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電視劇《功勳》觀後感(精選10篇)

校園 閱讀(4.87K)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視劇《功勳》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電視劇《功勳》觀後感(精選10篇)

電視劇《功勳》觀後感 篇1

《功勳》不僅是一組讚美詩,還是一道思考題。劇中弘揚的是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窮且益堅的精神底蘊。窮且益堅不易,達而益堅更難。

昨晚,電視劇《功勳》圓滿結束了全部八章。這部作品是“理想照耀中國”主題展播中的一部。它是對2019年9月29日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的響應,是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時為新中國英雄立傳之作,是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啟程處寫給中華優秀兒女的明德之作。“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功勳》的底蘊和寄託就在於此。

中華民族歷來崇仰英雄,中華兒女歷來崇尚英雄。看《功勳》不禁會想到魯迅先生曾寫下的鏗鏘之語——“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從大禹治水神話的代代傳承,到巍峨矗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歷來為蒼生起、為天下安、為民族興旺、為國家富強而忘我奮鬥的人們,是中國的脊樑、民族的先鋒、時代的英雄。

電視劇《功勳》觀後感 篇2

《功勳》展現的是功勳人物真實的人生經歷,也讓觀眾看到了這些英雄、模範最生活化、最接地氣的一面。李延年在烽火連天的前線能和戰士打成一片,于敏會在家裡和妻子暢想如何品嚐北京烤鴨來解饞。原來,不平凡的英雄也很“平凡”;原來,他們離觀眾並不遠。

不過,在最危險的地方,李延年從未退縮;為了祖國的科研事業,于敏毅然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哪裡有需要,張富清就去哪裡,不管條件有多艱苦。“平凡”的英雄在關鍵時刻,又是不平凡的。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裡。

祖國的強大,讓他們不會再身處戰火紛飛的環境裡,感受戰爭的恐懼和殘酷;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富裕,也不會讓他們再體會到糧食短缺的艱難,永遠不用像于敏一樣,去“偷”自家的雞蛋給同事果腹。

看一看前輩們是怎樣讓自己的青春無悔,看一看當年的同齡人是怎樣度過充實的一生,看一看他們在遇到生活的困難和挫折時,又是如何應對和克服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不會再有迷茫和彷徨,內心就會充滿奮進的力量。新時代的“功勳”,正召喚著我們勇立潮頭、奮楫爭先、拼搏進取。

電視劇《功勳》觀後感 篇3

“讓更多的人吃飽了飯”的袁隆平離開了,享年91歲。巨匠隕落,舉世哀慟。他的辭世,是中國和世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國之脊樑”,必將被我們永遠銘記。

卓越貢獻改變世界。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是令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治學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挫折,閱盡人間滄桑。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終流淌著家國天下的熱血,青春年華揮灑在田間地頭,鬚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於攀爬超級雜交稻的巔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質疑、失敗、挫折,他始終保持埋頭苦幹、不畏艱苦的科研基本功,闖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一直鼓舞著無數科學家博弈科學的競場;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著年輕學子勇闖創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後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電視劇《功勳》觀後感 篇4

常言,民以食為天。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人類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又有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以體現糧食於人們而言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溫飽問題。

上世紀,災禍來臨,饑荒嚴重,人們的生活遭遇嚴峻考驗。懷著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對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學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漫研究長路。他,就是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顴骨突出。青絲間染上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大粗糙。衣著樸素。話並不多。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卻樸實得像個平凡的農民。他亦笑稱自己,“再怎麼打扮都是個農民”。

不同於別的院士坐在室內、享受國家的津貼,袁隆平是實實在在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田裡勞苦了一輩子。

袁隆平是堅韌而執著的。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這條路上,他遭遇過太多太多的困難,遇到過太多太多次的失敗,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擁有博愛,寬厚的胸懷,憐憫蒼生,以己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時,袁隆平為了尋找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間,頭頂毒陽,腳踏爛泥,一穗一穗的仔細尋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撫過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傾訴夢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增,獲得了全國無數農民大力稱讚。之後,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養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袁老說過,他信奉這樣一條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其次,汗水——幾十年如一日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其三,靈感——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論證出“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其四,機遇——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這幾點,他都具備了,所以他成功了。而這四點其中,最可貴的莫過於“汗水”,試問有誰能堅持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田裡?若是幾個月,或許有人能堅持,若是幾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專注而敬業的。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沒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長了,要到田裡去了。”是這般的樸質的話語,滿溢位對名利的淡泊與對本業的鑽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動!如今的`人們,已經被社會上的浮華迷失了眼睛,靈魂覆滿塵埃,空洞而貧乏。袁隆平獲得成功的道理與我們能否獲得成功,本質上是相通的,我們企望獲得成功,卻總是不願付出,與成功屢屢擦身而過,終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並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說他拯救了世界也並不為過。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這是他澤被蒼生的胸懷。

這位老人,現已過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燭光照亮著世界,關注著農業,將一生獻之天下蒼生。在他身上,彰顯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盛而不衰的傳統美德——孜孜以求,鑽之彌堅的探索精神,博愛無私,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撐了世界以億計的人民!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麼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著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電視劇《功勳》觀後感 篇5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這樣說過:“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顆好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年輕幹部如同一粒粒青春的種子,期待著自己的工作生涯逐步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於是不斷提高、充實、完善自我,在精益求精中播種希望,在拼搏奮進中耕耘夢想。

有志無關身細小,一朝破土沐霞光——在力學篤行中追求久久為功。曾有人說過,一粒種子不論被風帶到多麼貧瘠的地方,它總會破土發芽,追求生命,追求陽光,沒有什麼能阻止那份頑強的毅力。年輕幹部剛剛步入職場,工作經驗不足,缺乏基層的磨鍊,各方面能力還有待提高,但也同樣期望在工作中能取得一定成績,得到領導和群眾的認可。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年輕幹部,當不斷加強各方面的學習與鍛鍊,主動為自己充電加壓,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幹事創業,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持之以恆,以“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情懷扛起肩上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在根植基層中永葆初心不改。樹高千尺總有根,一棵樹木能高大茂盛離不開深深紮在土壤裡的根系,扎得越深所汲取的養分就越多。年輕幹部在成長進步的過程中,應該牢牢紮根基層這片沃土,深入瞭解基層、服務基層、紮根基層,始終銘記自己的根在基層,時刻牢記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多聽群眾言、說群眾話,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把群眾當親人、當家人,永遠保持對人民群眾的赤子之心。

拂雲百丈青松柯,縱使秋風無奈何——在安貧樂道中修煉過硬品格。每一顆青春的種子在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既會接受風和日麗的滋養,也會歷經風雨交加的洗禮,只有自身足夠強大堅定才能更好地茁壯成長。年輕幹部在工作中會慢慢面臨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困境,甚至有人會在紛繁複雜的誘惑中喪失鬥志、迷失自我。對此,我們當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堅定政治立場,鑄就無懼風雨、傲然挺立的品格,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分得清是非,在重大關頭經得起考驗,“直面烈炎酷暑夏,笑對霜雪與寒冬”,努力成長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樑之材。

電視劇《功勳》觀後感 篇6

電視劇《功勳》前段時間熱播,收視率高漲口碑極佳。該劇用不同的敘事風格,生動、清晰地描寫了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精彩的人生故事。該劇總分為八個單元,分別是《能文能武的李延年》《無名英雄于敏》《默默無聞張富清》《黃旭華的深潛》《申紀蘭的提案》《孫家棟的天路》《屠呦呦的禮物》《袁隆平的夢》,每一個故事都是滿滿的正能量。

觀看完《功勳》後,我的內心充滿了奮進的力量,不論是做國家領土的守衛者還是國防事業建設者,不論是做“男女同酬”推動者還是做抗瘧新藥的研發者,不論是做浩瀚宇宙的探索者還是糧食增產的助力者,心中想著念著的始終是國家強盛、民族復強。他們的夢想不止於個人價值的實現,而是將個人理想與共和國命運緊密串聯,用行動詮釋“忠誠、執著、樸實”的鮮明品格。他們為國,為民,為全人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們為了夢想的實現而埋頭苦幹,不畏艱辛。他們堅定執著,飽含激情,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奮鬥終生的承諾,執著追求,持之以恆,且百折不撓。我們要學習他們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和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奮鬥精神;我們要禮讚他們身上所展現的忠誠、執著、樸實的崇高品格,向時代楷模致敬。

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的人格力量高山仰止,中華民族一路苦難輝煌歷程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離不開這些功勳模範為代表的各行各業默默付出、日夜奮戰的每一位參與者,他們無愧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不愧為炎黃的優秀子孫!“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他們就是國家的英雄,民族的脊樑,時代的先鋒。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要學習老一輩楷模,志存高遠、求真務實,拼搏奉獻、勇於創新,無私無畏、淡泊名利的優秀品質,勇攀事業高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腳踏實地、盡職盡責,做出優秀的成績,努力為河北交通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電視劇《功勳》觀後感 篇7

《功勳》裡第一部真是難得的以我軍政工幹部為主角的好片。政治工作是我軍建軍強軍最鮮明特色之一,在黨史軍史上發揮了極大作用,遺憾的是之前表現政工幹部的片子太少了,尤其是主角。

《上甘嶺》的指導員、《大決戰》的羅帥都只是次要角色,不過細看可以感悟他們的作用;《東進序曲》的黃主任戲份很重,但主要表現統戰工作。《亮劍》的趙政委其實真只是“管生活”,見不到什麼政治工作。《集結號》的指導員更是湊數。這次《功勳》全面展現了一個優秀政工幹部該是什麼樣,什麼叫軍政雙全。

這裡面的獻禮劇很多,每一步都是儘量還原每個人物背後真實的故事,這一部功勳還是很符合,很優秀的。

現在看到了周迅的屠呦呦板塊,周迅的演技真的很好,我認為,用最質樸的造型,最接地氣的演技才能讓觀眾有代入感,周迅把科學家嚴謹大膽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真的很優秀。

在看張富清單元,非常令人感動,一位普通人把為國家為黨的奉獻做到了最極限,是每個普通人、黨員幹部應該學習的榜樣,確實配得上共和國的功勳,向張富清前輩致敬!

剛開始沒怎麼看明白,跟李延年和于敏比好像沒有那麼出彩,越往後看越明白,張富清不但是戰爭年代的戰鬥英雄,更是普通人在普通甚至是艱苦工作崗位上的戰鬥英雄,真真正正共和國棟樑、功勳。感謝國家給這樣的同志頒發共和國勳章。

李延年部分,各個人物鮮明,性格立場有始有終,劇情每集都有自己的核心矛盾。李延年部分看出了關鍵是導演,毛導太牛了,編劇好、道具好,各種拍攝方式也新潮。

可以說是中國的“兄弟連”,每一集都可以擴充到一部電影。6集李延年合併剪輯後就是一部優秀的成熟的戰爭電影。而且比某湖精彩,如果考慮到是現實人物改寫,那精彩程度更加升級。

此後的雷佳音部分因為與上級和同事以及家庭的關係,頗具看點,有緊張有幽默。

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無數先輩的奮鬥結果,他們被寫在歷史上,他們的功勳我們也會永遠記得。

電視劇《功勳》觀後感 篇8

《功勳》分為八個單元《李延年》《于敏》《申紀蘭》《孫家棟》《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講述8位功勳人物故事。闡述八位功勳人物取得成就的高光時刻,八位主人公來自於不同的行業領域,性格也不盡相同,通過多個方面,表現出八位主人公的默默無聞,對祖國的無私奉獻,激勵當代年輕人,去學習,進步。讓我們看到了李延年在戰鬥中的英勇身姿,前仆後繼的精神。看到了于敏、屠呦呦、袁隆平、孫家棟,獻身於事業,為祖國默默無聞奮鬥的精神。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需要學習老一輩在行業領域內躬身入局的精神。八位主人公,在組織,在團隊需要的時候,舍小家成大家的精神,讓我們為之動容。在組織需要的時候,能夠捨棄安逸的環境,積極投身到條件艱苦的生產一線,在一線默默無聞,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榜樣。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在觀看《功勳》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這句話的含義。當公司組織需要我的時間,我希望能夠像前輩們一樣挺身而出,當需要捨棄目前的生活的時間,我需要能夠做出決斷。

劇中於敏的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在我們的工作過程中,我要學習釘子精神、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穩抓穩打往前走。在企業內,我們需要這種默默無聞獻身事業的榜樣。在接到組織的任務後,能夠主動獻身於一線事業,能夠敢於拋棄安逸的生活條件,遠赴一線。

面對美軍的優良裝備,我們取得勝利的關鍵,就是我們的團隊精神。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我們看到了戰鬥英雄李延年通過對逃兵小安東的處理部分將戰士們的愛國情懷,將戰士們的血腥激發了起來。在企業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團隊管理,團隊激勵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員工的工作激情,影響員工的向心力。通過學習劇中李延年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教會我們,如何管理,如何帶領團隊取得勝利。

電視劇《功勳》觀後感 篇9

《功勳》裡周迅連走路拿包都越來越像屠呦呦。

齊耳短髮,帶著一副棕色框架眼鏡,走起路來從不看人,出門總忘帶鑰匙,周迅演繹下的屠呦呦喜怒不形於色,獨來獨往,看起來有些呆呆的,但對青蒿的研究卻極其認真。導演盛讚周迅道:“我覺得周迅天生是做演員的料,塑造能力極佳,她像進入到這個人物裡一樣,連走路拿包的樣子都越來越像屠呦呦。”

儘管已經拿遍了各類演技大獎,但與屠呦呦這個角色的相遇卻讓周迅犯了怵。“當時小平老師和曉龍導演說想讓我來演屠呦呦,其實我是很緊張、壓力很大的,因為我對那個世界不太瞭解,尤其是實驗部分,雖然請教了專業的老師,但由於熟練性不夠,專業度和準確度要時刻依賴專家從旁指導。”為此,在拍攝前,周迅特意去拜訪屠呦呦並和屠呦呦的同事們聊天,尋找共通揣摩角色。“我和屠老師的性格是有相像的地方,她鑽研醫學,我鑽研表演,所以這麼一轉換,我就摸到了一些門路。”

在周迅眼中,屠呦呦是個非常冷靜的人,沒有太多的情緒表現,所以她刻意將屠呦呦的這一特質放大。有場戲講述屠呦呦所在的實驗室意外著火,“523”課題組前期的實驗成果在這場大火中毀於一旦,一向情緒穩定的屠呦呦哽咽地說:“我對我們‘523’專案會碰到什麼樣的問題,有過各種各樣的設想,唯獨沒有想過會著火,其實火災不是問題,火災反而對我們是個提醒,提醒我們……提醒我們對青蒿的……提醒我們對青蒿的提取工藝還有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是有漏洞的。”

這場戲周迅含淚演繹,隱忍得讓人心疼,彷彿讓觀眾看到當年那個堅毅且內心極其強大的屠呦呦,雖心有不甘,但依然帶領著團隊勇往直前。

屠呦呦的真實感,來自於她那種投身於事業後純粹的使命感。她毅然決然的勇氣,讓人不得不為之敬佩。

電視劇《功勳》觀後感 篇10

看完電視劇《功勳》中的《袁隆平的夢》,我感觸很深。

稻菽千重浪,雜交最閃光。您是一位偉大的父親——雜交水稻之父。“稻”念袁隆平,千古永流芳。

您是偉大的理想家,激勵中華民族為夢想而奮鬥。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理想如燈,照亮人 生;理想如水,滋潤征程。從植物園中理想的誕生,到對農學專業的選擇,到對雜交水稻的偉大夢想: 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對事業的偉大理想讓人敬仰,對人類的偉大理想讓人仰慕。“我畢 生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近年來,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袁隆平最新育成的第三 代雜交稻“叄優一號”,2020年突破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大關,每年可多養活8000萬人口。偉大 的理想成就偉大的事業,偉大的事業讓人生永恆。您是當代“神農”,是奮鬥榜樣,激勵我們在全面建 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中譜寫新篇章。

您是偉大的實幹家,啟迪中華民族實幹成就偉業。夢想引領方向,實幹成就偉業。您是一位偉大的 實幹家。您說:“搞育種的就是要堅持在第一線,這樣才會發現新品種,才會接近靈感”。把腳步留在 三尺稻田裡,把身影留在稻香中。夏天的烈日、秋天的泥濘,冬天的冰雪,春天的風沙,都阻擋不了您 行走在田間地頭、試驗場地的腳步。挽起褲腿的雙腳,拿起稻穗的雙手,滿臉皺紋的面孔,睿智的目 光,您是最偉大的農民,您用雙手牢牢托起了中國飯碗的充盈。您說:“我的工作主要在試驗田,越是 打雷、颳大風、下大雨,越要到田裡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種能夠經得起幾級風。” 您是真正的耕耘者!您的耕耘風采,啟迪我們在復興偉業創造新的奇蹟。

您是偉大的科學家,助增中華民族誌氣、骨氣、底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 難的有力武器。敢於衝破桎梏,敢於創新探索,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從幾萬稻苗中尋找,從幾顆稻苗中 培育,三系法誕生,雜交水稻誕生,海稻誕生,從“南優2號”到超級稻,從雜交水稻茁壯生長在祖國 廣袤的土地上,到雜交水稻在世界多國“生根開花”。

“要提高糧食單產,只能依靠科技”“中國完全 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不會出現‘糧荒’”。

“在中國實現耐鹽鹼水稻種植1億畝的目標, 前景很美好”。一粒種子充盈了中國飯碗,精彩了世界糧食。您用一生的事業解決農業科技的卡脖子問 題,助力中國農業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走上世界舞臺,您是增強中華民族誌氣、骨氣、底氣的偉大科 學家之一。您是中華民族的豐碑。高大的豐碑賦能中華民族浩然正氣,走向偉大,昂首闊步世界舞臺。

五月田野豐收在望,您走了,給我們留下“東方魔稻”稻浪飄香。5月22日晚,聯合國官方微博發 文悼念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為推進糧食安全、消除貧困、造福民生作出了傑出貢獻!國士無雙,一 路走好。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在社交平臺推特上寫道,“一生修道雜交稻,萬家食糧中國糧。 我敬愛的大師千古!”今天,我們一起“稻”念袁隆平,袁公必然千古永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