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俞敏洪我們觀後感

校園 閱讀(6.17K)

在喻文德老師的推薦下,我去觀看了由《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老師在中央電視臺的《我們》欄目關於大學生就業的演講。感覺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和學習上種種讓人深思的知識。

俞敏洪我們觀後感

俞敏洪和印象中的一樣,很幽默,演講的也非常有感染力。作為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是經歷磨練才獲得心在成就,曾經三次參加大學聯考而最終考入北京,這需要怎樣的勇氣和意志,使我對俞敏洪肅然起敬。

我對自己的大學生活也有所感悟。大學兩年的光陰,等到大學畢業時,回首看看大學兩年,那將會是怎樣的空虛和嘆惋,所以說現在應該珍惜在大學裡的每一分每一秒,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讓大學的生活充滿意義。

俞敏洪在講座中提到,要多看書,這是一個豐富自己的知識和充實自己大學生的一個很好的方式,有些人生的真諦和哲理只有通過讀書才能領悟到,所以說讀書能改善一個人的修養,會使一個人的生活趨向自我的高遠。

舍與得,是本次講座給我的另一大觸動,就是在生活中如果想要得到一樣東西,就必須要捨棄另外一些東西,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當然,我想如果說想要得到一樣東西,就會得到你想的東西,它還需要你的付出和努力,這就是我對舍與得的感悟。

還有,俞敏洪的經典理論:人的生活方向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像草一樣活著,你儘管活著,每年還在成長,但是你畢竟是一棵小草,你吸收雨露陽光。但是長不大,人們踩過你而不會以你的痛苦而憐憫你,因為人們本身就沒有看到你。我們應該像大樹一樣的活著,即使被埋在泥土間,你依然能吸收土地養分,成長起來。當長成參天大樹以後,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走進你,給人一片綠色,或者是美麗的風景,死了就是棟樑之才,活著死了都有用。所以說我們現在就應該埋下樹的種子,然後吸收土地的養分而茁壯成長,給人帶來綠色!還有,我們應該有水一樣的精神,為了奔向大海而奔流不息,不能像泥沙一樣沉澱下去,那樣我們是不用再繼續努力奔向大海了,但卻永遠見不到陽光了,人在歲月的長河就應該有水的精神,不可以像泥沙那樣沉澱下去!

俞老師也曾經告訴我們要交朋友,交好的朋友。

大學時代的確沒有那麼多的功利,社會上的“功利現象”是怎樣的,是個什麼樣的程度,我不清楚,不過,大二了,該出去走走了,到社會上混混,瞭解瞭解“功利現象”,瞭解瞭解“社會現象”,瞭解瞭解社會上的“人和事”。其實在大學裡已經出現很多“現象”了,只不過不在表面。

選對是朋友將會受益終生,所以在大學應該多交一些朋友,俞總說:“怎麼交到朋友?首先就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值得交往的人,如果自己都不能讓其他人接受,又談何做朋友呢?”要交朋友就要交比自己更優秀的朋友,比如說,比自己大度,讀的書比自己多,英語比自己好,這樣跟著他才會有收穫。

在大學裡最後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為工作做準備。其實這一點我做得還是可以的,我經常到招聘網站上寫一些簡歷,查一查有沒有適合我的工作崗位什麼的,只是不經常出去打工,沒什麼實踐的經驗。俞總說:“我們除了在專業知識上做好就業的準備以外,更多我們還要試著去找一份工作,哪怕是掃地,發傳單.......這很丟臉麼,不。如果連這樣的工作你都找不到你會更丟臉。或者說連這種工作你都做不下去,那就更不用說將來會成就什麼大事業了。”我覺得這一點說得非常好,特別是發傳單,最近我就發了一次傳單,40元/天,挺少的,還要忙活一整天,挺累的,不過我堅持下來了。

我很慶幸,自己還算是一個知道珍惜時間和珍惜生命的人,還有一些生活目標。但是,俞敏洪老師的'另一番話,卻在心裡遊蕩,揮之不去。就是關於生活志向,俞敏洪老師將他自己,從小就是嚮往著當水手,那是因為小時候的他認為當水手可以走遍世界各地。至今,他不是水手,但是他已經算是實現了他的志向,那就是可以走遍世界各地,這就是志向。不需要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只需要夢想的方向。

我不得不開始思考,關於自己的志向。想著就會覺得慌,想到夢想,心裡就會一片空白。好像目前為止,我最大最明確的夢想就是去一次希臘。在這裡留一片空白吧。

俞敏洪老師最最激勵我的一句話就是:我很慶幸自己在大學最最迷茫的時候任然堅持學習,雖然不知道希望前方是怎麼樣的。因為這句話,我一直保持著一種堅持學習新事物的心態,這種感覺很充實。因為這樣,有時候空下來休息的時候,總是覺得對不起我的青春。 最後,我希望我能在俞老師的諄諄教導下,能找準自己的方向,並且堅持自己的目標,不怕吃苦辛勞的讓它付諸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