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學經典讀後感15篇

校園 閱讀(8.39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學經典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國學經典讀後感15篇

國學經典讀後感1

中華民族文化有著上千年燦爛的歷史,《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裡就融匯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我們國小生閱讀,每首古詩都有註釋,文章還配有插圖,使繁冗的得文句變得淺顯易懂,並且生動趣味。

剛開始讀《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時比較累,但堅持下來發覺並沒有那麼難理解。讀多了,讀書的速度就變快了,讀完一本書後我感到十分有成就感,讓我更加喜歡經典了。

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第五單元“四時田園”這一部分,它用許多古詩來教育我們:做人要勤勤懇懇,不能懶惰。以前我無論做什麼事都很懶惰,什麼事都讓別人幫我做。值日時,我是組長,我就讓那八個組員打掃,我則坐在凳子上悠閒地唱著歌。最終,由於組員不合作,沒打掃乾淨,教師批評了我一頓,我心裡像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麻,一齊湧上心頭。哎,都怪我!讀了這一部分,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從今以後,我漸漸變得勤勞了。就說去年吧,學校有縣裡領導來檢查衛生,我們組由我負責打掃衛生,在我的牽頭下,我們把教室打掃得乾乾淨淨。為此,還受到縣領導的表揚呢。當然,這得歸功於經典誦讀!

經典誦讀中,孔子關於學習態度的言論也讓我們值得去學習和借鑑。在《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必須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又可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雖然我成績很一般,但每次考完試驕傲情緒不斷滋長。對於身邊學習比我差的同學總是不理不睬,家長、教師說過很多次,但每次都是收效欠佳。當我讀了孔子的話時,又反省了自我,覺得很慚愧。連知識淵博的孔子都那麼謙虛,何況一個小小的我呢?從此以後,我變得很謙虛,經常向我身邊一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百萬綠絲中的小苗吸收營養的成分。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哲理,讀之如沐浴春風,我會讓它永遠伴我前行……

國學經典讀後感2

當我合上了《中華誦——國學經典》這本書時,突然有很多話要跟大家講。

我讀的是五年級上冊。這本書中,一共有六個單元。而我最喜歡的是第一單元。

這個單元裡有三首詩。這三首詩所描繪的夏日,都是美不勝收的。所以,我很喜歡這個單元。我覺得這個單元寫的景色非常美麗,讓我讀的津津有味。我最喜歡的是第一首古詩:《山亭夏日》。

《山亭夏日》這首詩是這樣寫的:“綠樹蔭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意思是:夏天到了,白天越來越長,綠樹底下樹蔭濃密,樓臺的倒影映入池塘。微風吹拂,水面上波紋晃動,就像水晶做成的簾子。棚架上開滿薔薇花,滿院清香瀰漫。在這首詩中,我看到了詩人對山亭夏日的安詳、靜謐的嚮往,同時,我還深深地感受到夏日的美好。夏日,雖然烈日炎炎,但是,一切都是那麼美麗,那麼神祕,到處都是一副生機勃勃的景象啊!

在這個單元裡,還有許多“經典誦讀”。當我讀到“知己知彼,將心比心”的時候,心裡頓時“咯噔”了一下。是啊,認識一個人的前提條件就是“知己知彼,將心比心”。也就是說,為人處事不僅要考慮自己,也要考慮別人。這樣,用自己的心關照別人的心,才能做到關係融洽。“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互認識的人到處都是,可是,有多少是“知心”朋友呢?也許,你會說:“當然都是啦!”但是,不是光在一起玩兒樂的朋友才是知心朋友,像那種不光想著自己還想著別人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知心朋友”啊。

說完朋友,我們再說說為人處事吧。“為人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讓我懂得:只有光明磊落、樸素大方的人才能得到好報。像那種整天做壞事兒的人,比如小偷等等,就疑神疑鬼、寢食不安、永無寧日,而且惶惶不可終日。

除了這些,還有第二單元的“黃金無假,阿魏無真”,更是讓我明白:要相信真實的東西,而不要偏聽偏信;而第三單元的“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又讓我明白讀書的重要性;第四單元的“三思而行,再思可矣”讓我懂得:凡事需三思而後行;第五單元的“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使我懂得學習的重要性;第六單元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又讓我明白要珍惜時間。

國學經典讀後感3

讀了《中華誦國學經典》這本書,我感受到很多可貴的品質:感恩父母、珍惜友情、勤儉節約、熱愛祖國等等。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首人人皆知,皆能誦之的《遊子吟》。

時光倒流到唐朝:詩人孟郊即將遠遊,這一夜,慈祥的孟母依然藉著桌上燭臺發出了搖曳而又微弱的亮光為他縫縫補補。每一針每一線都異常細密,每一個動作都十分沉重,生怕郊兒在外奔波辛苦,唯恐孩子在外遲遲不歸。第二天太陽即將升起之際,這本是一日之中最有生機的時刻,然而空氣中似乎充滿了離別的憂傷。花兒草兒彷彿也被感染了,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淚珠滴落了下來。戀子情深的孟母一聲聲的叮嚀使孟郊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即興寫下了《遊子吟》這首後來揚名千古的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謳歌了人世間最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歌的語言清新樸實,情真意濃,千百年來觸動了無數讀者的心絃,引起無數遊子的共鳴。“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一句乃詩的點睛之筆,吟愛之經典,寄託兒之情懷。這也是它傲立於詩界的原因所在吧。

母愛我們或許一時無法報答,但並不是不需要報答,反而要盡我們的最大努力去報。對這一首詩,關於“感恩”的經典,即使對故事耳熟能詳的你、我有沒有盡一份為人子女的一份孝心呢?憑心而論,大多數人會為此慚愧吧。可見那些千百年來傳承的傳統美德並沒有真正滲入到我們的血液,儘管我們是正宗的中國人。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沐浴著父母的恩澤。無論是童年亦或成年以後都是如此。不管你是偉人還是凡人;無論你生的美麗還是醜陋;不說你是富有還是貧窮,都被自己的父母深深的呵護著。他們為了子女的未來努力勞作,不求回報。這樣的付出,也許只是想你多說一句:媽媽,我愛你!

讓我們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吧。讓那一句經典滲進我們的血液,浸入我們的內心吧!讓父母為擁有一個懂得感恩的你而感到驕傲吧!

國學經典讀後感4

為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全體教師感受經典文化的魅力,開闊視野、提高自身素養,區教委號召全體教師開展國學經典學習活動,組織全區教師利用網路學習國學經典,讓教師們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過視訊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

作為一名教師我希望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裡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裡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優美的教育讚歌!

國學經典讀後感5

書,彷彿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師,所以我從小迷漫在書的海洋中。開啟書本,一切不愉快都離我而去。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中華經典誦讀》這本書,它讓我徜徉在詩的海洋中。

在讀詩中,我收穫到“亡羊補牢,未為遲也。”(節選《戰國策》)。

記得有一次,我病好剛回校上課,誰知下午老師說:“同學們,明天要考試了,回家要認真複習。”叮零零,放學鈴響了。我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慢吞吞地把作業做完了。我剛拿出語文書準備複習,心想:唉!複習還有什麼用,我都請了幾天的病假,怎麼也考不到第一。老師說過:“要在全組考第一才能當上語文組長。”反正當不了語文組長,還不如看看電視,輕鬆一下!我拿著作業找媽媽簽字,媽媽問:“你這麼快就複習完了,明天能考好嗎?”我跟媽媽說了緣由,媽媽摸著我的頭說:“你不復習,不努力,不去試一試,怎麼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更何況你如果有不會的,還可以打電話問老師呢!如果現在放棄了,不是一點機會也沒有了嗎?語文組長可是你這段時間夢寐以求的啊!聽媽媽一說,我便跑進了房間,認真地複習起課本來。等考試結果出來了,我終於如願以償地當上了語文組長,這真是:事到臨頭,只要及時想辦法彌補,都來得及。

在一個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書本準備做作業。可是又想:不是還有明天嗎?留著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電視。當我開啟電視看得津津有味時,腦子裡忽然想起了《中華經典誦讀》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為明天還有明天的事。於是,我關掉電視,回房間做作業去了,從讀詩中我感受到時間的寶貴。

從讀詩中,我體會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到頭禾黍屬他人,不知何處拋妻子”(選自《農夫》)。

從讀詩中,我領略了江南水田美麗的風光——“更被鷺鷥千點雪,破煙來入畫屏飛”(選自《稻田》)。

誦讀經典,我感受這世間的真諦。誦讀經典,我享受這世間的美景。誦讀經典,我分享這世間的真情。經典,伴我成長。

國學經典讀後感6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可是看看社會的一些現象,想想現在人們的一些作為: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他撫養成人,可是當他成家立業之後,卻將父母斷然拋棄,讓他們孤苦憐仃的艱苦度日;父母費盡心血地將他們培養成才,可是,當他們功成名就之後,卻認為父母地位卑微恥於與其為伍,而毫不留情的不認雙親;為了照顧自己的家室妻兒對老父老母不聞不問……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是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聽到,或者我們本身就在做的真實情形,真的令人寒心。

也許,每一位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許下“孝”的巨集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你們忘了,忘了真主的定然,忘了索命天仙的召喚,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父母走了,帶走對我們的掛念和他們的口喚,留給我們的是永久長遠的懊悔,和難以了結的孝願。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歲月間隙的承接,“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追悔,“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線。

你的主曾下令說:你們應當只崇拜他,應當孝敬父母。如果他們中的一人或者兩人在你的堂上達到老邁。那末,你不要對他倆說:“呸”不要喝斥他倆,你應當對他倆說有禮貌的話,你應當畢恭畢敬地服待他倆,你應當說:“我的主啊,求你憐憫他倆,就象我年幼時他倆養育我那樣,”你們的主是最知道你們的.心情的,如果你們是善良的,那末,他對於常常悔過者是至赦的。

聽,這是真主安的聲音。趕快為你們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禮拜後的一個好都爾,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道家常小菜;也許是聽他擺以前的事,做個耐心的聽眾;也許是任他們嘮叨,撒氣;也許是一件新衣;也許是一雙鞋墊……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價。

報答父母的恩情即便揹著父母徒步朝覲往返七次,亦不能盡,所以,穆聖說:“天堂在母親的腳下。”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我們父母健在的光陰!

國學經典讀後感7

《弟子規》也許在我們大家還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接觸過了吧,《弟子規》中的每一個字都蘊藏著極其深刻的道理,是我們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徹。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著一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著,父母到了家裡必須是累了,我們為父母幹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就應的。我們就應盡心盡力的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一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勞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渾身痠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卻因為作業兒發著牢騷。“來,好閨女,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憊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縈繞,“沒時光,沒看見我這正寫作業呢嗎?”我不耐煩的應對著。我錯了,爸爸累還不是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我就算是毫不猶豫的去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說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裡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於埋怨。但是在讀完《弟子規》後,我明白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一個完美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為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今後,我必須要管好自我,自我心裡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孝、悌、謹、信、愛、仁”就是一個人最就應擁有的,我必須要努力去愛做學習孔聖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

國學經典讀後感8

讀了《大學》這本書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大學》原屬《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為《四書》,並把《大學》排在了“四書”的首位。

我最喜歡《大學》中“止於至善”的一段話:“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就是說,作為君主,應當廣施仁政;作為臣民,應當敬事君王;作為子女,應當孝敬父母;作為父母,應當慈愛子女;與人交往,應當堅守誠信。

讀了這段話,讓我想起了南宋時期愛國將領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在1126年,金兵攻打中原,岳飛要抗擊金兵,精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十分高興,就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刺在岳飛的背上,教導兒子要精忠報國。岳飛投軍後,打了很多勝仗,無數金兵聞風而逃……。但後來昏庸的皇帝卻聽信小人的話把岳飛殺害了,但岳飛的美名卻流傳於世。我特別敬佩岳飛,不只是他的勇敢和武功,而是他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岳飛為什麼能做到精忠報國呢?就是因為岳飛孝敬母親,聽從母親的話。岳飛在國難當頭之際,不僅做到了“為人臣,止於敬”,也做到了“為人子,止於孝”。

讀了《大學》讓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們從小就要認真聽父母的教誨,不能跟父母頂嘴。對兄長要敬重,看到長輩和老師要敬禮。對人要有仁有義,不能騙別人,也不能把我所知道的別人的祕密告訴他人。在學校要認真聽講,上課不說悄悄話。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認真完成作業,學習上遇到困難不退縮!一定要把學習成績搞上去。

《大學》這本書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只要我們從孝敬父母開始,努力盡到做兒子的責任,盡到做學生的責任,從一點一滴做起,長大後,就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國學經典讀後感9

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國學》讓我學會感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

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經典讀後感10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裡有幾樣不可缺少的東西-----------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是孔子到孟子以及董仲舒一一完善的。

讀了這一套書以後我真是感慨萬千,它讓我明白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它似一個知識庫,點亮了我的心靈。“仁”裡面的《美金的價值》、“義”裡面的《大義橋》、“智”裡面的《無心的鹿》……其中我最喜歡“信”這本書,我能從中體會到“信”讓人受益非淺,那一句句簡練的語言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例如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言心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古今中外誠信使人們走向禮貌。季布大家必須都熟悉,他只要答應別人的事無論多困難他都想辦法辦到。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大將,曾幾次打敗漢軍。劉邦當皇帝后下令通緝季布,季布只好化裝到山東一朱姓家當傭人,朱家明白他是季布後收留了他,並且幫他向劉邦說情。劉邦之後封季布為中朗。季布有個朋友叫曹丘生,專愛拍馬屁,聽說季布當了官便來巴結。季布見曹丘生來就虎起了臉,罵了他幾句。誰知無論季布態度多嚴厲,曹丘生照舊陪著笑還說:“我聽說楚地有‘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聽後很高興就待他為上賓,曹丘生走後到處宣揚,季布的名生就越來越大。這就是一諾千金。

誠信是不分國界的,在美國一個莊園主的家裡有一把新斧子,莊園主的兒子看見了十分喜愛,他想試試斧子快不快,就對準一棵櫻桃樹砍去,只聽“咔嚓”一下樹被砍斷了。男孩一看不好,就把斧子放在原位躲進了小屋,但之後因為‘誠信’還是承認了自我的所作所為。這就是美國總統華盛頓小時候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

不管是季布還是華盛頓,在他們身上都有個共同點“信”,我們必須要以誠待人,正如李嘉誠的所說“我們要以誠代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國學,是你使我的知識一天天充實,是你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要大聲對你說:“多謝你”!

國學經典讀後感11

誦讀經典,是中華民族對青少年進行啟蒙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有利於引導青少年鍛造人格,塑造品德。近期,我們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國小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縣中國小校開展了敬老、孝老活動,即,要求學生回家幫助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為老爺爺、老奶奶端一碗飯,倒一口水。為使活動紮實有效的開展,我們通過誦讀經典,使中國小生思想受到教育,心靈得到感化。

一是創設誦讀氛圍,增強吸引力。在中國小校、幼兒園,推廣經典上牆,以經典名言為主題的宣傳字畫赫然醒目,利用閱報欄、黑板報登載古典內容,在教室走廊、宿舍、餐廳、櫥窗張貼通誦易懂的古詩句及名言警句,使學生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薰陶。

二是分類施教,把握階段性。我們要求幼兒園和國小低年級學生主要誦讀《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只求背誦,可作一般理解,國小高年級學生和中學生要求背誦《論語》,引導他們在誦讀的基礎上理解經典內涵,用先賢訓誡昭示做人、做事的道理,規範自己的言行。

三是堅持每日一讀,學玩一體,寓教於樂。如,北關示範國小自編的《習慣伴我成長》,注重國學經典教育與師生落實日常行為規範結合起來,倡導學生每週做一件對自己、對同學、對班級、對學校、對家庭、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任元漢國小自編的《孝道》一書,成為我縣各學校校本教材,學校被縣政府命名為孝文化教育基地,該校就是通過晨讀讓學生熟記理解,使學生內化為遵守校規校紀,誠心做事,誠實為人,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自覺行動。他們還把古典詩詞編成易學易唱的兒童歌謠、情景劇,讓學生身臨其境中學習和踐行經典。

四是加強家校合作,提高誦讀質量。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宣講走進經典古詩文的重要性,取得家長支援,家長和孩子一起誦讀古詩文,讓家庭、社會都成為學生誦讀經典的場所,使古詩文的誦讀由校內向校外延伸,營造家庭小課堂,社會大課堂,讓孩子盡情倘佯在詩詞的海洋裡,對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國學經典讀後感12

這一週,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是《國學經典》,在這一本書裡有四種類型: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大學、中庸。

弟子規當然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裡面有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這八個類。入則孝是教我們怎樣去孝順父母,照顧他們,因為是他們辛苦把我們撫養成人。出則弟是說一些關於長輩的禮儀方面。在一個家裡,如果有長輩的到來,你必須讓長者先坐下,然後長者讓你坐,你才能坐下。餘力學文裡面講了讀書法,一共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沒有這三到中的任何一到都不會養成讀書法靜心的習慣。

朱子治家格言大家應該十分少見,傳聞也很少。但在我讀了《國學經典》這本書後,我對朱子治家格言也有了一定的瞭解。裡面有幾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句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告訴了我們每天黎明時起床,先用水灑溼內外,然後掃地。使裡面外面乾淨,到了黃昏就要休息,並檢查關鎖的門戶,不能有一絲馬虎。還有一句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意思是:凡是都要做好準備,不要像口渴的時候,才會來掘井。這一句話讓我明白了人不可以臨時抱佛腳。

最後是大學和中庸。這兩個是從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畢生的精力所編的《大學中庸論語》這就是其中的兩類。大學,就是讓我們一定要多學習,不能害了國家。比如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後面的同伴增添一股上的力量,支援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中庸一共有三十三章,這幾張大約是一樣的,告訴我們人生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保持中正平和;人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

這本《國學經典》的書,會一直伴隨我走完五年級和今後的讀書之路,當我讀完時,我一定會對“你”進行深刻理解的!這本書,我真想再讀上千百遍啊!

國學經典讀後感13

最近,我在國學堂學習了《大學。》這本書。讀了《大學》後,我雖然不太懂其中的奧祕,但也從中學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我喜歡《大學》中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我理解這三綱領就是去惡從善、改正缺點,弘揚光明的德行,使自己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麼,怎樣才能達到止於至善的目標呢?諸葛亮告訴我們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只有恬靜才能修身,只有儉樸才能涵養品德,只有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只有內心寧靜才能高瞻遠矚。

《大學》這本書總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道理,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做到修身就必須從小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我國曆史上就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代的劉蓉少年時在屋子裡讀書,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在屋子裡走來走去。這屋有一處窪坑,每次經過,他總要被絆一下。剛開始,感到很彆扭,走著走著也就習慣了。有一天,父親看到他被絆一下也沒感覺,就很生氣,大聲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怎能治理國家呢?”是啊,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這就是《大學》這本書教給我們的道理,只有先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要想做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從修身開始。比如,你將來想做什麼工作,而現在卻不努力、不學習,天天只求想象,而不面對現實,到最後還是一事無成。只有一直向著一個目標出發,不斷努力,才會有好的結果。

我們從一開始就一定要有美好的目標!要在家孝敬長輩,在學校尊敬老師,在社會不為外界干擾和誘惑,不為名利所困,對朋友要守信。我學《大學》,感到很有收穫,今後,我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國學經典讀後感14

《三字經》是大家都熟悉的一本書,這本書,雖然字數不多,但它教給了我們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為了能使孟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家。一次,孟子逃學,孟母為了教育孟子,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否則之前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全部都是徒勞,便剪斷了正在織著的一匹布,要知道,在那個時代,織出一匹布要用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啊。

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一定要堅持到底,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就是不斷地努力,向著自己心中的目標不斷前行。“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小孩子貪玩,不好好學習,是非常錯誤的,一個人小的時候,是應該學習吸納各種知識的時候,這樣才能為以後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如果我們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等到年齡大的時候,還是對任何事情都一無所知,那就真的是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變成一個一事無成的人了。

正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青的時候不付出努力,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只有年幼時的汗水,才能換來以後豐收的果實。“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東漢人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孝敬父親,他怕父親晚上睡覺的時候冷,於是,每天都在父親上床睡覺之前先鑽進父親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把父親的被子暖熱,然後再讓父親睡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孝為先的民族,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就能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那長大以後,他必定也是一個善良的,有所作為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東漢人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就知道把最大的梨子讓給年長的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三字經》中告訴我們全部都是做人的道理,我們不僅要看懂,琢磨會,還要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書中的道理體會人生。

國學經典讀後感15

《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範,他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弟子規》主要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親情,友情,孝?,學習,等內容。

就拿孝?來說吧,它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個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弟子規》,《入則孝》中的一句話,讓我們印像深刻,“親愛我,孝向難,親憎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及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了、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區別呢?

作為我們青少年,能做到這點是非常值得讚賞和學習的。不過大多數人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都從來沒有為父母付出過,從來都只有索取。連古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何況我們呢?父母生我們,養育我們,為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辛勤和勞動。區區這點小事我們都做不到嗎?父母和子女有了代溝。子女不願意跟父母多多溝通。父母批評了我們,我們就怒氣沖天,頂撞父母,把父母當仇人一樣。家庭沒有了融洽的氣氛。其實父母這樣做都是為了我們好,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我們無法理解,但是我們應該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只有這樣父母和我們之間沒有了任何代溝,就像朋友一樣,可以互相說心裡話。小家庭和睦溫暖,那社會這個大家庭就更加安定了。希望古人能做到的事情,我們也能做到。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道當成一項偉大的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庭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勒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成金石堡壘。

讀了《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讓我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我要時時暢讀,把它當成自我反省的鏡子和行為的指標,不斷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