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席慕容的作品賞析

校園 閱讀(7.64K)

席慕容是當代畫家、詩人、散文家。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席慕容的作品賞析,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席慕容的作品賞析
  席慕容的作品賞析【1】

記不清是何時開始,QQ裡的高三小女孩經常找我聊天,聊她的困惑,聊看不到的未來,聊喜歡的作家,聊各自的生活。只是,這樣的聊天,常常是凌晨,她從晚自習回到宿舍,剛把作業做完,而我剛結束了一天的閱讀。知道她喜歡散文後,送了她本張曉風的散文集,而她送了我這本《琦君散文集》,她說這是她很喜歡的作家。

“對孩子的呵護,不要過分,不要緊張。千萬別使他有壓力。孩子在成長中,總有一段看似疏離父母的孤獨時期。您不要去幹擾他,只暗暗地、默默地看顧他,他會感覺得到,父母親是全心全意關愛他的。別去想代溝,反抗期等新名詞。愛可以化解一切。”她說這是她在其中摘抄的一段話,她覺得很對。我想,或許是高三的生活太過緊張,她的壓力不小。父母的期待,讓她有些喘息,未來的夢想,讓她覺得雙肩沉重。她是個想讀中文系的女孩,她希望用文字抵抗歲月,即使她的成績或許只能上三本,但她還是一次次的向我表明自己的態度。可,成績和閱讀寫作真的有必然聯絡嗎?

帶著她的期待,我翻閱了這本書,我想喜歡總是有道理的。琦君的文字,每一個幾乎都是認識的,不生澀,不故作高深,不刻意造作,不喜歡引用高深莫測之句,甚至談不上優美。但,就是能夠讓人讀下去,非常真實樸素的文字。

她在《四十年來的寫作》中說:“四十年來,我一直兢兢業業地沒有放下筆,一來是由於寫作是一份樂趣,放棄了會感到空虛。二來則是希望寫作鞭策自己日新又新,至少使心靈與思維保持敏感清新。”“我不喜歡玩文字遊戲,或故作驚人之筆。認為‘平易’並不是‘平淡’、‘平庸’,要寫到平易才是功夫。”她確實做到了,她的散文平易近人,但絕不會讓人覺得平淡平庸。

喜歡上了她的表達方式,沒有說教,沒有逼迫之氣,言語溫和。也正因為如此,才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無意入眼,卻烙在了心裡。“其實寫什麼內容都無關係。只要是自己的深切感受。一花一木,一粒沙子中都可見大千世界。只要不是為文造情,只要不寫夢囈似的、叫人看了如墮五里霧中的文句。”在這個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渴望當作者,為文而文,所謂的“作家”實在舉不勝數。慶幸,在某些不安的夜晚讀讀琦君,是份驚喜。小女孩的喜歡,我也漸漸能夠理解。

  席慕容的作品賞析【2】

國中的時候偶遇席慕容的文字,驚為天人。那種純淨優美的境界,那種寧靜如歌的氛圍,字裡行間不經意地瀰漫開來,讓人愛不釋手。

從此以後,每當心情不好,就會翻箱倒櫃地找出她的作品集,看著這些極為聰慧而甜蜜的語句,眼中的世界也隨之改變,彷彿醜惡的都被洗盡,美好的紛至沓來,猜想這也許就是女子比男子更勝一籌的地方。

席慕容的作品風格很統一,無非這些元素:大自然(花草,小島,四季,湖泊,貓貓狗狗,蝴蝶,月亮等),藝術(音樂,鋼琴,繪畫,文學,雕塑等),人世(時光,歲月,甜蜜的愛戀與愛慕,親人之間,給讀者的話,遇到的人等等),以及由此引發的抽象概念(如情感,幸福,矛盾,美,夢,對緣分的理解,珍惜與感慨,等等)。

這很好理解,席慕容本身學的就是美術,對大自然的觀察也是難免的,出國留學的閱歷開闊了她的視野,她姐姐和女兒學的是音樂,所以當她開始寫作---她心裡的話便無法再離開這個特定的世界,而她的心又是如此美麗,使得她在大自然,藝術,人世間萃取出了極為純淨,美好而宜人的一面,也造就了她絕對成熟的藝術境界和美學價值。

在現代化的生活之中,古典時代的價值和概念被人們漸漸遺棄。傳統的調性與風格,被機械時代的邏輯與無調性,泛調性的自由所取代。滄海桑田之中,人們發現生活變得更便利,更自由,更豐富的同時,也不得不面臨更多的混亂和迷茫,乾涸與狂熱。

所以,能在這樣一個時代閱讀到席慕容的作品,無疑是一種引人懷念的幸福。可以說她是一位真正熱愛生命與大自然的作家,真正的作家不應以玩弄文字或者蠱惑人心為榮。

  席慕容的作品賞析【3】

我以為在詩人,散文家,畫家這一串的頭銜下,席慕蓉最愛的還是她詩人的身份。因為即便是去寫散文,她也心心念念著對於詩作的情懷。

很多人少年時即開始讀席慕蓉,很多少年時的人對席慕蓉的文字有著一種感性的迎合,那是一種逝去了就難以追回的感覺,很多年後再讀席慕蓉的文字,有的人尋到了一種體味後的昇華,有的人染上了時間消磨後的寡淡,然而我並不屬於任何之一。

放眼望去,在眾多的擁躉裡,學生或許是最能感知席慕蓉的讀者,國中,高中一直到大學,或者剛剛畢業的人,平實而又雋永的文字溫暖了每顆感性又純粹的內心。

很多年前我讀三毛,喜歡她文字裡的異域風情,很多年後我讀簡媜,愛上了她文字中的綺麗。這些年來,在臺灣作家的淺薄涉獵中,驚訝的發現他們對於散文體的熱愛,要有怎樣閒適,悠然的生活才能滋生出這樣的土壤,而這樣的土壤又湧現出了風格各異的散文,隨筆作家。除了三毛,簡媜,龍應臺的大氣,舒國治的古典都共同構建起了臺灣當代散文的昌盛,當然,這裡面席慕蓉也自是不可或缺的,既然讀的是《白堊紀》,總要拿出來單獨一說的。

我讀席慕蓉其實是無感的,不知道是不是過了有感的年紀,也或許是我對散文終歸不是那麼的熱愛,不過究其根源可能還是因為好惡的關係,當我開始沉溺於簡媜的濃烈之後,平淡似乎已經難以抓住律動的內心了,所以我說喜愛席慕蓉的人多數尚處於簡單純潔的閱讀時期是不無道理的。

平淡並非無味,其實席慕蓉的文字很像蘭花,淡雅幽香,只是品得品不得的問題,而那種清澈的深入怕是我這種喜歡複雜文字的人越來越相行甚遠的方向,而這未嘗不是一種遺憾。

讀《白堊紀》,都是一些極其司空見慣的瑣事和心情,一封書信,幾篇日記,一些感想,我以為不足以支撐起文學的殿堂,那些過於流動的,散漫的文字搭建總是讓我找不到足夠深刻的契合,也許我對於深刻的眷戀就如同席慕蓉對平實的喜愛,進而讓我與她的散文向著相反的方向飛奔而去。

不過我會覺得席慕蓉的詩終還是要比她的散文更出色的!

  席慕容的作品賞析【4】

讀完那首七言絕句中的“佇立中區還四望,天穹低處盡吾鄉。”眼淚猝不及防的簌簌的落下來。本是喜悅的詩句硬是讓我悲從中來。

很奇怪,說起故鄉,第一個想到的不是那個遠在十萬八千里的小屋,而是母親。小時候,經常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跟她吵架鬥嘴,她讓我往南我偏偏往北,反叛而又乖張,讓母親無可奈何。但是,國中升高生的時候因為50歲的姑姑因癌症去世了,讓我陡然感到生命的脆弱,可以在轉瞬間消失與塵世。

母親的父母去世後她已經基本不會原來的家了,也就是她的“老家”。因為那裡空餘一座無人居住的房屋,親戚們也作鳥獸散各奔東西了。母親說回去只是徒增悲傷而已,又沒什麼人,回去也沒意思。彷彿去世的父母也帶走了他們共同擁有的家鄉。老人去世後的幾年,母親經常從睡夢中驚醒,滿臉淚痕,帶著哭腔說外婆站在床前告訴她在下面過的.不好,說著說著淚就又流了下來。父親就抱著她說沒事,沒事,明天我們買些紙錢給他們捎過去,他們這是想你了讓你看看他們。

父親說過,當你父母還健在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依然是個孩子,於是長大的速度也會緩慢下來。這就是為什麼有老人的人顯得更加年輕的原因。但是一旦你失去了他們,衰老也會如期而至。那種感覺就像是在你享受著溫暖時有人突然扒走了你身上的棉衣,讓你暴露在凜冽的寒風下。

其實,家不家的什麼都不重要,代號而已。最終要的是有你想念並且想念你的人。

最悲慘的是,儘管你知道那個叫做某某的地名曾經是你日夜想念的故鄉,但卻有一天發現已經無法回去了。可能那裡已經荒無人煙,但是最多的是已經沒有了回去的理由,那些省親、拜訪的理由。對於別人的問起,你只能回答,家裡沒人了,回去沒意思。這也是我的母親經常講的,所以我切身感受著這中無處尋覓故鄉的辛酸與悲涼。

有次自己犯了錯,母親恨鐵不成鋼恨恨的說,看她以後不再了我一個人怎麼過日子,突然瞥見她鬢角微白的頭髮,胸中馬上湧上一股酸意,故作堅強的憋著不讓淚流出來。終於理解了為什麼那些大人寧願砸鍋賣鐵也要維持父母殘破的生命,不僅是要僅孝道,更多的,父母已經成了一種感情的寄託,一種精神的支撐,撐天柱倒下的後果必定是山崩地裂。

席慕容的父輩念著想著的土肥水美的家已經淹沒在了滾滾的黃沙中,但是,“她回家,卻又族人千里相迎,滾滾黃土坡上,有人端著奶茶,有人帶著酒壺,有人為她隆重地穿起藍色的蒙古長袍,牽著馬,有人為了這樣的相見淚水漣漣,端著一碗酒,卻久久說不出話來。”她是這樣的幸運,久別後還能尋到故鄉,尋到故鄉的人。她身體裡的血液此也已經與蒙古的草原混合成了最壯美的斜陽。

Ps:最希望的就是每次回家能夠喊聲爸爸、媽媽我回來了。這才是真的回家吶!

  席慕容的作品賞析【5】

有些人,天生就是歌者、舞者,席慕容,天生就是文字的精靈。因為相信文字雋永的魔力,可以記錄歷史承載情感,於是她不斷的、辛勤的在紙上醞釀。因為文字,即使已經接近暮年,但是內心依然如少女般燦爛如花。

踏著輕快地腳步,沐浴著和煦的春風,前行在花與夢的海洋。即使世界陰雨連連她也能撥開重重的烏雲,讓陽光鋪滿大地。席慕容身上散發出如母親般溫馨的關懷力量,她緊貼著大地,與人類最美好的感情密貼相連,所有的形容在這裡都顯得蒼白無力,唯有聆聽最真實的呼吸。

所謂的美麗,不是堆砌著風花雪月、歌舞昇平 ,是那點滴平凡中透露出的生的浪漫。塵歸塵、土歸土,一切的來源於質樸,最高的藝術也歸於質樸。於是梵高的向日葵用奪目、粗重的線條描摹著,不解的人無法看出那個靈魂對於生活的熱愛和內心的奔放。詩人的偉大就在於即使是一揮手的躊躇也可以被他們想象做萬千語言的彙集。他們讚美的不僅僅是廣袤的星河,更有的是瑣碎的生活。即使是一封信、一篇日記,他們也可以把它變成熱情洋溢的散文。因為曾經看過很多的書信被編譯成的書,一直驚歎著那些作家、詩人們的內心是如此純淨優美。跟別人說寫信的時候,大家總會說第一句準寫“我現在正坐在xxx給你寫這封信”,然後討論著今天豬肉又漲價了、誰又戀愛了、考試接近了等等話題。嘗試著用古文跟同學促膝長談一下國外的局勢以及當今的社會問題,發現用起文字來顯得蒼白無力,連自己都沒有激情讀下去。嘆息著自己頂著文學青年的名頭卻如此乏善可陳。那種靈性與洞悉一切的閃耀著整個人類靈魂智慧的光芒不是所有人所能擁有的。

生如夏花般燦爛,羨慕那些可以自由的將靈魂奉獻給心的人。人的生命短暫的不過是地球的一次嘆息,所謂燦爛星河,是漫長的存在冷漠的窺視,是我們無法比擬的存在。這樣渺小的人卻是這樣努力的讓時間記錄下他們的痕跡。

對於平凡的人,擁有大筆的金錢和似錦的前程是永遠的追求。於是,瞥見的只是那一畝三分地,一個通俗的比喻就是井底之蛙,或者更加不如。起碼,青蛙的還依然記得自己可以跳躍。而人,放棄的是自己的心和熱情。8歲的時候,可以大放厥詞的說,我要周遊全世界;18歲的時候可能依然將這個夢想放在心底;等到38歲,被所謂的生活壓的無法喘息,連周遊兩個字都不知道怎麼寫。即便某天猛然想起也是一笑了之,哪有那麼多的錢,那麼多的時間。我們就像螻蟻,每天忙碌的進進出出,最終還是被時間一口吃掉,灰飛煙滅在它的胃液中不留一絲殘渣。

席慕容,把她比作土壤微生物吧!身體與土壤緊緊纏繞,氣息可以帶動了周圍的空氣,她的每次呼吸都會將空氣中可以譜成樂曲的殘章收集,積蓄於胸中,待到時機成熟時噴薄而出,匯聚成華美的樂章。即使某天消失,還會留下與土壤交流的通道,可以讓後來者繼續利用。即使渺小也能永恆。

與其讓生命來揮霍我們,不如我們來揮霍生命。

  席慕容的作品賞析【6】

我不懂什麼叫“如歌的行板”,只是覺得,很配這本書。

她說是散文,我讀著,是故事,講述她過往生命的點點滴滴。

七歲時、十七歲時、二十七歲時,她都會在幾棵馥郁芳香的樹下駐足,一時忘卻了往來的奔跑,只為了樹的美好。

為了能回到家來,她和她的丈夫一封封信件寫回家中,得到理解的同意後,那樣欣喜的在布魯塞爾的街頭牽手奔跑,路上的行人微笑站立,“我們將要回家了,我們可以回家了。”那樣濃烈的情懷。

在石門的鄉間,她有著開了一千朵花的茉莉書,央著丈夫拍照以表示她沒有撒謊。孩子氣的她卻對著照片想著那句“相信的不需要證明,不相信的無法證明”而怔住。

那樣一個女子,在看著別的藝術家為了生活必須刻墓碑而心酸,看著他越來越濃烈的笑容和越來越憂傷的眼睛時,大滴大滴的眼淚分明的印記在地上的石粉屑裡。

她是敏感的,為著能回鄉的人炫耀著特權而憤怒。她懷念那從未見過的故鄉,想著兒時能用稚嫩的聲音唱著蒙語的歌謠安慰叔伯,而今卻記不起那音調,為著這份不能給的安慰,看著老人們憂傷。

她為著自己是個東方人,深愛生命中的安靜。這樣的一首生命之歌,在耳邊,在心頭在低吟淺唱。

  席慕容的作品賞析【7】

去年有一段時間,我奔波於北京的各類咖啡廳去寫程式碼,其中有一天是在光合作用書屋裡度過的。光合作用之於書屋,是一個不錯的名字,它讓我聯想到書本中無限的養分。然而這卻是我第一次走進光合作用。

休息之餘,便端著咖啡四處走走,席慕蓉的《蒙文課》就是在這時映入眼簾。

其實我並不瞭解席慕蓉,提起這個名字,我只能依稀的記得她是一個詩人,一個臺灣詩人。

再往後,我離開了家鄉,卻迷上了家鄉的蒙古文化,要說我最喜歡的一首歌,便是布仁巴雅爾演唱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每次唱到那句“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裡有一首歌”總會有莫名的感傷。

這時候我才注意到,這首歌的詞作者是席慕蓉,那個臺灣詩人。

席慕蓉孤陋寡聞的我這時候才知道席慕蓉原來是如此傳奇的一個人。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倫·席連勃,意為浩蕩大江河。1943年生於四川重慶,祖籍察哈爾盟。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及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畢業。她是臺灣知名畫家,更是著名散文家與詩人。她的作品浸潤東方古老哲學,帶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種人生無常的蒼涼韻味。席慕容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曆程。

《蒙文課》是一本散文集,記錄了席慕蓉踏上蒙古高原後的所見所感,有對草原環境惡化的心痛,有對使鹿鄂溫克生存環境的同情,有前往蒙古國參加蒙古帝國建立800週年紀念的日記,也有對友人諄諄不斷描述蒙古情結的書信。

席慕蓉像是一位絮絮叨叨的老人,在《蒙文課》裡寫滿了鄉愁,寫滿了闊別原鄉的遺憾。而在那首我最喜歡的那首《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裡,每一行文字都能感受到席慕蓉對原鄉深深的眷戀。

離開家鄉後,也很少和家裡聯絡,母親問我是否想家,我也總是不假思索的回答“不想”。事實上,我真的不知道思鄉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情緒,還常常對Blueheart同學急於回家的心情感到不解,但每當我唱起這首歌,卻難免要淚溼眼眶,或許這就是我獨特的鄉愁吧。

曾經在某個blog上看到這麼一段話,雖然是形容蒙古人的,但放在我身上似乎也未嘗不可:

蒙古人心靈自由,不願被具體事情纏住,他們活著就像是一隻沉重得船,可是他們不覺得沉重,他們唱著歌,四處飄遊……

蒙古人的家在每一個他想去得地方,一旦去了那裡,又想回到家鄉。他們永遠從老家暸望遠方,在遠方思念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