃,達到優秀率的有25人,合格率的有4人,不合格率的有1人。

(3)植樹節,五年級栽楊樹和松樹各150棵,楊樹的成活率是96%,松樹有141棵成活。

(4)四年一班有50人,體育測試合格的有48人;四年二班有55人,體育測試合格的有52人。

通過觀察,你獲得了哪些資訊?

生彙報。

2、同學們的思維很靈活觀察很仔細,在同學們的問題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名詞,如合格率,優秀率,成活率等,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合格率。那你們能根據我們已有的知識經驗說一說什麼是合格率,優秀率,成活率嗎?

學生交流,彙報,說出合格率就是合格的人數佔總人數的百分之幾。怎麼用公式來表示呢?學生彙報教師在課件中相機出示(成績合格的人數除以總人數再乘以100%等於合格率)

二、行中思,思中學

1、同學們,那你們能不能根據合格率的概念來說一說什麼是優秀率,什麼是成活率呢?(學生彙報)

2、同學們,說的真不錯,那你們能算一算五年一班數學成績的合格率嗎?

預設一:所有學生都利用化成分數的方法進行計算。(想一想還有沒有其它的表示方法)

預設二:有的學生用化成分數的方式進行計算,有的學生用化成小數的方式進行計算。

學生獨立列算式。(找一名或兩名學生上前板演)並讓學生說一說計算方法。

預設:學生只寫成小數或分數的形式,讓學生說一說這是百分數嗎?不是,我們應如何化成百分數呢?教師可引導學生說百分數的概念。

2、那你能用剛才的方法算一算五年二班數學成績的合格率嗎?

(引導學生質疑,思考,當分母不能通分成一百時如何去做。)

學生小組探討,指名彙報。

3、同學們,剛才我們已經學習瞭如何求合格率及其計算方法,哪位同學能用數學語言再說一說呢?

4、生彙報,老師適當的補充加以說明,然後以課件形式出現,加深學生的印象。(出示分數,小數化成百分數的方法)

5、同學們,我們學會了求合格率,那你們能不能求出數學資訊中出現優秀率,合格率及其成活率呢?選擇喜歡的一題進行計算。

6、師說明:同學們,像求合格率這樣的習題,最終的結果要用百分數表示,除不盡時,通常保留三位小數,即百分號前保留一位小數。

7、同學們,除了我們所說的這些內容,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事物我們也可以用百分數來表示呢?生舉例。

同學們掌握的真不少,說明了同學們都是樂學習善觀察的好孩子,成功就屬於那些愛觀察會思考的人。下面就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三、以練固學

(一)火眼小神探

讓學生看書完成練一練的第一題。使學生進一步的掌握國小和分數與百分數的關係。

(二)明辨是非,我最棒

1、六年級四月份植樹全部成活了,這批樹苗的成活率是105%。( )

2、四年級共有學生89人,今天全部到校,四年級今天的學生出勤率是89%。( )

3、張師傅的生產技藝十分的高超,生產的產品合格率高達100%,是可能的。( )

(三)助人為樂,樂無邊

A、課件出示練一練的第3題。學生獨立解答,集體彙報。

B、幫助食堂選擇合適的品牌罐頭。 課件出示數學例題。

C、幫助學校監督員統計今天每個年級的出勤率。課件出示練一練的第4題。

四、總體概括

同學們,你認為你今天的表現怎麼樣呀?你都收穫了什麼知識?請用百分數的形式來說出自己對自己這節課表現的滿意率。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認識“方”並解決土石方計算問題的過程。

2、瞭解“方”的具體含義,能夠靈活運用體積計算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現實問題。

3、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熟練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演變成“橫截面的面積乘長”。

教學過程:

一、巧設情境,激趣引思。

同學們,前面幾節課我們學習了體積的有關內容,請大家思考以下問題。

(1)什麼是體積?體積的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怎樣求長方體的體積?正方體的體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的統一公式是什麼?

(3)學生分組討論,指名回答問題。

這節課我們運用體積的有關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二、自主互動,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例題1:讓學生讀題,討論:挖出的土與地窖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 交流計算的結果。

教師介紹“方”,讓學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課件出示例題及攔河壩的'和示意圖。

讓學生觀察,問:你知道了哪些資訊? 師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怎樣計算攔河壩的體積?為什麼這樣計算? 使學生知道:攔河壩的體積=底面積×高。

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並交流計算的方法和結果。

三、應用拓展,反思交流。

1、應用:

(1)試一試 幫助學生弄清圖意,然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合作解決。

(2)練一練 第1、2題,幫助學生理解題中的事物和資訊,再獨立完成。

第3、4題,讓學生先說一說,要解決問題,先要求出什麼?

2、拓展:

練一練5 板書設計:

簡單的土石方計算 2×1.6×1.5=4.8(立方米) 攔河壩的體積=橫截面面積×長 答:要挖出4.8立方米的土。

橫截面的面積:(8+3)×4÷2=22(平方米) 土石體積:22×50=1100(立方米) 答:修這個攔河壩一共需要土石1100立方米。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能應用公式求圓的直徑或半徑,正確解決求圓的直徑或半徑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通過圓的周長公式的實際應用,進一步掌握圓的半徑、直徑和周長間的關係,感受利用公式列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探索已知圓的周長,求這個圓的直徑或半徑的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圓的周長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什麼是圓的周長?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是什麼?

2.把圓規兩腳尖分開4釐米畫一個圓,這個圓的半徑是多少?直徑呢?周長呢?

指名回答,明確計算方法。

3.知道圓的直徑和半徑,我們能很快算出圓的周長。如果只知道圓的周長,我們能算出它的直徑和半徑嗎?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繼續研究圓周長的知識。

二、自主先學

出示例6和導學單

1.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是什麼?。

2.如何準確地測算出這個花壇的直徑?

3.還有別的方法嗎?

三、小組討論

四、交流展示

方法一:列方程解答。 解:設花壇的直徑是x米。

3. 14x=251.2

x=251. 23. 14

x=80

答:花壇的直徑是80米。

方法二:算術方法解答。 251. 23. 14 =80(米)

答:花壇的直徑是80米。

五、質疑拓展

問:兩種方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你喜歡什麼方法?為什麼?

小結:這兩種方法都是根據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列方程是順著題意思考,用除法計算是直接利用周長公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計算。

問:已知圓的周長,如何求圓的半徑或直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①列方程解答。②d=C r=C 2

六、檢測反饋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交流。

提醒學生估算時,可將圓周率看作3,並使學生意識到3比圓周率實際值小了一些,所以周長也應該適當估小一點。

2.完成練習十上第6題

各自填表,說說半徑、直徑和周長的關係

3.完成練習十四第8題。

(1)藉助圓柱形教具演示,幫助學生理解什麼是 樹幹橫截面

(2)學生獨立思考並計算。

(3)集體交流。

4.完成練習十四第9題。

(1)理解拱門的高度的含義。

(2)學生獨立計算。

(3)集體訂正。

5.完成練習十四第10題。

(1)學生獨立思考。

(2)集體交流,明確:先求出花圃的周長,再求出種的棵數。

6.作業:練習十四第8、10題。

七、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9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方法,發展空間觀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兩點:

1.充分利用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

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具有很強的直觀依賴性,而圖形的外顯性屬性特徵比較容易感知,所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調動學生的感官,通過觸控、測量、類比等學習活動,幫助學生認識並建立1釐米3、1分米3、1米3的實際大小的體積觀念,從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積累經驗,有助於以後計算和估算物體的體積。另外,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三個體積單位結合起來進行對比,並列舉生活中的例項,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注重學習方法的遷移。

在認識三個常用的體積單位的新知教學中,採用分層推進的教學策略。首先引導學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舉例子,認識並學習1釐米3。然後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認識1釐米3的方法在小組內自主活動,認識1分米3,最後認識1米3。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參與嘗試的興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1釐米3和1分米3的正方體模型、一塊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個粉筆盒、一個骰子、一粒花生、三根米尺、量杯、紙杯、酒瓶、飲料瓶

學生準備 若干個1釐米3和1分米3的正方體模型、收集的幾種瓶子、針筒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體積單位

⊙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複習舊知。

師:我們以前學過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有哪些?

(生回答,師板書)

長度單位:釐米、分米、米

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將一塊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個粉筆盒放在講臺上。

師:請按體積的大小將它們排列起來。

(生彙報)

2.引入新課。

師:物體有大有小,如果要測量它們的體積,也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像計量長度有長度單位,計量面積有面積單位,計量體積就需要有體積單位。(板書:課題體積單位)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複習已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然後引出體積單位,從而讓學生初步感知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之間的區別,同時讓學生明確統一體積單位的重要性。

⊙操作感知,獲取新知

1.認識體積單位。

(1)認識1釐米3。

①出示稜長為1釐米的正方體,讓學生動手量一量稜長,明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釐米3。

②得出結論:稜長為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記作1釐米3(cm3)。

③摸一摸:讓學生直觀感受一下1釐米3的大小。

做一做:用橡皮泥切出一個1釐米3的.正方體。

看一看:小組內拼一拼2釐米3、4釐米3,感受一下有多大。

④舉例:找找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釐米3?

(反饋:一個骰子、一粒花生等物體的體積接近1釐米3)

(2)認識1分米3。

師:剛才我們通過摸一摸、量一量、舉例子等方法認識了1釐米3,我們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來認識1分米3呢?

①出示稜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明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分米3。

②用硬紙板做一個1分米3的正方體盒子,摸一摸,感受一下1分米3的大小。

③舉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分米3?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通分的意義;

掌握通分的方法,能運用通分的知識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

在比較大小的同時體會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提高觀察、分析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的過程中,感受通分的必要性,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通分的意義。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方法】

(1)運用轉化原理,組織好鋪墊訓練,幫助學生實現有效學習遷移。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鋪路搭橋,啟用學生思路,引導學生去獲取新知;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和課堂評語,激發學生學習慾望和興趣,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

(3) 練習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注意練習的形式、梯度和側重點,啟用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

【教學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導語:我們學習了分數大小的比較有兩種情況,還記得嗎?誰來說一說是哪兩種情況?

有部分同學很快說出:一種是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較

大;另一種是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小的分數較大

2、請同學們看大螢幕的複習題,看誰回答得又快又對:

在圓圈裡填上﹤ ﹥或﹦

23441124○ ○ ○ ○ 55789736

二 、探究新知

教師匯入新課:如果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怎樣比較大小呢?

1、教師談話引入:我知道同學們都很喜歡讀書,老師給大家推薦一本好書《人民的好警察任長霞》,這本書介紹了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長任長霞的先進事蹟,我們書中的同伴紅紅和亮亮正在讀這本書。

2、出示圖片,交流方法。

教學預設

(1)求誰看的頁數多實際就是求什麼?

(就是比較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的大小)

(2)今天我們就學習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

(板書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

3、合作探究,分組討論。

(1)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請同學們想一想怎樣比較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的大小?

(2)交流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

教學預設:

●用畫圖的方法比較。

展示:畫圖表示

教師引導:如果分母或者分子數太大,這種辦法就不好用了,同學們能不能借助已經學過的知識,設法把這些分數轉化同分母的分數,再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呢?

學生自己探究(此時要給學生留些探究的`時間),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交流學法。

●我是這樣想的,把他們轉化成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就便於比較它

12們的大小了,再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 和 都轉化成不改變原23

34分數的大小,但分母都是6的分數和,同分母分數相比較,分子66

3412大的分數比較大,因為 <,所以 <6623

(教師板書計算過程)。

12●想一想,在把 和這兩個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的過程中,都23

藉助了哪些舊知識?

學生在回憶的基礎上得出:藉助分數的基本性質

(3)認識通分

12把 和 這兩個異分母分數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2頁,例1、練一練,練習十一第4~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會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約分,掌握約分的含義和一般方法,認識最簡分數。

2、使學生在探索合作交流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愉悅,在知識的運用中體現數字價值。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在下面的括號裡填商適當的數。

8/20=()/515/18=5/()21/27=()/9

獨立完成,說說是怎麼想的?每組中的分數一樣大,哪個看起來更簡單一些?為什麼?

2、今天在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看看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以幫助我們幹什麼?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3。

(1)出示例3。

(2)你能寫出和12/18相等,兩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嗎?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彙報交流。說說怎麼得到這個分數的?還有分子比2還小,分母比3還小但是與12/18一樣大的分數嗎?也就是12/18=2/3。

(3)結合圖說說,12/18與2/3為什麼相等?

(4)你們知道剛才分子、分母同時除以的2、3、6與分子、分母有什麼關係嗎?(板書:分子、分母的公因數)

(5)把這個分數化成同它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板書課題:約分。

(6)演示一步一步約分的過程。依次除以分子、分母的公因數。強調:每次約分後得到的數寫在分子、分母的正上方、正下方。2/3的分子、分母還有除了1以外的公因數嗎?因為2/3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數1,這樣的分數叫最簡分數。約分時一般要約分到最簡分數為止。

(7)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更快的`約分呢?(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數)演示直接約分的過程。如果你不能直接找到最大公因數,可以一步一步約分。

(8)。在小組中互相說說約分的方法。你願意採用什麼方法來約分呢?

2、完成練一練。

(1)第1題。獨立完成,彙報交流。6/4為什麼不是最簡分數?分子、分母還有公因數幾?10/7為什麼是最簡分數?你是怎麼想的?

(2)第2題。獨立完成,展示作業。60/45怎樣約分的?還有什麼方法?(分子、分母直接除以15)為什麼分子、分母可以直接除以15?說說約分時有什麼要注意的?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十一第4題。讀題,理解題意。怎樣判斷分子和分母有沒有公因數2、3、5?彙報交流。

2、完成第5題。獨立完成。你是怎麼看出它們不是最簡分數的?指出:有的分數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數較大,判斷時要仔細。

3、完成第6題。怎樣連線比較快?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4、完成第7題。獨立完成,彙報交流。

四、課堂

今天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互相說說什麼是約分?什麼是最簡分數?約分的方法是什麼?你願意使用那種約分的方法?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22~125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學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資料的不同特徵。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培養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小組協作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求真的科學態度,滲透一組資料的對稱美,揭示數學中美的因素。

教學重點:

認識眾數,理解眾數的意義及作用。

教學難點:

能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資料的特點,並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設計:

一、 複習舊知

1.情境引入。

請學生觀看一則新聞“李叔叔求職記”。

2.讓學生利用計算器算一算,想一想,經理是否欺騙了李叔叔?

3.請學生想一想用什麼數來反映工資水平比較合適呢?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李叔叔在找工作時遇到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幫助李叔叔的過程中感受到在這裡平均數和中位數不能真實反映員工的工資水平,初步感受眾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學習新知

1.提問:李叔叔最有可能掙到多少錢?

2.揭示:這裡的“600”就是這組資料的眾數,並請學生猜猜是哪個“zhong”字。

[設計意圖:本環節提出這樣的問題,旨在使學生通過工資表中出現次數最多的“600”理解“眾”的含義,進而理解眾數的意義。]

3.小練習:找出下面兩組資料的眾數。

4.請學生試著說說眾數的意義,然後教師小結板書。

三、解決問題

(一)完成例1

1.出示例題:

五(2)班要選10名同學組隊參加集體舞比賽。下面是15名候選隊員的身高情況(單位:米)

1.41 1.41 1.41 1.44 1.45 1.47 1.48 1.49

1.51 1.51 1.51 1.51 1.52 1.54 1.54

你認為參賽隊員的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

2.學生小組合作選擇6名隊員。

3.根據學生彙報,老師課件隨機演示選擇結果。

4.小結:以眾數1.51為標準選擇隊員身高會比較均勻。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小組活動給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使他們在思考、探究、討論、交流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利用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從直觀上進一步充分理解眾數的實際意義,感受和體會數學中美的因素。]

(二)分析資料,嘗試統計決策

1.根據提供的工資表,幫助李叔叔做決策。

2.根據射擊隊員的成績,幫助射擊隊選擇合適的參賽隊員。

[設計意圖:通過一組練習,使學生能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資料的特點,並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並從解決問題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3.生活中的數學。

四、全課小結

學生暢談收穫。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理解眾數的含義,學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根據資料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資料的不同特徵。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統計技能,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眾數,理解眾數的意義及作用。

教學難點:眾數和中位數平均數的相互區別,在具體情境中如何選擇恰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資料的一般水平。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回憶平均數及中位數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這組資料的平均數和中位數。生獨立完成後課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題:

五(2)班要選10名同學組隊參加集體舞比賽.下面是20名候選隊員的身高情況.(單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師:提出集體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齊。你認為參賽隊員的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

2.學生小組合作選擇10名隊員。

3.根據學生彙報,師課件隨機演示選擇結果。

平均數=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數=(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學人數太少,不適合大多數同學的

身高。最高的與最矮的相差6cm。

這組資料的中位數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較合適。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較合適。最高的與最矮的相差3cm。

1 . 52出現的次數最多,最能應這組同學的身高情況.

4.小結:以眾數1.52為標準選擇隊員身高會比較均勻。

師:(小結)集體舞一般要求隊員身高差不多,這組資料中1.52出現的次數最多,所以1.52是這組資料的眾數。所以以眾數1.52為標準選出來的隊員身高會很均稱,組成的`舞蹈隊形也會很整齊很美觀!

5.師生共同歸納眾數概念。

師揭示眾數的概念

一組資料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資料,是這組資料的眾數。眾數能夠反映一組資料的集中情況。

6、做一做,

7、小練習:

學校舉辦英語百詞聽寫競賽,五(1)班和五(2)班參賽選手的成績如下:

求這次英語百詞聽寫競賽中學生得分的眾數.

三個資料存在的數量和意義:

比較三個統計量:

(三)學習眾數的特徵

師出示練習題: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鐘仰臥起坐成績如下(單位:次):

19 23 26 29 28 32 34 35 41 33 31

25 27 31 36 37 24 31 29 26 30

(1)這組資料的中位數和眾數各是多少?

(2)如果成績在31~37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績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個射擊隊要從兩名運動員中選拔一名參加比賽。在選拔賽上兩人各打了10發子彈,成績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甲、乙成績的平均數、眾數分別是多少?

(2)你認為誰去參加比賽更合適?為什麼?

生先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師:在找三組資料的眾數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

生:在一組資料中,眾數可能不止一個,也可能沒有眾數。

師小結:在一組資料中,眾數有一個,也有多個,甚至沒有。同時眾數也反應了一組資料的集中情況。

2、三個資料存在的數量和意義

(四)綜合練習

你去商場買過衣服嗎?你知道休閒類服裝型號的“均碼”是什麼意思嗎?均碼一般是根據人的平均身高、胸圍等資料確定的統一商品型號,與多數人的型號接近。所以,均碼裡蘊涵著平均數和眾數的原理。

(五)聯絡情境,應用眾數

銷售衣服問題。

師:小明很喜歡做社會調查。他到一家服裝店調查後,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一則資訊:服裝店銷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單位:cm) 42 39 38 40 41 41 42 39 40 41 41 41 41 40 41 40 41 40 40 41

師:從表格中,你發現了什麼?如果你是這家服裝店的經理,你會怎樣進貨?

生:討論交流,發表自己想法。

師:(小結)從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碼組成的一組資料中,41cm是這組資料的眾數,也就是41cm衣服銷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進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銷售裡面也要用到眾數的知識,由此看來,生活中還真少不了眾數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數學”)均碼問題。

師:同學們去商場買過衣服嗎?如果你去買過會發現,商場裡很多休閒的服飾,它的型號都是均碼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師:課後請同學們調查和了解一下:什麼是“均碼”?

(六)全課小結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上了這節課你收穫了什麼?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知道100以內的質數,熟悉20以內的質數。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質數、合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複習匯入】

1、什麼叫因數?

2、自然數分幾類?(奇數和偶數)

教師:自然數還有一種新的分類方法,就是按一個數的因數個數來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分類方法。

【新課講授】

1、學習質數、合數的概念。

(1)寫出1 ~20各數的因數。(學生動手完成)

點四位學生上黑板寫,教師注意指導。

(2)根據寫出的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

(3)教學質數和合數概念。

針對表格提問:什麼數只有兩個因數,這兩個因數一定是什麼數?

教師: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

如果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板書)

2、教學質數和合數的判斷。

判斷下列各數中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師引導學生應該怎樣去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根據因數的個數來判斷)

質數:17 29 37

合數:22 35 87 93 96

3、出示課本第14頁例題1。

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做一個質數表。

(1)提問:如何很快地製作一張100以內的質數表?

(2)彙報:

①根據質數的概念逐個判斷。

②用篩選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5

教學內容:

教材第xx頁的內容及第xx頁練習的第x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瞭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自主探索並總結找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操作用長方形紙片(長3Cm,寬2Cm)與方格紙。

學方法:

小組合作談話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生成問題:

前面,我們通過研究兩個數的因數,掌握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知識。今天,我們來研究兩個數的倍數。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在數軸上標出4、6的`倍數所在的點

拿出老師課前發的畫有兩條直線的紙。

在第一條直線上找出4的倍數所在的點,畫上黑點。在第二條直線上找出6的倍數所在的點,圈上小圓圈。

2.引入公倍數

(1)學生彙報,多媒體課件出現兩條數軸,並根據學生報的數,仿效出現黑點和小圓圈。

(2)觀察:從4和6的倍數中你發現了什麼?

(3)學生回答後,多媒體課件演示兩條數軸合併在一起,閃現12和21。

(4)我們發現:有些數既是4的倍數,又是6的倍數,如果讓你給這些數起個名,把它們叫做4和6的什麼數呢?(板書:公倍數)

說說看,什麼叫兩個數的公倍數?

3.用集合圖表示

如果讓你把4的倍數、6的倍數、4和6的公倍數填在下面的圖中,你會填嗎?試試看。同桌兩人可以討論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數

學生彙報後問:

(1)為什麼三個部分裡都要添上省略號?

(2)4和6的公倍數還有哪些?有沒有最大公倍數?

(3)有沒有最小公倍數?4和6的最小公倍數是幾?(板書:最小公倍數)

4的倍數6的倍數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數: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概念,並能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會把自然數按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

2、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意義,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展示數學的魅力。

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學會準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難點:區分奇數、質數、偶數、合數。

教具學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師:“六一”快到了,老師給大家送來了禮物!(出示百寶箱)大家想要嗎?可是這上面有鎖,而且是一個密碼鎖,打不開,怎麼辦?

師:密碼是一個三位數,它既是一個偶數,又是5的倍數;位上的數是9的因數;十位上的數是最小的質數。你能開啟密碼鎖嗎?

學生質疑:什麼是質數。教師引入本節課內容,板書:質數和合數。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1、認識質數與合數。

師:找因數——找出1到20的各個數的因數,看一看它們的因數的個數有什麼特點?

學生分組進行,找出之後進行分類。

生:老師,我發現這些數的因數有的.只有1個,有的有2個,有的有3個,還有的有4個或更多。

師:很好,我們可以把它們分類,大家把分類結果填在表中。

投影展示學生的分類結果。

【設計意圖: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找出1~20的因數後總結出特點,為下文概念的出示做準備,使學生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印象深刻】

師: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如2、3、5、7都是質數。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如4、6、15、49都是合數。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師:再舉出幾個質數和合數的例子,舉得完嗎?說明了什麼?(質數和合數都有無數個)

想一想:最小的質數(合數)是幾?的呢?

師:所以按照因數個數的多少,自然數又可以分為哪幾類呢?

課件出示:可以把非0自然數分為質數和合數以及1,共三類。

2、製作質數表。

投影出示例1。

師:怎樣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呢?

生1:可以把每個數都驗證一下,看哪些是質數。

生2:先把2的倍數劃去,但2除外,劃掉的這些數都不是質數。然後劃掉3的倍數,但3不劃掉……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完成100以內的質數表,使學生形成一個知識網路,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質數和合數的概念,知道了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在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時,我們要抓住質數與合數的本質特點,從因數的個數入手進行判斷。在對整數進行分類時,要明確分類標準,不能把質數和合數與奇數和偶數混淆。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知道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多個物體。認識分數單位,理解分數是分數單位的累積。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分數表示的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2、運用直觀教學手段,經歷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

3、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參與、充分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內容分析:

國小階段對於分數的研究大致分為5個階段:低年級的平均分和除法、倍的認識、三年級的分數初步認識、五年級的分數再認識、分數的計算、六年級的比。從這些安排來看可以看出五年級的分數再認識是國小階段一次系統的`學習分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教材安排的一次理論上的概括。它不僅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更是對分數認識上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是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和應用的重要前提。

重難點

重點:

知道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多個物體。認識分數單位,理解分數是分數單位的累積。

難點:

運用直觀教學手段,經歷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

教學過程

活動1【匯入】

一、溝通“1”、整數、分數的聯絡,度量中感受分數的產生和意義。

師:同學們學習過整數嗎?如果用這張紅色的紙條表示1,那麼你能想辦法表示出2嗎?3怎樣表示呢?我們發現有幾個這樣的“1”就可以用幾來表示。

師:老師這裡還有一張紙條(更長的紙條),你知道它表示幾嗎?(用1作為標準去量發現有不足1的)。

師:這段不足1的長度怎樣表示呢?(用分數表示)

在測量、分物或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分數來表示。

師:猜一猜,這段不足1的長度是這個標準的幾分之幾呢?

老師給每個組的同學都提供了一些學具,請利用手中的學具驗證你們的`猜想。

預設1:兩張綠色紙條拼成一個紅色紙條,綠色紙條是紅色紙條的

預設2:紅色紙條對摺,不足1的部分是紅色紙條的

預設3:兩張桔色的紙條。一張桔色的紙條是紅色紙條的,兩個就是。

我們發現我們只要找到不足1的部分與標準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用分數表示了。

在剛才的測量過程中我們發現不足1的部分沒辦法再以1為標準去測量了,但是我們發現可以用標準的去測量。下面我們就用標準的測量一下,看看粉色紙條是幾個,你知道5個是幾分之幾嗎?

活動2【講授】

二、分物中體會單位“1”可以是多個物體

師:剛才我們找到了,生活中其他的地方有沒有呢。

大米

1000克

拿出小片子,請你分別表示出它們的。

我們表示的都是,可是為什麼對應的數量卻都不相同呢?

回顧一下找的過程,你對分數又有了哪些新的體會?

師小結:除了可以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找到分數,也可以把多個圖形或多個物體看作整體通過平均分找到分數。大家平均分的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表示,通常叫做單位“1”

活動3【講授】

三、分物中認識分數單位,深入體會分數的意義。

師:剛才同學們準確的找到了這些糖的,下面同學們可以自由地利用這些糖來表示你喜歡的分數。

合作建議:

獨立思考:想一想、畫一畫,用這些糖還能表示出哪些分數。

小組討論: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找到的分數所表示的意義。

預設:

觀察這兩個分數你有什麼發現嗎?

相同點:都是把6塊糖平均分成6份

不同點:取的份數不同

聯絡:2個是

師:你會表示嗎?

師:我們發現有幾個就是六分之幾。

師:你會表示嗎?

師:那麼有幾個就是三分之幾。

像、這樣的表示一份的分數就叫做分數單位。而像、、這樣的分數,我們可以理解為它們都是由分數單位不斷累積而成的。

師:有些同學還找到了一樣的分數,對嗎?

師:表示了這麼多分數,誰能來說說分數的意義。

活動4【匯入】

四、鞏固練習

1、填一填

2、猜一猜

師:請你對自己今天課堂學習的表現和收穫進行評價。這裡有10顆星星,你認為你可以得到幾顆呢?請在紙上進行塗色。

師:誰來說說你獲得了這些星星的幾分之幾呢?請同學們根據他所說的分數想一想他給自己評了幾顆星?

師:誰再來說說你自己評了幾顆星,同學們想一想他獲得了全部星星的幾分之幾?

師: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我給大家今天的學習情況評幾顆星呢?

出示

師:你知道這是幾分之幾嗎?

有的同學在為沒有得到全部的星星而感到遺憾,其實沒有點亮的那半顆星才是我今天送給大家最寶貴的禮物,不滿足是進步的首要條件,在陳老師心裡你們每個人擁有著無限的潛能,我永遠期待著你們更精彩的表現。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景,自主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演算法。

2。學會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計算,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1、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

2、探索並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計算。

教學難點:

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並能熟練計算。

教學理念: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使學生體驗學習中通過合作交流帶來的方便和快樂。

教學準備:

課件。

學生準備:

預習課前知識。

教學過程:

一、實踐調查

課前讓學生在匯景新城作實地調查,調查本小區住戶情況

二、課內交流

1、讓同學們根據調查所得的'數學資訊編一道數學應用題。

2、根據所編的題目獨立列式

3、探討和交流如何解決問題。

(1)嘗試通過估算結果解決問題。

A、分組討論不同的計算過程

B、師:根據以上的結果你能判斷“這棟樓能住150戶嗎?”

(2)討論演算法

三、習題鞏固:

1、試一試

11×4324×1244×21

2、練一練:

第1、2題

3、第3題,學生獨立思考,理解題意,再進行計算

四、綜合應用:

陳老師班上有42名同學,她為同學們購置書包和文具,一個書包24元,一個文具11元,買書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錢?一共花了多少錢?

五、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學會了什麼?

六、板書設計: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9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4人,學生的學習習慣差,作業馬虎,字跡潦草,成績不理想,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後進生面廣。針對出現的問題,我想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著手,重點抓學生的作業,在作業中找出每個學生的不足,從而進行補差提優。還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並進一步加強學習方法的滲透與指導,對學困生實行個別輔導,給予精神上的鼓勵與幫助,促使其自覺學習。在書寫上進一步提高要求,讓學生在認真書寫的基礎上培養其責任感。

二、教材分析:

1、全冊教學要求: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掌握它們的計演算法則,並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2)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展開圖的形狀,理解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含義並能正確計算。

(3)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分數除法的計演算法則,並能熟練地計算。

(4)認識理解物體體積概念,認識常用體積和容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數、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夠掌握這些單位間的進率和換算,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

(5)掌握分數乘法、除法的數量關係,並能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6)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正確熟練地進行小數、分數、百分數的互化,並能正確地解答百分數應用題。

(7)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懂得中位數,眾數的意義,並能針對具體問題選擇使用。

(8)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2、教學重點:

(1)理解整數與分數乘法的意義,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及其計算方法。

(2)理解除數是分數的除法的意義,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重點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認識百分數的意義是重點,探索並掌握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互化的方法。

(5)瞭解長方體的幾何結構。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6)認識扇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3、教學難點:

(1)整數與分數的乘法的兩種意義之間的聯絡。

(2)把被除數的分數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這個被除數的幾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結合具體情境與操作來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

(3)除數是分數的除法的意義,是從被除數中能夠分出多少個除數的角度來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實際意義,能形象地描述這些體積單位實際有多大。

三、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在本學期中,繼續提高教學質量,我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以解決:

1、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通過表揚、激勵的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開展“爭星榜”、傳送小喜報的形式,讓學生們在競賽評比和表揚中獲得進步。

2、踏踏實實做好教學常規工作,以自己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滿腔熱情的工作作風,虛心學習各種資料,同時爭取家長的配合,共同做好對學生的培養。

四、輔導計劃

1、注重因材施教,進一步做好提優補差工作。讓學優生和學困生結對,達到手拉手同進步的目的。

2、上課時對學困生多加註意,有針對性地提問,找到他們學習上的難點,予以解決。

3、為了做好抓好兩頭,保住中間的工作要點,努力設計讓優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學手段。設計提問、設計練習、分析內容注意選擇性問題。同時明確練習題的難度的層次性,使學生有的放矢。能在較短的時間裡,較好的全面的完成練習題。

4、重視差生的錯題訂正,不厭其煩的反覆地幫助差生完成基礎性作業,直至學生真正弄懂為止;對差生的作業保證做到面批面改。

5、加強與家長的配合,幫助潛能生從態度到習慣,從上課到家庭作業的指導形成合力。

五、課時安排:

(一)分數乘法 ( 8 課時)

1.分數的乘法(1) 2課時

2.分數的乘法(2) 2課時

3.分數的乘法(2) 2課時

4、整理和練習(1) 2課時

(二)長方體 (7 課時)

1.長方體的認識和練習(1) 2課時

2.長方體的表面積 3課時

3.整理和練習 2課時

(三)分數除法 (9 課時)

1.倒數 1課時

2、分數除法(1) 1課時

3、分數除法(2) 2課時

4、分數除法(3) 2課時

5.複習 1課時

6、數學生活 1課時

7.摺疊 1課時

(四)長方體(二) ( 10 課時)

1.體積與容積(1) 2課時

2.體積單位 2課時

3、長方體的體積、練一練 2課時

4.體積單位的換算 2課時

5、練習四 1課時

6、有趣的測量 1課時

(五)分數混合運算 ( 10課時)

1.分數混合運算(一) 2課時

2.分數混合運算(二) 2課時

3.分數混合運算(三) 2課時

4、數學萬花筒 2課時

5.練習五 2課時

(六)百分數 (14課時)

1.百分數的認識 2課時

2.合格率 2課時

3、蛋白質含量 2課時

4、這月我當家 2課時

5、練習

6 、整理與複習 2課時

7、數學與購物 2課時

8、購物策略 1課時

9、包裝的學問 1課時

(七)統計與總複習 (10課時)

1.扇形統計圖 1課時

2.奧運會 1課時

3、中位數和眾數 1課時

4、練習七 2課時

5、瞭解同學 1課時

6、總複習 3課時

7、本學期你學到了什麼、問題銀行 1課時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20

課題:

列方程解應用題複習(行程問題)

學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問題的應用題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個物體的簡單行程問題的基礎上,初次接觸有關兩個物體執行的較複雜的行程問題,其中體現了“運動方向”“出發時間”“運動結果”等新的運動要素,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應以一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數量關係為基礎,讓學生認識“相遇及追及”的特徵,掌握此類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課時目標):

1、初步理解兩個物體在一定距離中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幾種常見的數量關係;

2、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尋找等量關係,知道“相遇問題”的等量關係;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兩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擊問題”的等量關係,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畫線段圖分析題目的方法。

教學重點:

尋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間的等量關係,從而列出方程,得出應用題的解。

教學難點:

認識相遇的過程中理解運用等量關係的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PPT、練習本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教學說明

一、複習引入

1、揭題

2、常見的相遇問題型別(手勢演示)

(1)同時出發,相向而行

(2)一車先行,另一車再行,相向而行

(3)同時出發,途中一車暫停,相向而行

二、基礎練習

1、AB兩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車從A開出駛往B地,2小時後,乙列車從B地開出駛往A地,經過4小時與甲列車相遇,已知,甲列車比乙列車每小時多行10千米,甲列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1)畫線段圖分析題意

(2)找出等量關係

(3)列式

2、兩車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2小時候相遇,這時甲車比乙車多行99千米,已知甲車的速度是乙車的1、4倍,求甲乙兩車各自的速度。

小結:

(1)相加=總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車從甲城開往乙城,每小時行75千米,一列客車同時從乙城開往B城,每小時行60千米,兩列火車在距離兩城中點30千米處相遇,相遇時兩車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結:

(3)到中點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時從學校出發去少年宮,小巧每分鐘走80米,小胖每分鐘走60米,小巧到達少年宮後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宮400米處與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時間。

小結:

(4)總路程相等

三、鞏固提升

5、一輛客車和一輛貨車同時從相距250千米的兩地出發,相向而行,客車由於上下車停靠幾站後耽誤了半小時,結果貨車行了2小時後與客車相遇,客車平均每小時行80千米,貨車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6、一輛摩托車以90千米/時的速度去追趕先出發的汽車,已知汽車的速度是60千米/時,摩托車4小時後追上汽車,汽車比摩托車早出發幾小時?

7、有甲乙兩個人,甲每分鐘走83米,乙每分鐘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鐘後,甲從後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時間剛剛追到離乙40米?

8、一輛汽車從甲地出發,行了60千米後,一輛摩托車也從甲地開出,3小時後與汽車同時到達乙地,已知摩托車的速度是汽車的1、5倍,求兩車各自的速度。

四、思維訓練

9、甲乙兩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鐘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鐘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總結評價路程,速度,時間是行程問題中3個最關鍵的量,所以在新知學習前先搞清他們之間的關係尤為重要。

“相遇問題”的概念較多,如“同時出發”、“相距”、“相遇”、“相對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樣把這些抽象的概念讓學生感性地接觸並且深刻地理解呢?我藉助肢體語言讓學生弄明白這些概念,通過生動有趣肢體動作刺激學生的感官,形成兩個物體運動的空間觀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也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過畫線段圖理解了兩車行的路程與總路程的關係,然後放手讓學生嘗試解答例題,這樣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最後通過檢驗求證學生的做法,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板書設計:列方程解應用題(行程)

相遇問題

(1)相加=總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點相等

(4)總路程相等

教學反思:

行程問題應用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而對於學生來說卻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應如何突出重點,特別是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一直以來是我們數學教師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本節課學習內容是行程問題複習,包含了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教學重點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能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課前的'準備,上課的反思,我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深的理解。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很多收穫:

1、合理組織安排教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首先複習“速度×時間=路程”這一行程問題的數量關係,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必要的準備,然後用動作語言讓學生了解相遇問題中經常出現的幾個要素,這樣學生觀察起來直觀、易懂,興趣容易調動起來,並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然後再通過例題讓學生讀題,說等量關係,畫線段圖等手段理解相遇問題的解決方法。

追及問題與相遇問題都屬於行程問題,追及問題比相遇問題較難理解,避免學生學習枯燥無味,我在引入環節是以學生身邊的例項為背景引入的。基礎練習1,由學生畫圖獨立完成,達到複習相遇問題的特徵及相等關係;練習2的出現是對比追及的特徵,引出本節課所複習的第二個內容,相遇和追擊形成對比,區別不同。由於例題及變式練習是以遞進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其內容又處在同一背景下,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幾個問題間的聯絡和差異,使學生明白此類應用題的特徵,進一步提煉解應用題的一般思路。

2、運用線段圖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

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解應用題的關鍵是審題,理解題意,找到相等關係。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藉助學生畫線段圖,分析線段圖中各量間的關係找到題目中隱含的相等關係,從而解決問題。在講解例1時,安排學生讀題畫關鍵詞語,動手演示理解題意,教師教給學生畫線段圖,運用線段圖找到相等關係。在變式練習及例2教學中,由學生嘗試畫線段圖尋找相等關係,學生能很快列出方程進行求解。運用線段圖分析比較數量關係,能夠變抽象為具體,變繁為簡,使等量關係更明確,為學生理解題意加起橋樑。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便於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間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把分析問題、尋找等量關係作為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課的過程中雖然有學生合作學習,動手畫圖找相等關係,但時間短,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真正體會線段圖的作用。學生認真畫圖後,我感到純是模仿較多,不會藉助線段圖找相等關係。應該好好分析線段圖的用途,是解決較複雜問題常見的工具。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注重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逐漸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使我深刻體會到:課前備課時除了要認真研究教材設計好教學內容外,一定要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與手段,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真正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4、分層遞進,滿足不同層次需求

在練習中組織了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練習。運用變式練習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題意,開闊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理解題變意不變,方法也不變。拓展題的設計有助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再思考,以體現“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總之,讓學生經過多層次的練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總之,在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中,我們要藉助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理清題意,尋找各量的關係。我感到學生的困惑是讀不懂題意,找不到各量間的關係,不會列方程。通過反思,我再講應用題時,不要快,題目不要貪多,要精,有典型性,適時變式練習,抓各量之間的關係,儘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時刻伴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