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竹枝詞》原文及賞析

校園 閱讀(1.22W)
《竹枝詞》原文及賞析1

原文

《竹枝詞》原文及賞析

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翻譯

春天,山上的野桃花紅豔豔的開的正旺,蜀江的江水拍著旁邊的懸崖峭壁。

一位姑娘看見了,認為丈夫的喜愛如同這桃花轉瞬即逝,而無限的憂愁就如這源源不斷的江水。

註釋

山桃:野桃。

上頭:山頭,山頂上。

鑑賞

頭兩句寫眼前景色:“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上句寫滿山桃花紅豔豔,下句寫江水拍山而流,描寫了水戀山的情景,這樣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對詩中的女子來講,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無限痛苦:“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這兩句是對景抒情,用的是兩個比喻:花紅易衰,正像郎君的愛情雖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絕,正好像自己的無盡愁苦。這兩句形象地描繪出了了這個失戀女子的內心痛苦。比喻貼切、動人,使人讀了,不禁為這個女子在愛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動。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用江水比擬亡國之痛的深沉悠長,歷來被人們稱為寫愁的名句,其實這正是從“水流無限似儂愁”一句脫胎而來的。

這首詩和前首詩一樣,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興手法,先寫眼前水戀山的景象,然後再用它來作比喻,抒寫愁緒,從而形象地描繪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全詩比喻新穎別緻,形象感強。

創作背景

這組詩一共九首,寫於公元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劉禹錫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採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九首》,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富於生活氣息。

《竹枝詞》原文及賞析2

  原文: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賞析:

《竹枝詞》是古代四川東部的一種民歌,人民邊舞邊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賽歌時,誰唱得最多,誰就是優勝者。劉禹錫任夔(kuí)州刺史時,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採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富於生活氣息。體裁和七言絕句一樣。但在寫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語言清新活潑,生動流暢,民歌氣息濃厚。劉禹錫創作多首《竹枝詞》,這是其中一首。

這是一首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的歌。它描寫了一個初戀的少女在楊柳青青、江平如鏡的清麗的春日裡,聽到情郎的歌聲所產生的內心活動。

首句“楊柳青青江水平”,描寫少女眼前所見景物,用的是起興手法。所謂“興”,就是觸物起情,它與後文要表達的情事。並無直接關係,但在詩中卻是不可少的。這一句描寫的春江楊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於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聞郎江上唱歌聲”。這一句是敘事,寫這位少女在聽到情郎的歌聲時起伏難平的心潮。最後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兩個巧妙的隱喻,用的是語意雙關的手法。“東邊日出”是“有晴”,“西邊雨”是“無晴”。“晴”和“情”諧音,“有晴”、“無晴”是“有情”、“無情”的隱語。“東邊日出西邊雨”,表面是“有晴”、“無晴”的說明,實際上卻是“有情”、“無情”的比喻。這使這個少女聽了,真是感到難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個聰明的女子,她從最後一句辨清了情郎對她是有情的,因為句中的“有”、“無”兩字中,著重的是“有”。因此,她內心又不禁喜悅起來。這句用語意雙關的手法,既寫了江上陣雨天氣,又把這個少女的迷惑、眷戀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巧妙地描繪出來。

此詩以多變的春日天氣來造成雙關,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對於表現女子那種含羞不露的內在感情,十分貼切自然。最後兩句一直成為後世人們所喜愛和引用的佳句。

用諧音雙關語來表達思想感情,是我國從古代到現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這首詩用這種方法來表達青年男女的愛情,更為貼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節和諧,頗有民歌風情,但寫得比一般民歌更細膩,更含蓄。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愛傳誦。

《竹枝詞》原文及賞析3

  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 唐朝

劉禹錫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譯文

春天,鮮紅的野桃花開滿山頭,蜀江的江水拍打著山崖向東流去。

容易凋零的桃花就像郎君的情意,這源源不斷的江水就像我無限的憂愁。

  《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註釋

山桃:野桃。上頭:山頭,山頂上。

蜀江:泛指四川境內的河流。

衰:凋謝。

  《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鑑賞

這首詩是寫一位深情女子在愛情受到挫折時的愁怨。這挫折乃是薄情郎的負心,這原是一個很古老的主題,而表現這個古老主題的這首小詩,其情景之渾化無跡,意境之高妙優美,卻是罕見無比的。

頭兩句寫眼前景色:“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上句寫滿山桃花紅豔豔,下句寫江水拍山而流,描寫了水戀山的情景,這樣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對詩中的女子來講,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無限痛苦.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這兩句是對景抒情,用的是兩個比喻:花紅易衰,正像郎君的愛情雖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絕,正好像自己的無盡愁苦。這兩句形象地描繪出了了這個失戀女子的內心痛苦。比喻貼切、動人,使人讀了,不禁為這個女子在愛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動。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用江水比擬亡國之痛的深沉悠長,歷來被人們稱為寫愁的名句,其實這正是從“水流無限似儂愁”一句脫胎而來的。

這首詩和前首詩一樣,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興手法,先寫眼前水戀山的景象,然後再用它來作比喻,抒寫愁緒,從而形象地描繪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全詩比喻新穎別緻,形象感強。

  《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創作背景

這組詩寫於公元822年(唐穆宗長慶二年)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劉禹錫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採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九首》。本詩即是其中一首。

《竹枝詞》原文及賞析4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翻譯

岸上楊柳青,江中風浪平,忽然傳來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聲。

就像東方出太陽,西邊落雨。你說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註釋

晴:與“情”諧音。《全唐詩》:也寫作“情”。

譯文二

楊柳青翠,江水平靜清澈。在這美好的環境裡,少女忽然聽到自己心上人的歌聲,從江邊傳來。他一邊朝著江邊走來,一邊唱著歌,他是不是對自己也有點意思呢?少女並不清楚。

因此她想到:這個人有點像黃梅時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西邊還下著雨;說它是雨天,東邊又還出著太陽。是晴是雨,真令人難以捉摸。

賞析

《竹枝詞》是古代四川東部的一種民歌,人民邊舞邊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賽歌時,誰唱得最多,誰就是優勝者。劉禹錫任夔(kuí)州刺史時,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採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富於生活氣息。體裁和七言絕句一樣。但在寫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語言清新活潑,生動流暢,民歌氣息濃厚。劉禹錫創作多首《竹枝詞》,這是其中一首。

這是一首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的詩歌。它描寫了一個初戀的少女在楊柳青青、江平如鏡的清麗的春日裡,聽到情郎的歌聲所產生的內心活動。

首句“楊柳青青江水平”,描寫少女眼前所見景物,用的是起興手法。所謂“興”,就是觸物起情,它與後文要表達的情事。並無直接關係,但在詩中卻是不可少的。這一句描寫的春江楊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

次句"聞郎江上唱歌聲"敘事。在這動人情思的環境中,這位少女忽然聽到了江面上飄來的聲聲小夥子的歌聲。這歌聲就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江水,濺起一圈圈漣漪一般,牽動了姑娘的感情波瀾。

三、四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寫姑娘聽到歌聲後的心理活動。她心中早就愛上了這個小夥子,但對方還沒有明確表態。今天從他的歌聲中多少聽出了點情意,於是她覺得:這個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氣一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卻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卻又出著太陽。“道是無晴卻有晴”一句,詩人用諧音雙關的手法,把天"晴"和愛"情"這兩件不相關的事物巧妙地聯絡起來,表現出初戀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此詩以多變的春日天氣來造成雙關,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對於表現女子那種含羞不露的內在感情,十分貼切自然。最後兩句一直成為後世人們所喜愛和引用的佳句。

用諧音雙關語來表達思想感情,是我國從古代到現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這首詩用這種方法來表達青年男女的愛情,更為貼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節和諧,頗有民歌風情,但寫得比一般民歌更細膩,更含蓄。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愛傳誦。

創作背景

劉禹錫於公元822年(唐穆宗長慶二年)正月至公元824年(長慶四年)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詞》十一首。這是其中一首。

《竹枝詞》原文及賞析5

竹枝詞

作者: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註釋

晴:與情字諧音,雙關妙用。

譯文

江邊楊柳,樹葉青青,江水平緩地流動,一葉輕舟在江上行駛。岸上少女忽然聽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她從歌聲獲得的印象是,對方雖沒有更明確的表示,卻似乎有些情意。這真好象黃梅季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是雨天吧,東邊還出著太陽,令人捉摸不定,是無“情“(晴)還是有“情”(晴)呢?

《竹枝詞》賞析:

《竹枝詞》是巴渝一帶的民間歌謠,劉禹錫在任夔州刺史時,依照這種歌謠的曲調寫了十來首歌詞,以本篇最為著名。

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用歌聲來傳情,這或者是單方面的,或者是雙方之間的。細想起來,這一種歌聲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語言表述,需要合適的氣氛,恰當的處理,並且要考慮一定的後果;它可以憑空而來,輕妙地遊動著,閃爍著,忽遠忽近,似是而非;它猶如心情的觸鬚,彼此試探,相互打量,或一觸而退,或糾纏不休。你不能夠簡單的把歌詞視為明確的約定,卻也不能說它只是虛情假意的遊戲——歌不過是一個開頭,後面的故事還有待雙方來編寫。

這是一首用民歌體寫的戀歌。

愛情是難以言說也難以持久的東西,當它正處在朦朧狀態,正處在有情無情之間時,也許是最令人心動的吧?曾經相戀的人,最終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說,就是結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趨向了平淡;“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回想起來,真是縹緲如夢。

《竹枝詞》原文及賞析6

原文

十二峰頭秋草荒,冷煙寒月過瞿塘。

青楓江上孤舟客,不聽猿啼亦斷腸。

賞析

竹枝詞本為民歌,大抵唐人所寫多為兒女柔情,或離人旅思;後世所作,除上述主題外,多歌詠風俗人情。這首竹枝詞為作者舟過瞿塘峽的旅思之作。長江三峽悽清冷峻自古聞名,“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作者此時孤舟過峽,眼見秋草荒蕪,寒月當空,冷煙縈繞,峽深流急,令人膽寒心悸。作者在此“實話實說”,倒跳出了前人窠臼。這樣寫來更見出瞿塘峽之險,“斷腸”並非是淒厲的猿聲,而是這陰森恐怖的江峽,江峽之險才是令人“斷腸”的真正原因。

《竹枝詞》原文及賞析7

瞿塘嘈嘈十二灘, 此中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 等閒平地起波瀾。

詩詞賞析:

這是《竹枝詞九首》的第七首。詩從瞿塘峽的艱險借景起興,引出對世態人情的感慨。瞿塘峽是長江三峽之一,兩岸連山,水流急湍,形勢最為險要,古有“瞿塘天下險”之稱。峽中尤多礁石險灘,峽口有“灩澦堆”,就是一巨大石灘。“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就描繪出瞿塘峽的這種險阻形勢。“嘈嘈”,流水下灘發出的嘈雜聲。“十二灘”,並非確數,猶言險灘之多,其險絕情況也就可以想見了。面臨著驚濤拍岸、險阻重重的瞿塘峽,詩人不禁由江峽之險聯想到當時的世態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瞿塘峽之所以險,是因為水中有道道險灘,而人間世道“等閒平地”也會起波瀾,豈不令人防不勝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峽水還要凶險。這是詩人發自內心的感慨之言。劉禹錫參加永貞改革失敗以後,屢受小人誣陷,權貴打擊,兩次被放逐,達二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維艱,凶險異常,故有此憤世嫉俗之言。長恨,顯示出長期埋在詩人心中的,對那些慣於興風作浪、無事生非、陷害無辜的無恥之徒的無比忿恨。說瞿塘之險用“人言”提起,意為盡人皆知;嘆人心之險則用“長恨”領出,主語是詩人自己,點出自己在現實的經歷和體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態,並且明確表示了自己對它的態度。兩句之間有轉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險,在人之言與我之恨之間過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從而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竹枝詞》原文及賞析8

原文: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詩詞賞析:

劉禹錫於公元822年(唐穆宗長慶二年)正月至824年(長慶四年)夏在夔州任刺史。《竹枝詞》兩組共11首,是在夔州所作。歌詞內容豐富,表現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有遊子思鄉之情;有愛情的歡樂與憂愁;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感慨;有民俗風情的寫照;有勞動生活的場景。歌詞的風格明快活潑,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樣,劉禹錫從當地民歌中汲取素材,變民俗風情為文人風雅,創作出有別於文人文學的民歌體詩歌,顯示了文學創作中雅俗互補的重要意義。《山谷題跋》雲:“劉夢得《竹枝》九章,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獨步。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謂同工異曲也。昔東坡聞餘詠第一篇,嘆曰:‘此奔逸絕塵,不可追也。’”《詩辯詆》雲:“劉夢得《竹枝》,所寫皆兒女子口中語,然頗有雅味。”《唐人萬首絕句選評》:“《竹枝詞》本始自劉郎,因巴渝之舊調而易以新詞,自成絕調。”

《竹枝詞》原文及賞析9

江城子·填張春溪西湖竹枝詞

碧雲無渡碧天沉,是湖心,是儂心。心底湖頭,路斷到如今。郎到斷橋須有路,儂住處,柳如金。

南高峰上望郎登,郎愁深,妾愁深。郎若愁時,好向北峰尋。相對峰頭俱化石,雙影在,照清潯。

註釋

西湖竹枝詞:西湖,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區。竹枝詞,樂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重慶周圍地區)一帶民歌。碧雲無渡碧天沉,是湖心,

是儂心:碧雲,指碧色的雲。此詞與“雲雨”、“魚雁”等意象一道,常為古人用來作男女戀情的象徵。

心底:指“儂”的心底。湖頭,湖起始的地方。此處指“儂”心上人所居住的地方。路斷,指道路不通。暗示“儂”與心中人許久音訊阻隔,沒有相會了。

斷橋:橋名,在西湖孤山邊。本名寶祐橋,又名斷家橋。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斷,故自唐以來皆呼為斷橋。

金:金黃色。此指柳葉由綠泛黃,與金黃色相似。又黃色醒目,容易辨認。

南高峰、北峰:西湖周圍多山,環湖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等。

相對峰頭俱化石:相對,面對面的相向、對峙。雙影在,

照清潯:清潯,清澈的水邊。潯,水邊深處。

註釋

江城子:詞調名。分單調、雙調兩類,各有數體。單調始於晚唐韋莊,五代歐陽炯,雙調始於北宋蘇軾。

張春溪:名伯魁,字春溪,清浙江海鹽縣人,張惠言友。

西湖竹枝詞:西湖,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區。竹枝詞,樂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重慶周圍地區)一帶民歌。

碧雲無渡碧天沉,是湖心,是儂心:碧雲,指碧色的雲。此詞與“雲雨”、“魚雁”等意象一道,常為古人用來作男女戀情的象徵。

心底湖頭,路斷到如今:心底,指“儂”的心底。湖頭,湖起始的地方。此處指“儂”心上人所居住的地方。路斷,指道路不通。暗示“儂”與心中人許久音訊阻隔,沒有相會了。

斷橋:橋名,在西湖孤山邊。本名寶祐橋,又名斷家橋。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斷,故自唐以來皆呼為斷橋。

金:金黃色。此指柳葉由綠泛黃,與金黃色相似。又黃色醒目,容易辨認。

南高峰、北峰:西湖周圍多山,環湖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等。

相對峰頭俱化石:相對,面對面的相向、對峙。化石:南朝劉義慶《幽明錄》:“武昌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因以為名焉。’”相傳有貞婦送夫從役,站在山頭望丈夫,久之化而為石。後遂以此典表現女子對丈夫的忠貞與思念,形容精誠至極。

雙影在,照清潯:清潯,清澈的水邊。潯,水邊深處。《淮南子·原道訓》:“故雖遊於江潯海裔。”句謂西湖邊上的南、北兩峰,就象那古代的'望夫石一樣,相對眺望,佇立凝視,它們的雙影,倒映在清澈的水流中。

賞析

從這首詞的小序“填張春溪西湖竹枝詞”看,可知這首詞為步韻之作。竹枝詞為詩體,張惠言一生不作詩,自言:“餘年十八、九時,始求友,最先得雲珊。時餘姊之婿董超然,與雲珊銳意為詩。三人者,居相邇,朝夕相過,過即論詩。餘心好兩人詩,未暇學也。其後三、四年,各以衣食奔走南北,率數年乃一得見,見輒出新詩各盈卷。而餘學詩,久之無所得,遂絕意不復為。每見超然、雲珊讀其詩,恧然以愧”(《茗柯文編·楊雲珊覽輝閣詩序》),所以,他以詞來和友人張伯魁的詩韻。

詞的上闋主要寫闈中佳秀對“郎”的思念、盼望,寫她與“郎”雖有情卻彼此音訊睽隔,展示出這位女子多情、勇敢且驚世駭俗的風致。詞下闋承上闋的情感,過片即直言“儂”對“郎”的思念與盼望:“南高峰上望郎登,郎愁深,妾愁深。”詞中女子對戀人的思念是如此之不可遏止,煎熬其心魂,以致她爬上西湖傍邊的南高峰來眺望心中人,希望他也能登上山峰,與其相會。固然,詞中女子是否登上山峰我們不必過於坐實來解,這也許只是她的一個想象而已,或者一時的情感衝動罷了,不一定真有其事。那麼,她是否與“郎”相會了呢?沒有,因為“郎愁深,妾愁深”。如果兩個久相睽隔的人能夠相會,以慰相思之苦,也許他們的痛苦或者能夠得到稍許的沖淡,然而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所以,他們雙方的痛苦是如此的深沉。於是,詞中女子在心中默默地告誡她的戀人:“郎若愁時,好向北峰尋。”不叫“郎”到我身在其中的南峰來尋找,卻叫他南轅北轍到北峰去追尋,顯然是有情緒,鬧彆扭了。或者,詞中女子在埋怨戀人太沒有膽量了。或者,她對戀人的猶豫不決深感失望。在這種情緒的驅使下,她脫口而出丟擲了重話:“相對峰頭俱化石,雙影在,照清潯。”意思是:你最好到北峰去找我,那時,我在南,你在北,我們兩個都變成佇立的石頭,遙相眺望,永遠揆隔,只有我們的雙影,倒映在清澈的水波中!話說得重了一些,但從這牢騷語中我們可以窺見詞中女子的耿耿深情,也由衷的喜歡她那種直來直去,有話就要說的率直、潑辣的性格。

此詞寫得明白曉暢,中多口語,頗具民歌風味。詞中女主公率直且頗有幾分陽剛的個性,與唐宋詞以來小詞中流行的纖弱女性形象相比,頗具幾分異量之美。而詞中女主人公對戀情的堅貞與不懈追求,也令此詞的言情純真、坦白,楚楚動人。

《竹枝詞》原文及賞析10

竹枝詞二首·其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翻譯

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長吟唱本鄉歌。

今朝北方客子思歸去,回鄉迎來紇那披綠羅。

註釋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巴人:此詩中指古巴州人。

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鄉情也。

紇那:踏曲的和聲。

綠羅:①綠色的綺羅。②比喻綠水微波。③荔枝名。川人有稱荔枝為綠羅者。詩中所指解釋歷未能統一。三種解釋者皆有,也都講得通。

賞析

《竹枝詞》是古代四川東部的一種民歌,人民邊舞邊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賽歌時,誰唱得最多,誰就是優勝者。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採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富於生活氣息。體裁和七言絕句一樣。但在寫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語言清新活潑,生動流暢,民歌氣息濃厚。劉禹錫創作多首《竹枝詞》,分兩組,這是其中一組的第二首。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樣以諧音寫含蓄情事,而是從身居蜀地耳聞巴人歌唱自然引發懷鄉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寫卻流露出詩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貶謫遠任的愁苦。楚地巴山遠離長安,雖然暫時避開政治漩渦,但對於心懷遠大抱負的詩人來說卻是心仍有不甘的。“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這也許正是詩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這不能不使人愁苦,傷心失意下也屬正常。壓在心頭的大石無法移開,難以消除的寂寞和煩悶更無法排遣。江雨又來,淅瀝不歇,更添傷情。

“巴人能唱本鄉歌。”於此傷情懷思之下巴人鄉歌又傳入耳。“歌者那知聽者愁,一聲一嘆總牽情。”巴人歌唱本屬常有之事,詩人卻將其平常事入詩中,可見詩人自己心緒卻是常常不平靜的。自然不是隻因耳聽巴人歌聲才起的不平靜,人總是會因某事而及他情。這是再自然正常不過的了。本來由江雨多引起的傷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聞歌思歸,自然引出下兩句:“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長安,不算是自己的歸處,多次的貶謫打擊,他怕是早已對政治不懷希望了,長安那裡只是自己的傷心地而已。至於詩人想歸何處,可以從詩句中推測。《紇那》當是詩人家鄉的鄉歌。身披綠色綺羅踏著《紇那》曲的和聲邊舞邊歌的鄉人想必是歡迎自己歸來的一朝離鄉,飄零天涯。也只有那裡才不排拒自己。因有這樣的想法,窗外的綠水微波漸漸幻成故鄉人身上迎風而舞迎己歸來的綠色綺羅,耳邊聽聞的《紇那》節拍又顯得那樣的清晰明瞭。

組詩歌詞的風格明快活潑,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樣,劉禹錫從當地民歌中汲取素材,變民俗風情為文人風雅,創作出有別於文人文學的民歌體詩歌,顯示了文學創作中雅俗互補的重要意義。

創作背景

劉禹錫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正月至長慶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詞》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詞》分為兩組,這是其中一組二首,作於另九首(《竹枝詞九首》)之後,大約是詩人前組九首完成後,又重新創做完成的。

《竹枝詞》原文及賞析11

  竹枝詞 明朝

何景明

十二峰頭秋草荒,冷煙寒月過瞿塘。

青楓江上孤舟客,不聽猿啼亦斷腸。

  《竹枝詞》註釋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瞿塘:即瞿塘峽,險峻為三峽之首。

孤舟客:作者自指。

  《竹枝詞》賞析

竹枝詞本為民歌,大抵唐人所寫多為兒女柔情,或離人旅思;後世所作,除上述主題外,多歌詠風俗人情。這首竹枝詞為作者舟過瞿塘峽的旅思之作。長江三峽悽清冷峻自古聞名,“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作者此時孤舟過峽,眼見秋草荒蕪,寒月當空,冷煙縈繞,峽深流急,令人膽寒心悸。作者在此“實話實說”,倒跳出了前人窠臼。這樣寫來更見出瞿塘峽之險,“斷腸”並非是淒厲的猿聲,而是這陰森恐怖的江峽,江峽之險才是令人“斷腸”的真正原因。